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密義闡述

心經密義闡述

劉銳之講
談延祚記

前論第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漢土有甚多譯本。流傳最廣者,當推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之二百六十字本。今會所講,即依此譯。

心經經文雖短,其所具之義理則極大。六百卷大般若精蘊,具足其中,此經開示,依般若波羅蜜多而證無上菩提之道。佛願慈悲,金鍼 度盡。

甲一 教主應化事蹟

心經為釋迦佛所說,故於釋尊示現之本跡,首須了知。蓋於過去無數劫前,釋迦早已成佛;且於無量微塵剎土中,皆已示現成佛。云何 釋尊尚住此娑婆世界?乃悲憫此五濁惡世眾生,煩惱太重,苦業太深,故在此示現,實為一大事因緣,度眾生了生脫死,證無上菩提。

釋迦示現住世,共分八個階段,稱為八相成道。

何謂八相?一、下生兜率;二、降神母胎;三、出家;四、詣道場;五、降魔怨;六、成等證覺;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今復將此八相,約略言之。

佛言「三界」其下為「欲界」,乃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所居之處。欲界之上為「色界」;色界之上為「無色界」。 兜率天(新譯都史陀天)者,為欲界天,居於人間之上。

佛示現前,居「色究竟天」;乃自色究竟天下生降至兜率天,居兜率內院,以俟降世因緣。

云何降世因緣?

依《過去現在因果經》云,佛居兜率,乃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國處中;四者, 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應為父母。此五事觀已,因緣一一具足,佛始由兜率下生。

此即八相中之「下生兜率」。

釋迦降生,為迦毗衛羅國主淨飯王之太子。母為摩耶夫人。《佛本行集經》云,摩耶夫人於睡眠中,夢見一六牙白象,其頭朱色,七支 拄地,以金裝牙,乘空而下,入於右脅,釋迦即此入胎。

此即八相中之「降神母胎」。

釋迦住神母胎將滿十月,一日,摩耶夫人往藍毗尼林攀無憂樹枝,釋迦便從右脅而降,爾時大地六種震動,放大光明,現種種祥瑞。太 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百侍者,五百侍女同時誕生,上象、廄馬皆生五百,五百伏藏自然開發,鄰國諸王皆奉信物。淨飯王以太子誕 生,嘉瑞感應,乃錫嘉名曰:「一切義成王子」。 太子既長,娶瞿夷為第一夫人,耶惟檀為第二夫人,鹿野為第三夫人(見《佛說十二 遊經》)。如此是釋迦以常人面目示現於世。

一日,太子聞諸伎女歌詠,歌及園林花木之盛,便欲出城遊觀。既出城東門,淨居天化作一老人,頭白背傴,示太子以「老苦」;經少 時,太子又出遊南門,淨居天化作一病人,身瘦腹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顏貌痿黃,舉身戰掉不能自持,示太子以「病苦」;又經少時 ,太子出遊西門,淨居天化作一死人,家室大小,號哭舉殯,示太子以「死苦」;復經少時,太子出遊北門,淨居天現比丘身,為太子言: 「我所修學無漏聖道,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永得無為,到解脫岸。」並現神通力,騰空而去。太子因此思維,求覓出家因緣。

太子年十九時,終於一夜,以諸天力,使宮中內外眷屬悉皆昏臥,乃乘白馬犍陟,由四天王托馬足,從北門踰城而出。當時太子說誓, 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誓不再返此城。

此即八相成佛中之「出家」。

出家後,釋迦嘗先後詣阿羅仙人及鬱陀仙人住處,從彼問道。因覺其修行之法尚未究竟,乃捨之而往王舍城,抵尼禪河東岸訪道。

此即八相成佛中之「詣道場」。

其後,釋迦既至摩竭佗伽耶山,專心修持,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如是六年。復渡河至伽耶山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 跏趺而坐,作誓言曰:「不成正覺,不起此坐。」

時第六天魔王,生大煩惱,恐釋迦成正覺後,廣度一切有情,乃示現種種色相,欲壞其修持。釋迦次第加以降服。

此即八相中之「降魔怨」。

既降魔怨,了然生死之義,及生死流轉之理,乃悟十二因緣。釋迦遂於十二月八日清晨,明星初出時,得無上正等正覺--梵言,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即八相中之「成等正覺」。

釋迦成等正覺後,應帝釋天之請而轉法輪。

輪,為古代印度武器。余赴印度向 敦珠寧波車求法時,嘗於靈鷲山見一遺器。以鐵為之,直徑攀手始及,其巨可知。古代戰爭,以鐵 輪滾下,用以輾斃敵眾,威力猛巨,轉法輪者,蓋亦取法輪轉動,可壓伏煩惱、愚癡之意。

佛曾三轉法輪:

初轉四諦法輪,為憍陳如等五人說。云何為「諦」?意為真實之理。何為四締,乃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等四者是。

