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念念中得解脫

了生脫死系列講座輯錄
筆錄整理:空心

(續上期)

密宗的灌頂

在密宗的法會中,經常會有灌頂儀式,究竟什麼是灌頂?古時印度的王子在登基典禮上,會用來自東南西北四方的海水,倒在王子的頭上,表示這人已經成年,並擁有四方的力量,是一種授權的儀式。而佛教的灌頂,是上師將佛或菩薩介紹給弟子認識,例如我們以前並不認識釋迦牟尼佛的修法、咒語和功德,所以在灌頂法會裡,上師會向弟子講解說明,當中有三個重要意義:

第一歸屬,若接受的是釋迦牟尼佛的灌頂,便是以釋迦牟尼佛為皈依,發願將來往生釋迦牟尼佛的剎土,所以說皈依本尊得成就。

第二攤分,凡是有參與是次灌頂儀式的人,都能夠分享這分功德。

第三除障,釋迦牟尼佛曾說過無業不到娑婆,所以在娑婆世界裡的眾生都有業障,除了那些乘願再來的大修行者例外,但真正乘願再來者並不多,而灌頂儀式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業障。

另外,灌頂亦分好幾種,一般公開的灌頂法會,屬於結緣灌頂,大家可以隨喜參與,另外還有寶瓶灌頂(修生起次第)、秘密灌頂、智慧灌頂(修圓滿次第)和名詞灌頂(修大圓滿)。

寶瓶灌頂:修生起次第

所謂生起次第,即是「未生令生,已生令起」。在灌頂儀式裡,上師會教導弟子本尊的修習方法,如何觀想本尊,之後弟子不但能夠觀想本尊,並透過身、語、意的修習,都攝六根,讓淨念相繼,並觀想自己本身就是清淨的本尊,這時眼睛看見本尊像,耳朵聽著本尊的咒音,鼻嗅到薰香,口誦念本尊真言,意念觀想本尊,身體則以毗盧七支坐法結身印,六根都統攝起來、讓淨念相續不斷,用清淨的意念觀想自己是本尊,同時亦觀想整個器世間成為本尊的剎土,一切六道眾生都成為本尊的眷屬,所有聽到的音聲都成為本尊的咒音,讓一切思念都轉化成最高的智慧。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問,為何會說修習密宗法門能夠即身成就?若我們真的能夠持續每天這樣的修習,當臨命終的時候,就容易摒棄雜念,讓淨念相續,憶念起平日的修習,並觀想自己成如幻本尊身,觀想整個世界變成本尊剎土,視一切音聲為本尊咒音,讓一切思念轉成光明智,那麼在往生的一刻,當第八識離開身體的時候,便能夠往生本尊的剎土中,最高能夠證得化身的成就。

秘密灌頂、智慧灌頂:修圓滿次第

秘密灌頂與智慧灌頂所修習的是圓滿次第,屬於高層次的修習,弟子的生起次第修習要十分熟練,並由具資格的上師授予、指導,一般不會公開傳授。

在生起次第中,主要以具外相的本尊、壇城、咒語作為修習對象,但在圓滿次第的修習,則是以內相作為主要的修習。內相指的是三脈四輪,以脈、氣、點為修習對象。根據佛教的醫學來說,人體內有七萬二千條脈,每天有二萬一千六百個呼吸,點即是醫學所講的細胞,而人體內則有六十兆個細胞。透過種種修習,產生拙火,又使五種根本氣進入中脈,生「四空」、「四喜」、證悟空性與光明、大樂無二,得報身成就。

名詞灌頂:修大圓滿

在藏傳密宗寧瑪派裡,最高的教法是經由名詞灌頂而進修大圓滿,名詞灌頂的意思是授記成佛,上師會給予入室弟子一個法號,就像當年燃燈佛為婆羅門善慧授記一樣。大圓滿與禪宗一樣本來只能證悟,是無修之修,所證是俱生智見和大圓滿見,所謂能修習的方法是「且卻」和「妥噶」,是前行修習,能得法身成就,證成虹光身。

