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佛教的鏡喻與見修行證

考察佛教的鏡喻與見修行證

甘耀權/文

前言

對佛經中用鏡和鏡像作喻的考察,緣於去年 上師的文殊灌頂法會中,送給同學們的一面鏡子。在香港的講座中便有同學問這是甚麼意思?在文殊灌頂後送一面鏡子是金剛乘學會的傳統。但是傳統背後的含意便是另外的一件事。由於這一問,引發了對佛經中用鏡作喻的考察。網上亦有不少的文章討論,但是所追尋的方向與密宗的見地與修行不同。故此在把收集的資料列示為文。

佛經中以比喻來開示佛理者甚多。佛陀的解釋是因為他說的法是甚深廣大、對當時的聞法者而言是「不可思議」。故此要用種種比喻來作解釋。對於比喻的使用,在此不得不作一警告,比喻是借用某一大家知道的事情作出模擬來解說一新的意念。請不要用比喻中不相關的情節來說事。否則的話,百喻經(35)寶篋鏡喻中的佛陀便有教人「拾遺不報」的問題了!

本來是佛,常樂我淨

當一個人照鏡時便會看到人在鏡中的影像。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人看見鏡中有一個人便以為實有其人,不知其虛妄的本質。這個情況便是百喻經(35)的寶篋鏡喻所講的故事:

「昔有一人,貧窮困乏,多負人債,無以可償,即便逃避。至空曠處,值得一篋,滿中珍寶。有一明鏡,著珍寶上,以蓋覆之。貧人見已,心大歡喜,即便發之,見鏡中人,便生驚怖,叉手語言:「我謂空篋,都無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篋中,莫見瞋也。」

世人有諸苦,便入佛法中,修行諸善法、諸功德,便如篋中之寶。 但又為見鏡中之我,被鏡中之我所惑,以鏡中之我為真我,於是失諸善法、諸功德。

這樣一個誤解使人為妄相所困惑,不知在佛法中修行諸善法、諸功德,不知「常、樂、我、淨」之妙義。無上密乘的本尊修法便是要自己承認本尊與我無異、無分別。所以修本尊之功德亦是我的功德,如貧人得寶篋,可以脫貧,可以還債(依金剛薩埵除障法而除障、於布薩中發露懺悔而還淨),證妙有之化身。

心性休息,無修之修

佛經中利用鏡像與人互動所引發的深層次心理探索,有《楞嚴經》卷四所說演若達多見鏡像而迷心之喻:「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襌宗公案中便有「迷頭認影」這一條目。

佛陀為富樓那解釋迷妄之來,豈有因緣。便用演若達多早上起來,以照鏡中之所現妄相為可愛,對真我,反而由於不能自見而視為鬼怪,狂性大發,四處遊走。結論是「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在大圓滿教法中便有心性休息的教授。針對眾生心理上的迷亂,而達至「歇即菩提」的境界。密乘大手印、大圓滿教法講「無修之修」,修行者必先要證悟「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之見地。教法中講的「無分別」,便是「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故此 敦珠法王在最後祈禱文中便祈請加持:「能見無二智慧,自己認知智慧,自初安處要地,無勤而得大效。」

圓滿次第,身同虛空

《楞嚴經》卷五二十五圓通章中虛空藏菩薩談到他的修證方法:「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經文指出自心能現大圓鏡相,能放十種光入於十方世界,而十方世界亦可影像入於心鏡,身由心現,身心互涉,由是證得境亦由心現,宇宙與身體同為虛空、是不相妨礙的。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弟子品》說:「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

這樣借妄修真的修法所觀照的壇城、世界不在外而是自成於身內。萬法由心變現,大圓鏡、寶光、世界等亦由心變現。心空,宇宙與身體亦空,如水入水。無上瑜伽密的修法中,智慧本尊、壇城融入顯現於化身三昧耶本尊之中,成就真空之報身是也。如能因此而見心之本性,消除妄執心而顯出大圓滿本來清淨見。超越凡常思維之心,而住於明體。則是大圓滿的法身成就。

大圓鏡智,本周法界

《大乘莊嚴經論》:「一切諸佛有四種智:一者鏡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觀智,四者作事智。 彼鏡智以不動為因,恒為餘三智之所依止。 ”

可見前述鏡的種種特性,佛經用來說明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應物無跡,體不動搖,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名大圓鏡智。

大圓滿教法便以「根為本心,自性與力(大悲)者三,清淨明相可以用明鏡表之。力用以水晶或晶球表之。 」

《楞伽經》:「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身現流亦復如是。」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曰:「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名為大圓鏡智。(中略)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

密教於顯教之四智,加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配於五大五佛五方等。

一、 成所作智:由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轉成,屬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果德。

二、 妙觀察智:由第六識(意)所轉成,屬西方無量壽佛之果德。

三、 平等性智:由第七識(末那)所轉成。屬南方寶生佛之果德。

四、 大圓鏡智:由第八識(阿賴耶)所轉成,屬東方不動佛之果德。

五、 法界體性智:由第九識(菴摩羅)所轉成,屬中央毘盧遮那佛之果德。

五方佛智講到八識心王與三維空間的配合,《時輪續》講外內別三個時輪。「外時間之輪」即環境的外部世界,它也可稱之為「外部日月時程」;「內時間之輪」是人的身體,也就是內閻浮提(Jambudvipa)或世界的表面。同樣地,內部的途徑、元素及風的運動也都可稱之為「內時間之輪」。「別時間之輪」是時輪金剛的灌頂、教示及成果,它處於先前的兩種時間之輪之外。上師透過灌頂,使弟子的身心識趨向成熟。瑜伽士(yogi)透過這樣的方法,達到化現為佛身( buddha body),即空性的神聖形象,這就是「別時間之輪」。「別時間之輪」在「第四灌頂」時上師象徵性的指出靈性身(GnosisBody),是至高不變的大樂和空性的全面絕佳整合。這裡的大樂(俱生的快樂經驗)和《心經》講一切法(性)空,諸法的空相是無相。如何整合?要解說這些迷樣的名相,先要了解法界。

《入法界體性經》講到法界體性是「湛然常不動,寂滅等虛空。」而其力用是菩提大悲。對此,不妨用現代科學的理解來作比喻說明一下吧!現代天文學家說我們的宇宙(一切法)好像是遍布在一個氣球的表膜上的點點。氣球在膨脹,我們所認知的宇宙便是在向外飛散。這個氣球表膜是什麼?是佛教講的法界。又用物理學作比喻,我們說有長、寬、高三維加上和時間成為四度空間。物理學家發現核分裂過程中突然消失的微粒。推論出第五次元空間的存在。這個空間是既在目前亦遠不可測。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稱這個第五度空間為膜(BRANE)世界。說我們要改變關於宇宙和實在本身的觀點。 新的觀念是說,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更大空間的膜或者面上。在科學推理上來說:

  • 五維時空中可以不打碎雞蛋而取出蛋黃來,就像在我們的四維時空中可以輕易地對二維空間(面)中的事物進行操作一樣。

  • 涵蓋人類三次元世界的五次元空間應該存在另外一些三次元世界,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能穿梭於不同世界。

這和我們說的神通力用,六度世界有點相通!但是不能夠用二元對立,心物兩分的觀點看這件事。在這裡容讓我理解佛講的法界體性就是我們這個四維時空世界所以能存在之體。而體與心是一元之存在!古人用鏡比喻法界,鏡中影像便是宇宙萬有。鏡與鏡像是不一不二。宇宙萬有的存在是法界的展現,亦是心的變現。性質上而言是「空」,無二無別;心相是明了,凡夫是妄想;其中容讓有生命的存在,對生命體而言是大樂、是生機。於法界而言是大悲、無私,故曰周遍。

大圓滿教法中便說法界、其性空(本來如是,本體清淨)、其相無相(空相)、明了、其力用是大悲遍照(生機)。《華嚴經》講十法界,九界盡在其中矣(一真法界)!這是從整體上來說的。在人的角度而言不生不滅的是「覺性」但亦不離人性和對人類社會永續的承擔,故行菩薩行,成佛後說為「佛性」。心、佛、眾生本無分別,只因凡夫未認識真相而強作名言分別。密乘大圓滿教法中立心部、界部、心髓部。亦是依入路不同而作差別。古人沒有現代科教說的宇宙觀、便用鏡和它的映照特性來作比喻。其實亦不足以說明佛法的全體,故此金剛經中有種種比喻。要我們「應作如是觀」。

故此,我們不要被名相不同而迷失本意。楞嚴經第五卷中便提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就是說證得自性果地中的所稱的:菩提(正覺)、涅槃(寂滅)、庵摩羅識(白淨識)、真如、佛性、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七種名稱。 名稱雖然不同,其所表示的含義,都是稱頌自性本體功能的清淨圓滿。

轉迷成悟,轉識成智

唐三藏法師玄奘造的《八識規矩頌》中第八識頌的末一頌:「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說什麼?

