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脫死》黎日光上師講座輯錄

《了生脫死》黎日光上師講座輯錄

了生脫死 黎日光上師講座輯錄

目錄

  • 序 黎日光上師
  • 生死的關懷 黃毅英
  • 認識生與死
  • 前世與今生
  • 揭開死亡真相
  • 神秘的中陰身
  • 修行就在今生
  • 珍惜此生來修行
  • 於念念中得解脫
  • 跋 甘耀權

了生脫死 黎日光上師講座輯錄

了生脫死 黎日光上師講座輯錄

楚英窩錫上師序

釋尊於無數劫前業已成佛,其名為大日如來,只為一大事因緣再轉輪入世。為悲憫眾生故,俾能令其了生脫死,在此五濁惡世示現成為賢劫第四佛──釋迦佛。

佛陀住世時為眾生開示佛法,並示現八相成道。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即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佛陀首先講苦,因人皆有生老病死四苦,其中以死為最。佛陀弘法四十九年,旨在教人如何認識死苦。而中國人對「死」最為忌諱,其他宗教對於死之教導亦少談論。惟佛教密乘對死亡毫不避忌,並有《中陰救度法》,《西藏生死書》等諸多著作教導修行人如何面對死亡,此乃由於密乘特重修行,經無數上師大德之修持證量,了之死亡之時間、過程,並向眾生開示如何能修行至了生脫死,甚至即生成佛。

佛陀於三法印之教導中向眾聲開示諸行無常,死時不定而死決定至,故應厭此欣彼,並在此生修行,此乃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佛陀亦說眾生枉受輪迴,又眾生皆有佛性,稱謂如來藏,如來藏更為生死所依。

在2008年11月24至26日,應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及《溫暖人間》之邀請,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一連三晚主題為「破解密宗之謎──智慧乾露:了生脫死」之公開講座。

第一晚之題目為「前世今生──藏傳佛教的生死觀與六中有教法」。

首先介紹印度、中國及佛教對前世今生及輪迴之看法。並引用《晉書‧羊祜傳》、《中阿含經》,及佛陀於《金光明經》、《佛說九色鹿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內之故事以作說明。繼而對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制度作一簡介,並特別介紹蓮花生大士所教導之六中有,即:(1)此生之自然中有;(2)夢中之虛幻有;(3)禪定中有;(4)臨終之痛苦有;(5)勝義之光明中有;(6)投生中有。最後講述十二因緣及三世因果與生死輪迴之關係。

第二晚之題目為「死亡揭秘──生死的實像」。

此講詳述上列之(4)臨終之痛苦有,(5)勝義之光明有,並(6)投生中有,將眾生認為最秘密的「死亡」作詳細分析。由死亡初期之二十階段,中期之四大分離,乃至於死後於勝義中有所見之現象,均一一列明。指出眾生由迷亂中輪轉,臨終一念至為重要,以致決定轉生六道之何道,並以《慈悲道場懺法傳》(梁皇懺)──郗皇后死後變蟒的故事說明之。而《中陰救度法》,正是藏傳佛教幫助亡者不落惡道之修行方法之一。並介紹佛教之宇宙世界觀,及人種由來。亦再度談及十二因緣及三世因果之重要。

第三晚題目為「生死兩相安」,此講介紹現世之修行,詳述上列之(1)此生自然中有;(2)夢中之虛幻中有;及(3)禪定中有。其中介紹休息禪定之毘盧七支坐,以穩持自己覺性。亦紹識持為夢、眠光明等法門,令行者知悉夢中與白天皆為虛妄。又介紹藏傳佛教內最秘密的修行方法,如何能在此生中解脫,其中包括遷識法(頗哇)、遮胎門、選胎門、虹光身、子母光明會、投生淨土或本尊剎土、灌頂、修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等,皆為幫助修行人了生脫死之勝法。

修行佛法必須先皈依,並堅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教誨。其它宗教均會教信徒棄惡行善,惟佛教行人必須時刻自淨其意。

佛陀強調輪迴之苦,俾眾生厭此欣彼。念此生及死亡之無常,必須立即修行以脫輪迴苦。藏傳佛教有眾多修持法門,教導眾生不懼死亡,而眾生皆有佛性,若能於此生中努力修行將佛性啟發,便可達至即生成佛,了脫生死之境界。

