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寶鬘》轉迷成悟一節註釋

《四法寶鬘》轉迷成悟一節註釋

貝露親尊甯波車原註
黃毅英漢譯

次者為將迷亂清淨,成原始覺性,其次第為修與證。首為修道,乃對於行道之時 ,當將甚深法要,修持嫻熟,則能將一切生起之迷妄自行清淨。顯現心之本來空相之 原始覺性,即為將妄執清淨,到原始覺性之體也。

所言之甚深法要乃指外內密續,特為嗎哈、阿奴與阿的瑜伽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 第,以此得原始覺性之境界。自性實相具五相,如鏡之覺(譯者按:指大圓鏡智 等五智)等,當不知彼等即迷。以意之迷亂取染污相,如恐懼與瞋怒等。故不覺 之五大染污(譯者按:指五大)乃對五原始之覺性。覺時,諸染自然於其原 始覺性中清淨,而不為迷亂所障,如是意之清明始頓然顯現。

此為調節諸法之略述,更廣言,道上各法可再細分如下:

此更分為共、不共與密道之方便,即相應為以對法清淨、轉化法門。以及以自然 溶入自性,故以無摒棄而將之清淨,到原始覺性。故不必計較以何法修習,或作任何 清淨之法,以寂滅與迷亂之清淨境界,最終皆一也。

共道為顯教,分為小乘中乘之聲聞與緣覺、及菩薩之大乘。於前,棄諸染污以期 消除如見毒藥。於後,則行相對之法,如觀慈悲以清淨瞋心、不淨觀以去貪、緣起觀 以對治無明等。

不共則為外內諸密,於其中染污乃轉化,以之為道,並以特殊之法清淨。如生起 次第中修五蘊為五佛、五毒為五智、現作本尊之相等之清淨觀想。圓滿次第,則以氣 及細身之微密方便,將諸染污入其正面之方面而得淨化。貪經靈熱之修而與大樂融和 、瞋則修以幻身並覺其不實、癡則以光明融會睡眠。

密則為大圓滿之法。由上次第修持即可達進入大圓滿修法之境界。此時即知迷亂 、染污之妄念,於自處生、住、任、滅,如水中畫。是故無有摒棄妄念之必要。能覺 原始之覺性,及一切諸法空性,一切自動清淨,以其自行消滅故。

故染污最後無自性,不可得,不假特定之法,以消滅之。其消除與清淨,至原始 覺性,並無增滅。水中寫字,隨寫隨滅,而不待擦去者也。

若能勘悟貪、瞋、癡、慢、疑生起之本性,諸毒自息。且自然消散、清淨而成五 智。

瞭悟生起染污之根本,或曰「本位」,即為瞭悟其實空性。最後,妄想不可得, 以其即生即滅,如在水畫畫,故無有真實之生、住、滅,然若迷亂於其本性,則甚似 真實。然若能勘悟其為然,彼無須整治即自然消散。即如波於水中自然消溶,實難知 所消散者、與能消散者。如上之例,波乃染污迷亂之念,水則為心之本性。故當瞭悟 污染之自性,即見彼均具原始覺性中相應之特質。以此故,彼即清淨至此之覺性而自 然消溶。

譬如勘悟貪愛自性,以某物可愛並久欲得之者,則知此種染污之本性,實為妙觀 察智。易言之,瞭悟貪之本性,剖之為實有之執著。如是能顯妙觀察或分辨某物之智 慧。故此貪即清淨作妙觀察智。

非謂一時有貪,方一時消止而有智慧。迷亂與染污心同時生住。只覺其本性時即 為智,而迷時乃為染污。迷於其本性,汝即染污;否則自然清淨矣。

復次,非為一時瞭知染污之本性而於下一時即溶於原始覺性。譬如黑夜非先離去 再有晝光。若然者,即不必日光,因黑夜已於前消失也。如是猶如光明出現之等同黑 夜消失,覺性顯現與迷亂消溶乃同時者。二者之異只為是否於一切空性界中得清淨, 原始覺性為實有執著黑暗所蔽障即為染污之迷亂。染污執著清淨已,即為原始覺性。

此即為修道中對五毒迷亂之清淨,將之轉為妙觀察、大圓鏡、法界體性、平等性 與成所作智。

貪為可喜物之執,其總攝一切染污;如瞋怒之欲,或忿怒具瞋之抗拒為欲,離不 喜事之故;而癡則為住於不覺或取捨之欲,此執清淨即為妙觀察智。此審辨各物,不 作混淆,須瞭知其空性非為實有者。