二轉般若法輪,說般若經。今所講說之心經,即屬二轉法輪時所說經之一。

三轉法輪,說法華涅槃等經。

此即八相中之「轉法輪」。

佛說法四十九年,住世八十歲。於波婆城示疾背痛。至拘尸那迦羅城,娑羅雙樹下入大涅槃。何為涅槃?此蓋梵言,猶云寂滅。

此即八相中示現之最後一相「入涅槃」。

甲二 聞法與說法

上來略說釋迦八相成佛之道,不過稍明佛說諸法因緣。今將釋經文,應先明聞法者與說法者所應具足之條件,以為緣起。

 乙一 五重玄義

云何五重玄義?乃說經、聞法必須先行瞭解之經中五重道理。此說本出於天臺宗。今略依之,先釋五玄,似可令人易於聽法。
一、釋名:此乃就經題解說,總攝一經眉目所在,尋釋經題,可大別為七,後當詳為判別。今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 「法喻題」。「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喻」。
二、顯體:此乃就經文尋釋,找出經中主體所在。主體既顯,說法者固不至於依文解義,聽法者亦可智珠在握。今心經之主體 ,應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至「無智亦無得」一段。
三、明宗:此乃辨明一經之宗,宗旨既明。則憶持更易,此經之宗,端在「以無所得故」五字。
四、辨用:經既有體,有宗,則必有所用。今經云:「度一切苦厄」,又云:「能除一切苦」,是乃此經之用。略言之,此經 能破除三障。何為三障?即報障--眾生所得之體,及眾生所享用之物質;業障--由眾生行為感應而得之業報;煩惱障--貪、瞋、癡等 諸苦惱。
五、判教相:釋迦說法,有所謂「五時八教」之別。亦將於後會詳為講說。今具體言之,本經屬於釋迦說法之第四時,即般若 時。依天臺宗言,喻如「熟酥」。

 乙二 經論三分

既略明五重玄義,仍當明一經之結構。此即所謂三分。無論佛說之「經」,與菩薩所造之「論」,均有此三部份結構在。

一、序分:密宗稱此為「前行」。倘在諸論,則為「歸敬述意」。
何為序分,此猶序說一經之緣起。亦可謂之曰開經。
今所講說之心經,依玄奘師譯本,為無有序分者,但他譯仍具此分。

二、正宗分:密宗稱此為「正行」。倘在諸論,則為「正陳體論」。
何為正宗分,此蓋經文之主要部份,相當於世間撰述之正文。玄奘師譯此經,二百六十字,全屬此分。

三、流通分:密宗稱此為「後行」。倘在諸論,則為「次說回向」。
何為流通分,此蓋取「法流通播」之義。亦可稱為結經。相當於世間撰述之末段,本經原具流通分,但奘師所譯,亦缺略此分。

 乙三 六成就與五圓滿

聞法與說法,不但須知一經之結構,且亦須知所有佛經皆具六成就--或如密宗言,具五圓滿。

本經奘師譯文,無此六成就或五圓滿,非本經缺而不備,乃奘師略而不譯耳。他譯本固皆具足者也。

云何六成就與五圓滿?

一、信成就;二、聞成就:凡經開端,都曰「如是我聞」。「如是」者,言正宗分所言之法,概乃如此,是屬信證,因稱此為 「信成就」。「我聞」者,言正宗分所說之法,蓋乃述經者所親聞,故稱為「聞成就」。
自密宗言,統此二成就,稱曰「法圓滿」。

三、時成就: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云云,「一時」者,即佛說此經之當時,亦即表聞法之當時,故稱之曰 「時成就」。
自密宗言,此為「時圓滿」。

四、主成就:如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云云,此「佛」字,即表說法之主,故稱之曰「主成就」。
自密宗言,此為「主圓滿」。

五、處成就:例如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云云,此「在王舍城」一語,即表說法之地,亦即表聞 法所在之處,故稱之為「處成就」。
自密宗言,此為「地圓滿」。

六、伴成就:例如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云云,此「大比丘眾」若干人 ,即表聞法者所俱之眷屬伴侶,故稱之為「伴成就。」
自密宗言,此為「眷屬圓滿」。

六成就或五圓滿,乃為一經之證信。佛經結構嚴謹,於此可見。

 乙四 聞法者守則

上來自五重玄義,乃至六成就證信,已將一經結構,約略述說,今後申言諸聞法眾,所應具之種種守則。

  丙一 起三慧

聞法者,須起三慧,始能有所裨益,云何三慧?
一、聞慧:聞法者得經中大義,聲入心通,了然無礙。
二、思慧:於經中大義須以正念思維。
三、修慧:不特能知經中大義,且須領會經中所說之法,進而修持。
今所說心經,聞法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大義,澈了知無所得,而破三障,除一切苦厄。倘能如是,則三慧俱足矣。

  丙二 除三過

聞法之時,復當除三過。云何三過。
一、不聞:與法會而不聞法,譬如飲器倒覆以盛甘露。則甘露焉可盛得。
二、煩惱:既聞說法,而心生煩惱,如患得患失,或心生罣礙,則如以污器盛甘露,甘露雖得,既沾污染,終不可飲。
三、不記:聞法而不記,或少記而不修,則如器已破而盛甘露,雖得隨失,終復何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