庚寅年佛誕月
敦珠新寶藏傳承人 楚英窩錫(黎日光)謹序於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是由一群對佛學有濃厚興趣的教職員於2005年成立,目的是推廣佛學,讓更多的同事和同學認識佛教。學會邀請了校內外著名佛學學者和導師擔任諮詢顧問。其中一位就是黎日光上師。他是罕有的、得到傳承的,藏傳佛教甯瑪派漢人上師,能夠無礙地以漢語在香港、台灣和澳門等地傳揚密法。他與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因緣深厚,自2005年至今,每年都會為學會會員作開示,其間亦傳授了「毘盧遮那七支靜坐法」。近年,學會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聽聞上師的開示,得到佛法的利樂,便與「佛教溫暖人間慈善基金會」合辦公開講座。以2008年連續三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的演講為盛事!上師每晚為與會的一千人眾講解密教在了生脫死殊勝的教法和道理。使與會人士,讚嘆不已,得未曾有。當時便請求上師慈悲,容讓所述,以文字流傳,一方面是讓聽眾得以溫習;亦可使無緣聽講者得此機緣得聞教法。因是之故,《溫暖人間》同人與張旭文居士將口述轉為筆記,又由筆記化為文章,編輯校對後於《溫暖人間》連載刊登。又以為斯文也,佛門法寶,豈可不傳頌公開,故此在得上師同意之下,編輯成為一部。此佛門之妙音,應機而成書,誠釋尊與諸上師之加持也!

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會長
甘耀權敬錄成書因緣
2010年5月15日

四法寶鬘

四法寶鬘

龍青巴尊者造
法王敦珠甯波車及貝魯甯波車訓釋
主編者:黎日光
翻譯者:黃毅英

四法寶鬘

一九七五年六月,達賴喇嘛敕令西藏文獻與檔案圖書館將各派之重要經典譯出,以作保存及弘揚各派教派傳統。以甯瑪派之大圓滿教法而言,則選出龍青巴尊者之四法寶鬘以為代表,其中取自德里版《雜文集》(Gsung thor bu)頁248-264,可見本書之重要!

本書主要分為「正文及訓釋」與「法王開示」兩個部分,章節如下:

  • 根本頌
  • 正文及訓釋
  • 序言
  • 第一章 轉心向法
  • 第二章 以法為道
  • 第三章 消除道障
  • 第四章 轉迷成悟
  • 造者跋
  • 法王開示
  • 第一章
  • 第二章(1)
  • 第二章(2)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結語
  • 漢譯者跋

四法寶鬘

四法寶鬘

楚英窩錫上師序

於此五濁惡世,佛法猶如黑暗中之明燈,洗滌眾生之心靈,直指如日光明解脫之道。

釋尊弘開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以四聖諦為基礎,以戒、定、慧三學為階梯。密法則有普賢王如來九乘次第,離苦得樂,厭此欣彼之道可謂指示詳明矣。

然佛法之大,浩如煙海,初入門者,不易窺其堂奧,本論《四法寶鬘》可謂將顯密精蘊,總攝為四。尤有進者,此四法已結合教理與實修,由皈依、發心之大乘共道,直入密法中之生起、圓滿次第,至及開示九乘之巔、大圓滿之梗概。所謂「芥納須彌」,本論所含雖只三數千言,不只為初學者之南針,亦為修行人得以印證者也。

本論出自岡波巴大師《寶鬘集》之四法,由龍青巴尊者加以發揮。四法者:(一)轉心向法,(二)以法為道,(三)消除道障,(四)轉迷成智,以解脫「此生」、「輪迴」、「所得」及「實有」之執著。如此珍貴教導難怪 聖者達賴喇嘛敕令將各派重要經典譯成英文,以此代表甯瑪教法。誠如 吾師(福德法幢上師)於序文中言:「讀此四法標題,只是顯教之大乘道而已。但岡波巴大師為密勒日巴之入室弟子,大手印造詣極深。龍青巴尊者面見大圓滿兩大祖師—蓮華生大士與卑嗎那尊者親授心要,讀《仰兌》一書,可知梗概。至於吾師(按,即為第三章作訓釋之 法王敦珠甯波車)則以承事日久,常以大圓滿開示……。有此三尊聖者,則雖淡奶,亦當變為醍醐,不宜交臂以失之也。」

