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科判緣起

現觀莊嚴論科判緣起

劉銳之

嘗謂慈氏五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辨法性論、續上師論等四論,均弘法相,為該宗重要之論典,尚矣。復有一論,為現觀莊嚴論,其具名為現觀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為獨弘法性之論。傳龍樹般若學之解脫軍,從世親聽習,於本經未盡攝受,因乞其義於僧護,而後暢達。嘗修般若觀行,於經本文,與現觀莊嚴釋論,不盡合符,頗滋疑惑。旋得夢慈氏囑往婆羅奈斯,至則值優婆塞寂鎧齋僧,遂獲見其從南方請來之般若,二萬頌而分八品,全與現觀論釋相應。於是雜糅經論,暢演無自性義,而為註釋,蓋自現觀莊嚴流傳以來,此為創舉,故後世學者,無不以為遵依也。(參閱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乃以玄奘法師未及迻譯,故於漢土,未有流傳,研慈氏學者,缺憾而已。

民國二十六年,太虛法師,得見西藏所傳此論,勸法尊譯師出其頌,並略釋之;因為之序,所謂「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旨哉斯言,可謂畫龍點睛,一語道破;錄詳虛師序中,今節錄之,亦可知此論之價值焉。

及四十二年,羅時憲教授於友人處,得覩斯論,袖歸以相示。因勸謝卓如居士筆錄複印,以廣流傳。卓如鄭重其事,一筆不苟,使讀之者,手不忍釋也o 段劍青居士,時居濱待清,且宿具慧根,而修持精進,故於顯密法要,多所領悟。及見此論,乃大贊歎,不數年赴台灣出家為慧遠法師,旋以此論與般若經二分對讀,列表相示,循而讀之,欣幸無已。

近十餘年,緣執教鞭,昕夕歷碌,每值新舊曆歲餘,銘槧稍暇,輒掩關潛修,各以七日為期,以思過補闕。時方掩關沙田,關課之餘,檢大般若經與本論對讀,且從而科判之, 因列總表一,判五分表,如是三年關中,始克脫稿。 因念佛說諸法因緣生,而此論與科判緣起之多,有足述者:如太虛師見西藏論本而勸譯,一也;法尊師從而譯及略釋之,二也;時憲教授見而携示,三也;卓如居士從而錄印之,四也;慧遠師以對讀等表列示,五也;銳之因從而科判添補騰錄,六也;若緣是而付梓人,則殆其七緣起者矣。

如是於此經論,詳加甲乙,分別高下,其緣起亦須一敘。誠哉虛師之序略云:「般若玄旨稠叠,直閱經者,易以繁複生厭;大智度論亦莫得統緒。自非補處深智,安能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耶。」固矣。但慈氏造頌,祇標其名,即法尊師已加略釋,然亦惟有提綱,而不標目。有如孔子之春秋經,「鄭伯克段于鄢」,則鄭伯何人?克段何事?鄢為何地?若非左氏等予以傳述,後人何得而知。此論簡要,略而不明,淺慧初機,亦復望洋興歎;故對讀與科判,實有所必須,其緣起蓋如是也。

所製之表共分兩類,一為經論對讀表,二為此論略科表。經論對讀表凡十二頁,以經為主,而以論副之;經標卷數品名,而論則祇錄其科次,若其不釋經而不列入者,則附註備考欄中。至此論科判,則以論科為主,而以經之卷數品名配合之。總表二頁,使知大概如是復判分表為五:舊以三智境分為三表,而四加行,與法身果各分一表。分表一、凡十二頁,釋一切相智,由論本卷一第八頁,至卷一第廿七頁,而配般若經四O二卷到四二四卷。分表二、凡五頁,釋方便道相智,由論本卷二第一頁至第十頁,而配經四二五卷至四三六卷。分表三、凡二頁,釋一切智,由論本卷二第十一頁,至第十七頁,而配經四三六卷至四三七卷。分表四、凡廿四頁,釋四加行,由論本卷二第十七頁,至卷四第十一頁,而配經四三七卷至四六七卷。分表五,凡十一頁,釋法身果,也論本卷四第十一頁,至第廿二頁,而配經四六八卷至四七入卷。文中所述論本,係依卓如居士所錄印本也。似此雖未敢說燦然大備,然亦朗若列眉矣。

