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珠法王於上師瑜伽之開示

再傳弟子林崇安傳譯 黃文淵記錄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二十六期

大圓滿的表示是在空性中有明之存在,由明空雙運而生起大悲以度眾生。不了知此三階段便不可能有所覺悟。所謂空,並不是完完全全的沒有。從般若乘可以了解十八空等的意義,這就是大圓滿法之第一個重要基礎

在前說三個階段中,於修大圓滿法時,沒有造作、希冀、恐懼、定義、觀想及努力等的情形,祇要將心放在心的本來清淨中。不觀想身的形態,語若弦綫斷掉一般,意不造作,不必刻意去消除什麼,在大圓滿見中,超出淨與不淨,並沒有佛要去解脫,也沒有眾生須待救度。這種覺醒是自然的、赤裸裸的、鮮明的,不落入任何約束,是不可言詮的,這種覺醒稱為「明覺」。此種明覺是「心」的淨化,一般的「心」是充滿幻想、錯覺。而明覺在輪迴中不會不純,在涅槃中也不會更清淨,為超諸解脫。從法、報、化中才能瞭解佛陀,但這種明覺卻是不可說,不可描述成一種固定的形態;他是不變的存在法界中,在此與光明雙運呈現慈悲的自然流露。此法的修持,不是致力於修持甚麼,若如此,便落於一般性智力的判斷。大圓滿的修持方法,則超離此種判斷,沒有能修、所修與修行,為依於勝義諦的修持,而勝義諦永遠與世俗諦雙運。

在此,我們先要瞭解甚麼是「心」;對此問題,不是祇憑佛經之敘述,而要更進一步的去思考、研究。例如身、語、意(心)中何者重要?從心看來,若果沒有身體,便無從表現;沒有心,語也無從講起;身體若無心的作用,便形同一具死屍。但心在身中之何處呢?在心臟中?在髪尖?何種顏色?人的全身都有感受,那種心是遍在全身各處?如此的用心去思考。如果說心重要,在無始以來,這個心卻在輪迴中存在著,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在那裏?如果追尋下去,一定會發現尋不到心在那裏;雖然追尋不到,無法將心具體化,但不能說沒有心!因為你活著,你就有心存在著。而心,表現在我們每天的動作中。比如說,有人說你壞話,你便會生氣,這種壞話,只不過一種聲音而已,並不能直接傷害你,但你卻不能忍受,起了反應。又如吃飯、睡眠等動作,事實上所有這些都是心的表現。由於在日常生活中常感到不快樂,因此我們要觀察心的性質是什麼,這點很重要。復由於心的不具體,使我們很難接近自己的心。但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鬆弛」。比如水,要使其清淨,就不要去攪動,讓其自然清淨。相同的,若要觀察自已的心,就要使心鬆弛下來,把心放下來,如此便能看見自已的心,而這就是明覺。我們的心常收入一些外在現象,而生起分別心,這是五根與五塵(境)接觸後的反應;是境捉住心,還是心捉住境?這也要考察的。

「止」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如大圓滿之止。止者,就是以靜慮的方法修心,使心靜止下來;否則,我們反將受到外界現象的吸引。此有三種基本修持法,約須三週來訓練。一是外觀的方法;以觀察佛像為例,如初看佛像之剎那間,若想分別這是什麼?會覺得佛像很明顯。如果再繼續看下去時,就會覺得不那麼明顯了。如若再專心,佛像就又明顯了。這就是心的表現,也證明了是你內心在控制著外境,而非外境在控制你內心。二是內觀的方法;比如觀察,在心中有黃色的一點;或是在雙眉間有白色的一點。這集中精神觀想一點在心中,或是在眉間,稱為內觀想,因觀想之點在身體中。如集中精神繼續觀想下去,有的會感到發熱,有的會感到輕飄飄的,或是心在放大等的現象。這些都是心理上的感受,是自己製造出來,自己感到快樂而已,而不是心的自性本質。三是將上面所說外,內觀兩種情形予以袪除,再來觀察心的性質。進一步看看窗外藍色的天空,只是看看,不要有分別心。看久了,會忽然的覺得,外面的天空並不在外而是在內。再向內看,內也不在,就會看到一個秘密的天空,稱之為「秘密的明覺」。此便是大圓滿的一種修法,此修法使這三種空間變成一個。此種方法要自己親自觀察修持,在實修之後,甚深的智慧才會顯出來。上述為大圓滿修止方法的簡介,再進一步來講觀心的本質。

