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五台山
黎日光講述
張燮雛筆錄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季刊第六十三期
五台山是中國四大名山之首,中國四大名山,每個山都有菩薩住著,也是這幾位菩薩的弘化道場。四大名山,第一個是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弘化道場,這是最重要的,佛經亦有記載,釋迦佛說:五台山是文殊菩薩住的。第二個是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弘化道場;第三個是四川峨嵋山,是普賢菩薩弘化道場;第四個是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弘化道場。
作為一個中國修行人,以前往四大名山為一生事業之一。很多法師出家人等,最大的願是到四大名山,向這四大菩薩朝拜。在以往,去四大名山非常困難,最快也要一兩年時間,而且很辛苦,因交通不便。現在則交通發展,要去就很容易,如去五台山,有飛機由廣州直飛太原,由太原坐六個鐘頭冷氣旅遊車可到五台山。即由香港早上搭飛機到廣州,轉機飛太原,再轉車到五台山,黃昏時分可以到達。
四大名山每山都有它傳奇事蹟和有趣故事,如安徽九華山成為地藏王菩薩弘化道場,故事是地藏菩薩本是高麗王子,他到中國九華山,對山主文公說:要一點地方見建廟修行,文公問他要多少地方?地藏菩薩說,只要一袈裟地,文公覺得不多,便說隨便你好了。地藏菩薩一聲多謝,修起法來,打開袈裟,把整個九華山遮蔽,文公只好把九華山送了給他。後來,文公父子一同出家,跟地藏菩薩修行。
五台山也有傳奇故事,文殊菩薩入主五台山,事蹟太久了。釋迦佛時,文殊發願幫釋尊弘法,有個過程。文殊菩薩全名是文殊師利,也有寫作文殊室利,意思是妙德或妙吉祥。我們注意到清朝國號滿洲,讀音就是文殊師利。換言之,滿清用文殊菩薩之名為國號,所以有清一代很重文殊,皇帝常上五台山,很多事蹟。
文殊菩薩生於西元六世紀,與釋尊同時,當時很多菩薩,認為這個娑婆世界的人罪業深重,難以教導,不肯下來,釋迦佛最慈悲,他來到這個五濁惡世,來做教主,把大乘、小乘佛法弘揚於世界,使許多人得到解脫,了脫生死,文殊菩薩他本是七佛之師,但為幫助釋尊弘法,發願下來做他弟子。華嚴經有說,文殊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
一次釋迦佛弘法時,當地下了七日雨,浸了很多田地,釋迦佛一班弟子饑寒交迫,很鼓躁,阿難尊者說,不如請文殊來開示一下,文殊也很開心的來講,使釋尊的弟子安下心來,不覺饑寒,文殊做了很多弘法利生的工做作。
文殊的經像是頭有五只髻,代表五方佛智慧,即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在密宗來說,每一樣都重要。他左手握蓮花,蓮花中有一本般若經,表示出污泥而不染;右手握利劍,斷一切無明、一切煩惱,能除邪麼魔妖怪,代表 智。
文殊的服飾:密宗通常來說菩薩服飾有六樣:綢裙、耳璫、手釧、指環、膀圍、腳鐲,都是配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這在密宗來說,是一個表義,因為他是位菩薩,做六度四攝工夫的,所以衣飾也配合六度。
文殊有時坐蓮花上,表示清淨,有時坐獅子或孔雀上,表示威猛。
釋尊弘法四十九年,最初講華嚴經,最後講涅槃經,凡釋尊講大乘法要時,文殊都在場,而且文殊時時都請轉法輪,向釋尊請開示,助釋尊弘法,功德很大,也使很多修聲聞小乘弟子改修大乘,他是大乘經發起與組織者,稱法王子導師。
