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

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

—福德法幢上師序—

吾師 敦珠法王生平著作甚多,若經義、若律疏、若論釋、若宗義、若修軌、若史傳、若讚頌、若偈誦、若論文,應有盡有,已出版者,凡四十八西藏巨函,不唯著作等身,抑且高過於身矣。

西元一九八一年秋, 法駕重蒞香江,承事之餘,詔銳之而言曰:「達賴喇嘛謂余:『爾寫作如此之多,從何處找得如此多之資料?』但我都是有需要,任運而作者。」

近年 師以耄耋高年,且為眾生多病,而常示疾,著作較疏。此祈禱文之作,以佛母夢見曾與作伴之女子,向之啟請「要向 法王請寫祈禱文。」醒後忘卻。其後復夢催請, 師以現存祈禱文太多,而持誦人少,卻之不寫;及後再求, 師意似動,竟以事忙而置之。迨彼女子如前出現,說:「我請求之祈禱文。有大需要,不是小事。」如此重要, 佛母再請, 師乃啟請蓮師,「使能具足意義,求加持!」其值得重視可知。及 師既示寂,成為最後之文,尤應珍惜。

前年嘉德滿都參禮法體之會, 佛母以告:「 師成此祈禱文後,飭即寄爾,即譯漢土文字,以饒益漢人。」恩重如山,聞之感激流涕;恭奉而歸。

其後以逢迎 佛母及兩女參訪香港臺灣。繼而在臺南南化鄉關房,與高雄金剛乘學會,先後閉關百日。在高雄學會關期內,晚上更開示大幻化網導引法,及仰兌; 師諭雖時刻未忘,但已無暇顧及。

林崇安同學已將此文譯妥呈閱,乃仔細從藏文校閱,大致不差,微有不順者略加修改,公諸本刊(金剛乘季刊),且定期講授,使作常課,上副 師之恩賜;於此發露懺悔,以誌吾過。

—楚英窩錫上師序—

偉大佛陀之勝利教法就如乘七騎之大日,以智慧光明驅除無明黑暗,普照遍及十方。鄔金大師之不共巖傳教法更以殊勝之授記,針對末世障蔽迷亂,適時開發指引苦海漂流中之有情。 吾師福德法幢金剛上師於 法王敦珠甯波車座下領受教傳巖傳兩派傳承,於漢地早已廣演密教饒益有情。余得 敦珠佛母授敦珠新寶藏之傳承後,謹繼其志,於港台及澳門三地與諸子同修 蓮師巖傳法要及敦珠新寶藏殊勝教法,深感 法王教授如熱惱中之甘霖,四時十方眾生得以共浴。

法王敦珠甯波車公認為當代完全證悟之上師、偉大巖取者及甯瑪派首任最高精神領袖。 法王著作等身,然常以平實自然之心意流露開示佛法之精蘊,本祈禱文「自知已過、隨念皈依境、悔過及正願取捨之祈禱」即其中之一。 法王曾於《吾心忠告》中開示,佛法雖然浩如煙海,但可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四句總攝。而如何莫作諸惡、如何奉行眾善,本祈禱文所開示可謂如明燈指路矣!

此頌文既為 法王心意流露,亦親自得蓮師之指示,特別針對現今時代之「意巖」。誠為 法王圓寂前所造之最後祈禱文。

嗣後,祈禱文得林崇安師兄譯出、由 福德法幢上師開示,並於港台各學會之法會中諷誦。林師兄隨侍 上師多年,曾為台北學會會長,通達顯密佛法及藏文,並教授西藏語文多年,撰寫佛學專著多本。去年林師兄為各同學解說祈禱文中之義,更由林雪芬同學記錄,結集成注釋。全書共分三十頌,每頌四句。以林師兄之譯文再由其注釋,可謂相得益彰;得其允許,將版權贈予金剛乘學會,即指示盡快出版,以利益一切如母有情。

願於此末世昏亂中, 法王之教法如無死甘露,猶如 法王所授記,無論聞之、讀之、思之,均得解脫,得世出世成就,此為序。

原著譯文:

皈依上師

01.

賢劫剎土導師釋迦王

佛子菩薩調伏聖者眾

救護濁眾無比上師尊

三根護法具誓諸聖俱

02.

專一從心憶念之熱望

一再祈禱具誓以催請

以悲隨持無礙悲憫力

願望如法成就祈加持

03.

宿業非劣幸得人身寶

福德非小幸遇正法教

隨侍上師幸得灌持訣

自手獲寶此時得生起

04.

於此自心狹隘如猴子

散亂欺誑邪魔所範圍

自寶自己不如實修持

暇滿口訣一時全浪費

05.

現遇大事阻於最近時

能量得量猶如古神話

此身雖為法色以法傲

此心卻未執受正法跡

06.

不僅佛法人法尚未完

十六清淨世法僅了知

於己邪惡行竟離羞慚

依他知恥將成小鼠尾

07.

佛法清淨十善不能對

同一導師之教起偏執

減損法及正士積惡業

從依法己於罪負重責

08.

如是多聞自見我慢大

思維察義了知未究竟

護別解脫律儀亦驕傲

沙門四法散不知去向

09.

雖具菩薩學寶亦自傲

四無量心卻如圖繪燈

雖護密咒誓句亦自傲

第一根墮算來顯小視

10.

反感四種雖從口說知

從事未反於此顯貪現

依止上師恭敬漸損減

淨顯代以同等顛倒見

11.

金剛弟兄悲憫敬心退

難忍惡言詛咒如雨降

六趣知為父母慈悲心

菩提心未熟如水上沸

12.

生圓道上實踐雖在行

凡夫無邊錯亂未得淨

經咒法要空性雖了知

空而未決自心如鑽角

13.

住理修而不攝入自規

藉口以因果見風迭飄

外似矯詐威儀亦優妙

內而貪愛強慾如火燃

14.

此身寂靜於山雖假住

此心日夜不斷遊城市

自己定量未如順利得

對他指引思行如童話

15.

依怙慈悲雖無可欺妄

敬心衰退自向自欺疑

如此對於正法及上師

雖無缺少信心之邪見

16.

濁世有情惡業已充滿

正知正見墮放逸範圍

念知未生跌落大粗硬

今是自心考驗自己時

17.

一切作量皆增長錯亂

一切思量皆成煩惱執

善與惡行未見不沾染

究竟所趣捨惡趣無他

18.

如此自己品行事業等

念已自對自己卻失望

從他看時懊惱亦增長

益友嘉慰情緒並未生

19.

現在自若不顧自己頭

閻王使者之手入執時

他人救護誰也無希望

絕望虛待等待無感受

20.

是故認識己過悔違錯

盡所有違法罪墮衰退

不覆不藏具慧眼者前

從心懺悔關切祈忍受

21.

邪途懸崖怖中而救護

清淨解脫請護持安慰

工作事業人世等虛度

心要在手一點取不得

22.

今以知多一苦道棄之

何不進入知一遍脫道

決定無欺盼望全備尊

對皈處遍集根本上師

23.

專一恭敬祈禱而陳請

慈悲顧視皈依大恩尊

自己能見己過祈加持

不想以看他過祈加持

24.

寂息惡毒思想祈加持

從善思類昇起祈加持

具備寡欲知足祈加持

憶念死時不定祈加持

25.

死時心無餘念祈加持

於法生起堅信祈加持

熟練淨顯無偏祈加持

無假生起恭敬祈加持

26.

無驕心意深遠祈加持

法從心中堅住祈加持

於法修行精進祈加持

行從自心解脫祈加持

27.

修行無有間斷祈加持

迅速成熟行果祈加持

具聯合量之義祈加持

寂息希疑二執祈加持

28.

能見無二智慧祈加持

自己認知智慧祈加持

自初安處要地祈加持

無勤而得大效祈加持

29.

從本智慧金剛之大器

輪涅空寂一時切斷後

不滅大樂勝主喜筵上

無有聚散常受用游戲

30.

等展界中痛苦名亦無

是故何須有尋大樂者

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普賢佛剎此世願證得

 

—祈禱文後記—

如是祈禱悔過及誓願聯合之文,水豬年十月上弦之晚上,予之方便伴侶(妻)智慧母持明自在母於夢中有一曾經作伴之一女子出現,說:「今日妳向甯波車請寫祈禱文」,說後離去。其後,十月十日夜晚,彼女子出現說:「妳今日還要再請求寫祈禱文」說後離去。次日早上我說:「誦祈禱文者少,現有祈禱文甚多,誦不完?」

予妻說:「今除多少應略,祇祈禱文急速寫」,如是請求。我想:「今時病疫兵亂之恐怖,勸請救護心願之祈禱文似須寫出」如是思維,正想寫出,但以事忙散亂而置一旁。復於十一月初十晚上,彼女如前出現說:「我請求之祈禱文不是小事,有大需要!」如是云。依於此夢,想起來此時為月之十五日早上寫出者,如是思維後,時為十四日之晚上一心啟請咕汝甯波車(蓮師):

「使著作具足意義,請加持!」

如是發願而睡,清晨時,於我夢中,我自己坐於如同天宮之一大廟裡,突然一位白人出現,年青,穿著白衣,髮蓬鬆,具解脫狀,手上樂器聲調非常柔和有如奏著小鼓,舞步右繞,一邊舞著從門內向此而來,並唱:

「建立佛法植於自己心,從心深處乃可獲佛陀,

若將佛土最後貪惑淨,清淨佛土喜悅在面前。

佛法心要修行生精進,修行未作成就誰證得,

己之罪惡自己難見到,發露己過教誡一要點,

何時部份過失漸清醒,部份功德增加並推廣。」

如是句間隙演奏樂器,最後用力敲打樂器而離去,由此緣而醒覺,剛醒時,諸句未忘,且所說內容,知是取捨所學之教誡,親見一父上師之面,其後追悔(當時)以同情。

甯寧瑪派之老者智者移喜多傑

配合自己覺受而寫出

沙哇達曼迦浪(願具足意義)

—祈禱文略釋—

此處所略釋的是「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這篇祈禱文是 敦珠法王在入滅前幾年所寫下的。依照他的兒子仙藩仁波切當時所述,這篇祈禱文對密宗的修行人特別重要,所以希望早日把它翻譯成中文,供密宗行者時時檢點,它的內容就是「自知己過、隨念皈依境、悔過及正願取捨」。

祈禱文中所要闡述的內容有四項:

第一、自己要知道自己的過失。

第二、要知道我們的皈依對象,時時記得皈依境。

第三、要悔過。知道自己有過失就要懺悔,並且不再同樣犯錯。

第四、正願取捨。所謂「正願」,一方面代表自己有一個心願,一方面代表自己要具備「正念正知」: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當下的身心行為,因 此,「正願取捨」就是自己要立下志願:對「取」「捨」要清清楚楚,當下知道什麼該取、什麼該捨。

這篇祈禱文的正文本身是 敦珠法王所造的,共有三十個頌。

◎皈依上師!

在祈禱文的開始,一般都有一句簡單的「皈依句」,顯教常用的是「皈依三寶」;密宗常用的則是「皈依上師」,這是以上師來涵攝「佛、法、僧三寶」。

—第一頌—

賢劫剎土導師釋迦王

佛子菩薩調伏聖者眾

救護濁眾無比上師尊

三根護法具誓諸聖俱

【賢劫剎土導師釋迦王】

賢劫剎土即娑婆世界,也可以說是我們目前生存的地球。娑婆世界的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王即指釋迦牟尼佛。這是對佛陀的一個讚嘆,讚嘆我們這個時代的導師。

【佛子菩薩調伏聖者眾】

佛子是包含以菩薩為主以及其他有能力調伏眾生的聖眾,這些聖眾都是能夠伏魔的勝利者,此處讚嘆這些聖者眾。

【救護濁眾無比上師尊】

在這個五濁惡世,上師們不辭辛苦來渡化大眾,故說「無比上師尊」。此處讚嘆這些救護大眾的上師們。

【三根護法具誓諸聖俱】

此處一起讚嘆上師、本尊、空行等三根本以及護法等聖眾,因為他們都有大誓願要來弘揚佛法。

以上第一頌把「皈依境」標示出來,皈依的對象是導師釋迦佛、佛子菩薩、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等所有發宏願救渡眾生的聖者。至於什麼是聖者?就是已體證真理,並且至少已拔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的聖人。

—第二頌—

專一從心憶念之熱望

一再祈禱具誓以催請

以悲隨持無礙悲憫力

願望如法成就祈加持

【專一從心憶念之熱望】

我們對「皈依境」要經常憶念,要有「專一從心憶念」的這種熱切心意。

【一再祈禱具誓以催請】

以這種熱切的心意,一再的祈請:祈請諸佛以及三根本等聖眾,常轉法輪。

【以悲隨持無礙悲憫力】

諸佛以及三根本等聖眾,以無礙的悲憫力來利益眾生,隨時照顧、護持眾生。

【願望如法成就祈加持】

只要眾生的願望是合於正法,不管是目前所想的、或曾經想過的,或記得的、或忘記的,祈請諸佛菩薩、上師本尊,給予助緣的加持,使願望能夠順利達成。

—第三頌—

宿業非劣幸得人身寶

福德非小幸遇正法教

隨侍上師幸得灌持訣

自手獲寶此時得生起

【宿業非劣幸得人身寶】

先檢討我們自己:第一,能夠得到人身是很不容易的,那是因為過去所做善業、善因而得這一寶貴的人身。

【福德非小幸遇正法教】

第二,能遇正法的教導,這是很幸運的。這是因為以往所積的福德不算小,所以這一世能接觸到佛陀的正法。

【隨侍上師幸得灌持訣】

第三,能得到灌頂、加持、口訣,這是很幸運的。這是因為能隨侍上師得到這三樣東西:一是灌頂,得到授權修密宗的本尊法,二是加持,得以順利修持,三是口訣,得以快速成就。

【自手獲寶此時得生起】

而今我們已得到人身寶,也遇到了佛法,得到法寶,也得到灌頂、加持、口訣,我們應珍惜自己手上已獲得的寶藏。

—第四頌—

於此自心狹隘如猴子

散亂欺誑邪魔所範圍

自寶自己不如實修持

暇滿口訣一時全浪費

【於此自心狹隘如猴子】

從這裡開始是「自知己過」。首先,應好好檢查自己的心是否很狹隘,此處「狹隘」也意謂著:心很浮動不安,猶如猴子。猴子拿一樣東西,丟一樣東西,再拿另外一樣東西,不斷的抓這拿那,內心沒有穩定,如人學法,一下子這個法,一下子那個法,沒有好好消化,這就變成像猴子那樣的浮動不安。

