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法王聖嬰坐戕日期昭告海外同學

為 法王聖嬰坐戕日期昭告海外同學

劉銳之

自 法王轉世而後,知西藏密法,最重坐戕之禮節。所有同學,均欲參加坐林盛 典。海外各同學,紛紛來函及電話詢問坐林日期。當時以一改再改,未得確期,無從 答復。頃得
敦珠佛母,由 千媚佛女通告: 聖嬰坐林,確定於國曆(即陽曆)九月三十日,不 再變更;並飭銳之提早於一個星期或十日前往。香港台灣 各同學前往參加,不必如是提早。已指定由台北學會王昌齡同學主辦,海外各同學, 直接向彼聯絡為要。

 

 

戕戕戕戕戕
林林林林林

 

戕戕
林林

法王談「時輪金剛續」

法王談「時輪金剛續」

譯自「金剛界日」八三年六月號
黃毅英譯

譯者按:據授記: 法王敦珠甯波車最後一世為香拔拉國國王聖者無邊光,而 香拔拉國與時輪金剛續實甚有關連,以釋尊之於時輪金剛續,乃向香拔拉國第一位國 王作首次開示者。末世時,格薩爾王率眾戰勝蔑戾車。悉度至香拔拉國。今偶得美國 「金剛界日」雜誌 法王訪問稿,特將所談及「時輪金剛續」之部份節譯出之,供讀者 參考。

一九八三年五月五日美國「金剛界日」雜誌訪問 法王,詢及香拔拉國與阿的瑜 伽之關係。

法王示云:「至於香拔拉國,吾無法多言者。以所知不多(譯者按: 法王自謙之語)。再者,近名喇嘛均有不同詮釋。然香拔拉為秘密國王之祕密國度,而於時輪 金剛續,又為釋尊所開示者。於古代,此續首先譯成藏文,雖不甚強調。迨於新期( 譯者按:或指後弘期?) ,始有甚多譯述及詳細教授,而不少時輪金剛之巖庫,亦被 開發。」

「若說瑪哈阿的,或阿的瑜伽,此為九乘中最內及最高之乘,阿的瑜伽為果乘, 為直指覺性或實性者。於勝義言,阿的瑜伽統攝佛法一切面,且為最大最深故,肯定 關連於時輪與香拔拉之教授。」

「於內密共分三層:根為瑪哈瑜伽;道為阿努瑜伽;果為阿的瑜伽,故阿的瑜伽 為最精義及直指覺性與智慧者。」

「於時輪金剛續,四灌教授甚為詳盡,時輪教授於勝義層面開示實性,以時輪金 剛續與阿的瑜伽均詳述四灌教授故,兩者關係密切也。」

訪問中 法王亦談到嚴守三昧耶之重要:「對於此等教授(教傳與巖傳) ,二事 極為重視––精進修持與守三昧耶。於修持言,吾未有充份時間以盡及之。然以守戒 而言,吾敢以勇氣與確實宣說:吾從未破三昧耶也。以未嘗須臾對於根本上師或學友 (譯者:指金剛弟兄) 等生起惡欲惡念。以此故,常敢以戒自豪,而自信必能生於 善境,以確曾守清淨三昧耶故也。」

憶八一年隨 師朝 法王於嘉德滿都, 法王有再遇於香拔拉國之授記,敢以此 作祈禱。

極微心要口授

極微心要口授

蓮師口授移喜磋嘉佛母藏巖
楊奴甯瑪俄些及生嘰甯巴取巖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黃毅英漢譯

敬禮上師

卡珍之磋嘉媽自八歲侍化身鄔金蓮師,如影隨形。

時大師欲離藏土赴羅剎地,吾‧卡珍媽供金與松石曼達,並轉會供輪已,白言: 大師!汝正往調伏羅剎眾,吾則留藏土,縱吾侍大師多時。師,此老妞以對將來命終 時無把握。特此懇請師將諸教授,撮而為一,乃易於修習者。

大師RF;答言:具信至虔具德者,諦聽!

從身要有甚深諸點,宴坐放鬆,自覺任運。一切皆只此矣。

從語要有持氣持明等法,無言住於聲啞。一切皆只此矣。

從心要有守意、任運、捨棄、融入、內視等諸要,一切皆只住於大自然、遊戲自 在、別無散亂。

然心於此並非寂滅。若念無歟?如陽燄亦續照耀,若念有歟?無表色、形色、即 為空與完全醒覺––此為汝心本性。

得瞭此體,再加保任,即為「見」。住於此境不亂、不守不散,即為「修」。於 此境地,對六入無執無染、無取捨、無期望或恐懼,即為「行」。

一有遲疑,即祈請上師。勿住市集,修於靜處,放下此生最依附之執著及連繫最 深之人而修。以此,身縱是凡相、心已與佛無二。

於死之時,如下而修。

地收入水,身形變重而自不支。水收入火,口鼻乾涸。火收入風,身熱變無。風 收入識,呼如風吸如喘。

於此之時,感重山所壓、困於黑中、跌入虛空。又伴以巨響與餘震,漫天強光如 展綢緞。

再者,汝心自現寂靜、忿怒與半忿怒諸尊,多首者充滿虛空,住於虹光蘊中。手 揚武器呼言:「打、打!」「殺、殺!」「吽、吽!」「呸、呸!」等怒言。又有如 百萬日照之強光。

於此之時,汝內本尊將促汝覺,言:勿散亂、勿散亂!汝內魔障則紛擾諸境,使_ 其破壞,並以尖刺聲欲使汝亂。

於此時應知:被壓者非為山壓!此四大分離故也。勿懼!困於漆黑亦非黑,五蘊 分離故。跌於虛空亦無一跌,身心分離心失所依故,而息已斷矣。

虹光驟現為心之本然示相,寂忿諸尊亦為心所顯現,一切光均為自光,無疑。一 有疑即墮輪迴。瞭知一切為自顯現,覺而住於光明空性中,只以此即可證三身而得悟 。若能此則縱投輪迴亦不能矣!

