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彙集(七)

顯密彙集(七)

劉銳之金剛上師開示
弟子余迺永記錄

 甲六 翻譯經典

佛教典籍的翻譯工作,可說與佛法的東來同步進行。遠在東漢末年即有四十二章經的翻譯講說。至魏晉南北朝有了更大規模的開展,至 隋唐而大成。在此期間,共譯經典達二千一百多種,有六千餘卷之多,有姓名記載的翻譯家為二百餘名。參與譯事的動輒逾千。此中最傑出 的有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史稱「四大翻譯家」。

  乙一 鳩摩羅什法師

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義為童壽,取其年幼即有長者的智慧。為天竺人。生於東晉龜茲國(新疆庫車),出身宰相之家。母 親於懷孕時,即得辯才無礙。後來母親出家,什也隨之出家。初學小乘,後因受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啟發後,改學大乘。由於天資聰穎,聲 名遠播,前秦苻堅特命呂光往龜茲國迎請。不果,而滅龜茲,劫至涼州,適苻堅被殺,於是呂光立國,號後涼。什於涼州居十六、七年之久 ,並被迫與龜茲王女兒結婚,直至姚興弘始三年,纔被請到長安。鳩摩羅什法師抵長安後,由於姚興的大力護持,譯場精英群集,數達三千 ,故能於短短十年間所譯經論達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之多。(據《開元錄》)。量大質亦精,如大品般若經、法華經、涅槃經、阿彌陀 經、維摩經、首楞嚴經、及龍樹的作品-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及訶梨跋摩的成實論等。透過其高超悟性與語文能力 ,而用中國的語文,完美準確地表達出梵文經論本來的思想。同時也把龍樹的思想體系完整無誤地介紹到中國來。其弟子輩中,有所謂「門 徒三千,入室唯八。以叡為首。」,更有所謂「老則融叡,少則僧肇。」的所謂關中四子。

  乙二 各師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自古至今不外來自梵文、西域文、巴利文及西藏文。

中國初譯佛經是在東漢明帝時,伽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天竺比丘,以白馬馱經而至,帝建白馬寺安置之,並譯成傳說的四十二章經。近 人梁啟超的佛學十八篇懷疑這所謂中國譯自印度原典的第一本佛經,其實是漢人作品。雖則一般人認為是伽葉摩騰首譯,竺法蘭繼前者遺志 譯成。但此書在梵文佛典遍尋無著,內容又兼及大乘及有濃厚的老莊哲學,寫經者意欲融合二者思想;加上文筆優美,其時中土未有大乘學 說,故或為三國至東晉時人所著述。

唐宋初期的官方譯經,先置一大壇,壇的四周各開一門,由四位印度法師持咒;另設一木壇,書過往的諸大德名字。拜完木壇拜大壇, 希望佛菩薩及大德加持,不讓魔怨侵擾譯場。

譯經時,譯主先讀梵文,第二位名證義,和譯主共同探究文義。第三位名證文,負責檢聽譯主所讀與譯文有否出入,第四位名書字,記 下漢文,第五位名筆受,將譯詞寫下,第六位名綴文,結字成句,第七位名參譯,檢核有無讀錯或寫錯,第八位名刊定,判決正確抑或錯誤 ,第九位名潤文,專責詞藻修飾。第十位名梵唄,將譯好的經文以唱誦方式唱誦之、檢修不和諧之音節。鳩摩羅什法師的譯壇有八千多人, 玄奘法師的譯壇過萬人。宋代姑蘇景德寺僧法雲編有翻譯名義集二十卷,將佛典用語分類編列,如係梵語則譯以漢文,並詳得名之由及其沿 革。可見古人譯經的嚴謹。近代日本人懂得一點梵文,所持版本又容或不同,便動輒指中國舊譯佛典乖誤,要改就梵文、巴利文或藏文譯寫 日文佛經。這種妄自尊大的心態,我人千萬別因此而輕蔑諸大德的翻譯心血。

東漢桓帝時,有位不做安息國(即古波斯,今日的伊朗國)王子的安世高法師,在漢地譯了三十五部經,是翻譯小乘經籍的始祖。他所 譯的佛典大部份是上座部的經論,其中譯出的《安般守意經》談及靜坐,屬小乘的數息法,中國有靜坐由此時開始。第二位名支讖法師,譯 成許多般若經,如首楞嚴(健行)及般舟(念佛)三昧經等。兩人所譯並非全書,祇是擇譯其中一品。