至論所攝何品,對讀表與原論本,有所不同;此殆見智見仁,因之而異,乃並存之,無足為諱,以待智者之抉擇,且與慧遠師所見,亦微有出入也。若於此表有讀而開悟者,凡所功德,應歸於慧師,銳之祇狗尾續貂,因人成事而已。

因憶昔閱交光法師之楞嚴科會,讀而悅之,乃師其意,學為繕製科判,並印成知報廬科判用牋備用。多年來之印製分贈者,有大幻化網導引法科判二十八頁,密宗道次第略論科判,廣為一頁。其已繕成科判,而未付梓人者,計於顯教經籍:有童蒙止觀凡十七頁,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窺基大師釋,凡七頁,異部宗輪論凡八頁。而密乘經籍,則有大圓滿心中心要凡八頁,仰的凡九頁,廣大心要及本覺道次第凡九頁,大圓滿灌頂及修持法講解紀錄凡四頁,顯明大密妙義深道六法引導廣論凡三頁,那茹六法心要凡二頁,大威德金剛深道第二級證分凡廿二頁,極明摩尼寶炬,(具名:生起次第完義及修誦閉關總要〉凡廿七頁。似此雕蟲小技,惟有留待後人覆醬誠瓿可也。 佛曆二五一四年即藏曆九四四年民國五十九年庚戌元旦佛根東莞劉銳之於龍坑關房。

西藏寧瑪派教義及其在歐美的傳播

西藏寧瑪派教義及其在歐美的傳播

鄭金德

一、概說

西藏佛教寧瑪派( Nyingmapa )是西藏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個教派,寧瑪為「古」或「舊」的意思。該派以傳承舊派密典為主,故稱寧瑪派。寧瑪派組織不甚嚴密,不重戒律,持舊密咒,以「無上瑜伽」(Ati yoga)密中的「大圓滿法」做為尋求解脫及成佛的修行手段。在傳承上,採取師徒或父子單傳系統。西元十三世紀時,寧瑪派與中國元朝發生過聯繫,受到元朝帝室的封賜。西元第十七世紀時,曾經受到西藏佛教格魯派(Gelupa)五世達賴喇嘛積極扶持下延續迄今。寧瑪派主要的傳播區域是西藏、青海、西康等地區,也傳播到不丹、尼泊爾、拉達克等佛教文化區。

二、寧瑪派的基本教義

寧瑪派傳統的密法是以「心品」為主。該派的「大圓滿法」是說人的心體(思想),即人類的思想本質,是乾淨的、遠離塵垢的,如何把握這個「心體」,使其 在「空虛明淨」中,安住一境,從而達成「涅槃寂靜」、「即身成佛」為目標。寧瑪派認為人世間的眾生,都顧自己的純潔心靈處於寧靜極樂之境界。可是不幸的很,有情眾生總是淪於悲、歡、離、合的苦海裡,社會更是充斥著墮落、暴力、噪音、污染、混亂的情境。因此,寧瑪派提出只有向我們的心靈發掘,才能找到寂靜與極樂世界。

所以寧瑪派的教義是這樣的:人像構成宇宙的萬物一樣,也是一種能量,通過寧瑪派特別的實踐工夫(瑜伽、禪定及祈禱),而把這種能量加以運用,將它轉化成為純正的能量,這樣我們便能超越善惡之境,我們也學會不承受感情纏身的苦樂之果,我們更能領悟真如(佛性)的妙樂。

寧瑪派靠著古老的傳統密法教人修行實踐的法則如下:
(1)運用傳心術,或心靈滲透法使修習者進入禪定狀態。
(2)使用圖象,如「大手印」和「曼陀羅」(宇宙諸種表象)修法。
(3)密音教授,即通過聲音(密音)對修習者自傳聖樂和密咒。
(4)釋法教授,即解說佛法。除此而外,還傳授「東方按摩術」、「食物調配法」,甚至到僻靜的西藏式佛堂靜修。