【散亂欺誑邪魔所範圍】

這種浮動不安的心,是一種散亂而欺誑的心,為邪魔所範圍,也就是籠罩在欺誑的邪魔之下,自己的內心始終處在浮動不安之中。

【自寶自己不如實修持】

自己這顆心就是像猴子一樣,手上拿到寶物,就像拿到石頭一樣,拿一個丟一個,不知其珍貴,同樣的,自己已經得到人身寶和法寶,卻不知珍惜它,不好好老實修行。

【暇滿口訣一時全浪費】

結果,再暇滿的人身、再好的修持要訣,一時都浪費掉了,由於自己內心的浮動,拿到法寶就丟棄,再多的寶也全浪費了。這就是「自知己過」的一個。

—第五頌—

現遇大事阻於最近時

能量得量猶如古神話

此身雖為法色以法傲

此心卻未執受正法跡

【現遇大事阻於最近時】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環境非常不理想。

【能量得量猶如古神話】

「能量」就是所追求的東西,「得量」則是所得到的東西,在這變動的時期,我們所追求的東西以及我們所得到的東西,都是渺茫如同古代的神話,就像講故事一樣。

【此身雖為法色以法傲】

我們這個身體,穿著法衣,儼然是個佛法修行者的樣子,並以此自傲。

【此心卻未執受正法跡】

但是內心對佛法真理的體驗,卻一點也沒有。心中充滿無明煩惱,身體所表現的行為也毫無正法的痕跡。

—第六頌—

不僅佛法人法尚未完

十六清淨世法僅了知

於己邪惡行竟離羞慚

依他知恥將成小鼠尾

【不僅佛法人法尚未完】

現在更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根本,除了上述的佛法,得到了都不知好好珍惜它、實踐它,甚至人法都尚未做好,也就是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沒好好去做。

【十六清淨世法僅了知】

在西藏有十六清淨世法,此法是藏王松真剛布對一般大眾所規定,其內容是:

一、敬信三寶

二、修持正法

三、報父母恩

四、尊敬有德

五、敬賢尊老

六、利濟鄉鄰

七、言直心小

八、情深親友

九、步趨上流而高瞻遠望

十、飲食知節而臨財勿茍

十一、舊恩勿忘

十二、依時償債而斗秤無虧

十三、對眾少妒

十四、不聽邪說而自持主見

十五、溫語而寡言

十六、擔當重任而度量寬弘

西元六百五十年到七百多年之間,佛法由印度傳至西藏,開始在當地宏揚開來,當時藏王覺得佛法非常適合大眾,其對佛法之支持與尊重,在在均呈現於十六條規則中。又條文中如對年老的尊敬、對鄉鄰的幫助、食物不要吃太多太飽、不要貪便宜、要盡責,這些都是一般生活上的準則,可放之四海皆準。許多自稱是佛教徒或密宗的修行者沒有體驗到佛法的滋味,更糟糕的是連這十六條清淨世法也只是知道條文而已,對這些世間準則並沒有好好遵循。要好好檢查自己,這就是「自知己過」。

【於己邪惡行竟離羞慚】

有人對此十六世法雖知道了,可是照樣違背這些道德規範,並且對於自己所做的錯誤行為一點羞慚心都沒有。

【依他知恥將成小鼠尾】

不但自己行為錯謬,違背了道德規範,不知羞慚,甚至別人做錯了也不覺得不對;如此對自己、對別人不當的行為,好像視若無睹,並不當一回事,也就是說,一點點知恥、慚愧之心都沒有,此處用「小鼠尾」來形容非常小的意思。要認清自己的這種過失。

—第七頌—

佛法清淨十善不能對

同一導師之教起偏執

減損法及正士積惡業

從依法己於罪負重責

【佛法清淨十善不能對】

對佛法清淨的十善業道,不能了解其意義,無從對答,當然更不可能去好好的遵循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

【同一導師之教起偏執】

整個佛法,從大導師佛陀傳出,在同一導師之下,而今每個人卻依照自己的偏見去看佛法,所以即使導師是一位,但我們卻充滿著教派的偏執,自以為自己是最高超的。

【減損法及正士積惡業】

由於自我的偏執,結果減損了佛法,也批評遵循佛法的聖眾正士。對佛法及聖眾正士的任意減損、任意批評,因而自己累積了深重的惡業。

【從依法己於罪負重責】

雖然自稱依法修持,自稱以法為依歸,但是由於自我的偏執以及隨意批評正法及正士,反而累積了深重的惡業罪行,這些全都落到自己身上,成為修行上的大障礙。

—第八頌—

如是多聞自見我慢大

思維察義了知未究竟

護別解脫律儀亦驕傲

沙門四法散不知去向

【如是多聞自見我慢大】

許多修行者透過多聞而產生了自我的見解,變得愈來愈傲慢和自大,但卻不能掌握到佛法的要義,結果,自己見聞愈多,傲慢愈大。

【思維察義了知未究竟】

那是因為,許多修行者以思維來考察法的義理,僅到達表面的層次,其了知並未到達究竟,根本不透徹。因此聽聞也罷,思維也罷,處處有所缺陷。

【護別解脫律儀亦驕傲】

至於實修相關的戒條方面,如不殺生、不偷盜等別解脫律儀,自己以為已受戒就很了不起,並自以為守護了別解脫戒而驕傲。

【沙門四法散不知去向】

但是對戒律最根本的沙門四法,都不能遵守,何況是別解脫律儀?沙門四法是:「他罵不還罵、他怒不還怒、他打不還打、尋過不還報。」此四法都不知去遵守,不知散到何處去了,自己已養成一種傲慢自大的心理,很難忍受別人。

第八頌是講:許多修行者不遵守聲聞的別解脫律儀。

—第九頌—

雖具菩薩學寶亦自傲

四無量心卻如圖繪燈

雖護密咒誓句亦自傲

第一根墮算來顯小視

【雖具菩薩學寶亦自傲】

第九頌是講:許多修行者自稱走菩薩道,認為已得菩薩戒,以此為傲,不但未遵守聲聞的別解脫律儀,也未好好遵守菩薩律儀。

【四無量心卻如圖繪燈】

不順己意就起瞋心,其慈心、悲心、喜心、捨心等四無量心,就不見了,好像是圖繪之燈,這種畫出來的燈,當然沒光沒熱;也像燈的影子,只是虛假非真的燈,所以許多修行者雖說走菩薩道,自稱是菩薩行者,但其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卻都是虛假不實,猶如圖畫的燈或燈的影子,均無燈的性質,無光無熱。

【雖護密咒誓句亦自傲】

同樣的,許多密宗行者自稱接受密宗的戒條誓句,並自以為能守護這些密咒乘的誓句而自傲。

【第一根墮算來顯小視】

但對密宗戒條中的第一根本墮,即第一個戒條「不輕蔑諸上師」,看成不重要,何況是其他的戒條!

—第十頌—

反感四種雖從口說知

從事未反於此顯貪現

依止上師恭敬漸損減

淨顯代以同等顛倒見

【反感四種雖從口說知】

「反感」就是「反心」或「返心」,也就是把往昔錯誤的心態反轉回來。這有四種:

一、思惟「暇滿人身難得」:

把往昔不珍惜暇滿人身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應珍惜它,並把握當下,好好修行,不要墮入惡趣,失去了暇滿人身。

二、思惟「生死無常」:

把往昔認為自己一直可以活下去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要認清我們隨時都可能遭到意外而離開世間,應把握當下修行,不至錯過機會。

三、思惟「業果道理」:

把往昔認為沒有因果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如是因,感如是果,故當下種下修行的善因,今生或來世必然得到善果。

四、思惟「輪迴之苦」:

把往昔認為輪迴無所謂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六趣均苦,尤其惡趣更苦,無法作主就是苦。

因此,必須常常思惟四法,把心反轉回來,才不致為世間利樂所黏住。有些密宗行者雖然知道此四法,也常掛在嘴巴上,可是只是說說而已。

【從事未反於此顯貪現】

有些密宗的行人,嘴巴說說四法,事實上他們的心並未反轉回來,對世間顯現強烈的貪愛與執著,想擁有越多的世間享受,且多多益善。

【依止上師恭敬漸損減】

雖然依靠著上師來學習佛法,表面是很恭敬,但是對上師的恭敬也就漸漸損減了。

【淨顯代以同等顛倒見】

本來應視上師如同佛陀來教導佛法,亦應以清淨心尊敬上師,但郤把上師看成跟自己是同樣,這是顛倒的錯誤見解。第十頌是檢查自己對世間名利以及對師長的態度。

—第十一頌—

金剛弟兄悲憫敬心退

難忍惡言詛咒如雨降

六趣知為父母慈悲心

菩提心未熟如水上沸

【金剛弟兄悲憫敬心退】

第十一頌是檢查自己對金剛弟兄以及對六趣眾生的態度。金剛弟兄即密宗師兄弟,本來應互相護持、彼此尊敬,但有些密宗行者越修越不見悲憫心、尊敬心。

【難忍惡言詛咒如雨降】

彼此之間只要有一句話不順耳,就很難忍受,而且批評對方、詛咒對方,量如雨滴之下降。

【六趣知為父母慈悲心】

很多密宗行者,知道學佛要渡化眾生,也知道六趣眾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應對其生起慈悲心。

【菩提心未熟如水上沸】

但是他們的菩提心根本都沒有成熟,只是講講而己,就像沸水上的霧氣一樣;看起來像有,但霧濛濛的一點都不實在,而且很容易消失。

—第十二頌—

生圓道上實踐雖在行

凡夫無邊錯亂未得淨

經咒法要空性雖了知

空而未決自心如鑽角

【生圓道上實踐雖在行】

很多密宗行者,雖說已在實踐密宗的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他們努力於此道上修行著。

【凡夫無邊錯亂未得淨】

密宗行者修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時,應觀眾生如佛陀、如本尊;但他們郤像凡夫一樣的無邊錯亂,仍將眾生看成還是凡夫,因此,所做與所期待的差距太大。以凡夫的心看待眾生,這是一種錯亂。這是說在密咒的實踐上雖有理想,但使不上力,不能真正依照儀軌所講的來實踐:應看待眾生如佛菩薩、本尊。

【經咒法要空性雖了知】

雖然知道顯教經典與密咒之經續(密續)的法要就是空性:一切身心現象都是無自性、不實在,其自性皆空,這些雖都知道,也只是嘴巴講講而已。

【空而未決自心如鑽角】

嘴巴講講四大皆空,但是對空性不能有決定的勝解,內心並不空,對空性完全無法體會,所以自心非常執著,就像牛角一樣硬繃繃,食古不化。在實踐上,根本沒有體認什麼是空性。

—第十三頌—

住理修而不攝入自規

藉口以因果見風迭飄

外似矯詐威儀亦優妙

內而貪愛強慾如火燃

【住理修而不攝入自規】

在佛法的實踐上,本應安住於其究竟道理,這個究竟之理就是空性,要實際去體認它。也就是說,要透過密宗的實踐而體認真理,務使整個內心能安住在廣大的「明空覺性」中。但很多密宗行者,無法得到這種證量,使之成為自己的規範、自己的東西。

【藉口以因果見風迭飄】

只是藉著嘴巴講講空性的見解而已,甚至不重視因果,把因果丟到風中,隨風飄去。

【外似矯詐威儀亦優妙】

外面表現的行為是矯柔造作,看起來也好像很有威儀的樣子。

【內而貪愛強慾如火燃】

其實內心貪愛強慾就如火在燃燒著,也就是貪、瞋、痴之毒火,在內心燃燒著。

—第十四頌—

此身寂靜於山雖假住

此心日夜不斷遊城市

自己定量未如順利得

對他指引思行如童話

【此身寂靜於山雖假住】

有時想閉關修行,把自己的身體寂靜起來,也就是說,把身體封閉起來、孤獨起來,在一個深山裡修行。

【此心日夜不斷遊城市】

雖想安安靜靜在深山閉關修行,但是人坐在那裡,內心郤一直想著花花世界,不斷在那裡想著、想著,他的禪修根本只是把他的身體關起來而己,內心郤到城市遊蕩著。

【自己定量未如順利得】

修行本身的定量,也就是確定的證悟,自己並沒有順利得到,自己沒有經由證悟而獲得信心。

【對他指引思行如童話】

沒有體悟郤想要對他人指導,簡直就像童話一樣。通常指導的內容一是「思」、一是「行」。思方面就是指導正確的思惟,然後去「行」、去修行、去實踐。自己沒有得到決定之量,想去指導別人,就像童話一樣。

—第十五頌—

依怙慈悲雖無可欺妄

敬心衰退自向自欺疑

如此對於正法及上師

雖無缺少信心之邪見

【依怙慈悲雖無可欺妄】

依怙是指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三寶以慈悲心來照顧眾生,這當然是不會欺騙大眾的。

【敬心衰退自向自欺疑】

但是大家對三寶的敬心,郤逐漸的衰退,自己也向自己欺騙、懷疑了。

【如此對於正法及上師 雖無缺少信心之邪見】

於整個衰減過程中,對佛法、對上師雖然不會因缺少信心而生起邪見。

—第十六頌—

濁世有情惡業己充滿

正知正見墮放逸範圍

念知未生跌落大粗硬

今是自心考驗自己時

【濁世有情惡業已充滿】

但是在這個渾濁而煩惱的環境中,有情的所作所為充滿了各種惡業。

【正知正見墮放逸範圍】

在這充滿著五濁惡業的時代中,正知正見都落到放逸的範圍,即處在放逸的力量控制之下,例如:做事不專心,心馬上散到雜亂無意義的事上,變成知見不清。

【念知未生跌落大粗硬】

「念」即正念,「知」即正知。因有正念、正知才能產生正定、智慧等。這是佛法訓練最核心的東西;正念就是輕鬆地把心擺在對象上,正知則是對當下這顆「心」有無亂跑,都清清清楚楚地覺知。所以,正念正知是把心很輕鬆而有覺知的擺在對象上,對對象能清楚明白。這對象為何?就是每人自己的身心。但在此濁劣惡世中,正知正念都沒被好好培養起來,反而跌落到大粗硬的地方,也就是落到大黑暗、大深坑、大衰損、大貧窮的範圍裡;換句話說,正念正知不僅沒昇起,根本是落到遠遠不及格的範圍了,所以戒、定、慧當然沒辦法生起。

