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之抉擇(八)

 

戒定慧之抉擇(八)

 

附二之三  持心(或作攝心)

 

 

 

第三、攝心三摩地之差別:顯乘修習止觀,久久持心,需大勤苦。密乘則以有相
之生起次第,息絕戲論。以無相之圓滿次第,扼脈風之要,而起正智,故是殊勝。

 

 

 

附二之四  因

 

 

 

第四、因之差別,顯乘計以先泯能生所生世俗,而悟勝義。密乘則直指淨因,或
離因之本位智,而事觀修,當下悟入真勝義諦,故是殊勝。

 

 

 

附二之五  道

 

 

 

第五、道之差別:顯乘於二資糧,分別漸修,所立五道,多劫難窮;以不了二諦
無別故。密乘則能了知,如幻化道炬云:「勝義世俗無差別,即大平等曼荼羅。」又
立五蘊為本尊,如智慧成就續云:「色毘盧為性,受為寶生尊,想即無量光,行不空
成就,識為阿門鞞。」

又以五大清淨為五佛母,如前續云:「五大五佛母,一切蘊處界,皆清淨名佛。
」故幻化密藏云:「如來悉知一切諸法,本來成佛」也。

 

 

 

 

附二之六  果

 

 

 

第六、果之差別:顯乘計長時後得果,密乘則許當下任運自然得果,故是殊勝。

 

 

 

附二之七  地

 

 

 

第七、地之差別:顯乘斷捨對治,有次第別,故許十一地。

密乘則依無別自性,而分法界真如任運地、清淨平等大智地,(二次第最勝光明
地)及任運勝法清淨地(大清淨果地)三種。又於因(顯)乘諸地上立第十二無染蓮
華地,第十三執金剛地等,如祕密藏所云:「地差別十三。」

 

 

 

 

附二之八  時

 

 

 

第八、時之差別:顯乘縱經三阿僧衹劫,亦難成就;密乘若精進修行,三昧耶清
淨,即生即可成就;如密意授記云:﹁於極無數地,諸佛所證知,若真言行者,一生
證等覺。﹂故是殊勝。

 

 

 

附二之九  受用

 

 

 

第九、受用之差別:顯乘須斷欲塵,而事修行。密乘則以為助道方便;如金剛莊
嚴云:「所斷諸勝妙,受用五欲塵,真言有方便,助道當享行。」

 

 

 

附二之十  瑜伽

 

 

 

第十、瑜伽之差別:顯乘以無得等引如虛空以觀空,以後得幻化瑜伽為道;密乘
則以無別不思議瑜伽為道,故是殊勝。

 

 

 

附二之十一  自他利

 

 

 

第十一、成辦自他二利之差別:顯乘於諸位次,僅有少益,不能廣辦;密乘則能
以降雨,消除饑饉;以瑜伽觀行,普澍飲食珍寶等雨;及息除疾疫災變等事,令其國
境吉祥安樂,而成利他。復以不可思議二次第法,令內證德,及三摩地,念念增長,
而成自利,故是殊勝。

 

 

 

附二之十二  密意

 

 

 

第十二、密意之差別:顯乘除因乘外,餘無所知;密乘則能定解大密果乘。如金
剛頂云:「一切真言相,即諸佛意密,能成正法藏,具法界真實。」

 

 

 

附二之十三  無疲困

 

 

 

第十三、無疲困差別:由無難苦之行,故能斷除疲困之苦,以少勤劬,成大果利
,是故勝於顯乘。如前經云:「多方便無難」也。

 

 

 

附二之十四  少勞

 

 

 

第十四、少勞差別:如前『四道理』中,之第三『就難易』已釋,此不復贅。

 

 

 

附二之十五  集資糧

 

 

 

第十五、積集資糧之差別:顯乘不外以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多,為積集共同資
糧,故長劫稽留。密乘則了知一切皆為諸佛剎土,隨所受用,皆成資糧,故極廣大。

 

又知一切資具,皆是甘露,故極賢妙。

 

又達一切自性,清淨平等,故極殊勝。

 

