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閉關者說到開悟

對閉關者說到開悟

福德法幢 劉銳之金剛上師/文

佛教為身體力行之宗教,若聞而不修,釋 尊有『說食不飽』之說。故其標的,一以攝 定致慧為依歸。其修行必須離群(包括家人) 僻處,孤獨以修苦行,始能盼有所成就,並 不以出家為究竟,以阿蘭若為居處。故悉達 多王子出家(釋尊在家俗名)而後,單獨至 優樓鞞羅聚落尼連禪河畔苦行林中,比照諸 苦行者,獨修苦行。(此露天僻地獨修苦行, 殆為印度人習慣;余於三十三年前,曾從噶 林邦雪山腳直至大吉嶺,沿途山旁獨修者, 約廿餘人。)日食一麻一麥,如是六年。

其後瑜伽者之獨修場地,改為墳墓地,或 屍陀林,取其接近無常,易生效益。其後多 趨巖穴,則更遠離人境,身心不致外馳,如 無著菩薩之三次巖穴關居,感得慈氏菩薩, 攝至都史陀天,傳以法相典籍,此顯教菩薩 之故事也。

密宗殊勝之事蹟更多:如蓮花生大士至瑪 那詩迦巖洞,修長壽佛三個月,長壽佛現前 灌頂,作無二無別之加被,成無死金剛身。 其後又以有三具力魔鬼,所作障礙,使西藏 三年不下雨,疫症流行重以饑饉,師乃至尼 泊爾邊境之賴舒巖洞,修殊勝道;並派二使 者往印度,取降伏間斷法名普巴續教傳,及 返,三魔遠遁,乃下雨,疫症消滅,師乃得 對閉關者說到開悟 大手印持明成就。前於嘉德滿都,傳有蓮師 閉普巴關房,前有石猴石金翅鳥者,殆即指 此。

空遮伽雅到山洞修六個月,即得大手印成 就。

曾得彌勒菩薩授記在華嚴世界內,成須彌 燈幢佛之渣華龍青巴,在渣瑪佐那巖洞內, 修瑜伽行五個月,聞動聽之歌聲,出視則有 十六歲之少女,請賜加持;女乃將自己頂上 金冠取下,戴其頂上,遂得樂明無二之定, 對於大圓滿法之良好緣起,亦能遇到。(以 上所引均見 敦珠法王撰釋明珠劉銳之合譯 之《西藏古代佛教史》)

若密勒日巴尊者,畢生均於巖洞獨修,而 得不共成就,人所皆知,不必細說。

貢噶佐楚附於蓮師所撰之密咒道次第,及 寶鬘釋之『蓮華道之次第之教導』,亦云: 「皈依心作前行已,於寂靜處作關房」,以 下便詳述境界。綜上可知修瑜伽行之與閉關, 固須相輔而成,不可或缺者也。

降至近代,吾師 敦珠法王,每年常閉關 數月,因憶第二次至嘉德滿都朝謁時,門前 標有『請勿騷擾』之英文字條,正擬退出, 見管家多傑趨至,則以奉 師命:本在關中,望見余至,特召見之,免往返之徒勞也。  師恩之浩蕩可知。

越二年,仙藩師兄閉關,聞余等至,以字 條乞母轉請 法王准其出關敘晤, 法王則 以無此權力峻拒之。

三年前,曾赴法國南部博都,在 法王寓 邸附近,有關房一座內有五十房間,是閉三 年三月十日者。再過不遠,復有一座亦五十 房,閉關日期倍前。又過不遠,復有五十房 之一座,關期又倍之,已超過十二年,如是 三座,均為男眾者。女眾者一座,亦五十房, 為閉關三年三月十日。此等關房,均為某君 所辦,而請 法王開示與加持。某君前所認 識,於嘉德滿都法會,更常見之。向之請給 「千日之關課」,滿口應承,云返法即以寄 贈,至今仍雁渺魚沉;求人之難若此,關課 之緣竟如此缺,奈何!?

十餘年前,余在香港學校執教,每年新舊 曆年底,必有假期,多則十餘日,少亦超過 七日。每利用此假日以閉關。於關期中,以 七日為例,則覺第一、二日,於前塵影事, 未盡忘懷,常形諸心腦之上。若第六、第七 兩日,則又安排出關後之事,計劃頗多。心 較寧靜者,惟第三、第四、第五日而已,盼 善用之。

爾等既知閉關之重要,而實踐之,可勝嘉 慰。而於閉關之要節,有應注意者,特簡示 之:

關房除閉關者外,祇准侍關入內,必須依 法禮拜,且須禁語;其餘避免入關。如因病 必須見醫,醫者亦須憑「緣石」以入,緣石 規格另示。

閉關不獨關身,尤須關心,除侍者外,不 能見任何人,報章電話、零食等,不得接觸。 禁語而外,誦咒不斷,要如白居易詩所謂『行 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 阿彌陀,千般百般念,不如阿彌陀。』直至 所聽一切聲音,皆成咒音。

意則勿動妄念,尤其勿為三毒所牽引,必 須每日檢討所應守之律儀,甚至三眛耶,亦 須清淨。

身如不離座固佳,趙州禪師是坐破三十蒲 團者。古人於關課完畢起座,以念珠置其座 上以保暖,可以參考。

現在所修之關課,全屬儀軌,修習時應謹 記以前所示:

