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輪金剛瑜伽
時輪金剛瑜伽
黃毅英譯
剛於印公開較下三部密及三主流密續(者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遲。如此,其(譯者按:指時輪金剛)乃建基於彼等(譯者按:指下三部密及三主流密續)並更精細。
如前(譯者按:指前數章)所述,下三部密之修法主要為有相瑜伽與無相瑜伽之二次第。此乃對治識之粗分故不及無上瑜伽密之大能力;其不具行者於初即能將細身意與粗分離之法。然於修行之初,諸覺受皆偏於粗分(厚眠、生貪、死等時除外),故較簡之密行(譯者按:指下三部密)亦不失為一甚有效之起點。
於主流密續中,行者得將細身與粗身分離之法。如此,心意只於細分生起。此修行大樂所生覺性之超常層次,乃用作觀空,一切之最後本性。其果為近即時覺悟。
時輪金剛乃再進一步,將細氣及點亦消溶,並觀修「空身」。後即可見其有主流密續以外之種種方便。
大十三世(譯者按:指十三世達賴喇嘛)於《時輪金剛續提要》中指出時輪金剛不共之處。
另一重要之無上瑜伽密續為時輪金剛,其與餘之無上瑜伽密顯然不同者,此「顯」續一般獨立於其他無上瑜伽密而作教授,以其基本結構有別於其他主流,如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與勝樂金剛等。
此處,時輪金剛乃名為「顯續」,有別於「隱續」者。時輪金剛被諭為顯續乃其解說直截明顯,其他三主流密續則有意隱於密語中。
時輪金剛之一大特式為說及「三時輪」。聖者(譯者按:概指十四世達賴喇嘛,不肯定)於《時輪金剛灌頂略述》中談及此:
於時輪金剛生起次第,以成熟作圓滿次第者,常談及三時輪:外、內與別。
外時輪為器世間之諸大。內時輪為情世間感官等之諸蘊。第三之別時輪為生起圓滿次第二道以能清淨上二時輪者。
大十三世《時輪金剛續提要》更言:
別時輪為時輪金剛續中清淨情器之實修,清淨之基礎為具六大於此世界人胎中生者。
再者,一世達賴喇嘛於《大時輪金剛二次第註釋》中云:
前述三時輪中,外內時輪為所清淨之根,別時輪為能清淨之瑜伽道,以成三清淨之果。
故此三時輪–外、內與別–中,最末於指時輪金剛中之實修部份。以此法清淨情器世界故,三世均可總攝於「別時輪」中。
時輪金剛體系不共之處,於道之初,即接受灌頂,已甚明顯。
第一世達賴喇嘛引印度大成就者甘打巴打(藏文諦波巴)中言及主流無上瑜伽密用作灌頂之壇城:
(主流密續中)用作灌頂之壇城有三:具色彩物、繪於布上及觀於身內者。
第一世達賴喇嘛即指出密集金剛及某些體系可有第四種壇城:禪那。
然時輪金剛與此等別者,乃灌頂時只許用沙末壇城。那洛巴於僅存《時輪金剛根本續》之註疏中「灌頂論」一章確言此點。
次者,正式灌頂之程序與他亦大有不同,於前章已見主流密續灌頂有四:瓶、密、智、名詞,於一灌頂中各受一次。
於時輪金剛則有三組灌頂:「如嬰兒之入」七灌,四高灌與四較高更高之灌。後二組之四灌其名與主流密續者同,其間觀想亦仿似。其本質與作用稍有差別,於後第一與十三世達賴喇嘛之註釋中即見。
