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和師佛

師父和師佛

柯萬成

近月, 劉上師自尼泊爾法駕言旋,十月起在台中休養調理身體,並 作種種開示。弟子恭聞「宗a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後,於「師父」 與「師佛」一詞,有所感受。

以前在港皈依 上師,港中師兄弟,多稱 上師為:劉上師或師父, 甚至,佛女詩靈、千媚來港亦隨俗稱:「師父」。近幾年來台,台方師兄 弟則多稱 上師為:「師佛」。當時心中覺得:「師佛」一詞很好,未及 其詳。但亦隨眾共稱「師佛」而已。近日,略有感受。茲將末學淺見寫下 ,以就正於 師佛座下與各方有道高明。

古人特重「天、地、君、親、師」,《國語‧晉語》便云:「民生有 三,視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其意是說:我們的生命乃 由「天地君親師」所成就。試析言之:我們的肉體生命乃來自父母親;我 們的氣稟生命來自天與地;我們的德智生命乃來自師父之教導;我們的 貴祿生命乃來自君主恩賜,基於飲水思源,故特重「天地君親師」。

在中,以父母親更為我們生命所出之根本,關係至為密切。當人運命 有困窮、勞苦倦極、疾痛慘怛之時,則常反其本。如司馬遷《屈原列傳》 所說之:「人窮必反本。」當人困窮慘怛之時,呼天搶地有之,高喊「天呀, 天呀。」有之,大呼「媽呀,媽呀。」有之(父母之中,人總喜呼媽,而罕呼 爸者。)早已視天為「天父」,視君為「君父」,視師為「師父」。(這裡的 父,已經概括了母親。)

而特重「天地君親師」者,乃就儒家觀點言,亦可說是就非佛教徒的一般 百姓言之者。若從佛教徒,尤其是密宗弟子言,則尤有可申述者。

我國古代有「經師」與「人師」之別。韓愈《師說》篇說:「師者所以傳道 、授業、解惑也。」則「授業、解惑」者,「經師」也;傳道者,「人師」也。 簡言之:「經師」是只「教學生如何讀書」;「人師」則「教學生如何做人」。 一個理想的教師,必備兼具「經師」和「人師」的條件。

自孔子以降,無論學官或書院山長,凡稱為一代大師而受人尊敬的,必定是 :其人道高學博、經明行修,為學者樹立良好的模範,使學子得無形之感召,為 社會指引出一條康莊的大道者。便如顏淵之讚美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 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又如宋代大儒朱熹主講白鹿洞 書院,並不限於傳道授業,而更著重修身處事與待人接物的道理。他所訂的「 白鹿洞書院教條」,便所訓勉諸生「篤行」之事有三:言忠信,行篤敬,懲忿 窒慾,遷善改過,為修身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 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物之要。

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教導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現實上,做一個會教書 的「經師」不難;而做一個能愛化學生氣質的「人師」,則不容易。故有「經師 易得,人師難求」之諺。

而在佛教上,尤其是密宗上言。更有「擇師之法」,其中有所謂「揀除者」與 「應具者」,「揀除者」有四:多忿恚而不具悲心,貪名聞利養而無厭足, 恃己傲慢而無防護,諂曲而不正直。意謂有上四者,均在不具德之列。而「應具 者」有十:住調伏,具三慧,有忍力,性沉毅,善傳授,具悲心, 善議論,精曼荼,解加行,根調寂。意謂有上十者得稱為具德上師。

因擇師嚴謹,於西藏,便有人用十年以上時間以選擇其依怙之根本上師者。 一旦因緣任運,若遇上了而皈依了具德上師,何止曠劫難遇,更「當視之如佛」 ,恭敬而事之,方能「悉地現身證」。

因為 具德上師有深湛之佛學知識和修持,攝集三世諸佛之加持,能夠給予 灌頂、傳法,引導我們在修行道上前進,獲得法益,增益智慧,超出輪迴乃至轉 迷成悟,證悟菩提。故密宗視上師為最上寶,在佛法僧三寶之上,乃三寶之攝集 力量所在。故視上師為佛,故稱上師為「師佛」,誰曰不宜。

另外,又有「師傳」之說。蓋源出《大載禮記‧保傅第四十八》:「昔者, 成王年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 ;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順,此三公之職也。」意謂:周成王即位時,因年 紀尚少,乃由召公奭、周公旦、太公望呂尚為三公輔政。分別擔任:太保、太傅 、太師之職。保,是保護他的身體;傅,是以德義去輔助他;師,是以教誨去引 導他。故召公、周公、太公便是周成王的「師傅」、「師保」、「保傅」。

現在,金剛乘學會乃由 劉上師領導, 上師乃蓮師廿五弟子之一,與敦珠 甯波車宿世為師兄弟。今世復因緣任運,賜名「福德法幢」,為「漢地演密教者 」,意為「甯瑪巴在漢地之導師」, 上師願心宏大,道高學博、經明行修,不 但是「人師」,而且是我們的「師父」,我們視之如佛,尊稱為「師佛」。期望 在「師佛」領導下,金剛乘師兄弟,事師敬師,嚴守戒律;精進修行,早日悟證 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