現講觀心,修持時,坐在一個寂靜而舒適的位置上,思惟一起即觀察其性質,要認識它;在觀察注意時,也許思惟就消失了,有如將文字寫在水面上一般。但是另一個思想(或是心)又將隨之而起,有的粗、有的細、有的甚細,此種連續不斷生滅起伏的現象,就是心性所呈現的狀態。這雖然不是前面所說的明覺,但卻是第一階段,藉此可以觀察心在生、住、異、滅等種種變化的情形。第二階段,在認知心的思惟有粗與細的不同現象後,例如前面所說觀察佛像的例子中,初看佛像時便是粗的心,隨著便想到其他的事情,這是細的心。對於心,我們不要有所希冀,讓其停留在沒有希冀的狀態中,將心停留在本來面目上,那麼心便會自然解脫。這便是進入大圓滿法修持的初步,此為大圓滿第二個重要的基礎。

在初步的三種止中,只有三種覺受,就是樂、明、無念(無分別心)。明在覺受的時候,不會因日夜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別。樂是超越言語、文字無法形容的。此二者是好的現象;而無念發生後,容易落入亳無思慮的狀態,即所謂頑空,因此在修持上無所進展,這是要避免的;但若留戀於樂、明,就不能進入大圓滿。越過樂、明、無念時,便是大圓滿的起步了。若只想將樂、明的境界加以延長,就不是好現象,必須加以超越,才能進入大圓滿法的境界。但若不經此境界,也不能進入大圓滿;須經此階段,而不要停留。

前面談及明覺,那是直接的覺醒,此須要突破語言或文字的條件限制。例如一所房子,如將此房子一件件的拆分,最後再也看不見房子。所以「房子」的說法,祇是一般知識性的概念而已,因此,語言亦祇外界一種現象的投影。如「房子」,只是廚房、客廰、臥室、書房等一整體的代表而已,所以必須超出語言、想像與觀念等的限制,否則,就將落入這些限制條件所形成的對立之中。所有的名詞和語言都是心製造出來的,若不了解心,而只了解其所製造的事務,就會迷失。又如歷史上的國王、建築物及今日所珍貴的東西,均將消失無餘,消失在五大之中。語言的運用,只是心的一種幻覺。

◎死者,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故謂之死。(初大本經)

敦珠法王所撰祈請上師祈禱文

黎日光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四十六期

密乘之修行人,最重要是依止根本上師,故西藏大德所造之經論,開始必先皈敬具恩根本上師,而每天之功課,都必先修上師相應法。以修上師相應法得加持,修本尊法得成就,要成就本尊,非先要根本上師之加持不可,根本上師之重要,有如是者。

寗波車生平所有著作中,有一篇很精簡重要之祈禱文,名『啟請遠處上師祈禱文,自性流露之歌曲。』內容除對三身上師至誠之皈敬及祈請加持外,更開示上師對弟子之恩德及修行方法。 佛母及兩位佛女蒞港時,亦談及此祈禱文之重要。 佛母云他們天早上都必先誦此祈禱文,有些弟子誦此文時常憶及 寗波車之恩德,甚至感動到下淚。

此篇祈禱文放在『敦珠新寶藏』一書藏譯英之首位,而每在祈願  寗波車乘願再來之法會上,亦必誦此祈禱文,希望  寗波車特別感應而早日再來此娑婆世界。  劉上師認為亦應譯成漢文,以資參考。

啟請遠處上師祈禱文

自性流露之歌曲

自體從本不變離整治。  甚深明淨住於童瓶身。        請法身上師移喜多傑知。       祈賜予加持得正大見。         自性不滅呈淨明澈體。    住於自生五部之顯現。        請報身上師笛青多傑知。       祈賜予加持修大圓滿。  無分大悲緣智慧無邊。    住所遍顯現空覺本體。        請化身上師度眾寗巴知。       祈賜予加持得大成就。   自覺從本不變與不動。    法身生起顯現無善惡。        當下覺悟即成佛陀故。        清淨解脫上師心自顯。  倘悟此心為上師自性。    無用執著於此作祈禱。        若由覺悟任運自奔放。        隨取隨捨自脫得加持。   從故作修終無暇得證。    由辯聰修為自欺之敵。        即離瘋人邪破諸意念。        任運坦蕩境中度此生。    大圓滿行一切成歡悦。    蓮師嗣子所作同喜樂。        無敵依怙至尊上師嚴。         無比教法為空行心要。   盡除心中黑暗與無明。    不滅日光澄明得常照。        此乃上師父慈悲恩德。         大恩難酬唯憶念上師。