文殊是很積極的,到處做六度四攝工夫,到處弘揚大乘佛法,在釋尊離開世界之後,文殊和阿難尊者、彌勒佛一同整理大乘經,使大乘教法發揚,之後有贍部六莊嚴,文殊代表空性,彌勒代表有宗,大乘法空宗及般若宗,有宗是唯識宗。龍樹、提婆、世親等,繼承他的工作,把大乘經典更加發揚,龍樹提倡中觀,把空宗有宗揉合起來。
由於文殊是大乘經卷的發起人與召集人,故稱法王子,所以地位很高,釋迦佛講好多本經都和文殊有關,如維摩經,維摩居士是位很了不起的居士,口才很好,知識很高,一次病了,釋迦佛派弟子去問候,沒人敢代表去,結果由文殊做代表,帶了八千菩薩去向維摩問病,維摩經就是維摩居士和文殊的對話。第二本是楞嚴經,講阿難尊者遇上摩登伽女,因小乘要乞食,阿難到了摩登伽女門前,被摩登伽女迷惑了,攝入淫席,想阿難破戒,釋迦佛派文殊去救阿難,文殊就講楞嚴經,原來阿難和摩登伽女前生是夫妻,摩登伽女又很愛阿難,所以迷惑他,這本經的緣起,就是帶他們回佛所,為他們講楞嚴經。
第三本是法華經,也是文殊講這本經的緣起,有一次釋迦佛在王舍城瓊耆闍佛山入定,眉間放白毫光,照到很遠,彌勒不知為何有此現象,問文殊,文殊說,今佛將說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即釋迦佛要講大經了。就是講這本法華經。文殊這樣說,也是請轉法輪,亦是這本經很好的緣起。可見文殊菩薩在當時對釋尊弘法,請轉法輪,請佛說法,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功德,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在菩薩處胎經中,文殊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文殊本為佛師,但一個世界只有一個法王,他為饒益有情,便做佛弟子,幫手弘法。
在寶藏陀羅尼經中,釋迦佛說:我滅度後,在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釋迦佛說他圓寂後,在中國五台山有文殊菩薩住並教導眾生,所以釋迦佛涅槃後文殊入主五台山。
華嚴經也說,東北方有處清涼山,往昔以來,諸菩薩眾,於山中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華嚴經說,釋迦佛後,文殊一直住在這裏,講經說法,有緣的,文殊就可示現,聽到他講法,也有大德見過文殊。
介紹了文殊菩薩這位五台山主角之後,就要介紹五台山了。
五台山在山西五台縣,大概離太原五百四十公里,乘旅遊車六、七個小時可達,下五在太原下機,吃過中飯開車,黃昏時分可到五台山。因有五個山峰平坦,故稱五台。以前本叫清涼山的,去清涼山最好的時間是每年七、八、九三個月,其他時間多數下雪,或者很冷,農曆中秋後就開始冷,以故叫清涼山。
五台山有五個台,東南西北中,東邊的叫望海峰,最好看日出,如幸運的話,可看見佛光,建有望海寺;南台叫錦繡峰,有很多花卉,建有普濟寺;西台叫挂月峰,可見月如懸鏡,最宜賞月,建有法雷寺;北峰叫葉斗峰,也是最高的一個山峰,可觀雲景,建有靈應峰;中台叫翠嚴峰,因有四山環抱,風光秀麗,建有演教寺。
五台山有很長久的歷史,大概二千年前,與釋迦佛同時代,就有記載。明萬歷年間,有一本書叫《清涼山志》,所記五台山資料最詳,其中記錄有:「漢明帝時(約西元五十八至七十五年)摩騰西至,以慧眼觀清涼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奏帝建寺。」這是有歷史記載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時的事。漢明帝時竺法蘭及摩騰兩位高僧將佛教傳入中國,奏請漢明帝在五台山建寺,「額曰大浮靈鷲寺」,但其實當時是建兩間寺,另一間是清涼寺。到了南北朝,五台山更加興盛,五台山有很多僧侶,唐宋年尤為大盛。