【今是自心考驗自己時】

現在是個關鍵性的時刻,自己應好好檢查自己,要看清楚自己處在一個墮落的過程中,墮到最衰損的放逸範圍,正念正知都沒了。到此可以說是一個關鍵性的結論。

—第十七頌—

一切作量皆增長錯亂

一切思量皆成煩惱執

善與惡行未見不沾染

究竟所趣捨惡趣無他

【一切作量皆增長錯亂】

由於正念正知都沒有了,不管你做什麼事,你所做的那些東西都增長無明錯亂,都只是增加自己的錯誤。

【一切思量皆成煩惱執】

因為沒有正念正知,所以一切自己所思考的,不管你想的多少,這些都變成煩惱的執著。

【善與惡行未見不沾染】

也由於沒有正念、正知,你所做的善行都被無明錯亂和煩惱糾纏在裡面。這是因為「自我」夾雜進來,沾染了善行,若無正念正知的覺察,則惡行必跟上來。

【究竟所趣捨惡趣無他】

結果自己將來的去處,除了惡趣(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以外,別無他處。因你表面像似行善,其實裡面郤沾染著惡行,所以你想得愈多、做得愈多,相對的捲進來的煩惱痛苦也愈多;這裡強調正念正知不生起的話,即使做了很多自認為是善的行為,那些行為仍然會引導你走向三惡道去。

—第十八頌—

如此自己品行事業等

念已自對自己卻失望

從他看時懊惱亦增長

益友嘉慰情緒並未生

【如此自己品行事業等】

自己所做的行為、事業等,若經一番認真檢查,裡面都沾染著惡行。

【念已自對自己卻失望】

認真檢查後,自己對自己感到失望。

【從他看時懊惱亦增長】

如果跟別人來比較,只是覺得增加自己的懊惱而已。

【益友嘉慰情緒並未生】

要找一個益友來好好安慰自己懊惱的情緒,卻找不到,因為別人也是自身難保。所以忙了半天,自己還是孤獨的。像這樣不斷檢查自己,愈覺失望。

—第十九頌—

現在自若不顧自己頭

閻王使者之手入執時

他人救護誰也無希望

絕望虛待等待無感受

【現在自若不顧自己頭】

透過自己內心不斷的反省與檢討之後,發現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現在自己若不好好照顧自己的項上人頭,會如何呢?

【閻王使者之手入執時】

等到臨死時,閻王派他的使者來,這個使者的手緊緊抓住你。

【他人救護誰也無希望】

此時要想他人來救護,根本不能抱有任何希望。

【絕望虛待等待無感受】

如果自己不好好照顧自己,臨終時希望別人來救護,只會得到絕望,你的等待一定會失落。如果以這種心態來等待,豈不是欺騙自己?你絕不能得到所期待的,因而毫無感受。也就是說,如果平時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不好好從內心改變自己的話,臨終還期待佛菩薩、上師等來拯救你的話,根本是自己騙自己。

—第二十頌—

是故認識己過悔違錯

盡所有違法罪墮衰退

不覆不藏具慧眼者前

從心懺悔關切祈忍受

【是故認識己過悔違錯】

從這裡開始就是祈禱文所說的「悔過」,前面不斷的發現自己內心的毛病,以及以往所做的錯誤行為;現在則步入悔過的過程,要來懺悔。如何懺悔呢?

【盡所有違法罪墮衰退】

「違法」即違背佛法。「罪」指一般過失。「墮」主要是針對密宗的根本墮。「衰退」則是對法的一種衰損,如對佛法不正確的批評等。盡所有以前你所做的違背正法的罪墮、衰退,對密宗行者而言,不管顯教、密宗所有戒條,若沒有遵守,均落在違法、罪墮、衰退之內。

【不覆不藏具慧眼者前 從心懺悔關切祈忍受】

所有前述過失,不要隱密、不要遮遮掩掩,而應在具有智慧之眼的人面前,發露自己曾犯的過失,從內心深處懺悔,並請求慈悲忍受,原諒自己曾犯的過失。這是一種懺悔的儀式,而其重點是:發露懺悔後,不再同樣犯過。

—第二十一頌—

邪途懸崖怖中而救護

清淨解脫請護持安慰

工作事業人世等虛度

心要在手一點取不得

這一偈頌分成兩部份;前兩句是跟上一頌相關聯,後兩句則是後一偈頌的開頭。

【邪途懸崖怖中而救護】

而今從內心深處懺悔,請求具有智慧之眼的人在慈悲的關切下,能忍受自己的過失後,使自己能從錯誤的邪途、懸崖的恐怖得到救護。

【清淨解脫請護持安慰】

請求具慧眼者,使我們遵循清淨的解脫之道,使我們得到護持、安慰、鼓勵,不斷往解脫的目標前進。此是懺悔後,所立下的心願與祈請。

【工作事業人世等虛度】

反省自己以往都為世間工作事業忙忙碌碌,但都把生命虛度了。

【心要在手一點取不得】

自己虛擲了光陰,手上得不到什麼具體而有意義的東西,特別是,佛法的心要一點都沒得到。

—第二十二頌—

今以知多一苦道棄之

何不進入知一遍脫道

決定無欺盼望全備尊

對皈處遍集根本上師

【今以知多一苦道棄之】

以往所努力去知道的、所得到的,好像很多,但是經過分析與反省,卻只有一樣東西:就是苦而已。這就是「知多一苦道」,這條痛苦之道路應當捨棄,要重新出發。

【何不進入知一遍脫道】

只要知道一法、掌握到核心的一法,就可以得到普遍的解脫,這就是「知一遍脫道」。所以「知多一苦道」與「知一遍脫道」剛好相反;前者是說知道很多,但只是得到一個苦;後者則說現在只要掌握一個核心,就可以得到普遍的解脫,因此,何不進入這個道路呢?

而核心的一法為何?這有多種講法,其一便是接下來所說的「正願取捨」:時時正念正知於該取該捨的。

【決定無欺盼望全備尊】

於此開始祈禱,先「隨念皈依境」:所祈禱、所盼望、所皈依的對象,是絕對不會欺騙我們的諸佛、本尊,是具足一切功德的「全備尊」。

【對皈處遍集根本上師】

根本上師是代表皈依處總遍集的全備尊。

—第二十三頌—

專一恭敬祈禱而陳請

慈悲顧視皈依大恩尊

自己能見己過祈加持

不想以看他過祈加持

【專一恭敬祈禱而陳請】

專心而不散亂地對著全備尊恭敬祈禱並陳請。

【慈悲顧視皈依大恩尊】

全備尊以慈悲心來照顧所有大眾,所以他是皈依的大恩尊。以下開始一系列的「正願取捨」。

【自己能見己過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經由前面的自我檢討,使我看到自己的過失,一方面懺悔,一方面重新出發。在取捨方面,「能見己過」便是所要「取」的。

【不想以看他過祈加持】

也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不要整天去看別人的毛病,對別人東挑西挑的。在取捨方面,「尋找他過」便是所要「捨」的。

—第二十四頌—

寂息惡毒思想祈加持

從善思類昇起祈加持

具備寡欲知足祈加持

憶念死時不定祈加持

【寂息惡毒思想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把不好的惡毒的貪顛癡等念頭停息掉吧!在取捨方面,「惡毒思想」便是所要「捨」的。

【從善思類昇起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讓很多好的念頭能夠從內心深處昇起,並不斷增長。在取捨方面,「生起善思」便是所要「取」的。

【具備寡欲知足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讓我寡欲知足,知足常樂。在取捨方面,「寡欲知足」便是所要「取」的。

【憶念死時不定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讓我也能時時警惕死時是不定的,隨時都可能命終,應好好珍惜生命,珍惜當下,好好去實踐佛法。在取捨方面,「珍惜當下」便是所要「取」的。

—第二十五頌—

死時心無餘念祈加持

於法生起堅信祈加持

熟練淨顯無偏祈加持

無假生起恭敬祈加持

【死時心無餘念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讓我臨死時心無雜念。在取捨方面,「時時充滿正念正知」便是所要「取」的。

【於法生起堅信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對佛陀的正法生起堅定的信心。在取捨方面,「堅定的信心」便是所要「取」的。

【熟練淨顯無偏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在平常修持時,能熟練於「淨顯」。「淨顯」就是看眾生都像佛陀、本尊、父母一樣。在取捨方面,「熟練於淨顯」便是所要「取」的。

【無假生起恭敬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對三寶能生起虔誠無假的恭敬心。在取捨方面,「恭敬心」便是所要「取」的。

—第二十六頌—

無驕心意深遠祈加持

法從心中堅住祈加持

於法修行精進祈加持

行從自心解脫祈加持

【無驕心意深遠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去除非分之心,使過分期盼的心意不令昇起,因為這些非分的期待,是無意義的。在取捨方面,「非分之心」便是所要「捨」的。

【法從心中堅住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使內心深處堅住著佛法。在取捨方面,「疑法」便是所要「捨」的。

【於法修行精進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於法修行能精進不退。在取捨方面,「懈怠」便是所要「捨」的。

【行從自心解脫祈加持】

祈禱全備尊加持我,在佛法修行的實踐上,能達到內心真正的解脫。在取捨方面,「究竟的解脫」便是所要「取」的。

—第二十七頌—

修行無有間斷祈加持

迅速成熟行果祈加持

具聯合量之義祈加持

寂息希疑二執祈加持

【修行無有間斷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於修行無有間斷、沒有障礙;即使有障礙亦能克服過去。在取捨方面,「修行間斷」便是所要「捨」的。

【迅速成熟行果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使修行證果迅速呈現。在取捨方面,「迅速成熟」便是所要「取」的。

【具聯合量之義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任何跟我有接觸、有關聯、有緣的人,也都可得到佛法的利益。在取捨方面,「隨順因緣」便是所要「取」的。

【寂息希疑二執祈加持】

也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使我放下期待與懷疑之心。只要有期待與懷疑之心,便表示在義理和實修上仍有瓶頸存在。在修行時,必須活在當下,而不是整天疑神疑鬼、追悔過去或期待未來成果的早日出現。在取捨方面,「希冀與懷疑」便是所要「捨」的。

—第二十八頌—

能見無二智慧祈加持

自己認知智慧祈加持

自初安處要地祈加持

無勤而得大效祈加持

【能見無二智慧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早日見到「空有無二」的智慧、能早日體認「世俗勝義無二」的智慧、能早日呈現「明空無二」的智慧。在取捨方面,「無二智慧」便是所要「取」的。

【自己認知智慧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親身體認自證、自知、自覺、自明的智慧。在取捨方面,「依賴別人」便是所要「捨」的。

【自初安處要地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在實踐佛法的過程中,一開始就能處於一個最好的、無謬的法要上,進入法的核心。在取捨方面,「處於法要」便是所要「取」的。

【無勤而得大效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一開始學到法要後,不用費力,就可達到大效,獲得成就果位。在取捨方面,「得大效果」便是所要「取」的。以上指出修行的核心在於「正願取捨」:自己時時正念正知於該取該捨的。由此可知,正念正知是佛法實踐的核心所在,也是「知一遍脫道」的關鍵所在。以下第二十九頌和第三十頌是祈禱文的結尾,也是達到最後果位的描寫。

—第二十九頌—

從本智慧金剛之大器

輪涅空寂一時切斷後

不滅大樂勝主喜筵上

無有聚散常受用游戲

【從本智慧金剛之大器】

本來眾生即有覺性,謂之本覺智慧,這種本覺智慧必須經過培養,到達圓滿。當我們覺性圓滿時,就是智慧金剛,有如金剛杵,是一種威力無阻的大武器。

【輪涅空寂一時切斷後】

這種智慧金剛的威力,一下子就切除對輪迴和涅槃的實體執著,因為輪迴涅槃是自性本空,都非真實。而今透過智慧金剛的大杵,將一切無明錯覺全部切除了。

【不滅大樂勝主喜筵上】

你切掉一切無明時,當下就處於一種不可言說的大樂果位中,就好像坐在勝主的喜筵上,這時你已超越了生死,所以稱做「不滅」。

【無有聚散常受用游戲】

既已超越生死,則無所謂聚集或散開,也常處於受用涅槃大樂,但這只是一種遊戲,在這遊戲中,出入無礙、自由自在,攝化如夢如幻的眾生。因為你已具足覺性,成就了空有無二的圓滿智慧。

—第三十頌—

等展界中痛苦名亦無

是故何須有尋大樂者

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普賢佛剎此世願證得

【等展界中痛苦名亦無】

在平等開展的法界中,根本連「痛苦」這名字也不存在了。

【是故何須有尋大樂者】

所以沒有尋找大樂的人,也沒有所要尋找的大樂,已超越了相對的樂,根本不給樂所黏住。

【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因為已經超越了苦樂,只有圓滿覺性的呈現,內心已不受苦或樂的任何影響,苦樂是同味的呈現,內心完全無執,自己已達究竟的解脫。

【普賢佛剎此世願證得】

這樣的境界就稱做「普賢佛剎」。這個普賢王如來的佛剎,不是遙遠的未來才能到達,而是此世、此刻就能證得的。最後,願眾生都能達到這圓滿的境界。

願  善  妙  增  長

吾心忠告

吾心忠告

●敦珠甯波車 著
◎中譯者 黎日光‧黃毅英‧甘耀權
◎新寶藏出版社
‧2002年10月初版‧2006年9月再版

    目錄

  1. 突西甯波車 序
  2. 黎日光上師 序
  3. 佛法簡要
  4. 道之精要
  5. 甯瑪教傳派口耳傳承
  6. 以無教派見修
  7. 中有教導
  8. 幻化甘露
  9. 幸運者之心中寶
  10. 大圓滿願文
  11. 聖者 敦珠甯波車簡略自傳

 

 

 

001-突西甯波車 序

願吉祥

第二佛陀蓮花生

際此黑暗年代中

重披凡衣現娑婆

吾師敦珠仁波切

德敦甯巴金剛智

和藹響亮之名號

一柱璀璨耀世光

衷心致以敬頂禮

甚深教誨得彰顯

廣教生無死甘露

卓越及不可思議

印證佛陀神聖法

聽聞意念能解脫

思憶吾心轉喜悅!

