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受略述

觀受略述

陳國政

前言

《俱舍論》卷一:「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 又生死法以受及想為勝因。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迴。」若於『 受』味著,令我們競逐於無止盡的欲望中(貪愛);於『想』顛倒,令我們樂著各種 邪見(無明),而貪愛及無明,正是輪迴與痛苦的根源。所以在有漏四禪四空定之上 ,更有無漏的滅受想定(滅盡定),在此定中已淨化及超越諸受想,煩惱得以淨治。 由於『想』使心念流散於過去,不斷回憶經驗過的事物,若於當下的感『受』能平靜 去如實觀察,『想』自然會消逝無蹤。可知對『受』能有深入的認識,將有助於修行 。本文試就『受』之角度簡單介紹。

『受』之種類及性質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云:「何等是受自性?答:略有六種 ,謂依眼等六觸所生。….五根所生諸受,合為身受,唯依意者, 獨為心受。….又一切受,皆領納相。」所以『受』 自性有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等六種。又可攝為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 受(捨受)。苦受如身之粗重、酸痛、壓迫感….及心之驚懼、緊張、生氣 、煩燥、不如意….等不舒服的感覺,一般人企盼苦受迅速遠離。樂受如身 之輕安、舒暢….及心之愉悅、所求如意、寬坦….等舒服的感覺 ,一般人希求樂受片刻不離。如《大乘廣五蘊論》云:「樂受者,謂此 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

受念住-觀受是苦,是四念住之重要一支。觀樂受如富貴壽考,樂境變壞時所生 苦,是為壞苦。苦受如饑寒貧病等苦時所生苦,是為苦苦。不苦不樂受,雖然無苦, 然而外之四相(生、住、異、滅)遷流。內之諸想不斷,是為行苦。如《瑜伽》卷九 十六云:「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 觀樂受為苦。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 。非苦樂受已壞滅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苦樂)更續能隨順故,由 此應觀非苦樂受是無常性是滅法。如是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所以一切的受都具有苦性,相對的樂亦有苦的本質,快樂失壞時即感 到痛苦,這種生滅無常正是感受的本質,故《雜阿含》第四七三經云:「我 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由於感 受之無常迅速,絲毫不能加以主宰,《瑜伽》卷八十四亦云:「如浮泡 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

『受』之生起

由唯識之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及十二因緣:「六入緣觸,觸緣 受,受緣愛,愛緣取….」可見六根接觸六境,透過意識之注意與了知,產 生身心的苦樂六種感受,由往昔煩惱習氣的薰習力,生起貪戀或瞋恚之想,並執取不 捨,於是起心動念造作善惡之業。《瑜伽》卷九十六云:「一切有情應 斷諸受,(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緣,謂於 過去世;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 於諸欲中未離 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污受而得生起: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 。….追求諸欲,為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即此非理思維 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於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欲、 尋、觸緣,由現行故皆不寂靜,以此為緣發生三受。」可見對未來之欲 求,對過去之追憶,現前根境的接觸都能生起苦樂捨三受,而執著有多深,帶來的痛 苦就有多深!

『受』之活動

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色指身體,受想行識指精神,而感受從身心起, 『受』可說是身體與精神之間溝通的橋樑,『受』使我們有身心結合的覺受。同時『 受』也是溝通上意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與潛意識(第七末那、第 八阿賴耶識)之媒介。業果成熟時,潛意識中的業種子,會浮現而生起身心之苦樂受 。由於心識未經淨化,我愛執力驅使我們對樂苦受,生起貪瞋習性之反應。對樂受盲 目生起貪戀心(愛)而愛執(取);對苦受盲目生起憎惡心(非愛)而瞋執(捨), 由取捨故,種下貪瞋之種子(有),如《瑜伽》卷九十六云:「於樂受 中有貪隨眠,於苦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非樂無明隨眠。」又「現 行薰種子,種子生現行。」故,招感當來之苦樂受,再起貪瞋習性之反 應,這種起惑造業受苦的巨輪,恆轉如瀑流,使我們長劫流轉生死。

