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此生來修行

了生脫死系列講座輯錄
筆錄整理:空心

有四件事很值得我們經常思惟:
一、暇滿難得;
二、觀想無常;
三、知黑白業;
四、怖輪迴苦。

在佛經中有一個比喻,有一隻盲龜,每五百年才會浮到水面吸氣一次。在茫茫大海中,有一塊漂浮的軛木,木上有一個孔洞,隨風四處漂浮。盲龜若能遇上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若牠的頭剛好穿過軛木上的孔洞來吸氣,更是萬中無一。

如果說盲龜和軛木相遇,尚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那麼凡夫漂流五趣之海,想要還復人身,比盲龜值木軛孔洞就更要難上萬倍!所以說人身難得,今生能夠有機會得到寶貴人身,便應好好珍惜,不要白白枉過,虛度光陰,否則命終時便後悔莫及。

暇滿難得

除了思惟人身難得之外,更難得的是我們擁有暇滿人身,具備各種有利於修行解脫的條件,所以我們要經常思惟,我們今生不是生在地獄、餓鬼或畜生道中,更不是生於邊地,否則不能聽聞佛法。我們亦不是生於長壽天,因為長壽天人只懂享樂,晩晚開派對,不懂修行。亦沒有生於不逢佛法的地方,我們都能夠得遇佛法,因為釋迦牟尼佛已將佛法流傳下來。而且我們都諸根具足,不是盲聾瘖啞,亦沒有邪見,對於佛陀的教法具足正信。

除了得到人身,有正信的佛法之外,我們身邊亦有一班善知識,佛法亦未曾衰滅,所以要經常思惟我們真的很幸運。之前亦曾提到,我們能夠聽聞佛法,能夠修行,就是人中的寧波車,若蒙查查過一生,就等同一般凡夫,但如果我們能夠修行,就是人中的寶貝,懂得求解脫,了解宇宙人生真理,這才是最圓滿。

觀想無常

或許以前大家都不太明白什麼是無常,但經歷過金融海嘯之後,相信大家都體會到無常了。以前你認為屬於自己的東西,可以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其實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而且轉變得很快,當中只有修行才能夠帶往下一生。

知黑白業

黑業就是做不好的事,白業就是做好的事,若經常做壞事惡事,死後便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若一生做好事,如布施、放生等,積累功德,死後能夠往生三善道,即天、人或修羅道。所以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怖輪迴苦

六度眾生中,地獄眾生是最痛苦的。地獄有寒冰地獄、灼熱地獄……無數不同的地獄,身處地獄的眾生無一刻能夠得到安樂。餓鬼眾生則經常處於飢渴狀態,而畜生道的眾生很愚癡,經常互相殘殺。

有很多人以為當天人最好,唱歌跳舞,每晩都開派對,但當天人的天福享盡之後,五衰相便會出現,首先花冠會萎謝,然後天衣染埃塵,原本漂亮的天衣變得很污穢。跟著兩腋汗出,本來天人是不會出汗的,但現在卻開始出汗。身體臭穢,因為出汗,身體發出了陣陣臭味。不樂本座,原本天人可以禪坐很久,但現在卻不能久坐。當天人死後,便會墮落惡道,因為他們把天福都享盡,就好像把全部的錢都花光一樣,所以非常痛苦。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六道之中只有人道最好,因為人有苦有樂,而且可以修行,人道是修行的最佳場所,人道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情感起伏很大,其實在一天之中,我們已經歷無數次的六道輪迴。當我們又渴又餓的時候,若當時沒有食物和水的話,這時便如同在餓鬼道中。當你被老闆罵,心情變得很壞的時候,就如在地獄之中。當我們開心的時候,例如中了六合彩,這時感覺就在天道裡。有時只要被人輕輕一碰,便生起嗔怒心,這時就如同在阿修羅道中。有時我們又會很愚癡,這時便是在畜生道了。

