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之抉擇

戒定慧之抉擇

劉銳之

   戊五 饒益禪

菩薩入定,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飢渴眾生。

   戊六 調伏禪

菩薩入定,能以財物,調伏眾生。

   戊七 開覺禪

菩薩入定,覺諸迷醉。十方迷醉,等開覺之。

   戊八 等作禪

菩薩入定,眾生所作,悉令成就。

此亦有橫豎二說:若依橫說,則出世間上上禪之用,無作而有作,悲能拔苦,莫 非除惱禪也。若依豎說,則琉璃輪十地之位,無相慧漸成,悲心深重,能拔眾生種種 之苦。均名除惱禪。

  丁八 此世他世樂禪

心入於禪,而慈心深重,能與眾生種種之樂,是之謂此世他世樂禪。

   戊一 神足示現調伏眾生禪

謂因此定,而能變現種種神足通力,調伏一切眾生。

   戊二 隨說示現調伏眾生禪

謂因此定,而能隨順說法,調伏一切眾生。

   戊三 教誡示現調伏眾生禪

謂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誨誡諭,調伏一切眾生。

   戊四 為惡眾生示惡趣禪

謂因此定,能為惡業眾生,示現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趣,令其改惡遷善。

   戊五 失辯眾生以辯饒益禪

謂因此定,而於眾生,不能辯說正法者,以辯才而饒益之,令其心識開悟。

   戊六 失念眾生以念饒益禪

謂因此定,而於眾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饒益之,令其邪見不生也。

   戊七 造不顛倒能造微妙讚頌為令正法 久住世禪

謂因此定,開發妙慧,心不顛倒,能造微妙讚頌,摩德勒伽之論,而令正法流通 ,久住於世。

   戊八 世間技術義饒益攝眾生禪

謂因此定,能以書數算計、資生方法等種種工具,攝取饒益一切眾生。

   戊九 暫息惡趣放光明禪

謂因此定,放大光明,暫令地獄等趣,息其苦趣也。

此亦有橫豎二說:若依橫說,則出世間上上禪之用,無作而有作,慈能與樂,莫 非此世他世樂禪也。若依豎說,則琉璃輪十地之位,無相慧漸成,慈心深重,能與眾 生種種之樂。均名此世他世樂禪。

  丁九 清淨禪

心入於禪,斷盡煩惱,而得清淨果,是之謂清淨禪。心入於禪,得清淨果,而此 淨相,亦不可得,是之謂清淨禪。

   戊一 世間清淨不味不染污禪

依此定於一切天人所修世間禪定,悉無染礙,名為清淨。而此淨相,亦不可得。

   戊二 出世間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一切聲聞緣覺,所修出世間禪定,悉無染礙。而此淨相,亦不可得 。

   戊三 方便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一切菩薩,所修出世間禪定之前方便,即第一地輪三昧,悉無染礙 ,名為清淨。而此淨相,亦不可得。

   戊四 得根本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第二水輪三昧中,色界根本四禪,悉無染礙,名為清淨。而此淨相 ,亦不可得。

   戊五 根本上進勝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色界根本四禪上進無色界四空勝定,乃至滅受想定,悉無染礙,名 為清淨。而此淨相,亦不可得。

   戊六 入住超力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九次第定,或入、或住、或超,力用自住,悉無染礙,名為清淨。 而此淨相,亦不可得。

   戊七 捨復入力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師子奮迅三昧,及超越三昧,入而復捨,捨而復入,力用自在,悉 無染礙,名為清淨。而此淨相,亦不可得。 以上四者,均第二水輪三昧。

   戊八 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第三風輪三昧,神通變現,摧破諸見,力用自在,悉無染礙,名為 清淨。而此淨相,亦不可得。

   戊九 離一切見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第四金沙輪三昧,見道圓滿。諸見均離,悉無染礙。而此淨相,亦 不可得。

