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之大圓滿見》

《前行之大圓滿見》

◎ 法王敦珠甯波車教授
再傳弟子黃毅英
恭譯自索甲甯波車之《大圓滿與蓮華生大士》

無論修何法,世俗與勝義諦並存,方便與智慧並存,萬有與空性並存。以此故,修前行為方便,而於上師瑜伽作圓滿時,上師融入與己無二,住於諸法勝義自性之定中,即達智慧也。

蓋上師開示諸法並為一切道之中心,於任一修法之開始必先皈依上師。

向上師皈依竟,首先思維寶貴暇滿人身之難得,以此身為解脫道之本故。然後勘察無常與死,一切所有均隨時壞滅。縱死後,仍非自在,只輾轉於輪迴生生死死中,故輪迴之本質為苦,於此諦觀。再者,思維一切所作,或善或惡,業力規律無可逃脫。此即名為轉化意念之「四思維」。其旨為由輪迴轉向於道。是故於開始時反覆思維並知其義為至要。

以上所作猶如犁平耕地以待播種也。

現以種子播種之:皈依、發菩提心、獻曼達以聚集褔德、智慧二資糧並修金剛薩埵以除障。此等猶如播種於前由四思維整理好之地。

無由世俗則無法了悟勝義。若非用世俗之身為本,亦無法了悟心之真實自性。同理,若非有此世俗修法之方便,則無由直接領悟空性。世俗與勝義並存,攜手而行。瞭知此義極為重要。

以皈依為例:以外言,如云皈依佛、法、僧三寶。佛寶為法之源,為導師;佛所開示者為法寶,道;而以意轉向佛法者為僧寶。

蓋吾人落於輪迴 ,以諸妄想與苦故,欲離諸苦,吾等皈依。以不知自性,由妄想及諸大種和合之幻相,乃成此幻身。未見本性前,執此幻身為實有。故於完全離諸幻相前,此身仍有,諸苦仍在,三寶故而為皈依處。 v故於外而言,應以至誠皈依佛、法、僧。然於內而言,佛、法、僧均為表義,為出輪迴之甚深善巧方便。於勝義見中,佛法僧甚至存於一己之中。於勝義言,自心為空,熾然自明,為明體、覺性,此心即為佛寶。於外言,法現為音與義,聞而修之;然以內言,即為空。要之,為無間斷無礙自明,為明體、元始心性之展現。於外言,僧為心向佛法者;而於內言,僧則為心之遍滿與包容者。

一切本自具足,以不自知故,乃須皈依外之佛、法、僧,若實修此前行,以至誠觀想如樹皈依境,謙恭以身作禮拜,語則誦皈依偈頌。及後上座將觀想融入自身,應知能、所與法三者均為自性明體。修法者為自身,皈依境為自所造作。即住於明體中,除明體外,無有別者。

佛於《賢劫經》中云:「吾以如夢示現於如夢眾生前,宣說如夢諸法,而吾實未曾說法,吾亦未曾來。」於此見,佛未曾來,法亦未曾來。此等均只覺受,只為諸物之顯現。

至乎皈依,以世俗言,以至誠向皈依境皈命及作禮拜等;於勝義言,以無勤,收攝皈處而住於心意自然無造作之境中。

發菩提心或正覺心者若只為一己而作則非名為步佛陀遍知之道,正覺之道障矣。以此為故,為一切曾為吾等父母諸有情,為令其解脫,發正覺心,此即彿心。

眾生無量如虛空,均曾為我等父母,以其正受輪迴之苦,欲令解脫此苦實為正覺之心。故菩薩戒云:「於此直至輪迴未空前,利益一切曾為我父母之有情。」以此世俗之見,有眾生需解脫、有慈悲當生、有「我」為發菩提心者。發心與行慈之法則如佛所宣說。此即名為世俗菩提心。

故世俗菩提心之修習為觀一切眾生而向之發正覺心,欲解其苦直至其覺悟,修者如數念誦發心偈頌。教授又云以自樂與他苦相換。呼氣時將自之一切福樂、功德及其因送予眾生;吸氣時則收攝一切他苦令得解脫。此法亦甚扼要。若無菩提心之建立即不能離此生之執,無能覺悟。正因無法向他人行慈,並對己及此生執著,吾即受縛。此等一切即為世俗菩提心之修法。

若乎勝義菩提心,佛與弟子須菩提言:「一切法如夢幻」。佛此言者,一切所現,均隨時壞滅,無有實而不變者。或以世間為實有,以貪慾與之纏縛;以此之故,輪迴不盡。或言輪迴若夢,覺悟為實有與不變者。然佛言縱涅槃亦如夢幻。無有名為涅槃者亦無涅槃可得者。

