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

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

—福德法幢上師序—

吾師 敦珠法王生平著作甚多,若經義、若律疏、若論釋、若宗義、若修軌、若史傳、若讚頌、若偈誦、若論文,應有盡有,已出版者,凡四十八西藏巨函,不唯著作等身,抑且高過於身矣。

西元一九八一年秋, 法駕重蒞香江,承事之餘,詔銳之而言曰:「達賴喇嘛謂余:『爾寫作如此之多,從何處找得如此多之資料?』但我都是有需要,任運而作者。」

近年 師以耄耋高年,且為眾生多病,而常示疾,著作較疏。此祈禱文之作,以佛母夢見曾與作伴之女子,向之啟請「要向 法王請寫祈禱文。」醒後忘卻。其後復夢催請, 師以現存祈禱文太多,而持誦人少,卻之不寫;及後再求, 師意似動,竟以事忙而置之。迨彼女子如前出現,說:「我請求之祈禱文。有大需要,不是小事。」如此重要, 佛母再請, 師乃啟請蓮師,「使能具足意義,求加持!」其值得重視可知。及 師既示寂,成為最後之文,尤應珍惜。

前年嘉德滿都參禮法體之會, 佛母以告:「 師成此祈禱文後,飭即寄爾,即譯漢土文字,以饒益漢人。」恩重如山,聞之感激流涕;恭奉而歸。

其後以逢迎 佛母及兩女參訪香港臺灣。繼而在臺南南化鄉關房,與高雄金剛乘學會,先後閉關百日。在高雄學會關期內,晚上更開示大幻化網導引法,及仰兌; 師諭雖時刻未忘,但已無暇顧及。

林崇安同學已將此文譯妥呈閱,乃仔細從藏文校閱,大致不差,微有不順者略加修改,公諸本刊(金剛乘季刊),且定期講授,使作常課,上副 師之恩賜;於此發露懺悔,以誌吾過。

—楚英窩錫上師序—

偉大佛陀之勝利教法就如乘七騎之大日,以智慧光明驅除無明黑暗,普照遍及十方。鄔金大師之不共巖傳教法更以殊勝之授記,針對末世障蔽迷亂,適時開發指引苦海漂流中之有情。 吾師福德法幢金剛上師於 法王敦珠甯波車座下領受教傳巖傳兩派傳承,於漢地早已廣演密教饒益有情。余得 敦珠佛母授敦珠新寶藏之傳承後,謹繼其志,於港台及澳門三地與諸子同修 蓮師巖傳法要及敦珠新寶藏殊勝教法,深感 法王教授如熱惱中之甘霖,四時十方眾生得以共浴。

法王敦珠甯波車公認為當代完全證悟之上師、偉大巖取者及甯瑪派首任最高精神領袖。 法王著作等身,然常以平實自然之心意流露開示佛法之精蘊,本祈禱文「自知已過、隨念皈依境、悔過及正願取捨之祈禱」即其中之一。 法王曾於《吾心忠告》中開示,佛法雖然浩如煙海,但可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四句總攝。而如何莫作諸惡、如何奉行眾善,本祈禱文所開示可謂如明燈指路矣!

此頌文既為 法王心意流露,亦親自得蓮師之指示,特別針對現今時代之「意巖」。誠為 法王圓寂前所造之最後祈禱文。

嗣後,祈禱文得林崇安師兄譯出、由 福德法幢上師開示,並於港台各學會之法會中諷誦。林師兄隨侍 上師多年,曾為台北學會會長,通達顯密佛法及藏文,並教授西藏語文多年,撰寫佛學專著多本。去年林師兄為各同學解說祈禱文中之義,更由林雪芬同學記錄,結集成注釋。全書共分三十頌,每頌四句。以林師兄之譯文再由其注釋,可謂相得益彰;得其允許,將版權贈予金剛乘學會,即指示盡快出版,以利益一切如母有情。

願於此末世昏亂中, 法王之教法如無死甘露,猶如 法王所授記,無論聞之、讀之、思之,均得解脫,得世出世成就,此為序。

原著譯文:

皈依上師

01.

賢劫剎土導師釋迦王

佛子菩薩調伏聖者眾

救護濁眾無比上師尊

三根護法具誓諸聖俱

02.

專一從心憶念之熱望

一再祈禱具誓以催請

以悲隨持無礙悲憫力

願望如法成就祈加持

03.

宿業非劣幸得人身寶

福德非小幸遇正法教

隨侍上師幸得灌持訣

自手獲寶此時得生起

04.

於此自心狹隘如猴子

散亂欺誑邪魔所範圍

自寶自己不如實修持

暇滿口訣一時全浪費

05.

現遇大事阻於最近時

能量得量猶如古神話

此身雖為法色以法傲

此心卻未執受正法跡

06.

不僅佛法人法尚未完

十六清淨世法僅了知

於己邪惡行竟離羞慚

依他知恥將成小鼠尾

07.

佛法清淨十善不能對

同一導師之教起偏執

減損法及正士積惡業

從依法己於罪負重責

08.

如是多聞自見我慢大

思維察義了知未究竟

護別解脫律儀亦驕傲

沙門四法散不知去向

09.

雖具菩薩學寶亦自傲

四無量心卻如圖繪燈

雖護密咒誓句亦自傲

第一根墮算來顯小視

10.

反感四種雖從口說知

從事未反於此顯貪現

依止上師恭敬漸損減

淨顯代以同等顛倒見

11.