又諸煩惱,雖不斷除,自然清淨。二種資糧,速得圓滿,故於一生即得解脫。

 

上文所述奘師西行求法,譯述半生,慈恩創宗,唯識紹學,往生仍仗彌陀;此就
顯乘言,修慧所宜抉擇也。

 

若就密乘:釋尊常說,眾生皆有佛性,且謂即心即佛,本來是佛。祇因業障繁重
,不敢承當;躬對本尊,仍有敬而遠之之態。所以不共之六果乘,乃有逐漸與本尊接
近,而至合而為一,融入無二之教授。玆於密宗道次第論,摘要而分別之:

 

 

 

丁一  事乘

 

 

 

其所名為事乘者,依據密乘有『事相』與『理相』(即教理)之分。謂於沐浴潔
淨等外事,及內瑜伽二事之中,為愛樂事所化而說者,名為事乘。又名事續,在顯乘
為經,即修多羅。在密乘為續;故經、與律為甘朱,論、即對法為丹朱;『朱』之與
『續』,音譯之異而已。

 

亦名作密者:以此乘瑜伽者,所需之作業甚多;即以布置曼陀羅(壇城)而論:
始而觀地、而乞地、而淨地、而攝地、而守護加持地。修彩土莊嚴曼陀羅,或布繪曼
陀羅,先彈羯磨線,次彈智線等,故常以修法三日,而布壇七日者。

 

事續-無修自為本尊法,唯於對方修習本尊,從乞悉地,名從主取悉地;七世成
就。

 

 

 

丁二  行乘

 

 

 

其所名為行乘者:謂於諸外事,及內瑜伽二事之行,為樂等分行所化而說,名為
行乘。又名行續,準上應知。

 

亦名行密,謂以行持為重,於諸作業,較為簡化,故常修法七日,而須布壇祇三
日者。

 

行續-雖有自生起本尊法,然無於彼令入智尊,及灌頂,部主印定等。故於對方
不修三昧耶,唯迎請智尊,獻座供養,而乞悉地,名從伴取悉地;五世成就。

 

 

 

丁三  瑜伽乘

 

 

 

其所名為瑜伽乘者:謂於彼二中,為專愛樂內三摩地瑜伽所化而說者,名為瑜伽
乘。又名瑜伽續。瑜伽梵音,義為相應。

 

瑜伽續-自生起為天(按即本尊)入以智尊灌頂,部主印定。且有  (阿)字觀
,心月輪觀,道場觀,入我我入觀等,多采多姿,後仍送聖;三世成就。

 

亦名瑜伽密;新派說此與作密、行密,合為下三部密。

 

 

 

丁四  摩訶瑜伽乘

 

 

 

摩訶瑜伽梵音,義為大相應。在新派說:密乘分四續部,上列三者,為下三部密
;此為無上部,如是四續部。無上部涵無上瑜伽父部,無上瑜伽母部,無上瑜伽無二
部。

 

密宗道次第論(此論作者為格魯巴『俗稱黃派』祖師宗喀巴大士之弟子,當然是
新派。)說:謂為專愛樂內瑜伽所化而說,除此瑜伽,更無過上之瑜伽,名為無上瑜
伽部。又說:無上續- 自生起為天,入以智尊灌頂,部主印定,後不遣送。一世成就

 

若自宗舊派所說之六果乘,其後為內大祕密真言乘,共三乘。從此開始與本尊接
近,抑且自成本尊,佛慢堅固。以得本尊灌頂已,所修之道為生起次第,玆略說之。

 

生起次第,所攝六根,而以意根為主;意有意馬之稱,善於馳逐,必須以淨念縛
之,楞嚴經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其次第為先觀對生,後自生,以所見必用眼
,眼常望前,故先對生,及成熟後,乃反觀而觀自生。從所緣想之本尊,則以未生令
生,已生令起為其次第。若能修習純熟,因此修綠度母,膚色成綠,修藥師佛,膚亦
變成藍黑。

 

