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清饒忠之教言-三十忠告
龍清饒忠之教言-三十忠告
陳文仁譯漢
遍法界空智願之大雲(註二)
善巧降悲光甘露流已(註三)
作令所化界三身種熟(註四、註五)
勝三寶上師佛足前禮。
由願力雖勝傳承攝受
自不力廢時生已薄暮
聖道心慵見他亦同故(註六)
心生厭離說三十忠告。
噫!設諸方便廣攝徒眾已
雖住持寺廟順緣集會
為糾紛根源自心貪因
離群索居即是我忠告。
經懺祈福以及降魔等(註七)
雖其功德遍揚於人間
貪食財故心為魔所轉
調伏自心即是我忠告。
從貧苦眾徵取苛稅已
雖起大廟陳設闊綽等
為他人依善集惡之因
令心淨善即是我忠告。
喜自高故說法於他人
雖詭計高妙尊卑拱繞
為心執實生我慢之因
減少機心即是我忠告。(註八)
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
雖供彼邪命作百財物
求名行善世間八法因
修離耽著即是我忠告。(註九)
公證仲裁以及斷訟等
雖心思解紛爭者利他
為欲望依之生起之因
遠離恐望即是我忠告。(註一○)
雖屬民受用徒眾福報
與悅耳之言遍贍部洲
於自死時無絲毫利益
精進修持即是我忠告。
司庫侍者以及長要等
雖是方便計寺廟骨幹
為二取心思起掛慮因
減少嘈雜即是我忠告。(註一一)
佛像供物經典爐灶等
雖將攜所需漫遊山間
備置用品紛擾痛苦因
無所需求即是我忠告。
濁世中於凶殘之隨眾
當面斥責等雖是善意
為煩惱依之生起之因
言談平和即是我忠告。
存心利他談非由私欲
雖由是廁列悲心人中
正直為令彼心塊結因(註一二)
言談悅耳即是我忠告。(註一三)
護持自宗破除他宗事
雖心思講論者飭教法(註一四)
為煩惱依之生起之因
作令禁語即是我忠告。
上師傳承以及宗論等(註一五)
雖心思輔所宗者承侍
為讚自毀他諸貪瞋因
一切放下即是我忠告。
聞故法之智慧明辨已
雖心思知他過者般若
為己惡依之造作之因
護持淨顯即是我忠告。(註一六)
語聲空泛而不顧因果
雖心思無事者究竟法
由捨二資斷修持之份
所修雙運即是我忠告。(註一七)
於三灌義明點下降等
雖心思他身道具力用
有漏道大修行多受誑
持解脫道即是我忠告。(註一八)
雖惠施灌頂於無份眾
於人群散發加持物等
為詆毀根源誓句退因
尊崇直行即是我忠告。
人群中作裸露奔走等
雖心思放浪態者禁行(註一九)
為世俗人生不信之因
行不放逸即是我忠告。
於所處地喜自超勝故
雖德高學重且行賢善
為從高峰墜低處之因
鬆緊適中即是我忠告。
村落寺廟以及深山等
雖住於某處不結至交
雖親於某人不怨不親
卓爾不群即是我忠告。
具信男女為備生養等
敬謹侍奉已雖行矯揉
他故誑故為自受縛因(註二○)
所行一味即是我忠告。(註二一)
占卜醫藥等無量種書
雖為盡知緣起方便因
耽種種故靜慮散亂因
無取所知即是我忠告。(註二二)
家居時致力屋內裝璜
雖靜室中得心意愉悅
瑣事令自生命虛耗因
延緩將行即是我忠告。(註二三)
雖精進成有學有德等
雖宗法功德克臻勝境
由貪彼自心續受縛因
不落邊執即是我忠告。
施雷雹等與種種厭勝
雖心思調應調者事業
焚他心續為自惡趣因
居處卑下即是我忠告。
典籍教誡以及手稿等
雖攝盡所欲精深教授
不修持若死時無利益
觀於心性即是我忠告。
得一境性時討論覺受
著作釋論唱覺受歌等
雖為力顯分別心滋因(註二四)
離心而護即是我忠告。(註二五)
分別心生時凝視為要
念頭止息時續住為要
雖無可修者續修為要
不散而護即是我忠告。(註二六)
從空性境中作因果行
了知無事中護三律儀(註二七)
無緣悲心中作益有情
二資無二即是我忠告。(註二八)
所依勝師眾且聞語要
略見深經續省思不足
不行正知唉自欺於自。(註二九)
於類我者說三十忠告
由厭離心述作此功德
願有情脫輪迴住大樂
三時勝者勝子聖眾後
我等皆成隨行之長子。
此三十忠告,由厭離心稍起所促,竺青羅爵(註三○)作之。吉祥。
註釋:
註一 原文除第一皈敬頌,每句十一字;第二發起頌首二句各十一字,末二句各十三 字;及第三十忠告只三句各十一字;最後迴向頌,共五句各十一字外,顯義之正文, 皆每頌四句各九字甚為整齊。譯文皆作九字一句。
註二 能降者二:遍法界空智及願之大雲。
註三 所降者二:悲光及甘露流。
註四 界:原文義:田、土、國、域。
註五 三身種:芝密寧巴在《空行笑聲》中有一頌:
「於此自顯無戲之覺性
不知其為皈處自性故
諸沉淪痛苦大海中者