不止是中國知有五台山,印度、印尼、日本、尼泊爾等地僧侶,都遠道來朝五台山。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來呢?據說:「若能至信祈求,至五台山可遇文殊菩薩。」以往很多朝扇的,只要他誠心來朝佛,文殊都會示現。
唐代佛教兩宗最盛,一是華嚴宗,一是禪宗,華嚴宗祖師杜順和尚,傳是文殊菩薩所化。在宋朝,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七年在五台山建太平興國寺,該寺是楊家將楊五郎出家之所。
明正德二年,在五台山建大白塔,並塔院寺,最初供阿育王的舍利,現有文殊菩薩白塔,都很有價值,明朝五台山有一百零三間寺,到清朝有二百多間,明永樂年間,主要是禪宗傳入五台山。明永樂十四年,宗喀巴大弟子蔣全曲爾入五台山傳密宗。明朝建顯通寺,中有文殊菩薩像,也是最重要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根據 敦珠甯波車說,到五台山不可不朝這尊文殊菩薩像,因此像為文殊自己加持,同他無二無別的。班禪喇嘛未圓寂前,也來朝過這尊佛像。這是個銅像,是五台山文殊像中最重要的一尊,到五台山不可不去朝拜。
到清康熙年間,把五台山上十間寺院改為密宗寺院,到現在,我們去參觀,可見許多本來是禪宗寺院,也修密宗。約莫一半禪宗,一半密宗。而雖是禪宗法師,都已顯密雙修的了。因清朝用文殊菩薩之名為國號,當時也是達賴喇嘛的堪布到五台山傳教,也就是這位堪布,被拜為國皇子師,因此五台山顯教密宗一起弘揚至今。
介紹了五台山,也講講故事,文殊菩薩初到五台山時,五台山有五個山峰,氣候非常炎熱,而且貧瘠落後,文殊到後,住得不舒服,想到海龍王處借塊清涼石使氣候改變,他化成和尚去見龍王,初時龍王不肯,說清涼石是鎮海之寶,而且是龍子龍孫居住遊玩的地方,不能借出。但文殊一路求懇,龍王見他只是個和尚,便說:你有本事拿得動,就拿去好了。原來這清涼石很大(現仍在清涼山,上建有清涼寺。),文殊聽龍王說了就不客氣,拿起清涼石飛走,龍子龍孫們不見了清涼石,就到清涼山向文殊討石,大加搗亂,本來是五峰山,山峰被掃平,變成了五台。結果文殊出現,把龍子龍孫收入了朝龍洞,讓他們在洞內修行。因此五峰山變了做清涼山,後來又改做五台山。
文殊入主五台山後,和東土人一同生活,一直很關心東土人的修行,覺得東土人多作惡業,出家人修行人又多犯戒,他很慈悲,借摩利尊者東來,開示我們的祖先,這個偈是:「西域尊者往東來,卻被文殊演化開,東土若無尊勝咒,孤魂難以脫塵埃。」這個故事,在佛頂陀羅尼經中也有講,講到這個經,便引出這個故事:西域有個大修行人叫摩利尊者,知文殊住五台山,發願來朝。在唐高宗時,他歷盡萬水千山到了五台山,跪在石上,希望見到文殊,對山祈禱,他說佛滅後,所有大德都走了,只有文殊住五台山,而現在有八難,(八難)名數):謂見聞佛法,有障難八處也。又名八無暇。維摩方便品,天台疏三曰,言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四北郁丹越,五長壽天,六盲瘖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因文殊在世時,摩利尊者未出世,所以叫佛前佛後。摩利尊者祈禱間,見一老者來,問他來自何處,帶何物來朝文殊?摩利說我傯傯上路,只帶個心來。老人說:你們西域有尊勝陀羅尼咒,非常殊勝,能增福延壽,消滅罪障,甚至可超度幽冥。