三國時期有位曇摩迦羅,到洛陽後,魏國請他在白馬寺譯僧祇律戒本,僧祇戒心針,立羯磨法授戒,是第一位譯戒本的大德。

支讖法師有兩位弟子名支亮及支謙,人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他們翻譯大小二乘的經典,並開始註經。

鳩摩羅什法師之前,來自印度的竺法護住在敦煌,人稱敦煌菩薩,懂三十六國語文,譯成一百五十九部佛經,最負盛名。鳩氏之後,梁 武帝時,有真諦三藏法師,譯出金光明經、及成唯識論。又曇無讖法師,譯大般涅槃經。菩提留支譯十地論,有「地論宗」就是由他開始弘 揚的。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六十卷,歷代譯師之著者,大略如此。

  乙三 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堪稱萬古千秋一聖僧。少而入道,遍遊講肆,中年西行勤求正法,晚返中夏傳其所學。

『萬古仰完人,大漢聲威揚異域。
千秋傳絕學,盛唐文物震全球。』

玄奘大師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生於隋仁壽二年(六○二),十一歲失怙恃,十三歲入洛陽淨土寺-依二哥長捷法師習經,遍讀藏 經樓的經典。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廣參國內諸大德。由於資質穎異,加上無礙的辯才,遂有「教內千里駒」的雅號。但由於他求法心切,總 覺以往所翻經典,與各大德在佛法上有未盡處,於是決意西行。終於在貞觀三年(六二九)離開長安,「乘危遠邁,杖策孤征。」渡流沙, 越嶺,幾番生死,隨緣弘法,終抵印度,在當時五印的學術中心-那爛陀寺留學。親近戒賢法師,住了五年,精通大小乘諸經論,名聲遠 播,於是遍遊全印百三十餘國,於四十七歲時還至那爛陀寺,代戒賢法師主持弘法的教務,名震五印,還以梵文造「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 ,遍破小乘諸偏執。「曲女城大會」更使大師聲名推至中天,被封為「大乘天」。至此大師所學已圓,急欲返國,傳其所學,於貞觀十七年 由缽羅那迦城啟程,至貞觀十九年,終於安抵長安,時年五十。大師帶回的經卷,有大乘經二二四部,大乘論一九二部,上座部經律論十四 部,大眾部經律論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十五部,彌沙塞部二十二部,因明論三十六部,總共六五七部,分裝五二○篋。另有釋迦佛舍利 一○五粒,金銀佛各一尊,檀香木佛像三尊,以及奇花異卉種子等等。蒙唐太宗召見於儀鑾殿,後即住於弘福寺,進行譯經工作。後又移至 大慈恩寺,一時才彥雲集,歷二十年心血共翻出經卷七十五部,一千三百餘萬言,由於大師精通梵漢兩國語文,且嫻熟佛法名相,故所譯經 典精當準確,自成風格。其中尤以唯識學經典,及六百卷大般若經,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文化,也豐富了其思想內涵。後人遂將其所譯稱為新 譯佛經,以別於其前所譯諸經典。

由於鳩摩羅什與玄奘大師的前後輝映,確立了漢譯佛經在佛法傳持上獨特的地位,更使佛法體系得以確立,大師的智慧毅力,與為法忘 軀的精神,獨步古今,極堪為我等效法。

  乙四 密乘諸譯師

密宗在東晉時即由帛尸梨密多羅傳入我國,他翻譯了《大灌頂神咒經》等多部神咒。當時的首都建康,咒術大為流行;北魏時,曇曜譯 出《大吉義神咒經》,內有結界法和祈雨法。梁時的《牟梨曼陀羅咒經》介紹了印契與護摩法。唐貞觀年間,智通翻譯了《千眼千臂觀世音 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及《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唐高宗時,佛陀波利帶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還有劉宋時,求那跋陀羅譯的《拔一切 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以上所提一般稱為「雜密」。至於有體系的譯介密乘經典者,則為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三藏。

