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十二因緣

釋十二因緣

錄自心經蜜義闡述
楊東賢輯

何為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是。

此十二支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云緣 者,以其有牽引義,謂由此境引入彼境,此支引入彼支也。

此十二支息滅:無明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則觸盡,觸盡則受盡,受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 ,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盡。
一、無明為惑,不明十八界本性,而生昏暗愚癡妄念,是為無明。此乃眾生無始煩惱之根源。
二、行:行為造作之義,因無明故,有無始煩惱,乃生種種妄行。此為無明緣行。倘無明滅已,無煩惱故,妄行不起,故無明盡則行盡 。
三、識:既有妄行,遂有輪迴入胎之業。入胎而第八識現--玄奘法師所謂「去後來先作主公」者,即指第八識言,故十二支之識,乃 謂此識。因有妄行而入胎有識,故曰行緣識;倘滅行已,識亦不因入胎而起,故行盡則識盡。
四、名色:名為心法,色為色法。入胎後四十九日,始有心色二法現。此名色隨識現而起,故識緣名色倘識既無有,名色不得隨生,則 識盡而名色盡。
五、六入:六入謂眼等六根。入胎後第十九個七日,即有六根成就。此六入用名色熏發而成,故名色緣六入。若名色滅,六入無所熏發 而不起,是名色盡而六入盡。
六、觸:由出生至二三歲時,六根漸可對觸六塵,此能應外境之力,名之為觸。觸因具六入而起,故六入緣觸。若無六根,觸心所不起 ,是六入盡則觸盡。
七、受:由二三歲至十四五歲時,對境能起苦樂憂喜捨等諸感,是名為受。此種種皆因領納六根對觸六塵而起,故觸緣受。倘觸不起, 則境不生,而受感亦滅,故觸盡則受盡。
八、愛:約十四五歲以後,因領納受感,執著成蘊,乃有貪染種種可欲事物,此名為愛。受能引起貪愛,故曰受緣愛。若受滅已,貪愛 無從得起,則受盡而愛盡。
九、取:約成人以後,以愛故,貪欲轉盛,乃有以種種方法求取,此乃名取,取求不已,取因愛起,故愛緣取。倘愛滅,以無貪欲故, 取亦不生,故愛滅則取滅。
十、有:此有為「中有」之義。眾生舍此身,輪迴他身,其間有一冥冥漠漠之過程,佛家謂此為中有身。故此為既死之後,託生以前之 身,以依愛取業故,熏習種子成熟,將於未來世,後墮三有中,乃輪迴遷流不已,故取為中有身之根,因曰取緣有。若無執取,不墮輪迴, 是取盡則有盡也。
十一、生:中有身復依業力,業果成熟,重託它生。再度出胎,皆緣中有,故曰有緣生。倘中有身不具,以無因故果亦不生,則有盡而 生盡也。
十二、老死:因生之故,重復遷流,未來之身,若逾盛年,不免老死,故生緣老死,以無生故,老死亦無,是生盡則老死盡。

佛說十二因緣,分三緣起。一為業感緣起,二為賴耶緣起,三為真如緣起。

如前解說十二因緣,為『業感緣起』,此乃從業之感受作緣起觀,故一十二支,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蓋為凡夫說法也。因法而入 ,可證緣覺辟支佛果。然此中有三世二重因果,則不可不知。

屬過去生因者二支,無明與行是。此蓋概括前生惑業。

屬現在生果者五支,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是,蓋明此生發展之諸階段。

屬現在因者三支,愛、取、有是,此為今生復起之惑業。

屬未來果者二支,生與老死是。此因惑業復起,致復受輪迴也。

『賴耶緣起』者,不從業感立說,以無明之起,在第八識為煩惱諸妄熏習,故緣起一十二支。此因不從業感說,若依此修習,可斷我執 ,得證生空真如。此殆為小乘所說之法,因法而入,可證阿羅漢果。此中有兩世一重因果。--自無明至取九支,為現在因,自有至老死三 支,為未來果。茲解說如左:
一、無明:不明世間正理,以煩惱故,不知脫離三界,為第六識癡心所。
二、行:為癡心所牽引,乃有善與不善諸行,故為第六識思心所。
三、識:此為賴耶。因思心所牽引,諸行熏染賴耶種子,乃以因緣相牽而入胎。
四、名色:既入胎,熏發賴耶識中名色種子。
五、六入:由名色熏發,乃起六入種子。
六、觸:六入熏發賴耶中一切觸心所之種子,乃起現行。
七、受:以觸熏發賴耶中一切受心所之種子,乃作種種業。
八、愛:以貪愛等心滋潤,苦果種子,使漸起現行。
九、取:由於執取甚強,能使現行速現。
以上九支為現在因。
十、有:以執取故,熏發苦果種子成熟,待緣出現於三界,乃因執取之力,而重現有身。
十一、生:此為未來五蘊身之生。
十二、老死:此為未來身之異滅。

以上三支為未來果。

如前所說,可知賴耶緣起所重者,應觀察我愛執藏位,(指煩惱未破者),及分析阿賴耶識如何被熏發,蓋此中所藏種子,緣熟則起現 行,既起現行,乃造就今世之因,而作中有身,重墮輪迴,乃未來果之開始。遂復生而復老死,遷流不已,皆賴耶識之熏染有以致之。

『真如緣起』者,是為頓法,直悟本性為空,故十二支一時皆空。此乃對大乘所說之法。蓋能證空性即悟得法空,而可證法空真如。

經文此段,正以真如緣起觀照十二支,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是空「此有故彼有」之法;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是空「此無故彼無」之 法。小乘依十二支修觀,以為當滅無明,始了生死,故執滅無明之法,遂不能破所知障,只能斷我執而已,法空真如,終未證得也。今心經 並無明盡等還滅法,一併破之,蓋明真妄不二,則十二支本性皆空矣。

願 善 妙 增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