上意識清醒時亦能不斷的察覺苦樂感受,也不停地以愛憎生起反應,再有感受, 再起反應,也就是潛意識的我執習氣使我們產生愛取、苦捨之習性反應。行者若透過 持戒、修定工夫或精神修養,亦能將上意識所感受的苦樂,淡然處之,不為所動,可 是前六識在五位時(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睡眠、悶絕)皆不現行,所以有時感 受不到,然而潛意識中的第七末那識,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其性恆時相續,並不休 息。例如晚上熟睡時,上意識已完全休息,但潛意識仍然活動,有時睡姿太久不變, 身體某部位被壓麻,潛意識覺得不舒服,立即反應改變睡姿,所以睡時不斷的翻身。 如果被蚊子叮咬,潛意識立即覺察,並立即反應用手去搔癢,還有大部份醒後不復記 得的做夢、打鼾等,都可證實在四位(滅盡定除外)時身心的感受,潛意識都能感覺 到並起反應,而上意識卻毫無所知。

『受』之流轉及還滅

潛意識裏的貪瞋癡種子成熟,會浮現成為上意識能感受的快樂或痛苦感受。無始 以來,由於我愛執力,我們習慣對樂受直接生起貪愛的盲目反應,對苦受直接生起憎 惡的盲目反應,如《瑜伽》卷九十二云:「受雜染所作過患者:謂愚癡 者,於其樂受,並彼隨轉,並彼隨染,有貪愛纏;於苦受等,有瞋恚縛,於其不苦不 樂受等,有愚癡縛及隨眠縛。」由對苦樂受的貪瞋盲目反應,以致在感 受苦樂中,又種下三毒種子,使我們的潛意識受到染污,當再受苦,除非我們能夠改 變反應的習性,否則這種見樂生貪,見苦生瞋習性不斷的循環,使我們永劫沉淪。

當知身心所感受到的苦或樂,這種感覺都是當下的實相,都具有呈現與消失的無 常體性。潛意識與感覺隨時都密切連繫,若能使感覺得到淨化,潛意識即能同時得到 淨化。如《瑜伽》卷九十六云:「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 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隨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 ,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想要摧毀十二因緣的流轉 門:「無明緣行….受緣愛….生緣老死」的輪迴枷鎖,須從感受 的淨化下手,來切斷生死流。同時心識的轉依,第六意識扮演解脫的主導地位,若能 守戒修定,具足正知正見,訓練第六意識的專注及念知力,如實觀察諸受時,不生愛 惡、取捨等虛妄分別,則感受及心識開始淨化。如《雜阿含》第四七五經云:「如 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 、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蹟;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 道蹟;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 欲貪,是名受離。」

當感覺是苦受時,以安祥平靜的心態加以如實觀察,了知其具有呈現與消失的無 常本質,而不生起任何厭惡心,則潛意識中的瞋恚業障習氣浮現,會因心態平靜而失 去薰習力量,痛苦感受將開始崩潰並漸分解消失,藉以拔除累積深藏的瞋恚種子。當 感覺是樂受時,以平穩平靜的心態加以如實觀察,了知其具有呈現與消失的無常本質 ,而不生起任何貪戀心,則潛意識中的貪愛業障習氣浮現,會因心態平靜而失去執著 力量,快樂感受將開始崩潰並漸分解消失,藉以拔除累積深藏的貪愛種子。