弟子接受了灌頂之後,上師還會按程度傳授儀軌、導引和口訣。儀是成佛的威儀,軌是通往成佛的直路。金剛乘行人經上師灌頂後,由上師教導修習儀軌。儀軌是歷代傳承上師,經不斷修習後得到證量而傳下的法本,在藏傳密宗的傳統裡,一向屬於秘密部分,絕不公開外傳。但隨著科技進步,在互聯網、坊間的書本上可找到不少密宗修行的法本,但由於欠缺上師的口訣和導引,若果依樣畫葫蘆,盲修瞎練,不單會是枉作功夫,還很容易會產生身、心上的問題,所以大家切勿亂試。

以上已介紹了三乘行人,即小乘(解脫乘)、大乘(菩薩乘)和密乘(金剛乘)的不同修習方法,大家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只要能夠好好把握現生中有來努力修行,三乘行人都能夠得到各自的成就。

此生的禪定中有

關於禪定的修習,三乘行人於此生中有當中,都必須修習禪定。禪定中有指的是在入定等持之時直至出定為止,期間完全沒有妄念生起。其實平日我們的妄念很多,只是我們並不察覺。像小孩做功課或溫習的時候,心卻想著跟同學玩耍、打機,總是心不在焉。但坐禪的心境需如無雲的晴空,靜海無波,所以禪定並不容易。對於每一個妄念的生起都能夠清清楚楚,但又不會跟隨妄念到處跑。

每一個眾生都有覺性,但要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它?每天早上起來,當我們洗臉擦牙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洗臉擦牙;喝茶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喝茶;坐著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坐著,要讓心回到當下,不可讓心隨意亂跑。禪修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當下正在做什麼,然後再練習禪定,慢慢妄念就能減少。

坐禪的時候,若有很多妄念生起的時候叫做「掉舉」,若有很微細的妄念叫做「散亂」,有些人一上座便開始打瞌睡,這叫做「昏沉」。如果靜坐有掉舉、散亂或昏沉,則不可能讓心安住於專一的境地。靜坐的時候不要想善,亦不要想惡,不要生起分別心,不要有任何希冀,更不要有任何疑慮。

首先以「毗盧七支坐法」來開始學習禪修,雙腳跏趺而坐,手結等持印,脊椎挺直,肩膀張開,頭微向下四十五度,舌頂上顎,呼吸細慢而長,不要說話,讓意念回到當下,不要胡思亂想,讓心鬆弛下來,不起善惡取捨的分別心,繼而進入沒有希冀,沒有疑慮及沒有尋伺的境界,坦然而住,當下赤裸明空的明覺自然會生起。

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氣會影響禪定質素,所以修行人必須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劉銳之上師在《西藏密宗靜坐法》中,引用了達摩祖師的教導,指引修行者應如何生活:起居有時,飲食有節,工作有度,運動有恒,與世無爭,與物無競,淡然無慾,靜修無間,這些很值得我們參考。

作為佛教徒,戒、定、慧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好好練習禪定,因為禪定的狀態跟死亡中有很相似,而且我們只能夠在此身中有修習禪定。一般人的死亡中有像閃電般一閃即逝,若平時能夠安住於禪定的時間越長,死光明出現的時間便會越長,便能清楚體認純正法性光明,與之契合即成就法身佛。

夢中的虛幻中有

從生理學來講,我們的睡眠由闔眼放鬆的清醒狀態開始,之後進入為時約九十分鐘的睡眠期:首先是過渡期(第一期),仍然處於清醒狀態,跟著進入淺睡期(第二期),開始有些倦意,然後進入深睡期(第三、第四期),進入完全熟睡狀態。

當我們從深睡期慢慢再返回淺睡期,這時便會進入眼球快速運動的作夢期,我們便會開始作夢,每天在睡眠中約出現這個睡眠周期四至五次。隨著睡眠周期的進行,深睡期漸漸縮短,淺睡期與作夢期漸漸變長,而醒覺往往發生在作夢期,所以很多時當我們剛醒來的時候,對於最後的夢境仍然記憶猶新。

