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對《杖指老人》的開示

上師對《杖指老人》的開示

◎ 甘耀權 記錄整理 23/12/2012
(原文載自金剛乘季刊65期 ◎ 黃毅英 譯)
● 甘耀權: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會長
● 黃毅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金剛乘學會
香港會長、金剛乘學會編譯組主持

猶如直指你心性的敦珠法王
不僅世間一切無常,我們的「心」也是無常的。所有內外因 緣都會牽動你的「心」,如何認識你的「心」,將「心」穩 定下來,才是學佛的重要課題。尊貴的敦珠法王此照似在直 指人的「心性」,很犀利,很震撼,也很直接!

『無學識六十一歲老人‧昂之殊笠嘉波隨 侍一年。
其間,殊笠並無求法,師亦無教授。 年後,大師欲離,昂獻以曼達盤,上置一 碇金花;並白言:「大師,請具慈眷念。首 先,愚無學識;次,愚智微少;三,愚已老 朽、四大衰退。謹此乞求賜此行將入木之人 簡易教法,能令斷疑,易解易用,具足見並 於未來世能得利益者。」

大師以柱杖直指老人之心並教授言:

觀入汝覺性中之明明了了之心:

◎ 無來而為空

◎ 無處住亦為空

◎ 無所去故為空

明而覺。若見此而了悟之,即見本面。

此覺心之覺

◎ 非為物所成

◎ 本有並在汝邊

◎ 非假他求。

不論住於何處,均為山之關房。

◎ 一切所現,均為自然顯現。

◎ 本來自在之顯現即為汝助伴

◎ 一切意之流動、一切思維,無有自性而為 空。

◎ 緊記自心性,汝即可將思維作為修習,修 習即變得簡易。

最密口訣:無論困惑之情緒生起,諦觀情緒 即無餘消解,困惑之情緒自解。此修法至為簡 易。

◎ 若能如此修習,則修法無有座次。無論住 於何處,均不離自性也。

◎ 一經悟此,色身可壞,覺性不老。

◎ 覺性不知年青與老邁。自性離偏離邊。

◎ 了悟此覺性,則卓越與遲鈍無分。

◎ 若了悟此覺性,則無所謂大教與小教。

◎ 若能保任此不變之境,則無所謂長與短之 壽元也。 』

黎上師應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邀請,2012 年11月22日晚上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 館所作的開示中,對這個教法有如下的解 說:

蓮師要離開桑耶寺時,他的一位侍者,族性 拿葛的喜饒.嘉波向他作出供養和求法。

他說:

首先,我沒有受過教育;

其次,我的智力薄弱;

第三,我年老了,所以我的身體四大已經耗 損了。

我懇求您賜予我一個簡單易懂、可以徹斷疑 惑、容易了悟與運用、見地有效,並且可以在 未來世中幫助我的教法。

蓮師便教他如何觀察自己的心。

觀心可以分為如下的層次:

從空間、實體來說心不是肉體的心臟,是找 不到,也看不見形狀和顏色的。

從時間上來說,心念不知道從何而來,來了 也不會停留,走了也不知去了那裡。這便是金 剛經中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 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念是依因隨緣地生滅,在我們來說是存在 的,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見心念沒有 永恆不滅的本體(自性),所以我們說這是 「空性」的。

但是從心的功能上來看,我們從少到老都有 這個覺受的能力,沒有改變。 在《楞嚴經》 中便有波斯匿王與佛陀的對話,談到恆河。王 現在六十二歲所見和三歲所見沒有分別。引伸 出生前死後這覺性亦不變注一。

念起念滅之間,與生俱來明白的覺醒心依然 存在。

心念的生滅和心的覺性不變是關係。

明白了這一點,用本來自然的心看一切事物 便是如實地看,如實地知道。對境而起的語言 文字只是意念組成的概念的表達,不管說的是 什麼(例如糞便)心念是本來清淨的!