本論開端,以轉心向法開示學人,誠然,若我等不知輪迴之苦、不勘悟無常、心不轉向法以求解脫,只形式上參與種種宗教活動,恐終亦徒勞而已。故如論中所述,先須確認:(一)人身暇滿難得,(二)然一切無常難得卻易失,(三)而無論投生何處輪迴本質皆苦,與乎(四)生於何境,端視所作之業。故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且於靜處而修,減少欲望與世間法,減少與人交往,方堪稱轉心向法。而此四者,實契合龍青巴尊者之「四思維」或「外共四加行」。

若能轉心向法,當尋以法為道。以法為道者,依止上師為首要。次章詳述如何觀察具德上師。得師攝受已,當以至誠依止之,不作旁騖,一門深入,由聞、而思、而修。而此中之修,非以私利,乃為一切如母有情,故須發大菩提心,不怠不倦利益有情,縱修何法一切功德均回向等空眾生。此實即契合「皈依」與「發心」也。

第三章「消除道障」可謂最扼要亦最深邃之一章。其中把整個顯密教法之修行系統鋪陳,分成共、不共、密三個層次。

共道即菩薩乘,顯教之大乘道,其以發心為主體。其中世俗菩提心以「願」與「行」、以四攝、六度、三十七助道品利樂一切如母有情。勝義菩提心即已離人法二執,觀一切之空性。若說其修法,仍以「以藥應病」之對治為主。要之,以不淨觀、慈悲心與觀察因果對治貪、瞋、癡三毒。不共法即「作密、行密、瑜伽密」之外三部密法。於普賢王如來九乘居中(第四至第六乘)。其中消除道障之法為以本尊修法破我執之迷而欲得本尊之智,觀修以「對生」(觀想自己面前生起本尊)為主進行各種洗滌清淨而不涉及自成本尊。

作為普賢王如來最終教法之「密三乘」之「果乘」包含「嗎哈瑜伽」、「阿努瑜伽」及「阿的瑜伽」之次第。嗎哈瑜伽以修觀想本尊之「生起次第」為主,最終達至行住坐臥中一切顯現皆為本尊、一切音聲悉成咒聲、一切思念皆為光明智之境。若如是者,一切三毒之道障生起,均於本尊壇城中得以消融而消除也。至乎阿努瑜伽則以涉及脈、氣、點修法之「圓滿次第」為主。而於大圓滿,任何一物現前,於勝義中了悟均非實有,如夢如幻,如是者,一切三毒道障不除自消矣!當然這只是簡述大圓滿之一瞥。箇中「且」、「妥噶」等修法,非親證無法於此言詮。

若能如是消除道障,貪、瞋、癡、慢、疑五毒即可轉為五智,證法、報、化三身。此即為第四章「轉迷成智」之主旨。

從上可見,《四法寶鬘》雖只數千言,已囊括佛法顯密精要。毅英同學因承師敕,已於一九八八年譯出,並刊於《無上密乘修持三要冊》中。其中包含 法王對第三章及貝魯親尊甯波車對第四章之訓釋。 吾師亦曾於港、台廣為開示。最近毅英同學再將根本頌及 法王於一九八○年之開示譯出,今再版成冊。願聞、思、修者離苦得樂,證無上果。

此為序。

木猴甲申年藏曆六月初四釋尊初轉法輪吉祥日
敦珠新寶藏傳承人 楚英窩錫(黎日光)謹序於香港

英譯者序

一九七五年六月,達賴喇嘛敕令西藏文獻與檔案圖書館將各派之重要經典譯出,以作保存及弘揚各派教派傳統。以甯瑪派之大圓滿教法而言,則選出龍青巴尊者之四法寶鬘以為代表,其中取自德里版《雜文集》(Gsung thor bu)頁248-264。

龍青巴尊者(1308-1363)以及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士等被視為文殊菩薩於西藏中部的三個主要化身。其年青時龍青巴不只接受其家族傳下之甯瑪傳承,更無分教派地隨諸大師學習。他自薩迦派上師巴登喇嘛丹巴舒囊贊青(Palden Lama Dampa Sonam Gyaltsen)處得顯教之噶當及薩迦結合之教授與前後弘期之密法,他亦與第三世大寶法王雲宗多傑共同於咕嗎喇啦渣持明(Rigdzin Kumararaja)座下修習,其三人遂合力將甯瑪及迦瑪噶舉之大圓滿心髓結合。