這偈頌中「大圓」便是大圓鏡智的簡稱。是說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全是由第八識所攝。必須到十地菩薩滿心,即金剛道後解脫位起,一剎那間,永斷世間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從此不具有種子變異成熟,只有純無漏之最後種子,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前面解釋了心王八識與佛智是心的一體兩面。密乘的立斷,頓超法門便依此而說。

《四十二章經》卷一曰:「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相,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 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

這是以「磨鏡」比喻除去妄想的污垢,恢復本性的光明。故此密乘說依五道漸次修行,轉迷成悟,悟後起修,轉識成智的功夫。(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證道。)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相一致。

禪宗公案,明鏡非台

講到以鏡為喻,古今知名的是禪宗神秀大師與六祖惠能的公案。當時五祖弘忍要求門下眾人:「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呈吾。」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便是說學佛修習的日常功夫就是「拂塵埃」、「拭明鏡」。神秀的回答並不對題!沒有在第一義諦、不二法門這部份著墨。如果他說「身如明鏡台,心如菩提樹」,可以便能得到傳承了。一笑!

五祖其實是著眼於根本智,正確的答案,在東漢末支婁迦讖所譯《佛說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裡便用鏡作喻回答了:

佛告陀和:「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見其形,若以持鏡,若麻油,若淨水、水精,于中照,自見之。云何,甯有影從外入鏡、麻油、水、水精中不也?」

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鏡、麻油、水、水精淨故。

人的性相本自具足,自作自受,觀鏡便看見倒影。鏡之性為定淨故能反映人相,喻佛性本自具足無需做作,亦常清淨,常在定中,如如不動,能見者是大圓鏡智起用。故此惠能作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便答對了。

總結

鏡如法界,鏡的影像功能和佛法講的「空」相一致。能夠容納萬物之像,鏡像與萬物又能互涉。隨緣起現,凡夫不識,以妄為真。見相生心,引發好惡,煩惱等苦。若能洞察此虛幻相便不會作出錯誤的反應。世界事情的發生是有,但隨因緣而變化,故說為空。如實觀照,依願隨緣而行菩薩行,所顯現為妙有。便是不離中道。故說佛智為大圓鏡智。

心地修行的入路可以用磨鏡為喻,而所對治者是如鏡像般方生方滅的妄想。密乘依此建立如何能轉識成智、五道漸修的法門。在頓悟上,無上瑜伽密的修行中便有生起心鏡放光照射世界,世界亦映入心鏡,身、心、十方世界為圓滿的一體這一部份的修證。亦為上根利器說大圓滿法,以頓證心性光明為宗旨,修立斷、頓超。於各個次第中成就佛之三身:「心體性空為法身,自性光明為報身,大悲周遍為化身。」。

管窺 劉上師紀念文集之二 ─師父生動活潑一面

管窺 劉上師紀念文集之二 ─師父生動活潑一面

黃毅英/文

師父、師母與印連師兄的三位小孩遊玩:
長子伽衛,二子廣衛,幼女蕙如。

孔子讚歎《詩經》「關雕」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古來讀書人既治學嚴肅、謹言慎行,但亦有其生動活潑的一面,琴棋書畫,以盡心盡性。其中燈謎亦是文人雅仕閒來交誼互償之佳品。正如 師父「燈謎記趣」一文所說,其尊翁嗜之。燈謎有不同提示之「格」,從網上搜尋起碼有:秋千格、捲簾格、徐妃格、摘遍格、放踵格、求凰格、遙對格、白頭格、玉帶格、粉底格、梨花格、上樓格、下樓格、掉首格、掉尾格、雙鉤格、蕉心格、轆轤格、回文格、脫帽格、解帶格、脫靴格、蝦鬚須格、蠅頭格、燕尾格、蜓尾格、碎錦格、驪珠格等等。 師父云,其尊翁特喜「玉合子」,即謎面及謎底皆為成語典故。《文集》所選《知報廬文稿漫存》 師父所作燈謎,除了「其二」射地名外,均為「玉合子」。可見 師父契合其尊翁之心。

《詩經》分「風雅頌」,「風」(國風)就是各地(國)之民歌。 師父嶺南人,嶺南文化上溯南越(甚或更早),近期陳白沙、康(有為)梁(啟超)、國父、「清遊會」、高劍父、「前清遺老」、宋湘、岑學呂、葉恭綽等人才輩出。廣府話之歷史亦相當悠久。故此今期除選了 師父的燈謎外,亦選了 師父少有用「母語」(廣府話)寫的打油詩「歡迎」,內容可謂佻皮生鬼,興味盎然。如上一期,找尋了補充資料(不少蒙印連、可復兩位師兄印證),再加入 師父一張未選入文集之照。可復師兄云,此照盡顯 師父休閒一面,謹與讀者共享。

燈謎紀趣

燈謎一道,古已有之,李商隱詩1 云:「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2 蠟燈紅」,逸事閒情,令人神往。數十年前,其道大盛, 家君嗜之,以永3 佳夕,無論柳營4 籌筆、朋酒流連、退食家居、海濱清待,無不呼儔嘯侶5,晤對一燈,輒6 奪先標,大有所獲。於《一廬存稿》7,常有述焉,前輩風流8,概可想見。

少時趨庭9 之暇,於燈謎諸格10,詔示綦11 詳,而特提倡於玉合子12。蓋以謎之面底,均為成語,天衣無縫,最為足尚,於此耳熟能詳。軍旅之餘,輒13 為顰效14,先後得百餘則,敝帚珍之15。

年來流寓海隅,此調不彈已久,而環顧朋游,則亦已如「廣陵散」16 絕矣。今年執教於經緯書院17 佛學系,校慶之日,有燈謎以為餘慶。凡百餘則,於諸格式燦然18 大備。其中有頗趣足錄者;為以一對圓圈豎立者五,分射五謎:一為古名女人名,射19 圓圓20:二為成語,射面面俱圓;三為百貨公司名,射環球;四為電影女演員名(白首格21)射淩(按諧作零)波22;五為時人名,射周環23。平列者五,分射五謎:一為四書一句,射舉一而廢百也24;二為成語(粉底格25),射左右逢源(按諧作圓);三為俗語,射有眼無珠;四為比賽計算名詞,射零比零;五為茶樓名(束腰格26),射雙喜月。尚具心思,發前人之未發,故特紀之。

燈謎(玉合子)

鄭靈公曰必殺子公27(則以為嘗己28)
大旱雲霓29(民之望也30)
曳白31(文章不成者32)
仁義不施攻守勢異33(是皆秦之罪也34)
履大人之跡吞玄鳥之卵35(古者有喜36)
後主不思蜀矣37【升冠38 解鈴39 格】(其在樂也40)41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遂隱而死42(推此志也43)
元方季方兄弟44(二難並45)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化作九秋蓬46(散離我兄弟47)
不俟駕48(是有命焉49)
經商非我造東家(人之本也50)
支絀萬分51 求免息(人窮則反本52)
蘇子痛恨其妻之不下紝53(秦甚憎齊54)

燈謎(二)謎底:各縣之名

祖父母父母在堂55(重慶)
請教姓名(新會)
重男輕女(貴陽)