你有無帶此咒來?摩利尊者說:此咒很長,我也無帶在身。老人說,你只有回西域去,帶此咒來東土弘揚,文殊才會見你。老人說後,化做祥雲飛去,摩利尊者才知老人是文殊所化,為普度東土有情,希望他把尊勝佛母咒帶來漢土,特別引化他。摩利尊者只好回西域,把八大本尊勝佛母咒帶來漢土,啟奏給皇帝,皇帝很高興,但又很自私,把咒譯做漢文,只收在禁宮,不流傳民間,最後把梵文本咒還給摩利尊者,尊者帶到其他寺門,請其他法師再譯成漢文,最後他把梵文本帶上五台山,此後未聞摩利尊者再出五台山了。
由此故事,可知文殊菩薩對我們東土人非常慈悲,教我們修行最重要守戒,一不守戒做了惡業,在生不能成就,死了要落三惡道,而尊勝佛母咒可以增福延壽,超度幽冥,不守戒可懺悔,壽命短者可長壽。文殊慈悲,希望這咒可在東土流傳。
文殊菩薩為何這樣重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呢?原來又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善住天子,一日正與仙女遊戲間,忽聽一聲音說:你還有七日命。原來神仙福報盡了,也要死的,要落其他六道,通常天人將死時,現五種之衰相。(涅槃經十九曰,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這個善住天子知自己死後,會落畜生道七次,再落地獄受苦,然後再做人,但要在一個很貧窮的家庭,而且眼盲。因他有天眼通,能見將來果報。於是他很吃驚,去問帝釋天如何可不受劫數?帝釋天代他去請示釋迦佛,釋迦佛說:善住天子福報已盡,要要消災延壽,最好念尊勝陀羅尼,因為這個咒能淨一切惡道,能淨除一切生死苦惱,能破一切地獄,能回向善道。釋迦佛特別推崇尊勝咒,希望善住天子念了這個咒後,能夠超脫。釋迦佛把這個咒傳給了帝釋天。(這個咒很長,有二百七十多個字,也有幾個譯本,釋迦佛說這個咒非常殊勝,當然自己念最好,就算聽人家念,也可消災延壽,可脫三惡道,可離苦得樂,並可超脫幽冥。)
帝釋天得此咒後,很多謝佛,釋迦佛說:你七日後再同善住天子來我處,看看如何。於是帝釋天很高興的回去,把咒傳給善住天子,善住天子即念此咒。制第六日已很有境界,知來生要受的苦都已解脫,且可得很長壽命。到第七日,便同帝釋天一起去見釋迦佛,讚嘆佛咒功德,這是尊勝陀羅尼的故事。
接著說一個啤嗎拉密渣的故事。
啤嗎拉密渣是密宗大修行人,甯瑪巴教傳派第十一代祖師。他也是文殊的化身,亦住五台山上。他原是印度人,二百歲入西藏,修大圓滿,恨長壽,與蓮花生大士同時。甯瑪巴傳法本有兩位上師,一位是蓮花生大士,另一位就是啤嗎拉密渣了。他同蓮花生大士一起入西藏,住了十三年,便到五台山去了。如有緣可見到他。 敦珠甯波車說:啤嗎拉密渣很慈悲,每個朝勝者都可見他三次,他或化做一隻鳥,或化做一棵樹,或一塊石頭,所以他見到你,你未必見到他。要看你是否有緣,修持如何境界怎樣。啤嗎拉密渣每一百年必在世間示現一次,它有個弟子叫吉尊,是他徒孫,住後藏,本身修圓滿次第,修得很好,他最大的願是到五台山見啤嗎拉密渣親自示現,親傳灌頂。到了五台山,隨山叫喊,終於啤嗎拉密渣示現,跟他同住半個月,把甯瑪巴所修的圓滿次第和大圓滿法都傳了給他,吉尊修了七年,化虹光身飛去。
吉尊也有一個故事,啤嗎拉密渣離開他後,他很想念,一日去到一個山谷,兩邊峭壁,一邊現出啤嗎拉密渣的像,另一邊現諸佛菩薩像,先頂禮給誰?他想諸佛菩薩很難見到,便先頂禮,誰知一跪下去,諸佛菩薩全部化光,飛過啤嗎拉密渣那邊。吉尊非常後悔,因密宗上師代表佛法僧,非常重要,所有諸佛菩薩,都是上師加持,才修得相應,所以密宗修行人,無論在什麼情形下,都應先頂禮上師,然後頂禮諸佛菩薩。
