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波巴大師四法

岡波巴大師四法

鄔金甯波車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黃毅英譯自「複述佛陀之語」
願心隨佛法祈加持
願以法為道祈加持
願道清障礙祈加持
願轉迷成智祈加持

以余不具修學或成就之任何功德故,只能複述佛陀無謬之語,以利對佛法虔信之 有情。

無比與舉世聞名之岡波巴大師,將賢劫千佛以授當授之教法,濃縮為四句,名為 岡波巴大師四法。此甚深句語為顯密之集,並為龍清巴大師所闡述。行人得此教授已 ,並能精進,則能以一期圓滿證悟,諸佛所具成就者之教法,何其殊勝也。

諸佛已具足斷證之一切功德,斷諸障已,證智慧功德。以對眾生大悲及慈心故, 猶如母對子之關懷,覺者授以諸法,其法以諸地菩薩之傳承流傳。故此等教授乃依具 成就行者之不壞傳承而下,直至余之根本上師。

岡波巴大師四法之首為「趣入佛道」。此由四思維以成,其中第一為獲 離八無暇,得十圓滿之寶貴人身難得,皆因我等已獲人身,常以為得人身者甚易;實 則非也。得獲寶貴人身須於過往生中,積集巨量之白業。人身之量,稀如夜間星辰。 而於人中,得人身又傾慕修持佛法者極鮮,猶如日間之星。而慕道者又能誠信精進者 則更少矣。真正修佛法者能出離世間之追逐,而求此生圓滿證悟者。

縱得人身,卻為無常所操縱。無常者,情器皆無有恆久者也,其中人壽為極短者 ,不可測與虛幻,如電閃及泡沫。於此世上,無有永存者;各人接踵逝去。死後若入 下三道者,將受不可忍、不可言喻之苦惱。現我等爭求好景、安樂與財富,然不論得 何等極度之世間奢華與快樂,無法帶去者--摯友、眷屬與財產--均不能帶離此生 。

我等縱對眷屬親友鍾愛,於死之時,將獨步往未知之境。過往生中亦曾如此,置 相知於後,亦棄諸所有,無論此生所獲何等歡樂與豐碩,皆如昨夜夢之不實。無有恆 常,知一切如夢消逝,即知無常與死。

若死後一切皆無,如水之乾涸,或火之熄滅,則甚簡單矣。若然則無須擔心,惜 實況非如此者,以神識無死故。死後我等必須受各種業果,以無明故,流於三界無有 出期,無法解脫,遂處輪迴於下三界與上三界,若欲離六道之輪迴,具緣時當修聖法 。

一日為煩惱障與所知障所蓋,即續流輪迴中,此二障即為礙人證遍知佛位者。欲 除此障,當修習加行,此即岡波巴大師之第二法「以法為道」。首先作皈依 或禮拜,以之清除過往無數生中身之黑業與障礙。為除自無始來語之黑業與罪障,當 修頌金剛薩埵。為除自無始來意之黑業與罪障,獻外、內、密曼達。最後,為除自無 始來身、語、意結合所積之黑業與罪障,當修外、內、密上師瑜伽。如云:「諸障盡 除,覺悟隨生。」上師瑜伽為極深之修法,除障與開悟均為最勝者,雖其置於加行中 ,然較正行更深也。

岡波巴大師之第三法為「清除道障」。其中「道」為融合顯密「根、道 、果」體系之一環。根者為佛性、如來藏、諸佛法身而一切眾生本具者。此比以純不 滲雜之金,具勝功德並無任何瑕疵者。佛性何以存於各眾生中耶?一般比以芥子之油 ,榨取後,芥子必能生油。如是,一切眾生皆具佛之本性,即佛性,無有缺者。一切 諸佛菩薩具之,一切眾生乃至最細之蟲皆具之,其質與量均無別者也。

此佛性、如來藏,遍滿輪涅。虛空離中邊,虛空所及之處即有眾生,有眾生之處 即有佛性,此為佛性遍滿輪涅情器之謂也。

縱佛性於各各中,然不瞭悟者,此無明為流轉輪迴之主因,以不知自性之無明故 ,如純金之墮於泥沼,而暫被染污。諸佛無流於迷亂而安住於「自然位」,諸佛與眾 生之別,乃在於知與不知自之本性也。