此為吾最優金剛弟子朱巴古、席美、楚英、當、譚澤、翟拜所請求,智者移喜多傑隨誦。

敦珠法王對金剛乘學會之指示

林崇安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二十二期.七十五期

七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及二十九日

此次敦珠法王蒞臺舉行金剛乘學會臺中佛堂開光典禮傳授,並於臺中佛堂傳法灌頂後,赴高雄及臺南金剛乘學會加持。最後北上加持臺北金剛乘學會。風塵僕僕中,法王目睹金剛乘學會弘法事業蒸蒸日上,甚表欣慰,乃於二十三日在臺北聚餐時,指示如下:

1.福德法幢(劉銳之上師),不為名利恭敬,以弘揚寧瑪巴法要,除香港外,又使臺灣法幢遍豎於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各處,甚為難能可貴,彼實為一個「真正的上師」,我及家人甚為高興,並希望學會弟子們引以為榮。

2、我將不斷加持臺灣各學會,使寧瑪巴佛法興盛不衰。

3、臺灣各學會弟子們只要能守三昧耶戒並精進修行,則在此生及下世必可成就,勿庸置疑。

法王復於二十九日在臺北住處客廰指示:

1、臺灣各學會弟子能對彼上師恭敬承事,使寧瑪巴佛法宏揚,此即是「真正的僧團」。

2.金剛乘學會之弘法,應仍秉持以往之「純綷性」,如此纔能維持寧瑪巴佛法於長遠。

3、將再賜給福德法幢以藏文新著寧瑪巴法要四十餘冊。並將舊著第二、第四二冊補寄(以往已贈十六冊)

4、此次在學會灌頂後,身體皆甚康和,此表示學會弟子們能守三昧耶戒,甚為難得,在歐美傳法灌頂後,則常不如此也。

5.將來任何寧瑪巴喇嘛來臺,若無吾函介紹,可以不須招待。

敦珠法王對普巴金剛法之開示

再傳弟子林崇安傳譯 黃文淵紀錄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二十六期

在宣演普巴金剛法前,先說明恐懼之性質。恐懼是由二元對立的心理所產生,可用非常的忿怒形態予以斷除!任何醜惡的事物,其本性都是清淨的。所謂魔障,乃是受到他人權力的障礙或傷害。若從法界角度看,本來並沒有什麼魔障,那只是自己的一種幻覺,心理上的一種投影。因此,想要降伏這些魔障,就要先降伏自己的心。金剛乘之任何忿怒尊,只是以物質形相來代表方便與智慧。從世俗觀點來看,由於心有寂靜、忿怒與中性等三種情形,因此,心理的投影便有不同的反應。諸佛的示現,相對下便有寂靜的寂靜尊,和忿怒的忿怒尊。但是寂靜的金剛薩埵,可以示現出忿怒的普巴金剛;寂靜的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呈現忿怒的馬頭金剛。這種種的示現,都是諸佛菩薩的智慧示現。修持普巴法,在於斷除一切自我的貪執,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此,才能瞭解法界的性質。恐懼心理為人之所難免,但有此心理,便常無法達成有關的目的和理想。本法在使我們,不會對任何現象感到恐懼。茲舉一個實例加以說明:西藏之德敦寗巴尊者,欲在其廟中造一尊普巴金剛像,乃請一畫工塑造。該畫工之本尊也恰為普巴金剛,但所塑未能令德敦寗巴滿意。畫工於是請求親為示現普巴本尊之形像,德敦於彈指間即顯現本尊像,畫工見之,當即驚駭昏厥(本來能看見本尊應該高興才對)由此可知,若無相當智慧,即使能面見本尊,亦不免感到恐懼。在修持時,有二種情形須要瞭解:一是將自己的敏感度降低,在面對著可佈的現象時,自己的心理感覺變得麻木,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二是增加自己的敏感度,利用智慧進而了知心的真實性。普巴法之修持,不在於降伏外在的東西,而是在於對自己內心真性的瞭解。

敦珠法王對名為「蓮師心意莊嚴」召請文金剛句之開示

黃毅英恭譯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季刊第五十五期

嗡,沙嘩的!