   丙一 東密譯師

    丁一 善無畏

善無畏(六三七-七三六)梵名戍婆揭羅僧訶。中印度人,本為烏荼國王,後讓位於兄,往那爛陀寺,拜達摩鞠多為師,精通禪慧,妙 達總持。遵師命到中國,開元四年(七一六)抵長安。五年於菩提院翻譯《虛空藏求聞持法》。開元十二年與沙門一行合譯《大毗盧遮那成 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開元二十三年示寂於中國,其所譯經典,今尚存者有二十一部,四十一卷之多。其弟子有名的有一行、寶思 、妙思、智嚴、義林、玄超等。

    丁二 金剛智

金剛智(六六二-七三二)梵名跋日羅菩提,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婆羅門種,十六歲出家,後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習經論,及十 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從法稱學因明四年。復在迦毗羅衛城跟勝賢學習瑜伽論、唯識論、及辯中邊論。復至南印度從龍智學習金剛頂瑜伽經、 大日總持陀羅尼經,達七年之久。因登普陀羅山受觀音授記,決心到中國傳教。乃經師子國(錫蘭),佛逝國(蘇門答臘)取道南海,於開 元八年抵洛陽。十一年起,陸續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及《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祇經》等計二十四部,三十卷密乘經典。(今尚 存者)。開元二十年寂於洛陽廣福寺。大弟子有不空、一行及大智、大慧禪師。

    丁三 不空

不空(七○五-七七四)梵名阿目佉跋日羅。南天竺人,婆羅門族。幼而失怙,隨叔父到中國。十五歲從金剛智出家,善解一切有部。 因精通梵漢文字,故助金剛智譯經,而得密教之奧蘊。後奉師遺命,往五印及師子國,廣求密藏及受諸灌頂。於七四六年還京。玄宗敕賜住 鴻臚寺,並於宮內設灌頂道場,親受灌頂。肅宗亦執弟子禮,代宗時更封不空為大廣智三藏。不空圓寂於七七四年,共翻出經典有一百一十 部,凡一百四十三卷。不空繼承了善無畏與金剛智的事業。又為三代帝師,故使密教在中國出現了一個黃金時代。其弟子中佼佼者有含光、 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覺超等六哲。後惠果傳日僧空海(弘法大師)於是有東密的弘傳。蓋善無畏和一行主要傳播胎藏界,金剛智、不 空則傳金剛界。胎藏界屬理與中觀派關係密切,金剛界屬智與瑜伽行派大有關係。弘法大師於接受青龍寺惠果的法脈後,返回日本隱修二年 ,專心著作有關真言宗的論述而建立起東密的思想體系。因嵯峨天皇的信任與擁護而使得四國與高野山成了真言宗的根本道場。自是密宗大 盛於東瀛,其寺院達一萬之多。民國以後,由於程宅安、黎乙真、大勇法師、密林、王弘願等的弘傳而返哺回國,今國內亦有幾處道場與不 少信徒。

   丙二 藏密譯師

西藏因松贊剛布(六一七-六五○)迎娶尼泊爾公主及唐室文成公主,並為建大小昭寺供奉佛像,於是有佛教的傳入,後三傳至赤松德 真時有漢僧入藏,亦有大批西域的僧侶避難至西藏,故漸有佛法的傳佈,赤松德真在位時,由巴賽囊延請當時印度著名的佛教學者寂護(靜 命)入藏,但由於苯教的排擠而被遣送回尼泊爾;於是請來鄔金國的蓮花生大士,以神通降伏了苯教,使佛法得以在西藏發展弘揚,他與寂 護於七七九年建起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並造就了第一批藏僧;後來藏王更請來印度密宗大德無垢友、法稱等,也培養了一批譯經人才 ,開始翻譯佛經,其中之佼佼者有毗盧渣那、移喜旺波(巴賽囊)、仁欽喬、南卡寧波等,由於赤松德真崇佛,佛教有了充分的發展,繼位 的牟尼贊普亦鼓勵大量譯經,更建噶瓊寺至赤祖德真時更完成了統一佛經譯例的工作(集成翻譯名義大集),然由於藏僧勢力太大,引起不 滿,於是有朗達瑪之滅佛,朗達瑪死後(八四二),西藏陷於混亂分裂達百餘年,至十世紀末,纔由阿底峽弘揚及整頓佛教,並大量翻譯經 論,此時西藏佛教較赤祖德真時更為興盛,所譯顯密經書,稱為新經,即所謂後弘期的佛教。元明兩代由於朝廷的擁護,屢封藏僧為國師, 故藏密得到充分的發展,但也因此鬆弛了戒律,迨十五世紀初,宗喀巴的大力提倡戒學,始使藏密復振,從此由宗喀巴所創的格魯派遂掌管 了西藏政教的勢力,迄今未替。考諸西藏經續部帙浩瀚,多為漢譯大藏經所缺,然除大乘要道密集,一直沒有漢僧譯介,直至民國始有法尊 從事藏經的漢譯,計有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略論、現觀莊嚴論略釋、辨法法性論、入中論、釋量論、菩提正道菩薩戒 論、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呂澂亦譯有西藏傳本攝大乘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陳 濟博譯俱生契合深導了義海心要,貢噶上師講授有仰兌,根桑澤程仁波車講授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前行次第法,劉立千譯大圓滿虛幻休息 妙車疏、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張澄基譯密勒日巴歌集傳記及選譯岡波巴全集。

