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闍黎灌頂法會
阿闍黎灌頂法會
王仁祿
法會緣起
密宗是即身成佛的法門,有異於顯教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教法。而即身成佛的要件,除了受學弟子具有宿世因緣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受灌於擁有傳承授權的金剛上師(阿闍黎),並依金剛上師的教法及口訣修持,且嚴守高於菩薩戒的金剛乘不共的十四根本墮戒。如果未受上師的灌頂及傳法,即使具備其他條件,努力修行,非但徒勞無功,且將得到不好的結果。所以修學密法,須先經過獲有傳承授權的上師的灌頂。如此的上師,不但擁有歷代上師的加持力,而且具足三寶的自性。
本會導師福德法幢劉銳之金剛上師,在民國四十八年前往印度噶林邦,親近承事無上密宗寧瑪巴法王敦珠寧波車師。寧波車師觀察因緣,將那也東初(大幻化網導引法)的法要,教傳及巖傳兩派的傳承,全部授予。上師因而成為教傳第四十七代、巖傳第六代的繼承人,有權舉行瓶灌、密灌、智灌、詞灌四級灌頂,並傳授嗎哈瑜伽、阿努瑜伽、阿的瑜伽三身成佛的密法。
成立三個會所
上師離開印度後,即同到香港傳法,詳情記載於「敦珠寧波車訪問香港」一書(劉上師著,本會出版)。
民國六十年,劉上師開始蒞臺傳法,先後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地設立弘法道場,每年舉辦靜坐講習及灌頂法會等,攝受弟子數百人。
在臺首次阿闍黎灌頂
上師觀察因緣,為了使無上密法緜延不斷,乃於六十六年對在臺弟子開示阿闍黎灌頂請法條件,勉勵大家勤修四加行法。
六十九年三月三十日,在臺北金剛乘學會敦珠精舍,舉行在臺首次阿闍黎灌頂法會。經嚴格考核,受灌弟子共五人:
胡勵真,法號德青汪摩,義為大樂自在母;
林崇安,法號卓之德華,義為法樂;
王仁祿,法號卓之菁巴,義為法慈;
鍾棣湘,法號卓之汪摩,義為法自在;
路梅英,法號卓之嘉摩,義為法喜。
此次灌頂法會中,上師開示的重點如下:阿闍黎是譯音,又譯阿朱利,義為軌範師。受阿闍黎灌頂,始有資格傳呪、灌頂、說法,但必先奉請師父許可。為了勝任阿闍黎的傳法任務,必須努力修學本尊法、超度法、息增等法。更要嚴守戒律,除了菩薩戒、十四根本墮戒、八支粗罪戒、五方佛三昧耶戒外,更應遵守阿闍黎戒。此外更須具備正見正知,不許講神說鬼,不可妄言神通,不求名聞利養。修超度法,只准在學會佛堂舉行,不許在外學辦,以免令人有如雲棲大師所說的「應赴」之譏。
所有受灌弟子,聞法之後,無不歡喜奉行。
傳授大幻化網導引法
在阿闍黎灌頂法會後的一個月,五月三日,劉上師在臺北為前述五名阿闍黎弟子傳授金剛薩埵度亡法,另有二灌弟子數名旁聽。上師特別指示,未受阿闍黎灌頂者,不得主持度亡法會。
自五月四日以後,上師開始講授大幻化網導引法中的上師相應法、本尊法、甚深勝義精華、息增懷誅法、護摩(火供)。受學者有:林崇安、鍾棣湘、王仁祿、路梅英、王俊雄、李銘國、蔡影輝、賴幸男、郭安男、林坤旺、莊金沛、葉娟美、張廖貴賦、王昌齡、林哲用、彭晃晉、謝昭英、董淑惠、楊育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