因此,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觀心。沒有根器的 分別。注二

在明覺中是本來清淨的境界。

超越了語言和概念的局限,亦不為心中思維 所生起的妄念所蓋障。不為生死所左右。 當煩惱生起時,就是這樣去看自己的心,煩

惱便會自然地消融。

這樣的離開虛妄相,如實的觀察世間一切事 物,便是「境來相應,境去心無」的大圓鏡智 了。

  • 註一
    波斯匿王是佛的大護法,也是佛的弟子。在他六十二歲 的時候,他發愁來日無多,所以去請教佛陀:“一個人 死了,是不是就完全滅盡了,一切都完了?"
    佛陀對王說:“你的身體還好好的,你怎麼知道會死 呢?"
    王回答說:“世尊,正好比燃燒一塊木頭,木頭漸漸 燒完,變成灰燼,最後熄滅,什麼都完了。我的身體可 不也是如此?"
    “你覺得你現在的臉貌和你小時候的有什麼不同 嗎?"
    “那怎麼可以比較呢!世尊,我小時候臉上的皮膚既 潤滑又柔嫩,而現在是皺紋滿臉,頭髮也白了!還有很 多的其他徵象,都說明我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佛陀問:“你的臉可是突然變老的呀?"
    “哦!不是的,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變老的。大概每 十年我自己覺得有了改變。不對,應該說每年在變化, 或者每個月在變化,甚至於每天在變!我再仔細想想, 不只是每天,竟是每一刹那我的身體都在變化衰退。就 因為這個原因,我瞭解我身體的毀壞死亡,是無可避免 的。"
    佛陀同意波斯匿王對身體變化及會毀亡的看法,但佛陀 更進一步,說明肉體雖在不斷地變化衰退,終會滅亡, 但是一個人的覺知性,卻是一直不變,不會衰亡的。為 了使波斯匿王明瞭這點,佛問王:
    “你是那一歲第一次看到恒河?"
    “我三歲時,母后帶我去河邊祀天,那是我第一次看 見恒河。"
    “後來你十三歲時再看到恒河,你看見恒河的水而生 起的覺知性,有沒有什麼變化?"
    “沒有,世尊,即使現在是六十二歲了,我看到恒河 之水而生起的覺知性,可以說還是一樣。"
    “大王,你今感傷臉皺發白,自然是因為你現在臉上 比三歲時多了許多皺紋,所以使你有年老年幼的分別。 可是你三歲時能看恒河之水的見而覺知的心性,和你現 今看到恒河之水的見而覺知的心性(覺性),有沒有有 起皺紋的感覺?有沒有幼老的分別呢?" “世尊,那卻是沒有。"
    “大王,你的臉雖然有了皺紋,變老了,但是你的覺 性並沒有起皺紋,並沒有變老呀!一件東西會從原來沒 有皺紋變成有皺紋,那是在變;一件東西本來沒有皺 紋,現在也沒有皺紋,那就是沒有在變。凡是在變的, 就會有死亡消滅。凡是不變的,它本來就沒有生滅,又 怎麼會死亡消滅呢?所以你為什麼說肉體死亡了,也就 一切都完了,滅盡了。"
    這一段對話並不難懂。波斯匿王所見到的是凡可以證明 其具有會變化的性質的,終會死亡消滅。佛陀進一層 說:凡是可以證明其不在變化的,即使僅是證明一極短 時間不變,就表示它從來沒有變化過。既然從來沒有變 過,也就永遠不會變化,就沒有所謂生滅。佛陀告訴我 們:“雖然一個人的身體會不斷地在變化,衰退而死 亡,但是人的覺性是不變的,永遠存在的,身體雖然可 以死亡,覺性可並不隨之而死亡。"
  • 註二
    禪宗祖師如馬祖道一、大珠慧海等有:「平常心是 道」;「饑來吃飯睏來眠。」等語錄。便是說一切行住 坐臥皆不離心之覺性,活在當下。反之大珠慧海禪師說 凡夫:「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 般計較。」指出了一般人的心念是攀緣附物,前念後念 生生滅滅,無一刻安寧止息。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 是虛妄」,心經中觀自在菩薩慧眼所見:「五蘊皆空」 是離虛妄相而照見的世間實相;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所修行的甚深般若波羅密多也就是這個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