尊者著作,浩如煙海。其最著為甯瑪派融合顯教與大圓滿密教系統之《七藏》(mdzod-bdun)。他曾長駐今天之不丹地弘法,於該處奠定佛法傳統。茲之四法寶鬘乃依岡波巴大師之寶鬘集而發揮。四法者,一、轉心向法,二、以法為道,三、消除道障,四、轉迷成智。此四乃為解脫以下執著者:一、此生,二、輪迴,三、所得,四、實有。此為對其之解說,噶舉行人一般取之作共前行中求上師加持之頌文 。

茲之英譯主要由霎巴活佛(Sharpa Thulku)與克尊桑波甯波車(Khetsun Sangpo Rinpoche)協助於印度達蘭沙拉(Dharamsala) 完成。吐登移喜 (Thubten Yeshe) 喇嘛亦提供了背景資料。一九七六年六月於紐約又獲甯瑪派當今最高領袖法王敦珠甯波車口耳教授。法王更慈悲將較深邃之第三章「消除道障」之訓釋頒下,其中由馬太革斯坦 (Mattew Kapstein)譯出。此外,一九七七年貝魯親尊(Beru Khyentze Rinpoche)甯波車於菩提伽耶亦對第四章「轉迷成智」作出開示。

其中參考了甯瑪上師堪布吐登瑪華(Khenpo Thupten Mawa)的意見。貝魯親尊甯波車又名 「第三世蔣楊親尊汪布甯波車」(Jamyang Kyentse Wangpo) ,為迦瑪噶舉上師,然亦熟知甯瑪大圓滿教法者,以其曾就學於已故昆奴喇嘛甯波車天真贊青(Kunu Lama Rinpoche Tenzin Gyaltsen)故。

本譯文所用藏文及專有名詞可見於檔案圖書館之藏英佛教名稱詞典。

願此能帶給讀者少許利樂。

亞歷山大‧貝行 (Alexander Berzin)一九七七年四月
於印度達蘭沙拉

梵漢藏文合璧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梵漢藏文合璧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是如來薄伽梵為持金剛,金剛手宣示妙吉祥智勇識不共真實名,是出有壞之智身,一切如來之智身,自此至於一切如來微妙法理,真實持故,而說此經。


西藏覺囊派教主多羅那他尊者著之印度佛教史內說:月稱為那爛陀寺之堪布,月官居士至,站立地上。問以「從何處來?」曰:「從南方來」。問:「所知何法?」曰:「聲明、百五十頌、文殊真實名經三種而外,是無所不知。」月稱念:「語雖甚謙遜,但其意則於聲明、經藏、及一切密法,肯定知之。」由是可知,祇要將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詳細研讀,則於密宗修持訣要,掌握無遺,其價值可想。

梵漢藏合壁聖妙吉祥真實名經正面

梵漢藏合壁聖妙吉祥真實名經正面

故凡是供奉、奉持、讀誦、思惟、書寫,其功德均不可思議。依略經文摘錄如下列功德:(一)退魔(二)除障(三)解脫輪迴(四)速得成就(五)到彼岸(六)滅罪(七)八難不生(八)遠怨增福(九)增智(十)滅除一切病苦(十一)得五眼(十二)得十地。

梵漢藏合壁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背面

梵漢藏合壁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背面

敦珠法王,以一代宗師,其弘法利生事業,遠及美國歐洲,弟子如雲,固為前人所罕有,其法之學問、修養、著作、弘利等功德,均已達最高境界。而對真實名經之編為「梵藏漢文合璧」之大力倡導、頒賜再三、指示再三;並開示本經雖為文殊菩薩之經,而蓮師與金剛薩埵,均有不少開示,所以尤應珍重。

劉銳之金剛上師秉弘法利生之慈悲弘願,得 敦珠法王之頒賜,領導倡印,將梵漢藏文三體,善為配合,精心嚴製,精益求精,務求盡善盡美之莊嚴;呈 敦珠法王之再三核閱,極大歡喜,「特親筆賜題藏文書名,並賜跋與祝詞共十七首極為珍貴」,故此部經,實為極殊勝難得之珍貴佛經。

