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之起源、結構、表義與演變
佛塔之起源、結構、表義與演變
黃毅英
編者按:當黃毅英師兄呈此稿時, 師認為無法刊於季刊,即使分期,亦無可能。及朝 師祖廟塔,便念念不忘;在美國建議某寺修塔,因緣未具。臺南閉關中心,曾邀 敦珠佛母商議修塔位置,今將此文,全部放入,亦因緣之和合云爾。
漢文本無塔之一字。宋法雲「翻譯名義集」中云:「『說文』原無此字,徐鉉所加。云西域浮圖也。」而塔之一字首見葛洪「字苑」。阮元於「揅經室集、塔性說」稱,東漢時把佛教之教義與信徒均統稱浮屠(按即佛陀),而其建成與禮拜者,為七或九層建築物,亦名窣堵波。姚秦間所譯佛典,改稱作「台」,後感「台」字尚不高妙,乃造「塔」之一字。
窣堵波,又譯作浮屠、浮圖、方墳、高顯等,「一切經音義」中舉有二十名,為梵文 (Stupa),義為高顯處。藏文塔之一字為「錯頓」(Choten),義為應供。塔尚轉世云:塔表覺性之能源。又云:一日地上保存佛塔,佛法不衰。
其殊勝可知矣!
佛塔格式始於釋尊親教阿難尊者,並以袈裟疊成四層正方,上置覆錫杖以示。
現存最早,建於西元一世紀前後之珊其大浮圖即呈此狀。
於佛滅後,八王分舍利,並於八處建八大塔。據「八大靈塔名號經」所載,於佛生處迦毘羅城龍彌爾園建蓮聚塔、於成道處摩迦陀園泥連河建菩提塔、於轉法輪處迦尸國波羅奈城鹿園建四諦塔、於從忉利天下處尋迦尸國曲女城建降凡塔、於化度分別僧處王舍城竹林精舍建和平塔、於入涅槃處拘尸那城建涅槃塔、於現神通處舍衛國祗陀園建神變塔及於思念壽量處毘耶離城建勝利塔。
於西元三世紀中葉,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時,建塔達至空前高潮,建八萬四千塔,並遣夜叉送往八萬四千邦國。漢地亦存不少。
建塔與繞塔功德極大,而繞塔必須右旋,左旋乃屬外道也。建塔可以除障及使萬有調和,免除瘟疫、地動、水、火、風、旱等災害,而發起趣道之心,密力加被超於思量。於「大塔的傳奇」中,蓮師所示繞行和祈禱之利益尚多。
佛塔表義可分三重。一、保存舍利,供人禮拜,二、表佛之色身與大悲,三、表須彌山等世界。
塔內放置者,主要為舍利。舍利又名「設利羅」、「室利羅」等,義為靈骨。可分四種:咒字、髮甲或所用物(衣冠等)、骨牙及靈骨。如北平招仙塔所奉者即為世上僅存二顆佛牙其中一顆。而可建塔者有四:即輪王、如來、獨覺與聖僧。
除舍利外,還安奉七珍八寶、渣渣(泥塑小佛像)、經卷(佛經為法身舍利)等。如聰巴轉世佛塔即有十萬渣渣。塔尚轉世所建菩提塔則有數以千計之經卷、壇城、十萬尊佛像、五百舍利及十萬渣渣。安臟形式亦有規定,內有中脈,亦表須彌山,以佛塔既表佛身亦表一世界也。
各式佛塔,主要由珊其式覆佛塔演變而來。底層為台座(Medhi) 、上之覆(Anda)義為子宮,喻於此孕育佛法,再上之方形為寶匣(Harmika) ,最頂傘狀者名為相輪(Chatra),其中地基表法輪或卍字,蓋兩者實均表八獅子座也。台座表下身、覆表上身、寶匣表佛眼。塔之中央表中脈,具足各輪。頂上日月與寶珠表悲智雙運,由此放射大悲。又覆可作瓶狀,表童瓶身寶,中有明點升降,甘露於拱門下降也。此即為佛塔之第二重意義。
至於最後一重,佛塔可表三界:覆表欲界、寶匣表色界、相輪表無色界,寶珠則表空。此外,佛塔亦可表一成佛之道,為三十七道品等共六十名數,依次列左:
台座最底層表十善,對上三階表三皈,獅子座表降於此世,寶瓶等表八寶,蓮座表六道,四角表四無量心,對上一階表四念處,第二階表四正勤,第三階表四神足,第四階表五根,瓶座表五力,寶瓶(覆)表七覺支,瓶頂表八正道,相輪中央寶樹表十智,十三環表十力三念處,傘與傘座表佛境,幢表無上品莊嚴,月表離苦,日表發大悲,寶珠表一切圓滿。
又:十三級階梯表十三地。
世界七大奇景印尼爪哇婆羅浮圖共有六十小塔,繞行之即達中央大塔,亦表成佛之六十名數也。
