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朝聖略記

五臺山朝聖略記

林崇安

一、前言

《寶藏陀羅尼經》中記載著:「佛告金剛密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 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 法。」此中指出中國(大震那)的五臺山(五頂)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佛教傳入中國 後,在五個臺頂上,各別建寺,名稱如下:

東臺望海峰建望海寺,供奉聰明文殊;

南臺錦繡峰建普濟寺,供奉智慧文殊;

西臺挂月峰建法雷寺,供奉獅子吼文殊;

北臺葉斗峰建靈應寺,供奉無垢文殊;

中臺翠巖峰建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中, 以五臺山的寺廟規模最為宏大及歷史最為悠久,而名列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的北臺 ,海拔為三○六一公尺,是華北第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印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後,奏請明帝興建「大孚靈鷲寺」(今日的顯通 寺)為此地區寺廟之始,西元一二五七年,元朝帝師八思巴奉祀於五臺山後,西藏佛 教開始傳入五臺。今日五臺山的寺廟,屬漢僧者,稱作「青廟」;屬蒙藏喇嘛者,稱 作「黃廟」。這些寺廟大都坐落在五臺山所懷抱的「臺懷鎮」,每年六月的騾馬大會 (同時也是廟會)最為熱鬧,蒙藏、東北等地的牧者都趕來參與。

二、朝聖團

上師於今年春天提出擬於七月赴五臺山朝聖後,學會會員即踴躍報名,由徐玉貞 及何沛書分別與臺北及高雄的旅行社接洽旅遊事宜。由於會員的空暇時間不同,因而 分成八天、十二天及十四天三種行程。八天者,以五臺山為主,其他二種並到北京一 遊。出發前, 上師以攝護腺舊疾亟宜割手術且當休養,因而不克成行,由於事出突 然,行程已定。因而三團皆按原訂計劃進行,朝聖團的會員人數分布如下:

八日團:香港十七位、臺北六位、臺中十五位、臺

南二十二位。

十二日團:香港六位、臺北十三位、臺中三位。

十四日團:臺北二位、臺中三位、高雄十七位。

以上共計一百零四位。

三、共聚五臺山

七月十一日,三團分別抵達五臺山的臺懷鎮。十二日朝拜該鎮中心區域的寺廟, 先至歷史最悠久的顯通寺,三團會員在大雄寶殿內共同祈禱 上師健康長住世並祈請 文殊菩薩加持,旅途平安。而後參拜「千文殊」、「銅殿」、「銅塔」等等。接著 參拜「菩薩頂」(其方丈為阿旺次仁喇嘛)、塔院寺、碧山寺、集福寺及殊像寺。各 寺的建築各有其特色,由於時間有限,大都匆匆拍照留念而去。

七月十三日及十四日,行程的重點在於朝拜五臺山的臺頂,為較艱巨的一程,東 臺、南臺及中臺可以用中型車直接到達,西臺及北臺則必須徒步或騎馬,來回要三小 時以上。此中,在東臺及南臺皆供奉有甯瑪派祖師蓮華生大士,令人倍覺親切。五臺 臺頂的寺院,曾受大破壞,今日幸有法師有心重建,會員們除隨喜贊助外,並以「金 剛乘季刊」與之結緣。回程中,並至吉祥寺參拜,為能海法師的弟子仁剛法師的道場 。

七月十五日起三團的行程各有不同,分別參拜千佛洞(佛母洞)、鎮海寺(章嘉 活佛的根本道場,今其方丈為月柱喇嘛)、龍泉寺、南山寺(含佑國寺)、普化寺( 為一較現代化的寺廟)、羅喉寺(內有「花開見佛」一景)等。許多寺院都有舍利塔 ,是印藏寺,但型象異,無暇詳看,且有許多寺院,更無暇參拜,誠一憾事。

四、尾聲

朝拜五臺山後,三團各自分道揚鑣,八日團由廣州經香港回臺灣,十二日團往北 京參觀廣濟寺(並拜會中國佛教協會)、雍和宮、頤和園、故宮、長城、十三陵等, 此中雍和宮中的佛像及湯嘉誠屬精品,也可看出清室對西藏佛教的虔信。十四日團在 赴五臺之前,已先參北京名勝,並參觀了雲岡石窟,收穫甚豐。

此行朝聖的前塵影事,雖所拍照片,未能完全表達,但腦海尚留印象,且一路平 安,何嘗不是 上師、本尊及文殊菩薩的特別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