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宗(二)

中觀宗(二)

林崇安譯註

敦珠法王智者移喜多傑尊者造

甲二 內之「了義大中觀宗」

 一、名稱來源

細品「內之了義大中觀」的理趣,於軌範師清辯的《中論寶燈釋》說:

「應成派與自續派的中觀是粗品的外中觀,因為是聞所生的明智者,對外道諍論 時、編作大論時、以及建立廣大明論時,所要主張。但當實踐細品的內中觀時,要修 『瑜伽行中觀』」

如是有外內粗細二種中觀的說法。

補位彌勒對後者(細品內中觀)以最後法輪不退轉的密意,及三輪清淨 的言說,將一切法,開示為三相的意義要處,用密意廣泛地分辨。

 二、如來藏的意義

於前唯識宗的教規:「空所依事」是依他起。於依他起上將所遮的「遍計」空掉 ,就說為圓成實。於此(大中觀宗)的看法:(空所依事是法性圓成實 )於空性圓成實上將所遮的「遍計」空掉。如此考慮依他起的「蘊、處、界」, 是被說為以遍計我及我所空的「所依事」;而「空所依事」,指「依他起所空的所依 事」,是法性圓成實,此「空所依事」一方面為無,因為體性垢及過失類別的客塵輪 迴法之義相皆空,一方面從本任運存在的涅槃功德之資糧不空,《寶性論》云:
「具有類別之義相,以諸客塵所空界,
 無有類別之義相,無上正法所不空。」

此論的《釋》云:
「或問:此開示什麼?答:由於自性清淨,於此如來界所要排除的雜染義相,一 點也沒有,因為離客塵是此(如來界)的自性之故。於此,所要建立的清淨 義相,一點也沒有,因為沒有類別的清淨法性是如來界的自性之故。是故,如來藏者 ,脫離有類別,以一切煩惱所空;同時不脫離無類別,超越恆河沙數不可思議的佛法 則不空也。」

復次,遍計執是「義相無自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 性」。所說的前二種,是突然造作的二取戲論之一分,以自體性空。後者是自性原本 無有實體的空性;由於自性清淨,從「空分」呈現法身的功德;從「顯分」住於佛身 、剎土、無量宮等呈現的根由,從「明覺之分」成為十力、四無畏等的依止,故離因 、離果,從本任運存在的佛之自性,稱作「如來藏」,此不住於生、滅、遷、變、增 、減、因、緣等之界,也不是名言及思議的對境,恆常處於無有覆染,《妙吉祥遊戲 經》云:
「姐妹!以自性光明,雖生客塵,彼自性之光明,不能為客塵雜染。」

補位彌勒說:
「無為任運以成就,非以他緣所通達,
 具足智悲及能力,二事具足之佛陀。」

 三、世俗非無

若如「自空派」將一切法執為唯以自體性空,法身往一邊成為自空,身、智、剎 土等也成為沒有,依於彼的積聚資糧及淨障等,也將成為沒有,用因乘及果乘所教導 的任何「根」、「道」淨垢的方便,也將消失了,因為沒有所淨的根基,能淨(的 道)也就不須了;沒有智,則作利他的事,以及佛智也沒有了;不清淨的「世俗 依他」沒有,則「清淨依他」完全轉依的諸功德也沒有了;作為輪迴與解脫的基礎的 「我」也沒有了;各人所了知的法也沒有了;有如是多種過失存在,生起令人難以認 同的源頭,《聖寶積迦葉請問經》云:

「迦葉!依於補特伽羅空性有所得之空性,此等從吾之言教衰壞,極為衰壞 。迦葉!寧取我見如須彌山王,勿起我慢見於空性。何以故?迦葉!我已說過:雖一 切見,來自空性,然而迦葉,將一切視為『唯是空性』是不容許的。」

 四、勝義以他性空

若問:那麼是不空了?答:也不對,因為《聖入楞伽經》云:
「何謂一切法之勝義,聖者之大空智?此是各自自證所得聖者之智,以一切 見及過失之習氣所空,此謂一切法之勝義,聖者之大空智也。」

如是勝義,以他性空之理趣,於中法輪的經藏中也有,《般若波羅蜜多二萬五千 頌》云: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 性,法界,(法平等性,)法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 皆(住於真如)由他性故空,是謂他性由他性故空。」

於《寶性論》中,如前面所說也很多:
「具有類別之義相,以諸客塵所空界。」等等。

 五、譬喻

如是之(如來藏)界,於有情的心續上,猶如寶藏處於地界內,雖自體 不為垢所染,然而同時處於具有客塵輪迴行相,猶如水與冰之喻,《禪定王經》云:
「清淨明澈並光明,不動且是無為者,
 此等即是如來藏,從本安住之法性。」

以及阿闍黎龍樹的《法界讚》云
「處於地內之流水,無有垢染清淨住,
 於煩惱內之智慧,也是無垢而安住。」

如是所說了義如來藏的存在理趣,是不可思議的。此如來藏,從自體性來看,於 輪涅中,沒有好壞而平等,《大乘莊嚴經論》云:
「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
 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

如是廣說者,密意指法性不變之圓成實性,《寶性論》云:
「如是如前後,不變之法性。」

 六、三種補特伽羅

從客塵偶存的階段,分成三類:《寶性論》云:
「有不淨有淨,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眾生菩薩佛。」