三、寧瑪派傳入歐洲

西藏寧瑪派之傳入歐洲是近十多年來的事。

話說十九世紀末,有位名叫甘珠爾活佛(Kangyur Rinpoche ),他是生於西康省的西藏人,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大吉嶺( Darjeeling, India) 創建了一座寧瑪寺院,寺名叫「烏金昆桑丘林」(Ogyen Kunzang Choling)。寧瑪派認為甘珠爾活佛是該派傳統教法「無上瑜伽」、「大圓滿法」的繼承人之一。「烏金」(Ogyen)是指西元第八世紀入藏傳法的密宗大師蓮花生 (Padmasambhava)的家鄉烏仗那(Uddhyana );「昆桑」(Kunzang) 是本生佛( Adi Buddha or Primordial Buddha) 即指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的藏語「昆丘桑波」(Kuntuz-ang—Po)的縮寫;「丘」(Cho)是佛法(Dharma or the Teaching of Buhdha)的意思;「林」(Ling )指洲、島或有圍牆的園林(Place or the locality)。

甘珠爾活佛於一九七五年逝世之前,都在該寺院收徒傳播密法,信徒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一位比利時人,拜甘珠爾為師,受業學法,取名為昆桑多吉(Kunzang Dorje),意即普賢金剛。昆桑喇嘛學成之後,在甘珠爾活佛的授權下,開始在西歐傳播寧瑪派佛法。昆桑喇嘛首先於一九七二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市創立「寧瑪派金剛學院」 ; 一九七三年又在同一地點創立歐洲第一座寧瑪派寺院──烏金昆桑丘林寺;後來又在希臘雅典創立一座寧瑪派寺院。 四、寧瑪派在歐洲的宗教活動

釋迦牟尼針對當時的印度社會文化情況,宣講人生的苦、集、滅、道而吸引信仰者; 寧瑪派在歐洲的傳播,則以古老傳統教法,去透視西方社會文化的弊病,而爭取信徒。

近幾十年來,高度科技的西方社會,卻產生了很多弊病,如失業、緊張、暴力、污染、精神病……使很多人冀望尋求解脫煩惱之道,而掀起了對東方神祕宗教的興趣。寧瑪派傳統的瑜伽法及其修行方式,無疑地受到某些歐美人士的歡迎。

寧瑪派在歐洲的主要宗教活動計有下列幾個方面:
(1) 當代寧瑪派著名法師的訪問
一九七六年一月,欽則尊者(Venerable Dilgo Khentse Rinpoche)到布魯塞爾進行訪問,並為該寺舉行開光典禮,被視為宗教大事。
(2) 收徒傳法
公開或秘密傳授西藏法會儀式,以集體或個人的方式傳授傳統瑜伽術、按摩術及食譜學。
(3) 出版佛法刊物
以英、法文兩種文字介紹西藏佛教寧瑪派教法及該派活動情形。

五、寧瑪派傳入美國

1‧ 寧瑪派的巨人─ 塔尚

塔尚(Tarthang Tulku) 出生於西藏東部,他的父親是當地一位有名望的喇嘛,精通醫藥、醫療和天文,為人謙虛和慈悲,常為人治病與解決疑難。塔尚早年受到他父親的教誨,熟悉佛教儀式,也熟悉他父親這一派的佛教傳統。塔尚的母親則教育他學習藏文(除家學之外,塔尚也向其他老師學習)。這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塔尚早年所下的努力,使塔尚後來成就非凡。按著他進入「塔尚寺院」,而成為一個重要的喇嘛。塔尚正式接受佛學訓練始於七歲,到十四歲時便把基礎的佛學(哲學)、西藏語文、西識文化和音樂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以後他又花去十三年的歲月於打坐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專業訓練。在這十三年的嚴格訓練期間,他有機會從二十五個素質優越的喇嘛中獲取西藏各派佛教理論。後來他專攻寧瑪派,並從他的老師學習到各種禪定和自己研究難以數計的經典文獻資料,因此他把寧瑪這一派的傳統承繼過來。

一九五九年他離開西藏,經不丹(Bhutan),印度到達印度北部邊區的錫金(Sikkim)。此時的他仍然日夜不忘研習佛經,從他的老師欽則尊者(Khentse Rinpoche) 學到不少金剛乘即密乘的知識。一九六二年印度政府要求西藏各派派遣一名喇嘛到印度梵文大學(Sanskrit University)任教。寧瑪派領抽敦珠尊者(Dudjom Rinpoche) 選定塔尚前往。於是塔尚便在梵文大學停留六年半。到一九六五年止,他一直在梵文大學講授密教哲學的理論與實際。