發菩提心利益眾生

發菩提心亦是佛教特有的,尤其是大乘佛教,如果你是一位大乘(菩薩乘)行者,要行菩薩道,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小乘(原始乘)行者發願成阿羅漢,一心只要斷除煩惱,或成為辟支佛,但大乘(菩薩乘)行者不但要自利,還要利他。所以當人的發心越大,成就會越快越高,若沒有發心,就不能自稱為大乘(菩薩乘)行者。

而密乘(金剛乘)行者更要發大菩提心,因為六度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要發大心去救度一切眾生。但是單有願力是不夠的,就好像所有人都掉進海裡,雖然你很想把他們統統都救出來,但是風高浪急,除了要有救人的願力外,還須要有方法,如果你不懂游泳,跳進海裡最終只會溺斃。

為何我們要修行?因為只有透過修行,我們才有能力、有證量,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光靠講是不行的,假設現在有人說要邀請在座一千名觀眾在講座之後一起吃宵夜,可是他的口袋裡只得二百圓,只足夠送給每人一粒花生,這位朋友雖然有願力,但卻沒有能力。

有些人則剛好相反,有能力卻沒有願力,雖然他們有幾百萬的信用額,但卻不願意請客,所以說有願力亦要有能力。佛教很強調修行,但因為三乘人的目標和發心不同,所得的結果亦會不同,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最重要是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當中並沒有高低之分。

修行要及時

除了發心,還要有出離心,出離心並不等於出家,出家人要穿著僧服,剃除鬢髮,但出離心是跟修行的心態有關,厭此而欣彼,知道五濁惡世很痛苦,所以要精進修行,離開娑婆世界,厭離貪嗔癡,有出離心才會有動力修行,否則會經常推說還有明天,等明天,等明年,等兒子長大,又或者等孫子出世才修行,這樣便永遠都不會修行了,有出離心就會懂得活在當下,及時修行。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誰能擔保明天我們尚在?所以在西藏傳統有句話說,若明天還能醒來已是諸佛菩薩的加持。為什麼?因為人身是很脆弱的。什麼叫死亡?一氣不來就是死去。當這口氣呼出去之後,若下一口氣吸不進來就會死去,生命是很脆弱的,那麼還要等待何時才有出離心?

積集福慧資糧

發心之後,密乘(金剛乘)行者除了跟大乘(菩薩乘)行者一樣要修六度四攝之外,還要修習四加行,以速疾積集福慧資糧。四加行即是誦四皈依真言、修習百字明咒除障、獻曼達和修習上師相應法。

修行人要福慧雙修,很多人都希望修行,希望能夠每天都能夠靜坐持咒,但無奈生活艱苦,白天要上班工作,晩上回家要照顧兒女,很難再抽出時間修行。像這些人很有智慧,知道要努力修行,但無奈福緣不夠。有些人福緣很好,但卻只懂享樂,把時間都花在吃喝玩樂上,不懂得及時修行,所以對修行人來說,福與慧都同樣重要,願意去修行,亦不用為生活擔憂,這才是最圓滿。

宗喀巴大士曾為眾生求福報而不斷的獻曼達,結果因為手腕不斷的與曼達盤摩擦,弄致皮破血流,弟子們都勸止,但宗喀巴大士卻說,眾生的福太薄了,如果還不為眾生求福,眾生只會受更多的苦。

現在仍然有很多人正處於饑荒、戰爭、災害之中,受著種種痛苦,即使有最上乘的佛法,他們亦沒有機會修習。所以香港人的福報很好,不愁衣食,亦可以接觸不同的宗派,聆聽高僧大德的開示,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修行。

持戒

在整個修行歷程裡,持戒佔很重要的部分,為何人能夠成佛,就是因為有戒,佛是最圓滿的,假如佛有100分,那麼我們就只有0分,甚至負100分,如何從負100分變成100分?就必須持戒,能夠把戒守好,就沒有貪嗔癡煩惱,所以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以戒為先,是重要的部分。

