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彙集(四)

顯密彙集(四)

劉銳之金剛上師開示
弟子余迺永記錄

甲三 經典結集

乙一 四次結集

法寶是佛法的根據,上文曾談及的舍利,是佛菩薩火化後呈現七彩顏色的顆粒, 名色身舍利,法寶則名為法身舍利,可見佛教對法寶的重視。

佛教的法寶約可分為經、律、論三藏。經的梵名為修多羅,乃佛所說;律的梵名 為毗奈耶,乃佛所制;論則為菩薩所造,梵名阿毗達摩。三藏全在佛圓寂後由佛弟子 結集而成。

印度是一個開發極早的國家,與中國不相上下,還不單如此;印度是一個純宗教 國家,宗教的派別很多,佛在世時,就有九十六種外道。今日,我們往印度,當地有 一位比拉先生的富翁,他在任何城市均設有一間款待宗教人士的招待所,旅客可入住 一星期,臨走出示佛珠,便不需繳付任何費用,等隔一星期後,又可再次入住。這是 當地人的說法,我雖未曾入住;但到達印度海關時,卻受過宗教式的對待。事緣印度 海關對所有入境人士皆要嚴格檢查,我帶的行李很多,他們逐樣搜看時,發覺了我的 一串佛珠,那些關員立即合十,停止檢查。不單是佛珠如此,凡任何宗教信物,他們 亦同樣尊重。因為印度人對宗教十分狂熱,故認為一切事物皆不必執著;以至時間、 數字、方向等世間法要求絕對清晰的觀念,也不甚了了。印度最麻煩的地方是沒有歷 史,什麼也沒有紀錄;同樣道理,連釋迦佛所說的經論亦毫無紀錄。釋迦佛圓寂之後 ,為了好好學習佛法,自然要大家一起將佛所說的予以記載和整理。這種工作總共做 了四次,故有所謂四次結集。

為什麼我要提出這些問題呢?我現在講的年份,是距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史事,因 為現在談的是小乘問題,所有的紀錄,都是從小乘處傳下來的。

第一次結集因有五百人參與,故又稱五百結集。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一向是以身作則,講經時所用也是當時的俗語巴利文,而 非屬雅言的梵文,更從來沒有文字紀錄。佛圓寂後,為一位戇比丘所觸發,已見前說 。這事輾轉為大迦葉尊者知聞,深感情況嚴重,更怕往後所有佛的教化都會消失;於 是集合四百九十九位大德(即佛住世時的高級弟子),獨欠阿難尊者一位。他是佛的 堂弟,佛曾讚其多聞第一的。但他雖聰明而不甚守戒,故什麼也不能示現,人說羅漢 十八變,諸如上湧下現,下湧上現等,他一概不行,更時常被迦葉尊者大罵其過失, 以至不獲准參與,在王舍城附近名畢波羅窟的地方一起結集。

事實上,阿難尊者不僅多聞第一,記憶力又好,且長侍釋迦佛左右,結集不可能 沒有他;大迦葉尊者之所以處處與阿難過不去,也不外故意刺激他,讓他認真做工夫 來辦好這次結集。阿難經斥責後立即潛心修行,再返畢波羅窟表現如身上出水,身下 出火等神通,纔獲得大迦葉准許參與,使這次結集的人數剛好是五百羅漢。當時的摩 羯陀國阿闍世國王發心供養五百尊者一切飲食衣服臥具等,使他們不需沿門托缽,專 心結集事業。

第一次結集的經是阿含經,律是八十誦律。經的部分先由阿難陀誦出經文:「如 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等。」誦完經文後,上座部諸長老如大迦葉尊者等,便提出 問題,如某處經文據我們當時聞佛所說,並非如此等等。阿難陀尊者便一一答覆所有 問題,直至清楚明白。大眾又再三重覆經文內容,公認沒有錯誤,纔定為恆說。其時 所誦,名四阿含經,乃小乘最重要的經典。阿含二字,意解無比,謂無可比擬也。經 共四本,名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及長阿含。

律的部分由優波離尊者在畢波羅窟,歷時九十日,每次先誦佛在世時的戒條,云 :「所有弟子應如此如此,不能如此如此」等等,隨之問:「諸位還記得否?」大眾 認所誦皆對乃成。前後共誦了八十次,故名八十誦律。後來的四分律、五分律等諸律 ,均由是分立,此根本律遂世無存者。今日所見之南山律等皆與八十誦律不同。