一九六四年達賴喇嘛要求塔尚參加「世界宗教會議」(World’s Religion Conference at Mysore India)並發表佛學演講。

不顧一切困難,塔尚早在一九六三年在印度成立了「西藏佛教中心」(Dharma Mudranalaya)。他當時已寫了三本書,並出版二十五卷西藏佛教經典,這些都是他從西藏帶出來的珍貴資料。這些書籍的出版和流通,對西藏學者之研習佛法,實在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他並將出版的書籍一一贈送給歐美各大學圖書館保存,散佈西藏佛教的種子到歐美去。

雖然他對西方世界很陌生,但他和他的家庭卻於一九六九年來到美國。美國對他來說,是一種新經驗,每一種情況,對他來說,都是一項新挑戰。按著在一九六九年他就勇敢地站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旁邊的山坡上設立「西藏寧瑪派坐禪中心」( Tibetan Nyingmapa Meditation Center)。這是第一個專為美國人而設立的西藏佛教坐禪中心,當然它也是第一個西藏寧瑪派的修習所在地,塔尚在此,一面當學生學習西方文化,一面當老師,彼此學習對方的文化經驗和學習對方的語文。塔尚從摸索中去領略如何散佈佛法給美國人。十多年來,他已擁有七個佛教機構:除「西藏寧瑪坐禪中心」之外,尚有「寧瑪佛學院」(Nyingma Institute),「佛法出版社」(Dharma Press& Dharma Publishing)、「西藏救濟基金會」(Tibetan Relief Foundation)、「寧瑪鄉下中心」(Nyingma Country Center)、「寧瑪中心」(Nyingma Centers)及「甘珠爾與丹珠爾印經計畫」等。這幾個機構目前都正在成長中求發展。

2.寧瑪派的傳法機構

茲將各機構一一敘述如下:

(1)西藏寧瑪坐禪中心
它創立於了一九六九年。此棟三層樓房原是屬於一個兄弟會的房屋,裏面有三十七個房間,座落於加大柏萊校區東北邊區的山坡上,屋頂掛有紅色及黃色旗幡,隨風飄搖。這個中心設有坐禪課程、禮佛儀式、西藏語文、大乘佛學經典研讀、西藏佛教藝術、出版與印刷佛學書籍等多種功能。
塔尚認為此中心是一個宗教訓練和宗教修習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精神臨床醫療或其他身心有問題的人的醫療中心,但他認為坐禪對醫療效果具有潛在的價值和效用。
塔尚的學生來自美國各地,各行各業均有,其中有學者(教授)、高尚職業(如醫生、心理學家、律師)及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年齡從廿歲到六十五歲,但平均年齡在三十多歲左右。

(2) 寧瑪佛學院
此學院在一九七三年設立。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在美國提供一個研究西藏佛學的機構。課程只設有碩士班。研習科目計有哲學、藝術、西藏語文、坐禪理論與實際、心理學及佛學等。

(3)佛法出版社
這個出版於一九七二年設立。它的作用在於出版有關西藏佛學的書籍,如佛教哲學、佛學史、文學、心理學、名人傳記、詩集及藝術等均包括在內。塔尚本人的著作都在這個出版社出版。他的主要著作如下:「時間、空間及知識」(Time, Space & Knowledge)、「思想的幅度」(Dimentions of Thoughts)、「心靈的反映」(Reflections of Mind)、「善巧方便」(Skillful Means)、「平衡的姿態」(Gesture of Balance)、「開闊的心靈」 (Openess Mind)、「自由的潛在心靈」(Hidden Mind of Freedom)、「按摩寬心」 (Kum Nye Relaxation)等書。
出版社還出版有可「學報」之類的,如「美國寧瑪派傳承年報」(Annals of Nyingma Lineage in America, 2 vols)、「大圓鏡智」(Crystal Mirror, 6 vols),也出版以收集短篇佛學小品的季刊叫「格薩爾王」(Gesar)等,都受到讀者的喜愛。

(4)西藏救濟基金會
此會成立於一九七四年。目的在於提供資金援助西藏流亡在印度的難胞,以捐錢的方式幫助難胞設立學校。此會設立「筆友」(Pen Friend) 制度,讓美國人直接與那些需要別人幫助藏人聯絡。