此讚頌文為吾對壇城之主,皇裔敦珠金剛持,德敦甯巴無畏金剛智,口授教誨的敬意,其教法如和風細雨,灑在熱誠及有能力之修行人身上,如今得以結集成這本精要小冊子。

吾人絕不懷疑此甚深教誨的精髓,已在法國由蓮花生翻譯組準確地譯出,這能治療我們憂傷之困厄,無論是否佛教徒,在此思想墮落、反叛及暴力情緒充斥時代出生之人。吾肯定此教法能啟發個人的思念,帶領他們走進快樂之境。吾祈望讀者能多讀反思。

愚昧的佛陀比丘「佛語法智」,吾名沙朗突西善定,在法國聖娜拉‧博都,吉祥比巴寺,寫於1999年藏曆十一月廿五吉祥日。

圓滿吉祥

弟子

黎日光 恭譯

 

 

002-黎日光上師 序

於西元二零零二年極吉祥之元旦日裡(藏曆2128年十一月十五日),台灣台南南化鄉密宗山如「銅色山巴利支宮」 之「大圓滿廟」舉行勝住大典。

「大圓滿廟」是余根本上師 舒囊卓之贊青喇嘛(福德法幢劉銳之上師)的功德大行以及─眾弟子共同努力下的成果。余以敦珠新寶藏傳承人及金剛乘學會第二任傳法上師的身份而盡余本份,恭迎 敦珠佛母、甯瑪巴僧王突西甯波車與敦珠法王哲嗣仙藩甯波車等共同主持勝住法會。其間亦蒙敦珠法王家族成員及─眾喇嘛大德蒞臨加持,法喜充滿。

記得當日 敦珠佛母甫抵步,即贈余以敦珠法王最新出版的遺著《吾心忠告》,且其中更有由突西甯波車所作的序文,並敕當速譯成漢文,更謂如此功德甚大,可對現世有大利益。余聞之即時如獲至寶,隨即向 佛母報告,說其實此書繙譯組已基本上將內文譯竣,本作各同學學習之用。及後將之呈 佛母過目,得蒙嘉許。且更得仙藩甯波車欣然允許漢譯之出版。誠皆漢地眾生之福也!

佛母曾開示云:「書中所載乃法王心意流露」,且 佛母更作加持是書的漢譯能順利刊行,繙譯無誤。

眾所周知, 法王敦珠甯波車是為當代甯瑪派最偉大及完全證悟之上師、巖取者和一切主要傳承之主, 法王被認為是所有上師中的上師,對法王的推許與讚譽,我們可以輕易於當今許多大喇嘛及各傳承法王(如達賴喇嘛、頂果親尊甯波車等)的著作及文章中見到。

法王於此生中,被公舉為甯瑪派最高精神領袖,於過去世,他曾經以具力金剛、舍利弗、薩羅哈及蓮師廿五弟子中佐賓車聰的身份示現。其上一生,則為大巖取者敦珠甯巴,並據授記(預言)他將會成為賢劫最後一佛,名為聖者無邊光。

在現世裏, 法王被視作跟釋尊與蓮師無異。 法王著作等身,氣度尊貴而又平易近人,教法深入淺出,能於不可形容的深邃智慧中流露出覺悟的真理,以平實與自然之方法教導隨學的弟子,無有一絲造作。

有幸能一睹尊顏,親近承事過 法王的人都會感受到 法王的熱誠、活潑、幽默而受其感染。而且更為其廣博的知識與非常的智慧所折服。

本書誠為 佛母所言,是 法王的心意流露,亦如仙藩甯波車所謂「文詞言簡意賅,聞之如沐甘露」。是書正是 法王以其親身體驗及正見而對吾輩修行之忠告。

正於修行道上努力中的勇士們,這本書將會是大家的最好助伴,信焉?

祈願此繙譯的功德,迴向一切如母有情,並祝願 福德法幢劉銳之上師早日乘願再來,領導港、台、澳門等各金剛乘學會仝人一起修持,共證入蓮花光宮殿之中。

壬午年藏曆釋迦月初十吉祥日

敦珠新寶藏傳承人 楚英窩錫(黎日光)

謹 序於香港

 

 

003-佛法簡介

─ 法王敦珠甯波車對西方弟子之教戒和訓誨 ─

今天善信法友群集,心感欣悅,且為各位略談佛法。

吾等來自五湖四海,於無上法是真誠主動地投入,於法具淨信與得以進入廣大教授之門何其幸運!

吾等所言之聖法殊勝難求,殆亦不可思議。吾等此生之所以能生起投入此法之願,能得此暇滿環境修行,莫不種因於吾人前生所作之廣大善業也。

 

 

003-1˙三乘

然而此無上教授又從何來?是此賢劫千二佛中之第四佛 (即釋迦牟尼佛) 所說,吾等所在之世佛法仍存。再者,雖然諸佛莫不以三乘演教,唯獨釋迦牟尼佛揭示當人壽百歲時會演說密續金剛乘。

根據小乘(原始乘)聲聞和緣覺所說,本師釋迦牟尼乃一敏銳超卓導師,首先以三大無量數劫積集善業,再以三劫淨除罪障,久遠以還完成佛道。故此佛陀實由一凡夫,由積集善業淨除污染以致覺悟成道。然而大乘密續之說則以佛陀遠於無量劫前已成就法身,亦即已經證悟。佛陀悲憫眾生故,以色身下降此世間示現為釋迦牟尼佛者,乃出於對此世間眾生之悲憫,從上方而來,要利樂此輪迴六道眾生,故示現為人。故佛陀示現之成道十二事乃利益此間有情,此乃彼自都史佗天下凡,生於世上以至悟道成佛之因緣。

成道之後,佛陀相機施教,轉大法輪。為根器稍遜者說聲聞、緣覺乘,側重於避免無義利之語言行業。復對發心廣大者說大乘,側重於意之訓練,培植菩提心。於此,對身語之戒律和誓句教授乃為輔助。最後,為心意趣最上乘者立下果乘──密續教授,此實遠超於因乘之教授。

 

 

003-2˙皈依發心

在開始之時,何者帶引吾等進入佛法?何等福田可以讓法種子植入吾人意中?如何入門?這就是皈依。這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內道和外道的分別。皈依也者,意指能認識佛、法、僧三寶為永恆不變之保護,從而生起誠信,因此而得到之效果是開啟了入法之門,此乃最初之情況。

在皈依三寶之後,吾人對法之基本看法應該如何?當知,在整個空間中充滿著生命,此等眾生無一在過往生不曾是吾人之父親或母親,吾人要認知眾生皆曾為我父母,對彼等從前所給予之慈愛,心懷感激;吾人亦應明白此等曾為我父母之眾生,尚沉淪於輪迴生死苦海中。故此要發菩提心,為彼等而立下修行無上教法之決心,菩提心便是吾人修行之基礎和預備工夫。

對持聲聞、緣覺見者而言,眾生皆為我父母與為彼等而修法之說是難以理解的。此等修行人但求自己脫離輪迴苦海,基於此一自我解脫理念,彼等依從於道德化教條來免去邪惡之言行,窮畢生精力於淨化和禪修,由此得證緣覺佛,需要最少十六世以至無量劫而得果。

對那些持大乘見地之眾生而言,實恥於只為一己之解脫而不顧那些過往生曾為我父母、沉淪於生死流轉之大海之眾生。對大乘行者而言,此乃難以想像且惡劣之事,彼等定要修行佛法從而得到力量引領這些如母眾生出離苦海。彼等決定不計後果留在這輪迴中,直至達成此使命為止。如此廣大無量之胸懷,吾人亦應如是。

不管修何法門,皈依三寶和發菩提心始終是必須要具備之兩大條件。故此無論吾人在做什麼,簡單如一個大禮拜、一句咒、修生起圓滿次第,無一修習、無一儀軌在開始時可以沒有皈依和發菩提心之祈禱。在結尾時亦當以此志趣做回向和祈禱。

聖教,正如吾人所說,是極之深遠廣大的,教法亦無量。有說,為了適應個別不同眾生之根器,佛陀立下八萬四千法門。當吾等修習時,要把所有教法集中為一個重點。那麼,應該如何濃縮呢?事實上,雖然佛陀立下無量教法,最重要之訊息,可歸納入下列四句頌中: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出自多本經卷如《增一阿含經,卷一》)

佛陀實叫吾人不應行惡而應該行善。何謂惡行?當一個身、語、意之作為能損害他人時便是惡行。正如佛說,吾不應作任何傷害他人之事。善行者,任何能為他人帶來好處,正面、美好之行為是也。

何者為此等善惡之根源?一切善以心為主人,以身、語為僕而行善。惡行亦出於心,依身、語而行惡。故知,此等善惡之根源皆是自心也。然而此心,於某程度上而言不自知者,彷如瘋人行事,不論何時何地,意到而作,亦如是積累業力。

此心乃所有染污之根源。憤怒從此心生,又由此憤怒衍生各種傷害打鬥等。同樣,妒嫉亦從心生,諸般惡意如忌妒、慾望、愚蠢、傲慢等等亦從自心生。故此佛陀開示當自調心!當見心乃眾苦之源,吾人必須警惕、制心,努力減少垢染,吾等要完全專注於此,當惡意生起時加以調伏。

同為此心,當意轉為正時,能認知上師三寶殊勝者亦是它,並藉此經驗生信和作皈依,由於修習正法,此心亦能為自身及他人之解脫積聚因緣。由此可知,善惡之根源便是此心,必須對治此心加以改良轉化,對自心之考察便是修行主要部分,對治心意是佛法各乘之共道。尤其密續教授,能進入金剛密續壇城者及修行成就者亦是此心。能夠進入密續深廣教授之門亦是此心。吾等無此善緣未能於佛在世得以遇見佛陀,皆因吾人之污染不純;但吾人有幸能得遇佛法,實際而言,比面見佛陀更好。此等教法源出於吾人精神導師,對吾人披露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

 

 

003-3˙密咒金剛乘

能被上師,吾人之精神善友所攝受乃吾人無比 之幸運,能掌握此點十分重要。上師開啟吾人眼目,使能見知何事應為,何事切要禁戒,指出何等污染必須捨棄。由此彼完成其佛事,若果吾人能老實依教誨修行─何者應作何者應戒─便能達到目的,名之為解脫。

如今談到佛法修行,能明白如何正確地修十分重要,吾人要修得好便要把百法歸一,若能如是,修行便變得容易和非常有效。再者,在金剛乘密續還未在這世界上消失時,得以進入並住於此法中是非常幸運的。

或問,密乘教法為何要保密?這非關其深奧而實要避開那些心性有限、狹隘者。密乘教法殊不尋常,何其容易、快捷、技巧豐富、極為細緻。由於它蘊含了許多方便,故此無有困難,對機於利根者。彼等天生趣合密咒者容易成就佛陀果位,此一非常之「密咒道」結合容易與快速之信念。

若要察看密咒道與其他各乘教法在見地與修行上之不同,今舉例如下:設想田中生長一有毒植物,一位勇氣怯小、心念狹窄、缺乏彈性者會想到由於植物有毒,食之必然死亡,故應從根砍斷,丟於遠處。又由於害怕新芽會從根生長,便連根掘起,此乃懦弱無勇者之行為。

毒性比擬無明。若想土中不應留有少份毒根,要拋去遠處,此人必經許多功夫將毒抽出,喻為按照聲聞緣覺乘見地修行所得之解脫果。

然如若有一聰明勇敢之士到來,查問眾人到底何事。彼等告知:如讓毒植物生長便會危害人民,故此不光要砍伐之,更要連根掘起,不許遺留一點在泥土中。然此人雖同意此植物必須丟棄,然而無須如上之辛勞。此人會說於根部澆之以開水便能滅之,此法比類於用菩提心來淨障,要去除污染不必如原始乘行人般經歷許多困難:何者可為、不可為,規條眾多。誠如是,行者仍然要用解藥(菩提心)來去除污染,例如作慈心觀以對治忿怒,行者必須修持之想法是解藥,是有異於污染者。

又若一位醫師來到,見眾人處理毒草,查問因由。見其有毒而丟棄之,則此人會說:「吾乃醫者,若用此毒草製藥,大有利益,吾已尋找多時,請容許吾保存之。」密咒乘行人猶如此醫師,能從毒物中嘗試調出強力藥物。此等行人無須作出避去染污、找尋解藥之繁瑣。此即為密咒乘。

最後想像孔雀見此毒草,不假思索,食之如甘味,羽毛更見光彩。何解?孔雀如密咒乘修大圓滿行人,知毒物毋庸逃避。密乘大圓滿行人知污染非實,無須丟棄,一如孔雀食毒草後毛色更加美麗。密乘行人不排斥污染,反能代以之成就五身五智。此為大小乘之別。

只有孔雀能以毒草作營養。同理,密乘大圓滿不存在於其他教法中。此外,各人以其根器各有所屬,大乘或小乘。各人應按其根器而修,否則甚危險也。欲修大圓滿必先對其見具堅定信。今吾略述密乘大圓滿之見。

 

 