至心皈依主者根本上師已

由憶念故令除苦惱之寶珠

對於此召請文之金剛句語

略為解說願能引起小許悟

該文云:

三世佛蓮華生大師

一切成就主具大樂

除諸障降伏魔羅者

今虔召請祈賜加持

寂息外內密之障礙

一切所求賜我成就

吾今將對此蓮師親宣金剛句稍作開示,此為鄔金楚
朱甯巴其深巖庫中所有召請文之心髓,其解說則依吾
師卓朱巖頓汪布對恭楊喇嘛多傑師芝車之口耳傳授。

「三世佛蓮華生大師」

外為三寶中之佛寶,以蓮師為與三世諸佛之三密無
二之大師故。

內為三根本中頒賜加持之根本上師,以蓮師心意,
表示,口耳傳承一切上師之智
故。

密為三身中之法身,以其本來具足身智無二之最高空性故。

「一切成就主具大樂」

外為法寶,以一切功德均由依蓮師教授修習所起故。

內為成就根本之本尊,以一切共不共成就悉由蓮師
所生起故。

密為三身中之報身,以不離法身無染受用一切輪涅
諸法以為無修整之大樂故。

「除諸障」

外為僧寶,以除五道十地諸障,及一切功德皆依之
僧伽,而此道上之伴,亦為蓮師所生起故。

內為空行護法,事業之根本,以其能用四事業清除
行人於道及地上之障礙,及圓滿諸順緣故。此亦由蓮師
生起以其為一切壇城之主故。

密為化身,以其化現種種身,隨類調伏上、中、下
等弟子,按根器賦與深廣教授之精華,並將之置於熟脫
道上故。

如此,外為三寶,內為三根,密為三身,一切諸佛
之主要身,一切聖教之源,僧伽之莊嚴,一切剎土的大
主宰,其名為

「降伏魔羅者」

何以故?以其即能調伏可怖四種魔羅(障)及三秘
密敵,將之送往法界,並自行證悟解說。以其成就四事
業故,以無止大悲度脫眾生。以兩種清淨大智慧之能力
,將二障及習氣解脫到空覺無二中。

對具此功德之上師

「今虔召請」

於外,以至誠專一之力祈請疾速獲得無上與共悉地。

於內對瞭悟三門即壇城而得成就。

於密,解悟上師即具五智四身之心意,保住於明覺性而作召請。

如是召請已,

「祈賜加持」

意即:「請賜成就顯空如幻之金剛身,乃由上師身加持已。請賜成就覺空之金剛
意,乃由上師加持已意。」

「寂息外內密之障礙」

一切阻礙成就者皆為障。於外,為十六大災難:「地難」之慢、「水難」之貪、
「火難」之瞋、「風難」之妒、「電難」之杵、對尖利之「兵難」、對囚獄之「權難
」、對盜賊之「敵難」、對瞰之「鬼難」、對象之「忿難」、對獅之「獸難」、對蛇
等之「毒難」、對瘟疫等之「病難」、與「橫死難」、「窮困難」及「殘疾難」等(
譯者按:廿一度母有專救度此等難者)。

內障為四種魔羅:我執之「蘊魔」,愛染之「煩惱魔」,欺詐之「天子魔」及盜
命之「死主魔」。

密障則為貪,瞋,癡,慢,妒。

此等如何成障解脫成就與遍知者。以此主故,將外障鉤召以悟色,聲,覺為本尊
,密咒和法身而寂息之;內障將執著度至無我空性而寂息之;密障則以瞭悟五智,以
羞為道而寂息之。

「一切所求賜我成就」

所求之事,有現前與究竟二者,現前者於未證覺前從積聚資糧可以成就之。如云

「長壽與乎無疾病

美貌如意及地位

財富及智慧共七」

故可祈賜此七種財,又可求七聖財。七聖財者:信

戒、聞、慚、愧、捨、慧也。

究竟之求為得大手印無上成就。於此,其「根」者
為一切眾生之心性,即為原始已住之佛性,以不懂本面
故,為二障與習氣所蔽,流轉生死。以修「道」故,圓
滿二聚以生圓攝合而破二障,其「果」為將具五智四身
本然清明心性之染污清浮,至法界後瞭悟本性,即名為
「無上悉地圓滿」。故應如是祈請:「疾速無作,請賜
我自生即時圓滿一切現與究竟所求!」