縱金仍是金,而一墮泥沼,即被垢蓋,而人不知也。金暫為泥垢,乃比以眾生無 能自覺本性。一切眾生皆為佛,然因暫障而不覺,故根乃比以純金,道乃比以金墮於 泥沼而被染污。於此,道乃指迷亂之境者。

佛位,一切眾生之覺境:乃為不流於迷亂之道,而覺其根,乃純金之境;以迷亂 力故,今已流於道上--純金暫為泥所蓋。我等亦暫所縱於迷亂之力,以無明之睡眠 故,入三界之夢,於六道眾生中,重覆受生,無有止境。

於佛性之內有功德名為三身,或本然之身、語、意,又名三金剛。身金剛為佛性 不變之功德;語金剛為其不可言表,與不斷之功德;而意金剛為無謬之功德。以此故 ,身金剛、語金剛及意金剛為本具於我等佛性中。

今不變金剛身困於短暫、變壞與物質之身。不斷綿談之金剛語,此平等性之音暫 困於日常說話之重覆語。如此,無謬金剛意,乃為染污思想所障蔽。縱勝利者之身語 意,確存於吾佛性,然乃困於日常之身、語、意中。

以受制於迷亂力故,處於道中,依教法得於道清除此等迷亂而淨除身、語、意之 障。故有諸等教授:生起次第觀自身為佛身;念誦次第,以語誦咒;圓滿次第,心住 三摩地。

生起次第之觀想,非為幻想不存在之物,一切勝利者之金剛身本來具足,於自佛 性中,以修生起次第能除蓋自性之障,已瞭悟之。諸佛不斷之金剛語,「具韻表示之 王」本來具之。三種咒--明、陀羅尼與密--能除日常語之障。諸佛之意,無分別 覺醒,亦本然具於我等自性中,然為零星自知之思想所蓋也,即住於三摩地之平等性 中,能開發本有之金剛意。

勿以為生起次第,乃幻想不實之物,如以木佯為純金,生起次第非如此者也。其 實為認出已有已存者,生起次第者乃生起諸佛之相,縱於此階段,觀想仍為人工化、 意之做作,然亦為模仿一己本存之者。至能修勝義之生起次第,得先觀想或做作出諸 相以接近絕對之境界。

勝義之生起次第,乃安住於諸佛之心中,而二色身--虹光報身與物質化身-- 隨之顯現。實佛性為生起次第之始,而此自性乃於修當體之三摩地時顯現。由法身闡 現報身,此為光明之三摩地,又由報身以種子字三摩地闡現化身。此乃生起次第當如 是者。

當體之三摩地為覺知佛性,法身之無謬與本來清淨。若不能覺此自性之境界者, 則以觀一切所顯,若情若器,溶入虛空以跡近,如咒「嗡、嗎哈、申也他、渣那、班 渣、疏巴哇、雅瑪、歌、坑」等咒。於此大空中,所覺之名如日升於空,其光普照。 此名為光明三摩地,為報身之要。於空中有日,有日即有虹光。此比以化身,於種子 字三摩地中生起本尊身,化身可視無質礙;縱其顯現而無法以手觸之者。當觀本尊明 顯而無自性,猶如空中之虹,為無質者,本尊非血肉所成也。

重述之,生起次第乃存於三身之體系中者。於此「空」中,報身如日光,明明顯 現。化身如虹光,現以利有情。如日無虛空之廣博,則不能出而照耀,不滅報身,沒 無生法身不能顯現。無虛空太陽不耀;無陽光則無有彩虹。以此故,三身乃無分者。

故此,三三摩地乃觀本尊之體系。隨而自色究竟天召請本尊,溶入自身成為無二 ,繼而讚頌與獻供等。此等慣常之生起次第程序實與人之日常行為同,如延請大賓, 向之讚頌,並呈以美食與禮品。生起次第乃為清淨人之習氣者,此與供獻世間神祇討 好之不同。本尊非為禮拜而喜,不得禮拜而不樂;我等以清除障礙與積集資糧,自得 其益也。

修生起次第者當具廣闊、博大與開放態度。莫於自小屋、小世界中觀本尊。一切 全溶入於大空、入於大虛空中。於虛空之廣大中,生起五大壇城。於其頂觀大須彌山 。於須彌山頂為越量宮,其內為日月輪寶座。於此寶座上現成本尊之相,無論本尊為 何。此為生起次第之修法,而非想我等之坐於小室中。