   戊十 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禪

謂依此定,於第五金剛輪三昧,修道圓滿,二障均斷,悉無染礙,名為清淨。而 此淨相,亦不可得。

此亦有橫豎二說:若依橫說,則出世間上上禪之果,空而不空,無相而有相,無 作而有作。一切清淨,而清淨亦淨,莫非清淨禪也。若依豎說,則摩尼輪等覺之位, 寂照慧成;水晶輪妙覺之位,寂照慧成;自能一切清淨,而清淨亦淨。均名清淨禪。

菩薩依此九種大禪,得大菩提果,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

上來共四大項(一)外道禪、(二)凡夫禪、(三)小乘禪、(四)大乘禪。下至凡夫味禪,上至聖 者勝定,莫不具備。

玆再列出兩大項如下:

 丙五 祖師禪

吾人學佛之途徑,就是三學。大乘菩薩之六度,亦從三學開出。在三學六度之中 ,最重要者,莫過禪定一門之修持;又不出乎上所述之四大項。所以小乘之俱舍、成 實,大乘之法相、三論、臺、嚴,雖觀法各各不同,而莫不以此禪定為體。譬如法相 宗之五重唯識觀,三論宗之無得正觀,天臺宗之一心三觀,華嚴宗之法界觀。卻儘量 鋪張,各誇高妙。學者但見奇珍錯雜,五光十色,往往誤認為各有別體,殊不知他們 弘揚宗義之著作,精神所注,都只在不同之用上發揮。而此相同之體上,便少有人說 到。在此,當知都是依定修觀,並非作觀於定外。誰又能在散心粗息裡面,成就勝妙 之觀智乎?因此似乎可說:此三學六度之禪定,實?於大小乘諸宗。 而不料彼號稱禪宗之宗獨不然!現世號稱禪宗之禪寺中,禪堂所修習者,是由達摩祖 師東來而開。他雖號稱禪宗,但此名字,是他人所稱,而自己並不滿意承認。因此便 常先聲明,其所學者不是三學六度之禪。而常分判認為三學六度為如來禪。而彼等所 修學者,都是教外別傳之祖師禪。此祖師禪,究竟如何與如來禪有異?其顯明之區別 為:如來禪是漸修法門,必須循序漸進。祖師禪是頓悟法門,卻能一超直入。如來禪 是對治煩惱,斷惑證真。祖師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依此而說,所以祖師禪,大 有超於如來禪之概。但此祖師禪如何進修?說起來,真是一件非常神秘之事,有許多 人,不大了解。今且就淺顯方面言之,其他禪之修法,不是觀色就是觀息,不觀息也 就觀心。而此祖師禪之修法,卻只在觀心本身上做工夫,以一個極明朗極猛利之觀心 。既不觀色,亦不觀息,且亦不觀心,乃至於一切不觀。從此一切不觀之中,卻要使 此觀心,仍極明朗極猛利。功夫到了,自然大澈大悟。說到此種(觀而不觀,不觀而 觀)之境界,本來有些不易說明。禪宗中人,無以名之,便強而名之曰『疑情』。四 明用剛禪師云:「做功夫須要起大疑情。」袁州雪巖領禪師云:「參禪須是起疑情,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此中疑情之疑,卻非六根本煩惱法中之疑字。故在此字上面 ,便有分說:

  丁一 疑情不是無心。須具著下列幾個條件:

   戊一 不可忘形!要回光返照,如貓捕鼠。

   戊二 不可死心!要活潑潑地,盡力撲獵。音搜。

   戊三 不可昏沉!要昭昭靈靈,常現在前。

   戊四 不可散亂!要心心相顧,打成一片。

   戊五 不可懈怠!要猛著精彩,沈沈痛切。

   戊六 不可間斷!要孜孜不捨,日夜忘疲。

  丁二 疑情不是有心。須具著下列幾個條件:

   戊一 不許從妄緣外境上求!

   戊二 不許從四大五蘊上求!