金剛弟兄悲憫敬心退

難忍惡言詛咒如雨降

六趣知為父母慈悲心

菩提心未熟如水上沸

12.

生圓道上實踐雖在行

凡夫無邊錯亂未得淨

經咒法要空性雖了知

空而未決自心如鑽角

13.

住理修而不攝入自規

藉口以因果見風迭飄

外似矯詐威儀亦優妙

內而貪愛強慾如火燃

14.

此身寂靜於山雖假住

此心日夜不斷遊城市

自己定量未如順利得

對他指引思行如童話

15.

依怙慈悲雖無可欺妄

敬心衰退自向自欺疑

如此對於正法及上師

雖無缺少信心之邪見

16.

濁世有情惡業已充滿

正知正見墮放逸範圍

念知未生跌落大粗硬

今是自心考驗自己時

17.

一切作量皆增長錯亂

一切思量皆成煩惱執

善與惡行未見不沾染

究竟所趣捨惡趣無他

18.

如此自己品行事業等

念已自對自己卻失望

從他看時懊惱亦增長

益友嘉慰情緒並未生

19.

現在自若不顧自己頭

閻王使者之手入執時

他人救護誰也無希望

絕望虛待等待無感受

20.

是故認識己過悔違錯

盡所有違法罪墮衰退

不覆不藏具慧眼者前

從心懺悔關切祈忍受

21.

邪途懸崖怖中而救護

清淨解脫請護持安慰

工作事業人世等虛度

心要在手一點取不得

22.

今以知多一苦道棄之

何不進入知一遍脫道

決定無欺盼望全備尊

對皈處遍集根本上師

23.

專一恭敬祈禱而陳請

慈悲顧視皈依大恩尊

自己能見己過祈加持

不想以看他過祈加持

24.

寂息惡毒思想祈加持

從善思類昇起祈加持

具備寡欲知足祈加持

憶念死時不定祈加持

25.

死時心無餘念祈加持

於法生起堅信祈加持

熟練淨顯無偏祈加持

無假生起恭敬祈加持

26.

無驕心意深遠祈加持

法從心中堅住祈加持

於法修行精進祈加持

行從自心解脫祈加持

27.

修行無有間斷祈加持

迅速成熟行果祈加持

具聯合量之義祈加持

寂息希疑二執祈加持

28.

能見無二智慧祈加持

自己認知智慧祈加持

自初安處要地祈加持

無勤而得大效祈加持

29.

從本智慧金剛之大器

輪涅空寂一時切斷後

不滅大樂勝主喜筵上

無有聚散常受用游戲

30.

等展界中痛苦名亦無

是故何須有尋大樂者

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普賢佛剎此世願證得

 

—祈禱文後記—

如是祈禱悔過及誓願聯合之文,水豬年十月上弦之晚上,予之方便伴侶(妻)智慧母持明自在母於夢中有一曾經作伴之一女子出現,說:「今日妳向甯波車請寫祈禱文」,說後離去。其後,十月十日夜晚,彼女子出現說:「妳今日還要再請求寫祈禱文」說後離去。次日早上我說:「誦祈禱文者少,現有祈禱文甚多,誦不完?」

予妻說:「今除多少應略,祇祈禱文急速寫」,如是請求。我想:「今時病疫兵亂之恐怖,勸請救護心願之祈禱文似須寫出」如是思維,正想寫出,但以事忙散亂而置一旁。復於十一月初十晚上,彼女如前出現說:「我請求之祈禱文不是小事,有大需要!」如是云。依於此夢,想起來此時為月之十五日早上寫出者,如是思維後,時為十四日之晚上一心啟請咕汝甯波車(蓮師):

「使著作具足意義,請加持!」

如是發願而睡,清晨時,於我夢中,我自己坐於如同天宮之一大廟裡,突然一位白人出現,年青,穿著白衣,髮蓬鬆,具解脫狀,手上樂器聲調非常柔和有如奏著小鼓,舞步右繞,一邊舞著從門內向此而來,並唱:

「建立佛法植於自己心,從心深處乃可獲佛陀,

若將佛土最後貪惑淨,清淨佛土喜悅在面前。

佛法心要修行生精進,修行未作成就誰證得,

己之罪惡自己難見到,發露己過教誡一要點,

何時部份過失漸清醒,部份功德增加並推廣。」

如是句間隙演奏樂器,最後用力敲打樂器而離去,由此緣而醒覺,剛醒時,諸句未忘,且所說內容,知是取捨所學之教誡,親見一父上師之面,其後追悔(當時)以同情。

甯寧瑪派之老者智者移喜多傑

配合自己覺受而寫出

沙哇達曼迦浪(願具足意義)

—祈禱文略釋—

此處所略釋的是「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這篇祈禱文是 敦珠法王在入滅前幾年所寫下的。依照他的兒子仙藩仁波切當時所述,這篇祈禱文對密宗的修行人特別重要,所以希望早日把它翻譯成中文,供密宗行者時時檢點,它的內容就是「自知己過、隨念皈依境、悔過及正願取捨」。

祈禱文中所要闡述的內容有四項:

第一、自己要知道自己的過失。

第二、要知道我們的皈依對象,時時記得皈依境。

第三、要悔過。知道自己有過失就要懺悔,並且不再同樣犯錯。

第四、正願取捨。所謂「正願」,一方面代表自己有一個心願,一方面代表自己要具備「正念正知」: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當下的身心行為,因 此,「正願取捨」就是自己要立下志願:對「取」「捨」要清清楚楚,當下知道什麼該取、什麼該捨。

這篇祈禱文的正文本身是 敦珠法王所造的,共有三十個頌。

◎皈依上師!