生起次第之主要目的乃毀滅實執。以此實執我等流於輪迴,生起次第拆除此者, 如何行之?觀世界為佛土、住處為越量宮、眾生為本尊聖相,可見而不可觸,如空中 之天虹。

同理,誦咒破日常不斷、停後又起、語之執著。密咒稱為「口語表示之王」。其 為不滅語金剛。最末,無謬意金剛乃破日常思維者。

念誦之後,即為圓滿次第,其中越量宮溶入而本尊入於空性,又由空性中再生起 本尊之相。溶入者乃清除對諸相認為實有不變之執著,亦即對常見之傾向。再生起如 幻本尊身乃破斷見之根本,以為一切皆無。以消除二邪見之練習,此實為消除迷亂之 道。

要之,此為如何以道消除迷亂,今為迷亂力之所控。此等修法能將迷亂從根拔, 並覺諸佛之金剛身、語、意。此迷亂猶如服曼陀羅花(漢譯者注:非指壇城)幻藥所 生之幻覺。平常見自他均為一面二臂二足者。然服曼陀羅所毒後,突見他人非原來模 樣而為十頭、二十手、五十腳等者。現即為無明所毒而續於六道輪迴中受染污。當曼 陀羅之影響減退時,即可見各人本來之面目。為清除道上之障故,當修生起、念誦與 圓滿諸次第。

岡波巴大師第四法為「轉迷成智」,此乃指圓滿次第。上述圓滿次第乃 以觀想行之,指溶入虛空,指從虛空中再次生起,此為「具嚴飾之圓滿次第」。真正 之圓滿次第、岡波巴大師第四法之課題,涉及瞭悟我等佛性。當金為污垢所蓋時,難 顯其為金,縱此垢為暫時者。然當垢清除後,即覺金即是金。如是,當迷亂清除後, 我等基本覺性之智慧即顯。

今者普通人即如純金蓋以污垢。我等佛性暫為障所蓋。所須清除之一大障外為邊 見與實有之執著,我等之心一是迷亂、困惑、染污與錯謬,佛性即續流轉輪迴,然當 心除迷亂,無謬,不染,即為本來佛性。佛性為一,吾心又為一乃非也,此為二法, 無染之心為純金、佛性,眾生非謂有二心也,當心被染污即冠以「眾生」之名,當心 無污、無謬,即名「佛陀」。

故云:「心外無佛」,我等非謂有二心。無論染或無染只有一心,佛性即為我等 之心,元始無謬之功德,亦名法身普賢王如來。

按某體系,此元始無謬功德之法身為普賢王如來。其報身為金剛手,化身則為金 剛薩埵。猶如虛空,陽光與天虹之顯現實無法分者,如是,普賢王如來、金剛手、金 剛薩埵此三尊非謂三不同之覺者。其為無分、無二,如我等自性中本來不分之三身也 。

此即為染與無染,知與不知自性之別。元始無謬之功德,名覺悟,佛果及法身覺 性。元始染污則名為無明,而染污之經歷為眾生,縱我等皆有佛性,卻暫為蓋障者。

佛陀教法之要義即為轉迷成智之法,其關節為入與覺佛性,各人本具佛身之內在 智慧。岡波巴大師之第四法即教如何瞭悟,練習與保住此佛性之覺悟。了知為見、修 之為三摩地,保任為佛果。佛果非外在者,亦有某物突然收入自身而將之幻化成佛者 。

我等只有一心然須分清其兩面之體與相。可以下例瞭解二者之關係。體如虛空中 照耀之日;相如水面之倒影。空中之日乃實在之日;水面倒影之日,形同天日,然非 實有者。空日之日為佛性、無謬、無染之體,水面日光倒影乃為日常染污之思維,其 相。無有空中之日即無能有日光之倒影。縱實則只有一日,但似有二者。其體、佛性 ,如日照耀空中。相為我等思維,如日之倒影。

成佛之境界為不迷與無染,如空中照耀之日。眾生之境乃如日於水中之影。猶如 影乃依於水者,思念亦依境而生。所為所緣境,能為思想之心,能所之執著為流轉染 污輪迴之因,晝復夜,生生世世,能所之執,能見與所見之物,剎那鞏固,一再建立 輪迴,現即有色、聲、香、味、觸五境,此中,五根為門,再有各識不斷感覺不同之 境也。