捷道中最勝一切最尊貴

為此殊勝之上師召請文

此中應常修汝等具期望

現前與未來一切善妙者

以此所修善願我及眾生

於一切生中為蓮師攝受

所有二利願悉能得圓滿

願一切利樂吉祥與廣大

為應具德善女人赤頓尤藏媽之請,持明者 智者移喜多傑於不丹巴腦塔藏地如意
獅子洞任運寫成。

吉 祥 圓 滿

敦珠寧波車為金剛乘全集賜序

陳建強恭譯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七期

普賢王如來以青春的童瓶身示現出遠始不變光明的法身。觀世音菩薩以外在光明及無礙大悲示現出受用報身。蓮花生大士從本淨光明之覺性中,示現出無量數之大悲應化身,為渡眾生,直至輪迴空際而已。

在此幸運之時,承釋尊之授記,蓮花生大士大轉金剛乘法輪,使彼等眾生能在一生中成辦即身成佛無死虹光身。

及藏王赤松德真統治西藏,延請蓮師至西藏去傳授金剛乘教法。並且把無數經典翻譯成藏文,及建立了那神跡很多的桑耶寺。此時,佛法之三寶制度已經完全具備了。

蓮師所岩藏的法寶,將會在適當及殊勝的時候,被早已授記的岩取者所取出,以作為利益眾生的因緣,而且早已授記在不同的時候,將會有不同的岩取者示現來世間指導眾生及傳授教法。

舒囊卓之贊青(劉銳之)居士前來求法,因見彼此宿生因緣成熟,故決意授以「那也東初續」(即「大幻化網本續」)教授及傳承。及後,他將此續譯成漢文,並請准密乘行人閱讀。及余著「西藏古代佛教史」,飭彼譯漢,亦能剋日完成。

迨前數年,來嘉德滿都相見,贈以「寧瑪八十萬續」;彼又於己逾六十之年,努力學習藏文,發願將此譯成漢文,其深得吾心者也。

彼現又擬編訂金剛乘全集,其志實在可嘉。願以此功德,迴向一切如母眾生,使令彼等,無量如虛空,悉皆解脫。

敦珠寧波車於「千佛灌頂」法會中的開示

再傳弟子 黃毅英恭錄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十期

在正式接受灌頂之前,諸位應先除去一切罪障。剛才所放之「多瑪」即為此用。今應觀想大家已在護輪之內,一切障礙已不能侵入,受灌頂者則已得允許進入灌頂之壇城。

現在進入灌頂之正行。我等應生起正念──思念一切有情為多生多世父母,為拔除等空如母有情之痛苦,為令其能於輪迴中解脫,我等今受此千佛灌頂。故當發菩提心。

釋迦佛曾於此娑婆世界敎授顯密佛法,而此千佛灌頂之法源,為來自密敎部份。密乘分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方便智慧雙運,便為密法之精義。密教之方法浩如煙海,今所授者為觀世音菩薩之千佛灌頂。

此法之來源可追溯至真如本體法身無量光佛。由其傳與觀世音菩薩。時觀音以其大悲於佛前發願:於三界中化身無盡,救度一切眾生,作其導引。並發大誓,若其悲心稍退,其身首當裂為千份。觀世音既發願已,即於三界中示現。我輩當知,此世界之上下,尚有無量數世界,觀世音皆於其中一一示現。以度無量數之眾生。

無量光佛即語觀音:請再看此娑婆世界,眾生又一再流轉輪迴之中,當觀世音再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見眾生仍流轉於此,由覺性染汚所成之輪迴苦海,即感十分痛心,而其正覺菩提心,為眾生難度而難過,將作退減。即於此時由於其前曾發願故,其身首裂成千片。無量光佛即問觀世音,吾子,今你之毅力何在?並即加持觀世音已裂成十塊之頭,再加上自己之頭,而成十一面,因無量光佛為蓮花部之主,故在其頭之上。再加持裂開之身為千手,即成千眼千手十一面觀音,授記千個轉輪聖王‧統領此娑婆世界,而千眼則授記到此世界度眾生之賢劫千佛,此即為千佛灌頂之本源。

故此勝妙之佛事業,實則來自統攝三身之蓮花生上師,於其法身,為無量光佛,報身為觀世音,而其化身則為蓮師。當蓮師於西藏時,觀世音即將此傳承授之,而蓮師再傳與藏王赤松德真,移喜蹉嘉空行母及其弟子,並將觀音之口耳傳承交付。其後即藏於巖中,為我上世所取出。

