病苦尋源

黎日光上師

【引言】

古時印度有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君王,想知道飢餓是什麼感覺,便問他的臣子和僕人。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形容才對。一位聰明的宮女打了一個比喻:飢餓就像牙痛一樣。君王一聽便明白了。由此可見,餓可以避免,而病就不是富貴便可以避免的。所以,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苦!

【法王的開示】

敦珠法王在1981訪問香港時,以「病」這個課題做公開講座,題目是「意與治療」。在他的開示中說:「佛法之珍貴猶如將生命再賦予臨死之人,因它能解救諸痛苦,又如令盲人重光,故諸位應生起希有難得之心。

佛之事業乃基於無盡大悲。從身、語、意於各世界中生出種種示現救眾生疾苦,而藥師佛便是其中之一。佛之數量等同虛空一如眾生之多,而藥師佛則能解脫因於無明之病苦。

究竟誰在受苦、苦難的本質又是什麼?要知道由「有取」加上業力因果之規律即成諸苦之因。比如積善業則可再獲人身,積惡業則墮惡道;意本無身,但由業力習氣之牽引而投射到實境中,而有身。一切諸苦皆因此有身而起。

就算於母胎時,由於無明,已有意識。到出世便成三毒,故有喜惡愛恨。三毒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後天之教授。同理,智慧亦一併而生,不過卻要後天的培養。

故佛開示:由此可知,一切病痛皆由三毒起。而病不外氣、膽、痰三類,均由貪、瞋、癡而生……

綜合而言,由三毒而有身發氣、膽、痰病。又由氣之不平衡生出無數病苦,雖不於此一一枚舉,但可合而稱之為業氣病。因由業力故有身、有思想故有病。

除此之外,亦有間接由業力帶來之病,諸如由星宿、龍類精靈所引起之病。此種病較難醫治。」

藏密祖師蓮華生大士早已授記(預言)於末法時代,此種病會更多。雖然難醫,但並不表示不能醫治,用密法或持咒即可解救。  敦珠法王周遊各國,便是教授這種醫治之法。亦因此,故有藥師佛之示現。每一要點,將在下面一一解說。

【病苦尋源——佛法之解讀】

在釋尊時期的波斯匿王在母去世後,極度哀傷,請佛陀說法。佛陀說,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1]

  1. 有生就會老。
  2. 病了就容顏枯槁。
  3. 死後神識會離體。
  4. 死後就要永別親人。

佛陀在成道前示現,出遊四門,見老、病、死,此乃與生俱來,無人可免,而生求取出離三界,解脫輪迴之心,成就圓滿之證覺。

佛法教我們如何處理生、死之間面對的病苦?佛陀又如何教化眾生,從佛法中得到利益,免受病苦傷害?總的來說,是由貪、瞋、癡三毒的業力,把眾生引入生死輪迴。而眾生一切病苦,亦由貪、瞋、癡(煩惱)所引起,唯有修行佛法,方有對治之方便。無明則是煩惱的根本。

「無明」,就是「愚癡」,廣東俗語所謂「矇查查」。據《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四所記: 唐朝代宗時一大臣名叫魚朝恩,一天他見到國師惠忠禪師在皇帝旁邊,他就問國師:「煩惱從何起?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國師說:「你這個奴才還問佛法?」魚朝恩就冒火了。「我是奴才?我是皇帝的奴才,不是你的奴才呀。我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麼輕視我!」國師說:「無明從此起,此即是無明。」

因無明引起瞋,廣東俗語有云:「無明火起三千丈」。按照三世十二因緣的道理說,過往生的無明是惑因,產生業、行為而造成苦果。現在世的渴愛、求取是惑因,為了擁有、獲得到而造業,引生未來世的生死苦果。這十二因緣是釋尊勘悟成道之根本。它不但解釋了眾生的種種行為業果,亦解釋了生命輪迴不息的動力(業力)來源和入胎、成胎的因緣,在前文六道輪迴一圖中亦大略提及,如今在下表中概括說明。









過去世 二因 無明(生貪瞋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行(造作諸業)
現在世 五果 識(業識投胎)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三因 愛(對境生愛欲)
取(追求造作)
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未來世 二果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入胎與成胎】

人從何處來?未出生前又是何面目?據佛典記載,人的出生,是因緣和合而成。《圓覺經》中便說:「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從因緣法來說就是:

1.父母及子女須有宿世因緣,能感得父子(女)、母子(女)關係之果的業因。

2.父母交合之時,生理上無缺陷。

3.投生者之阿賴耶識及時投入母胎(阿賴耶識無身體,只是微弱氣之意生身)。

劉銳之金剛上師所編述的《大幻化網導引法》中,闡述藏傳佛教千多年前所理解胎兒的成長過程與五氣之關係:

時間 入胎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五根本氣之生成 白菩提

阿賴耶識

(細持命氣)

紅菩提

由細持命氣生粗持命氣 由粗持命氣生下行氣 由下行氣生平住氣 由平住氣生上行氣 由上行氣生遍行氣
胚胎相狀 上白

中淡藍

下紅

如痰

生出身體

如魚相

身之四肢及頭開始突出

如龜相

四肢及頭已完備

如野豬相

上身微覺伸展

如獅子相

成人形

如侏儒相

古代藏醫為解說藏醫藥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形象地描述了人體受孕、妊娠反應、胎兒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魚期、龜期、豬期」的順序,與脊椎動物、魚綱、爬行綱、哺乳綱和人類的進化順序相一致。

阿賴耶識帶著過往生之善業及惡業入胎,入胎後即被白菩提(父精)在上,紅菩提(母血)在下包裹著,並由此按部生出脈、氣、及身體,直至出生。出生後,生起貪欲,瞋恨及愚癡(惡業)。譬如小孩,非由人教,自然生出貪、瞋、癡習氣,可見三毒皆是與生俱來。智慧(善業)亦然,不過智慧須待開發:如金在礦,如雲蔽日。

【病的成因】

人和動物等眾生,由於業力的作用而成就血肉之身,有了身體,便有種種病的問題出現。對於病的成因,《佛說佛醫經》說:「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即是:(一)久坐不食,(二)飲食無節制,(三)多憂愁,(四)過度疲勞,(五)淫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忍呼吸、哈欠、噴嚏等,(十)忍放屁。

此經又說:「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就是說飲食不調會引致四大不調,所以應注意平日之飲食習慣。 需注意飲食規律及禁忌,食物與節氣之關係。

《佛說五王經》中又提到:「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佛教將世上的一切歸為地、水、火、風,為「四大」。由四大不調所引起之疾病,一般可於七天內痊癒。

《大般若經》中說:「身病有四,謂風、熱、痰及諸雜病;心病亦四,謂貪、瞋、癡及慢等病。」疾病可被分為肉體或精神兩種,二者相互影響。煩惱,即貪、瞋、癡、慢等,這些心理問題會轉化成肉體上的病痛。惱怒、憂慮、緊張、恐懼等消極情緒,亦可使生理功能紊亂而導致各種病。大約言之,由三毒(貪、瞋、癡)故,生起氣、膽、痰三病,加上五氣不調,生出種種疾病。

【氣與病的關係】

藏傳佛教認為,病與人體的內氣和脈輪有莫大的關係。據  劉銳之金剛上師所編述的《大幻化網導引法》說脈、氣混亂及不調能生諸病:

  • 全身共72,000脈。
  • 其中24,000脈行白菩提(可以理解為男性荷爾蒙)。
  • 另外24,000脈行紅菩提(可以理解為女性荷爾蒙)。
  • 其餘24,000脈為中脈行氣。

按照脈輪來分:

  • 頂髻脈或眉間脈,能生胃病。
  • 喉輪脈與心輪脈,能生膽病。
  • 臍輪脈與密輪外脈,能生風病,如耳鳴、足腫等。
  • 密輪內脈,能生各類雜集病。

此等脈為生胃、膽、風及其他各種病,為生病脈,以其不調,則能生病;此四類病已包括一切病。相對應的名相,在西藏醫學《四部醫典》便說為一切疾病,以氣、膽、痰為根本因。氣膽痰三病,以氣最顯著為「風大」不調所生;膽病則為「火大」不調所產生,痰病則為「水大」及「地大」不調所生。又復與四大相配合。

《四部醫典》中,人體的生理與病理,分化為三條樹幹和附屬的枝葉:

  • 右邊病理主幹,分疾病根源、發病原因、發病途徑、發病部分、發病位置、發病規律、疾病結果、疾病轉化和疾病歸類等九枝,共六十三葉。
  • 左邊生理主幹,分三大因素(氣、膽、痰)、七種物質和三種排泄物三枝,共廿五葉。
  • 還有中央健康之花,結出法之果、長壽之花,結出無限安樂之果。

從五根本氣來分則是:

  • 阿賴耶識入胎時與父精母血融合,生「持命氣」。持命氣住中脈,若住餘處則昏迷或瘋癲,甚或致死。
  • 下行氣,能取淨去濁,收放大小便及明點,若錯亂則下半身生病。
  • 平住氣,主辨食物之淨穢,提攝淨份,若錯亂則腹中生病。
  • 上行氣,主飲食語言,若錯亂則上半身生病或腹響腫瀉。
  • 遍行氣,能使身體各肢節活動,若錯亂則生跛攣等病。