在祈禱文的開始,一般都有一句簡單的「皈依句」,顯教常用的是「皈依三寶」;密宗常用的則是「皈依上師」,這是以上師來涵攝「佛、法、僧三寶」。

—第一頌—

賢劫剎土導師釋迦王

佛子菩薩調伏聖者眾

救護濁眾無比上師尊

三根護法具誓諸聖俱

【賢劫剎土導師釋迦王】

賢劫剎土即娑婆世界,也可以說是我們目前生存的地球。娑婆世界的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王即指釋迦牟尼佛。這是對佛陀的一個讚嘆,讚嘆我們這個時代的導師。

【佛子菩薩調伏聖者眾】

佛子是包含以菩薩為主以及其他有能力調伏眾生的聖眾,這些聖眾都是能夠伏魔的勝利者,此處讚嘆這些聖者眾。

【救護濁眾無比上師尊】

在這個五濁惡世,上師們不辭辛苦來渡化大眾,故說「無比上師尊」。此處讚嘆這些救護大眾的上師們。

【三根護法具誓諸聖俱】

此處一起讚嘆上師、本尊、空行等三根本以及護法等聖眾,因為他們都有大誓願要來弘揚佛法。

以上第一頌把「皈依境」標示出來,皈依的對象是導師釋迦佛、佛子菩薩、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等所有發宏願救渡眾生的聖者。至於什麼是聖者?就是已體證真理,並且至少已拔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的聖人。

—第二頌—

專一從心憶念之熱望

一再祈禱具誓以催請

以悲隨持無礙悲憫力

願望如法成就祈加持

【專一從心憶念之熱望】

我們對「皈依境」要經常憶念,要有「專一從心憶念」的這種熱切心意。

【一再祈禱具誓以催請】

以這種熱切的心意,一再的祈請:祈請諸佛以及三根本等聖眾,常轉法輪。

【以悲隨持無礙悲憫力】

諸佛以及三根本等聖眾,以無礙的悲憫力來利益眾生,隨時照顧、護持眾生。

【願望如法成就祈加持】

只要眾生的願望是合於正法,不管是目前所想的、或曾經想過的,或記得的、或忘記的,祈請諸佛菩薩、上師本尊,給予助緣的加持,使願望能夠順利達成。

—第三頌—

宿業非劣幸得人身寶

福德非小幸遇正法教

隨侍上師幸得灌持訣

自手獲寶此時得生起

【宿業非劣幸得人身寶】

先檢討我們自己:第一,能夠得到人身是很不容易的,那是因為過去所做善業、善因而得這一寶貴的人身。

【福德非小幸遇正法教】

第二,能遇正法的教導,這是很幸運的。這是因為以往所積的福德不算小,所以這一世能接觸到佛陀的正法。

【隨侍上師幸得灌持訣】

第三,能得到灌頂、加持、口訣,這是很幸運的。這是因為能隨侍上師得到這三樣東西:一是灌頂,得到授權修密宗的本尊法,二是加持,得以順利修持,三是口訣,得以快速成就。

【自手獲寶此時得生起】

而今我們已得到人身寶,也遇到了佛法,得到法寶,也得到灌頂、加持、口訣,我們應珍惜自己手上已獲得的寶藏。

—第四頌—

於此自心狹隘如猴子

散亂欺誑邪魔所範圍

自寶自己不如實修持

暇滿口訣一時全浪費

【於此自心狹隘如猴子】

從這裡開始是「自知己過」。首先,應好好檢查自己的心是否很狹隘,此處「狹隘」也意謂著:心很浮動不安,猶如猴子。猴子拿一樣東西,丟一樣東西,再拿另外一樣東西,不斷的抓這拿那,內心沒有穩定,如人學法,一下子這個法,一下子那個法,沒有好好消化,這就變成像猴子那樣的浮動不安。

【散亂欺誑邪魔所範圍】

這種浮動不安的心,是一種散亂而欺誑的心,為邪魔所範圍,也就是籠罩在欺誑的邪魔之下,自己的內心始終處在浮動不安之中。

【自寶自己不如實修持】

自己這顆心就是像猴子一樣,手上拿到寶物,就像拿到石頭一樣,拿一個丟一個,不知其珍貴,同樣的,自己已經得到人身寶和法寶,卻不知珍惜它,不好好老實修行。

【暇滿口訣一時全浪費】

結果,再暇滿的人身、再好的修持要訣,一時都浪費掉了,由於自己內心的浮動,拿到法寶就丟棄,再多的寶也全浪費了。這就是「自知己過」的一個。

—第五頌—

現遇大事阻於最近時

能量得量猶如古神話

此身雖為法色以法傲

此心卻未執受正法跡

【現遇大事阻於最近時】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環境非常不理想。

【能量得量猶如古神話】

「能量」就是所追求的東西,「得量」則是所得到的東西,在這變動的時期,我們所追求的東西以及我們所得到的東西,都是渺茫如同古代的神話,就像講故事一樣。

【此身雖為法色以法傲】

我們這個身體,穿著法衣,儼然是個佛法修行者的樣子,並以此自傲。

【此心卻未執受正法跡】

但是內心對佛法真理的體驗,卻一點也沒有。心中充滿無明煩惱,身體所表現的行為也毫無正法的痕跡。

—第六頌—

不僅佛法人法尚未完

十六清淨世法僅了知

於己邪惡行竟離羞慚

依他知恥將成小鼠尾

【不僅佛法人法尚未完】

現在更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根本,除了上述的佛法,得到了都不知好好珍惜它、實踐它,甚至人法都尚未做好,也就是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沒好好去做。

