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懷畏友釋慧遠法師

永懷畏友釋慧遠法師

劉銳之

年前蔡影輝從台北來,以吉祥獅子雜誌社楊君,使具委託書派人前往 收取文件、從之,乃使影輝往取,數日後攜一中型方紙盒回;述楊君言:此為 慧遠法師臨往生前,再三咐囑,必以此交余者;展而視之,全為所讀經論 心得、訣要所作之筆記,乃法師到台灣僻處獨居,讀經多年 之精髓。嗚呼!法師 為余之畏友,亦余之良師,中年遽順無常,往生瞬已 十年矣,墓木已拱,墓草已宿,睹物思人,不禁淚凝於睫也。

啟盒展而視之,則為白薄書紙寬為十六開本之雙摺 ,約二百張,均讀經論、密法之心得,科判其要節,分 析其科第。

  • 閱經筆記凡十冊,每冊係用英才單行簿一百頁者。
  • 閱論筆記凡五冊,同‧‧‧‧‧‧‧‧‧‧‧上。
  • 閱疏筆記凡四冊,同‧‧‧‧‧‧‧‧‧‧‧上。
  • 閱密筆記凡七冊,同‧‧‧‧‧‧‧‧‧‧‧上。
  • 另密目錄 一冊,同‧‧‧‧‧‧‧‧‧‧‧上。

所寫皆蠅頭小字,所用藍紅兩種筆,為翻閱方便故。由所存筆記觀之,已 讀破大藏經許多 簿矣。法師來台即已出家,當然已受具足戒,則一切律儀,均可閱讀。但略翻 閱筆記,祗有「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竺法護所譯。及義淨譯之根本說一切有 部毘奈耶破僧事」而已。可能彼心存密乘,一時我未親近 敦珠法王未得密宗戒 ,無以奉告,殆耿耿於懷者。

因念年來香港台灣弟子,乃至余之兒女,為後之讀者請命,求余寫作,改用語 體行文。年前曾將所選「佛經選要」分贈國內之佛教徒,年老者尚能接受,中年 以下者,則以不識繁體字固辭。兩岸文化,如此其低,更不必談到研讀經論;面 對如此寶物,保存則可以,弘化則無從。將何以對已往生之良友,更為佛法前途 ,抱莫大之隱憂。

邇來四十餘年矣,是時違難香港,父母妻子,留寓廣州。孑身獨居,街頭流浪。 遇陸無為道兄於途,勸以有暇之身,應返佛教真言宗居士林讀大藏經,從之。 旋又告以 吐登上師於西環學士台宣講咕嚕咕哩佛母法要,乃請紹介前往旁聽。 得遇段復生居士,法會每星期日一次,同聽者無幾人,而段與余,固無會不參 與者,久已漸稔。又在法會認識陳松漢、高大添、李世華居士等,以每周一次法會 ,意猶未足,亟思有以增益。

段兄為徐州人,前充游擊隊司令,於抗戰剿亂,迭建奇功,已受槍傷,仍身 先士卒。大陸山河變色,遺下一妻一妾一女,倉卒出奔,隻身來港,住於友好 黃君公司之辦事處,從此世緣放下,皈依佛陀。專心閱讀經典,不數年間,非常 通達,與之談論,令人震驚,認為非菩薩再來,怎能達此!乃聯請講說,松漢為 海旁宇宙會所會員,遂假座該會每周末晚上聚會,講座後餐敘,如是有年; 香港金剛乘學會成立已三十五年,此蓋三十五年前之事也。

其後段兄復皈依張師,學習無上密法,張師之父為貢噶上師之大弟子,往生後遺有 貢師所賜之法要甚多,張遂任其予取予求,故不久於密法修行,亦非常通達,但以 未得直接傳授為憾。後數年余赴印度噶林邦事 敦珠法王,代請攝受,已得 俞允。越十餘年,法駕蒞港,已奉准傳以阿闍黎灌頂,賜法名為楚英德操,義為法界勝 樂;本已申請赴港受法,台灣政府以其曾隸軍籍,竟不放行,惜哉!

此是後話,憶彼在港時,屢欲找尋閉關關房,以資修習;世華發心供養, 事在必行,但相信某君之言,認為香港九龍軍事禁區之山頂,有千年前大黑天 護法之壇城,曾蒙開示加以開放。世華申請許可證,偕余找尋多日,除荒山 野草之外,一無所得,仍苦心尋覓。段兄乃往台灣,依止 屈文六上師學密 ,旋求台籍僧為之剃度,當時風氣,好襲用古代大德名字,因命其名為慧遠, 是「見賢思齊」乎?不可知也,但每與余談及,輒生內愧;然竟稱余為檀越 ,實亦內愧不已焉。

慧師出家未幾,以不樂經讖,不能和合諸僧,乃避而獨處。於是入山必 深,入林必密,以修密法,以讀經論,緣是音書斷絕多月,忽得來書,知住 於台南縣某山中,值暑假休課來台,訪候阿旺丹增佛爺,荷得偕行,幾經輾 轉,山始在望,但須渡一繩橋,橋顫動危險萬狀,乃捨橋上而趨橋下,則水 流湍急,石滑如油,即由佛爺扶持,亦滑跌數次,衣履盡濕,始得把晤,思 之惘然。

越年得來書,謂欲讀大藏經,因請中華大藏經以奉之,祗取去數本,以 關房無安奉處,讀畢再行交換,竟不聞交換矣,痛哉!

越年後至台,慧師告言:如改食「松毛」(即松針)可以攝定,可以健康,可以 長壽,擬在松樹下建一茅篷,以為閉關之所,惟台灣之找松樹,以阿里山為較多。 乃偕往該山,迴旋數日,無當意者。

今對此遺書,知為下半生之瑰寶,而無法加以處理,有負畏友矣,奈何!

慧師雖視余為知己,然其前塵影事,從未以告。偶然詢之,所答略如上述,並知其 原名為段劍青,祇此而已。再問則謂往事不堪回首也。有心人別有懷抱,偪臆誰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