論藏有人認為乃大迦葉尊者所造所誦,有人說五百結集時未有論藏,只有經藏和 律藏兩部而已。

第二次結集又名七百結集。

釋迦佛圓寂後百餘年,毗舍離城以北的拔耆城,有一群比丘每月初八,十四及十 五日集合該處,以銅缽盛清水,勸人大力布施,謂能於缽中投錢,可獲福報。很多人 因此慷慨布施,也有人根據佛制,認為出家人不應接受財物。長老耶舍於是勸這群比 丘勿再如此,他們不聽,並大罵耶舍長老。

這群比丘還有十種行為是不淨的。佛法說的淨,指清淨,犯戒則謂之不淨。他們 做了十種釋迦佛不容許的行為卻自以為是,引起耶舍長老招聚僧眾結集論戒。十事乃 :
第一件名角鹽共淨。釋迦佛規矩,凡出家人皆須乞食,且過午不食,即每日祇准 日中一食,食餘應送人,不准留隔宿之糧。但他們將食剩之物和以鹽留角器內,隔夜 留待明日食用,認為許可。
第二件犯二指食淨。佛制過午不食。但他們若事忙來不及正午之前進食,即認為 日影如祇過了兩隻手指的位置,無妨進食。
第三件受坐食淨。佛制比丘接受供養飲食,要就坐受食後即時離開,不能再坐。 但他們認為坐第二次仍不算犯戒。
第四件越聚落食淨。當時規矩,祇在自己精舍範圍之村落內乞食,否則犯戒。但 這群比丘認為越聚落乞食也算淨。
第五件酥油蜜石蜜和酪淨。佛過午不食固體食物,但流質和清水等則可飲。他們 認為上述蜜酪等三種俱屬流質,可在過午食用。
第六件遮樓迦淨。遮樓迦意譯為酒釀,乃釀酒剩餘的酒渣,比丘們亦認同為一般 流質飲料,可以享用。
第七件作座具大小淨。佛制規定比丘座具的大小有嚴格規定。這群比丘認為可大 小隨意。
第八件習先所習淨。凡比丘學佛法以後,要放棄前所修習的外道法門。這些比丘 認為兼習無妨,故犯戒。
第九件求聽淨。比丘凡所作事,必先向大眾啟請,若無異議,方許實行。他們則 先行自作主張,事後纔啟請大眾追認,故犯戒。
第十件蓄財帛淨。佛不准出家人接受金錢財物或蓄積金銀。這群比丘卻認為保有 財物也算淨。

耶舍長老深感這群比丘如此犯戒,對佛法前途有大防礙,於是約請上座部及大眾 部總共七百比丘作第二次結集;由上座部長老們主持及判斷,耶舍為首座,在毗舍離 城將三藏重讀一遍,並主張特別注重戒律。八個月後,耶舍長老造律圓滿。佛弟子們 亦自此分為上座部及大眾部,不過大眾部人數較多,故勢力也較大。

第三次結集在佛滅後二百多年,阿育王崇奉佛教,派大臣往各地弘法;對出家人 ,尤其發心供養,衣食豐足。因此外道衣食不繼,唯有改頭換面,或化裝打扮成佛教 徒,混入真正的佛弟子行列,欲在佛教徒中弘揚外道的教義,此舉引致真正的佛法一 片混亂。若干年後,在印度摩揭陀國的祇園大寺,眾多寺僧就因受外道的混入,分成 兩派時起紛爭。佛制規定弟子每月十五日及三十日誦戒,梵音布薩,該寺卻擾攘七年 ,仍無法舉行布薩,阿育王有見及此,深恐自己弘揚佛法反變成破壞佛法,故立即發 起第三次結集。根據善見律所載:「阿育王對各大德說:『你們現在必須每月誦戒; 若非如此,將來會對佛法產生很壞的影響。』」

各大德尊重阿育王所言,於是召喚具備天眼通,宿命通及漏盡通等三達智的比丘 一千人,到波吒利弗城參加結集。從這時開始,比丘正式分上座部及大眾部兩派。第 二次結集時的兩部分別,乃指座位的不同,仍是根本佛教,而這次的分部則指執持教 理的不同。其中一位名大天的比丘,上座部批評他最壞,但大眾部恭維他是聖者,可 見兩派各持己見,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之後並分裂為二十部。

大天比丘是一個改進派代表,當時的一千僧眾正由他召集,上座部則屬保守派。 大天認為釋迦佛圓寂已二百多年,按佛的規矩,他老人家是最民主的,僧團中更不應 互起忿執,息爭的最佳辦法莫如少數服從多數。又為改進佛法,大天還提出比丘五事 作公開討論。這五事全被上座部反對,並斥罵他是賊大天。由於少壯派人多,阿育王 亦支持大天的見解,於是兩部正式分裂。