(5)寧瑪鄉下中心─ 奧地安(Odiyan)
除了在阿利桑那州鳳凰城發展另一坐禪中心及科羅拉多坐禪中心之外,塔尚的終極目標是計畫在加州北部索諾瑪郡(Sonoma County)建立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西藏佛教社區(Tibetan Buddhist Community)。這個社區的正式名稱叫做「奧地安西藏寧瑪派中心」(奧地安原是寧瑪派始祖蓮華生的出生地)。塔尚早已在一九七五年購地九OO英畝,現正在建築工事中。奧地安的建築形式採取西藏風格,周圍築有五十間禪房,一個佛塔 (Stupa),四個寶塔式的入口,中心建築為藏式大雄寶殿,堪稱北美寧瑪派的重鎮所在,將來這個社區的發展藍圖是這樣的:

──發展一個學術大學中心:包括西方科學家、學者、心理分析家、東方學者共同參與。
──提供一個翻譯西藏佛經的適宜環境。
──訓練藝術家的養成所,以便保存西藏傳統藝術。
──做為坐禪及隱遁的理想地方。
──供給老人隱居場地,教育青年進修之地及醫院等設施。
──發展農業區,以便自耕自足。
──延聘西藏喇嘛、學者、藝術家、翻譯家及匠人,並把西藏佛教直接傳給美國。
──提供一個獨立的環境做為高深宗教訓練的搖藍,並有計畫地栽培下一代喇嘛。

(6)寧瑪中心
此中心於一九七七年成立。它用來管理各地「寧瑪佛學院及坐禪中心」的發展,包括加州、阿利桑那州(鳳凰城)、科羅拉多州等地的機構。

(7)甘珠爾及丹珠爾(Kanjur& Tanjur〕印經計畫,即「寧瑪版西藏大藏經」(Nyingma Edition, 1983)
在塔尚的指導下,動員廿五名美籍徒弟助手,重印十八世紀德格版(Derge Edition)的甘珠爾(甘珠爾是指佛陀所說的教義)及丹珠爾(丹珠爾是指歷代佛學專家的佛學論著)。從一九七八年便已著手進行,於一九八二年完成。
寧瑪版西藏大藏經共有一百二十卷,六萬五千頁,所有紙張、裝訂、印刷皆屬上乘質地,可保存三百年以上,目前只印出一O八套,每套售價美金一萬五千元。其中含有插圖、佛像等,每章標題、前言及附帶說明部份以英文書出,其中有二卷中文,其餘均為藏文。寧瑪版西藏大藏經由「佛法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並同時出版「寧瑪版西藏大藏經研究目錄及書目」(二百五十套)及「寧瑪版西藏大藏經指南」(五百套) 供學者參考之用。寧瑪版西藏大藏經之出版是美國佛教印經史上的首次壯舉。

3.塔尚的宣揚佛法要領

塔尚所建立的佛學院及坐禪中心,目的在宣揚西藏佛教。他認為美國人習慣於科學的思維,他們不在亞洲文化薰陶下長大,所以必須由簡單的初級佛法教起。他也承認美國是一個世俗化的社會,每個世俗化的公民都要為社會服務,所以要以美國社會文化的背景加以考察,而不能以「寺院」的生活方式和標準來衡量。他更認為鼓勵學生研究佛學,才是增強知識的不二法門,將來這些學者才能進一步去欣賞西藏文學、宗教、學術遺產的深刻認識。
塔尚試圖以類似西撒寺院的風格(作風)做為教師的角色,他說這樣才能對學生加以潛移默化,並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放果。

我學密教的因緣

我學密教的因緣

曇缽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無論任何事物,都離不了緣生二字,順緣逆緣,都有入道的可能性,我與密宗歷程上經過的因緣,也不能例外,我最初以為密宗是婆羅門教,不感與趣,因為當時見到學密的人們,學得幾種印咒,就瞧不起顯教,他們對他的上師,恭敬供養,對一般僧人,則心存輕視,因此引起我內心的不平,而欲喝破他們的迷信,繼思欲破他的迷信,首先要知道他的內容,才可收到入室操戈的效果,因此我乃決心學密。

起初我學東密,繼向西藏多傑格西學習藏密,為着言語文字不同的隔碍,不能多所叩擊。乃再潛究各宗教理,於大日經有所省發,復受了諾那活佛,及聖露上師的各種灌頂,至是我反對密教的思想漸漸減少,但對雙身法,仍有懷疑,後閱「大乘要道」,它顯明地說雙身法非比丘所修,才知道這是指示在家居士變女色毒藥為醍醐的無上瑜伽勝法。