003-4˙大圓滿

吾等全心投入之男女瑜伽士應當修習由蓮花生大師所教授之大圓滿教法。蓮師云:「吾持大圓滿之見地,但行為不會於此見中迷失。」於意云何?何謂行為不會於見中迷失?一般所謂「見」是知所有輪涅現象皆是空性。此際吾人未能直接體驗空性,而直至實證空性之前,仍有利害、真實不真實,以及所謂業力因果之經驗,於吾人而言皆為存在者。於此際吾人若四處宣說「所有事物皆空性,無一真實,無所謂邪惡」,而事事任意而行,此即為「行為於見中迷失」。若然,如蓮師所言,入於魔鬼之邪見裏。

此見地乃為大空性。如果吾等對現象之勝義有一正確認識,而且又能於禪定中保任此相約之境界,相對概念自然分解。於其時便無所謂利害,無一事為喜樂與苦惱。這時,亦只有在這時,方能真正掌握此見。蓮師云:「吾見比天高 ,但吾行比麵粉更細」。吾或對空性之勝義見有所了解,但在修行而言,持續保任此勝義境界十分重要,直至吾人之相對觀念完全消解。

與此同時,蓮師亦云:「不應讓見地於行為中迷失。」何解會「見於行為中迷失」?光知言色即是空,是不會將世間事物空了的。吾等之身體、思維,以及所有刺激意念之事物,是如實存在,豈會不見!若因而於見失信心,但專注於物質和語言上之行為,不重視此見,則不能清楚認識此見。教法所云,在見與行上應無所偏頗,應對見堅信,有如大鵬翱翔於天空。與此同時,亦要聽從因果業力之定律,其微細處有如把麵粉過篩一般。

佛教徒當依從佛陀教誨。必須要對無上法要由衷信服。不管吾等何人,要有善心、真誠、無欺。無論何時何物,對無上密法之信念不可退轉。意念必須鞏固持久,建基於三要素:堅信、全情投入、恆心。再者,任何一法均包含佛陀所有教授,吾人對佛法所有傳統必須有純淨認知與讚嘆,不管是何派別之佛法亦要尊重。且要培養內心對師兄姊們不斷之愛護。

 

 

003-5˙無上三要法

不論修何法要,從共通之皈依、禮拜、發心,以至其他清淨身語污染之法,或密咒道之不共修行(例如對金剛薩埵之觀想與真言念誦、上師瑜伽或本尊修法等),此等皆甚重要,然必須結合「無上三要法」而修。

首先,行者必須發大菩提心。眾生皆有佛性,但是由於佛性被掩蓋隱藏,故此眾生在輪迴中流浪。決心要解脫眾生於此苦海是第一無上法。第二無上法是不墮於概念,亦即修習無有散亂。無論所修為何法,簡單如一禮拜,汝亦不應只是機械地動作。任一心思、語言,吾人必須心意專注於所修,不為雜念所牽引。第三無上法者是以專心致志之回向結座。無論如何,所生起之好處與功德都必須回向充滿虛空之眾生。如果修行人在結束修習時未能以菩提心之卓越態度來回向眾生,則此功德有可能在強烈忿惱或污染中毀諸一旦。由是之故,所有正面行為應以為眾生福祉而作結座。此一回向無上法之利益弘大,能使功德不竭,愈積愈多。

從何而知某人已得無上密法教授與實修?得知某人已聽聞修習密法之一眾表徵是寧靜、安祥、鎮定、沉著。

吾人修習的並非牽涉忿怒與爭鬥之教授,亦不鼓勵吾人受污染情緒所干擾。反之,此佛陀之教導為盡可能排除污染。其要點是受法以後,常作自省,應察見儘管未必能完全除去污染,憤怒之力量卻能漸減。當知放下、自在,經歷憤怒時亦減少此執著而能加以控制。寧靜有加,善自控制,如是徵象聞法當得。有說如行者不常自省又未能正確修行,修法反為引往下三道。不少人聲稱已受多法但未能修行,顯然,只聽聞教法亦不可能清淨垢染。吾人從無始以來便在輪迴之中沉浸於習氣垢染,此不能一聞法而立淨。當常內省自心,最少能有一絲之明了!

再者,入金剛乘接受甚深之灌頂與密咒道指示,有非常利益但亦有非常危險。如云:縱使未能修行成就,如能嚴戒,七世之內亦最終能得解脫。然入密咒之門後,如果三 昧耶毀壞,例如令上師苦惱或令金剛弟兄起忿諍等,唯一之終點地是金剛地獄。故說,密乘行人不是成佛就是下地獄,並無他途。如蛇在竹,不上即下,無法於中間離開!故應小心考慮,有關三昧耶之利害,使之純潔完整。要如是必先要密切留意一己之意念,一個集中所有教法重點之修習,對意念作出檢驗與監察是其關鍵。汝等已由具恩上師處得到教導,故當如法修持。

 

 

003-6˙輪迴與我執

如今當告知汝等一二事。於眾生有情之心意,皆有一基本之本性或根地,名之為佛性。是成佛種子、普賢王如來之種子。此本性吾人皆有但又不為所知。此「根地」乃吾人自生之覺性,無始以來便與吾人同在,有如明鏡。當某人以笑臉照鏡,便見到笑臉迎人;反之,以一副哭喪臉照鏡,便見到哭喪臉。這原始本覺地有如明鏡。

笑臉者觀看一面完全清澈之鏡面時,此有如普賢王如來之原始本覺根地即反影,喚醒其勝義本性,即所謂「普賢王如來佔領了原始本覺根地之城堡,其為醒覺、自認其自性、且為自在者」。吾等凡夫,不識此如鏡般原始本覺之根地自性。於吾人而言,有如鏡般之原始本覺根地出現沮喪之鏡像!此正為現實,以輪迴之習氣,原始本覺地轉成所謂阿賴耶(alaya*),從此顯現出─「我」之微細認知。對自我執著生起此─「我」想,當出現此想時隨生一心理狀態,投射出於物體而覺之為外相之呈現,與心意分離。

(alaya*:按談錫永2000年於所編譯《甯瑪派次第禪》一書中說:Alaya阿賴耶不同於Alayavijrana阿賴耶識,阿賴耶與如來藏相對。書中云:「由無明而令本始基(Asraya dhatu)被障者,殆為阿賴耶識無疑。阿賴耶如瓶中心頑空,無思亦無明相顯現,有如昏睡或失去知覺境界。….由此境界,業力風息晃動,此即嫉妒之體姓,其功用為另一光明分於空性中生起,此即阿賴耶識,住於瞋之體性中。」)

對「我之理解」其基本機制彷如一間有六扇門之房子,相應於六識。其中運作:我執心態先展現為其他心理狀態。第二念出現並投射(穿過其中一道房門)出視能中之不同色彩。隨而出現一種認知:此物名為此某或彼某。又再認知顏色之種種特性,以視覺執定此為外物。再如覺性投射到耳根,即聽到音聲,更粗之意念追逐此聲音,認知為這個、那個,此詞或彼詞,覺知為喜悅或不悅。

為此種種想作統籌者是聽或耳覺知。再者,又有另一覺知投射於氣味之對象。此一念,得以繼續時,得出愉快或不快之經驗,是謂之嗅覺。又其次另有一覺知向某些味道之對象展開,如是覺知為美味或作嘔之味道,甜或酸,如是經驗到之主導覺知稱之為味覺。復次又別有一種覺知是投射於身上者,彼認知物質之接觸,例如粗糙與平滑,而被指為觸覺之覺知。如是這般基於眾覺知而作「我」想,是吾人視為在體內之單一個體,此五種覺知投射而出,與五種感覺器官作聯繫。所謂六識是上述五種覺知加上意識覺知。輪迴狀態之開展由此六識而來。

輪迴由此發展與增長,而吾等仍住於迷亂中。無明是迷亂之本,而無明之本為我執。輪迴之出現乃為不知自己之真正本性。諸般無知之根源於我執─「我」此一概念。因為此「我」、此與自己之觀念之執著,吾人構想出「他」。由是進入主客關係,亦由此而無法自輪迴中逃脫。

因為有自「我」之意念,執著於有己,我慢由是出生,因此我執、忿怒及他毒生起。如按較低乘修習,吾人必須要用解藥來剷除此等諸毒。然而密乘行人,只要用一種無上教法,一種解毒劑來解脫所有事,異於每種毒及感覺器官相關者。要言之,吾人必須對現象之本性有一深刻信念。如前所言,迷妄根源於無明,但所謂無明,實乃源於我執。

 

 

003-7˙何謂心?

但此我執又何在?執於「我」者是心,對「他」起執者亦是心。然而心又何在?它必在身體某處,因為如無心便成死屍。但心在身上還是身下?有多大?呈現何色?如拔髮一根亦會覺痛?如腳被刺荊棘,痛不?那麼,身與心必是一般廣大,是否?彷如心泥著於身,但若某人於意外中被殺,其心又何去?如何及從何處離開身體?如能正確考察此心,將會看到事實上吾人皆受騙,然而此心,其隱藏之本質是吾人不知者。吾等執著於事物,以此等為永久長存者,如是受其欺騙,被此一所謂「我」緊緊束縛,基於對於這個「我」的想法,吾人之心使吾等身與語為奴,生無邊之困難與障礙。

若如是,當吾人達到對此心正確了知,便現見此佔據身體之意念有如水面之波浪,於一時生起,然後溶掉,心也者無非如是:除意念外別無其他。心假借意念生起,而本性實為空,而意念本身亦空。故此本身為空之覺知河流是本身為空之意念所帶走,這即是此心如何墮入並滯留於六道輪迴之中。故此實是心自己編造出輪迴,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未能認知自己之本性。

現今吾人對心意之本性有所理解亦知其運作方法,吾人必須作其主控。要如是,教法云必須保持身體不動。如果身體挺直,微細脈亦直。如微細脈直,風便能直。如風能直,心便會安住於其本性不變之流,故此保持身體正直、減少言語,於之前所作之事不思,於將要作之事不想,於過去未來不關注,讓心意休息於其自然體性稱之為「休息」或「靜止」。「靜止」也者,實質上只是心自己,吾人可以稱之為「當下之心」、「現時之認知」。無論如何稱呼其名,於此非常時間乃心照不宣、喜悅之認知。

一旦心意不為關注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種種意念所染污,亦即免於此等染污是一驚訝、廣大與極樂之狀態,充滿喜悅。縱能了知自心,其中不可能形容,以其為空故。然而能在覺性光明中停留之時間並不很長,非是一永恆之狀態,以強烈與清楚的意念必會生起故。

吾人言生起者是因為意動,有如空中雷電閃現,或像海洋中波浪高漲。此意念常動。實際而言,意念此起彼伏,連續無所終止。然吾人初學者而言,禪定時必須認知意念之生起。如果不能認識,這些意念會不被察覺的隱伏地流動,而我們被意念所帶引。如此,禪定於吾人一無用處。

如能正確持續禪定,能生種種徵狀。例如經驗到生理上之欣悅。一些人,由於微細脈道與能量之某種排列而產生強勁之大樂覺受。對於另一些人則如沉睡,像被包蓋之黑暗。如今,不論所經驗者為樂或明,不應有任何種類之希求,不應想到自己:「噢,禪定已發,有所進展。只希望能有其他經驗!」在另一方面,如果經驗到一種黑暗,一種無念,無有之妄想,必須一再驅除之,否則禪定會變得昏沉。復次,或會於禪定時生出很多念頭,有如河水氾濫不能停止,若如是,不應害怕,意以為失退禪定。只是因一般而言,汝等不知此等諸般意念常存,無須疑慮,或對意念作壓抑或消除想,任何事現前亦不理會,禪定時不應有希望或恐懼、懷疑或祈求,是誠重要。

感謝上師加持,覺悟會逐漸出現。故當向彼祈禱,使心意與彼融合,如此能於瞬間見到所謂佛陀與汝之認知並無分別。而且捨此自己意念外亦無一事要去降服或主宰。汝之禪定已中標的表徵為對上師誠信,對眾生更呈憐憫。汝由自證,在修行上得大信心。

對自心能加控制否,死亡之際即知死亡僅是因某一意念而生之印象,但心之本性實超乎生死,如能對此得到信心者能得大利益。

故此請於心中保存此一微小而精要之指導,此之所謂「佛法」。如果缺乏信心並視法為人為的,於汝無益。

故當善待自己,向輪迴告別。把自己從輪迴、業力與染污中分離,如能如是,即甚佳也。請修持!最後請常常祈禱在汝道中無有障礙,及能在此生中得著原始本覺地之城堡。吾亦會為汝等作祈禱。

弟子

甘耀權 恭譯

 

 

004-道之精要

不共法主具大慈 至尊上師我敬禮

其蓮華足謹安置 於我之大樂輪上

以下為吾之告言、對汝心有用之忠告

不遠離諸惡行者 為無波羅提木叉*

不為眾生作善行 此為欠缺菩提心

清淨見不作保任 乃為無有秘密咒

幻相等不作消除 此乃不能生覺悟

此邊他邊作取捨 此並非為應有見

若汝心中有目標 此並非為應有修

若汝之行多造作 此並非為應有行

若仍有希冀盼望 無法能有得成果

(*波羅提木叉者,別解脫戒也)

具信意當作皈依 具悲者得菩提心

具智者能得證悟 虔信者能得加持

慚愧者謹慎而行 惴惴小心能冷靜

以冷靜故堅守戒 以守戒故得成就

平靜為得法之兆 少惱為修行之相

和睦為修法之徵 大樂心成就之證

心者為佛法之源 能調心者修行人

真行人心自調伏 心調伏者即解脫!