若廣州瑜伽密馮達菴大阿闍黎,有親人從鄉出省城訪晤,彼已赴六榕寺解行精舍
修法,其親至寺,詢諸門者,以現在某堂,指示與之。其親既至,則以寂然無人,俯
而窺之,祇見佛坐地上。出偕門者到視,馮修大日如來之生起次第,剛好下壇,相與
恍然。

 

宗喀巴大士在修定中,其寺院大火,弟子奔以相告,他修水天菩薩之生起次第,
雨下而火熄滅。

 

楞嚴經所說:有一童子,經過一室,見寂靜無人,唯一泓水,遍滿室中,乃戲以
瓦片擲下。原來是一瑜伽者,在修水觀,瓦片刺入身中,出定巡視,知為童子所為;
乃以重修水觀,飭為撿出瓦片,從之乃得霍然(關房無書,記憶而已。),如此所修
之生起次第,非大成就不能也。如此三例,我輩其勉之。

 

生起次第,為舊派經第一級寶瓶灌頂後之主要修道。

 

 

 

丁五  阿努瑜伽乘

 

 

 

阿努瑜伽梵音,義為無比相應,所修之道,為圓滿次第,以前乘所修之生起次第
,其對生也,有如海市蜃樓,空中樓閣,他生他滅,於己絕不相關。其自生也,有如
粉墨登場,忽男忽女,時瞋時喜,毫無實相可言。圓滿次第者:是將自身主要器官加
以控制、訓練、修習,如是績效,與一己息息相關,故稱圓滿,其次第有足述者。

 

 

 

戊一  控制

 

 

 

佛學於吾人日常一切行為,分為三業:肢體之動作,為身業;口舌之發音, 為
語業;心頭之思想,為意業。

 

密乘更將此三業,以便於控制故,精細而具體之,而為三密。

 

身-為脈所積累、所遍布,故將身精細之而為脈。約似神經系統。

 

語-以氣所發而為聲、而字、而詞、而句、為語,故將語精細之而為氣。約
似呼吸系統。

 

意-太抽象,無可觸摩,如何加以控制。密乘認為善良主意出於心,心有心血,
不善主張出於腦,腦有腦漿,故具體之為點。約似細胞及內分泌。

 

此就其控制言之也。

 

 

 

戊二  訓練

 

己一  脈

 

庚一  三脈

 

 

 

中脈-名阿瓦都帝。色外白內紅,粗細如麥稈,上端直達梵穴,下觀至臍下。

 

左脈-名蔣脈,白色,菩提充滿。右脈-名若脈,紅色,為血充滿。兩脈粗細為
中脈四分之一。直至臍下四指處,與中脈會合如  ,平列相隔約二指許,上端經兩耳
際後,出至兩鼻孔。

 

 

 

庚二  四輪

 

 

 

四輪:謂頂輪、喉輪、心輪、臍輪。

 

頂輪-於中脈分出三十二脈葉,其相如輪,向下彎如張傘,三角其色雜,量如吉
祥草支分,名大樂輪,脈名多表菩提心作用。

 

喉輪-於中脈分出十六脈葉,相、量如前。向上朝如仰碗,形圓其色紅。名報輪
、及受用輪,脈名多表領納飲食等六味。

 

心輪-當兩乳之中,由中脈分出八脈葉,相、形、量,均如頂輪,其色白。名法
輪,以能遍於全身相連故。脈名多表能自在,及就福慧分安立。

 

臍輪-於臍孔際,由中脈分出六十四脈葉,相、形、量,均如喉輪,其色雜。名
化身輪,以能起功用,能生起身,且具變化故。脈名多表功能。

 

 

 

己二  氣

 

庚一  五根本氣

 

 

 

上行氣-在身前方脈,位於喉間。能作語、氣;能使身口歌舞等;錯亂則上半身
生病。

 

下行氣-在臍下三脈會合處以下。能收放大小便,及精液,錯亂則下半身生病。

 

遍行氣-與左右脈相連,遍及上下肢節,一切身力,從此出生。錯亂則手足僵硬
跛攣。

 

平住氣-住身前脈,而入於腹。能辨食物之淨與穢,故能攝取營養,平遍身中。
錯亂則腹中生病,腹響腫瀉等。

 