其釋云:
「謂不淨時,名為眾生。不淨淨時,名為菩薩。於善淨時,名為如來。」

同理,三乘等差別,十地五道等高下分類,相異諸建立,善惡眾趣、聲聞、獨覺 、菩薩、佛聖者等等高下善惡一切顯現,譬如陶瓶、木瓶及寶瓶等,顯現好壞不同, 但這些瓶內虛空,沒有好壞,而是平等,同此,法界勝義諦自性光明,無有好壞增減 ,而是遍於一切,如同《寶性論》云:
「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過功德畢竟,遍至及同相,
 下中勝眾生,如虛空中色。」

或問:前述三類偶存的階段是說什麼?答:指能障如來藏之垢塵,由脫離及未脫 離的不同,而分成輪迴與涅槃,如同《寶性論》云:
「煩惱網所覆,定說為有情,
 煩惱若脫離,能說為佛陀。」

又此三階段,以大障闇所障的異生,僅有部分功德外,無有也。對如來藏的垢, 依明空對治力量的大小,依次變薄,為聲聞及獨覺阿羅漢,其功德增勝。已登地的菩 薩等,比一切無知未斷者,更為增勝,而脫離一切障的佛陀,則顯為最增勝。是故, 此法界勝義諦,聲聞獨覺及菩薩底下三種聖者,猶未能如所見,而住於資糧及加行道 者,僅能意伺信解,而不能現見,見道及修道二類,只能見到部分,如同小孩從孔隙 一瞥陽光,而未見全遍的太陽。彼等僅見法界功德之部分外,未見完滿的情形,如前 《寶性論》云:
「非言語所說,第一義諦攝,
 離諸覺觀地,無譬喻可說,
 最上勝妙法,不取有涅槃,
 非三乘所知,唯是佛境界。」

於佛地,自性如何現前?完全能圓滿現見,如同《寶性論釋》云:
「如同雲蔽虛空之太陽,具部分智慧海,雖有清淨心眼之聖眾,猶未能完全 看見,唯世尊法身清淨智慧無邊,遍看無邊所知,周遍虛空法界。」

 七、二種斷德

或問:如此則於有情界上法界自性光明,本來具有,諸有情皆成為二資糧已聚, 二障已斷的佛陀了?答:不是。其理由為:有二種斷德––自性清淨及離垢。

自性清淨之斷德

第一種是法性自性,從無始來,住於大清淨之性理,無有變化,運轉於一切佛境 ,顯現智慧,《莊嚴經》云:
「妙吉祥!心者,自性光明故,僅只於以一切客垢煩惱而煩惱,非以自性煩 惱。以自性光明而無煩惱性。於無煩惱,無有以對治來斷煩惱之對治。」

《二萬五千般若經》亦云:
「帝釋!如是云何?於彼有情有生或滅?答:善現!非也,何以故?有情從 本清淨故。」又云:
「色以自性光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自性光 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乃至一切相智,以自性光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

如是廣說,超脫識法及從一切障決定解脫故,此自性之斷德,於勝義法 性從本具足,法性圓成性是以自性清淨之故。

離垢之斷德

第二種斷德,是將客障以相宜的對治來排除。如前所說,以道未淨除,於根已有 的功德未顯現,雖於有情之階段已有,但於本宗義不成為過失,因為本宗不主張: 「諸有情是已離一切障之佛陀。」

 八、二種證德

同理,證德也有二種:從本法性自明所通達之自生智,及以修道力所通達的依他 智。

自生智

第一種是能通達勝義法性各個自明,般若自生智,具有出世間之義相,如經云:
「自明他明一切明,遍知遍明勝義者。」

如是本然的斷證二德,勝義的住理,於自體性齊備,如至尊彌勒云:
「於此無所斥,亦無所建立,
 於真性正見,正見則解脫。」

依他智

第二種是以修道之力來通達並擴展之,以「等引」積聚智慧資糧,以「後得」積 聚福德資糧,現證離邊的功德,稱作「不顛倒的圓成實」,如同《經莊嚴論》云:
「前後雖無別,一切障垢無,真如許為佛。」

 九、結論

此處世俗以自體性空及勝義以他性空之方式,於中、末法輪,如其所應而開示。 特別是空所依事之如來藏,深明無二智之存在方式,是於最後教誡的經藏中廣說。

註釋
此處指出「細品內中觀」或「了義大中觀」是依據釋尊的第三法輪;「唯識宗 」也是依據第三法輪,但二者見解大不相同。
此頌中的「界」,指「如來界」,即「如來藏」,其自性對「有類別(區分、 分割)義相」空,對「無類別義相」不空。
此頌漢譯《寶性論》作:「無為體自然,不依他而知,智悲及以力,自他利具 足。」
此頌漢譯《寶性論》作:「本際中間際,及以後際等,如來真如性,體不變不 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二七作:「憍尸迦,於意云何?若諸如來應正等覺 ,經殑伽沙等劫住,說諸有情名字,此中頗有有情有生有滅不?天帝釋言:不也大德 ,何以故?以諸有情本性清淨故,彼從本來無所有故。」
本文依據敦珠法王的《寧瑪派教法理論略詮》譯出。此中主張大中觀宗的如來 藏是依據第三轉法輪,其思想比同屬第三法輪的阿賴耶識等唯識思想,更為高超。依 格魯派的看法,如來藏是空性的異名而已。依寧瑪派的看法,如來藏雖非諦成,但是 其世俗性質,具有種種功德。本文之段落標題,由譯者依內容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