歡迎 打油體56

聽見省人57 來,地方快收拾,打埽58 鶴林祠,兄弟都齊集。門口正面開,芭蕉綠輯輯借音,表顏色也,揸59 住日本鏟,村長 60 垃圾,重新灑灰水61,甎62 頭隨地執63,佈置辦公廳,抹淨樓梯級。八條大漢嚟64,嚟到已齊黑65,周圍通知人,阿炳頭泵泵66 形容低也,借音,先生去招呼,非常之喜客,等佢67 瞓覺68 先,大家再計畫,佢地唔69 攪人70 ,綿胎71 隨身紮72,樓上打地鋪73,便桶74 門口得75 安置也,借音。揚言有地主,闊佬有排76 嚇77,田畝申報難,大嫂眼濕濕,交頭接耳多,老友企78 巷側,有的出操場79,商量大半日,幾時得佢走,放下心頭石。

————————————————————————————————————————————-

註:

1 無題。

2 「送鉤」不是遊戲的正確名稱,正確的名稱是「藏鉤」。鉤,是婦人們佩戴的戒指、圓環一類的飾物。周處《風土記》中記載:「臘日飲祭之後,叟嫗兒童為藏鉤之戲。分為二曹,較勝負。若人偶即敵對,人奇即人為遊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名為「飛烏」,以齊二曹人數。一鉤藏在數手中,曹人當射知所在。」大意是說,把參加遊戲的人分為兩隊,如果人是偶數自然好說,如果人是奇數,有一人可以既可以在這一隊,也可以在那一 隊,被稱作「飛烏」。然後把戒指、圓環之類的小物件藏在某人手中,讓另一隊的人來猜。從李商隱「隔座送鉤」來看,似乎被藏的東西還可以悄悄轉移。這個遊戲,考驗的主要是「弄虛作假」的能力,鉤在自己手中的,偏偏要安之若素,不在自己手中的,偏偏要大聲呼喝,故弄玄虛,吸引並轉移大家注意力,而猜的人,就要在形形色色的人中,仔細分辨出誰是打掩護,誰才是那個握鉤的人。這個遊戲起源的時間非常早,據說和漢武帝妃子鉤弋夫人有關。鉤弋夫人姓趙,生下來六年手還握著。漢武帝去了她家,才給她展開,手裡面就藏個玉鉤。以後逐漸演變為藏鉤的遊戲。「射覆」,就是把一個東西蓋起來,然後讓人們猜。這個遊戲比較高級,因為很多時候得用卜筮的方法,顯得有幾分神異。《西遊記》就有這樣的情節。唐僧師徒過車遲國,與三大仙賭賽,其中鹿力大仙提出要「隔板猜枚」,想來就是「射覆」的一種。王后把「山河社稷襖,乾坤地理裙」放到櫃中,不想被孫悟空換成「破爛溜丟一口鐘」。「一口鐘」理應是破爛僧衣。後來引伸成猜謎。

3 詠。

4 軍營。漢大將軍周亞夫紮營於「細柳」,紀律嚴明,以備「胡」。後世因以「柳營」為軍營的代稱。

5 【儔粵音籌】招乎意氣相投的人,一道從事某一活動。

6 每每。

7 師父尊翁文集。

8 名士風流:名士的風度和習氣,指有才學而不拘禮法。《後漢書‧ 方術傳論》:「漢世這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9 《論語注疏.季氏》:「陳亢問於伯魚(孔子之子)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這是孔子教訓兒子孔鯉要學詩、學禮。後人以「趨庭」為接受父親的教訓。

10 不同的格式。

11 甚。

12 玉制的盒子或精美的盒子。合,通「盒」。 唐‧ 韓偓 《玉合》詩:「羅囊繡兩鳳皇,玉合雕雙鸂鶒。」宋‧ 李彭老 《生查子》詞:「羅襦隱綉茸,玉合銷紅豆。」樊增祥 《兒輩初學屬對戲賦一詩》:「天衣巧制須無縫,玉合精求必可逢。」自注:「唐人謂作詩如掘得玉合子,有底必有蓋,精求之可得。」即謎之面底,均為成語。

13 每每。

14 東施效顰,成語,效:效仿;顰:同矉,皺眉頭的意思。東施:越國的醜女,代指醜婦。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莊子‧ 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15 【帚粵音找】。宋.陸遊 《初夏幽居》詩之二:「寒龜不食猶能壽,弊帚何施亦自珍。」

16 廣陵散相傳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今江蘇揚州)的民間樂曲,當時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漢代應璩與劉孔才的信說「聽廣陵之清散」。廣陵散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刺死韓相俠累,然後自殺的故事,因此通常認為是「聶政刺韓相」的別名。當時認為失傳。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矣。』」

17 1961 年,陳湛銓在香港創辦經緯書院,悉心致力教育,但後來受到客觀條件的困擾,辦了七年即結束。

18 形容光彩明亮。

19 射:即答案為⋯⋯。

20 陳圓圓: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圓圓,傾國傾城,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秦淮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遣田貴妃的父親田戚畹下江南選美。後來田戚畹將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禎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戚畹佔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後吳三桂納圓圓為妾。據傳義軍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兵入關,攻破李自成,孰料一發不可收拾,給了大清帝國入主中原的良機,吳三桂也因此冠了叛將之名。但陳圓圓的下落卻因此成謎。有一說吳三桂為平西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21 謎底需兩字以上,第一字用諧音來代替解釋謎面。

22 凌波,本名黃裕君,香港著名電影演員,丈夫為演員金漢。後凌波因在《紅樓夢》中幕後代唱賈寶玉,受李翰祥導演賞識出演《梁山伯與祝英台》,該片令她一舉成名,並榮獲金馬獎「最佳演員特別獎」。

23 找不到是誰。

24 《孟子.盡心上》:「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25 謎底須用兩字以上的詞或組詞,末一字諧讀。

26 謎底須三字以上的單數詞句,將中間一字去掉不讀,只讀其餘的字,以扣謎面。

27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楚國人獻給鄭靈公一隻大甲魚。公子宋和子家將要進見,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就把它給子家看,說:「以往我遇到這種情況,一定可以嘗到美味。」等到進去以後,廚師正準備切甲魚,兩人互相看著而笑起來。)

28 《韓非子.說難第十二》:「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試探他含怒的深淺)也。」

29 《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30 《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論衛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31 《舊唐書‧ 苗晉卿傳》:「玄宗大集登科人,禦花萼樓親試,登第者十無一二,而奭手持試紙,竟日不下一字,時謂之『曳白』。」

32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文章不成者, 不可以誅罰。」【法律的條文章程。沒有建立起來的話,就不能實施懲罰。】

33 賈誼《過秦論》上篇:論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4 《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蘇秦喟然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35 《幼學故事瓊林.卷二.老幼壽誕》:「薑嫄生稷,履大人之跡而有娠;簡狄生契,吞玄鳥之卵而葉孕。」傳說薑嫄踩了巨人的腳印後生下後稷。契是舜時的大臣,相傳簡狄吞下一枚玄鳥蛋而生下契。

36 蘇軾《喜雨亭記》:「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

37 《三國演義一一九回》。

38 謎底須接上文的最後一句,始符合謎面。

39 謎底裏有一個字必須圈聲,讀成破音者。

40 歐陽修《秋聲賦》:「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41 合起來就是「樂不思蜀」,故名「升冠解鈴格」。

42 《介之推不言祿》:「推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介之推的母親說︰「你何不也去求取賞賜呢?如果因此而氣死,可以怨誰呢?」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效法,罪過更加嚴重。而且我已經口出怨言,就更不應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那也應該讓國君知道此事,你認為如何呢?」介之推說︰「說話就像身上的花紋一樣,可以起美化的作用,我將要退隱了,又何須再美化自己?這樣做只是為了追求榮耀和名望。」他的母親說︰「你真的能夠這樣做嗎?那我和你一起隱居。」母子二人於是隱居於山野至死。】換言之,隱居是推(介之推)的志向。