有一個王子燒身的故事,也是家傳戶曉,是五台山一個很重要的事蹟。魏晉南北朝時,高齊國天保帝第三太子上五台山,最後燒身獻給文殊。這位三太子身患絕症,他前兩生是僧人,已斷男女之欲,由於這樣,它有宿命通,一出生就知前生事,原來他前七世都是被人殺死的他也知道在七世前,是晉楚世家,連場大戰,他曾殺人盈千,所以他一連七世,都被人殺死,雖前兩生做僧人懺悔,尚未懺完,現雖身為太子,而仍身患絕症,是因以往殺業太重。(所以我們佛教徒,一定要深信因果。佛法講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今生受的是往生做的業,往生做得好,今世會有福報,往生做得不好,就慘了,尤其殺業,所以我們會常放生,如希望少病長壽,最好參加放生法會。)
這位太子來五台山,是因多世前殺業太重,無法懺悔,要求文殊菩薩幫助,他與大臣劉謙之一同上山,住了一個時期,向文殊懺罪,希望文殊給他一個指引,但久久沒有反應,太子就死了心,一晚夢一老人對它說:「你自知殺業如此之重,懺罪尚未完,文殊怎會見你?你自己再考慮怎樣做吧。」太子醒後知宿業難懺了。(以佛教來說,宿業比較難懺的,因做惡業時,等於播一個種子,這種子何時開花結果發芽?我們不知道,到一開花結果發芽時,懺也難了。因此我們修行人,早晚最好多些懺悔,我們密宗最好修金剛薩埵法,希望多些預早懺悔,袋種子未發芽開花時,儘量懺完,使種子死了,或重業輕報。)但那王子自知宿業太重,他想此生已經無用,翌日便在文殊像前焚身以作懺罪,火一燒他就發願,他把此身供獻,望佛能釋其罪,如將再做人,不做太子,生生世世做出家人,修行到成就,火光中見文殊聖像出現,劉謙之把王子骸骨收拾,放在一個塔裏,回去向皇帝啟奏,皇帝就下令在皇子燒身處建一間寺,叫王子燒身寺,今叫壽寧寺。
這個故事,大家注意到,一個修行人最重要深信因果,我們修密宗很有福氣,因有金剛薩埵除障法。釋迦佛說:無業不到娑婆。我們來到這世界,就因作了業,不然便到佛的剎土了,不用到這娑婆世界受報。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懺罪,越懺越好,成就越大。
故事中的劉謙之也深信佛法,他和太子上五台山前,就已日念文殊咒七萬遍,作家常功課。到眼見太子焚身後,自己也很感慨,很悲憫,於是向皇帝奏請辭官,在五台山修行,淡薄名利,一直念文殊名號,最後有心通,造成華嚴論六十卷,便去啟奏皇帝,皇帝大為高興。劉謙之本不懂佛法,因不斷念文殊名號,得文殊加持,得以心通,這也是文殊菩薩的一件勝蹟。
五台中其中一間寺是黃教的,就是這鎮海寺,其名鎮海,相傳寺下有一海眼,曾犯濫成災,使附近八百里地被淹,這海眼又叫海底泉,文殊把水患平息,為防再浸,便在海眼之上建鎮海寺。章嘉活佛在該寺住了很久,這次我們到該寺,見住持月柱法師,是修密宗的,班禪喇嘛傳了很多法給他。寺內現有四人,月柱法師有兩徒弟,還有一個老喇嘛。章嘉活佛住過的地方鎖著,不讓人入內。鎮海寺很大,氣氛莊嚴肅穆,後面有章嘉活佛靈骨塔,塔底有浮雕,雕有釋迦佛故事,據說舍利塔時時放光。
很多人常上五台山拜關帝,據說五台山最靈驗的關帝在鎮海寺。
章嘉活佛是黃教四大活佛之一,派來中土侍奉皇帝,相傳他是達賴二世呼畢勒罕轉世,他出世時就有很多特徵,通達經論,皇帝封為國師,即呼圖克圖,教皇帝修法。皇帝請他主持蒙古多倫伯彙宗寺,蒙古諸王及達官貴人,都是他的弟子。皇帝並請他翻譯密宗一切咒語,用四種語文並排,即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章嘉活佛修行也有很大功德。以密宗來說,瓶灌修生起次第,修種子觀、咒輪觀、本尊觀等,到二級灌秘密灌就有六個法可修,丹田火、幻化身、夢幻、光明、中有、頗哇,主要修脈氣明點。