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要義(一)

修止要義(一)

羅桑卓之贊青尊者造
舒囊卓之贊青上師傳授
楊東賢編纂

(甲一)加行

 (乙一)生起下士、中士之清淨意樂;

  (丙一)下士清淨意樂:
思維死亡無常;觀照惡趣痛苦;
決定皈依三寶;於業果生起深信。

  (丙一)中士清淨意樂:
思維輪迴痛苦;仰慕解脫善道;

 (乙二)選擇善地;

 (乙三)具同心合意之良伴;

 (乙四)阿蘭若;

 (乙五)清淨持戒;

 (乙六)斷除交遊眾多非常親暱之朋友;

 (乙七)斷除憶念欲望之粗分思慮;

 (乙八)少欲知足;

 (乙九)安樂墊;靜坐嚴姿勢

 (乙十)調理風息|細慢長。

(甲二)正行
從頂上上師天,分出上師天二,如一燈分二燈之法以生起,沒入自 己身中。八大獅子頂戴高廣寶座,上有種種蓮花日月二輪,自己聖 者釋迦牟尼安坐,身如純淨金色,頭具頂髻,一面二手,右垂地, 左定印持滿盛甘露之缽。身披純黃色之美妙三法衣,相好莊嚴,於光 蘊中自然顯亮,兩足金剛跏趺安住。有如虹彩之耀虛空,雖顯而無自 性。應繫心於此處,緣想而修。

(甲三)後行

 (乙一)正在修頂上上師天境界中,而作啟請,
並以真言引導。從彼生諸善根,於自他
暫時與究竟之修處,作猛厲回向。

(甲四)功課間隙應如何作

 (乙一)於奢摩他之佛所說經及諸論釋,均須閱
歷、念誦;

 (乙二)密護根門;

 (乙三)於食知節;

 (乙四)修不睡瑜伽而為精進;
若睡時,應知如何作;

 (乙五)澡浴瑜伽;

 (乙六)食物瑜伽。

(甲五)緣想之過患:

 (乙一)若想為黃色,現為紅色等;

 (乙二)想為坐相,現為立相;

 (乙三)想為一,現為多等;

 (乙四)於亮透明顯之自體,生起不太清明,於
全身僅部份明顯。
對治:當從根本緣想之依止上繫心一處,緣想而修。

(甲六)初業者成就心處之嚴正方便:
倘生起昏沉掉舉,立刻覺知,於加以斷除正念猛烈施行下,心依止 緣想繫於一處,唯此心境不忘,如是謹記,保護此心流續,勿使間斷。

(甲七)斷五過失依八行

 (乙一)從禪定之加行時,『懶惰』是其過失; 對治:信、念、進、輕安。

 (乙二)於禪定之精進時,『忘記密訣』是其過
 失;
  對治:記憶。
 但以記憶為所緣之依止仍未足,心應於所緣依止上,集中一處,作 時常確定了解理會之清明記憶。

 (乙三)於禪定之等持時,『昏沉掉舉』二者是
  其過失;
 對治:正覺知。
於昏掉之生、未生,加以檢查。其慧上等者,於昏掉剛開始,有即知 即斷之能力;中等者,生已立斷;末等者,於昏掉生後不久,知而斷除。

  (丙一)暗昧:於所緣依止不明,而身心具有 沉重形相。
    粗分昏沉:心如黑暗之降臨,於所緣依止上 ,雖不散往他處,但不清明、亦 不透亮,記憶力量已漸衰落。
    細分昏沉:既有透亮又有清明,而於所緣依 止之確實了知,從強力記憶狀態 略為減退。
    對治:思維三寶之功德,作意種種法相,及 風心與虛空參合之教誡。

  (丙二)細分掉舉:心於所緣依止上,不住於 不動中,稍作散開。 對治:依止念識(提起記憶)而修。 粗分掉舉:雖已依止念識,而仍不住,且往 愛樂之境散開。 對治:修無常、三惡趣、輪迴苦及用強而有 力之諸教誡斷除掉舉。