弟子

黃毅英 恭譯

005-甯瑪教傳派口耳傳承

─ 敦珠法王於鐵牛年十二月滿月吉祥日 於
˙噶林邦佛法中心˙傳授能熟脫甘露甯瑪教傳時之開示 ─

吾摯愛之法友,吾將簡短開示授汝長傳口耳傳承「甯瑪教傳續」之法統及要節。近常有問,教傳派是否即噶朱巴教授?非也。普言之,「甯瑪」與「沙瑪」,「舊」與「新」乃專指藏傳佛法中密法之前譯與後譯期而言。於印度佛教,無此分野也。

於藏王赤松德真及其子之統治期,佛法首於藏土弘揚,印度大班智達(義為智者)及寂護尊者、蓮花生大師、大班智達啤嗎那密渣等,以及譯師毗盧渣那、嘉華巴支、處洛雷贊青、瑪甯青楚、雅渣巴咕嗎哪等一百位班智達與譯師俱──聚集繙譯甚多經續。如是經續為註解、研習、禪修與修習所印證,如是得「甯瑪」,即「舊譯」之名。

嗣後,朗達瑪滅法,而西藏此佛法之地變得荒蕪一片。然皇族傳承仍存在於西藏西部雅利部,而到兼為喇嘛之王移喜阿及其弟之管治時,甯青藏布等開始繙譯佛經。此時及後之所譯名為「沙瑪」─即「新譯」。

今似有人謂甯瑪巴無經教,沙瑪巴無密法。此為學識膚淺與對佛法無知之表現也。甯瑪與沙瑪俱具完整顯密之道。近來有些自稱博學然具歹念之徒,更謂甯瑪教法來源堪疑,並謂甯瑪教法於朗達瑪時期已盡毀,今日所傳之教傳與巖傳均為吾人拓造云云。如是,小智無學之人遂墮於疑團並以為此等謠傳也許真確。然此非真相也。

在朗達瑪滅法之時,本欲壓制整個僧伽,然無法戕害密法行人,以懼於大修行人納珍生遮移喜故也。彼等行人因無僧服故,倖免於難,因其佛法藏於心中,無人知其為藏法之器。故此彼等白衣(居士)行人以注釋、研習、修法與實踐延續佛法。以如是故,密咒得以保存。吾人當感謝彼等之大慈,猶如如意寶珠之佛法得傳至今而吾人尚能修持。

當朗達瑪繼續滅佛時,寂護之三位弟子,馬爾、禹、箏逃出,抵藏東之康地。朗達瑪被刺後,鄔及藏地之啦珍恭巴喇素及其他十人向此三位求受出家戒,從此佛法又再在藏域開始宏揚。此後不久,大譯師甯青藏布出現,而其後即為沙瑪或新譯派之諸譯師。噶當巴、薩迦巴及噶朱巴及其他傳承亦陸續傳播。源於噶當巴依怙尊宗喀巴建立格魯巴。最後,甯瑪派之巖取者或開發寶藏者於法之王移喜阿統治中葉開始出現。

吾等甯瑪教法分成教傳派長傳之口耳傳承及巖傳之短傳二者。教傳派之長傳教法,由口傳耳,由普賢王如來至吾人之根本上師,無有間斷。於此,主要教法為阿奴瑜伽、嗎哈瑜伽及心部之阿的瑜伽,對應於密、經、論。已印刷之甯瑪密藏共攝四百四十多密續,而印刷本以外之密續仍多。

此外,蓮師悲憫末世眾生與教法故,實行巖藏之措施,把不可思議教法,寶藏與法物藏於雪山、巖洞與湖泊等。時機成熟時,蓮師弟子化身成巖取者,開發此等巖庫並弘揚之。此等教法即為巖傳之短傳,其中主要之教法為八大兮嚕噶、智慧總集及普巴教法。其包含生圓次第、密行、梵行與口訣。至今,以百計大巖取者已示現,並有過千位小巖取者。

於顯宗之層面而言,教傳派包含小乘與菩薩乘。於密乘之層面,它則包含作密、行密、瑜伽密,而甯瑪巴教法主要為無上密,亦分三部。如前所述,首為嗎哈瑜伽(即密部),為共法金剛薩埵大幻化網等,及已覺悟之身、語、意、功德、事業不共續之諸壇城。次為阿奴瑜伽(即經部),內含九乘密續及初總攝壇城。三為阿的瑜伽(即口訣部),其又分三:甲、外心部之十八密續,乙、內空部之金剛橋及其他密續,丙、密部之十七續等。

研習甯瑪佛法史即知教傳派為甯瑪派之基礎,與之前藏土所傳並無二致,並足以顯示各傳承上師之偉大。大幻化網秘密心續等,其註釋與導引於甯瑪各寺院中保存至今。其中包括中藏之多札仁增及閔忠岭,康之嘎託及柏尤,以及邊境之遮青與濯青 (即甯瑪六大寺)。

於吾等之世,懷不善意橫蠻之軍,攻擊摧毀康藏之教法、寺院及僧團。無一經卷倖免,此即為吾等所遇之難。

如是藏土中爭鬥之後,余竭力將余在啤嗎角之典籍運到印度。如今自感負起保存與弘法責任之澤度突西甯波車常告吾,其欲受教傳派所有灌頂、解說與傳授。最近他又自索魯恭布艱步前來,帶來供養,再作請求。以此因緣,依舊能教授弘揚教傳派長傳口耳傳承之灌頂與教導。由此可知縱於黑暗時期,教法傳承仍能延續。此吾等所欣喜者。

多年前,當余二十歲,余於閔忠岭得受教傳派之許多灌頂、教導及傳授,以及八大兮嚕噶、智慧身等。其中有不少喇嘛及活佛同時受法,主要功德主為閔忠岭之兩位法子:閔岭親甯波車(Minling Khen Rinpoche)親尊諾布(Khyentse Norbu)及閔岭忠甯波車(Minling Chung Rinpoche)雅橫初渣(Ngawang Chodrak)。於不同場合,大和尚及金剛持(即親珍多傑羌堪布〈Khenchen Dorje Chang Chenpo〉上師,多傑羌義為金剛持也。)特別對余開示云:「余今傳汝教傳巖傳所有重要灌頂、傳授與教導。如今汝當執持甯瑪巴之教法。汝當保存護祐教傳法與巖傳法典籍。汝當弘揚,勿失任何一次機會」。如今當余再思此語,方知為一授記也。

又當余於依怙主普朱甯波車(Lord Phuktrul Rinpoche)受巖傳寶庫時,師笑云:「『雙蔣』,即蔣楊親尊汪布(Jamyang Khyentse Wanpo)及蔣剛恭爵泰賢(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即極近傳承中之「青、公」兩位上師)之眾弟子中,祇有我將此寶庫傳出五次。然汝將傳出十次。」當時以此為絕無可能。今方知乃為授記,縱吾從沒作此計畫,然此之前確已傳出九次矣。

余此老父毫無功德,除卻一事者:余之列位根本上師,學識淵博並得成就,均為蓮師化身,余從未做使其失望之事,甚或使其稍為不悅者──承事其願者尚且不談矣。此為余主要成就:余之三昧耶不壞,而余頗覺自滿者──有如是清淨傳承。今日如是者鮮矣哉,然否?

如今受法灌頂者約二千人,其中有三十七活佛,約六十比丘、教授與導師,其他為寺院或密乘僧侶等修行人。其中約四分之一為隨喜者,有男有女。過往,如此密咒高法不作普傳,受法者必須承諾修行及能嚴守三昧耶。

如云:毘奈耶(戒律)亦可因時與境而異,故余亦按此而行。今日縱使小童亦樂意受灌頂而無人願意被拒諸門外。然若受法者被問及能修行否,若答能而其實否,則三昧耶已毀而你我雙方均致下墮。固然,具邪見者縱邀也不會來。以此故,余均假定來受法者均為正信之徒而皆為之灌頂。如《月光經》云,一切眾生之心均有佛性,故無有不適合灌頂之器。於菩提心言,來者不拒。無見解之人自然離此大方便,眾生自密也。以此之故,余認為向大眾普傳密法之過患不會生起。

至乎灌頂本身,其間片言隻字均須明瞭,所修所觀之境必須生起,否則,若中間無有瞭解者,不能說灌頂法器觸頂或喝瓶中之水便能成熟覺心。同理,密咒之根本為清淨見。如能具清淨見,誠信不移,視上師為壇城本尊化現,視灌頂法物為上師加持甘露,則深信僅見密咒之壇城或僅聽本尊之名即得無邊利益。若能如是者,必獲灌頂之加持。

得灌頂已,切要守三昧耶。如蛇在竹,一是上升,一是下墮,而中間無路可逃。意即若不犯戒,能直入佛土;若破戒,則直墮地獄。故守三昧耶及修法為至要。如此乃為自己之利益故。再者,要守之三昧耶有多種,法要亦有多種,當全部嚴守而將諸法融合為一。

行人之最大過患為不正確之修法,修行者之動機與修法不應相違背。切勿自欺。口光念「皈依、皈依」及「眾生甚苦,啊!甚可憐」而不護念誠信、三昧耶、因果業力等──祇追逐自利之為雙重行徑。

真正佛法不在心外,而在內心。故佛說:

「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出自《增壹阿含經‧卷一》)

若將此偈歸於一點,即一切所作,無論大小,若源自貪嗔癡三毒者皆為惡,吾人必須清除。若能如是,則能完全消除戕害他人之念及剷除此念之根,即能嚴守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也)。同理,一切所作,無論大小,若非為三毒所染污則皆為善,此為吾人必須達成者。若如是者,非為三毒所染,即漸次生起利他之心,若有此利他之心並作利他之行,則整個菩提心便能圓滿。故此善與惡之用心決定善與惡行。一切善惡之源皆只為心,故當善護念之。一切八萬四千佛陀教法均以一點為目標:自淨其意。若能馴伏吾等之野心麤心,凡夫見與執著自消,一切顯現自然清淨。如是者,密咒乘之三昧耶,乃得圓滿。

自淨其意即生善心,美言之則為菩提心,再者,密咒之三昧耶不同於毗奈耶(戒律)之只顧身語業,實以意業為主。而意之戒能於剎那間破。如對金剛弟兄起紛爭,此為金剛乘第三墮。若毀謗其他宗派法,則犯第六墮。若於犯時不即還淨,愈久愈重。故此,若稍違犯三昧耶,不應以此為輕,應用心立刻懺悔為至要。

若接受三根本之任何本尊灌頂,即應依該本尊身語意之瑜伽而修。此為汝之戒。汝或未能依法觀修各種不同本尊及誦其真言,然如能修一切壇城主金剛薩埵,即已同時觀一切壇城。此為淨除一切過犯、罪墮及障礙之法。應盡力每天至少誦百字明廿一遍,以作懺悔。要之,汝等若能於灌頂中以生活中的善行及禪修提取心要,則必能此灌頂中得利益。

吾等如是聚首,雖無宣告今天有此灌頂,以過往生中與法之緣,業力與願力故,聯繫於一起。倘能續作祈禱發願,望來生於佛土中重會,吾知此必能實現也。

以此之故,特請各師徒,當具絕對清淨菩提心,當精勤祈禱發願,此善妙之源之寶貴佛法興隆弘揚,雪域之依怙,頂戴之達賴喇嘛──與一切傳承主與俱,長住世並大行增長;此世界中一切眾生、富土印度與雪域西藏,能疾速離苦及末世之過患,並享豐樂之宴。

最後,余曾告訴喇嘛及活佛吾之大願。余已年邁,身體未算康和。無論如何,余無法再廣大弘揚教傳派之灌頂與傳授矣。然如今余仍能全部授汝,余至喜也。今汝已得祖師之寶庫,則不應讓無上甚深教授如意寶珠衰落,此為汝之重大責任。

所有甯瑪教派之典籍已毀,除卻余之一函,任何一頁缺失即整個密續摧毀。故此,汝喇嘛及活佛,當廣為印刷流傳,修習求證,以自他利故,向人教授。弘揚之使教法不衰並能永久保存。以極細心將教法保任流傳,以為至要者也,此乃自余心之懇求也。

弟子

黃毅英 恭譯

 

 

006-以無教派見修

─ 闡釋以信修法及感迷失時堅守教法之重要 ─
敦珠甯波車為僧俗傳蓮師七寶藏巖傳法要時之開示

金剛兄姊各方聚集,請聽余晉數言。吾藏人來自佛陀教法深植之土。故有謂吾等生自觀世音菩薩之佛土,總多少瞭解佛法大意。然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別乃在於曾否皈依佛、法、僧三寶。曾皈依者為佛教徒,反者非是。三寶之中,佛陀於黑暗中展現聖教之陽光,故為一切眾生之導師及功德主。其開示無上佛法不可思議教授以度吾人往佛土及解脫。佛法為吾人之道。持佛法者聞之、弘之、修之,名為僧伽。此三寶具無上功德,吾人能依之在輪迴苦中及下三道淂解脫,並得成就佛果常樂之可能,實須深存感恩。故當認識三寶並作皈依。

吾人以皈依而成佛教徒。而引導皈依之根本為信,故此信乃佛法之基。自始,誠信乃引領吾人作皈依;其讓吾人同化、成自己一部份。無信則無皈依,無皈依則無法得三寶之加持。故此,當深信三寶,確信其為吾人可靠及恆常之依怙,當向其求護祐,完全倚靠之。吾人之信當如山之堅實不動,如海之無量無邊。當常如是。若不堅定而只表面信之,只於順境時作「皈依」,三寶之加持難以融入吾身。

總之,此世界曾有釋尊說法,亦有密咒金剛乘。尤以西藏雪地,當感激一切諸佛及眾生共善業,顯密同時出現,如日升天。以吾人具大乘根器故,知無量如虛空眾生無一非吾父母。知此時或彼時,彼等曾對吾等如今世父母般悉心照顧。故知吾人對此等父母均有責任,縱一摩尼咒(六字大明也),均當以其故而修。縱一頂禮,亦為其故而作。此為大乘之見與取向。

亦知吾等亦曾墮輪迴及下三道之泥沼。然若吾願只求一己得解決,而非為他得樂之正願,則只為小乘見而非大乘。縱以求解脫作皈依,如此侷限則只能步聲聞緣覺之道。

皈依與發心──為眾生故得覺悟之願──為一切修法之先行根本。一切佛陀教法衍生之修持,實無顯密之分。當感吾人共有之功德,佛法降臨藏土。於藏王松贊干布時已出現,而於寂護、蓮師及藏王赤松德真時弘開,至今保持未衰。故此,再以佛法含隨類引導之種種法故,吾土保有整套教法。而經要曾多次以梵文譯成藏文,故言舊譯與新譯派。於此二派中,更多不同支別,而其實則一也,彼等皆為佛陀之教法,皆為佛陀無謬之開示。故此一切各派,無論前弘後弘,若乎甯瑪、噶舉、薩迦或格魯,皆只名相不同而已。其要皆為一種教法:佛陀之開示。以此故,縱因各各性向隨一派修,絕不應謗他宗。若能隨一己教派以誠信修,必為步佛法無謬之道。反之,若以偏見門戶之見而修,以為一己修法方是正法,並謗他法,則為大過失。佛陀曾說,唯佛與佛能作他人之判斷,無有別的。以此故,諸佛菩薩無處不在,勿批評他人。當反之,以清淨心修汝慕之法。