43 《史記.屈原列傳》:「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44 《幼學故事瓊林.卷二.兄弟》。東漢陳實有子陳紀字符方、陳湛字季方,兩人皆以才德見稱於世。元方之子長文與季方之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决,問於陳實,實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謂兩人難分高下。事見《世說新語.德行》。後稱兄弟皆賢為難兄難弟

45 王勃《滕王閣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李善注《昭明文選》中劉琨〈答盧諶〉謂:「四美,音、味、文、言也」。「二難」則出自《世說新語‧ 規箴》:「何晏、鄧颺令管輅作卦,云:『不知位至三公不?』卦成輅稱引古義,深以戒之。颺曰:『此老生之常談。』晏曰:『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疏吐誠,今人以為難。今君一面,盡二難之道,可謂『明德惟馨』。詩不云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王勃引此,意思是說當日到場賓客,既能知幾通神,又能夠不嫌初見面交情淺,而傾心以誠相交。這兩者都難,而都做到了。

46 白居易《望月有感》:「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使董晋死後部下叛亂,接着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在這戰亂飢饉災難深重的年代,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家失業, 旅行役,天各一方。其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為人所傳誦。

47 《左傳.成公十三年》:「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

48 《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君主召見時,不等車備好,自己就步行而去。

49 《孟子.盡心》有「有命焉」一句,其他不少古詩則有「是有命焉」。

50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51 《劉壯肅公奏議》劉銘傳陳請銷假到閩會商分省協款情形摺。

52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53 《漢書.藝文志.蘇子》。蘇秦從鬼穀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一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紝(織布),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感歎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54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55 《幼學故事瓊林.卷二.祖孫父子》:「具慶下,父母俱存;重慶下,祖父俱在。古時填寫履歷,父母俱存的,書『具慶下』;若母亡父在,書『嚴侍下』;父亡母在,書『慈侍下』;父母俱亡,書『永感下』。重慶下:指祖父母、父母都健在。」

56 打油詩相傳起源於中國唐朝一名叫張打油的書生,其作品《雪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對雪景作出了生動的描述。後人便將這種用字通俗淺白、俚俗諧謔,而且瑯瑯上口,風格風趣幽默的詩稱為打油詩。打油詩雖然不太講究格律,也不注重對偶和平仄,但一定會是押韻,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組成。打油詩常被用來對社會百態作出嘲弄及譏諷,也可以作為謎語。

57 廣府語,「省」是省城,即廣東省的省會。省人指市政府的辦事人員。

58 「掃」的異體字。

59 【粵音渣】或作。用手指撮取東西。《廣雅疏證.卷一上‧ 釋詁》:「,取也。」

60 鏟起。

61 概消毒用。

62 磚。

63 執,拾也。意為拾起隨地亂放的磚頭。

64 廣府話,來到。

65 天色全黑,即夜幕低垂。

66 【粵音dup】耷,廣府話,下垂貌。

67 待他。

68 睡覺。全句為先待他睡覺。

69 唔,不也。

70 攪,騷擾。他們不會騷擾別人。

71 綿被。

72 紮,捆綁。此句意指「自備鋪蓋」。

73 席地而睡。

74 載大小二便的桶。

75 廣府話,可能假借「腯」字。安置。

76 有一段時間。

77 會緊張一段時間。

78 躑躅。

79 有些站到「操場」(體育場或空地)上。

灌頂略述

灌頂略述

弘法組/文

緒言

灌頂是進入密宗修法前必經程序,灌頂有廣有略。例如時輪金剛灌頂便要經歷七天,這裡略述是 敦珠法王所制定一般灌頂之情況。其中細節由上師即場開示,今只說其梗概。其中可參考本會的《藏傳佛教基本常識提要》。

修習任何密法必先經具傳承上師授予相關法要的灌頂,西藏甯瑪派具有系統性的修習程序,由皈依發心開始,接著為灌頂(其中包含傳戒)、傳咒、儀軌、導引,最後為口訣。有些程序可以同步進行,結緣灌頂只屬結緣與加持,傳戒、傳咒等部份則作省略。

灌頂必經具傳承上師傳授,具傳承上師不只曾接受該法要並修得證量,且由其上師授權攝受弟子。本會於1953 年成立,至今六十餘年,至今有香港、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與澳門六個學會並台南大圓滿廟。一向秉承甯瑪法王 敦珠甯波車之敦珠新寶藏傳承。第一任永遠導師為 福德法幢劉銳之金剛上師,現任導師為 楚英窩錫黎日光金剛上師。

本灌頂儀軌為 法王所造,漢地前所未有。 法王開示:只緊記灌頂過程,已不墮三惡趣。

灌頂意義

古代印度舊制,王子登位,用四大海水灌頂。密乘之灌頂,有認為是沿此制,以為登法王子位之儀式。

然由有傳承之上師,迎請本尊,融入行者心中,是為必要。如《寶鬘釋》云:「使根續(且云善根相續,善根指行者,相續指其心,根續即指行者之心。)成熟之灌頂者,從灌頂以成熱根續。」故稱為能成熟之灌頂也。

於灌頂之梵文,從聲明以釋其義有三:

(一)阿啤星渣─ 引伸其義,謂滌淨汙垢,分四:謂淨身垢、淨語垢、淨心垢,淨身語意三者之垢;如將器滌淨已,始能將甘露精華,灌注其中也。

(二)阿啤些加─ 引伸其義,謂依名份,以攤派也。分四:為修本尊天,餘三略。謂得名份之攤派,如父之給子以資產也。

(三)阿啤詩的─ 引伸其義,謂許願歸屬。分四:「身成本尊」於身蘊處界,成為本尊。「語成咒音」於語之生入住三,成為咒音。「點成智慧」於點成大樂智慧。「心成佛陀法身」。是其名為灌頂,有如國王之得授權也。

灌頂前所獲物品

灌頂及其他法會,務必起碼於半小時前抵達會場,表示對法之尊重,並於登記處辦理相關手續。

參與者會收到一袋物品,一般內有

(一)蒙眼布:初次受此法者,入壇時蒙眼,到某個程序,上師指令時可解開,嗣後可將所受法及日期寫在上面,帶回家留念。

(二)乾花:中間獻灌頂花用。

(三)供米:供獻曼達,共分三次。故此每次用三分一,不要一次用光。

除了登記外,應交付紅包兩封,一封供養上師,一封是給佛堂的香油。供養上師的應比香油多。

灌頂程序

灌頂程序只可參加,不可參觀。入壇場後莊嚴肅穆,全程禁語,故當確實將手機等關掉,圓滿前不能離場。 法王開示:聖境不可紀錄,除學會工作人員外,一概不許攝影、錄音或錄影。

灌頂過程

灌頂時之一切經過情況,如能記憶清楚,則雖修持不精進,或以其他業障,而輪迴六道:但如生天上,可當天王;人間則多福多壽,可當人王;生阿修羅亦可為王;隳落旁生,則當獸王獅子;隳餓鬼亦當鬼王;隳地獄則當閻羅王;其殊勝有如此者。惟此等經過情況,絕不能向任何人宣洩,免犯密乘戒律十四根本隳中之第七隳。

灌頂所獲加持物

灌頂後,上師會頒賜不同加持物,不一而足,現就一般而言略述。

(一)法相、咒字:一般灌頂中會派發本尊法相及咒字。上師會開示其中要點,均不應向他人展示,法相一般均已勝住(開光),避免損壞、劃花(如於其上書寫)或跨越。可鑲進相架中,置於家中佛壇或潔淨處,不可「過膠」(護貝)。

(二)金剛結:表與上師、密法連結不分,可打一個結掛於頸上,可栓上佛牌等,又或放於淨處。

(三)甘露丸:見到、意想到、聞到、嚐食到、影子照射到或觸及到,如芝麻般大小極少量之殊勝甘露法藥,剎那間本來需隳入三惡道之眾生皆能轉昇三善道,更因得到以上見、想、聞、嚐、觸到甘露之殊勝功德而使自己的善因更為廣大。甘露丸內用珍貴草藥製成,可貯在密封瓶中,有需要時嘗食(或用酒送下)。當服用甘露時,心中升起無上的法喜信心,其發揮的功效是很殊勝的。就算是如細沙般微少量的甘露,其中蘊含無量佛菩薩的加持。

(四)其他:上師應機應境會頒賜不同加持物,如千佛壇城,各類壇城、文殊鏡等,於此從略,待上師當場開示。

若只接受灌頂,不作實修,猶如只參加開學儀式不上課,不能親嘗法益!故當先圓滿求法條件,向上師請求儀軌,精進修持,得各種成就!