我們睡覺的時候,當五種覺知:色、聲、香、味、觸向內收攝時,便會失去知覺。最初時並沒有任何夢境,只有一片黑沉,其後因為第八識的無明業風生起作用,從而現起種種覺受與情感相纏的情節,生起夢來。雖然在夢境中所看到的好像跟現實一樣,亦會生起不同的感受,但其實在夢中所見並非真實存在,不能對外物產生作用,所以稱為虛幻中有。

在《枕中記》中有一故事:相傳呂洞賓在邯鄲趙州橋北的一間小飯店裏,教化一名姓盧的書生,因為書生當時考試落第,感到失意沮喪,於是呂洞賓讓他睡在瓷枕上。在夢中,盧生夢見自己中了進士,然後結了婚,之後治理河患,還經歷了征西、蒙冤、貶謫、拜相、封公、病亡等,一生宦海波瀾,歷經五十年人我是非。當他一覺醒來,發現鍋中的黃粱尚未煮熟。

其實我們在夢中所經歷的與白天無異,只是更為虛幻。《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說一切都是緣生性空,猶如夢幻,就如我們在夢中所見以為真實,實則全為虛妄、無常、不實,此外無他。從夢境中領略一切都是幻有的道理,則不會再執著「此為我」、「此為我所有」。

密乘在睡眠中亦作修行

在藏傳密宗有以睡眠作為修行的方法:夢幻(識持為夢)和眠光明(識持光明)。

夢幻的修法:識持為夢。首先,在夢中要知道自己在造夢,認識夢境虛幻;第二,能夠決定自己待在夢中的時間、身份;持夢。控制夢境,能在這境界中自在,在睡前發願,例如發願在夢中要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

眠光明:識持光明。在進入厚眠時能夠看見光明,如能認知眠光明與死光明相似,在死時便能夠認知死光明的出現。

六中有教法總結

「此生中有」:跟據七佛的教導,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作為佛教徒要皈依、發心、持戒、積集福慧資糧,好好善用這一生,不做任何對不起別人的事,當我們要離開的時候,能夠無怨無悔,這就是善心死。

「夢幻中有」:有「識夢」和「持夢」的修法,認識光明,不論日夜都保持覺性如一。

「禪定中有」:在禪定之中保持明覺,先以毗盧七支坐法開始練習坐禪。

「臨終中有」:有「遷識(頗哇)」修法。命終時,當第八識離開身體的一刻,將第八識送往佛、菩薩的剎土。另亦可以「子母光明會」,認識死光明,當自身的光明與法界的光明相會時,即往生佛、菩薩的剎土。

「法性中有」:這階段雖已落入中陰身,但亦無有恐怖,隨佛、菩薩的強光接引至佛、菩薩的剎土。

「投生中有」:有「遮胎門」的修法,見到自己來生的父母,但不入母胎而得解脫。或可以「選胎受生」,選擇適合投生善地,乘願再來,繼續修行,度化眾生。

在六中有的教法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方法,有很多機會讓我們脫離輪迴之苦,只要我們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好好努力修習,自然能夠於念念中得到解脫。

近代佛教的大德太虛法師,一生主張「人生佛教」,重視現實人生的改善,強調人乘為菩薩乘的基礎和準備。太虛法師有一首偈語:「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學佛的人,應從學習如何做人開始,改善自己不好的習慣,努力行善,受用佛法。六祖慧能大師亦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一切菩提都在世間裡,若世間的事都不能做好的話,那又如何成佛?如能將今生做好,努力成為圓滿的人,能夠成為圓滿的人即是佛。

(全文完)

達摩祖師對修行者的日常生活指引

四有 四無
起居有時
飲食有節
工作有度
運動有恆
與世無爭
與物無競
淡然無慾
靜修無間

六中有教法總結:

六中有 修行方法
此生中有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皈依、發心、持戒、積集福慧資糧
夢幻中有 識夢、持夢、認識光明
覺性日夜如一
禪定中有 保持明覺
以毗盧七支坐法開始修習
臨終中有 遷識(頗哇)
認識死光明(子母光明會)
法性中有 無有恐怖,隨佛、菩薩智光接引佛土
投生中有 遮胎門(解脫),不入母胎
選胎受生(選擇投生善地),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