身─結印:約為合掌、定印、及持印。 若『甚深勝義精華』手印特多,宜特別注意。 語─持誦:約為真言、偈頌、念觀等。 意─緣想、或觀想:為身之作業(如結 印)。

必須了知如此作何表示。或語持誦,必須了知為此作何解釋。

不特此也,更須身語意三,全部投入,所 謂繫心一處,亦所謂三密相應,始能稍有效 益。每座關課修畢,於其間隙,應觀空性: 其次應作靜坐,坐時宜雙跏趺,先師 虛雲 老和尚,於此極其贊歎,常引法華經所述「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塵沙七寶塔」,認為 就是指此。然雙跏趺之覺受勝常,勿容爭辯。 於此坐以修奢摩他,乃至毗缽舍那。若仍不 能,惟有繼續持咒,無使時間空過也。

離群獨修,如何能達完竟,克證菩提,亟 宜考察。

見性而後,尚有一段距離,始能成佛,於 此期間,不能不注意保任也。

若修靜坐,即使高達四空,仍不免於輪轉。 故王子初偕侍者東南行,至毗舍釐城附近之 仙人(學者)阿羅邏迦蘭所,就學解脫之道。 此仙人以無所有處為最上涅槃,即以超越一 切有之思想,獲來世住無所有狀態之果報也。 受此報時身心暫有休息,然果報主體之我因 緣和合仍有差別之想,被生死苦痛之所惱, 則所謂解脫不是究竟,可知也。王子不能饜 望,去而訪鬱陀迦羅摩子仙人於王舍城外森 林中。彼仙執非想非非想處為真涅槃,無所 有處更進一步,而泯想非想之差別,住於平 等寂靜之知見,其果報亦為非想非非想之狀 態。然此暫依定力而得真淨之果,修因力盡 仍不免生死流轉,其不能究竟之解脫如故也。 (錄自呂澂印度佛教史商務印書館版)

持咒之功德見前,不再贅述。

由是應知:釋尊(王子)如何得成等正覺, 彼乃無師自通,我輩何幸,有師可循,故將 『前史』照錄於後,以備詳研,向之學習。

王子於是知當時哲學思想中,實無真正解 脫之法,乃去而之優樓鞞羅聚落尼連禪河畔 苦行林中,與諸苦行者為伍,備嘗辛酸,擬 得解脫。七年之間,精進不退,然亦唐勞蕪 獲。即悟苦行之無益,而欲靜坐思惟。先趨 尼連禪河,浴七年之積垢,得牧女善生乳糜 之供,氣力漸復,顏色潤澤。此時五侍者見 其狀,以為信行退轉,去之婆羅捺斯。王子 乃獨趨畢缽羅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跏趺坐, 端身正念,伐大誓願曰:「我今若不證,無 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方 廣大莊嚴經第八)於是魔王復遣眷屬,百方 嬈亂,終不可動,憂愁而去。

輪迴之說乃古代印度一般之所信,王子亦 繼承此思想而不能外。然在其他宗派則以為 由業之力而使我輪迴,王子則謂我為輪迴之 主體,唯以煩惱與業為根本之緣起法,現如 是相而以。其成道,即於輪迴業感之理內觀 思惟,而知一切諸法緣起無我也。當其思惟 也,以為吾人悉沉沒生老病死憂愁苦惱之大 海不得其始,惟絕外緣熟思維之,乃知今生 有老病生死之苦生於身心,身心之起因於過 去之煩惱與業。由煩惱業所得身心之次第, 先由識(心之異名)入母胎,次有身心之發 育,於是復起煩惱與業而生身心,生死輪迴 遂不能已。而為其大本者,則心識也。於是 又思惟欲滅老病死等之苦不容身心之生,欲 離此身心必不起煩惱而造業,推至本源必滅 識而後可。然而識法無始以來相續不息,固 不得而滅之也。必也,依業因業果之理法, 求識所以相續之原因,能去其原因,識自不 相續矣。為此因者,則欲避苦趨樂之身語意 作業也,其名曰行。心為無始之存在,行亦 無始之存在。惟行又有緣起,即吾人於身心 唯是因緣所生之理不能自覺,以為其中有常 住唯一主宰之我焉,執我慢而對順違俱非之 境,乃有其樂苦捨之感覺,乃有煩惱及善惡 業也。此不自覺之事,所謂無明。故吾人生 死痛苦之源,畢竟乃在無明。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死之苦一切皆滅。抑一 切有情唯因緣和合而存在,因緣之根本又在 無明。故無明滅而生死之苦已也。王子之思 惟生死解脫,如是次第組織為十二支,名之 十二緣起。

此緣起當體曰苦,前前為後後之因者曰 集,(又譯為因),緣起法之止滅曰滅,緣 起法止滅之道曰道。苦、集、滅、道、是為 四聖諦,王子一旦緣起觀成,如快刀之斷亂 麻,如旭日之初昇長夜闇滅,智明忽起生死 永寂,是為豁然大悟。得此智見時,自為頌 曰:「不如實見四諦故,長時流轉經多生, 已見四諦滅有本,已斷苦根不更生。」(巴 利大品第六)如是內觀無師獨悟,自身遂為 覺者。其畢缽羅樹因釋尊悟道其下,爾後遂 稱菩提樹云。佛陀後時嘗追懷此一轉機時之 狀態而語弟子眾曰:「即便持草往詣覺樹, 到已布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若不解坐至 得漏盡,我便不解坐至得漏盡。我求無病無 上安隱涅槃,便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 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便得 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生 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第 五十六)又佛因起大勇猛心,由是終成無上 正覺,歡喜無喻。於成道後四七日間,遂在 附近樹下受用解脫之樂。

今者師儀雖渺,師訓猶存,亦步亦趨,應 可『轉迷成悟』,至此即應敬誦『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