文殊菩薩灌頂餘韻

文殊菩薩灌頂餘韻

簡毓彥/文

頂禮上師

具德根本上師寶 請住頂上蓮花座

大恩門中攝受我  身口意德祈加持

黃文殊菩薩

感恩 楚英窩錫金剛上師加持104年10 月04 日在台中文華高中大禮堂舉行的『文殊菩薩千人結緣灌頂法會』,法會進行的很順利,非常吉祥圓滿。同時,也很感恩、感謝全體師兄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

台中金剛乘學會莊會長金沛師兄,指示弟把灌頂時所用PPT(PowerPoint)檔案的內容,稍加整理,以饗讀者;法訊主編雪芬師兄歡迎投稿,希望對師兄們、對有興趣的讀者們能有一點點的幫助;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多一些了解,對以後發歡喜心修持『儀軌』時,應該會有所助益;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裡,都能念念觀照自心,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因緣成熟時,面見文殊智。於不思議中,安住本尊身,契入無生忍,善住無分別,任運中成就。

文殊菩薩 本尊三世

過去佛號 龍種上尊王如來。 現在佛稱 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未來則稱 普現佛。 文殊師利 三世佛。

文殊菩薩 本尊介紹

文殊師利菩薩,簡稱文殊菩薩,意為「妙德」或「妙吉祥」,與普賢菩薩共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脅侍,司一切如來之智慧。文殊菩薩雖身現菩薩,實已成佛,過去佛號名為「龍種上尊王如來」。

文殊菩薩右手執智慧劍,表斷除一切無明煩惱習氣;左手持蓮花,花上《般若梵篋》,表示不染諸法,常見實相無相、般若現前。

凡受文殊菩薩灌頂,能依法修持,嚴持戒律,精進專一,必得加持,增長無上之智慧,堅固清明之記憶,令得聰達解慧,辯才無礙;且能了知諸法真實妙義,破除無明愚癡,明心見性,圓滿世間、出世間之一切善法;發大菩提心,趣入佛道。

本尊 讚頌

文殊菩薩坐青獅 威風獅吼震魔怨 右持慧劍斷煩惱 左持蓮花般若經

頂結五髻五智顯 喚醒貪瞋癡眾生 蓮花潔淨不染塵 智慧證理詮本尊

念 文殊菩薩心咒 的功德

佛說金剛頂經文中,描述了念誦文殊菩薩心咒的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才誦一遍文殊菩薩心咒的功德,等於讀誦受持了一切如來所說的佛法妙義經藏。

對著文殊菩薩像,專一至誠地念誦,所得的福報及功德成就:

念誦數滿五十萬遍。即獲無盡辯才。辯才無礙。如文殊師利菩薩等無有異。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

又念誦數滿一億遍。遠離諸痛苦、煩惱執著。

滿二億遍。五無間( 阿鼻) 地獄極苦地獄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

滿三億遍。證悟一切諸三昧門。證悟一切諸禪定解脫。

滿四億遍。獲得廣大的、博學多聞的一心清淨總持。

滿五億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自性本來清淨、證菩提。

讚頌 本尊 妙咒力

妙咒力 文殊力 咒力妙圓不思議 開顯眾生持明力

一心念 莫二想 念念不忘文殊現 現而無現妙理顯

文殊菩薩 的來歷

佛說大寶積經文中描述了文殊菩薩的來歷:

佛說文殊菩薩發心已經是很久遠、很久遠以前的事了。過去久遠久遠。有一位佛,名稱雷音如來。出現于世。在於地球東方。大約七十二億佛剎。有世界名叫無生。

雷音如來於中說法⋯⋯。那時有一個國王名叫普覆王。

當時普覆王。聞佛說法。得到很殊勝的境界,非常高興,生大歡喜。於大眾前。大師子吼。而說頌曰:

今對一切眾 發大菩提心 為一一眾生 誓盡未來際

⋯⋯⋯⋯⋯⋯⋯⋯⋯

當盡未來際 廣利諸群生 嚴淨諸佛剎 無量不思議

當令我名號 普聞十方界 我今自授記 決定當成佛

⋯⋯⋯⋯⋯

佛告訴大眾。當時的普覆王。就是現在的文殊師利菩薩。初發菩提之心。久遠以來,已得無生法忍。能具足菩薩十地、如來十力。佛地諸法,悉皆圓滿。當時文殊菩薩回答佛說。我從久遠以來。已發了大願。如果十方無量無邊的如來。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乃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可見文殊菩薩的悲願廣大圓滿!

佛說放缽經 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描述說。當時惹那羅耶菩薩。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當時的小孩維摩羅波休者。我身是也。現在我能成佛。都是文殊師利的恩惠。文殊師利本是我的老師。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皆是文殊師利的弟子。當來的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的弟子。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文殊菩薩 的智慧

佛說思益經中,文殊菩薩言:「若菩薩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是名菩薩。」

起法相 就是著有,起非法相 就是著空。

非有、非空,不著有 亦不著空,即見佛性。

黃文殊菩薩灌頂法會

文殊菩薩 教導我們 學安忍

唐朝國清寺廚房裡 有二位修苦行的僧人 :

寒山(文殊菩薩)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普賢菩薩)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忍一忍 風平浪靜

讓一讓 海闊天空

文殊來看病 關心老朋友

佛說維摩詰經文中,描述文殊師

利菩薩承佛旨意,前往探病,對老朋友維摩詰居士說:「老朋友啊!⋯你的病還可忍受嗎?治療的如何呢!世尊很關心您,要我問候您;老朋友你的病,是什麼病因呢?生病多久了?如何才能滅除治癒此病呢?」

維摩詰居士說:眾生從癡心、起貪愛,貪愛令眾生病了,所以我也病了!

若一切眾生,無癡心、不起貪愛,一切眾生不生病了,則我的病也好了。

譬如各位大德,只有一個獨子,孩子生病了,父母也著急地像病了一樣!若孩子病好了,父母也沒病了。

菩薩就是這樣,對待眾生,就像愛自己的唯一的獨子一樣!

眾生病了,則菩薩也病了;眾生病好了,菩薩的病也就好了。再說這個病,病因如何呢?菩薩生這個病,起因於菩薩 ,擁有一顆大悲不斷的大悲心啊!憐憫一切眾生啊!

密宗的上師,代表佛、法、僧三寶

文殊菩薩 示現 (尊者 啤嗎拉密渣 )

吉尊(吉尊獅子自在)有一個故事,尊者啤嗎拉密渣離開他後,他很想念!一日,去到一個山谷,兩邊都是峭壁,一邊現出啤嗎拉密渣尊者的像,另一邊現出諸佛菩薩的像,先頂禮誰呢?他想著諸佛菩薩的像,很難得見到,便先頂禮了,誰知一跪下去!諸佛菩薩像全部化光,飛到尊者啤嗎拉密渣那邊。吉尊感到非常驚訝!後悔!因為密宗的上師,代表佛、法、僧三寶,非常的尊貴重要。所有的諸佛、菩薩、本尊,都是上師所化現,上師加持才能修得相應;所以修密宗的行人,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應先頂禮 上師,然後再頂禮 諸佛菩薩本尊。