佛塔又表一立體壇城。壇城為諸佛菩薩之宮殿,亦即宇宙中最完美之鋪陳。故一般佛塔均坐北向東,表一五方佛壇城,四門由四天王守護。既為一越量宮殿,不少祖師,如蓮師、密勒日巴等均於塔中開示心要。若把佛塔觀成壇城,上師為壇中主尊,則自然住於塔中矣!故西藏江孜白居寺亦為一塔形,有塔中寺之稱。據考,遠古時,塔本為一密壇,底層為居所(今之覆)、上建高壇(寶匣)、而以樹蔭之(相輪)。
印度教廟建築則屬此類,於高臺上建一壇。今日於佛成道處即有此形式之塔,故稱之為金剛寶座式塔。據考,此種印度廟結構淵源於對日(毘濕奴一一現於相輪)、月(濕婆一一現於覆)之崇拜,台座則表梵天云云。
佛塔傳至漢地,則漸有閣樓式、密檐式、亭閣式、花塔、門塔等之出現。樓閣式塔始自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唐高宗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二),玄奘法師設計一座塔以保存請回之佛經,以佛經為法身舍利也。未來之浮圖形式則像徵式置於塔頂,後稱之為塔剎。
北平妙應寺白塔為漢地首座覆式佛塔,於元朝由尼泊爾人阿尼哥設計。漢地亦有金剛寶座式塔,而八塔則以青海省西寧宗喀巴大士出專身地之塔爾寺為最著。寺中亦有時輪金剛塔與門塔等。東密則盛行五輪塔,分表五大、亦可表身內五輪。
壇供中亦有小型佛塔。佛像表佛身、經表語、塔表意,分別置於壇之中、左、右。又有渣渣,具足八塔之相,內藏「嗡耶達爾瑪咒」者,為釋尊親教之格式。
參考文獻
- 佛塔之表義(The Symbolism Of The Stupa) A.Snodgrass, Southeast Asia Program.1988. 美國。
- 佛塔之心理宇宙表像(Psycho-cosmic SymbolismOf The Buddhist Stupa) Lama A. Govinda,Dharma Publishing. 1976. 美國。
- 根源之美‧莊甲‧東大圖書公司 1988.台灣。
- 中國浮屠藝術‧謝克‧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台灣。
- 中國古塔精萃‧張馭寰‧羅哲文‧科學出版社1988. 北平。
- 中國古塔‧羅哲文‧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5. 北平。
- 一睹即解脫之法身大佛殿(The Great Stupa Of Dharmakaya Which Liberates Upon Seeing)金剛界日(The Vajradhatu Sun)1986. 美國。
- 直指覺心(Pinpointing Awakened Mind) R.Ray金剛界日(The Vajradhatu Sun)1987. 美國。
- 珊其大浮圖(The Great Stupa At Sanchi) S.C.Hungtington, 格薩爾季刊(Gesar)1980. 美國。
- 欣賞佛塔(Appreciating The Stupa),格薩爾季刊(Gesar)1986. 美國。
- 渣渣(Tsa-Tsa), 格薩爾季刊(Gesar)1987.美國。
- 西藏神秘學基礎(The Foundation Of Tibetan\Mysticism) Lama.A. Govinda. Samnel WeiserInc. 1969. 美國。
- 佛之身語意(The Body, Speech And Mind Of A Buddha),法音(Choyang)1987. 印度。
- 大塔的傳奇(The Legend Of The Great Stupa)K. Dowman, Dharma Publishing. 1973. 美國。
- 塔爾寺‧文物出版社 1982. 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