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珠法王於上師瑜伽之開示

再傳弟子林崇安傳譯 黃文淵記錄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二十六期

大圓滿的表示是在空性中有明之存在,由明空雙運而生起大悲以度眾生。不了知此三階段便不可能有所覺悟。所謂空,並不是完完全全的沒有。從般若乘可以了解十八空等的意義,這就是大圓滿法之第一個重要基礎

在前說三個階段中,於修大圓滿法時,沒有造作、希冀、恐懼、定義、觀想及努力等的情形,祇要將心放在心的本來清淨中。不觀想身的形態,語若弦綫斷掉一般,意不造作,不必刻意去消除什麼,在大圓滿見中,超出淨與不淨,並沒有佛要去解脫,也沒有眾生須待救度。這種覺醒是自然的、赤裸裸的、鮮明的,不落入任何約束,是不可言詮的,這種覺醒稱為「明覺」。此種明覺是「心」的淨化,一般的「心」是充滿幻想、錯覺。而明覺在輪迴中不會不純,在涅槃中也不會更清淨,為超諸解脫。從法、報、化中才能瞭解佛陀,但這種明覺卻是不可說,不可描述成一種固定的形態;他是不變的存在法界中,在此與光明雙運呈現慈悲的自然流露。此法的修持,不是致力於修持甚麼,若如此,便落於一般性智力的判斷。大圓滿的修持方法,則超離此種判斷,沒有能修、所修與修行,為依於勝義諦的修持,而勝義諦永遠與世俗諦雙運。

在此,我們先要瞭解甚麼是「心」;對此問題,不是祇憑佛經之敘述,而要更進一步的去思考、研究。例如身、語、意(心)中何者重要?從心看來,若果沒有身體,便無從表現;沒有心,語也無從講起;身體若無心的作用,便形同一具死屍。但心在身中之何處呢?在心臟中?在髪尖?何種顏色?人的全身都有感受,那種心是遍在全身各處?如此的用心去思考。如果說心重要,在無始以來,這個心卻在輪迴中存在著,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在那裏?如果追尋下去,一定會發現尋不到心在那裏;雖然追尋不到,無法將心具體化,但不能說沒有心!因為你活著,你就有心存在著。而心,表現在我們每天的動作中。比如說,有人說你壞話,你便會生氣,這種壞話,只不過一種聲音而已,並不能直接傷害你,但你卻不能忍受,起了反應。又如吃飯、睡眠等動作,事實上所有這些都是心的表現。由於在日常生活中常感到不快樂,因此我們要觀察心的性質是什麼,這點很重要。復由於心的不具體,使我們很難接近自己的心。但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鬆弛」。比如水,要使其清淨,就不要去攪動,讓其自然清淨。相同的,若要觀察自已的心,就要使心鬆弛下來,把心放下來,如此便能看見自已的心,而這就是明覺。我們的心常收入一些外在現象,而生起分別心,這是五根與五塵(境)接觸後的反應;是境捉住心,還是心捉住境?這也要考察的。

「止」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如大圓滿之止。止者,就是以靜慮的方法修心,使心靜止下來;否則,我們反將受到外界現象的吸引。此有三種基本修持法,約須三週來訓練。一是外觀的方法;以觀察佛像為例,如初看佛像之剎那間,若想分別這是什麼?會覺得佛像很明顯。如果再繼續看下去時,就會覺得不那麼明顯了。如若再專心,佛像就又明顯了。這就是心的表現,也證明了是你內心在控制著外境,而非外境在控制你內心。二是內觀的方法;比如觀察,在心中有黃色的一點;或是在雙眉間有白色的一點。這集中精神觀想一點在心中,或是在眉間,稱為內觀想,因觀想之點在身體中。如集中精神繼續觀想下去,有的會感到發熱,有的會感到輕飄飄的,或是心在放大等的現象。這些都是心理上的感受,是自己製造出來,自己感到快樂而已,而不是心的自性本質。三是將上面所說外,內觀兩種情形予以袪除,再來觀察心的性質。進一步看看窗外藍色的天空,只是看看,不要有分別心。看久了,會忽然的覺得,外面的天空並不在外而是在內。再向內看,內也不在,就會看到一個秘密的天空,稱之為「秘密的明覺」。此便是大圓滿的一種修法,此修法使這三種空間變成一個。此種方法要自己親自觀察修持,在實修之後,甚深的智慧才會顯出來。上述為大圓滿修止方法的簡介,再進一步來講觀心的本質。

現講觀心,修持時,坐在一個寂靜而舒適的位置上,思惟一起即觀察其性質,要認識它;在觀察注意時,也許思惟就消失了,有如將文字寫在水面上一般。但是另一個思想(或是心)又將隨之而起,有的粗、有的細、有的甚細,此種連續不斷生滅起伏的現象,就是心性所呈現的狀態。這雖然不是前面所說的明覺,但卻是第一階段,藉此可以觀察心在生、住、異、滅等種種變化的情形。第二階段,在認知心的思惟有粗與細的不同現象後,例如前面所說觀察佛像的例子中,初看佛像時便是粗的心,隨著便想到其他的事情,這是細的心。對於心,我們不要有所希冀,讓其停留在沒有希冀的狀態中,將心停留在本來面目上,那麼心便會自然解脫。這便是進入大圓滿法修持的初步,此為大圓滿第二個重要的基礎。

在初步的三種止中,只有三種覺受,就是樂、明、無念(無分別心)。明在覺受的時候,不會因日夜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別。樂是超越言語、文字無法形容的。此二者是好的現象;而無念發生後,容易落入亳無思慮的狀態,即所謂頑空,因此在修持上無所進展,這是要避免的;但若留戀於樂、明,就不能進入大圓滿。越過樂、明、無念時,便是大圓滿的起步了。若只想將樂、明的境界加以延長,就不是好現象,必須加以超越,才能進入大圓滿法的境界。但若不經此境界,也不能進入大圓滿;須經此階段,而不要停留。

前面談及明覺,那是直接的覺醒,此須要突破語言或文字的條件限制。例如一所房子,如將此房子一件件的拆分,最後再也看不見房子。所以「房子」的說法,祇是一般知識性的概念而已,因此,語言亦祇外界一種現象的投影。如「房子」,只是廚房、客廰、臥室、書房等一整體的代表而已,所以必須超出語言、想像與觀念等的限制,否則,就將落入這些限制條件所形成的對立之中。所有的名詞和語言都是心製造出來的,若不了解心,而只了解其所製造的事務,就會迷失。又如歷史上的國王、建築物及今日所珍貴的東西,均將消失無餘,消失在五大之中。語言的運用,只是心的一種幻覺。

◎死者,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故謂之死。(初大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