【十六清淨世法僅了知】

在西藏有十六清淨世法,此法是藏王松真剛布對一般大眾所規定,其內容是:

一、敬信三寶

二、修持正法

三、報父母恩

四、尊敬有德

五、敬賢尊老

六、利濟鄉鄰

七、言直心小

八、情深親友

九、步趨上流而高瞻遠望

十、飲食知節而臨財勿茍

十一、舊恩勿忘

十二、依時償債而斗秤無虧

十三、對眾少妒

十四、不聽邪說而自持主見

十五、溫語而寡言

十六、擔當重任而度量寬弘

西元六百五十年到七百多年之間,佛法由印度傳至西藏,開始在當地宏揚開來,當時藏王覺得佛法非常適合大眾,其對佛法之支持與尊重,在在均呈現於十六條規則中。又條文中如對年老的尊敬、對鄉鄰的幫助、食物不要吃太多太飽、不要貪便宜、要盡責,這些都是一般生活上的準則,可放之四海皆準。許多自稱是佛教徒或密宗的修行者沒有體驗到佛法的滋味,更糟糕的是連這十六條清淨世法也只是知道條文而已,對這些世間準則並沒有好好遵循。要好好檢查自己,這就是「自知己過」。

【於己邪惡行竟離羞慚】

有人對此十六世法雖知道了,可是照樣違背這些道德規範,並且對於自己所做的錯誤行為一點羞慚心都沒有。

【依他知恥將成小鼠尾】

不但自己行為錯謬,違背了道德規範,不知羞慚,甚至別人做錯了也不覺得不對;如此對自己、對別人不當的行為,好像視若無睹,並不當一回事,也就是說,一點點知恥、慚愧之心都沒有,此處用「小鼠尾」來形容非常小的意思。要認清自己的這種過失。

—第七頌—

佛法清淨十善不能對

同一導師之教起偏執

減損法及正士積惡業

從依法己於罪負重責

【佛法清淨十善不能對】

對佛法清淨的十善業道,不能了解其意義,無從對答,當然更不可能去好好的遵循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

【同一導師之教起偏執】

整個佛法,從大導師佛陀傳出,在同一導師之下,而今每個人卻依照自己的偏見去看佛法,所以即使導師是一位,但我們卻充滿著教派的偏執,自以為自己是最高超的。

【減損法及正士積惡業】

由於自我的偏執,結果減損了佛法,也批評遵循佛法的聖眾正士。對佛法及聖眾正士的任意減損、任意批評,因而自己累積了深重的惡業。

【從依法己於罪負重責】

雖然自稱依法修持,自稱以法為依歸,但是由於自我的偏執以及隨意批評正法及正士,反而累積了深重的惡業罪行,這些全都落到自己身上,成為修行上的大障礙。

—第八頌—

如是多聞自見我慢大

思維察義了知未究竟

護別解脫律儀亦驕傲

沙門四法散不知去向

【如是多聞自見我慢大】

許多修行者透過多聞而產生了自我的見解,變得愈來愈傲慢和自大,但卻不能掌握到佛法的要義,結果,自己見聞愈多,傲慢愈大。

【思維察義了知未究竟】

那是因為,許多修行者以思維來考察法的義理,僅到達表面的層次,其了知並未到達究竟,根本不透徹。因此聽聞也罷,思維也罷,處處有所缺陷。

【護別解脫律儀亦驕傲】

至於實修相關的戒條方面,如不殺生、不偷盜等別解脫律儀,自己以為已受戒就很了不起,並自以為守護了別解脫戒而驕傲。

【沙門四法散不知去向】

但是對戒律最根本的沙門四法,都不能遵守,何況是別解脫律儀?沙門四法是:「他罵不還罵、他怒不還怒、他打不還打、尋過不還報。」此四法都不知去遵守,不知散到何處去了,自己已養成一種傲慢自大的心理,很難忍受別人。

第八頌是講:許多修行者不遵守聲聞的別解脫律儀。

—第九頌—

雖具菩薩學寶亦自傲

四無量心卻如圖繪燈

雖護密咒誓句亦自傲

第一根墮算來顯小視

【雖具菩薩學寶亦自傲】

第九頌是講:許多修行者自稱走菩薩道,認為已得菩薩戒,以此為傲,不但未遵守聲聞的別解脫律儀,也未好好遵守菩薩律儀。

【四無量心卻如圖繪燈】

不順己意就起瞋心,其慈心、悲心、喜心、捨心等四無量心,就不見了,好像是圖繪之燈,這種畫出來的燈,當然沒光沒熱;也像燈的影子,只是虛假非真的燈,所以許多修行者雖說走菩薩道,自稱是菩薩行者,但其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卻都是虛假不實,猶如圖畫的燈或燈的影子,均無燈的性質,無光無熱。

【雖護密咒誓句亦自傲】

同樣的,許多密宗行者自稱接受密宗的戒條誓句,並自以為能守護這些密咒乘的誓句而自傲。

【第一根墮算來顯小視】

但對密宗戒條中的第一根本墮,即第一個戒條「不輕蔑諸上師」,看成不重要,何況是其他的戒條!

