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上師生死系列講座
認識生與死
了生脫死系列講座輯錄
筆錄整理:空心
本文章由《溫暖人間》雜誌提供
關於死亡這個課題,不論古今中外,人們都將它視為禁忌,往往避而不談,即使心裡有疑問亦不敢問,更不知要如何問。
佛陀卻打破這個禁忌,清清楚楚告訴我們,生死是怎麼一回事,人生又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對於死亡,佛陀有什麼看法?
在《長老尼偈》十一偈裡有一個故事: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名叫高得密的婦人,出生自貧窮家庭,加上女性在印度的地位很低微,所以她經常遭受別人鄙視。但自從她誕下兒子之後,母憑子貴,高得密的地位稍微得到提升。
然而好景不常,兒子還未長大成人便夭折了,高得密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她像發瘋似的,抱著兒子的屍體四處跑,希望有人能救回兒子的性命。但人死又豈能復生?後來有人建議高得密找佛陀幫忙,於是高得密便帶同兒子的遺體,向佛陀求救。
佛陀了解情況之後,對高得密說:「如果想救活你的兒子,必須找一家從沒有死過人的家庭,向他們索取幾粒芥菜種籽回來。」
於是高得密滿懷希望,挨家挨戶的查問,卻一次又一次失望而回,因為即使五代同堂的家庭,亦同樣經歷家人離世的不幸。這時,高得密終於明白,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領悟到人生無常的道理。於是高得密將兒子的遺體安葬,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另一則故事,記載在《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八)。
有一位憍薩羅國的國王,叫波斯匿,是佛陀其中一位大護法。波斯匿王非常孝順他的母后,母子感情極深。有一次,波斯匿王外出巡視國事,年邁的母親卻在這時突然去世。當時一位叫不奢蜜的大臣,苦苦思量,想著要如何善巧婉轉地告訴國王,好讓國王能接受這個不幸的消息。
於是不奢蜜算準國王回宮的日子,安排了一隊規模龐大的送殯儀仗隊,包括五百白象、五百馬車、五百步兵、五百美女、五百老婆婆、五百婆羅門、五百沙門、五百車華衣、五百車珍寶,太后遺體則安放在最貴重的棺木內,伴著彩畫寶幢,另備一隊樂隊,巡行出城。
正如大臣不奢蜜所料,國王在回宮的路上,遇上了這隊龐大的送殯行列,看見如此豪華的儀仗隊,波斯匿王不禁問道:「亡者是誰,得到如此供養?」
不奢蜜於是告訴國王:「城中有大富長者的母親去世了,正在出殯。」
國王感到很奇怪,再問不奢蜜:「為何要用象馬車乘和老婆婆?」
不奢蜜說:「象馬車乘正要裝載五百老婆婆去找閻羅王,用來交換長者母親的性命,並以五百美女來交換,如不行,便以衣裳、珍寶交換,再不行,五百婆羅門懂得咒術,可以咒術來取,而五百沙門皆高才辯士,可以說服閻王,若再不行,最後會以兵眾與閻王大戰,希望能取回長者母親的性命。」
波斯匿王聽後大笑說:「蠢人才會有這種想法,人死了就是死了,沒有甚麼東西可以挽回的,長者母親壽盡而終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不要再用愚蠢的方法妄想可以贖命了。」
這時不奢蜜下跪對國王說:「對了,生皆有死,請大王不要憂傷。」國王不知所以,便問:「我為何憂傷?」
於是不奢蜜對國王說出太后去世的消息,波斯匿王聽後只是沉思嘆息,明白到不奢蜜的一片苦心,於是為亡母辦理後事。
喪禮之後,哀傷的波斯匿王拖著疲乏的身體,來到祇樹給孤獨園詣見佛陀。看見塵土披臉的波斯匿王,佛陀關懷地問明原因,波斯匿王於是向佛陀訴說了喪母之痛:「母后在世時精勤律己,慈愛國民,而今捨我們而去,假如能以象馬車乘、金銀珍寶、奴婢僕從、乃至國土人民,可以向閻王贖回母后性命,亦當不惜一切來交換。」