第四次結集在佛滅後四百年,迦膩色迦王功業蓋世,入侵印度,創立健陀羅國。 他對佛法的熱心程度與阿育王不相伯仲,同時苦心學佛,延請法師入宮為其說法,但 因每次均由不同法師講授,以致眾說紛紜。迦膩色迦王感覺很奇怪,便請教脅尊者( 上座部比丘-說一切有部的大德)究竟那一位法師的說法纔是對的。脅尊者告訴他, 佛滅度已四百多年,教派又分了二十部,各人根據自家說法,是一點也不足怪的,你 覺得誰對就信誰吧。同時你身為國王,今日佛教眾說紛紜,你正好自任施主,舉行一 次佛經結集。國王允諾,但齊來結集的祇有四百九十九人,尚欠一位比丘,後加入一 位名世友尊者(梵名婆須密)的具德比丘,被延請為首座,在迦什彌羅處建一寺廟, 舉行五百結集。

這次結集的目的,主要是解釋三藏,每藏造十萬頌,共九百六十萬字,由世友尊 者主述。王令造一銅缸,將此巨著的所有經文鑄刻其上,故又名銅鍱,並建造寶塔以 便收藏。此頌名大毗婆沙論,義解廣說,又云廣釋。因世友尊者乃源自上座部的說一 切有部比丘,故所論皆上座部佛法。平心靜氣來說,當時上座部人材較盛,大眾部則 人數佔多而已。後來唐玄奘法師翻譯大毗婆沙論,上有阿毗達磨四字,義解對法;謂 將所有佛法三藏來一個總介紹總批評,自後為之數結,故又名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漢文本二百卷,祇涉及論藏的十萬頌,經藏及律藏的各十萬頌皆未有譯出。第四次結 集的功德具在是書,一般人遂亦稱此時的佛教為婆沙時期。

乙二 大乘經典結集

釋迦佛住世時,本來說法無紀錄的習慣,佛圓寂後纔由弟子結集,整理成為經典 。當時佛所說的經律,全部要以身作則與弟子一起遵行,足見佛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實 踐主義者,教義也無所謂大小乘的分別。佛滅後至第二次結集謂之根本佛教時期,第 三次結集是部派佛教時期,和第四次結集的婆沙佛教時期,仍未有大乘教派的確立; 故很多屬南傳佛法的國家,如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小乘教派認為大乘非佛說。

屬北傳佛法的大乘佛教國家,如中國、日本、高麗、越南等,以中國處於領導地 位;因越南、高麗等國,其文化深受中國影響,甚至連日本文字亦由中文所衍生出來 的。我們研究佛學,必先找尋證據;何況我國是大乘佛教國家的代表,究竟大乘是否 佛說?大乘經典結集的過程是怎樣的?這幾個課題至為重要,而大乘由何時開始?大 小乘作何分別?為什麼有大小乘?以上種種,容後再說。

談及大乘經典的結集,首先要講西藏。西藏現存佛經,與梵文及巴利文的佛經一 般,同樣是原始佛經。西藏文字本仿效梵文而來,印度很多大德亦曾在西藏翻譯佛經 ,故藏文佛經較漢地的還多還好。羅時憲教授也談及法相宗的一部分重要經典,為西 藏所獨有。現代日本人研究佛學已兼顧藏文,原因亦在此。西藏為佛教國家,對譯師 自然十分尊重,其譯師人數動輒過萬人,藏語羅渣華即譯師。

現先介紹西藏結集大乘經典情況。據分別論云:大乘佛法的結集,乃法身佛普賢 王如來,與金剛手及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共同結集而成。地點在印度王舍城的 無垢空性山,由彌勒菩薩結集律藏,文殊菩薩結集經藏,金剛手菩薩結集論藏。在印 度的佛教分空宗和有宗。中國稱空宗為法性宗或般若宗,有宗則名法相宗。西藏稱空 宗為甚深見續,稱有宗為廣大行續,藏人稱經為續;廣大行續為彌勒菩薩所結集,甚 深見續則為文殊菩薩所結集。

中國佛教談到譯事,無論如何皆應尊重古代譯師。如六朝時由印度來中國的鳩摩 羅什法師,在中國十多年,適逢亂世,仍能努力學成漢文,他的詩詞較很多中國人還 要好,當時跟隨他從事翻譯的有八百人。玄奘法師以唐太宗之力,共有千人為其助手 。奘師能以梵語雄辯佛理及撰寫經論;漢人對梵文有如此高深造詣,實不多見。所著 大唐西域記有三十六國文字譯本,我們應向此等前輩學習,急起直追,並把他們譯出 的經典,認真研究整理纔是。