於西藏,一切金剛乘皆為蓮師所開啟,此即舊派〈寗瑪派〉所以殊勝之處──因其直接來自蓮師者。

千佛灌頂     金剛乘學會

實相法身,不變光明原始護持者,示現出自生童瓶身。受用報身,不壤大悲外示光明相,顯現觀世音及五佛部。調伏眾生業力故,直至輪迴未空前,化現無量無邊身。

於此勝行中,大悲觀音虛空主,千手化現一千宇宙主,千眼化現賢劫一千佛。過去劫中,世尊具力金剛,勸化一千太子,皆發大菩提心,利益有情故,願為賢劫一千佛。

賢劫三佛已出世。教主釋迦牟尼佛為賢劫第四佛,時至今日,教法仍住世。未來賢劫第五佛,為彌勒依怙尊〈慈氏〉。如是各佛,一一相續,不斷示現;直至賢劫最後一佛聖者無邊光。千佛之示現,源出於觀音之清淨大悲覺性;在此娑婆世界,示現出不死之蓮花生上師。

蓮花生上師將浩如烟海之密宗經續〈生起次第〉,傳承〈圓滿次第〉及口訣教授〈大圓滿〉,傳授予藏王赤松德真及其他弟子。

為利益未來眾生,蓮師將殊勝心意寶藏,藏於岩洞中,俟機緣成熟之「岩取者」取出傳授。蓮師並授記諸「岩取者」,皆不斷示現無量化身以弘法利生。現今之殊勝千佛灌頂,為虛空主觀世音之部份寶藏,為持明德魯寗巴所岩取的。

時至今日,諸佛名字尚未能普知,惟仗我等過去生中所積眾之福報善業力,有幸遇此一千佛陀之灌頂,確屬劫中殊勝希有難得事,受者應生大歡喜。

即受此大悲觀音之灌頂,我等須精進勵力持呪及修行。賢劫千佛,皆由此精要出生;如此修行,必能證得暇滿人身義。倘能堅持此法,所求諸願,必皆圓滿。

敦珠寗波車將會很慈悲地在本地第一次傳授「千佛灌頂」。這個法要是由蓮花生大士,經傳承上師們,直接摶至  敦珠寗波車本人。

而據授記, 敦珠寗波車將會成為賢劫千佛之最後一佛「聖者無邊光」。

大圓滿的開示 紅教法王敦珠甯波車開示

仙藩寧波車英譯 林崇安漢譯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第二十二期

一、大圓滿之見

1. 阿字

在文殊師利菩薩灌頂時,所用之「鏡子」,代表智慧。而其上有一「阿」字,此阿字代表著不生不滅。此意義甚為重要,諸佛皆由此阿字呈現出來,也就是說,諸佛是不生不滅的。不可執著諸佛是實有的,諸佛只是由空性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幻像而已。故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但為何又要有個「阿」字呢?因為空性本身超出言詮,不可思議,為方便引導,乃以「阿」字來象徵。此空性要用直覺的大智慧來體悟,這種大智慧稱為「般若」,為諸佛之母,只能由各人修行後去體悟。

2. 佛與眾生

進一步,我們來研究為什麼有佛之呈現?眾生與佛有什麼關係?這有直接的答案:佛由眾生而呈現。眾生由於在輪迴裡痛苦著,佛便呈現出來照顧他們。因此佛不離開眾生。

但是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諸佛與眾生,同是本性了不可得,皆由空性所呈現而無實質。佛對此已透澈了解,而眾生則執以為實,因此在世俗諦上,便有佛與眾生的差別。

3. 心與明覺

心性了不可得,眾生卻執以為實,而起自他對立之分別,因此眾生之「心」,充滿顛倒妄想,造種種惡業而輪迴下去,受種種苦。而諸佛,則了知內外之一切,不管淨或不淨,皆如幻如化。對淨之追求,亦是如幻如化,不去執著。要將心放在心的本來面目上,離開無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時明空無執的「明覺」自然就呈現出來。就像虛空的雲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現出明的樣子。這種離垢之明覺,即是大圓滿之核心,也是三世諸佛之心要。

二.大圓滿之修

上述為大圓滿見之建立,若只停留在此,仍是不夠,必須進一步去實修,證悟只能靠自己得來。

第一步,先將三業之身及語不動,安靜下來。

第二步,將心鬆弛下來,不起善惡取捨之分別心,進入沒有希冀,沒有疑慮之境,坦然而住,當下赤裸明空之明覺自然生起。

三.結語

外界變化萬千之現像,本自解脫,本不須刻意去修正。若將心置於明覺之原狀,一切現象自然會溶入空性之中。但亦不可執住「無物去執」之心,因為此時仍起一種限制之心態,仍是一種妄想。要超越此境界,呈現出明空無執之明覺。

以上,把甚深之大圓滿,做一簡單扼要之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