本人由於繫心藏密,遂不辭鈍拙,亦譯出西藏古代佛教史、大幻化網導引法、菩提道次第訣要、賢劫千佛名號讚、密咒道次第寶鬘釋、 外內宗義略論,以上所記諸經論,大嫌不足,唯有待諸後賢,再接再厲,俾使藏傳佛教,普照漢土進而光耀世界。

甲七 暇滿難得

 乙一 八有暇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阿修羅(非天)妒忌心很強,憎惡天人生活太好,處處與天人鬥爭,無法修行;而天人享樂太過,也不能修 行。做人則苦樂參半。人若不修行但修善積德的,死後升天為神(即天人),不能成佛。不行好事的人,福報一盡就會墮落;若罪孽深重者 ,更會從此在地獄、餓鬼及畜生的三惡道流轉生死。所以人身難得,有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娑婆世界裏,一般眾 生較人類多得多,此身不在今生度往諸佛剎土,或修成密宗的即身成佛,下一世能否再生為人身實在頗成疑問。

人身業障深重,現代雖則科學昌明,舉凡與生俱來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識,可藉機器擴大活動範圍;但始終不可能頓證真如, 得自在。佛法修行也分兩種,顯教比較著重理悟,密宗則著重修持,故能一生成就。學佛就是要學達到這些境界。

學佛應想覺。覺的途徑先要對治煩惱,人生莫大的煩惱是貪、瞋、癡;此中以瞋恨心最壞,輪迴苦則因對男女之愛的貪慾,所謂眾生皆 以性淫而正性命。我們想除煩惱,定要守戒;否則更必墮地獄、餓鬼、畜生道三塗生死流轉,乃苦中之苦,故斷煩惱最緊要用戒來對付。

習氣不除不可能覺,應付習氣的方法要用定來對付。由定得慧,得慧然後可成覺。密宗的持咒,及觀想,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真正 的目的是由之循戒、定、慧以證覺。

佛法不易得聞,許多地方根本連佛法也沒有。難遇的程度,譬如海中的盲龜逢浮木。雜阿含經十六說:「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 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 。」

所謂八有暇者:乃針對八無暇而言,以人身既得,而佛法又復難聞:如地獄、餓鬼、畜生,受苦無盡,無暇學佛。而邊地、 長壽天、不逢佛世,無佛法可聞。瘖啞、邪見,無從學佛。以上謂之八無暇,有暇纔能學佛,從此了生脫死。

修行而於煩惱與習氣,二者不能克服;作業尚且不免,遑論得證菩提。

 乙二 十圓滿

圓滿有自圓滿及他圓滿各五種。

自圓滿是:(一)人身圓滿,(二)報土圓滿,(三)諸根具足,(四)意樂圓滿,(五)生正信心。

他圓滿是:(一)佛出世,(二)轉法輪,(三)教法住世,(四)趣法緣,(五)善友攝受。

自己有暇,固宜儘量利用;若他圓滿未能周備,更應儘量使其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