迨中日戰事爆發,我為難民持度母觀音咒,及救兵灾咒,在敵機不斷狂炸環境中,獲了不少的感應,於是不止消滅我反對密宗的觀念,而向他投降,並願意在他旗幟之下,去做弘揚的工作了!民國三十三年,以國難日深,我檢討密宗的各種息灾法和諸佛的本願,覺得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最適於今之末法時代,這極有效的息灾法,能弭一切天灾人禍,乃於三十四年春三月,啟修藥師息灾法,至日本投降,才告結束。

我在這長期修法之中,第一七內應金陵紳董之請,為求息滅蝗旱之灾,果然感得大雨,我得着這種尅期證驗的感應,愈加精進,每次入壇修加行時,誠懇地修大菩提心,修習空觀,於七七中,得二種見解,一是了解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中觀見,一是獲得智悲和合,即身成佛的決定解,因為依俗諦之理,而發菩提心,則心與佛同,依真諦之理而修空觀智,則智與佛同,次從空寂之中,再作月輪種子觀,即以心地光明,供佛濟生,於此了知自蘊及聖福田,種種現象,一切皆是緣起安立,遠離生滅斷常邊見,自性無我,常體即空,即於此定境之中,澈知自心光明,與佛平等,更了知三密的加持,三業清淨,與佛的三業清淨一樣無二,佛陀智悲二德和合,滿足福德智慧資糧,得到究竟果地,我今亦是從此修因,原屬因果一致,於此一致之下,而起佛慢,復由意金剛吽字種子放光,迎請出世之賓,智慧法身,降臨加持,與己合而為一,於此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中,這不是佛又是甚麼?

由此繼續不已,行住坐臥。一切見者,皆同本尊,一切聞者,皆是咒聲,一切覺知,無不空寂,於二七內亦得不少的感應,於三七中,更獲得不可思議的加持,我這種智悲和合,成佛陀的體認,或者與向來所謂先成就天色身的佛陀有所不同,因為一向即身成佛之說,與這大密宗的本旨不盡符合。

上來所說:我經過這一種體認之後,覺得這極合佛的聖言量,維摩經說:方便為其父,智慧為其母,一切調御師,無不從是生,這即比如世間的極成的事實一樣,男女配合,方有生育,有母而無父則孤陰不生,有父而無母則獨陽不長,必須有剛健之父,與柔和之母,然後能生福德智慧之男,或端正有相之女,這種智悲和合作用,能夠完滿佛果,遂形成密教的金剛佛父與般若佛母,不獨佛陀的自證是如此,即成佛後說法化他亦是如此,佛說法為實,先不能不施權,開權又不得顯實,佛教之所以異於其他宗教者也,也就在此,世間一切宗教,雖有博愛循善美德,但它缺卻克證解脫的般若實智,祇能感得人天的福報,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二乘聖者,雖有解脫的智慧,但他缺卻大悲菩提,所以他難入聖位,停滯化城,仍不能圓滿福德資糧,這都是偏於-端,如世間的男女,未有配偶,故不克有生育的圓滿成就。

我體認清楚以上的理路,我才曉得以前在禪堂坐香用功,乃缺了性空緣起大悲的權智,而持名念佛,亦缺了緣起性空的般若實智,似乎祇有修密的儀軌中,方有真俗並融,智悲雙運的因心,才能直接獲得圓成果地,究竟涅槃啊!

二十年前香港,奉持西藏密乘之比丘,唯曇缽法師一人,當其避地南來,掛單於新界沙田;竹林禪院:方丈融秋法師於外院藏經閣,闢一樓以居之。樓上供奉密壇,為當時香港寺廟中,別開生面者。

法師精湛於顯宗教理,勤行於密乘之修持,誠不可多得,故於假日郊遊,多親近之。詎不久竟順無常,英年示寂,瞬又十餘年矣。 今讀其遺作,於發心之因緣,及證解之理論,均別樹一幟,以其所說「月輪種子觀」,及「意金剛吽字種子放光,迎請出世之賓,智慧法身,降臨加持,與己合而為一。」均為瑜伽密(東密)之修持訣要;與無上瑜伽(藏密)之儀軌:觀空後,觀獅子座、蓮花日月輪上,降種子字,自成本尊,誦咒放光,上供下施;從此一切威儀,與本尊無二,似尚有一段距離。及於雙運之理,亦別有所見。然融顯理於密行。實有參考之價值也。 民國第二乙丑仲春漢導福德法幢劉銳之記。