「如嬰兒入」之七灌引回至出世時情境而將此生從新開始。其中表義為:沐身、剪髮、穿耳、學笑及語、學用感官、授名、學讀寫等,此七名為水、冠、絲帶、鈴杵、事業、名、許可灌頂,受時弟子觀時輪金剛白、紅、黑、黃四面,此等灌頂令入清淨四蘊、十氣、左右脈、十識與境、五身事業、三門及元始智慧。
第二組為四傳統高灌,亦名四世間灌。此安住弟子於四喜,以瓶水、受用密物、覺受名點消溶與所得之大樂,及本有空樂而成。
第三組為四較高更高之灌,亦名四出世間灌。此引弟子入於無上不變大樂中直見空性之覺,於最高勝義覺中住昇華之大樂之覺,此與時輪金剛及佛母空相雙運乃為一味。
第一世達賴喇嘛描述此三組灌頂之體用:
七灌頂之作用為轉心意成適合修生起次第,建立禪那道之器。然絲帶與鈴杵灌同時令成圓滿次第之器,驅氣入支分脈,並使之入中脈都帝。
次之四高灌,均與生圓次第有關:
較高更高之前三與上S2;(譯者按:指四高灌)RF;同,然各觀與九明妃雙運而非一。以此灌頂時所得之大樂大致相同。然於四灌所顯為證悟與昇華之實義,具四灌一切功德,故名為「出世間四灌」。
經此十一灌(或言十五,視乎四灌算一次或二次),即入生圓二次第有權。
時輪金剛之另一特式為灌頂時所傳之戒。主流密續涉及菩薩戒、十九五方佛三昧耶(譯者按:不知何所指)、十四根本墮與八支粗罪。於母續如勝樂金剛,則有附加者,如開始以身體左邊活動(如以左手持物而非以右手等),及每月進行密供(包括受用酒肉)等。
正如十三世達喇嘛指出,時輪金剛均有此等戒律,然十四根本墮與上不同者,其中七條與主流密續相同而另七則有不共義。此外,時輪金剛另有五組各五共廿五條不共三昧耶。
故所涉及之戒甚多,甚或一般人亦難記誦者。西藏傳統於此初階不太過慮,而讓其於修法中逐步成熟。此有慣乃先守最要之一二及此生最能接受者。嗣後逐步兼守其他。
一般而言,戒乃按小、大、密三乘分。
首為別解脫,共分為八,按居士、僧、尼等位。其精要為締造簡單純樸之環境以助修持。其中每一種戒之數各異,重點為非暴戾且立誓於道並不傷害於人。
三乘之次為大乘,其首為菩薩戒。此分為二:首為願菩提心,願成最高覺位以利有情;及為行菩提心,即以六度為道。藏典中言及六十四菩薩戒,其要即為純作利他。
第三金剛乘之戒亦甚多,要之為二,如聖者達賴喇嘛(譯者按:指今輩)於《建立常修》中云:
(密法中之)戒為(二):免於平凡示相及免於執著平凡。
時輪金剛之實修以生起次第始。其中不少方法與名相與主流密續亦異,從比輪第一與十三世達賴喇嘛言及此(譯者按:指時輪金剛)瑜伽及本書前述主流密續各修法即知。
然其主要差別為之主流密續均強調,以「三時為三身道」,即死時、中有與生時轉成法、報、化三身之道。時輪金剛則以三時改為以四部份修生起次第。此即為無上勝利壇城、無上事業修法、明點瑜伽及微細瑜伽。
縱首二與他無上瑜伽密同(至少於名相而言),後則為時輪金剛所不共,以配合其「四時之四明點」。第一世達賴喇嘛於《二次第註釋》中云:於時輪金剛中,此等明點(醒時、夢時、厚眠時與生貪時之明點)為一切覺受之基礎。
時輪金剛之理為清淨四明點即清淨一切意識界,於識生起時即予轉化。此非進入圓滿次第而可成熟及達成;然其種子則於生起次第,四明點之課題乃於圓滿次第得再闡述。