命根氣-依第八識,而住其中,與氣息動作相合,亦有極少數出生。主要作用,
為現起我執。若不住中脈,而住餘處,則昏迷瘋狂,兼而有之。

 

 

 

庚二  五支分氣

 

 

 

行氣-住心西南脈,而隱於眼,能見色,錯亂則盲。

 

循行氣-住心西方脈,而隱於耳,能聽聲,錯亂則聽覺模糊,甚至於聾。

 

正行氣-住心西北脈,而隱於鼻,能嗅香,錯亂則嗅覺消失。

 

最行氣-住心北方脈,而隱於舌,能嘗味起分別。錯亂則味覺消失,甚至舌根僵挺。

 

決行氣-住心之東北脈,能持五境,並流口涎。錯亂則四肢麻木,甚至癱瘓。

 

 

 

己三  明點

 

庚一  離戲明點

 

 

 

此為離戲論與分別之根本明點,亦即最細風心自性也。說為自心之俱生智,其本
體空,其自性明,其相不滅;如其次第,為法報化三身之本體。

 

 

 

庚二  不壞明點

 

 

 

此為心間紅白大之精華,所謂盡形壽不壞者也。其主要為第八識,而氣與點集合
,故稱明點,亦稱真水。

 

 

 

庚三  物明點

 

 

 

本為現境色蘊所生。然於中有所緣而受生,在母胎中所取父母二者,所得之紅白
菩提心,而為最細風心之住處,盡形壽不壞而住。

 

 

 

戊三  修習

 

 

 

修脈為七支坐,與觀脈輪明空。修氣為九出濁氣、金剛誦、寶瓶氣、剛猛氣、及
中住氣。修明點為游戲明點,拙火燃起、與明點融化。均詳見  敦珠甯波車造、劉銳
之譯、大幻化網導引法不贅。

 

本來舊派所修習之圓滿次第,依既得第二級祕密灌頂後,傳授使自成本尊,以柔
和氣,燃起『阿』字紅明點,拙火上升,燒臍輪而空,燒心輪而大空,燒喉輪而勝空
,燒頂輪而勝義空。由是而至『罕』字白明點下降,成頂輪而初歡喜,成喉輪而勝歡
喜,成心輪而極歡喜,成臍輪而俱生歡喜;此名順生四喜。後需將白明點倒提,依臍
心喉頂四輪,而成初、勝、極、俱生四喜,名為逆生四喜,始稱圓滿。如是不過摘要
簡述,倘欲依修,惟  師口授。

 

第三級智慧灌頂,修習圓滿次第之教授,  師示:「西藏文內,亦多加以錯亂,
科判與內文,不同於一品,法軌與真言,後先顛倒之。」於前書內,另錄密存,祇留
科判而以。元八思巴尊者,倡導譯漢之大乘要道密集,錯亂顛倒,明眼人當可了然。
陳健民師兄曾以整編完妥見遺,編入金剛乘全集時,不敢採用,祇仍其舊而已。

 

 

 

丁六  阿的瑜伽乘

 

 

 

阿的瑜伽梵音,義為無上相應,所修之道,為大圓滿;所云大圓滿者,即指菩提
心。此又分三:

 

 

 

戊一  心部

 

戊二  界部

 

戊三  口訣部

 

 

 

大圓滿三部之法,皆依心性而立。心者,即虛妄阿賴耶中所起八聚之識,是所淨
垢。菩提心者,即心性光明。此中屬意者為心部,歸虛空者為界部,離漸次修者為口
訣部。三部之中口訣部更為殊勝。以心部即心,仍執意度,界部執有法性,仍流意度
,唯口訣部能令實相自顯,故特殊勝。

 

口訣部復以淺深分為四部:

 

 

 

己一  外部

 

己二  內部

 

己三  秘密部

 

己四  無上部

 

 

 

