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勝跡

黎日光講述
張燮雛筆錄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季刊第六十七期

現在說到五台山的勝跡,也可以說是朝山的主題曲了。五台山有何好看的呢?首先介紹的是黛螺頂。這個黛螺頂在五台山的中台,相傳有個有趣故事。原來五台山有五位文殊菩薩,東台的稱為聰明文殊,聰明代表世間智慧,專賜人以聰明;南台的稱為智慧文殊,專賜人以智慧,智慧比聰明更高,因講的是出世間,智慧可得成就;西台的是獅子吼文殊,這尊文殊坐在獅子上,獅子張口在叫,轉頭看著文殊,栩栩如生;北台的是無垢文殊,無垢即無罪障,也是清淨之意;中台的是儒童文殊,像個孩子,活潑可愛。五路文殊像各有不同,他們做的功德事業也各有不同。滿清以文殊師利為國號,每個皇帝對五台山都很重視,都常到五台山朝文殊菩薩,乾隆自不例外,他多次上五台山,有五六次之多,但沒有一次能遍歷五個台,沒有辦法一次朝遍五路文殊。一年他請主持來,對主持說:我下次來,希望五個台都能去,你替我想辦法吧!主持只好答應。很快一年,乾隆又要來了,但主持仍想不出辦法,恰此時有個小和尚在佛前偷東西吃,被捉住了,主持就對他說皇帝要一次過朝五路文殊,我正沒法子,我把你關進柴房,你想到辦法就告訴我。很快過了數天,報子來報,皇帝的先頭部隊已進山了,要準備迎接了。主持便叫那小和尚出來,問他想好辦法沒有,如有就放你一馬,恕你無罪,如沒有就罰你了。於是小和尚就向主持說上一計。乾隆很快就到了,說今年又上不了五個台,因知五個台都有事。主持說:聖上,我已在中台黛螺頂蓋了一殿,把東南西北中五路文殊都請到殿上,皇上請先到此殿朝拜,有便時,再到其他各個台吧!於是乾隆就先到黛螺頂朝五路文殊。

所以我們朝聖團會先被帶到黛螺頂朝五路文殊,這個地方,叫小朝台。

黛螺頂之外,大顯通寺也是一個要緊的地方。上面講過,東漢漢明帝時,摩騰、法蘭兩位尊者把佛教傳來漢土,到五台山,見文殊示現,有阿育王舍利塔在五台山,這兩位大士向漢明帝啟奏,說文殊在五台山,便建大浮靈鷲寺。大浮是弘信之意,因皇帝開始信佛;靈鷲是因五台山很像印度的靈鷲山。這個寺到魏孝文帝時擴建,成十二座,到唐朝,因唐代非常弘信華嚴宗,把該寺改為華嚴寺,到了明代,又改為大顯通寺。明代有個很好的建設是銅殿,銅殿中有文殊像,根據親尊甯波車說,這是五台山最殊勝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是文殊自己開光加持,並融入成為無二無別。因此我們到五台山就要去銅殿朝文殊菩薩,班禪喇嘛往生前也去過大顯通寺朝文殊菩薩。大顯通寺亦有一尊千臂文殊像,非常莊嚴。

大顯通寺除銅殿外,還有銅塔及無量殿,該寺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台山離市區較遠,受文革破壞較少,比普陀山幸運多了,普陀全山佛寺幾盡毀,現在的廟宇佛像都是新建的,而五台山只毀了一部份,保存下來的較多。大顯通寺顯密朝聖者都去的,密宗因為該寺有銅殿和文殊菩薩像,是很殊勝的地方。顯宗有許多法師在該寺修持,是較多出家人修行的所在。

另一間要介紹的是塔院寺,該寺文物很多,大白塔是該寺命名的由來,當年摩騰、法蘭兩位大士見有阿育王所置舍利塔,因建一塔,並建寺,稱塔院寺。寺側有個文殊髮塔,佛足碑,此碑為釋迦佛腳印刻成一碑,原來釋迦佛圓寂前到拘尸那城,踏上一塊石板,回望他所懸念的摩竭陀國說,這是最後留下的足跡,給眾生看了能起大信心,瞻禮供養,滅無量罪。道唐玄奘師到西域,將此腳印套模帶返中國,唐太宗很高興,把腳印刻在祖廟,後來才傳到民間,大家如登五台山,不要錯過塔院寺旁的佛足碑,這是個很大的足碑,可清楚見腳印的千輻輪。

塔院寺的文殊髮塔,有個故事,叫貧女乞齋傳,故事出自清涼山志,原來每年暮春三月,大浮靈鷲寺設無遮齋,免費供人飽食,一次有個貧女,攜兩子一狗,不知來自何處,向主持僧人說,因貧無物以作供佛,只有自己頭髮可作布施,討頓齋吃,主持答允了,貧女說因遠道來而又須趕路,要求早吃,主持亦允了,給她三份,貧女及兩子都吃了,又要求給狗一份,主持又勉強給了,貧女又說腹中胎兒也要一份,主持僧怒而斥之,貧女突然飛到空中,示現乃文殊菩薩,二兒是兩童子,狗乃獅子所化,文殊在空中開示說:「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盡,其如憎愛何。」文殊示現,教人要有平等心。當時主持只有恨自己有眼無珠了。而文殊所化貧女之髮,人們就來建塔供奉,成為文殊髮塔,就在大白塔旁,後有人重修髮塔,見頭髮金光閃閃,非常美麗。