水中日影,能否普照世界?其又何能照耀全湖或令萬物生長?否,以其無真實之 日功德故。同理,心之相,我等之思維,無有真實佛境之功德。然空中之日卻可照耀 與煖整世界,驅除黑暗者,簡言之,諸佛之心乃無蓋障者,眾生之心乃被障蔽。此障 為何?乃我等不斷對能所之執著。

佛性不斷存於我等及他人中,無有例外,總無障者,其為不增不滅。非蓋非非蓋 ,超乎思議,其量不變,非有人具大佛性,有人具小佛性。功德亦無別,不斷同於各 人中。

覺知自具佛性稱為見;不斷正確保任此為修或習;溶入日常行為而按佛法而為名 曰行;而覺此完全無礙,如虛空之日不變暉耀曰果。我等均須得見,須覺我等佛性。 縱其為我等本具,然須知本有。前行,生起次等等均為覺此佛性而設。此等均如助伴 。

謂「自覺本性,佛性」非謂造出本不存在者,如木中榨金,乃無可能,當悟其本 具,人為萬物之靈,然卻常自棄此最可貴如意寶珠。凡夫平常時,即如已尋如意珠而 棄之,並以為假寶石比之更可貴。無有比此更可悲憫者。

細思之,當瞭知現況,即為手中已持如意寶珠。再得人身不易,得寶貴人身,再 聞佛法更難。此殊勝難得之境,猶如百年方有之佳宴。若過一世紀方有美食,當有時 必真享用大喜,並謂「最終得此美食矣!」必為大喜者。然此較之更難得。然美食終 無法救助,死時身為屍體,有無好食亦如是,寶貴人身為極希有者,若不善用此機會 ,下世再得人身將毫無保證也。反之,以黑業習氣甚重故,非獲人身乃肯定者,當下 縫隙將於數劫內關上直至下次再得人身,當至誠思維,已得寶珠而扔之,又有何比之 更浪費者歟?

若本無如意寶珠,尋一即為甚難。然實則自無始來,世世從未失之者。若聞:「 汝當尋得如意珠!」則甚困惑,因不知如何從無中生有,然佛性之如意珠為已具者, 皆因無明與污染至令不瞭悟而已,而世世流轉六道眾生中。人棄此極貴重者,而追逐 食物、財富、恭敬、讚頌為甚可嘆也。然若不能即生掌握此極寶貴者,則續無止境流 於輪迴,吾非謂請諸位瞭解此點,因諸位均已知者;只再欲申明矣。

此佛性,如來藏,已具於我等心性中,如空中之日不變照耀。然囿於日常之邊見 ,不知佛性之日,不瞭悟也。內有佛陀功德之絲毫亦無顯於一般人心境之中,晝夜之 思維障此佛性,如空中之日,暫為雲蓋而以為被蔽者,無明之雲掩而不見佛性也。

常具之佛性如空中無礙之日,然不能照北向之洞內,此洞乃諭曲解,邪見與偏見 等。

佛性乃元始遍滿者,具於各人自普賢王如來至最細之蟲。此覺性有多名:法身、 普賢王如來、本具覺性、無上覺性等,眾生無明之境亦有多名--思想、思維、邊見 或世智。

此生之前,我等生於別處,再此之前又別等,有無數前生。我等之心不由無有中 突然而生。其為無始,自無始來,此心不斷受生,我等有無數生--而今至此一生, 此猶如路之里程碑,而今可向上或向下者也。

我等之心造出善與惡,語與身受心之操縱。於此,何謂惡?要之為貪、瞋、癡。 上已述正覺心;今略談染污心。

以色塵為例,當見一美錦,一見即思:「美哉!」此名為貪著;見一用後之帕則 不喜之,此名為嫌惡或瞋心;若見淨手帕則二者(譯者按:指前二之樂受與苦受)皆 樂,此名為漠不關心或捨受。我等均為如是,見美則喜之,醜則不喜,中性者則不甚 顧盼。喜音韻,不喜惡與不悅耳之聲。喜為執,不喜為嫌,捨為不關心,此與食、嗅 、觸等皆同。此三種煩惱遇五感官與外塵而增上,其能者,我等之心,則喜樂意者, 不喜痛苦及能無動於衷。此六種經驗--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