—第十頌—

反感四種雖從口說知

從事未反於此顯貪現

依止上師恭敬漸損減

淨顯代以同等顛倒見

【反感四種雖從口說知】

「反感」就是「反心」或「返心」,也就是把往昔錯誤的心態反轉回來。這有四種:

一、思惟「暇滿人身難得」:

把往昔不珍惜暇滿人身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應珍惜它,並把握當下,好好修行,不要墮入惡趣,失去了暇滿人身。

二、思惟「生死無常」:

把往昔認為自己一直可以活下去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要認清我們隨時都可能遭到意外而離開世間,應把握當下修行,不至錯過機會。

三、思惟「業果道理」:

把往昔認為沒有因果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如是因,感如是果,故當下種下修行的善因,今生或來世必然得到善果。

四、思惟「輪迴之苦」:

把往昔認為輪迴無所謂的錯誤心態反轉回來。六趣均苦,尤其惡趣更苦,無法作主就是苦。

因此,必須常常思惟四法,把心反轉回來,才不致為世間利樂所黏住。有些密宗行者雖然知道此四法,也常掛在嘴巴上,可是只是說說而已。

【從事未反於此顯貪現】

有些密宗的行人,嘴巴說說四法,事實上他們的心並未反轉回來,對世間顯現強烈的貪愛與執著,想擁有越多的世間享受,且多多益善。

【依止上師恭敬漸損減】

雖然依靠著上師來學習佛法,表面是很恭敬,但是對上師的恭敬也就漸漸損減了。

【淨顯代以同等顛倒見】

本來應視上師如同佛陀來教導佛法,亦應以清淨心尊敬上師,但郤把上師看成跟自己是同樣,這是顛倒的錯誤見解。第十頌是檢查自己對世間名利以及對師長的態度。

—第十一頌—

金剛弟兄悲憫敬心退

難忍惡言詛咒如雨降

六趣知為父母慈悲心

菩提心未熟如水上沸

【金剛弟兄悲憫敬心退】

第十一頌是檢查自己對金剛弟兄以及對六趣眾生的態度。金剛弟兄即密宗師兄弟,本來應互相護持、彼此尊敬,但有些密宗行者越修越不見悲憫心、尊敬心。

【難忍惡言詛咒如雨降】

彼此之間只要有一句話不順耳,就很難忍受,而且批評對方、詛咒對方,量如雨滴之下降。

【六趣知為父母慈悲心】

很多密宗行者,知道學佛要渡化眾生,也知道六趣眾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應對其生起慈悲心。

【菩提心未熟如水上沸】

但是他們的菩提心根本都沒有成熟,只是講講而己,就像沸水上的霧氣一樣;看起來像有,但霧濛濛的一點都不實在,而且很容易消失。

—第十二頌—

生圓道上實踐雖在行

凡夫無邊錯亂未得淨

經咒法要空性雖了知

空而未決自心如鑽角

【生圓道上實踐雖在行】

很多密宗行者,雖說已在實踐密宗的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他們努力於此道上修行著。

【凡夫無邊錯亂未得淨】

密宗行者修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時,應觀眾生如佛陀、如本尊;但他們郤像凡夫一樣的無邊錯亂,仍將眾生看成還是凡夫,因此,所做與所期待的差距太大。以凡夫的心看待眾生,這是一種錯亂。這是說在密咒的實踐上雖有理想,但使不上力,不能真正依照儀軌所講的來實踐:應看待眾生如佛菩薩、本尊。

【經咒法要空性雖了知】

雖然知道顯教經典與密咒之經續(密續)的法要就是空性:一切身心現象都是無自性、不實在,其自性皆空,這些雖都知道,也只是嘴巴講講而已。

【空而未決自心如鑽角】

嘴巴講講四大皆空,但是對空性不能有決定的勝解,內心並不空,對空性完全無法體會,所以自心非常執著,就像牛角一樣硬繃繃,食古不化。在實踐上,根本沒有體認什麼是空性。

—第十三頌—

住理修而不攝入自規

藉口以因果見風迭飄

外似矯詐威儀亦優妙

內而貪愛強慾如火燃

【住理修而不攝入自規】

在佛法的實踐上,本應安住於其究竟道理,這個究竟之理就是空性,要實際去體認它。也就是說,要透過密宗的實踐而體認真理,務使整個內心能安住在廣大的「明空覺性」中。但很多密宗行者,無法得到這種證量,使之成為自己的規範、自己的東西。