佛學十八講

佛學十八講

葉文意等著

佛學十八講

佛學浩瀚,然語其系統,可攝於教、理、行、果四綱目。此書為使學人對佛學有基本認識,得其門而入,乃將佛學源起概要,分為十八講,由淺入深,以四綱目為經,摘要陳述。


第一、二講:佛傳,敘述釋迦牟尼佛由降生、童年、出家、修道、成道、弘化、以至涅槃之經過。

第三講:遺教結集,以佛入滅后,於佛所說教誨,專恃闇誦,展轉口傳,時生乖誤。眾弟子乃結集誦出佛在世時之垂訓,加以審定而成佛經。如是引申出五百結集、七百結集、波吒釐子城結集及大毘婆沙論篡集。

第四講:佛教有情觀,就有情之形狀及生活,以物理、倫理、及心理的意義為基礎,分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等六趣。

佛學十八講

佛學十八講

第五講:佛教世界觀,就有情種類、物質與精神。而分世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一一述之甚詳。

第六講:人天乘,述人、天二乘之分別,及守五戒十善之義。

第七講:蘊、處、界,敘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剖述出有情為假和合之個體,應以此對治實執之我。

第八講:四諦,由了知苦、集、滅、道四諦,為斷煩惱而修道,如聲聞乘。

第九、十講:為十二因緣,敘生死流轉之因、緣,以順觀而明輪迴之理,為緣覺乘。

第十一講:三法印,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尺度,衡量印證一切教法,了達無常無我,達寂靜安隱境界。

第十二講:緣生性空,一切事物為互相憑藉因緣而生,了無實體,以破我執。

第十三講:八正道,以三十七道品中,分為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七科。八正道乃小乘最高修法。

第十四講: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菩薩行之始。

第十五講:六度,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以自度度他。

第十六講:四攝,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為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第十七講:涅槃,解脫生死,了達性空,清靜圓寂。然有餘依、無餘依及無住涅槃之分。

第十八講:菩提,為證得佛果后所具備的一切智,一切功德及一切用。其智分四,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由轉八識而成。

此可作為佛學之簡述概要,學人遵邁,庶不迷途。

西藏密宗靜坐法概說

西藏密宗靜坐法概說

劉銳之上師著

敦珠法王著作 吾心忠告

西藏密宗「毘盧七支坐」靜坐法,本為密宗二級灌頂后之一種修持方法,向不外傳。「毘盧」為報身佛「毘盧遮那」之簡稱,「七支」即七項。

此法習之既久,可令身體健康長壽,而於神經衰弱、腸胃、心臟、風濕等症,甚具療效,修行者更可以此即身成佛。


為利益有情,密宗紅教之漢地演教者 劉銳之金剛上師,經請示得紅教法王 敦珠甯波車之慈悲允許,將此靜坐法公開弘揚於世,並以多年講習靜坐法所得之經驗,概要地編印此書,以為各同學作參考之用,實眾生之福也。

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

西藏密宗靜坐法概說

此書以簡易之白話文,扼要而精確地將靜坐之原理、所需之準備、治病方法、禁戒及優點,一一以圖文縷述,尤對人體之脈、氣、明點,配合今之生物學,以表列釋甚詳。並解釋密宗之「密」義及七支坐與大手印之關係,俾使讀者於密宗有一簡明之概念。

書末還附錄三篇靜坐者之經驗談及坐禪法要略科,以為讀者參考之用。研讀此書,於靜坐之基本原理與實踐之道,必可了然一二已。

節錄印度佛教史之神通

節錄印度佛教史之神通

多羅那他著

節錄印度佛教史之神通

神通者,超自然之力量也。神通有多種,如天眼通,能見凡人肉眼所不能見之東西;天耳通,能聽凡人所不能聽見者;他心通,能知他人之心理;宿命通,能知自他過去及未來世;神足通,能飛行無礙。此五通,鬼及中陰身(指現在身已捨,未來之身未取,故謂之中,以不顯現謂之陰。)皆有之。然佛教徒所重視者,為漏盡通(漏指所有煩惱及隨煩惱,盡謂完全清淨。)才是最殊勝。