五氣配合平衡則身體健康,反之則病。

【業障病】

除了氣脈之外,業力的牽引亦可以致病,稱之為「業障病」。西藏人認為生病超過了七日尚未能治癒的,便有可能是業障病了。《大寶積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又說[2]:「煩惱障重,以煩惱障能引業障,業障復能引異熟障,如是皆以煩惱為本。」「業力」實在不可思議,俗語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業力受報的病是一種由因緣成熟所產生的異熟果。由惡業牽引所引起之業障病,一般不可於七天內痊癒,如慢性疾病,惡疾與絕症。例如好殺生者,此世或未來世便會多病,短命。

佛經中談及業障病的故事很多,例如《佛說柰女耆婆經》內記載,耆婆被稱為「醫王」,佛告耆婆:「汝宿命時,與我約誓。俱當救護天下人病。我治內病,汝治外病。」他們與阿闍世王之間,就發生了一個與業障病有關的故事:

《大般涅槃經》[3]中記載阿闍世王,殺害父親後身上長了奇臭無比的惡瘡。耆婆來看病後叫他去見佛陀,懺悔罪行。佛陀是無上醫王,得到佛陀為王說法,為消滅惡業因緣,現得果報。阿闍世王有自卑心理,要亡父傳聲告誡,反而昏迷。佛陀為入月愛三昧,放大光明,使王身上的惡瘡馬上痊癒。往見佛陀,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教。

此外,《增壹阿含經》[4]亦記載了釋尊頭痛的業因緣起:

「昔日羅閱城中有捕魚村。城中人民往村中大池捕魚食之。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見魚在岸上而笑。此為佛陀之前生。釋尊當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所以然者。由此因緣今受此報。」

佛法如何處理生、死之間必然面對的病苦?眾生如何從佛法中得到利益,得免病苦的傷害呢?從上面的論述可見,佛法認為病與行為——「業」有密切的關係。

病苦是人生八苦之一。一切疾病皆由宿生及現世因貪瞋癡所作之惡業所引發。病有多種,大致可分為身病:

  • 身心不調、
  • 身脈不調、
  • 四大不調
  • 飲食失衡。

及非身病:

  • 業障、
  • 星宿龍族及非人所祟而引起。

佛法對於生理和心理狀態的調節,既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又有細緻入微的具體方法。能夠讓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充分發揮功能,心境平和。佛陀本來就是大醫王,是人類的依祜主;佛法本來就是阿伽陀藥,是治療心病的藥方;僧伽(僧團)本來就是醫師,是眾生的守護者。所以佛法僧三寶一直被比喻為醫王、醫藥、醫師,透過佛教來治療現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藥方。基本上有三個治病法門:

  • 懺悔。
  • 禪定。
  • 積集福德資糧。

【藥師佛法】

佛教對治種種疾病的方法中,以藥師法門為最具有針對性。敦珠法王在「意與治療」講座中開示:「藥師佛由其大菩提心,發下大願。流布醫方,傳下治病法門,今日由於時間所限,又或因緣未熟,不能全套研習,但整套法門,至今仍在,是所應知。要知道,就算聞藥師佛之佛號或受其灌頂,已能消除自己及他人之病惱。包括戰爭、饑荒,何況持咒觀想,一切病痛惡能消除。由於佛能通三世、具無礙智,故能教授一切諸病治療法門、凡三百六十種,舉其細目,盡皆無數,因不能盡習,唯應誠心祈禱修法,病痛即能消除。人身有八萬四千結,而每一結本身是一佛與佛土(輪亦氣之一),由於意住於氣,控制氣亦即控制意。任何眾生,念誦藥師佛咒,則可治除疾病,蓋藥師佛具無礙智慧,照見三時,故傳授三百六十種法門,及無窮無盡的療法,若誠心祈禱,修持藥師佛法,則可去除諸病。」

在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於廣嚴城為眾生說法時,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請釋尊開示:「……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佛陀即開示:「東方……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云:「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乾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中第六和第七願是:

  •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癲、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成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足,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修持藥師佛的法門在顯宗是:

  • 誦藥師經及藥師佛陀羅尼。
  • 誦藥師佛名號。
  • 拜藥師懺。

在藏傳佛教則是:

  • 接受藥師佛灌頂。
  • 誦藥師佛本尊咒。
  • 修藥師佛儀軌,自成藥師佛,自利利他。

【以三學對治三毒】

正如前述,三毒為一切病之源。佛教以三學(戒、定、慧)對治三毒(貪、瞋、癡)。戒,梵音「尸羅」,義為清涼。守戒者身心感到清涼,以清涼之戒平治熱惱惡行。例如,唐朝悟達國師因對戒稍一鬆懈,即被十世前冤家所乘,致生惡疾。國師癒後加倍精進,並傳下《慈悲三昧水懺》。定、慧為成佛之基,得定而慧始至。禪定以靜坐開始。孔子亦說:「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天台宗則教授修止觀,亦可以治病。

《佛說醫喻經》:「云何名為斷除病源,令後不生?……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出現世間,宣說四種無上法藥。何等為四?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大般若經》:「有菩薩摩訶薩具修六種波羅蜜多,見諸有情具身心病。……是菩薩摩訶薩……作是願言:『我當精勤不顧身命,修行六種波羅蜜多……我佛土中諸有情類,身心清淨無諸病苦,乃至不聞風病、熱病、痰病、及諸雜病之名,亦復不聞貪病、瞋病、癡病、慢等煩惱病名。』」都重點介紹了佛法修行能改變色身的狀態,從而治病。

【藏密法門】

藏密修持法門中有四加行,它們就是:

  • 皈依、發心。
  • 大禮拜。
  • 百字明。
  • 獻曼達。

其中以大禮拜及百字明最能對治各類疾病。作大禮拜,又名磕長頭或者磕大頭,為滅罪健身、消除災病,最簡易速效之法。五輪(頭額、雙掌、雙膝)觸地作禮,使全身筋絡血脈流動,免除氣膽痰及各種病源。又可免除當人臨命終時,所受四大分離之痛苦。

持誦金剛薩埵百字明(百字咒),乃藏密除障之不共法門,此咒共一百字,代表身中一百脈。誦咒時,透過咒音活動諸脈,解開脈結,清除脈障。氣隨咒音及呼吸,可運行各氣,消除氣障。誦咒時觀想本尊金剛薩埵及咒輪,清除三毒所引起之業障。以其懺悔罪障及觀想本尊之功德,能治因星宿龍族及非人所祟而引起之病。

藏文百字明

那麼,金剛薩埵百字明的緣起又是什麼呢?據《大幻化網導引法》說:古時有一大成就修行人叫海螺珠,傳法於一王子,亦有成。王子思維如果殺死師父,自己便是天下第一。師有神通,知此事,生大瞋心。兩人因瞋恨心,死後同墮最金剛地獄,不得超生。金剛薩埵[5]以此二人修行勤苦,仍入金剛地獄十分可憐,於是為他們說法,傳咒,使得解脫。

當然,其他的加行都能夠積集資糧,能使重業輕報,對疾病的解除亦是一種助緣。

【密宗靜坐法治病】

密宗禪定修法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是毘盧七支坐。毘盧,即報身「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七支就是身五支,語、意各佔一支。身五支——跏趺坐,手等持印,脊直肩張,頷壓喉結,舌抵上顎。語寂,意寂。靜坐之妙在於以細御粗,以靜制動。發揮身體自動修復功能,脈調柔,氣導順,點昇華,進一步可修小寶瓶氣、金剛誦等以達到治病目的。

七支與五氣之調整關係如下:

第一支 跏趺坐 調下行氣(上下交流)
第二支 手等持置臍下 調平住氣(左右交流)
第三支 脊直肩張 調遍行氣
第四支 頷壓喉結 調上行氣
第五支 舌抵上顎、適宜視量 調命根氣(前後交流)
第六支 語寂 調呼吸(細、慢、長)
第七支 意寂 調心(過去不追、現在不思、未來不引)

劉銳之上師得  敦珠法王的恩許,普傳此法於漢土數十年,學者以萬計,得益者亦不少。黎上師亦繼承其志,多年來於港、澳、台各地傳授。如今所說只是大概,要正確學習此法,還需上課面授,以免方法不正確而發病!

【小結】

藏傳佛教為治病而行的其他方便法門甚多,例如:

  • 刻印或抄錄經卷。
  • 做佛像。
  • 放生。
  • 布施。
  • 供酥油燈、長明燈。
  • 制作及懸掛風馬旗及經幡。
  • 繞塔,轉經輪。
  • 煙供,火供及施食。
  • 懺悔,祈禱及回向。

最後,以偈頌:「濁世壽短而病多,忽然傳染猛厲症,可怕奪命之痛苦,自己當修成藥師。」作結,如是思維而作迴向!

[1] 《增一阿含經卷十八·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2] 卷第一百一十五。

[3]卷第十七、十八。

[4]卷第二十六 。

[5] 梵名 Vajra-sattva。藏名Dorje-sempa。金剛有金剛不壞無堅不摧之義;薩埵就是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