如其他無上瑜伽密,時輪金剛生起次第具不同壇城之相以作抉擇為修持之基。大十三世之《時輪金剛續提要》中即列有主要諸相:
生起次第所用之壇城,《時輪金剛根本續》言及千六百二十尊之光明流動星壇城。《略之時輪金剛續》則言身語意七百二十二尊。他有三十六尊心壇及三十二尊心壇等。較略者仍有廿五、廿三、十九、十三及九尊之壇城。亦有只時輪金剛父母之壇及寂靜時輪金剛單尊之壇。
十八世紀康地時輪金剛行人‧七世達賴喇嘛弟子三世班禪喇嘛之弟子‧朗度喇嘛於其《宗喀巴喇嘛見之時輪金剛名相彙集》中云:
(時輪金剛生起次第中)儀軌共有十一主要壇城,於《時輪金剛根本續》中所言千六百二十天聖眾之壇城;《略之時輪金剛續》七百二十二本尊之身語意壇;三十六或三十二心壇;廿五及廿二親密本尊壇;十九、十三及九尊之壇;並有五大樂本尊壇;父母雙尊;及單尊寂靜時輪金剛。
此為生起次第中可用之諸壇城,傳統上當向上師稟請以作抉擇。一般以較略者,如時輪金剛父母、甚或寂靜時輪金剛以為始,數數串習於時輪金剛生起次第之境方進而較複雜之壇城。
時輪金剛生圓次第體系乃別於他主流密續故,此二次第之定義亦不同。
布里雅的喇嘛嘉桑天真於其依第二世達賴喇嘛之上師嘰竹羅桑嘉錯教法所寫之《喇嘛羅桑開示》中定義時輪金剛生起次第之用:
(時輪金剛生起次第定義為)意流於(時輪金剛)灌頂成熟者之首密行次第;此道為修三時輪(外、內、別)中最要之別時輪,其中各境界乃以平時世界生起與消溶所得覺性之程度而定,以此建立無二覺悟之身相。
於此,下四之義相等:首密行次第、有造瑜伽、生起次第、意識投射瑜伽。
生起次第可再分為二。首為死時四大收入死光明生起之練習,表為具德能量積集之增強並觀解脫之四門。次,表越中有而入胎者有行果四支之瑜伽。
此次階涉及四種觀修,名為無上勝利壇城、勝利事業、明點瑜伽與微細瑜伽。
由此可見,其定義與生起次第及細分,並第八章主流密續與時輪金剛大有不同。
本書之第十八與十九章即有言及時輪生起次第之兩文,首為六座上師瑜伽之簡略禱文,為受時輪灌頂者須晝夜各誦觀三次者,以滿灌頂時五方佛之十九戒。其為格魯派聖者甲遮康沙多傑,生於一八八年,寂於本世紀中者所撰寫。此尊將時輪金剛授與本世達賴喇嘛之二位親教師,故為其「師公」。此處所用藏文經卷為一九七六年達賴喇嘛於拉達克灌頂時所用者,其時一大壇越布施印贈萬份給與會者,以此故,達賴喇嘛名號之咒亦內於其中。
十九章次較長之文為實修生起次第之儀軌。其中為行者每天須誦觀一、二、或四次之四中圍次第。造者為其時最偉大西藏上師薩迦派渣路寺布頓領青竹巴(一二九○~一三六四)。其全集中有五卷為述時輪金剛者,並有所有重要典籍之書目。宗喀巴大師之傳承即來自布頓之徒卓之普者。
無上瑜伽密之精進行人理應以六座上師瑜伽及如此之儀軌作常修之課業。
藏文中有千計六座上師瑜伽與儀軌之法本。世紀以來,西藏喇嘛不斷造此等法本。有些長達百頁,另則廖廖數行或段。此處所舉者為較略。
然頗有趣者,今日多對此等法本作背誦,然亦可不如是者。吾之主要上師之一,尊者度本活佛嘗言此等於古時,如宗師時代,非作諷誦者。尊者度本認為於印度及早期西藏時期,行者記憶內裡主要結構與程序,修法時以闇誦生起觀想,並闇誦各咒。