瞋為對不喜之物而生,此清淨為大圓鏡智,而對物只作清楚反影。此智為無礙之 明,亦即明顯諸物無有障礙,其主體為明。

癡為不見物之黑暗或無瞭知。如貪,亦總攝一切之染污,清淨之即為法界體性智 ,其為空性無執之覺性。

有些上師開示上二為反過來者,即瞋清淨為法界體性智,而癡清淨為大圓鏡性智 。此無矛盾者,概各智亦可細分為其他之五面。法界體性智中亦有妙觀察、大圓鏡、 法界體性、平等性及成所作之各面等等。即每智各具足五者,各各亦非割裂者。

慢為感一己之社會地位、財富、智力等比人為佳。平等性智為離分別高下、好壞 、異己等之迷亂,於此智中無有二法分別,故無慢生起之餘地。此前乃能清淨後者。

最後,成所作智能無勤即時得諸行無礙,此能清淨疾以後者欲他人不成就而己成 就之故也。

上為於覺悟道上以諸智別別清淨迷亂之法,後則為勝義清淨,即佛境。

以證道而言,若已清除廣大佛性中之染污,乃獲至寂清靜,無染之圓滿境界,此 佛境即自然顯現。所證之三身、法身、一味或原始覺性即為具無比清淨之空體;此唯 佛能證者。

佛法之空性,為本來清淨,及遍滿諸佛與眾生,縱後者為其無明染污所障蔽。若 見隨生之空性,消溶障礙解脫,與偏知之障,如是即悟佛性,此性即如本來之清淨見 。此即為離垢之淨。此二淨即如擦淨之金,本來清淨而玷污得淨而得復加。

此完全瞭悟佛性之境,名為本淨空性,亦即佛之覺地。以不同觀點,則為佛之三 身、法身、一味、亦或原始覺性。「大圓滿」一詞之要義為於佛境中,三身一時圓滿 。法身自圓滿他二色身則圓滿他,而各不相抵,而為一味,其為合共,即時,無分而 於原始覺性中圓滿。

三身,即含藏一切之身(法身)、起用身(報身)與應化身(化身),與乎原始 覺性均契合於法界體性身中。其為不變、遍滿、無染亦無有變動或變更者。住於法身 本體中,即為如意寶珠、功德與原始覺性身,即能以報身與化身顯現,作菩薩諸地及 向眾生示現。然此只能經佛之大悲力與善信之功德共同產生之力方能示現,諸佛功德 ,輪迴未空即如隨欲寶樹或寶珠以滿有情之願,此即為轉迷成悟也。

法身為一切諸法之身,遍滿與諸佛身無分。見之為原始覺性身,諸佛功德以滿有 情願而作遊戲,如日之放射光明示現色身。

色身有二:起用與應化。前者只向瞭空性即十地內之菩薩示現,後者則向清淨之 心積聚資糧之凡夫示現,如月於珠寶以月光及珠面二力和合而得反照,色身於法身空 性中以佛願力與眾生功德二者而顯現。此等功德之成,即為勝義之轉迷成悟。

願如上闡述甚深之意,如乘七騎之大日,以千串之光普照佛弟子之國土,以其心 意晴空之道,清除眾生無明之黑暗。

漢譯者後記

《四法寶鬘》乃龍青巴尊者按岡波巴大師趣入佛道、修法之道、消除道障、轉迷 成悟,以對治此生、輪迴、所得、實有者而發揮。亦有謂四法分別攝四思維、四加行 、生起及圓滿次第者。前由貝爾仙譯英,七九年由西藏文獻與檔案圖書館印行。

一九八八年因承 師敕並仗其加持力,試為漢譯供作參考,並得選內於無上密乘 修持三要冊中。其時,第三節中由 法王敦珠甯波車作訓釋亦已譯出。

然第四節「轉迷成悟」亦附有七七年貝露親尊甯波車於菩提伽耶開示之註,今補 譯出,以供參考。貝露親尊甯波車、與頂果親尊甯波車、宋沙親尊甯波車等,均為大 親尊甯波車頂、喉、心、臍、密(身、語、意、事業、功德)之示現。今謹譯出!祈 願

敦珠聖嬰健康長壽及上師壽命堅固、健康長住世。

吉祥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