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釋義

靜坐釋義

贊青

靜坐之涵義:是以「坐」的姿勢,以達到「靜」的境界:從坐的姿勢說來,對身體的頭、頷、脊、手、腳,甚至眼、舌……等,均要加以注意,使它等做到標準。從靜的姿勢說來,要分為「止」、「靜」、「定」三個階段;因為人們日中工作繁忙,雖經常雜有「妄念」,有如瀑水急流,總無發覺;一旦靜坐下來,便覺妄念紛紛,無法制止。這很像我們每人手上,都有一個手錶,但在白天戴在手上的時候,總不覺有聲;及到晚上,將它放在枕畔,便覺得淅瀝之聲,鬧個不停,這就是「忙時不覺靜時覺」的例了,妄念也是這樣。

妄念既然是人們都有,由它下去吧,那又有什麼害處呢?古人說得好:「人無百歲壽,每懷千歲憂。」憂是否能傷人呢?譬如衣食艱難:就憂無法生活下去;到後來生活解決了,又覺得「他人騎馬我騎驢」(即是說:他人出入坐私家車,而我卻只擠巴士。)那就愧見親友,怎能不憂?到生活豐裕了,但能否維持到我老、死呢?和我的子、孫又能守得住呢?……如此種種又怎能不憂呢 ?我不是教人信任自然,而不奮鬥、和不遠慮的。但這種患得患失的憂,對人總是有害無利,而人都是與憂結不解緣。上面所舉一點點的例,當有如婚姻、事業、午息……等等甚多,尤其是在此生活緊張,競爭劇烈,變化跪譎的大都市中,人又怎能免於憂患呢?於是而朝思暮想,夜夜失眠,初則口定目呆,逐漸神經衰弱、失常、錯亂,真不堪想下去了。加以飲食不節,起居失調,遇到寒暑不常,體力消耗,疾病侵襲,又怎能免除,這是不可不注意的。而健康與長壽,與密宗靜坐法,又怎的扯得上關係呢?不能不待下文介紹「利用本身免疫功能」一章中,才有得交代。我現在是說妄念對人們的影響,不能扯得太遠,話得說回來,怎樣把止、靜、定三階段來對治妄念呢,現在分述如下:

人們的妄念應該分為主動及被動的兩種,什麼是主動的呢?就是無所不想,自動的找事來想,於是天南地北的空間,從古及今的時間。都想到了。妄念的對象,多到不可勝數,俗語說得好:「又憂千年沒米煮,又憂沒命到千年。」若果遇到切身的難題,怎不失眠,養成習慣後,怎不精神恍惚呢?這主動的妄念對治的方法,佛經上說得很多,就是設法用力加以壓「止」,是第一階段。

「止」的辦法,非一言可盡,也非一時可以辦到,而這些根器,因人而異,不能加以肯定。到靜坐時,主動的妄念,給壓止了;但被動的妄念,又是什麼呢?就是當靜坐時,有形或有體的東西,在眼前溜過或出現了;暴聲或動聽的樂聲,在耳邊聽到了;可愛或可厭的香,在鼻孔嗅到了;梅子的酸味,烹飪的肉味,麴車的酒味,向舌根侵襲了;不太重也不太輕的物體,向身上擦過了等等,還能夠不意隨境轉,聯想下去,甚至「口流涎」嗎?若果靜坐得到家,對於外境的紛擾,會「不動心」的,這就是「靜」,是第二階段。

「定」又是什麼呢?是主動的妄念,不獨給以適當的制止,而且是很自然的不起。而被動的妄念,亦很自然的不動,故現前對著外來侵擾的境,不理理之,更不會隨它奔走。及至純熟時,則山崩倒於前,而面不變色。這種臨危不變的精神,不正是創大業成大事的偉大人物嗎?此對世間的事業而言,若修行的聖者,不獨靜坐時如此,而平時亦能如此,則於環境的苦或樂,人物之對他的稱贊或譏誚等等,都無所動心。若釋迦佛歷劫(劫是很時間長。)修行,得到成就,而能終日常在定中,一心不亂,這就是「定」的境界,祇有佛陀才可得到,今人稍學靜坐,便開口說是入定,閉口也說入定,是否說得太早的呢?

歸納說來:「坐」是對身體的姿勢,加以調整,使達標準。「靜」是對妄念的對治,加以導引,使趨寂靜。常然坐是調身,靜是調心,必須經過一年以上的修習,身始能調,並且要隨時作精明詳細的檢討,否則養成不良習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大藏經內所說的禪病,就是由此而起的。姿勢調了,須知「一切唯心所造」,故要調心,始算究竟。

心是難調極了,上文不是說過:歷劫修行的佛,才能得常在定中。那又談何容易。但要知研究靜坐,即使得到「靜」的階段,甚至「止」的階段,所得的益處,已是很大很大的了。六祖壇經中有一個名叫臥輪的法師說:他能「對境心不起」,是較高的靜的成就。而稍有修養的人,也能「境來心應,境去心無」;這樣心中常自泰然,毫無煩惱,即使股票狂跌,神經病院還有他的位置嗎?還會悲觀自尋短見嗎?還能自暴自棄,精神萎靡嗎?還會影響情緒自亂步驟嗎?不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