佛直言為「色即是空」。如水中月,水中豈有月哉?從未有也。故無色,以空故。然續言:「空即是色」。空以色顯也。於色外,無空可得。兩者不能分故,無能單獨取之。水中映月,水非為月而月非水,然不能將水月分開。一旦渡越此輪迴,即名為到彼岸或超越輪迴即涅槃;於涅槃之界無有輪迴。

若言:「其於彼處,能見之者」,然若真實探究,非於彼處也。又若問何處生,實則一切因緣生。何謂因緣和合?月與水非孤起,月於水中現者皆因緣和合而生。淨水為主因而月為緣;當此二者會遇因緣和合即顯。此即為主因與緣之巧會合也。

直言之,輪迴之主因為我執,一切幻現為諸緣,兩相會遇,現輪迴三界。萬法皆因緣合和而生,於此應實解。龍樹菩薩云:「因緣以外,無有別法」。若再探索因緣自性,則除空以外別無所得;以此故,除空之外,別無一法。大乘之勝見為空性;此見不見於較下諸乘者。

若再勘察,一切均為空性遊戲示現;所有法消融直至其本性即為空性也。於此或以為無有所需矣。然是否有所需求全看於汝而已,但依汝心。光說空性無用,當實證而見之。若心確已空者,則無求、無懼、無樂、無苦、無諸惡;於此時,無須進食或穿衣,其心已達自在。有如揮手於空中,全無障礙。修法之目的為安住於此空性境中,於此之時,一切外顯均瞭知為空。將一切清淨以進入空自性中,直達空性之基,此即為修法之原因。故首應了知此勝義、一切法之自性為空,次當了知如何以世俗衍成。

空性之外顯遂生世俗顯現輪迴即生。其真實為何?及如何生起必當了知。具此見為極至要,否則修行將成呆滯。只於座中言一切皆空者猶如反轉之小杯,杯中空間為極狹隘有限之空。應直悟此理之核心為至要,如如是。如勝義中,無有受苦之眾生、無有輪迴、無苦,此一切均空如晴天;以因緣和合與幻相故,世俗諸法生,及有輪迴中受苦之眾生。

於空性大母之讚頌中云:「縱欲解說度彼岸智、然實超乎言說者」。此乃超乎言辭、思想概念者,猶如虛空無能覓天之極亦無法知其中心。如天者可表空性:虛空、無邊、自在、無盡深遠廣闊。

或曰:「故自明體、心之本性,猶如虛空,離一切邊」然非為僅得空者。深入中能見─—而「見」之一字只為言詮。見之、觀之、住之。若如實見此真實自性,即為一切佛之母。以上為闡述勝義菩提心之義。

次為金剛薩埵淨障,於勝義中,無有可淨之障、無淨之者、亦無淨障。正因未離於此故,染障遂生。由於我執之虛幻感知覺受,墮無盡苦,故當淨障,而此即世俗諦中之善巧方便。欲以淨障,於明體中生起金剛薩埵,其甘露清潔一切污垢。以觀想及念百字明作除障之方便。於此本性中,於此如如境中,一切自無始來如虛空清淨。此為勝義之金剛薩埵除障。

接著為獻曼達積集資糧。何以積集資糧得智慧之因?乃因領悟諸幻相已生起,以有幻相而有除幻之法,故既除障盡又有積資糧之法故。於獻供我身、我所有及我榮耀此為世俗表義之獻曼達。於勝義中,此等均從無有,如澄淨虛空。故若住於元始覺性,即為勝義之獻曼達,勝義之資積資糧。

於世俗界,縱曰上師相應,以因緣和合心意染污故,上師乃示現為啟迪心意清淨者,其為心中清淨之目標,由於心意染污故,但見上師清淨,上師乃現,而一己,乃以至誠獻供。因此於外而言,觀想上師並念讚頌,得其灌頂及加持。此均為外相世俗諦之上師瑜伽。

至此彼等向表面外相之上師祈禱,並曰:
上師化光於己成無二。
瞭知自本明體即勝義上師。

若問勝義上師於何處,乃於心意之勝義本性處。明體之勝義境為上師圓滿成就處。任運於如如之覺性即為勝義上師瑜伽。

此為外前行與內前行之聯繫。

此教授乃聖者敦珠甯波車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九日於倫敦開示,由索甲甯波車譯出。◎

◎ 黃毅英:金剛乘學會香港會長,並主持金剛乘 學會編譯組,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 教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