古者佛陀與其他大德,非以之破外道邪見,則以之建立正教,然後表現神通。如釋尊之度三迦葉,拜火教之說遂衰。佛圖之咒缽生蓮,石勒之殺戮遂減,然此等殊勝神通,亦在不得已之下表現也。

節錄印度佛教史之神通

節錄印度佛教史之神通

迄至近世,末法時期,競以所謂神通,互相標榜,以震世駭俗,飾智而驚愚,嘩眾取寵,惟名利之是求,自詡為天眼及他心之通,不一而足,令人齒冷。

印度佛教史,以西藏密乘覺囊派多羅那他大師所著為最佳,以其敘述詳明,分析精簡。世界各國多有譯本,我國則以法尊法師譯為最得真實。但將神通部份,全部剔除;今依原藏文本譯出。

印度佛教史之所述,類多為破邪立正,本書譯者乃盡加譯出,以詔從學諸子,使能辨別是非,免為他人所愚。

金剛乘全集第一輯﹙共五冊﹚

金剛乘全集第一輯﹙共五冊﹚

1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

戒為三學戒、定、慧之首,為萬行之基,無戒不能成法身,不能超惡趣,其於修持上之重要性可見。本來佛教不論顯密,戒律均不准公開,惟菩薩戒則不在此限。

釋尊滅度,遺訓以戒為師。大論云:持菩薩戒,有五千善神擁護。戒體常光,持戒誦戒之功德,尤應珍重。

戒有四科,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必須妥慎詳研。然佛教經論,浩如煙海,律藏亦頗煩豐,為使稍觀概略,此書特於菩薩淨戒,附參考一編,其餘戒律,則無與焉。

此書並附:

一、菩薩懺罪文:除本文外,於文內之觀想方法,亦逐句詳細敘述。毀犯戒律之行者,若能誦讀此文,並依文內所述之觀想方法懺罪,可還清淨。平時誦之,可懺無始以來之罪障,功德甚大。

二、大乘佈薩法:解釋佈薩(誦戒)之義,並詳細敘述佈薩之觀想、結印、及念誦方法,無論顯密行人,亦應研習此一儀軌。

三、瑜伽菩薩戒略攝頌:以偈頌形式,統攝菩薩戒及其違犯罪等,於此亦可見漢土藏地之譯本異同。

四、梵網經菩薩心地品:漢土之言菩薩戒者,不曰瑜伽,即曰梵網,此品詳細列敘光明金剛寶戒,於此可見瑜伽梵網所攝之殊異。

五、事師五十頌:馬鳴菩薩造,以偈頌形式,詳細列明弟子事師之道,為顯教菩薩之鉅著,亦為密乘必守之宏規,顯密行人,於此應必讀。

六、佈薩須知:簡潔清楚地列述密乘行人誦戒時所必須遵守之教則。

2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

此引導文為甯瑪巴(紅教)中期祖師渣華龍清巴尊者之作,彼有第二佛之尊稱,龍清之與龍欽為譯音略異,龍清為尊者名,其義則為大界。

教網分三:

一、為共同外前行,分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諸苦,業之因果,解脫道果,及依止善知識等六項。

二、為不共內前行,分為正信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除障法,獻曼荼羅,供施自身,及上師瑜伽五項。

三、正行入門,共同為與顯教,不共則與指密乘,其正行為捷道往生,上中下三品得法、報、化三身成就,而常人乃至亡人亦得利益,誠無上密乘最勝引導也。然正行之頗瓦法,讀者如未得教誡傳授,祇宜恭敬捧讀,作為增上緣,不能依之修習,此戒條不可不遵守者。

3 俱生契合深導了義海心要

無上密乘之有第四級灌頂,目的在對治心,而證法身。其法要在甯瑪巴為大圓滿或稱大圓勝慧,在噶朱巴則為大手印,尚矣。

八大手印而後,歷代祖師所造之大手印頗多,而能提要鉤玄者,首推自生金剛尊者之大手印願文;能達究竟了義者為諦洛巴祖師之恆河大手印。餘如祝拔宗大手印、涅槃道大手印等,皆能指示要義,詳略或有不同,而橫說豎說,不離其宗,令人了悟。