敦珠法王於最後祈禱文:「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及於成就山法精華:「就算快樂的或痛苦的感受生起時,你亦要了別它 們的本體,乃赤裸裸、清新、清楚、廣大及透澈的,並聽其自然。故其重點乃行者不 要被思考所擾亂,亦不要著意去觀想空性以為對治,而與妄念及障礙有別。如你能了 別妄念的本體,亦即是覺性的話,在這一剎那間,它們自然地得到解脫,有若蛇從蛇 盤中,自己解脫一樣。」經如實觀察苦樂受不生任何反應的行持,苦樂 受將失去執著的力量而不斷呈現與消失,終致分解融化而去除。蓮師於《杖指之教》 中開示最密口訣:「無論困惑之情緒生起,諦觀情緒即無餘消解,困惑 之情緒自解,此修法至為簡單。」深藏於潛意識的貪瞋癡不淨業障,藉 由客觀保持平靜,體驗感受的無常,得以淨除。如此不斷的深入更深的一層,更細微 的一層,甚至最細微的層次,消除所有的染污業障。故《瑜伽》卷九十二云:「瑜 伽師於貪瞋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繫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等 ,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

引證

一、密勒日巴大師於求正法前,曾以咒法復仇,誅死許多親戚及敵人,又用降雹 摧毀了家鄉的農作物,造了非常重的罪業。其上師馬爾巴以種種近乎瘋狂的苦行折磨 他的身心,命他獨自一人在山上一棟一棟的蓋房子,又一棟一棟將它拆除,而且不斷 予以羞辱責打,密勒日巴艱忍地遵照上師指示去作,全身都磨成了粗繭,受了極大的 痛苦,但始終沒有動搖他的求法決心,及對上師的信心,也不生起絲毫的瞋恚與不悅 ,終於使上師贊歎:「他大部份的罪業都已於八次的大苦行和無數的小苦行中根本清 淨。」並攝受他為傳承弟子。

二、金剛經云:「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 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由遭人輕蔑受譏毀苦時 ,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並體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始能對感受不生分別,而隨緣消舊業。

三、成就山法精華:「你過去生中所積的一切罪業,由於修持的力 量,把它們引發出來,而顯示為障礙及大自在天的化身。在你修習的地方,鬼神會用 不同形式來對你加以阻礙。甚至以上師的姿態顯現,來欺世盜名。各種不同的可怕之 幻象,便會呈現於你的內心境界、思想及夢境裏。而在實際環境中,你甚或被侵害、 捶打、財物損失、疾病及其他的阻障。又或無緣無故令你內心會感覺痛苦及失望,使 你想要痛哭起來。….因此你應堅決守護你的三昧耶及決不轉移的 信心,並對你的上師付出全心全意的信任,祈求他能給你支持。若你能了知此等逆境 實為好處,並能堅持修習過了一段時間,這些逆境便會自然而然地消滅,而你的修習 則會繼續前進的。….這便是解決困境的最重點,倘能夠把生活的 困難,帶領到修行道上,則所有修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的。」

後記

五蘊生滅無常,《大莊嚴經》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 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感受正如水泡,在瞬息萬變的身心中,不 停地生起與消失。從十二因緣之流轉門:「….受緣愛….生緣老 死。」若於受有執著,妄執其為「我」或「我所有」。一執為它,痛苦便無法止息。 如《大毗婆娑論》卷二十四云:「三受皆能為緣起愛。….若 有三受,未斷未知,能起諸愛,引眾苦果。」從還滅門:「….受 滅則愛滅….生滅則老死滅。」若能體驗「諸法無我」,一切感受不是「自 我」或「我所有」,而不執著,並覺知其具有呈現、消失的「諸行無常」體性,無論 何種快樂,其苦性未嘗離開,體會「諸受是苦」,對諸受不起盲目貪瞋反應,而取捨 造作,才能親證超越心物的「涅槃寂靜」。

上師曾開示大圓滿學法六條件:「三眛耶清淨、脈調柔、氣導順、點昇華、器官 完整、心態自在。」前四項須依止具德上師修學,才能相應與熟練。若能從感受來淨 化潛意識的染污習氣,由習氣斷除故,心離執著,「心態自在」必將容易成辦。這可 從釋尊於《雜阿含》第四七九經開示得到證實:「以我於諸受、受集、 受滅、受集道蹟、受滅道蹟、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魔、梵、沙 門、婆羅門、天人眾中,為悅、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眾生都能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從痛苦的束縛中得到真正的快樂、解脫 、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