此即新譯所云:阿的、借的、仰的、甯的四部法也。此中最後無上一部,又於四
部法中,最尊最勝,以故獨名『自性大圓滿心髓(甯提)光明金剛藏乘』。就全部佛
法而言,此乘可謂諸乘之極頂矣。如寶聚續云:「不了知此無上續,而深愛樂修持者
,猶如趣入巉巖道。」

 

此自性大圓滿心髓光明金剛藏乘之修法,又分二部:

 

 

 

庚一  且卻

 

 

 

且卻(或譯作徹卻)梵音,義為立斷。

 

且卻之基本,為本來清淨見,倘能於此認識明體上,無緣而平等住,及任持之;
所謂本來是佛,不假修成,此即立斷也。如是於相續中,生起無倒本淨『立斷』密意
,則可即身化為微量而成佛。

 

微量者,乃七極微所合成,但為天眼、輪王眼、及最後有菩薩所見,是色界色法
之最微者。

 

 

 

庚二  妥噶

 

 

 

妥噶梵音,義為頓超。其法門尤為殊勝:以有澄化質礙身,為光明身之方便也。
其勝於且卻之差別,共有七事:玆分述之。

 

辛一  顯現五種光差別

 

以修且卻時,所見如山河大地等,原作何狀,便是何狀;各住各相,不能澄淨,
故須觀待幻化空性等,印持意度,而不能速疾解脫。

 

修妥噶時,外境顯現,不須印持意度,隨其形色,長短方圓,而所顯色,如加以
虹圈,五色炫耀。

 

辛二  淨除業氣差別

 

以修且卻時,須將氣脈,用力收住,氣祇能由鼻孔出入。似此對於粗氣粗脈,強
制鎮壓,固能定心。但身中氣脈不調,不免生病及障礙等。

修妥噶時,氣不必收,可任運出入,隨氣自然,且可用口呼吸。故能淨除業氣,
使粗氣等,自然化盡,變為光明之體,有此差別。

 

 

辛三  現見法性差別

 

所說法性,是與智慧一樣。以修且卻時,是知內六根與外六塵,不生貪著而入定
。由大圓滿正見,現證法性,故惟有法性常寂光而已。

 

修妥噶時,則見此身內六根而修,以智慧氣,開光明之門。此門開後,內外一致
,內法爾智慧,與外光明,無二無別。是將身內六根之光彩放出,現量見外面之光明
,為享受上之差別。

 

辛四  地道頓超差別

 

以修且卻時,對於地道,雖非依著次第而進。但仍不如修妥噶時,可以頓超,有
此差別。

 

辛五  慧眼能見差別

 

以修且卻時,所有功德過失,都是隱密,不能看見。蓋以智慧現量,非眼所能見

 

修妥噶時,則所有一切功德過失,均是眼之現量,所能明瞭看見。以由內光明,
放出智慧眼,現見外境,故有此差別。

 

辛六  空色金剛鍊續差別

 

空色者,空性中所現之色彩也。金剛鍊續者,空色所現,如鍊不斷,故名為金剛
鍊續也。

 

修且卻時,對於了別光彩(即心之光,亦即為普賢王如來心種子所放之光),現
量看不出。

 

修妥噶時,看見光圈,兩圈三圈,成為一組,是明點之光彩。五彩線紋,是法界
之光彩。而曲曲彎彎,彎處有微小光點者,是了別(即了別之心)之光彩,混合顫動
,有此差別。

 

復次應知,以前之所顯現:如顯現五種光,現見法性,慧眼能見三者,是指法界
光彩,與明點光彩而言。此處所顯,則見了別之光彩矣。

 

辛七  虹身差別

 

以修且卻時,是修空性,將異熟身,觀想成空。有如將瓶打破,使瓶內之空氣,
與瓶外之空合,故修且卻之分段肉身死時,但能化光入法身。以其不能化成光明,則
不能成金剛身,亦不能證大遷轉身,成無邊利生事業。

 

修妥噶時,亦是將異熟身,觀想成空,而變成光彩,用光彩之虹光,而成就虹身
。故其分段肉身,能化成虹光身,而不示現死相,或隱或現,亦如虹然,有此差別。

 

如是慧之差別,所應加以抉擇,敬奉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