佛陀於是對波斯匿王說:「陛下,世界上有四種令人恐懼的事,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逃避的。第一是衰老,任何人一旦衰老,肌肉便消盡,是不可能以任何代價去換取青春永駐或避免不老;第二是生病,任何人一旦失去健康,便失去活力,無法再享受快樂;第三是死亡,這世上沒有不死的人,人最終難逃一死;第四是與自己喜歡或恩愛的人分離,那是一種如撕裂般的痛楚。」波斯匿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快便明白了佛陀的意思,接受亡母的事實。
很多人都不願接受死亡這個事實,只想著健康長壽,永遠不用分離。但佛陀早已將死亡的訊息告訴我們,有生必定有死,無常才是永恒的真理。
佛教的世界觀
在認識生命之前,首先認識一下我們身處的世界。
在天文學裡有提到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個小星體,在太陽系以外還有許多星體,組成了銀河系,而宇宙中有無數和銀河系相若的星雲體系。但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經提出了宇宙中有無量的星體(世界)的看法。
佛陀說整個法界有無量世界、無量佛,每一尊佛管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將小千、中千和大千世界合起來,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佛經記載,世界由風、火、水、地、空五種要素所組成。世界最下層的是風輪,跟著有水輪、金輪和地輪,最高的是須彌山,四邊各有東勝身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和西牛賀洲,而我們居住的地方就在南瞻部洲之內。另外還有九山八海,天上、人間和地獄都包含在內。
釋迦牟尼佛管理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亦即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娑婆的意思是堪忍,這裡的眾生忍受能力很高,而且不肯出離修行。
娑婆世界亦稱為五濁惡世:即刧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因為世界有很多戰爭、飢餓、疾病等災劫,最近我們亦經歷了金融海嘯,所以稱為劫濁。眾生的知見大多不正確,有些更是邪見,所以是見濁。而且眾生經常造作惡行,所以稱為眾生濁。眾生的壽命亦會越來越短,所以是命濁。而因為眾生有貪嗔癡等種種煩惱,所以稱為煩惱濁。
世界的生死:成住壞空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一樣有生老病死。現在不少環保團體都在呼籲要救地球,因為環境受到污染、臭氧層破裂、冰山溶化……地球可能會快將滅亡。
在佛經中提到,世界的形成是先有器世間(物質),之後才是有情世間(生命)。在世界最初形成的時候叫「成劫」,從光音天翻起金色雲,降下洪雨,形成初禪天以下至地獄的世界。待世界形成之後,初禪天較福薄的天眾開始漸漸下生,使天上、人間和地獄都有了眾生。
「住劫」的時候,是世界安穩存在的時期,亦即是現在我們身處的時期。眾生根據各自的業力果報,於六道之中流轉。在「壞劫」的時候,就是世界壞滅的時期,這時便會出現大災難,例如有大火災、大水災、大風災……最後整個世界,從地獄一直上至禪天亦將毀滅。
到了「空劫」時,世界就進入黑暗和虛空時期,只餘下光音天的生命種子。當大災破壞至色界的初禪天時,下界的眾生全部都會聚集在光音天中,等待下一次「成劫」的形成。
根據《增一阿含經》記載:「劫初光音天,相謂我等欲至閻浮提地,即來下地食地肥故。失神足,皆共號哭。自相謂言:我等窮厄,不能復還天上。」經中說人類的祖先是光音天的天人,他們來到閻浮提(即南瞻部洲),取了地上的植物來吃,之後身體變重了,失去了神足,不能飛回天上,從此便留在人間,隨各自的業力輪迴於六道之中。
印度對輪迴之說
很多人誤會輪迴的概念來自佛教,其實它源自於古印度文化,最早出現在印度《吠陀經》內。
在印度聖典《奧義書》和《薄伽梵歌》裡記載,一切有情眾生在肉體死亡之後,靈魂會受自己生前所作的善惡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業」來支配,往生到天道、祖道和首陀羅之中。那些一生做好事的人,並按照婆羅門教規修行,敬祀神明,修習智慧、知識、苦行和瑜伽,死後可以上升天界為神,稱為「天道」。