如是,吾等藏人無一不懂摩尼,縱小孩亦然。無一不知佛法。此為甚奇。縱今吾等寄居海外,三寶仍在吾人心中,並無遺下。故當一心修持,將眾多佛法收攝成一點。實無有可能修持各各諸法。無人能如是者,甚至不知如何為之!故如何將諸佛集於一為至要。釋尊曾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此為佛之教也。

何謂惡?何謂黑業?惡者乃為害他。再者,如云不只今世不害他人,當莫作未來世傷害吾人自身之事(惡業之果)。又何謂善?此為良心、利他之願。此即為菩提心。若具良心,具利他之願,又若為自他尋利益,則為修善。善基於良心。吾人可誦皈依文,然若存惡念,則無意義也。如云:「若具善願,一切根果均勝。若存惡願,一切根果盡毀。」善願、良心──吾人均恆常保持者。此即為佛法,並無別的。此中並無誇大或可推敲者。

今以三人以一小泥塔均得成佛之故事闡釋此理。一人以對三寶之誠信作一泥塔。後一人見其置諸路旁,他以為如是外露或會被風雨所侵,以無他物故,脫下其履而蓋之。第三人見佛塔竟為履所覆,以此為不敬和謬誤,乃扔走此履。以履蓋佛塔固然不對,然其動機至誠至善,其亦對三寶至信故,其行為善。故此三人均等成就。

佛說吾人當降伏自心。一切所信,或善或惡,心為作者。於自心深處,皆只求一事:乃為得樂,不欲有苦。然正因此索求,貪瞋癡三毒生,而所得者為苦。以此毒故,積集諸業而輪迴無有出期。故一開始知善惡之念為至要。吾之覺醒為吾師。以覺醒考核何者善何者惡。善念生起時,當隨之。惡念起時,止之。善念為樂之源。惡念為痛苦之源。此理甚為明顯──從吾之經驗即可知。當佛說地獄餓鬼時並非誑語。佛乃是實語者。

再者,一切吾人所禮敬供養者為助修者。佛法則於吾人心中,非於外求。故當常存善心。若如是者,即為擁有佛之教法。若能正修善、去惡、深信因果、敬信三寶,則永不作羞愧之事。不作未來生悔之業為至要。(後略)

弟子

黃毅英 恭譯

07-中有教導

─ 與虛空王觀世音儀軌有關連千佛灌頂時的開示 ─

佛陀曾說其教訓可以總結為六個中有教法。佛法無邊,各時期與各乘所轉法輪中包含無量法門,對於那些希望能於一生中成就佛陀果位之眾生,可以用六中有為綱要來說明其教法修行。

何謂中有?中有乃「非此亦非彼」之狀態,是中間狀態,處於兩者之間者。六中有是:

一、此生之自然中有

二、夢中之虛幻中有

三、禪定中有

四、臨終之痛苦中有

五、勝義之光明中有

六、投生中有

 

一、此生之自然中有

此生之自然中有涵蓋由生至死之時期。故此,吾人皆在此生中有之時。正如教法所云:「奇異哉!吾現正於吾生命之中有,吾將遣除懈怠,因為此生實無餘時!」此乃吾等現時之情況。請仔細思維此事,試問自出生至今已有多少年頭?而未來又尚有多少年華?生命根本無常,無任何事或人能夠逃避死亡,無人可以永生不死。如是這樣吾等毫無意義地浪費此生,在懶散與紛亂中丟棄時光。生命依循軌跡而行,當動力殆盡之際,所有活動止息,無有可補救者。

故說吾人不應容許自己墮入懈怠與紛亂之權勢中,應該修持佛法:此事於死亡時有幫助。吾等或未能修習所有法要,但應盡力為之。蓋吾人明白此生中可對來生作出積極影響,要極力避免任何惡行,亦要成就任何極微之善行,因為事無必然。故此,要規範自己,吾人假若明日死亦毋使有所悔恨。如是正為首個中有──此生中有。

二、夢中之虛幻中有

夢中中有涵蓋由入睡一刻至醒來前之時間,此時段與死無異,唯一分別是為時甚短。當五種感覺:色、聲、香、味、觸收攝入阿賴耶識時,吾人於此中失去知覺。當人入睡便與死無異,起初並無夢境,唯是黑沉,因睡者沉入阿賴耶而不省人事。

其後,因無明業風能力刺激,從而現起感受與情感相纏之情節。因此,生起了夢中感知對象 (即色、聲、香、味、觸) 之出現。夢中之主體當非真實存在於個體內者,所現之覺醒亦不能離開而於外物產生作用。彼存在於內,所感受者是虛幻不實,故稱為虛幻中有。晚上夢境中之感受處於妄想力量之下,如在白天被哄騙;意識包含色、聲、香、味、觸,與白天所經歷者一樣,只是,如今更為虛幻,入睡者做夢所見乃幻覺及虛構之事物。

教法中言吾人亦如幻象與夢境。固然,相對於醒時之感受吾等說為真實,以夢為不真實。對佛陀而言,夢中所見與醒時之覺受同一層次,都不與真實相應,都是虛假、變化、無常、不可靠,此外無它。吾以為,倘若吾人反觀自出生至今所作所為種種如今安在?能找到否?皆去矣,且流逝不停,所有這些顯然真確,然而,有些事物會避過吾人掌握。常常會覺得此生之覺受為常,在想:「此為我自己」、「此乃我有」,教法所言,此認知錯誤。亦因此,吾等必墮輪迴。

故此,不管如何,應對治夢幻覺受。日間,應向上師三寶祈請。晚上要努力去認知夢境實屬虛幻。要轉化夢境,於夢中修法,從中得到熟練,若能如是,則可以融合日間與夢中覺受 (不生分別) ,修持便會大為增進。此修法對治世事無常與其他障礙極為有效。

三、禪定中有

禪定中有是指入定等持之時直至出定時為止。稱之為中有者在於它並不像日常妄念之流轉,亦不像日常生活中吾人對現象之感受。是一種禪定安穩,一種清新有如無雲晴天之專注,如靜海無波。如果心裏滿是念頭 (有如盜賊) 或有些微動態 (如絲線交織) ,則不可能住於此專一心境,安穩之禪定於此情況下不能出現。如此,禪定者勿流浪於如盜賊之思念之威力下,要有不散亂之無念與勇猛精進,以避免散失注意力。

夢中中有與禪定中有是此生中有部分之分支。此生中有自然涵蓋吾等之修行。縱然後者有間斷,在此生中必須為之,亦只能於此中修禪定。

四、臨終之痛苦中有

此乃完全會發生之事:明日吾人或會死於患病。當所有祭祀祈禱長壽均無效時,死亡必然來臨。顯然此生所作對吾等毫無用處,亦不能隨我而去。就算擁有財富高如須彌山,一針一線亦不能取走。總有一天我們要離去,甚至寶貴身體亦不能要,還可以帶走何物?只有吾人累積之黑白業將會伴隨著,而並非別的。

吾人當按照教授而修行,訓練成能轉化心識。如果能熟習此法,又如果死時無一絲後悔,則甚好,如有人云:「吾將會去某某佛土」而又事實上能達成者,是圓滿成就之修行人。確實而言,修法是為臨死時之需要,因此,教法側重於令吾人理解死時會發生何事。

縱是一凡人,死時一刻亦十分重要。此刻應該向上師三寶祈求,應該切斷所擁有之財物、居所及種種有關連之事──因此等皆能牽引吾等進入輪迴。財富應奉獻給三寶,祈求不用經歷痛苦死亡過程與落入三惡道。

如在生命歷程中,能對心識作有效轉化訓練,加上如於死時能加以運用,把神識送到佛土,實乃最好之情況。如若不成,神識遷轉可由喇嘛或一位金剛眷屬代行,彼等恰好與彼同在而又知道當做之法,便會於汝氣息停止時把汝之神識轉移到佛土去。在任何情況下,為此作出計劃十分重要,而又需要加以訓練。於是在那決定時刻來臨時不致驚慌失措。當然,這些準備練習是此生中首要完成之事。

死時會經歷何事?在受生之時,就是父母交合之際,身體由五大元素精華組合而成,乃元素、靈熱、能量、脈道等等之組合。死時,五大逐漸分離互相分解,當分解完成,外氣呼吸便停息。然後,當內脈動停止,白菩提 (位於腦部的父分) 與紅菩提 (位於肚臍的母分) 兩者便會於心間相遇融合,在此際神識便離開身體。沒有修習此一經驗者,此時會長時間不省人事。而有成就的大師,神識會在兩分鐘後,融入虛空,由虛空而入光明境。對吾等修行人而言,禪定之成果為何?便正是融入光明,純淨與無染,一如虛空。其出現在於內脈停止之際,如在禪定之際能證了光明而等持之,則在體驗無瑕之虛空出現之時,便會出現「母子光明會、空與覺會」。此即為解脫。實則此即為吾等喇嘛與禪修者所修之「真如休息法」或於死亡時之「禪定」。「真如」是除此之外沒有別者。子母光明會合,在生起之相中穩定著,得到圓滿,便是解脫。

五、勝義之光明中有

如無修行,當黑暗經歷出現,便昏暈,醒時,幾乎立即進入恐怖覺受,是所謂第五中有──勝義之光明中有。此乃當暗存於吾人心識中諸寂忿尊 (自普賢王如來下至五佛部及蓮師八變化身) ,以驚人之聲音光線展現。對禪定不熟習者便為之驚倒,當被恐怖所掌握,此心識之展現便會消融。

今綜談臨死中有與勝義中有。在五大元素分離或融合後,神識融入虛空,昏暈入阿賴耶境界,接著便見到光明有如純淨無瑕之虛空。如果此人不熟習禪定,便不能認知此光明。由於光明不被認知,便不持久。如若人久久修習攝心,母子光明便能相會。

如今,在死亡時各元素相互融合之前,最重要要做者是完全醒悟知道死亡已屆,要切斷與此生相關連所有事情。除三寶以外別無希望,要向根本上師三寶祈求,要知道上師是吾人最易接觸者,亦是三寶總集。在中有危險道路上向上師、汝之本尊祈請。坦承表露此生中所犯所有不善之業,一心祈請能引領吾人於死後立即去到佛剎。如云,如此一心祈禱,如此恆存心中之渴望乃引領我等到淨土之必須條件。

再者,當病人彌留之際,其上師或三昧耶不壞之法侶,與亡者有和諧之關係者便應該提醒其已進入諸元素融入之過程。縱然此過程經已開始亦要如是解說。並祈禱唱誦,祈求上師加持,此等正願有大利益,能解救中有道中之種種危險。如一病人跌倒,他人可以扶起,同理,法侶能向彌留者作指引幫助,為之祈禱,如是有大利益。

如是我聞,諸佛具有大悲心,如有人呼其名而祈請 ( 無瑕南方寶生佛˙保佑者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等 ) ,便能因呼名而得免墮三惡道。同理,如果彌留者能好好祈請諸佛,只因其名號被稱呼便能免去亡者墮入較低下道中,最是有用。祈禱有如吾人助手,死時之保護者,能予最大利益實最重要。死時亡者首先失去知覺,然後醒來,如果亡者不能認證光明,光明便會褪失,勝義真實中有便隨而出現。

至於寂忿本尊等之出現,伴隨可怖音聲光線及可怖深淵峭壁之印象,如亡者不能認知此無盡聲音光線只是自己心意投影,別無他的,否則便會生起極度恐懼感受。此等影事出現,恐怖生起,然後此等事物逝去,之後神識離體,由適當之出口離去。

六、投生中有

於此,心識與身體分離,由於心識已在體外,沒有物質支持,粗色身已無,只有一 ( 微細 ) 光蘊身,缺乏父母精華之支持,故此亡者不能感到日月之光。儘管如是,仍有一種光亮,是心意能量,從光體中放出,使亡者有印象,於是能見其途。加上在來生中有界流浪之所有眾生能互相看見及互相聽聞對方,於此時,心思某地,即時到達,只有未來母親的子宮與有佛陀之聖地金剛王座除外。「中有」身是一個「意」,故此,當它一想到某地,便能到達某地。

再者,亡者之意擁有一些神通力,縱然此等神通仍稍有染污。故亡者能知他人想法,觀見別人如何使用其一生所累積財物,這些人想些什麼,和準備為彼作些什麼法事。生存者不能睹見亡者,亡者卻能見生存者。亡者們一起,為飢渴冷熱等感受所折磨,於中流浪,經歷之折磨甚為劇烈。

汝等實際於中有中流浪者,乃生前未能行善亦無極惡之人;犯大惡事眾生絕不會經歷來生中有,彼等死時一闔眼便化生於下等惡道中。反之,廣積善行者便即生佛土。一般而言,吾人並非大善大惡,便會經歷來生中有。來生中有捨折磨痛苦外別無所有。但如亡者曾成就許多善行,供奉三寶、布施貧者等等,又如他人設置寂忿本尊壇城、修持儀軌、焚燒與加持亡者牌位 ( 此法使亡者神識提升到較高境地 ) ,亡者便得保護,免於中有之可怖,得到解脫。比如眾人合力搶救某人免於墮入懸崖,由是說要為亡者多行善事。

在死後的第一個廿一日,亡者覺受有如生前,彷如擁有軀體與相若之意識,觀見周圍環境有如在生時。其後,其覺受便近於來生處所,故說四十九天之前三週最重要,如於此時間內有人能為亡者廣修善行,則原應墮惡趣者能因三寶悲憫力而提升至善趣中。逾時,則此人業力已推之入惡趣中,三寶悲憫力雖不變,亦無法引入善趣,直至亡者惡業消盡。故此,要為亡者累積大量善行。