結語 文殊菩薩 本尊殊勝

文殊菩薩 七佛之師 諸佛之智 啟發有情根本智

妙智觀察 平等普施 所作無住 妙吉祥大圓鏡智

願善妙增長

——————————————————————————————————————————————————

參考之資料資訊如下: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0/1171_001.htm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冊 No. 1171《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

http://www.sjskim.org/Manjusri/sutra/index.html/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九˙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二/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http://www.sjskim.org/Manjusri/sutra/index.html/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三/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http://www.sjskim.org/Manjusri/sutra/index.html / 文殊師利發願經

http://www.sjskim.org/Manjusri/ex/index.html /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卷第一

http://www.sjskim.org/Manjusri/ex/index.html/ 文殊菩薩事略介紹

http://www.sjskim.org/Manjusri/ex/index.html / 文殊菩薩的故事(上)

C:\Users\CHT4F\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InternetFiles\Content.Outlook\4IVI5087\ 文殊菩薩妙吉祥:文殊大士靈感錄,李博永居士編著。中華印經協會印行

http://book.bfnn.org/books2/1802.htm / 文殊師利發願經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5/0586_003.htmCBETA T15 No. 586《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htm

http://www.vajrayana.org.hk/dudjom/dud153.htm 大圓滿吉尊心要口授/ 敦珠甯波車開示/ 弟子劉銳之紀綠/ 金剛乘學會 數位佛學網!

http://www.vajrayana.org.tw/index.php/2013-07-10-12-55-33/2013-07-11-11-50-43/251-2013-08-05-07-02-46 西藏甯瑪法源歷史讚頌 三五吉尊獅子自在教主史略 / 金剛乘學會 數位佛學網!

http://book.bfnn.org/books2/1709.htm/ 維摩詰所說經

http://vajrayana.org.tw/index.php/li-rih-guang/introduction/Copyright c 2015 金剛乘學會 數位佛學網 !

悟謙法師參訪見聞隨記

悟謙法師參訪見聞隨記

蕭慶秋/文

會晤之因緣

民國六十六年一月的某一天,我們在台北市民生東路佛堂參加 師父主持法會,當年 師父主張於會供後,大家一起在佛堂用餐,那天特別告訴我們,他有一位貴賓會來。

中午就由程漢雄、李碧郎兩位師兄負責掌廚,辦素齋宴。修完法後,貴賓到訪,是一位出家人, 師父特別介紹給我們認識,他就是─悟謙法師。 師父說:「當年沒有悟謙法師替他度語,就沒有今日的《大幻化網導引法》。」

一陣相互寒暄,閒話家常後,我們做弟子的,也負責呼招,首先準備茶點、水果,邊吃邊談,談到昔年往事。 師父還向他建議:「再來一次度語翻譯,可否?」悟謙法師說:「我的藏文現在已忘光光啦!已不行啦!」我們一聽真是可惜呀!

師父之開示

第二天, 師父告訴我們:「昨天,悟謙法師說他已不能再從事翻譯度語工作了。」師父說俗云:「言不離口,拳不離手,的確有道理呀!你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每天要記得修持,不要中斷。」

師父又說:「悟謙法師還提到:『 師父對我們弟子親如家人,固然很好,但弟子對 上師容易起隨便輕浮不敬之心。』他還告訴 師父:『西藏的上師們常與弟子保持一些距離。』」

然而,師父告訴我們:「我之所以與你們接近如家人,讓你們瞭解什麼叫實事求是,行止如一,知行合一,是什麼就是什麼,不矯揉造作,讓你們有親切感,容易修觀成本尊,行住坐臥不離此想為要。」

感悟之心得

原來, 師父以身教代替言教,理趣融入日常行為,寓教於生活。遂才有「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的開示。古人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密宗亦有「口訣要緊」的教示,值得深思⋯⋯。

大圓滿廟暨六會活動

大圓滿廟暨六會活動

資料室/整理

•2015 年6 月7 日
高雄金剛乘學會恭請 黎上師
蒞臨高雄東方設計學院體育館主持《蓮師財神千人結緣灌頂》大法會

恭請 上師主壇 體育館會場盛況
加持灌頂法器、法物 體育館會場盛況
蓮師財神

•2015 年6 月14 日
香港學會恭請 黎上師主持
海上放生、《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發佈會暨四臂觀音、白衣觀音結緣灌頂法會

上午10 時搭洋紫荊號至外海放生 上師親上小漁船加持待放生之魚族
志工協助信眾依序排隊放生 下午二時 上師主持《劉上師紀念文集》發佈會
上師與可復師兄、許總編輯文筆先生及六會會長合照 下午三時 上師主持白衣觀音暨四臂觀音灌頂法會。
信眾虔受灌頂加持 黃會長講解灌頂的內容及注意事項

•2015 年9 月5 日
密宗山大圓滿廟舉辦南化區盂蘭超度暨放生法會

加持供品 里民亦來參加超度法會
灑淨 漁港放生

•2015 年9 月23 日
上師紀念館寶頂安奉暨蓮師會供法會

會場設置於工地一樓 蕭會長帶領大家共修
薰香除障 於吉時施工安裝
寶頂莊嚴

•2015 年8 月28 日
敦珠佛母法座(安奉於大圓滿廟化身殿)
上午六時卅分舉行敦珠佛母圓寂紀念日同修法會,祈願 依怙主敦珠佛母甯波車疾速轉世!

•2015 年10 月3 ∼ 4 日
台中學會恭請 上師開示儀軌暨主持《黃文殊菩薩千人結緣灌頂大法會》

會長獻哈達 加持台中學會壇城
開示蓮師儀軌 恭請 上師蒞臨文華高中會場
會場盛況 法座壇城莊嚴
黃文殊菩薩

•2015 年11 月1 日
澳門金剛乘學會協辦康公廟合眾善信送贈無憂米,恭請 上師主法

上師為嘉賓披哈達加持 會場盛況
上師虔修觀音菩薩及黃財神法會 加持供米
鳴炮開幕

•2015 年11 月21 ∼ 22 日
台北學會41 周年慶假台北市立大學舉辦《長壽佛千人結緣灌頂大法會》恭請 上師蒞臨主壇

台北學會21日上午舉行蓮師會供 41周年會慶
開示黃文殊菩薩儀軌暨明眼咒 台北市佛教會界雲理事長與蒙藏委員 會藏事處娥舟文茂處長特來拜訪
恭請 上師主壇 莊嚴壇城
灌頂信眾 長壽佛

•2015 年7 月3 ∼ 6 日
大圓滿的喜宴—生命與心靈啟發禪修夏令營

禪修 禮佛
課程活動:失去視力之後,對世界的認識,什麼是真實? 討論人生價值的抉擇
轉心向法四思維 課外活動:放生(共生共榮生命尊重)
課外活動:觀日出 一千零一個願望:祈願卡
日出時刻觀日出(配合日輪觀課程) 合照

八吉祥

八吉祥

資料室/文

在此八件合為一體的繪圖中,繪出蓮 魚表佛眼、蓮花為佛舌、海螺為佛語、寶

花、無盡結、雙魚、華蓋、幢、輪及海螺 瓶為佛頸、幢為佛身、輪為佛足、無盡結

七件,而七件合砌起來時狀如一瓶, 以表 則為佛意。在藏傳佛教中亦常見到天女各

未繪出的寶瓶。它們在佛教史上各有出處, 持這八種物品的圖畫, 她們被稱為「八吉

例如經中記載佛陀在成就佛境後,大梵天 祥天女」。其實此八吉祥物幾乎無處不在,

王及天帝因陀羅分別供上千幅金輪及左旋 不論在唐卡佛畫中、織錦布圖案上、寺院

白螺請佛說法,地神供上無死甘露、金寶 地上圖案(按為大喇嘛要經過之處)、佛

瓶及佛陀手足上的吉祥相。這八吉祥也與 壇雕刻、家居飾物,均可看到此組八吉祥

佛陀之身相有關;華蓋代表佛的頭部、雙 同時或單獨出現。

修行就在今生

修行就在今生

黎上師/講述 空心/筆錄整理

向大家介紹過勝義光明中有的內容之後,有不少朋友跟我說,他們現在知道死時最要緊的是跟著強光走,的確,這一點在勝義中有的階段是最重要的,但是否真的如此簡單?當命終的時候,大家是否有信心、有把握能夠做到?