   戊三 不許從文字言說上求!

   戊四 不許從見聞覺知上求!

   戊五 不許從心緣知解上求!

   戊六 不許從推詳計較上求!

以上是祖師禪之修法大概。

各派祖師,雖因接引方便不同,法門各異,而分立成五家七派:或者看話頭,或 專默照,或用其他種種方法。但其根本原則,不出於此。仔細推論起來,別種禪是從 觀上以求(觀心),明朗猛利,而成正?智。此種禪是從觀而不觀, 不觀而觀上,以求(觀心)明朗猛利,而成正?智。別種禪是從用上 用功,此種禪是從體上用功。因此別種禪所得之智,是轉識而成。此種禪所得之智, 是即心而成。所以此祖師禪,便從前此所說四大項禪之外而獨立。宗密禪師曾立有『 五味禪』:
(一)外道禪--彼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
(二)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
(三)小乘禪--悟我空?真之理而修。
(四)大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
(五)最上乘禪--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正?智性,本自具 足。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之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 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是此禪也。

五味禪之四種,即是前面所述之四大項,不過開合,微有不同。後一種即是祖師 禪。有許多人因為馬祖道一有『一味禪』之說法,便以一味禪,為祖師禪。而以五味 禪中,為如來禪。不知五味禪,本具一味;尤其是最後一味。實能合五味之精,而為 一味。所以一味禪,就是祖師禪,而五味禪中,最後之一味,也就是祖師禪。

(按)一味禪,實合五味之精,而為一味。並非五味之外,別有一味。學 者不知,強為分作兩截,以致失卻根本,不得融通。而修行之中,更因之發生許多流 弊,使此頓悟法門,竟少有人得益,真是可歎!今略舉一端而說:

「如來禪,是從觀色、息、心三者之上做工夫。」

「祖師禪,是從心的本身上做工夫。」

但是色、息、心三者,既不可離,亦不可廢。所以祖師禪之前方便,也必須調身、 調息、調心,而於此處往往為學者所忽視;以致身體疲病,息道粗浮,心情昏散。蓋 以三者相互之因果,使百病叢生,無由頓悟。色力強者,空白延捱。色力弱者,多因 之齎志以沒。此便是離開五味禪,而別尋一味禪之流弊,不能不附帶說明。為今住禪 堂者,甚至吐血而死,是其明證。

 丙六 秘密禪

總觀前面所說,雖然由凡外之禪,而說到聖道之禪。又由小乘禪,而說到大乘禪 。由漸教之禪,說到頓教之禪。愈說愈高,似乎已臻極詣。但是顯教之禪而外,還有 那密教禪,未曾說到,欲續言之,似不可能。因密宗之無上密大圓滿等禪,未經灌頂 傳授,例難言說,玆特從略。

 丙七 修三淨觀-明心見性而得法身

三種淨觀法門,破無始無明,就是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丁一 奢摩他

即寂靜(止)。六根齊用。

  丁二 三摩提

即攝念(觀)。一根統五根。

  丁三 禪那

六度之第五度,六根隨用一根,破無始幻無明用功,用六根隨便一根。我們南贍 部洲人,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且眼為『離 中知』居六根之首;其餘五根,也不攀外緣。清清淨淨以看,意根也向裡面來看,看 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之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之無明境界。這時不可停止 ,再向前看,看得久,囚的一聲,無明就會破了,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 一村,徹天徹地見佛性矣。

或者六根齊用,清清淨淨,將外緣放下。眼根反觀觀自性、耳根反聞聞自性、鼻 根反嗅嗅自性、舌根反嘗、身根反覺、意根反念念自性。如是用功得多,機緣成熟, 囚的一聲,就會破無明見佛性。

又或隨用一根,統攝五根。好比用一主帥,統領諸將,來進攻敵人一樣。譬如用 意根來做主帥,統領其餘五根,向無明窠臼進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 去,放下萬緣,清清淨淨以起一個純淨之思想,來向心裡去研究。研來研去,研究得 多,工夫純熟,囚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矣。