【藉口以因果見風迭飄】

只是藉著嘴巴講講空性的見解而已,甚至不重視因果,把因果丟到風中,隨風飄去。

【外似矯詐威儀亦優妙】

外面表現的行為是矯柔造作,看起來也好像很有威儀的樣子。

【內而貪愛強慾如火燃】

其實內心貪愛強慾就如火在燃燒著,也就是貪、瞋、痴之毒火,在內心燃燒著。

—第十四頌—

此身寂靜於山雖假住

此心日夜不斷遊城市

自己定量未如順利得

對他指引思行如童話

【此身寂靜於山雖假住】

有時想閉關修行,把自己的身體寂靜起來,也就是說,把身體封閉起來、孤獨起來,在一個深山裡修行。

【此心日夜不斷遊城市】

雖想安安靜靜在深山閉關修行,但是人坐在那裡,內心郤一直想著花花世界,不斷在那裡想著、想著,他的禪修根本只是把他的身體關起來而己,內心郤到城市遊蕩著。

【自己定量未如順利得】

修行本身的定量,也就是確定的證悟,自己並沒有順利得到,自己沒有經由證悟而獲得信心。

【對他指引思行如童話】

沒有體悟郤想要對他人指導,簡直就像童話一樣。通常指導的內容一是「思」、一是「行」。思方面就是指導正確的思惟,然後去「行」、去修行、去實踐。自己沒有得到決定之量,想去指導別人,就像童話一樣。

—第十五頌—

依怙慈悲雖無可欺妄

敬心衰退自向自欺疑

如此對於正法及上師

雖無缺少信心之邪見

【依怙慈悲雖無可欺妄】

依怙是指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三寶以慈悲心來照顧眾生,這當然是不會欺騙大眾的。

【敬心衰退自向自欺疑】

但是大家對三寶的敬心,郤逐漸的衰退,自己也向自己欺騙、懷疑了。

【如此對於正法及上師 雖無缺少信心之邪見】

於整個衰減過程中,對佛法、對上師雖然不會因缺少信心而生起邪見。

—第十六頌—

濁世有情惡業己充滿

正知正見墮放逸範圍

念知未生跌落大粗硬

今是自心考驗自己時

【濁世有情惡業已充滿】

但是在這個渾濁而煩惱的環境中,有情的所作所為充滿了各種惡業。

【正知正見墮放逸範圍】

在這充滿著五濁惡業的時代中,正知正見都落到放逸的範圍,即處在放逸的力量控制之下,例如:做事不專心,心馬上散到雜亂無意義的事上,變成知見不清。

【念知未生跌落大粗硬】

「念」即正念,「知」即正知。因有正念、正知才能產生正定、智慧等。這是佛法訓練最核心的東西;正念就是輕鬆地把心擺在對象上,正知則是對當下這顆「心」有無亂跑,都清清清楚楚地覺知。所以,正念正知是把心很輕鬆而有覺知的擺在對象上,對對象能清楚明白。這對象為何?就是每人自己的身心。但在此濁劣惡世中,正知正念都沒被好好培養起來,反而跌落到大粗硬的地方,也就是落到大黑暗、大深坑、大衰損、大貧窮的範圍裡;換句話說,正念正知不僅沒昇起,根本是落到遠遠不及格的範圍了,所以戒、定、慧當然沒辦法生起。

【今是自心考驗自己時】

現在是個關鍵性的時刻,自己應好好檢查自己,要看清楚自己處在一個墮落的過程中,墮到最衰損的放逸範圍,正念正知都沒了。到此可以說是一個關鍵性的結論。

—第十七頌—

一切作量皆增長錯亂

一切思量皆成煩惱執

善與惡行未見不沾染

究竟所趣捨惡趣無他

【一切作量皆增長錯亂】

由於正念正知都沒有了,不管你做什麼事,你所做的那些東西都增長無明錯亂,都只是增加自己的錯誤。

【一切思量皆成煩惱執】

因為沒有正念正知,所以一切自己所思考的,不管你想的多少,這些都變成煩惱的執著。

【善與惡行未見不沾染】

也由於沒有正念、正知,你所做的善行都被無明錯亂和煩惱糾纏在裡面。這是因為「自我」夾雜進來,沾染了善行,若無正念正知的覺察,則惡行必跟上來。

【究竟所趣捨惡趣無他】

結果自己將來的去處,除了惡趣(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以外,別無他處。因你表面像似行善,其實裡面郤沾染著惡行,所以你想得愈多、做得愈多,相對的捲進來的煩惱痛苦也愈多;這裡強調正念正知不生起的話,即使做了很多自認為是善的行為,那些行為仍然會引導你走向三惡道去。

—第十八頌—

如此自己品行事業等

念已自對自己卻失望

從他看時懊惱亦增長

益友嘉慰情緒並未生

【如此自己品行事業等】

自己所做的行為、事業等,若經一番認真檢查,裡面都沾染著惡行。

【念已自對自己卻失望】

認真檢查後,自己對自己感到失望。

【從他看時懊惱亦增長】

如果跟別人來比較,只是覺得增加自己的懊惱而已。

【益友嘉慰情緒並未生】

要找一個益友來好好安慰自己懊惱的情緒,卻找不到,因為別人也是自身難保。所以忙了半天,自己還是孤獨的。像這樣不斷檢查自己,愈覺失望。

—第十九頌—

現在自若不顧自己頭

閻王使者之手入執時

他人救護誰也無希望

絕望虛待等待無感受

【現在自若不顧自己頭】

透過自己內心不斷的反省與檢討之後,發現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現在自己若不好好照顧自己的項上人頭,會如何呢?