宗喀巴大士學行之概要

宗喀巴大士學行之概要

蕭慶秋

宗喀巴大士係文殊菩薩之化身,文殊菩薩久已斷盡二障,圓證二智為七佛師。可見大士乃於無量劫前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資糧圓滿,應正等覺。其降生之地名宗喀(宗河河口),故稱宗喀巴,離西寧五十餘里,父平時誦文殊真實名經,一日夢一大德,以諸花鬘莊嚴法衣,叼利樹葉,形如黃絹以為下裙,負諸經卷,謂從中國五台山來者,向之借宿。又於夢中見一金杵,光明晃耀,入妻身中,知為自綠葉佛土,金剛手菩薩所擲。醒時即念吾當生子具勢力耶!後果然。大士自幼穎異,未入藏學法前。其父請義成寶大師來家,教授諸經,僅以智力思察,誦讀如流,全無礙滯。義成寶大師告以初聽聞思。次應修學,再次應修法義,後應如何成熟有情。住持佛法。初學慈氏五論,次習法稱論師之七部因明,進學破離邊執之中觀論,後具學一切顯密等法。在入藏長途跛涉中,因平時誦習力故,任運持誦稱讚文殊真實名經而行,時或憶念義成大師之恩德,輒淚垂如雨,回顧大師之方所,每思返回,時誦至「於彼四諦宣說者;不還之中復不還」之經句而止,也是大士後時不歸鄉井之前兆也(經句參閱密乘出版社 師尊所編梵藏漢文合壁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第二十八頁最後一偈頌)。

至若大士於慈氏、龍樹、陳那、月稱諸菩薩之論著,無不精通,辯難則勢如破竹,酬問則音同扣響。前、後藏地,諸大梵林通解三藏之大德,及專持辯論之善士,莫不領教心服,大士則智深而慢浪自息,悲重而浮執悉殄,本尊曾教授三有涅槃平等之正見,名「金剛語句」曰:「依種種緣起,當顯其實義,謂初修歸依,集福淨治障,修順逆緣起,身語意自在,甚深教授等,修行菩提者,等住三摩地,身語意蘊聚,斯皆無有我,彼餘我亦無,修行菩提者,當知無我義,蘊界及諸處,顯空及生死,涅槃等緣起,斯皆無自性,遠離生住滅,超有無是我,言說及戲論,無別深寂靜,誰知般涅槃。」大士思維,若未獲得中觀甚深之見,即同不得道命之根,然得亦甚難,倘或顛倒執著者,其錯謬過患,猶甚於墮常墮斷者,故其尋求正見之心,可與常精進菩薩比也。其所問者亦多為修正見之要訣。文殊菩薩云:「幻有與真空二品,絕不可生遠近之心。尤須特重幻有。學空墮斷者,必撥無因果,毀謗世俗諦,此過甚於執有,世俗既壞,勝義焉存,幻有真空,必須互依而立,故二諦俱是緣起法 (觀待設施的緣起),乃中觀所特具之勝義也,其行如此。

大士著作等身,而以菩提道次第廣論,譯漢最早,本書要旨先小後大,先顯後密,先聞思後修,分佛教為大小二乘,於大乘中又分為般若波羅蜜多乘 大乘(即顯教)與金剛乘(即密教)大乘二種,謂盡佛一切所說,皆是一補特迦羅成佛之道。大乘道中,有共不共二種,並立三士道:一、共下士道。二、共中士道。三、上士道。其大綱分四:一、道前基礎。二、共下士道次。三、共中士道次。四、上士道次。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相續已,定須趣入密呢,以能速疾圓滿福德智慧二資糧故,謂善修顯密共道之後,當入金剛乘,此雖於大士著作中(詳見藏文宗喀巴師徒全集),有如大海一滴,然亦可見其學行之概要也。

廣論經法尊法師譯出後,太虛法師大加讚歎,流傳極廣。佛學大學者呂徵更謂:「所立說實乃綜貫印藏所傅顯密諸說,非盡國襲,非盡創新,以成其特殊體系,六百年來久而不弊,非無因矣。」讀者可細讀而詳研之,可無待詞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