修行人熟習並了知彼在來生中有時為已死,便知自己流浪於投生中有,憶起上師本尊,向彼專一祈請,便能轉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妙藥剎土或光明銅色山等淨土。

一成就之喇嘛能召來亡者神識使進入寫了亡者名字的牌位,在加以教導及灌頂後,向彼啟示真實之道理。能向亡者示以佛道,起碼亦能令亡者神識再取人身。一切視乎其業力、渴望與虔誠。吾人可見,就各中有而言,此生中有最為重要。因為,它就是現在。於此生中有,吾人必須好好修行,使吾人不必流浪於其他中有裡。

此觀世音菩薩儀軌為顯密之精華。蓮師將之純化使受法弟子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藏巖庫並由上一世敦珠持明德敦多傑開發。

諸佛教法之總源宗於普賢王如來及西方無量光佛無二而一。其心意平和之廣闊領域永不激動。無量光佛以無盡悲憫看視六度眾生,從其愛之發放中生起觀世音菩薩──極大悲憫者。觀世音菩薩是諸佛悲憫語立現化身,在無量光佛前祂立誓除非三界眾生度盡,不入證覺而住菩薩身。也就是說除非甚深輪迴被激起而其中眾生已空,否則便留住世間不去。自此,他用大悲引領三界眾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光佛淨土。據云於一時,觀世音菩薩想已完成使命,認為輪迴已空,但回首卻見眾生數目──不多也不少──與從前一樣,輪迴中眾生不滅。他感到沮喪而云:「把眾生引度到淨土之時刻恐怕永不來臨。」菩提心誓句動搖時,頭裂為十一片,身體分為千片。此時,無量光佛出現面前曰:「傳承之子,何能退失所立菩提心誓句?宜再立誓為眾生福祉努力!一如往昔!」無量光佛加持彼裂為十一片之頭與千片之身,起而為十一面千手觀音,手上各有一眼。如是,觀世音便被加持成為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以造福眾生。感謝彼覺性感召,於此賢劫,千手化現千輪王,千眼化現千佛陀,此千佛乃觀世音菩薩大悲展現。

弟子

甘耀權 恭譯

 

 

008-幻化甘露

─ 對一弟子之教授 ─

南無

一切佛部諸聖眾

攝諸皈處之自性

頂戴蓮師我皈依

若余以殊勝法開示,誰願諦聽?以余擇法之智匱乏故,實自引導亦無能也!然諸子以清淨見觀余並曾請法。以無不施予故,今隨意闡述。

一切成就,無論鉅細、世出世,皆源於身功德。故莫忽略至小之善行且成就之。再小之過失,勿視為無關宏旨,應遠離之!盡力積集資糧:上供下施。

以善心竭力饒益有情。常隨智者步道並細觀心,勿為時尚所驅使。汝當慎言。當細心並審察環境。以審辨之根當得育化故:一切當作者該作,遠離一切不該為者。勿謗智者,或出言輕蔑。絕對遠離妒忌。勿輕視未學,棄之而生傲慢。放下自尊自大──此皆為要點。當知汝欠命於雙親之慈愛,故勿令不悅而滿其願。對眷屬愍顧,使其知善並教行之且莫作惡;對其過失寬容莫怒,以小事能將善轉為惡故。勿用小人或倚賴新知。與誠信者、謹慎者及具智者為友,乃至循規與守禮者。對惡行者、不信因果者、欺詐者、妄言及偷盜者,當遠離之,善巧疏離。對當面甜言蜜語於後卻反是者勿存希望。於苦樂盛衰間始終如一。為一切人之友。信口綺語使汝為人所操縱。過分沉默卻教人起疑心。勿自鳴得意,勿退縮膽怯,應守中庸。勿不審思搬弄是非。能守口者鮮矣。莫喋喋講述汝見,當自保存之。無論與友、敵或他者交談,均不應壞具信。

以笑容與軟語令人歡喜。守自本位,尊敬長輩,縱其境況欠佳,莫輕蔑之。勿諂媚庸俗,縱其充滿自信。

為免寡信,應善巧避免輕諾。慎守諾言,勿以其不重要。勿為顛沛所傷或以求不得而悲。於得失好壞皆善守。

如是世法,各各安分而行,今世利樂而於未來世能疾速進入聖眾。

然若汝欲求跳出輪迴,余就解脫之道晉言。

若不知足,縱具財富亦為貧窮。故於知足具決定見而遠離染著與追求。知財富無常不堅而修者實如鳳毛麟角。縱能修善,以三不淨 (英譯者註:布施物來源不淨、布施之動機不正、布施者不悅或後悔 ) 所污之布施仍為浪費──如美食混合毒物也。

於地獄不斷受害之眾生外,輪迴中無有不珍惜生命者。引向上三道之七聖財 ( 七聖財:信、戒、聞、慚、愧、捨、慧 ) 中,長壽之果與其因同,故當保護他者之生命並盡力為之!

當以誠信奉三寶上師 ( 信 ) ,當守十善 ( 戒 ) 並以學思 ( 聞、慧 ) 共,待人以誠及規矩( 慚、愧 ) 。以此七聖財必當常樂!自得其樂者為小乘聲聞緣覺道,利他之菩薩道為上根道,故於廣泛處行菩薩行,擔負解脫輪迴眾生之責任。八萬四千佛教中無有比菩提心更上者。故當精進,結合勝義與世俗菩提心,其為顯密之精義。自淨其意為法之根本。若能馭心,染垢自息。

勿讓汝心對法厭倦;勿自欺。讓甚深教法於心中沉澱。今得難得暇滿人身;今得修法之自在,勿浪費時間。期以成就無上不變果。生命流逝,而死時並不肯定。縱明天死至,當能把握無悔。

故當對根本上師生起正信,對金剛兄弟敬愛,如是生正見。能守護戒及三昧耶如命之弟子幸運矣!以疾速成就故。

無明、五毒、疑、執著為輪迴根本及三界苦。對治之法唯有一期全作解脫。此為本生智、元始覺性。故於生起次第嫻熟──所現、音聲及思念均為本尊、咒聲及本來智之本來展現。生起次第後,住於空樂雙運之圓滿次第。

當作心要之最勝義修──輪涅皆為覺性之現。無散亂、無修,此為任運安住之境。當常住此清淨、實相圓滿之赤裸境界中。

弟子

黃毅英 恭譯

 

 

009-幸運者之心中寶

─ 大圓滿介紹 ─

敬禮吾師!

鄔金大師嘗言:

勿究事根本

探求心之本

一旦知心根

得一一切解

若不得此心

全知卻不解

當作觀心者,坐直且任運出入息。眼非闔亦不睜大,望向面前虛空。觀想為一切如母有情故,觀吾覺性,即普賢王如來本面。向與鄔金上師蓮花生大士無二之根本上師慇切祈禱,如是與其心相融。如是平等而住。

然如是住已,無法久住明覺之空性。汝心即開始浮動。忐忑不安並跑這、跑那,到處跑,如猴子。此非心性之覺受而只是意念,若依附並追隨之,則開始有諸多記憶,鉤起不同需要並策劃種種行動。此等思維活動正是過往將汝擲進輪迴黑海者,無疑未來亦如是。若能斷此不停擴散及汝等思維之漆黑幻覺,則甚佳也。

若能破此思維鏈鎖則如何?覺性何似?其為空、澄淨、不可思議、輕、自在與樂!非為其表徵所囿或區分,於輪涅中無有不被包涵者。自無始來,於吾人中,本自具足。吾人從未離之。故為遠離行動、力用及想像者。

又或問,了悟此覺性明體何似?縱能體現亦無法言喻──猶如啞人欲說夢!汝住於覺性之境界與體現中之覺性無法分野。若任運住此赤裸無邊覺性時,一切不稍歇、自生及惱人之思想── 一切思念、一切惱人之計劃──即失其力量。彼等消失於覺性之空靈無雲晴空中。彼等破滅、毀塌及消失。其力量盡失於覺性中。

汝之覺性實於汝中。其即為法身之清澈赤裸智慧。然誰能向汝作介紹?汝當如何確立?所決定者為何?首先,汝師為示汝覺性境界者,當悟此本性後,汝即為自認自性者。輪涅一切法皆為汝覺性之顯現,故只當立足於此覺性上。猶如海中之波升起亦沉回海中,一切升起之思念亦沉返覺性中。當於此之消溶具決定見,如是者住於無有修法者、無有所修之法之境界──超乎修法之意念。

汝或問:若如是者,則無修法之必要哉 ( 因具足覺性故 )?余肯定言之:有其必要!自悟此覺性無能令汝解脫。汝自無始過往生中,積集錯誤觀念與習性。由是至今,每刻均為汝思想之奴隸,悲慘而過!而當死時,投往何處毫無把握,隨業飄流而將受苦。以此故,當作修法,常住此得介紹給汝之覺性。全知龍青巴尊者云:「汝或能自知本性,然若不修並串習之,猶如嬰兒棄於戰場,必為汝思念之仇敵所帶走!」普言之,修法之義為於此元始無整治之自性中熟習。亦即為慣於只 / 止住於覺性境界,摒棄掉舉與執著。

如何如是串習住於心之自性中?修時若思念現前,任其出現,不必視之如敵。當其生起,於此生起中任其自然。反之,若不生起,勿緊張尋伺,看其是否現前。任運住於此無思念中。又若清楚之意念於修法時突然顯現,則較易覺之。然微細之動念出現,則只能於其逐漸發展後方能認之。若能經常警覺,上座下座一如,食、臥、行、坐等,皆如是──汝得之矣!

蓮花生大士云:

或示百法於千遍

汝只當執持於一

知一而一切解脫

住於汝內自性中!

亦云,若不修,無法得決定;若然,則可。然何者之決定?若以堅決喜悅之願而修,證量出現並能串習住於自性中。對各感知之怒氣與執者能漸鬆,而對苦樂、希疑等染著亦慢慢減弱。汝對上師之至誠及對其口授之堅信能增長。久之,汝之緊持、相對觀念溶解,至於一點,金與石、食與穢、神與鬼、善與不善,一切於汝均無分別──對天堂地獄之選擇亦已茫然!然於此之前 ( 仍受各觀念所囿 ) ,善與惡、佛剎與地獄、苦與樂、行為與業果 ── 於汝仍是真實。如蓮師所言:「吾見高勝天,吾對行為與其果之覺察則比粉更細。」

當以清淨虔信及三昧耶、與乎不掉舉之強烈歡喜願望為堅實之基礎。若能如是修,摒棄世法,必能得甚深大圓滿道之無上功德。云何待以來世?當下即能駐 / 住於元始之城堡。

此教授乃余心之血脈。當緊持之並永不棄失!

弟子

黃毅英 恭譯

010-大圓滿願文

輪涅無二願具決定見

任運不變願作無上修

不修不整願作圓滿行

無得亦無捨願見法身

巴黎 1976

弟子

黃毅英 譯

011-聖者 敦珠甯波車簡略自傳

吾敦珠無畏金剛智於第十五個耀宗之木龍年 ( 1904年 ) 出生,出生地是啤嗎角一個隱蔽的地方,吾父名針普羅布汪咕,是卡南皇裔。三歲時,吾被認出是大巖取者敦珠甯巴的轉世,為其弟子所攝受,從此進入佛法之門。

稍長,從師學習,師云:「閱讀及寫作,為知識之根源。」督令勤奮,須牢記儀軌、禱文等,並接受如何可使身、語、意不作黑業,及循規蹈矩之教誨。吾亦對歷史、寓言及加行,不斷修習,隨著歲月增長,智慧略開。復蒙有學識與成就之上師慈悲指導,學習因明、拼字法、文法、偈誦、天文學及醫學等之基礎學科,以及中觀、般若波羅密多、慈氏五論、入佛子行論、三種誓句等註疏。

吾特別注重甯瑪密咒傳統,教傳及巖傳、能成熟及解脫之密續導引與口訣。由金剛上師十三大行,以至各種傳統修習之基礎,製作與莊嚴食子、跳神、繪畫壇城、梵唄及音樂,持明傳承之全部修習細則等,亦須勤奮學習,無一遺漏。

以加行之累積及訓練為開始,繼以正行,即生起次第之「迎請」及「取成就」 ( 註:「迎請」及「取成就」乃瑪哈瑜伽修法中兩大階段。又有「迎請」、「圓滿迎請」、「取成就」及「大取成就」四相。此為金剛乘本尊念誦次第之四法,然可放諸其他密續取義。傳統之類比為迎請國家領袖,奉以禮品作不共請求,得應允及以此權令圓滿自他利益。於念誦次第言:迎請者,觀本尊心咒於心輪;圓滿迎請者,為轉動咒輪,上供十方一切諸佛;取成就者,為得其加持以清除障垢;大取成就者,為將器世間轉成淨土壇城,情世間轉成男女本尊,一切音聲變成咒聲,一切思維變成本覺。) ;進而圓滿次第的修習,均盡力持之,全部圓滿所需念誦之基數。

然受上師名號所負累,致使分心於人稱謂是可利益於佛法及眾生的事業中,以此之故,所得成就少若龜鱗。而曾接受之一切法乳,均已大部分按他人之根器,盡力講解及宏揚。自問雖不配列為有數學者之一,但均能滿求法者之願望,亦祈為佛法略出綿力。吾曾書寫結集越二十大冊,如甯瑪教法史、甯瑪宗義、西藏歷史、三戒逐句註釋及很多密續之教授及導引等。有說受法之有成是能著作,故吾不問收穫,毫不遲疑的,將一切所學書之。

感謝諸位偉大聖者上師之慈悲,使吾具清淨見而不迷惑,且從未積集邪見、誹謗他人教法,或其他違背佛法之黑業,能常以不自欺之態度自勉。

毫無疑問,吾是慈悲佛陀四部侍從之一,雖屬最低層者,然間亦有點自傲,這正以顯示吾無有於凡聖中分別也。此為吾,老密行者之簡略自傳。

弟子

黎日光 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