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前弘期佛教之創立經過

西藏前弘期佛教之創立經過

林崇安

前 言

西藏佛教分「前弘期」與「後弘期」二階段。前弘期,始自第三十三代藏王松真剛布(西元六一七年生),經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真,至第四十一代藏王赤雅巴丁(西元八四一年卒),前後約二百年,佛教由輸入,建立至推廣,並使信仰深值民間,皆此時期經營之結果。本文主要依據 敦珠法王所倡印之「鄔金蓮華生上師本生廣傳」。此廣傳為赤松德真時期之移喜磋嘉所記載,成書後巖藏起來,經五百年後,由尚傑寧巴(西元一三四○ ─一三九六年),由巖藏中取出,並流傳出來。 以下分三段來敘述前弘期西藏佛教之創立情形:

一、 松真剛布時期(西元三七四─四九三年)
第二十八代藏王哈圖妥列呢珍時期(西元三七四─四九三年),傳說早已有顯密佛經傳至西藏,唯將之供奉而已。至第三十二代藏王松真剛布時期,始正式建立佛教。此王生於隋恭帝義寧元年(西元六一七年丁丑),卒於唐中宗嗣聖十五年(戊戌),壽八十二歲,在位期間,擴張版圖,成一強國。二十五歲時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娶唐室文成公主。公主携釋迦佛像等赴藏後,蓋建小招寺。此王派遣純密森波渣赴印求學,回藏後,仿梵文造藏文,並著文法書籍,從此西藏始有文字。松真剛布期內,除建廟、迎請佛像經典外,並開始翻譯佛經,且以佛教之十善等教化民眾,從此西藏文化大開,故此王被稱為「第一代法王」。

二、 赤松德真時期(西元七一八─ 七七六年)
第三十七藏王為棄隸縮贊,唐室金城公主於唐睿宗景雲元年(西元七一○ 年庚戌)下嫁此王。八年後,赤松德真誕生。西元七三O年,棄隸縮贊卒。七三二年,赤松德真十五歲登位,為第三十八代藏王。此王在位期內,國勢鼎盛,且大興佛法,其創立經過如下:

(一) 蓋建桑鳶寺(西元七三八─ 七四二年)
赤松德真為蓋建桑鳶寺,乃先迎請寂護菩薩入藏為此寺破土,時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西元七三七年丁丑),藏王二十歲。其後蓋建時,障礙甚多,乃迎請蓮華生大士(簡稱蓮師)入藏建廟,時為開元二十六年 (西元七三八年戊寅 )。前後蓋建五年,於玄宗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壬午 )蓋成。此寺為一顯密皆備之大道場,仿印度超巖寺建立,可容納大量僧象。

(二) 訓練譯經人才(西元七四二 ─ 七六一年)
為使佛法於西藏生根,寂護及蓮師乃勸藏王訓練佛教人才,先習藏文、梵文,再習教理。由西元七四二年至七五五年,十三年間,訓練出甚多優秀人才。於西元七五五年(乙未),藏人毘盧渣那、瑪寧青楚、渣華蔣曲、渣華卓揚等七人,以寂護菩薩為親教師,出家受戒,稱為「七覺士」,從此藏人中,始有僧侶。第二批出家的,有五人,其中有南卡迎波、渣華羅爵等。而後皆派往印度留,由西元七五五年至七六一年間,前後造就有名的譯師一○八位。

(三) 貶逐黑教及正式譯經( 西元七六一 ─ 七七四年)
西藏之原始宗教,為近乎巫術之黑教,因佛教之輸入,乃時起衝突。西元七六一年,藏王迎請卑嗎那密渣尊者入藏,此年舉行佛教與黑教之辯論大會,黑教墮負,乃被貶遂。從此,在蓮師、寂護、卑嗎那密渣及毘盧渣那四大師之主持下,大量翻譯顯密佛經,由西元七六一年(辛丑)至西元七七四年( 甲寅),歷十三年。此中,於西元七六八年 ( 戊甲 ) 因藏地之禪宗不重戒律,藏王因而禁禪,雖然七七○ 年(庚戌)解禁,但禪宗已大不流行。
西元七七四年,譯經完畢後,由國外禮聘之大師,分道離藏,(如卑嗎那密渣赴五台、漢僧摩訶衍返漢) 蓮師及寂護則仍在藏,弘揚顯密佛法。

(四)證解並行 (西元七七四年起)
西元七七四年(甲寅)起,赴印留學之諸譯師,於西藏各處弘揚佛法,或入深山修證,因而西藏之成就者甚眾,其中著名的,有毘盧渣那、瑪寧青楚、渣華蔣曲、渣華卓揚、南卡迎波、渣華羅爵、努青生遮野些、尼渣那咕嗎那、移喜磋嘉等共二十五位,合稱「蓮師二十五大弟子」。
西元七七六年 (唐代宗大曆十一年丙辰),赤松德真卒,壽五十九歲,其後蓮師攝政十餘年,並於此期內,將甚多密法巖藏於西藏各隱密處,以備後世佛法被破壞時得以保存。蓮師在藏五十五年。西元七九二年(唐德宗貞元八年壬申),蓮師離藏,而佛法已在西藏生根發芽矣。
由於赤松德真之迎請印度大師入藏譯經弘法,並以十善道治國,使佛法大興,史稱「第二代法王」。

三、 赤雅巴丁時期(西元八O六 ─ 八四一年)
第四十一代藏王赤雅巴丁(冊府元龜作可黎可足戔),生於西元八O六年,亦深信三寶,以十善道治國,並迎請印度大師入藏,配合藏地譯師,依因明之論證方式,將大小顯密之佛學名相重新整理並加以統一,編成大詞彙。此王在唐穆宗長慶元年(西元八二一年辛丑)與唐朝會盟,平息歷年來之戰爭。西元八四一年(唐武宗會昌元年辛酉),此王為其弟朗達瑪所篡,前弘期佛法至此告一段落。由於赤雅巴丁之推廣佛法,並使譯事完備,史稱「第三代法王」。

結 論

西藏前弘期佛教之二百年創立中,由經典之輸入,至印度大師之迎請,特別是赤松德真時期,先五年建廟,十三年藏丙訓練人才,六年赴印訓練,而後十三年譯經,最後教證並行,因而使佛法在西藏生根發芽,遍及藏地,因果宛然,非倖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