接著介紹大文殊寺。該寺也是五台山重要勝跡,以前叫菩薩頂,又叫真容院。事跡是唐僧法雲,要在菩薩頂建殿,供奉文殊,找到一個最好的工匠,要造一個最好文殊像,工匠問,文殊是怎樣的呢?法雲說我也未見過,待我誠心向文殊求請,望菩薩示現真容,才告訴你。法雲祈禱七日,忽見光中現文殊像,即繪交工匠造像供奉,就叫真容院。現在是個黃教寺院。登菩薩頂有一百零八級,代表心法和心所,即除一百零八煩惱之意。

清涼山名之由來因有清涼石,因此清涼石是很值得一遊的,石上的清涼寺已不存在了,而清涼石是文殊從海龍王處討回來的鎮山之寶,相傳時時可見一個頭陀,跏趺坐在清涼石上,用梵語講經,周圍有許多非人,即奇形怪狀的生物在聽,走近清涼石,卻看不到了。今寺不在而石尚存。當年曾有一位白尊者上五台山朝聖,對清涼石合掌請文殊示現,得文殊賜他滿手舍利。希望大家到五台山時,也去朝清涼石,請文殊菩薩現身親自加持,希望大家也求得滿手舍利。清涼寺初建於北魏孝文帝時,千多年來很少重修,現在去清涼石,可見附近有一小廟,供奉文殊,是民國後建的,原來的清涼寺是很大的。朝清涼石要走很遠路,但很值得去。

觀音洞是密宗很殊勝的地方,六世達賴喇嘛很喜歡住在五台山,常到觀音洞修法,觀音洞下有很高石階,洞在山崖上,相傳達賴六世是觀音化身,他在此住了六年,兩日吃一頓飯,修觀音法。本來觀音洞是沒有泉水的,自達賴六世在此修法後,洞後有泉水流出,各位有機會朝觀音洞,可多喝些泉水,或帶些回來。

觀音洞下有觀音殿,供觀音像,上面有香積佛殿,旁有達賴六世休息之處。觀音洞很小,只能側身而進,可容一人曲膝盤坐,當年達賴六世就在洞內修法,如大家有機會去,希望主持讓大家進去,做做靜坐,當可得很大加持。

另一間要介紹的是鎮海寺,章嘉活佛在此住了很久,他圓寂後,舍利建一塔供之,我們到鎮海寺時,主持月柱法師很高興的接待,並帶去看章嘉活佛住過的地方,及繞塔而行,據月柱法師說,鎮海寺最殊勝的是關帝,每年關帝誕,遠近許多人都來拜關帝。

除這幾間大寺外,尚有許多寺,如金閣寺,傳有人見該處金閣懸空,有金佛出現,因建一寺供奉觀音,寺中有五台山最大觀音像。

此外很多寺,有些是建於唐代的,寺內佛像菩薩全是唐三彩,很古的古董,是保護文物。這些寺已無僧人,只供參觀。

另外值得看的有金剛洞,文殊洞和佛母洞。以上講到的摩利尊者,把尊聖咒帶來後,就在這裡成就,入了金剛洞就不出來了。金剛洞還有許多寶藏,是五台山勝景。

文殊洞在東台,可請僧人帶去,相傳是文殊傳法給非人之處。

佛母洞是很有趣的,像母胎,洞口很小,進去時要伸手縮頭,慢慢進去,出來也是頭先出,有如生產嬰兒。相傳進出一次,等於修行一生,大家請勿錯過。

五台山勝景太多,一星期十天看不完,要盡量精選,視自己精力時間如何分配,通常先去黛螺頂,然後去大顯通寺,塔院寺等。

最後討論什麼是朝聖,通常朝聖,大家都戰戰兢兢,如學生拿成績表見家長。朝聖前希望大家檢討自己,修行如何,守不守戒?文殊菩薩的願是很大的,他本來是龍種上如來,釋迦佛的老師,來到世間,做釋迦佛弟子,主要願望是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他的願力是把佛教大乘空宗流傳後世,他願力度生心切,做六度工夫,他是講實踐的,不尚空談,所以釋迦佛圓寂後,他繼續弘法利生,留在五台山,希望有緣人去到,開示他們,傳法給他們,是很大悲願,朝聖者應檢討自己,有無照菩薩願力做,做成怎樣,等於向家長匯報成績,如以往做得不好,希望菩薩指導,加持,多些開示,做得好也希望菩薩加持,繼續做弘法利生工夫,所以朝聖的意義很大,其實朝聖也很辛苦,上山下山,住的地方也不是那麼好,但每日朝聖,頂禮文殊菩薩,又是很開心的。每去一間寺都祈禱文殊現身,親自加持,開示。大家先做好準備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