又或因無暇,用功靜坐,就無庸收攝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 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來照顧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 必要將他尋獲一樣。如此觀照,機緣一到,囚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

甲三 慧之抉擇

慧就是抉擇之義,而佛法復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之分。釋尊以聞思 而不修,謂為『說食不飽』;且認有說有修有證為正法五百年,有說少修少證為像法 一千年,有說無修不證為末法一萬年,修之重要有如此者。

西藏遵依印度對釋尊所說經之判教,於小乘有分別說宗、經部宗兩宗;大乘有唯 識宗、中觀宗兩宗;謂為如雪山之分流,決定唯四,且云若謂五宗,即非佛說。當然 未計密宗在內也。

乙一 依漢土分宗

在漢土先後已成立之小乘、大乘,繁盛時凡十三宗,民國初年尚存者十宗。抗戰 而後,禍亂相尋,零落不堪,所存無幾矣。玆仍照十宗,略加陳述之。

 丙一 屬小乘者二宗

  丁一 俱舍宗

世親菩薩依大毘婆沙論所作之阿毘達磨俱舍論,為小乘之有宗,隋真諦、唐玄奘 均有譯本。玄奘以慈恩寺普光門為依據作論記,立俱舍宗。

  丁二 成實宗

成實論:訶梨跋摩(譯作獅子鎧)著,姚秦鳩摩羅什譯,謂成立真實之義,明我 法俱空,為小乘之空宗,後人尊之為成實宗之始祖。後嘉祥依據之,立南北兩成實宗 。

 丙二 屬大乘者八宗

  丁一 華嚴宗

以大方廣華嚴經為宗依,故名華嚴宗,六朝時終南山杜順作華嚴法界觀,為本宗 之始祖。傳智儼,再傳法藏,受封為賢首國師,盛作經疏,大弘此宗,故又名賢首宗 。其後以清涼圭峰為盛。

  丁二 天台宗

以妙法蓮華經為宗依,亦名法華宗。隋智者(顗)大師居天台山,成立此宗,故名。以法華經為根本,以大智度論為旨趣,以涅槃經為 輔翼,以大品般若為觀法,專習止觀。

  丁三 法性宗

三德指歸一曰:「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菩薩,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齊高陳間,有慧文禪師,默而識 之,授南岳思大師,由是有三觀之學。」

  丁四 唯識宗

此宗在印度依據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取瑜伽宗之名。唐玄奘入印度,受唯識於那爛陀寺之戒賢論師,傳於漢土,始立法相宗、及唯識 宗之名。又以玄奘住慈恩寺,亦名慈恩宗。

  丁五 淨土宗

以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為旨,故立此名。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為本,稱為淨土三經。在天竺則龍樹、世親兩菩薩,並 有論頌,大暢所言。在漢土晉慧遠結蓮社於廬山,故亦名蓮宗。

  丁六 真言宗

以大日經(善無畏譯)金剛頂經(不空譯)為宗依,特指流傳日本之密宗,以重視念誦真言,故稱真言宗,亦名東密。由教祖大日如來 ,傳金剛薩埵(二祖)龍猛(三祖)龍智(四祖)金剛智(五祖)不空(六祖)惠果(七祖),民國初年由摧田雷斧大阿闍黎,傳付黎乙真 、王弘願等,頗盛一時。

  丁七 禪宗

以梁達摩為初祖,而禪宗之名,始於唐代。其起源於世傳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惟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遂以『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付之。自迦葉以下二十八傳,而至達摩。達摩東來,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心印於慧可。輾轉傳至六祖慧能,所謂『一花開五葉 』之盛,其後有溈仰、臨濟兩派,及曹洞、雲門、法眼三派。至宋代臨濟下又有楊岐、黃龍二支,於是成為所謂五家七宗之分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