如其他無上瑜伽,行者修時輪生起次第嫻熟,即入圓滿次第,其中共分為六:別攝支、靜慮支、中善支、認持支、隨念支及三摩地支。此等名相縱存密集金剛圓滿次第中,然時輪金剛之內容則甚不同。
以時輪金剛如是不共故,圓滿次第定義與前主流密續者亦異。貝諾的喇嘛嘉桑天真之《喇嘛羅桑開示》中言:
(時輪金剛圓滿次第定義為)意流於(時輪金剛)灌頂成熟者之次密行次第;此道為修三時輪(外、內、別)中最要之別時輪,其中觀修集中於無造作之金剛身。
於此,下四之義相等:次密行次第、離造作瑜伽、圓滿次第、超乎意識投射瑜伽。
圓滿次第可細分為六:別攝支、靜慮支、中善支、認持支、隨念支及三摩地支。
一世達賴喇嘛《大時輪金剛二次第註釋》首章中已例出時輪金剛體系獨特之處。如金剛身中諸脈觀修之法與密集金剛及諸主流密續均不同。諸輪之位置亦略有不同,脈輪中諸瓣之數亦異。
若比較兩者論著。如一世達賴喇嘛《大時輪金剛二次第註釋》與主流密續之論,如二世達賴喇嘛之《尼古媽密續瑜伽》即知時輪金剛體系革新之處。
一世達賴喇嘛於圓滿次第開示中之下一課題為四點,如其所說:
醒時明點之住處為身,色於額,夢時明點之住處為語,音於喉。厚眠時明點住處於意,思維於心。最後,生貪時明點之住處於智慧,元始覺性於臍….。
凡夫之此等四時之點-醒、夢、厚眠及生貪-均附 帶世間不淨觀念之潛力,混亂顯現與音響之潛力,意 障與無明生起之潛力,及發放喜悅之潛力。
此等潛力於時輪金剛瑜伽得清淨。確切言之,此等 即轉化為空身、無混亂音聲、無思維智慧及不變大樂 。修習圓滿即生起佛之金剛身、語、意及完全顯露之 覺性。
故時輪金剛乃以淨化四點為其主要部份。以達此,時輪金剛以「空身」理論及「不變大樂」之力。其結構即為六瑜伽。
亦有將四點說為八,分成金剛身之上下半部。一世達賴喇嘛於其《註釋》中未有此說,縱其中論及各點於身內走動時顯示其已清楚有關之討論,康地大師朗度喇嘛於《時輪生圓次第結構導引》中云:
於金剛身之上部,醒時明點乃於額上,夢明點於喉,厚眠點於心,生貪點於臍,此四為持命氣所轄。
下身之四點,醒時於臍,夢時於密處,厚眠時於寶珠(根部之)中央,生貪時於寶珠頂。
此八點如何運行及其與覺性之關係甚為重要。一切昇華者均似此:包括偏知之障及解脫之障。
此六法乃為相繼運用而非同時者。各有其目標,前者達到即續修後者。此於一世達賴喇嘛《註釋》中強調:
六瑜伽乃依前列次序而修,即於首修至嫻熟方進至二,餘類推。前未修至成就即修後者不能達至預期之果。每一次第之效果即使行者進於諸階而能續修下者,瞭解此理並依之而行甚為重要。
如於主流密續,時輪金剛圓滿次第亦以觀修脈、氣、輪與點之金剛身為主。然「金剛身」則與主流密續不同者。一世達賴喇嘛於《註釋》中即有詳述時輪金剛中金剛身獨特之處。以此支點,行者按之修圓滿次第。
首為『別攝支』,此名由來乃斷六根六識之氣。行者集中額中醒時之明點,至使氣入增上靜止之地。此令煙等十相生起,以示進境。此等內像,如死時顯現同。相繼出現後,即有第十一相:如髮許黑圈於明點明晃耀。此為成就具五相粗報身之相,此五為其時乃十相出現;其處為中脈之內;其自性為非物質;其相為金剛身;其顯為內父母份雙運之大樂。此為替代之空身。
