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憶念之歌及註釋

四種憶念之歌及註釋

-空性見之開示,能令悉地如雨降下
第七世達賴喇嘛原著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解
傑佛里哈伯金譯英
陳文仁譯漢

憶念上師
不變雙運方便智慧墊
安住皈處遍集自性師
斷證究竟圓滿悲憫佛
分別諸垢清淨誠啟請
讚嘆隨順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讚嘆與隨順。

憶念成究竟菩提之利他心
三界無際輪迴痛苦獄
六道有情流轉無安樂
鞠我育我父母在其中
貪瞋諸垢清淨觀慈悲
平等關愛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平等與關愛。

憶念自身為本尊之身
大寶大樂宮殿顯意樂
蘊界清淨自身成本尊
三身體性無別在其中
所觀殊勝逼真起佛慢
深空明顯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深空與明顯。

憶念空性見 
一切所顯了別中圍內
實相勝義光明同虛空
無喻體性諸法在其中
作意諸垢無染觀空性
真如本面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真如與本面。
種種顯有與六識岔道
所現皆能所錯亂了別
幻師遊戲所作在其中
變化無實欺誑觀空性
顯有空性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顯有與空性。

以上特殊教法,為聖文殊直接授與法王宗喀巴者。此四種憶念之歌,具觀修空性 見之開示,為比丘噶桑嘉措 (Losang Kaysang Gyatso) 所作,思植正見之因於自他 。

    註釋:

  1. 按語:此文「四種憶念之歌」,為第七世達賴喇嘛(一七○八-一七五七)所作。 有三種英譯,並有一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於一九七九年在瑞士之演說稿。今據之節 譯為此文之註釋2、4、5、6,而註釋7則節譯自格西噶拉桑嘉措之「入佛子行論 」疏一書。
  2. 「上師瑜伽有不同修法:一般分外、內與密三種。外則觀上師住面前虛空。為表義 方便與智慧之不變雙運,故觀其住日月輪墊上,而為皈依處,斷與證智圓滿如佛陀。 勿見過失,勿生嫌怪。於上師讚嘆與隨順,諸根不散而憶念。」 「此修法源出密續,並為無上瑜伽續所特有。據此密續,具德上師須具四灌之覺 受,因此與佛陀無別。」
  3. 「若不先發菩提心,即求正覺之心,無法證得究竟開悟之境地。何謂菩提心呢?其 為不斷任運之心,不生疲懈,只為一切有情之利益,欲證圓滿菩提。有兩種鍛鍊方法 ,其中每一種,皆可令菩提心增詣。
    • 觀修七因果訣(以憶想母愛為基礎),各為前果及後因,相扣如環,證而再證 ,非一蹴即至。

    • 認知一切有情為己母。(親疏平等)
    • 憶想一切如母有情之關愛。(如今世母)
    • 思有所回報。(起報恩心)
    • 以慈心視彼。(生起親情)
    • 以大悲視彼。(難忍其苦)
    • 大願。(捨我其誰)
    • 求正覺之心,即菩提心。(欲證菩提)
    • (參閱菩提道次第訣要)
      自他相換。(見大幻化網導引法第六二頁庚二)「第一種方法,本來釋迦佛所 授,遞傳不斷,至慈氏、無著,以及金洲與阿底峽。第二種方法︱自他相換--為上 根而作,亦釋迦佛所授,傳文殊師利,諸印度上師,不斷而至寂天。二種傳承,至今 仍為西藏大乘佛教,四種傳統所修習。」
  4. 「此頌屬無上瑜伽續。可依生起或圓滿次第解說,以下依生起次第解說。首四行說 宮殿及諸莊嚴具,悉皆清淨,並自受用。此處具兩種清淨。所住大寶宮殿,究竟無垢 。於身之清淨,觀想自身成本尊身,蘊界究竟清淨。進而,觀想身語意無別,即身為 化身,語為報身,而意為法身。通常身語意為不同體性,但此處觀彼與佛陀體性,無 二無別。若說到意,即指佛性或法身。亦可能指微細心或微細氣。」 「此時此刻,眾生應具堪能,成就如此轉變,或說為成就佛位。為斷凡情所思, 故必須生起佛慢,觀自身為究竟佛陀,並令所觀逼真如真實。」 「為何如此觀修呢?真實或究竟皈依,稱為果位皈依。此即佛陀,非自外或有別 於自身,而即是自身之果位,在身語意諸垢淨盡後。故此觀修,為令成堪能之方便。 」
  5. 「第四種憶念有二頌,第一頌說虛空,如定中所修,第二頌說變化,如後得所修。 」 「一切所顯了別,指森羅萬象,種種諸法,不管好與壞,不管體性為輪與涅。諸 法無不具空性,即空性遍行一切諸法。意指一切諸法,只為名言思慮所施設安立,無 獨立自性,故說為空。由之,故說空性遍行一切諸法,為諸法之勝義諦。無喻體性諸 法在其中-為何體性為無喻呢?因諸法非由所執或所見而有。」 「欲由是得證,所修應離作意戲論,令心住非自性有,即住空性。此空性說為無 染空性。如是諸根不散而住,說為所修如虛空,即如虛空性中平等住。再者諸法之空 性,非有所作,或所得於佛陀之加持,而是在諸法顯時,當下即有。諸法之勝義諦, 本來即有,無任何自性有之痕跡。」
  6. 「首先觀想於岔道中,幻師正興幻作,雖象馬都無,卻顯有於路人,顯現於其眼識 。象馬實無,卻執為有。由此譬喻,而觀眾生,因具六識,無明染污,故諸法顯於面 前,似自性而有。其實自始即非如是而有,只為思慮所施設,卻顯為自力而有。為何 ?因諸識為無明所染污之故。」 「空性顯為世俗諦諸法時,則有好壞、增減等分別,然而諸法之勝義諦,則只為 一味空性。由前面之正式觀修,已覓得所施設之物,但以有覓,非真正得。物之自性 有,已覓得,但未真正證得,因此進而認知其無自性,或非自力有。得如是證智,於 後得諸法顯現時,因其顯有,而以為實有,及自力有。然由前定中證智力,故認知顯 之同時,非如是即有。」

(中譯功德迴向)
福德法幢上師長住世
所有具德上師長住世
無上甚深密續廣流傳
有情得灌成熟證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