願彼皈依三身之密意。」
故三身種者,即自覺性,不離三身義。
註六 聖道心慵:原文是:「灰心於自仙人行之願。」釋尊修證之內容,或稱為「古 仙人之道。」故「仙人行」為「聖道」意。為恐行者不知修行著力處,致生退心,故 說三十忠告。
註七 祈福:原文是:「撫幼」。應是喇嘛為幼童加持,令增長福慧、無病長壽等之 儀式。
註八 機心:原文義:胸懷、心思,為計劃、圖謀於心之意。
註九 修離耽者:「薩迦派有教誡,稱﹃離四耽著﹄:耽著今生非佛教徒,耽著輪迴 非出離,耽著自利非菩提心,耽著實執非正見。」
註一○ 恐望:惟恐邪惡得逞,正義失勢,希望居中為正,即是恐望。引申言:由於 法法平等之實相,清淨不可得,不清淨亦不可得,故遠離恐望。芝密寧巴在《空行笑 聲》中有一頌:
「於顯有執為實有之心
由所修禁行摧壞之已
真實實相為應證悟事
故發心者謂遠離恐望」
註一一 嘈雜:謂人多是非多,俗務令自煩心、分心。
註一二 塊結:原文義:心結腫瘤,為一種病症。引申言:「心塊結」,指心不舒暢。
註一三 言談悅耳:即四攝中之愛語。比上頌之「言談平和」,更進一層。
註一四 飭:原文義:清除、打掃、擦拭,即「整頓」意。
註一五 宗論:「梵音悉檀多,為佛教內外各派各自心目中,依教、依理樹立對於根 、道、果位的一定見解或理論。」
註一六 護持淨顯:不見他過,乃因一切所顯,自性本來清淨。
註一七 此頌說到:有謂自性清淨、本來是佛,則佛為現成,非由修因來,即不待修 持-無事,故不須累積資糧。《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云:「性空之空義,是緣起義, 非作用空無事之義。」《中論》亦有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由是知:性 空但緣起而有,不能說無,故不作惡行,累積福德資糧;緣起但無自性而空,通達實 相,而作善行,累積智慧資糧。性空與緣起,智慧與福德,皆同時而有,故說「雙運 」。
註一八 此處「他身道」(或名方便道)與「解脫道」,為修持種類之二分法。
註一九 禁行:指開悟之瑜伽士,不顧世人眼光,有時裝瘋賣傻,行徑詭異,非常情可喻。
註二○ 他故誑故:應了解為:由他故而受誑之故。
註二一 一味:指一切法之平等寂滅性。
註二二 所知:或譯為「應知之事」,指「可以認識之外境」,概括一切學問知識。
註二三 延緩將行:最好的例子是:一行者之巖修洞口近旁,有一棵棘樹,出入時衣 擺必為所遷,每次思:「若去之,則無此患。」但繼而思:「生命無常,可能明日即 死,則何患之有。」
註二四 力顯:覺受力之外顯。
註二五 離心而護:謂不為覺受所惑所困,仍返回所修上,而護持自覺性。此處能覺 受者為心,故言離心而護。
註二六 若試從嘉饒多傑之「表示重要三種語」來看:第一頌是上師引導弟子如何觀 察自心性,為『心部』範疇;第二頌是如何於道中清除關於心性之迷惑,為『界部』 範疇;第三頌是如何持續靜住於所知心性之體性中,為『口訣部』範疇。而第四頌之 「不散」,是須臾不離此心性之體認。
註二七 三律儀:指小、大、密乘三種律儀。
註二八 二資無二:見註一七。「雙運」與「無二」同,前者謂:「是一個」,後者 謂:「不是二個」。
註二九 正知:有「明明知道」意。 註三○ 竺青羅爵:為尊者名號之一。尊者置不同名號於其作品之末,以區別主題。 若主要為解釋性主題,或世間明處如聲明等,用桑耶巴竺青羅爵。
尊者著作總數超過兩百五十種,主要則為:
七藏:宗論藏、妙乘藏、如意藏、竅訣藏、法界藏、本性藏、詞義藏七種 。
三種三藏:休息三論-心性休息、虛幻休息、禪定休息。自解三論- 心性自解、法爾自解、平等自解。除暗三論-總義(除心暗)、略義(除無明暗) 、註釋(除十方暗)。
仰的三種:喇嘛仰的(為卑嗎寧梯釋論)。空行仰的(為空行寧梯釋 論)。甚深仰的(為卑嗎及空行寧梯釋論)。(有一套書合十一或十三冊印行,名 《寧梯四書》:卑嗎寧梯空行寧梯喇嘛仰的空行仰的。其中由卑嗎那密渣 傳下、由蓮師及移喜磋嘉傳下、及為尊者所著。此套書中另收入有尊者之甚深 仰的,故分項上成為五種。又《寧梯四書》,在藏漢大辭典中據義譯為《精要四支》 。)
(中譯功德迴向)
福德法幢上師長住世
所有具德上師長住世
尊者實相庫藏廣流傳
有情聞思修證是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