 (乙四)昏沉生起時,『不行』(提不起勁,不 振作起來),是其過失;
    對治:茍生昏掉,即起『明覺』(心之靈覺) ,依於『現行』(振作起來)。
心於所緣依止,若厲力專注集於明覺,則掉較大,雖具﹁明分﹂,﹁住分﹂ 難得。若心不大專注,稍事鬆懈,則昏較大,雖具﹁住分﹂,而﹁明分﹂難得。
所以自己退而比較,將明覺現出,若稍振奮而掉舉生,於是考慮:作少分 之鬆弛;若昏沉生,復須考慮:作少分之振奮。如是一張一弛,務成平和。在此 二者間,從掉舉中收攝此心,以尋住分。當住分出現,或會疑為昏,乃厲力使明分 出現。以此二者輪替而善護之,無過之禪定成就矣。決定識所持之境相,未有 強力之明分,僅得透亮時,於意中,不宜堅定。

 (乙五)昏掉細分均以除盡後,心入定境,流轉不回時,『行』是過失。
   對治:為不行昏掉之對治,而應鬆弛,建立於平等捨。

(甲八)如上所說之法,善為護持,得九住心後,俱有身心輕安之奢摩他將成辦矣。

(甲九)九次第定

 (乙一) 四禪

  (丙一) 初禪(覺觀俱禪)

  (丙二) 二禪(喜俱禪)

  (丙三) 三禪(樂俱禪)

  (丙四) 四禪(捨俱禪)

 (乙二) 四空(四無色定、四空處定)

  (丙一) 空無邊處定

  (丙二) 識無邊處定

  (丙三) 無所有處定

  (丙四) 非想非非想處定

 (乙三) 滅受想定
初禪之前行,有『粗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 具『八觸』、『十功德』。
開始時,行者安坐、端身攝心、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淨 ,恬恬安隱,躡躡而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是名曰『粗住』。
由此心後,恬恬勝前,名為『細住』。
如是一兩時,或一兩月,心地豁然開明,身如雲影空淨。雖復空淨 ,猶見身心之相,未有定中之功德,名『欲界定』。
從是心後,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鋪,猶如虛空 ,名『未到定』。
此時性障猶在,未入初禪。在此,身心虛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 此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於此定中,則覺身心凝然,運運而 動。

(甲十)九住心:關於修止入定的階梯,宗喀巴據印度原著《六門教授習定論》 等所說,分為九個『住心』。九住心分別由六種力而成就,分為四 個『作意』(用意念)位。

 (乙一)內住:由聞思修止法要的『聽聞力』,安坐修止,攝心 繫緣,定然力小,散亂多,覺雜念叢生不斷,有如河流。

 (乙二)續住:多次勤修,由『思惟力』提起正念,逐漸進步, 能於短時專注所緣,心無散動。此時覺雜念如溪澗水,時隱時現。 以上二種住心,散亂多,定力小,須用力攝心,稱為『力勵運轉作意位』。

 (乙三)安住:由『憶念力』,時時憶念所緣境,定力漸增,於 雜念生時,能較快覺知,攝心還住於所緣。

 (乙四)近住:由『憶念力』攝心,較前更進一步,於沉沒、掉 舉生時,能即時覺知對治。
以上二種住心,漸能攝心不散,自覺心如潭中水,無風不起浪 ,然尚有被沉、掉風動,而不澄靜時,為對治沉掉而覺疲勞。

 (乙五)調伏:能以『正知力』調伏沉、掉,攝心不動,較長久 入定、嘗受到入定的喜樂、而自然樂於修定。

 (乙六)寂靜:由『正知力』攝心入定,斷滅厭修情緒,心更寂 靜。

 (乙七)最極寂靜:由『精進力』勤修,持續不懈,定力益增, 自主情緒的能力增強,座中能斷除貪欲、憂戚、昏沉等。
從第三住心至此,坐中雖能持續入定,然定心尚有被沉、掉間 斷之時,故稱『有間缺運轉作意位』。

 (乙八)專注一境:由『精進力』勤修不懈,能任意入定,雖尚 偶起雜念,起已即滅。雖仍須策勵其心,然沉、掉已不能為障,定心 恆常相續,沉、掉不能使之間斷,故名『無間缺運轉作意位』。

 (乙九)等持:由不斷勤修的『慣習力』,定功純熟,達到不須 作意攝心,便能隨意入定,恆久不動之境,名『無功用運轉作意位』。
修定者達第九等持心,能隨意長時間入定,乃至 行住坐臥,皆能與定心相應,若未得『輕安』,仍屬佛教說的最低 層次的『欲界定』,尚未跨入『九次第定』的門限,只名『奢摩他 隨順作意』,而不得名為奢摩他。奢摩他屬超出欲界定的『初禪未 到地定』,有心一境性與輕安兩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