如一世達賴喇嘛指出,別攝支應於黑暗中修,於世藏,此等瑜伽常於上師地界之關房中修。關房之設計乃使之無光者(譯者按:概指黑關),修以數月,甚或數年,直至成就相現。
次為『靜慮支』,意為令意定止。此為使首瑜伽成就保住故,意即綜合與增上上階段之境界。行者續觀頂輪,將器世界溶入壇城聖眾及上乘生起之粗報身,生起密慢直至自然生起。此瑜伽共分五支,首二以毗缽舍那為主,後三則為奢摩他。集中之處包括粗身,心中生起之喜,空身細微生起之樂,身與識之相互關連。五事之達成即得止觀相運之收融。
若六瑜伽分成三支,此二名為相成就支,以首瑜伽生出觀修之特殊物質基礎而次增上此成就故。此中所言特殊身乃名為「粗報身」。報身此名與般若乘共,乃指覺者之特殊顯現,而只能為高地眾生方能見者。
此瑜伽修成之生又名為替代之空身。其乃於頂輪中央明點中生者。
第三時輪金剛之瑜伽為『中善支』。前二瑜伽調伏識根中之氣;第三即令微細氣入中脈。主要所修金剛誦與寶瓶氣,乃欲令持命氣及下行氣與臍輪和合。臍中之靈熱燃起,至令頂輪之點溶化並沿中脈下降,經各輪時生起大樂。此大樂即為中善支之成就。
於第三瑜伽中首有「靈熱」。此與主流密續之次第有異,如於密集金剛中,此(譯者按:指靈熱)居首。
其兩種氣方便(譯者按:指金剛誦與寶瓶氣)於主流密續中亦存焉,然時輪金剛乃集中生起高層能量以成就實有之「空身」。此中所言能量亦指氣,而行者所修愈熟,即能增長持氣之時。漸次,能持氣達數日,甚至數星期,而對行者無損。
第四為『認持支』。此時行者令氣住持於中脈。諸大漸次收入,令微細氣循諸輪回升。各能於每輪住一層,生起四喜。此時生起心與空身此二主要能量之和合;而令其住於六輪中。此覺受即入此瑜伽之地。
上二支(譯者按:指三與四)成就高層能量故又名為「金剛語瑜伽」。
次為『隨念支』,以此時輪金剛不共之大樂生起。此名為隨念者乃憶念前生起之細身並觀修之。
行者以實,觀想或虛幻之雙運以生起不變大樂。於此,行者分三等:利、中與鈍。首者用虛幻之母,並觀想雙運以生起覺受。而第三等行人,鈍根者則須用實印作修。然無論如何作始,均應漸入大手印。
頂輪白菩提下降至密處尖處時,紅菩提於臍間升至頂,生起無上不變大樂。此即入時輪金剛第六瑜伽三摩地支之邊沿。
於第六及最末時輪金剛瑜伽,行者聚集明點於中脈,生起陣陣大樂。據言每陣大樂能將物質身二萬一仟陸百份中之一消溶,令行者於喜悅中步升。最後,整個物質基礎與諸大及物體離於障礙,所知障消除,得時輪金剛佛父母所表之佛位。
如是物質身消溶而代以空身,與諸相好,心中充滿大樂而成內在不變智慧。
一世達賴喇嘛於「二次第註釋」中云:
其義為:時輪金剛行者一期成就乃此善男子或善女人具時輪金剛佛母之本性;大空身具正覺之相好。其為透明瀅澈,以其不可觸及非物質故,無有世間之結構 。
此為身之成就,若言意成就,其自性為無上不變與觀空離習氣所生智慧二者一味雙運生起之大悲,遠離諸相。
如是身意得空身與不變大樂智無分,此故名為「元始時輪」。
同文別處一世達賴喇嘛開示時輪金剛六伽如何組成一完整覺悟之道。
六瑜伽亦可組成三支,別攝支與靜慮之合而得身成就;中善支與認持之合為氣成就;而隨念支與三摩地支則合為大樂成就。
如上所見,成就前四則轉修第五(隨念支)而得生起空身之能力。此階段(譯者按:指隨念支)之成及力用則為第六及最末最末,即三摩地支成就之基礎。