若想在臨終時有把握,就必須在今生好好修行,因為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此生中有。若今生沒有修行,經常造作貪瞋癡惡業,死後便會落入地獄、餓鬼或畜生等三惡道中。若今生多做好事善事,死後就能往生天、人或阿修羅等三善道中。若今生能夠修行,在藏傳佛教甯瑪派中有最高的虹身成就,稍遜的亦可以子母光明會或頗哇,在命終的一刻往生佛的剎土。

所以在六中有的教法中,最重要的是此生的自然中有,因為我們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會影響將來的投生。很多人說自己一生都在胡混中度過,白白浪費了這一生。人生幾十年眨眼便會過去,所以佛陀常說眾生枉受輪迴,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佛性,其實可以不受輪迴之苦。

有生必有死,每個人都不能例外,若今生能夠修行,為下一生做好準備,這才真的是不枉此生。 敦珠法王曾說過,有修行的人,就是人中的「甯波車」,即是寶貝的意思,如果我們不懂修行,就只是一般的凡夫,但有修行的人,就是人中的寶貝,是人中的「甯波車」,既然大家今生有機會接觸佛法,一定要好好修行,不要枉過此生。

敦珠法王在《吾心忠告》裡,提到有三種不同的修行人,並以毒草作比喻,解釋三種不同行人的修行目標和方法:

小乘(原始乘)行者:斷煩惱,證菩提。

大乘(菩薩乘)行者:轉煩惱,成菩提。

密乘(金剛乘)行者:即煩惱,即菩提。

斷煩惱,證菩提

一位小乘(原始乘)行者經過一處長了毒草的地方,當他看到毒草時便想到毒草很危險,若有人不慎誤吃毒草將必死無疑,所以他把所有毒草連根拔起,跟著還把附近的泥土都一併剷起,確保將所有毒素清除。

毒草代表無明和愛取,這是輪迴的根本,因為小乘(原始乘)行者要斷除煩惱,所以一心修習禪定,摒棄一切妄念,嚴守戒律,不讓煩惱有生起的機會。

轉煩惱,成菩提

而大乘(菩薩乘)行者看到毒草,他同樣想到毒草可能會危害他人生命,於是他用大量的水灑在毒草上,務求把毒草浸死。他用較簡單的方法來處理毒草,不用斬草除根,更不用翻土去毒。

水比喻為菩提心,菩薩道的修行最強調菩提心,要自利利他,不但自己要解脫,更要幫助眾生解脫。菩薩乘的修行是轉煩惱成菩提,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治煩惱,將煩惱轉化。所以除了菩提心,還要修習六波羅蜜:以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煩惱,安忍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愚癡。

另外亦用五停心觀來對治貪瞋癡三毒。若貪欲很重的人,可以修習不淨觀,尤其對於男女之欲,可觀想美麗的異性,從美麗慢慢變瘦、變老、生病、死亡,最後變成白骨,由不淨觀來對治色欲,對治貪欲。

若瞋恨心很重的人,可以修慈悲觀。有些人只要遇到少許不順意便會發脾氣,當發怒的時候,可以用慈悲觀來對治。佛經中有提到,六度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即使一隻螞蟻,亦可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兄長、子女,甚至朋友,只因為曾做惡業,以致墮落畜生道,所以我們對待六道眾生都要有慈悲心,憐憫他們,希望能夠救度他們脫離惡道,返回善道。所以下次當別人激怒你的時候,要修習慈悲觀,想著對方曾是自己過去生的父母,對自己有很大的恩德,能夠生起慈悲心,就不會想著要向對方生氣。

若要對治愚癡則用緣起觀。佛說一切都是緣生性空,我們看見花,但什麼是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性空幻有,要因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它才能夠成為花。在花的例子中,它的因就是種子,若沒有種子,就不可能長成花,另外還要加上四種緣:

一、親因緣,所指的是泥土,將種子放入泥土裡,它才能發芽生長;

二、所緣緣,有陽光、空氣和水分,種子才能成長開花;

三、等無間緣,持續每天給花澆水,否則花便會枯死;

四、增上緣,適時加入肥料,讓它有足夠的養分開花。

今天我們看見這朵花很美,但過幾天它就會凋謝,它是無常的,所以不用執著這朵花,它的本質是空。很多時我們看到事物的外相,便執著它以為實有,繼而生起我執、法執,不斷流轉於生死中,因為有我,便有種種貪瞋癡的煩惱;若沒有我,便沒有煩惱。

即煩惱,即菩提

當密乘(金剛乘)行者看到毒草,他感到非常高興,因為他是一位醫生,他了解毒草的毒性,若能夠善巧運用毒草的話,毒草亦可以變成救人的藥。

密乘(金剛乘)行者不怕貪瞋癡,尤其當修行至大圓滿的時候,能夠將五毒(貪、瞋、癡、慢、疑)轉化成五種智慧,將貪欲轉成妙觀察智,例如看到紅色的花,嗅到花的香氣,但並不會生起任何貪著,如果看到花而沒有任何感覺,也不知道花是花的話,那就等同白癡,但妙觀察智卻能夠辨別分析但又不會執取,不會落入貪欲,這就是妙觀察智。

瞋可以轉化為大圓鏡智,癡可以轉為法界體性智,慢可以轉成平等性智,疑可以轉為成所作智,所以說即煩惱即菩提,要如何對治妄念?就是當妄念生起的時候,只是看著它,例如現在你在想,講座之後要去哪裡吃宵夜,又或是想著明天開會的事情,當第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不要再繼續落入第二個念頭裡,如何是第二個念頭?就是當你生起想吃宵夜的念頭,隨之繼續想不如去吃粥,或者去吃炒麵,之後再想不如吃炒米粉吧,這就是第二念,之後一連串煩惱貪瞋癡都統統跑出來。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用覺性停留在第一念,不要落入第二念,所以不用怕煩惱,它就好像毒草一樣,在煩惱上修行,更可以把毒草製成藥來救人。就如孔雀食用砒霜一樣,不但不會中毒而死,反而令羽毛長得更漂亮

毒草的比喻講出三種不同的修行目標與方法,當中並沒有哪一個最好,最重要是要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像用藥一樣,要因病施藥,只有能治好病的才是好的藥。

修行第一步:皈依

那麼要如何開始修行?首先第一步是皈依。皈就是歸宿,就像一個人整天走在街上,回到家裡的感覺是最舒服的,因為家就是你的歸宿。依就是依靠,我們的依靠是什麼?在佛教來說就是佛法僧三寶。

佛者覺也,佛陀徹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破除一切無明和貪瞋癡,所以我們是皈依一切佛。法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僧就是續佛慧命的人,不只出家人是僧,凡是弘揚佛法,延佛心燈的都是僧。

在藏傳密宗中則有四皈依。首先皈依上師,之後再皈依佛法僧。為何皈依上師如此重要?雖然佛菩薩都很慈悲,但他們不能直接教導我們,但上師卻可以,所以在藏傳密宗來說,上師就是三寶的總集。上師的心是佛寶,因為上師行菩薩道的心跟佛一樣。上師的語就是法寶,可以給我們開示、灌頂、教授佛法。上師的身是僧寶,是續佛慧命,延佛心燈,將佛法昇華的人。

此外還有六皈依,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還要皈依三根本:

皈依根本上師,跟隨一位上師學習;

皈依根本本尊,選一尊佛或菩薩作為根本本尊。所謂根本上師得加持,根本本尊得成就,假設你看見阿彌陀佛會心生歡喜,便可以阿彌陀佛作為本尊,從上師處接受阿彌陀佛灌頂,修習阿彌陀佛法本,持誦阿彌陀佛真言,並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剎土。

最後是皈依根本空行或根本護法,空行即是在空中的女空行母,能加持保護我們。因為修行人會遇到很多障礙,當年悉達多太子在修行接近成道時,有無數的魔障出現,我們生生世世歷劫修行,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成就的,當快將成就的時候,歷劫的冤親債主都會前來討債,所以需要有護法或空行來保護。