一級修身外,自成本尊、咒輪等;二級修裏面丹田火三脈等,修好丹田火再修五個法,幻化身是一個身可變成很多個身,夢幻是可入夢中。章嘉活佛修夢幻入皇帝夢中,也有一個故事。黃教修最重要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剛,是文殊的忿怒尊,三十二手,每手握一飛鳥,三十四足,每足踏一走獸,非常難觀想,皇帝觀想不出來,就問章嘉,活佛說:今晚請大威德金剛見你。是夜,皇帝入睡,章嘉自己觀成大威德金剛入皇帝夢中,皇帝非常高興給章嘉很多賞賜。章嘉活佛晚年眼睛不好,幾乎看不到東西,但它經論很熟,手翻經書,第幾頁第幾行,他一翻就有,可知他修行得好。
東漢時,摩騰、法蘭兩位高僧把佛法帶來漢土,在五台山建大浮靈鷲寺,這兩位印度大修行人都有大智慧,知東土機緣成熟,可為大乘佛法弘中心,印度八世紀回教入侵,佛教衰落,而中國未有佛教,兩高僧用白馬帶來了釋迦佛像、四十二章經譯成漢文來東土,知東土有大菩薩文殊在五台山,於是東來。當時漢明帝發一夢,見西方有金人,解夢者說:西方有大聖出現,漢明帝派十八人到印度,帶佛法回來,也帶摩騰、法蘭東來,白馬馱經,到了洛陽,建白馬寺,皇帝問兩法師,東土有無聖人出現,兩法師說:文殊就是大聖,住五台山,也見阿育王建舍利塔在五台山,文殊仍在五台山講經說法,有福慧就可見到他。望皇帝在山中建寺,以弘佛法。皇帝批准,就建這靈鷲寺,因五台山山峰與印度靈鷲山相似故名。大浮即弘信。現該寺已毀,新建的叫顯通寺。
唐代杜順和尚,相傳是文殊化身。中國佛教史說,中國佛教有十宗,唐代最盛的兩宗是華嚴宗和禪宗,華嚴宗的始祖,就是杜順。
杜順和尚有個弟子叫智沖,對杜順說要到五台山見文殊,杜順給他一封短柬,叫他見了文殊便大開來看,智沖到了五台山,久不見文殊,一日見一老者,問他此來何事,智沖說要見文殊,老者說文殊久已在長安了。智沖問是那一位?老者說就是杜順和尚。言迄不見。智沖忙打開師傅的短柬,見內有偈曰:遊子漫波波,台山歷土坡,文殊只這是,何更問彌陀。智沖方知師傅是文殊。
杜順有醫病神通,病者對他坐著,其病自癒。他也做過皇帝老師,一次杜順在河邊講經說法,有夫婦抱子求加持,杜順接過嬰兒,在其耳邊說了些話,便擲嬰兒落河溺死,見者大驚,嘩然之際,嬰兒卻由河中出現說:這對夫婦前生害我家散人亡,我此生做他們兒子,要害他們的,只因杜順和尚在我耳邊說冤家宜解不宜結,把我浸死,你夫婦有幸了。大家才明真相。密宗也有個故事,婦人拆魚肉餵子,旁有狗吠,婦以魚骨打狗,修行人見了說,孩子是婦人宿世仇人,今生來害她的,魚是婦人前生之母,狗是她前生之父,婦以前生母之肉餵前生冤家,以母骨打前生之父,冤親倒亂。所以密宗說冤親平等,要有平等心,千萬不要有分別心,由分別故轉輪迴,一切分別心都是虛幻。
杜順最喜研華嚴經,是華嚴初祖,最後他是借皇帝龍床一用,坐龍床上圓寂的。
宋代五台山有太平興國寺,為宋太宗所建,當時有沙門名睿見,說自己有四不為,是眼不觀非法之色、耳不聽非法之聲、口不道非法之語、心不緣非法之事。宋太宗以其宗旨很好,就召見他,建此太平興國寺交他主持。睿見也是楊五郎的師傅,楊五郎為楊家將楊業第五子,愛好佛法,意欲出家,而北宋國難當前,師傅對他說未是出家適當時間,送他一件禮物,是個包袱,叫他危急時打開,或可救命。楊五郎隨身帶著這個包袱,一次被金兵圍困,他在危急中打開包袱,原來是件服袈裟,星夜扮僧人突圍,到五台山出家。今太平興國寺已毀,但楊五郎像及他生前用過的鐵棒仍在集福寺,該寺為比丘尼寺。
後有名真寶者,也是楊家大將,在靖康之亂時,被金人所擄,矢言忠於宋帝,並稱是佛教徒,不妄語,視死如歸。金人便殺了他,宋朝皇帝知道他忠心,便予加封。在太平興國寺也便有真寶的一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