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訣要序

菩提道次第訣要序

劉銳之

民七十年,整理金剛乘全集印行,以宗喀巴大士所著之菩提道次第廣論領其先, 且於後記有云:﹁此論判分上中下三士,並列所應學之道,而獨重上士之大乘。於上 士中、特詳奢摩他,與毘缽舍那。其修止也,宗尚瑜伽,其修觀也,宗尚中觀,非貫 通融會,曷克臻此。又何怪太虛法師序文,推崇備至哉。讀者如詳加研讀,則於佛學 之基本,得其精要矣。

六十四年春,小兒女均已長成獨立,余之舌耕餬口之 業,紛請退休。乃遄往台灣,承事歐陽鷙老師,其於藏文,精深嫻熟,不嫌老朽,善 誘循循。

明師既得,應覓譯材,向 甯波車請示而外,復徵詢張澄基博士,承開列應譯書 名若干,而以甘波巴大師之菩提道次第為首。

六十四年,旅遊加拿大美利堅等國,及至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見有此 書,影印書名,向師請示,而譯出之,印行於世。邇來十餘年矣。

八十二年六月為香港金剛乘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諸同學秉承余 之夙願,紛集款項,鼓勵同學讀書,影印顯密經論分贈,以應印何書為 請?乃以此書之特點,有足述者,略述如下:

一、菩提道次第:以佛教經籍,浩如煙海,而於小中大乘,見、修、行、果之先後, 常致混淆。西元十一世紀間吉祥燃燈智阿底峽尊者,應邀入藏,為挽救頹風,樹立新 範,多事翻譯,並著述菩提道炬論等,努力宣揚顯密貫通觀行並重之大乘學。其弟子 冬頓等,別立一切聖教皆資教誡之宗,判三士教,攝一切法。組織精嚴,昔無其比, 開藏土佛學分派之先河(以上參見呂澂西藏佛學原論)。其後宗喀巴大士著有菩提道 次第廣論與略論,及其弟子克主大師(按即根敦珠巴)著有菩提道次第略論,繼志述 事,美不勝收。此書則為羅桑卓之贊青尊者所著,尊者生於西元十七世紀,為第五世 達賴喇嘛之師。明思宗崇禎十五年,達賴喇嘛統一全藏,立尊者為第一世班禪,管理 後藏。此書比前四者為後出,當然能擷其要,而簡其繁,且示修持訣要,是彌足珍重 者。

二、此書為修持之訣要:故於修觀方便,既有道之根本及調心次第二者之分,而於調 心時,復有功課自體及功課間際之別。調習者復分下士中士上士三道,然後於各道之 修持方便,朗若列眉,依之修行,不至躐等,而亦功不唐捐。

三、此書於下士道及中士道,為共道故,眾所周知,故力求精簡,以便行持。而於不 共之上士道,則不厭求詳,如發菩提心之七因果訣等,已不嫌詞費,發心資糧,亦極 力標陳。若奢摩他及毘缽舍那之學習法,則更盡力演述,極適合於實踐者。

四、此書雖非儀軌,而於方便之次第,秩序井然。即祈請、觀修,均有條不紊,不惜 重覆,不避煩贅,此蓋便於行者不得不爾。玄奘法師之譯大般若經,於其反覆縷陳中 ,而欲加以簡化,勢亦不能。讀者於此書之反覆詳陳,宜加珍惜。

五、學者於一般學術,後人之加以處理者,每將之分為訓詁期、整理期及發揚光大期 。佛學之在西藏至阿底峽尊者師弟,已達於整理期之創始者,宗喀巴大士之師弟則為 整理期之繼承者矣。若此書之作,則更從整理期之講貫與研習,進而為實踐與奉行, 其特點如是,若能將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而並讀之,則於浩如煙雨之三藏十二部 ,已可略得其概要矣。

諸同學復以余年前欲將藏密全部經論,反哺國中,後 為 貢師時同學認為會被國內盛行之邪派所利用,加以勸告而止。遂以為一本書反哺 ,影響不大,且此書與總論大同小異,而扼元提要,尤有過之。故示以應複印此書二 千本,五間學會,各分贈四百本,乃以一千本,反哺國中,志其崖略於此,是為序。

民國八十二年五月四日
東莞銳之劉其鈍舒囊卓之贊青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