戒在梵文叫尸羅波羅密,尸羅的意思是清涼,因為貪嗔癡就如烈火一樣,將我們的心燃燒,戒能夠將貪嗔癡的烈火熄滅。波羅密就是到彼岸,可令行者得解脫。

在三乘中都有各自的戒,小乘(原始乘)最基本的戒是五戒十善,另外還有別解脫戒,意思是幫助我們最弱的一面,例如一個嗔心重而貪心弱的人,貪的戒對他來說沒有很大的影響,相反,他要特別對治經常生起嗔怒心的問題,所以便要專持有關嗔恨的戒,讓嗔恨心不再生起,能夠持守這條戒便能夠解脫。

大乘(菩薩乘)會再加上菩薩戒。菩薩戒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攝律儀戒,共有七種:比丘戒(男出家眾)、比丘尼戒(女出家眾)、沙瀰戒(未滿二十歲或初出家的男眾)、沙瀰尼戒(未滿二十歲或初出家的女眾)、正學女戒(預備出家的女眾),男居士和女居士的戒,各人根據自己的身分地位來受持。

第二類是攝善法戒,即所有好事都要做。第三類是饒益有情戒,即是要給予別人利益,凡是大乘行者,要經常想起如何利益六道眾生,自利利他。

密乘(金剛乘)行者則須加守密乘戒律,若修習生起次第,須受一級灌頂,要守十四根本墮戒,若犯任何一條戒,都會墮落金剛地獄。若修習圓滿次第,須受二級灌頂,受八支粗罪及五方佛三昧耶戒。若修習大圓滿,則須守大圓滿戒。另外還有種種與上師之間的三昧耶戒。

受戒之後,每月要誦戒兩次,每逢農曆十五日,應各自在家中誦戒,逢三十日便聚眾一起誦戒,亦叫布薩。誦戒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是人,很容易便會犯戒,看見漂亮的東西便會生起貪欲,其實這已經在犯戒了。又例如別人打你一拳,你的嗔恨心生起,想回踢他一腳,結果又犯戒了。所以在布薩日,大家一起誦戒,有機會在佛前懺悔,檢視自己的過失,想想過去一個月內自己有沒有犯戒,若有犯便懺悔。但千萬不可因為有機會懺悔而故意犯戒,這只會變成明知故犯。

十八暇滿

人若能藉由修行佛法而擁有「十八暇滿」的人身,就有機會脫離輪迴之苦。所謂「十八暇滿」的人身,是指擁有「八種暇滿」和「十種自他圓滿」的因緣。人生須沒有「八無暇」的業報,才能具備各種有利於修行解脫的條件。

「八無暇」是八種免於障礙接受佛法的自在,包括避免:
1.
生為地獄、餓鬼、畜生,此三道眾生飽受痛苦,不能修行;
2.
生於邊鄙之地之野蠻人,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3.
生為長壽天(較低層次之天界),其誘受於不可抗拒之慾樂;或生於享受禪樂之天界(較高層次者);晚晩享樂開派對,不會修行;
4.
或生不逢佛世,沒有佛法的時代使吾人失去修行之道;
5.
盲聾瘖啞者,或身體有不健全者,很難學習佛法;
6.
或生於充滿暴力與邪惡文化的地方,使吾人與聖法無緣;
7.
或生而具邪見,使吾人於何者為神聖與圓滿產生誤解而樂於加害他人;
8.
又或生而精神與肉體嚴重缺陷,以至不能聽聞領受教法。

「十圓滿」包括五種自身圓滿和五種他圓滿,即指能作為修行的助緣與客觀條件。

五種自身圓滿:
1.
人身圓滿,能夠生於人道;
2.
報土圓滿,生於有佛法流傳的地方;
3.
諸根具足,身體健全;
4.
不曾犯重罪,例如出佛身血、殺害父或母、殺害阿闍黎、破壞僧團和諧;
5.
對佛法生正信心,知一切善之本源。

五種他圓滿:
1.
如來出世;
2.
佛轉法輪,有佛法弘揚;
3.
佛法住世,佛法尚未衰微或消失;
4.
得學佛法並修行;
5.
善友攝受,有善知識或上師慈悲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