中國大乘經典的結集,前文曾謂佛教有上座部及大眾部之分,上座部代表保守派 ,大眾部則代表改革派或革新派。大眾部因有進取精神,漸演進而發展為大乘。我們 根據一本名菩薩處胎經面的出胎品,談到釋迦佛滅度後七日七夜,大迦葉尊者召集 了五百阿羅漢及所有佛教徒,並請阿難尊者升七寶高座(小乘的第一次結集正由阿難 尊者誦出,因為他多聞第一,為人聰明)。出胎品有幾句重要的話:一部份名菩薩藏 ,一部份名聲聞藏,一部份名戒律藏。可知大迦葉及阿難等結集的菩薩藏便是大乘, 聲聞藏是小乘,而最後的一部份是律藏。

第二個證明。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是為解釋大般若經而作的。大般若經全名摩訶 般若波羅蜜多經。摩訶意解大,般若謂智慧,波羅蜜多義為度。大智度論較大般若經 更為普及,差不多人所共知。在大智度論一百卷中提及:「佛滅度後,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摩訶乃梵文,摩訶解大,衍者乘也 。大智度論清楚指陳釋迦佛時代已有大乘及有菩薩結集大乘,可作明證。

乙三 密乘經典結集

密乘一般分成藏密與東密。藏密沿習印度八世紀以後的佛教主流而成,其對大乘 經典結集的說法已如前述。今略說密宗在印度的開展,及傳入西藏的因緣。 那爛陀寺

四世紀初,笈多王朝興起於中印摩羯陀地方,且統一了全印。五世紀初就在摩羯 陀建立了佛教的大僧院-那爛陀寺,自此那爛陀即成為佛教的學術中心,舉凡大乘之 中觀、瑜伽行,小乘之說一切有及經量部無不大弘於此,隨時有高僧雲集,講學不斷 ,密教亦大行於此。五世紀末笈多王朝崩潰,印度即成分裂狀態,宗教亦然,同時有 婆羅門、濕婆、毗瑟奴、印度教、佛教各種信仰,但那爛陀寺則一直是佛教的根據地 。五、六世紀以唯識為主流,後則為中觀,此兩派或相論辯或相融合,而密教則兼具 兩派理論而不相悖,並引之為修習次第,故佛教於七世紀後即很快地密教化,那爛陀 寺也當然地成了密教的中心。在此期間,我國的高僧玄奘、法顯、義淨皆曾遊學於此 。

超巖寺

八世紀初,東印孟加拉地方,掘起了波羅王朝,其勢力漸及恆河上游,後定都華 氏城,達四百年之久。波羅王朝大力護佛,其開國者瞿婆羅在位時(七五○-七七○ )在摩羯陀建立了歐丹多富梨寺,蓮師及寂護論師即曾仿之在西藏建立了桑耶寺。至 達摩波羅在位時(七七○-八一○)又在摩羯陀建毗鳩摩尸羅寺,即超巖寺,此寺院 之廣,僧尼之眾,獨步全印。呂澂佛學常講及超巖寺。古一派密宗來自那爛陀寺,而 新一派密宗如阿底峽尊者則屬超巖寺一派。超巖寺可說是佛教在印度最後的據點,其 教學、組織、典籍後來全盤傳到西藏,而促成西藏佛教的形成,故可說西藏密教實傳 承自八世紀以後的印度佛教,並完整地保留了當時的宗風,此乃大別於中國的佛教, 或再傳至日本的東密者。

上文說的是西藏密宗,現講的金剛手等,是日本密宗。佛所說法可攝為五份,負 責結集的大德是:
第一份:蘇怛羅,即經藏,由阿難陀尊者結集。
第二份:毗奈耶,即律藏,由鄔波離或稱優波離結集。
第三份:阿毗達磨,即論藏,由迦旃延所結集。
第四份:般若波羅蜜多,即前說的甚深見續,故今人稱顯教為般若波羅蜜多乘,由文 殊師利菩薩結集。
第五份:陀羅尼門,即密咒門,陀羅尼漢譯總持或真言,由金剛手結集。金剛手即金 剛薩埵。

坊間流通的大藏經,不論中華大藏經或大正新修大藏經等,面提及的密宗全是 東密。今日,西藏密宗已有被納入中華大藏經的計劃,主編者第一位是屈映光上師, 執行工作者是蔡念生居士,他們兩位曾向我提及,將我譯的大幻化網導引法及西藏古 代佛教史收入中華大藏經。今天藏經目錄已把大幻化網導引法編入,至於何時出版, 我則不清楚。

順便一提,東密經典說的金剛薩埵是一位大菩薩,印度人習慣,修得好的修行 人,便稱之為菩薩,如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等。金剛薩埵在南天竺處,向一封存密宗 經典的鐵塔繞行禮拜,直至塔開,故陀羅尼門由他結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