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在今生

了生脫死系列講座輯錄
筆錄整理:空心

向大家介紹過勝義光明中有的內容之後,有不少朋友跟我說,他們現在知道死時最要緊的是跟著強光走,的確,這一點在勝義中有的階段是最重要的,但是否真的如此簡單?當命終的時候,大家是否有信心、有把握能夠做到?

若想在臨終時有把握,就必須在今生好好修行,因為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此生中有。若今生沒有修行,經常造作貪嗔癡惡業,死後便會落入地獄、餓鬼或畜生等三惡道中。若今生多做好事善事,死後就能往生天、人或阿修羅等三善道中。若今生能夠修行,在藏傳佛教寧瑪派中有最高的虹身成就,稍遜的亦可以子母光明會或頗哇,在命終的一刻往生佛的剎土。

所以在六中有的教法中,最重要的是此生的自然中有,因為我們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會影響將來的投生。很多人說自己一生都在胡混中度過,白白浪費了這一生。人生幾十年眨眼便會過去,所以佛陀常說眾生枉受輪迴,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佛性,其實可以不受輪迴之苦。

有生必有死,每個人都不能例外,若今生能夠修行,為下一生做好準備,這才真的是不枉此生。敦珠法王曾說過,有修行的人,就是人中的「寧波車」,即是寶貝的意思,如果我們不懂修行,就只是一般的凡夫,但有修行的人,就是人中的寶貝,是人中的「寧波車」,既然大家今生有機會接觸佛法,一定要好好修行,不要枉過此生。

敦珠法王在《吾心忠告》裡,提到有三種不同的修行人,並以毒草作比喻,解釋三種不同行人的修行目標和方法:
小乘(原始乘)行者:斷煩惱,證菩提。
大乘(菩薩乘)行者:轉煩惱,成菩提。
密乘(金剛乘)行者:即煩惱,即菩提。

斷煩惱,證菩提

一位小乘(原始乘)行者經過一處長了毒草的地方,當他看到毒草時便想到毒草很危險,若有人不慎誤吃毒草將必死無疑,所以他把所有毒草連根拔起,跟著還把附近的泥土都一併剷起,確保將所有毒素清除。

毒草代表無明和愛取,這是輪迴的根本,因為小乘(原始乘)行者要斷除煩惱,所以一心修習禪定,摒棄一切妄念,嚴守戒律,不讓煩惱有生起的機會。

轉煩惱,成菩提

而大乘(菩薩乘)行者看到毒草,他同樣想到毒草可能會危害他人生命,於是他用大量的水灑在毒草上,務求把毒草浸死。他用較簡單的方法來處理毒草,不用斬草除根,更不用翻土去毒。

水比喻為菩提心,菩薩道的修行最強調菩提心,要自利利他,不但自己要解脫,更要幫助眾生解脫。菩薩乘的修行是轉煩惱成菩提,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治煩惱,將煩惱轉化。所以除了菩提心,還要修習六波羅蜜:以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煩惱,安忍對治嗔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愚癡。

另外亦用五停心觀來對治貪嗔癡三毒。若貪欲很重的人,可以修習不淨觀,尤其對於男女之欲,可觀想美麗的異性,從美麗慢慢變瘦、變老、生病、死亡,最後變成白骨,由不淨觀來對治色欲,對治貪欲。

若嗔恨心很重的人,可以修慈悲觀。有些人只要遇到少許不順意便會發脾氣,當發怒的時候,可以用慈悲觀來對治。佛經中有提到,六度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即使一隻螞蟻,亦可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兄長、子女,甚至朋友,只因為曾做惡業,以致墮落畜生道,所以我們對待六度眾生都要有慈悲心,憐憫他們,希望能夠救度他們脫離惡道,返回善道。所以下次當別人激怒你的時候,要修習慈悲觀,想著對方曾是自己過去生的父母,對自己有很大的恩德,能夠生起慈悲心,就不會想著要向對方生氣。

若要對治愚癡則用緣起觀。佛說一切都是緣生性空,我們看見花,但什麼是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性空幻有,要因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它才能夠成為花。在花的例子中,它的因就是種子,若沒有種子,就不可能長成花,另外還要加上四種緣:
一、親因緣,所指的是泥土,將種子放入泥土裡,它才能發芽生長;
二、所緣緣,有陽光、空氣和水分,種子才能成長開花;
三、等無間緣,持續每天給花澆水,否則花便會枯死;
四、增上緣,適時加入肥料,讓它有足夠的養分開花。

今天我們看見這朵花很美,但過幾天它就會凋謝,它是無常的,所以不用執著這朵花,它的本質是空。很多時我們看到事物的外相,便執著它以為實有,繼而生起我執、法執,不斷流轉於生死中,因為有我,便有種種貪嗔癡的煩惱;若沒有我,便沒有煩惱。