俱生契合深導了義海心要,為阿逸多法自在上師所造,文中除於大手印所具之義,應有盡有,而於九住心、五勝行,俱生契義與大手印之差異,特致其詳,此皆為別本所無,而於初學之人,得益不少。

4 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

此書成於民國四十七年,羅時憲教授,見而悅之,立即發表於其所編成之法相學會集刊第一、第二輯中,張澄基教授更隨喜指正之。

本書詳述大手印之命名、攝義、分類、傳承與派別,並一一詳述其要義,更舉例說明比較諸家大手印之重要。大手印在密乘之地位很重要,那諾巴因聽聞其師諦洛巴開示之恆河大手印,而得成就。

本書為使讀者能深入了解大手印,故特別附錄椎擊三要訣勝法解、恆河大手印直講、大手印要言、大乘要道大手印要門、大手印導引顯明本體四瑜伽、大手印選集、八大手印、班禪大師三印、至尊密勒日巴示云、貢噶上師大手印口訣等。

5菩提道次第廣論

西藏佛教,於朗達瑪王毀佛之際,頓告式微,而秉持密法者雜入神道,利弊參雜,未云善也。

至明永樂年間,宗喀巴大士慨然有改革之志,乃尊阿堤沙尊者之宗,合一經咒,勵行律儀,摘取各派所長,融然一說。其學問德行,優越當時,故教化所及,靡然從風。

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判分上中下三士,並列所應學之道,而獨重上士之大乘。於上士中,特詳奢摩他與毘缽舍那。其修止也,宗尚瑜伽,其修觀也,宗尚中觀,非貫通融會,曷克臻此。又何怪太虛法師序文,推崇備至哉。讀者如詳加研讀,則於佛學之基本,得其精要矣。

此書並附科判及攝論,雖均為大勇法師所譯,與本論為法尊法師所譯,各有不盡相同,然均取材於藏文原著,當必大同而小異,無甚大礙,特附於後,可為閱讀提要鉤玄之助,不無少補也。

楚英窩錫上師序 前言

楚英窩錫上師序

楚英窩錫上師序

目錄

    ◎ 楚英窩錫金剛上師序…………………………………………..01
    ◎ 甲部 : 身體力行作為甯宗派行人
    第1章佛教基本信念略述……………………………..05

  • 1 佛教的基本信念
  • 2 佛教與其他宗教之比較
  • 3 佛視覺者,覺又是甚麼 ?
  • 4 顯教與密宗的異同
    第2章藏傳佛教甯瑪派源流……………………………17

  • 1 釋尊傳與八相成道
  • 2 佛教源流
  • 3 佛法之傳入西藏
  • 4 藏教佛教之四派及甯瑪派簡介
  • 5 藏傳佛教在漢地的發展
    第3章進入本會道場 : 金剛乘學會簡介………………41

  • 1 本會導師傳承
  • 2 敦珠新寶藏傳承上師簡介
  • 3 金剛乘學會之成立
  • 4 金剛乘學會之修行四原則
  • 5 金剛乘學會之弘法利生目標
    第4章金剛乘學會求法修學次第………………………..65

  • 1 灌頂
  • 2 上師
  • 3 修學次第
    第5章邁向修法的階梯 : 外內加行……………………..71

  • 1 轉心四思維
  • 2 皈依
  • 3 發心
  • 4 懺罪 : 百字明
  • 5 積聚資糧 : 獻曼達
  • 6 上師相應法
    第6章西藏密宗法會簡介…………………………………….80

  • 1 金剛乘學法會律儀
  • 2 經常法會簡介
  • 3 大圓滿廟及金剛乘學會經常法會
  • 4 會供
  • 5 一般法會程序
    第7章密宗的本尊與本尊法………………………………….87

  • 1 常見本尊介紹
  • 2 本尊表儀
  • 3 禮佛觀想意境圖參考
  • 4 本尊修法簡介
  • 5 密宗又叫密咒道,甚麼是密咒 ?
  • 6 修法深造 : 高法略述
    第8章協助修法之器物 : 念珠與法器…………………….99