以此故(六瑜伽半身具足成就圓滿正覺之能力,故)無須輔以其他諸法,亦不必於其上修他者。此外,缺一即損體系(成就正覺之)能力。
如前述,時輪金剛體系統中缺不少主流密續中之名相|如三獨立(身、語、意),不淨與清淨幻身,仿及實有光明,與大會合等|而用他名相如替代及實有空身,四點之清淨,生起不變大樂等。
時輪金剛圓滿次第之一大不同者為「空身」之說,對與主流密續之「幻身」。此等名相實義如何極難說,以此乃自密之境界及難以言詮故。藏本中常言此幻身(及所成就之虹身)為最微細能量之物質所成;然時輪金剛行者所成之「空身」則為非物質,純為投影。
一世達賴喇嘛比較主流密續幻身之說與時輪金剛傳統中之空身技巧如下:
時輪金剛中不共空身與主流密續之幻身甚似,縱其成就之基礎與六瑜伽之首別攝支有關。次瑜伽靜慮支則 使上成就堅固。如是二瑜伽身成就支所成之空身則為行者之不共身(而成意觀想之基礎)。三四中善與認持支乃用以控制微細之氣。此依外緣之印於自成就中 行隨念之,而生起時輪金剛佛父母之空身,由此生起三摩地與大樂之雙運。
其中,隨念支所生起之空身與主流密續如密集金剛等所之幻身類似….
於密集金剛等體系中之幻身,成就之基礎為首之身獨立。此由語獨立增上,至於幻身中八第三次第。
若比較以時輪金剛之空身,則此約為次瑜伽靜慮之所成之身。由此真至認持支(四瑜伽),境界增上,然空身之成乃待第五之隨念支。此空身與別攝支者截 然不同(以其為非物質故)。行隨念支,一切物質消溶而全基以時輪金剛之空身。
其又比較時輪金剛與主流密續中之光明理論。於時輪金剛經論中,常見「有表空」與「無表空」。首者,其意直見二法顯現中生起之空身。此名為空以否定故,粗細物質消溶,全無物質故。
次(無表空)為意直見否定之空,即本有之空,以意已無二法顯現故,名為「無表」。
時輪金剛空身乃如上闡述,而空性之智慧與無上不變大樂成為一味,此乃代替無上瑜伽密續之光明與幻身(即空身代替幻身,不變大樂與智慧一味代替光明)。身意具此二者(空身與不變大樂溶於空性智慧)代替(光明與幻身)之大會合。
前已知主流密續中行者如何經五道達覺悟。以時輪金剛中強調生起「空身」,並以之從樂之覺觀空故,其次第有所不同。
二世達賴之上師嘰竹羅桑嘉錯開示云,如密集金剛,於灌頂時入資糧道,然此後即與密集金剛別。
一世達賴喇嘛解說時輪金剛如何步於五道:
當行者將白紅菩提引至寶珠尖及頂輪(即白菩提至寶珠,紅菩提至頂),並於是處忍持之,即能生起陣陣大樂。二萬一千六百粗身之分中,其一消溶。同時,自鼻出之二萬一千六百業氣,十二分一(即一千八百)停止。
當(第一份之)一千八百大樂生成,一千七百九十九分明點積集,即得加行道中之「大無上法」(加行道之第四即最末位)。再千八百分一如是生起,即得尊者位,得見道(即第三道)。
若如是能引二萬一千六百白菩提,生大樂者,往寶珠頭,並向上積堆直至頂輪,又引二萬一千六百紅菩提並積成紅柱自頂至寶珠,以此(二萬一千六百紅白菩提)得穩定之大樂。如是二萬一千六百煞那之不變大樂生起。各斷二萬一千六百業風之一,而令物質身二萬一千六百分之一完全消溶。
其色蘊,諸大與俱,離去諸障,超自知障,同時一期成就元始時輪金剛正覺。