自無始至今,一切所作均為此三毒--貪、瞋、癡。我等不斷於喜、惡與捨中, 非謂一與二世,而乃於無數世中,此為染污心之講解。

「離意念之心」則為遠離三毒之境,凡夫一生為三毒所佔有,欲解脫輪迴當棄三 毒,如何離之?我等不能埋諸地下、沖走之、燒燬、炸燬,甚或擲以核彈以期趕去三 毒,我等續投入之如同邪惡之機器,圓滿佛陀形容輪迴為無盡苦海,或如不斷迴轉之 邪惡機器,惡性之循環,佛云:當以道自渡,並渡他離此輪迴之大海。

如上所述輪迴之基因,為染污心。或曰:「吾未嘗作惡!吾不殺、不偷、不妄。 故吾不有惡業!」縱我等未必作此粗之惡業,心中卻常生微細之黑業。一日喜、惡與 捨未淨,此等均障解脫與證悟之道。又何者可清除根絕此心中之三毒?覺本有之覺悟 、佛性。

此本具之覺為三時諸佛之道。過往諸佛步此本具覺性|「雲中移喜」之道而得證 悟。現在世諸佛步此本具覺道,未來任一證悟者亦依覺悟此本具之智。除此別無絲毫 真正瞭悟之法。

再舉一例:思維一房完全密封萬年來均為絕對漆黑者,凡夫無明之境,不悟佛性 ,心之本性者,猶如房中之漆黑。瞭悟本覺智悲猶如於此萬年黑房中扳著燈掣,剎那 間漆黑即去,縱萬年之黑於頓時即消失矣。如此,覺自本性之智慧,消滅歷劫之無明 與黑業。即如於萬年漆黑之房亮燈,黑暗亦即時消失,當瞭悟此例。

當房之窗戶均閉,無能見物,然若有光,則一切皆甚清晰,除無數劫黑業,而一 期得完全證悟為可能,此因本具智,乃如此有力與效應者。

今將佛性冠以一名,其名為空覺本具之覺性。其體為空,如虛空之遍滿,然與此 空性無分者為明明了了之本能,為根本覺性。佛性名為本具者,因非為做作,或人為 而生。本具為於始非為諸因而生,亦不於後由緣而滅,本具覺性具於一切眾生中無有 例外,我等思維,與本具覺性從未分者,思維乃其相,根本覺性為體,以此故,二者 為心之二名,於無明凡夫中,其心為空覺然無明為核心,諸佛心則空覺而以明體為心 。

以令我等覺自本性故,導師、金剛上師,授以直指之教授。只為此一目的。然其 直指者非本無者,我等皆具此佛性。

首當悟此本性、本體;次以大精進不斷保任此覺,名為修;最後,達毫無思維殘 留之境,而當思維完全清淨,乃名為得穩守,而此亦即佛果之圓滿。

大手印與大圓滿均乃依此程序之表表者。初一日時瞭望虛空無有所見;月乃缺也 。初三即現新月,此時人或言:「月出矣!」乃望而見月乃為月,此名為覺。漸次, 月之量日增,至十五夜圓而皎照於空,此猶如本具離思維覺性之法身也。直指此月名 為覺,與日明顯為修,至後,月圓為得穩守圓滿證悟。

另例為花之種籽,知其為種籽乃如覺自佛性,種而施水,待其生芽、枝及瓣乃名 為修,至花開燦爛,萬紫千紅乃如得穩守,花之種籽貌不如花之盛開,然此籽無謬乃 種移可得美花之者。

當見花時,覺其甚為燦爛,然不感種籽奇特。如此,勿以為覺心本性如何奇特, 然當此覺穩守保任,如佛之境圓滿證悟具名大功德,如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功德 等,佛境亦具轉剎那為劫,轉劫為剎那之力者,佛之功德不可思議,而此等功德皆於 佛性中,此等非為後加之新德性,佛性無二--非謂諸佛有一佛性,眾生有另一者。

人身如夜星,得暇滿者如晝星,汝等已均如晝中之星,吾不用著汝等寶此教授, 並指為極重要者,然欲重申當盡各生修佛性之覺,當中和生活與修法,意即非謂修一 短時又棄之,當盡生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