若生前只是按《吠陀經》的一般規定生活,行善但不作惡,死後會先到月宮享樂,然後再轉生為人,成為印度四種姓中的前三種姓,即婆羅門(宗教祭師,地位最高,管理印度教廟)、剎帝利(皇族、將相、貴族)和吠舍(商人及一般平民百姓),稱為「祖道」。
若生前作惡,死後先入地獄受罰,之後再生為四種姓中最低的首陀羅(奴隸),一生侍奉其他三種姓的人,或是投生為動物或植物。
印度教亦按生命出現的方式分為四生:胎生、卵生、濕生(憑濕氣而生)、芽生(植物)四類。但佛教認為植物雖然有生機,但卻沒有意識,所以佛教並沒有轉生做植物的說法。
在《奧義書》和《薄伽梵歌》提到輪迴中的主體和承受者是阿特曼(Atman),即自我或稱「神我」,其意義引伸為自在者、自作主宰者,指人的自我意識或意識的主體。
中國的輪迴現象
其實中國人大多相信有輪迴,歷史中亦有不少關於輪迴的事迹記載,當中最早出於正史的記載是《晉書‧羊祜傳》。
羊祜是東晉時代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家、文學家和政治家,他有兩句為人熟悉的金句:天下不如意,行十居七八。
羊祜在五歲的時候,曾向乳娘索取金環,乳娘當時感到很錯愕,因為羊祜以前從未有過金環,為何會突然要求索取金環?於是再問羊祜,羊祜便對乳娘說要到隔屋李家,在東面的矮牆桑樹下取回金環。於是乳娘帶同羊祜到鄰家查看,結果真的找出金環。看到此情此景,鄰家的主人感到非常震驚,因為羊祜竟然知道自己亡兒的失物,於是認為羊祜就是李家兒子的轉世。
佛說六道輪迴
心地觀經偈說:「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終始。」眾生從無始以來,在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出此入彼,無休無止,就像車輪轉動不停,稱六道輪迴。
輪迴由業力牽引,當中沒有一個「我」存在。什麼是「我」?即有一獨立自主不變的。試想想自己一歲的樣子,跟現在的樣子已經大有不同,時刻都在改變,當中並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存在。
在《佛說孛經》中比喻:「如燈燭之燃燒,輾轉燃之,故炷雖消,火續不滅。又如種穀,種敗於下,根生莖葉,實出於上。」而這種生滅流轉過程,不可用有、無、斷、常等概念來界定。
若人死後能夠往生天道,永遠做神仙,永遠不會再輪迴,這就叫做常。亦有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便一了百了,這叫做斷。但佛教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善惡業而輪迴受生,所以我們做好事或做壞事,結果將會完全不同。
活佛轉世
對於藏傳佛教,很多人都有相同疑問,何謂活佛?為何會有這麼多寧波車(仁波切)轉世?
活佛,藏語叫「朱古」,即是轉世人。一些密教的大修行者能夠自在轉世,他們在圓寂前,都會留下指示,記下自己下一生父母的名字或將於什麼地方出生,讓門人弟子,經特定方法尋找辨認其轉生的靈童,再帶回寺廟修行。其實在大乘佛教亦有菩薩乘願再來的說法,當中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證明。
西藏的活佛轉世制度,始於噶瑪噶舉派第二代祖師噶瑪拔希(1204 – 1283)。據傳他神通廣大,曾受元憲宗蒙哥供養,賜以金邊黑色僧帽,封為大寶法王,而他的前生是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淺巴(1110 – 1193)。直至現在,大寶法王已轉世至十七世。
其實人人都是活佛,不過我們不知道自己前生是什麼而已。敦珠法王曾說過,有修行的人,就是人中的寧波車,相信大家對寧波車這個字都不會陌生,其實寧波車的意思為寶貝,如果我們不懂得修行,就是一般的凡夫,但有修行的人,就是人中的寶貝,就是人中的寧波車。大家都是修學佛法的人,便要好好珍惜,因為大家都是人中的寧波車,所以千萬別小看自己。
(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