有時輪金剛經論中言正覺為十二地,或時輪十二地。藏語為「沙」,即譯自梵文「本美」者,意為地也。修多羅乘中亦有言地,然只至菩薩十地。此等為更高層菩薩之境界,自觀修空性至見地直至得等正覺前。
故此等十地攝五道中之三四(第五道乃究竟覺悟)。一般修多羅乘均以初菩薩地為見道,其他九地屬修道,即五道中之第四道。
蒙古喇嘛羅桑泰賢於「如日大師傳承」中言及時輪金剛與菩薩諸地之關連:
三摩地瑜伽亦可言及共分十二地。首仍為凡位之發意。次十為聖位之十地,自為首之歡喜地至十之法雲地。第十二地,亦名不共道,乃為離陣道(亦即覺悟) 。
同典亦述於道及地上如何積疊白紅菩提往上及往下,其中亦如一世達賴喇嘛於《註釋》中云:
故依臍輪中脈中央作實有「空身」父母力雙運,並然點業力身臍間拙火,紅菩提自中脈於下引上並持之頂輪。
同時白菩提自中脈引至寶珠頂,此等明點忍持不讓他往。使其堅住與堅持。依此,初得剎那無上不變大樂,並生起剎那空樂之元始智慧,並消除部份障。與此同時,千八百分業風之息止,物質身二萬一千六百份(即千八百之十二倍)之一得盡。
如是建成二百一千六白與紅菩提(反向)於中脈中並生起二萬一千六百無上不變大樂覺受。並生起二萬一千六百空樂之元始智慧,令二萬一千六百障礙昇華,止二萬一千六百業氣。此二萬一千六百積集明點消解物質身之所有二萬一千六百分,令物質身完全消解。如是(十二組千八百明點,剎那之覺受,空樂智慧之覺受,業風之止息,物質身之消溶)行者得十二時輪金剛地。
羅桑泰賢對照宗喀巴大師之開示,於「如日大師傳承」綜合時輪金剛覺悟次第如下:
要之,首千八百不變大樂之覺受中,一千七百九十九於加行道(五道中之次)中生起。第千八百覺受即為見道(五道中之三)之始,並登首聖位,歡喜地。再千八百大樂覺受生起,其末乃為修(五道中之四)道之始,並為次聖位,離垢地之始。
如是步各時輪金剛之十二地,各含千八百份,究竟至十二地,離障道。
亦有言及堆積紅白明點與六輪開啟之關係。羅桑泰賢亦有此說:
是故明點之堆積自寶珠頂始。當自寶珠輪堆至密處,即得首二時輪位,凡位之發意與聖位之歡喜地。自密處至臍,則為次二時輪地,離垢與發光地。自臍至心,為次二地,焰地與難勝地。自心至喉即為現前地與遠行地。
自喉至額,得不動地與善慧地,自額至頂,法雲地與離障地…
如是行者自寶珠堆積明點至頂並持之不令消散,圓滿大不變大樂。猶如將鍊金藥置於鐵,此鐵消解並顯為純金,依圓滿時輪瑜伽,行者故有色蘊消滅而成如 空中虹之時輪金剛佛父母身。
羅桑泰賢對時輪第十二地亦有簡述:
一切諸佛之功德乃含於四身中,
首為自生身。此乃第四時(生貪時)明點離損。得頓悟,為之始金剛智。為空所淨,得遍知與遍見。
次為元始之法身。此乃厚眠時之明點得無損。得五智之覺而為金剛意。以住於無相境清淨,令所知為覺悟道,並住於無上不變大樂。
其三為報身,此為夢時明點離損。得覺之十二地,為金剛語。以無求清淨,能應眾生根器說法。
四為化身,醒時明點無損,能於諸世界化無量身,為金剛身,以無整清淨,得遍知,能顯身自在….
四身各又含身、語意及大樂之如是時輪金剛乃言及十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