七佛的教導

根據七佛通戒偈提到,學佛的重點,第一是諸惡莫作,不要以為惡少而為之,連最細微的壞事都不要做,當年釋迦牟尼佛示疾,頭痛了三天,弟子們問佛陀為何成佛以後還會頭痛?原來他在過去生,曾經用樹枝打一條大魚的頭,結果即使成佛以後,還要感受相關的果報。所以修行人,即使很微細的地方都要注意,不論語言、思想或行為都要很小心,尤其身為佛教徒,更要做個好的榜樣,中國人很講究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所以佛教徒不論行住坐臥都要有威儀,任何惡行都不要做。

第二是眾善奉行,好的事情不論小事或大事都要多做,例如平日不妨多買旗捐獻、多布施,不要因為小善而不做,因為即使很小的善事都能夠種下善因,它都是菩提心的顯現,而且這只會為你帶來好處,而不會讓你吃虧的。

第三是自淨其意。所有正信的宗教都教人止惡行善,但只有佛教特別強調自淨其意,這是其他宗教沒有的。修行不論哪一宗、哪一派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令心清淨,才能夠脫離輪迴。

《聖法印經》的要義

《聖法印經》的要義

林崇安 教授/文

前言

《雜阿含經》的第80 經是《聖法印經》,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法師漢譯。玄奘法師漢譯的《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中,對這經有重點的解釋。「法印」是指一切法的無我性,依此能超越生死大海。但是修行者要檢驗自己是否真正體證無我和空,以及是否「離慢知見清淨」。以下列出經文並摘出要義,給法友們分享。

《聖法印經》經文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

【要義】

(01) 這是《聖法印經》的緣起,由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對僧眾們直接開示「聖法印和離慢知見清淨」。離慢知見清淨,就是善清淨的離增上慢無我見。

(2a)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要義】

(2a) 有些修行者,還沒有證得空三昧,卻以為自己能夠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清淨,這是錯誤的。

(2b)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要義】

(2b) 有些修行者,已經證得空三昧,能夠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清淨,這是正確的。

(03) 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要義】

(03) 僧眾們請佛陀解說「聖法印離慢知見清淨」。佛陀的回答分二:第一類修行者是具有「不善清淨的離增上慢無我見」(不善清淨的離慢知見),第二類修行者是具有「善清淨的離增上慢無我見」,分述如下。

(4a)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要義】

(4a) 第一類的修行者,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是無常、磨滅、離欲之法。修行者觀察諸行的無常性,趣入順抉擇分所攝的忍位,以世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但有粗的我慢隨入微細現行作意,心想:「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計我為勝。」他以為自己得到解脫和體證空了。其實還沒有證得無我和空,這修行者只有不善清淨的離慢知見,沒有「善清淨的離慢知見」。

(4b)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要義】

(4b) 第一類的修行者,以世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我、我所相不現行,稱之為斷。雖稱之為無相,其實還不是真的無相,只是我、我所相不現行而已。這修行者還沒有獲得善清淨的離慢知見。

(4c)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要義】

(4c) 第一類的修行者,以世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能制伏四種身繫(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所攝貪、瞋、癡三種「所有」。此處的術語「所有」,是指「極鄙穢」的意思。貪相斷、瞋恚相斷、癡相斷,是制伏貪、瞋、癡三種「所有」,稱之為斷。雖稱之為「無所有」,其實還不是真的無所有,只是制伏貪、瞋、癡而已。這修行者還沒有獲得善清淨的離慢知見。以上這修行者是以如理作意和定力獲得「不善清淨的離慢知見」,但他的識還是被諸欲和「身見」所染,因而還不能證入聖位,還不能體證涅槃。

(05)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1無常者,是2 有為、3 行、4 從緣起,是5 患法、6 滅法、離欲法、斷、知法。

【要義】

(05) 第二類的修行者,是繼續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知道從見、聞、嗅,嘗、觸、識而生。繼續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知道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則彼所生識云何有常!修行者最後體證:識是1. 無常者,是2. 有為、3. 行、4. 從緣起,是5. 患法、6. 滅法、〔7. 壞法〕、8. 離欲法、9. 斷、10.知法。經由遍知前1-9.法後,就獲得「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依據〈攝事分〉的解釋:「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1. 無常。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2. 有為。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3. 思所造(行)。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4. 緣生。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5. 盡法。死歿法故,說名6. 歿法。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 7.破壞法。由依『對治』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8. 離欲法及以9. 滅法。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離欲法及滅法二法),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二者),遍知彼識,名10. 善遍知。」

(06) 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要義】

(06) 總結:一切法之法中,無有我性,名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 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聖法印。

(07)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要義】

(07) 佛說此經後,僧眾們歡喜奉行。

結語

以上將《聖法印經》的要義,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編列出來。此經強調無我或空的重要性,稱之為「聖法印」。到了後期宋朝施護譯的《佛說法印經》,擴大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想解脫門、無作解脫門。

願所有的修行者都能掌握「聖法印」!。

林崇安:前金剛乘學會台北會長、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於圓光、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禪林等傳授佛學課程 、止觀禪修和因明辯經等。

黎日光上師 2015 年弘法紀事

本會現任導師 黎日光上師傳法記事

2015 年

  • 2 月18 日於臺灣臺南【大圓滿廟】主持「甲午年除夕大會供輪法會」及「乙未年正子時上香同修蓮師儀軌法會」。
  • 2 月19、20、21 日於臺灣臺南【大圓滿廟】主持「乙未年新春開年團拜法會」、「新春祈福虔修蓮華生上師法會」、「大型放生法會」及加持「新春蓮師祈福壇城」。
  • 2月21 日於臺灣【高雄金剛乘學會】主持「乙未年新春祈福會供法會及春茗午宴」及傳授「聖寶源度母儀軌」。
  • 2 月22 日於臺灣臺南【大圓滿廟】開示「極明摩尼寶炬」。
  • 2 月23 日於臺灣臺南【大圓滿廟】傳授「準提佛母儀軌」。
  • 3 月7、8、14 日於【香港金剛乘學會】傳授「毘盧七支坐靜坐法」。
  • 4 月11、12 日於臺灣臺南【大圓滿廟】主持清明「大幻化網度亡法會」及「大型放生法會」。
  • 5 月9 日於【澳門金剛乘學會】傳授「鄔金藥師初級灌頂」並主持「澳門金剛乘學會成立二十一週年會慶法會及公宴」。
  • 5 月10 日於【中國廣東省中山市神灣】主持「大型放生法會」。
  • 5 月19 日於香港由【智度會】邀請於【香港理工大學】主講「認識藏傳佛教」。
  • 6 月6 日於【高雄金剛乘學會】主持「高雄金剛乘學會成立三十六週年會慶暨放生法會」並開示金剛薩埵二級灌頂儀軌與大圓滿法訊第十期:(看見天光彩虹:永遠懷念尊者敦珠佛母甯波車之無量加持)。
  • 6 月7 日由【高雄金剛乘學會】舉辦於【東方設計學院體育館】傳授「蓮師財神公開結緣灌頂」。
  • 6 月14 日上午於【香港金剛乘學會】主持「大型海上放生法會及海上素宴」。
  • 6 月14 日下午於【香港金剛乘學會】主持「福德法幢劉上師紀念文集發佈會」及傳授「四臂觀音及楊枝淨水觀音結緣灌頂」。
  • 8 月3 日於【香港金剛乘學會】傳授「四臂觀音及楊枝淨水觀音儀軌」。
  • 8 月21 日於【香港金剛乘學會】傳授「觀世音菩薩真言治眼疾法」。
  • 9月5日主持由臺灣臺南【大圓滿廟】與【南化區南化里、西埔里】合辦盂蘭「大幻化網度亡法會」並開示「福德法幢劉上師紀念文集序文」。
  • 9 月6 日於臺灣臺南【大圓滿廟】主持「大型放生法會」。
  • 10 月3 日於【台中金剛乘學會】主持「台中學會勝住三十一週年會慶法會」及「放生法會」並傳授「蓮花 生大士儀軌」。
  • 10 月4 日於【台中金剛乘學會】傳授「文殊菩薩公開結緣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