【閻王使者之手入執時】

等到臨死時,閻王派他的使者來,這個使者的手緊緊抓住你。

【他人救護誰也無希望】

此時要想他人來救護,根本不能抱有任何希望。

【絕望虛待等待無感受】

如果自己不好好照顧自己,臨終時希望別人來救護,只會得到絕望,你的等待一定會失落。如果以這種心態來等待,豈不是欺騙自己?你絕不能得到所期待的,因而毫無感受。也就是說,如果平時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不好好從內心改變自己的話,臨終還期待佛菩薩、上師等來拯救你的話,根本是自己騙自己。

—第二十頌—

是故認識己過悔違錯

盡所有違法罪墮衰退

不覆不藏具慧眼者前

從心懺悔關切祈忍受

【是故認識己過悔違錯】

從這裡開始就是祈禱文所說的「悔過」,前面不斷的發現自己內心的毛病,以及以往所做的錯誤行為;現在則步入悔過的過程,要來懺悔。如何懺悔呢?

【盡所有違法罪墮衰退】

「違法」即違背佛法。「罪」指一般過失。「墮」主要是針對密宗的根本墮。「衰退」則是對法的一種衰損,如對佛法不正確的批評等。盡所有以前你所做的違背正法的罪墮、衰退,對密宗行者而言,不管顯教、密宗所有戒條,若沒有遵守,均落在違法、罪墮、衰退之內。

【不覆不藏具慧眼者前 從心懺悔關切祈忍受】

所有前述過失,不要隱密、不要遮遮掩掩,而應在具有智慧之眼的人面前,發露自己曾犯的過失,從內心深處懺悔,並請求慈悲忍受,原諒自己曾犯的過失。這是一種懺悔的儀式,而其重點是:發露懺悔後,不再同樣犯過。

—第二十一頌—

邪途懸崖怖中而救護

清淨解脫請護持安慰

工作事業人世等虛度

心要在手一點取不得

這一偈頌分成兩部份;前兩句是跟上一頌相關聯,後兩句則是後一偈頌的開頭。

【邪途懸崖怖中而救護】

而今從內心深處懺悔,請求具有智慧之眼的人在慈悲的關切下,能忍受自己的過失後,使自己能從錯誤的邪途、懸崖的恐怖得到救護。

【清淨解脫請護持安慰】

請求具慧眼者,使我們遵循清淨的解脫之道,使我們得到護持、安慰、鼓勵,不斷往解脫的目標前進。此是懺悔後,所立下的心願與祈請。

【工作事業人世等虛度】

反省自己以往都為世間工作事業忙忙碌碌,但都把生命虛度了。

【心要在手一點取不得】

自己虛擲了光陰,手上得不到什麼具體而有意義的東西,特別是,佛法的心要一點都沒得到。

—第二十二頌—

今以知多一苦道棄之

何不進入知一遍脫道

決定無欺盼望全備尊

對皈處遍集根本上師

【今以知多一苦道棄之】

以往所努力去知道的、所得到的,好像很多,但是經過分析與反省,卻只有一樣東西:就是苦而已。這就是「知多一苦道」,這條痛苦之道路應當捨棄,要重新出發。

【何不進入知一遍脫道】

只要知道一法、掌握到核心的一法,就可以得到普遍的解脫,這就是「知一遍脫道」。所以「知多一苦道」與「知一遍脫道」剛好相反;前者是說知道很多,但只是得到一個苦;後者則說現在只要掌握一個核心,就可以得到普遍的解脫,因此,何不進入這個道路呢?

而核心的一法為何?這有多種講法,其一便是接下來所說的「正願取捨」:時時正念正知於該取該捨的。

【決定無欺盼望全備尊】

於此開始祈禱,先「隨念皈依境」:所祈禱、所盼望、所皈依的對象,是絕對不會欺騙我們的諸佛、本尊,是具足一切功德的「全備尊」。

【對皈處遍集根本上師】

根本上師是代表皈依處總遍集的全備尊。

—第二十三頌—

專一恭敬祈禱而陳請

慈悲顧視皈依大恩尊

自己能見己過祈加持

不想以看他過祈加持

【專一恭敬祈禱而陳請】

專心而不散亂地對著全備尊恭敬祈禱並陳請。

【慈悲顧視皈依大恩尊】

全備尊以慈悲心來照顧所有大眾,所以他是皈依的大恩尊。以下開始一系列的「正願取捨」。

【自己能見己過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經由前面的自我檢討,使我看到自己的過失,一方面懺悔,一方面重新出發。在取捨方面,「能見己過」便是所要「取」的。

【不想以看他過祈加持】

也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不要整天去看別人的毛病,對別人東挑西挑的。在取捨方面,「尋找他過」便是所要「捨」的。

—第二十四頌—

寂息惡毒思想祈加持

從善思類昇起祈加持

具備寡欲知足祈加持

憶念死時不定祈加持

【寂息惡毒思想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把不好的惡毒的貪顛癡等念頭停息掉吧!在取捨方面,「惡毒思想」便是所要「捨」的。

【從善思類昇起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讓很多好的念頭能夠從內心深處昇起,並不斷增長。在取捨方面,「生起善思」便是所要「取」的。

【具備寡欲知足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讓我寡欲知足,知足常樂。在取捨方面,「寡欲知足」便是所要「取」的。

【憶念死時不定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讓我也能時時警惕死時是不定的,隨時都可能命終,應好好珍惜生命,珍惜當下,好好去實踐佛法。在取捨方面,「珍惜當下」便是所要「取」的。

—第二十五頌—

死時心無餘念祈加持

於法生起堅信祈加持

熟練淨顯無偏祈加持

無假生起恭敬祈加持

【死時心無餘念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讓我臨死時心無雜念。在取捨方面,「時時充滿正念正知」便是所要「取」的。