即煩惱,即菩提

當密乘(金剛乘)行者看到毒草,他感到非常高興,因為他是一位醫生,他了解毒草的毒性,若能夠善巧運用毒草的話,毒草亦可以變成救人的藥。

密乘(金剛乘)行者不怕貪嗔癡,尤其當修行至大圓滿的時候,能夠將五毒(貪、嗔、癡、慢、疑)轉化成五種智慧,將貪欲轉成妙觀察智,例如看到紅色的花,嗅到花的香氣,但並不會生起任何貪著,如果看到花而沒有任何感覺,也不知道花是花的話,那就等同白癡,但妙觀察智卻能夠辨別分析但又不會執取,不會落入貪欲,這就是妙觀察智。

嗔可以轉化為大圓鏡智,癡可以轉為法界體性智,慢可以轉成平等性智,疑可以轉為成所作智,所以說即煩惱即菩提,要如何對治妄念?就是當妄念生起的時候,只是看著它,例如現在你在想,講座之後要去哪裡吃宵夜,又或是想著明天開會的事情,當第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不要再繼續落入第二個念頭裡,如何是第二個念頭?就是當你生起想吃宵夜的念頭,隨之繼續想不如去吃粥,或者去吃炒麵,之後再想不如吃炒米粉吧,這就是第二念,之後一連串煩惱貪嗔癡都統統跑出來。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用覺性停留在第一念,不要落入第二念,所以不用怕煩惱,它就好像毒草一樣,在煩惱上修行,更可以把毒草製成藥來救人。就如孔雀食用砒霜一樣,不但不會中毒而死,反而令羽毛長得更漂亮。

毒草的比喻講出三種不同的修行目標與方法,當中並沒有哪一個最好,最重要是要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像用藥一樣,要因病施藥,只有能治好病的才是好的藥。

修行第一步:皈依

那麼要如何開始修行?首先第一步是皈依。皈就是歸宿,就像一個人整天走在街上,回到家裡的感覺是最舒服的,因為家就是你的歸宿。依就是依靠,我們的依靠是什麼?在佛教來說就是佛法僧三寶。

佛者覺也,佛陀徹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破除一切無明和貪嗔癡,所以我們是皈依一切佛。法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僧就是續佛慧命的人,不只出家人是僧,凡是弘揚佛法,延佛心燈的都是僧。

在藏傳密宗中則有四皈依。首先皈依上師,之後再皈依佛法僧。為何皈依上師如此重要?雖然佛菩薩都很慈悲,但他們不能直接教導我們,但上師卻可以,所以在藏傳密宗來說,上師就是三寶的總集。上師的心是佛寶,因為上師行菩薩道的心跟佛一樣。上師的語就是法寶,可以給我們開示、灌頂、教授佛法。上師的身是僧寶,是續佛慧命,延佛心燈,將佛法昇華的人。

此外還有六皈依,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還要皈依三根本:

皈依根本上師,跟隨一位上師學習;

皈依根本本尊,選一尊佛或菩薩作為根本本尊。所謂根本上師得加持,根本本尊得成就,假設你看見阿彌陀佛會心生歡喜,便可以阿彌陀佛作為本尊,從上師處接受阿彌陀佛灌頂,修習阿彌陀佛法本,持誦阿彌陀佛真言,並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剎土。

最後是皈依根本空行或根本護法,空行即是在空中的女空行母,能加持保護我們。因為修行人會遇到很多障礙,當年悉達多太子在修行接近成道時,有無數的魔障出現,我們生生世世歷劫修行,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成就的,當快將成就的時候,歷劫的冤親債主都會前來討債,所以需要有護法或空行來保護。

七佛的教導

根據七佛通戒偈提到,學佛的重點,第一是諸惡莫作,不要以為惡少而為之,連最細微的壞事都不要做,當年釋迦牟尼佛示疾,頭痛了三天,弟子們問佛陀為何成佛以後還會頭痛?原來他在過去生,曾經用樹枝打一條大魚的頭,結果即使成佛以後,還要感受相關的果報。所以修行人,即使很微細的地方都要注意,不論語言、思想或行為都要很小心,尤其身為佛教徒,更要做個好的榜樣,中國人很講究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卧如弓,所以佛教徒不論行住坐卧都要有威儀,任何惡行都不要做。

第二是眾善奉行,好的事情不論小事或大事都要多做,例如平日不妨多買旗捐獻、多布施,不要因為小善而不做,因為即使很小的善事都能夠種下善因,它都是菩提心的顯現,而且這只會為你帶來好處,而不會讓你吃虧的。

第三是自淨其意。所有正信的宗教都教人止惡行善,但只有佛教特別強調自淨其意,這是其他宗教沒有的。修行不論哪一宗、哪一派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令心清淨,才能夠脫離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