  • 1 念珠
  • 2 法器及其表儀
  • 3 法器簡介
  • 4 佛像、法器勝住
  • 5 佛塔
  • 6 壇城
  • 7 佛龕之佈置

楚英窩錫上師序

楚英窩錫上師序

金剛成學會自一九五三成立至今,一貫秉承 劉公銳之上師之宗旨,修持與教禮並重,無一偏廢。 劉師弘法近五十年,身教言教、接引無數學人,且將各種材料整理印行,由《金剛乘季刊》、《金剛乘全集》、《密宗初階》以至《金剛乘叢書》等,使學者有所知津。相關材料豐富多彩,然亦為整理分齊之時,乃命編輯組加以收集彙輯,殿後馳先次序分明,好讓藏傳佛教尤為甯瑪派初學行人有一簡便、明晰且有系統之介紹。

全書鋪排乃模擬初到學會同學所欲知之常識,全書分為甲、乙兩部。「甲部」由認識佛教基本信念開始,漸次認識密乘及藏傳佛教源流,然後了解本會道場、傳承及修學次第後便要修四加行及參加法會,修習本尊法及運用法器等,本書均一一介紹。

此外更特闢「乙部」,為詳細相關資料,可謂之「進修課程」。藉此系統化之資料整理,願有志者均得沾法益。適逢金剛乘學會將成立六十周年鑽禧之慶,謹以此書誌慶之外,更將功德迴向 劉上師,祈願 劉師早日乘願再來,如千日照耀之時期,度盡一切眾生,咸皆離苦得樂,得證菩提!

楚英窩錫(梨日光)敦珠新寶藏傳承人

於壬辰年冬釋尊降凡日謹序於香港

目錄

    ◎ 楚英窩錫金剛上師序…………………………………………..01
    ◎ 甲部 : 身體力行作為甯宗派行人
    第1章佛教基本信念略述……………………………..05

  • 1 佛教的基本信念
  • 2 佛教與其他宗教之比較
  • 3 佛視覺者,覺又是甚麼 ?
  • 4 顯教與密宗的異同
    第2章藏傳佛教甯瑪派源流……………………………17
  • 1 釋尊傳與八相成道
  • 2 佛教源流
  • 3 佛法之傳入西藏
  • 4 藏教佛教之四派及甯瑪派簡介
  • 5 藏傳佛教在漢地的發展
    第3章進入本會道場 : 金剛乘學會簡介………………41
  • 1 本會導師傳承
  • 2 敦珠新寶藏傳承上師簡介
  • 3 金剛乘學會之成立
  • 4 金剛乘學會之修行四原則
  • 5 金剛乘學會之弘法利生目標
    第4章金剛乘學會求法修學次第………………………..65
  • 1 灌頂
  • 2 上師
  • 3 修學次第
    第5章邁向修法的階梯 : 外內加行……………………..71
  • 1 轉心四思維
  • 2 皈依
  • 3 發心
  • 4 懺罪 : 百字明
  • 5 積聚資糧 : 獻曼達
  • 6 上師相應法
    第6章西藏密宗法會簡介…………………………………….80
  • 1 金剛乘學法會律儀
  • 2 經常法會簡介
  • 3 大圓滿廟及金剛乘學會經常法會
  • 4 會供
  • 5 一般法會程序
    第7章密宗的本尊與本尊法………………………………….87
  • 1 常見本尊介紹
  • 2 本尊表儀
  • 3 禮佛觀想意境圖參考
  • 4 本尊修法簡介
  • 5 密宗又叫密咒道,甚麼是密咒 ?
  • 6 修法深造 : 高法略述
    第8章協助修法之器物 : 念珠與法器…………………….99

  • 1 念珠
  • 2 法器及其表儀
  • 3 法器簡介
  • 4 佛像、法器勝住
  • 5 佛塔
  • 6 壇城
  • 7 佛龕之佈置

《藏傳佛教基本常識提要》
勘誤表

頁數、行數 錯誤處 訂正處
頁32、行4 應成中觀派 中觀自續派
頁35、行2 釋迦佛之《別解脫經》、德光之《律經》 釋迦光之《別解脫經》、功德光之《律經》
頁40、行6 布哲尊丹巴 哲布尊丹巴
頁116圖85 中央白色佛部取消「地藏〈眼〉」一項
頁166、行9 戒慳貧 戒慳貪
頁170、行5 19. 如意竇 19. 如意竇
頁179、行8 龍主 龍王
頁216、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