【於法生起堅信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對佛陀的正法生起堅定的信心。在取捨方面,「堅定的信心」便是所要「取」的。

【熟練淨顯無偏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在平常修持時,能熟練於「淨顯」。「淨顯」就是看眾生都像佛陀、本尊、父母一樣。在取捨方面,「熟練於淨顯」便是所要「取」的。

【無假生起恭敬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對三寶能生起虔誠無假的恭敬心。在取捨方面,「恭敬心」便是所要「取」的。

—第二十六頌—

無驕心意深遠祈加持

法從心中堅住祈加持

於法修行精進祈加持

行從自心解脫祈加持

【無驕心意深遠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去除非分之心,使過分期盼的心意不令昇起,因為這些非分的期待,是無意義的。在取捨方面,「非分之心」便是所要「捨」的。

【法從心中堅住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使內心深處堅住著佛法。在取捨方面,「疑法」便是所要「捨」的。

【於法修行精進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於法修行能精進不退。在取捨方面,「懈怠」便是所要「捨」的。

【行從自心解脫祈加持】

祈禱全備尊加持我,在佛法修行的實踐上,能達到內心真正的解脫。在取捨方面,「究竟的解脫」便是所要「取」的。

—第二十七頌—

修行無有間斷祈加持

迅速成熟行果祈加持

具聯合量之義祈加持

寂息希疑二執祈加持

【修行無有間斷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於修行無有間斷、沒有障礙;即使有障礙亦能克服過去。在取捨方面,「修行間斷」便是所要「捨」的。

【迅速成熟行果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使修行證果迅速呈現。在取捨方面,「迅速成熟」便是所要「取」的。

【具聯合量之義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任何跟我有接觸、有關聯、有緣的人,也都可得到佛法的利益。在取捨方面,「隨順因緣」便是所要「取」的。

【寂息希疑二執祈加持】

也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使我放下期待與懷疑之心。只要有期待與懷疑之心,便表示在義理和實修上仍有瓶頸存在。在修行時,必須活在當下,而不是整天疑神疑鬼、追悔過去或期待未來成果的早日出現。在取捨方面,「希冀與懷疑」便是所要「捨」的。

—第二十八頌—

能見無二智慧祈加持

自己認知智慧祈加持

自初安處要地祈加持

無勤而得大效祈加持

【能見無二智慧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能早日見到「空有無二」的智慧、能早日體認「世俗勝義無二」的智慧、能早日呈現「明空無二」的智慧。在取捨方面,「無二智慧」便是所要「取」的。

【自己認知智慧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親身體認自證、自知、自覺、自明的智慧。在取捨方面,「依賴別人」便是所要「捨」的。

【自初安處要地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在實踐佛法的過程中,一開始就能處於一個最好的、無謬的法要上,進入法的核心。在取捨方面,「處於法要」便是所要「取」的。

【無勤而得大效祈加持】

祈請全備尊加持我,一開始學到法要後,不用費力,就可達到大效,獲得成就果位。在取捨方面,「得大效果」便是所要「取」的。以上指出修行的核心在於「正願取捨」:自己時時正念正知於該取該捨的。由此可知,正念正知是佛法實踐的核心所在,也是「知一遍脫道」的關鍵所在。以下第二十九頌和第三十頌是祈禱文的結尾,也是達到最後果位的描寫。

—第二十九頌—

從本智慧金剛之大器

輪涅空寂一時切斷後

不滅大樂勝主喜筵上

無有聚散常受用游戲

【從本智慧金剛之大器】

本來眾生即有覺性,謂之本覺智慧,這種本覺智慧必須經過培養,到達圓滿。當我們覺性圓滿時,就是智慧金剛,有如金剛杵,是一種威力無阻的大武器。

【輪涅空寂一時切斷後】

這種智慧金剛的威力,一下子就切除對輪迴和涅槃的實體執著,因為輪迴涅槃是自性本空,都非真實。而今透過智慧金剛的大杵,將一切無明錯覺全部切除了。

【不滅大樂勝主喜筵上】

你切掉一切無明時,當下就處於一種不可言說的大樂果位中,就好像坐在勝主的喜筵上,這時你已超越了生死,所以稱做「不滅」。

【無有聚散常受用游戲】

既已超越生死,則無所謂聚集或散開,也常處於受用涅槃大樂,但這只是一種遊戲,在這遊戲中,出入無礙、自由自在,攝化如夢如幻的眾生。因為你已具足覺性,成就了空有無二的圓滿智慧。

—第三十頌—

等展界中痛苦名亦無

是故何須有尋大樂者

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普賢佛剎此世願證得

【等展界中痛苦名亦無】

在平等開展的法界中,根本連「痛苦」這名字也不存在了。

【是故何須有尋大樂者】

所以沒有尋找大樂的人,也沒有所要尋找的大樂,已超越了相對的樂,根本不給樂所黏住。

【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因為已經超越了苦樂,只有圓滿覺性的呈現,內心已不受苦或樂的任何影響,苦樂是同味的呈現,內心完全無執,自己已達究竟的解脫。

【普賢佛剎此世願證得】

這樣的境界就稱做「普賢佛剎」。這個普賢王如來的佛剎,不是遙遠的未來才能到達,而是此世、此刻就能證得的。最後,願眾生都能達到這圓滿的境界。

願  善  妙  增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