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經》研讀

《日出經》研讀

林崇安 教授/文

前言

《日出經》是《雜阿含經》的第748經,此經以日出的「明相初光」,來譬喻「正 見」。有了正見,接著引出正思惟、正語、正業等等。可知在佛法實踐上,正見 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先列出經文,接著引用《法蘊足論》來解釋「正見」。 《法蘊足論》是大目犍連造,玄奘法師所譯。

雜阿含748 經:《日出經》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
(3) 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
(4) 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5) 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 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6)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處釋尊指出,修行要以正見為前導,接著能起正志(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勤(正方便)、正念、正定。如此生起的正定,是出世間的正定,含攝 了智慧在內,因而能夠滅除貪欲、瞋恚、愚癡,獲得「心善解脫」;修行者依次 自證自知:我生已盡(不再投生惡趣)、梵行已立(不再投生欲界)、所作已作、 不受後有(不再投生三界),抵達正盡苦邊、究竟苦邊。

正見的要義

《法蘊足論》說:

(1)云何趣苦滅道聖諦?謂若道、若聖行,於過去、未來、現在苦,能永斷, 能棄捨,能變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隱沒,此復是何?謂八支聖道, 則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2)云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 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 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舍那,是名正見。」

可知八支聖道中的正見,是鎖定在「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 道思惟道」的範圍下,修行者在沒有煩惱(無漏)的作意下,對於善法、惡法能 夠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生起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的智慧, 也包含生起覺、明、慧行、內觀智慧(毘缽舍那)。從正見開始到具足八支聖道, 便是「趣苦滅道聖諦」,簡稱「道諦」。

以道諦或八支聖道,可以將過去、未來、現在的苦,1 永斷(無餘斷)、2 棄捨、 3 變吐、4 能盡、5 能離染(離欲)、6 能滅、7 能寂靜、8 能隱沒(滅沒)。《攝 異門分》的解釋是:「1 無餘斷者,謂是總句。2 永棄捨者,諸纏斷故。3 永變吐 者,隨眠斷故。言4 永盡者,過去解脫故。5 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言6 永滅者, 未來解脫故。7 永寂靜者,由見道故。8 永滅沒者,由修道故。當知此中,由二 種道(指見道和修道)斷煩惱事,顯無餘斷。」

結語

在《日出經》中,釋尊以譬喻指出「正見」的重要性,修行者要先釐清見解, 而後在正見的指引下,才能安穩地抵達沒有痛苦的「涅槃城」。我們處理一般世 間的事情也是如此,要先分析清楚才去行動,不應盲目的追隨或盲修瞎練。

林崇安: 前金剛乘學會台北會長、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於圓光、法光佛研所、內觀教 育禪林等傳授佛 學課程 、止觀禪修和因明辯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