內之本尊為不亂觀照之現所持心。自此刻起,最要為無求無懼、染著或實執。對 六塵、心境、喜憂等皆然。於即時起,若能得定,則可於中有住本性而得證悟。故於 此刻起,無散亂修持保任是為至要。

內魔則為現前之無明、疑與惑。於其時也,一切音響、色彩、光等可怖境之出現 ,勿迷、勿疑、勿懼,縱須臾有惑,即流浪輪迴,故應得定也。

於此時,胎門示若宮殿,勿為所引,此為至要!勿著期望與恐懼!吾可實言可免 再生而得證悟。

於此,非有佛之加持也。汝之覺性本自證悟,亦非有地獄之禍。執著任運清淨, 輪迴之怖與涅槃之冀,連根而斷也。

覺悟者,猶如無渣之水、無雜之金與無雲晴空。

既為己之故得如虛空法身,為眾身故而遍滿虛空。為他得化報身,以意所及饒益 有情。

若本教授向重罪者,如弒父母者三遍,亦不致墮進輪迴,於能證悟無有稍疑。

縱人受各甚深法,若無如此教授,則仍遠也。以不知將流轉何處故,應恆常修此 法。

汝應將此法傳與具大信、勇猛精進並大根器者,能恆念其師,於口授具信,投入 修持,心安忍及出離世法者。以上師託付之印、本尊秘密之印及空行付囑之印同授。

吾蓮華生,雖曾於三千六百寒暑中事無數上師,向彼求法、受法、研習、說法、 修及行,吾不曾見有法深若此者。

吾即赴羅剎土,汝應照此而修。母,汝將於本尊土中成就,故應恆持此法。

說已,蓮師騎日之光往羅剎土,以此,磋嘉母得解脫。故將此法結集藏作寶庫, 並立下此願:於未來世,將付與咕嚕多傑甯巴,由此利益眾多有情。

此圓滿聖極微心要口授,應死時及中有自解脫之問而答。

沙瑪也,秘,秘,秘。

敦珠法王對名為「蓮師心意莊嚴」召請文金剛句之開示

敦珠法王對名為「蓮師心意莊嚴」召請文金剛句之開示

黃毅英恭譯

嗡,沙嘩的!
至心皈依主者根本上師已
由憶念故令除苦惱之寶珠
對於此召請文之金剛句語
略為解說願能引起小許悟

該文云:
三世佛蓮華生大師
一切成就主具大樂
除諸障降伏魔羅者
今虔召請祈賜加持
寂息外內密之障礙
一切所求賜我成就

吾今將對此蓮師親宣金剛句稍作開示,此為鄔金楚朱甯巴其深巖庫中所有召請文 之心髓,其解說則依吾 師卓朱巖頓汪布對恭楊喇嘛多傑師芝車之口耳傳授。

「三世佛蓮華生大師」
外為三寶中之佛寶,以蓮師為與三世諸佛之三密無二之大師故。
內為三根本中頒賜加持之根本上師,以蓮師心意,表示,口耳傳承一切上師之智 故。
密為三身中之法身,以其本來具足身智無二之最高空性故。

「一切成就主具大樂」
外為法寶,以一切功德均由依蓮師教授修習所起故。
內為成就根本之本尊,以一切共不共成就悉由蓮師所生起故。
密為三身中之報身,以不離法身無染受用一切輪涅諸法以為無修整之大樂故。

「除諸障」
外為僧寶,以除五道十地諸障,及一切功德皆依之僧伽,而此道上之伴,亦為蓮 師所生起故。
內為空行護法,事業之根本,以其能用四事業清除行人於道及地上之障礙,及圓 滿諸順緣故。此亦由蓮師生起以其為一切壇城之主故。
密為化身,以其化現種種身,隨類調伏上、中、下等弟子,按根器賦與深廣教授 之精華,並將之置於熟脫道上故。
如此,外為三寶,內為三根,密為三身,一切諸佛之主要身,一切聖教之源,僧 伽之莊嚴,一切剎土的大主宰,其名為

「降伏魔羅者」
何以故?以其即能調伏可怖四種魔羅(SL;障RF;)及三秘密敵,將之送往法界 ,並自行證悟解說。以其成就四事業故,以無止大悲度脫眾生。以兩種清淨大智慧之 能力,將二障及習氣解脫到空覺無二中。
對具此功德之上師

「今虔召請」
於外,以至誠專一之力祈請疾速獲得無上與共悉地。
於內對瞭悟三門即壇城而得成就。
於密,解悟上師即具五智四身之心意,保住於明覺性而作召請。
如是召請已,

「祈賜加持」
意即:「請賜成就顯空如幻之金剛身,乃由上師身加持已。請賜成就覺空之金剛 意,乃由上師加持已意。」

「寂息外內密之障礙」
一切阻礙成就者皆為障。於外,為十六大災難:「地難」之慢、「水難」之貪、 「火難」之瞋、「風難」之妒、「電難」之杵、對尖利之「兵難」、對囚獄之「權難 」、對盜賊之「敵難」、對瞰之「鬼難」、對象之「忿難」、對獅之「獸難」、對蛇 等之「毒難」、對瘟疫等之「病難」、與「橫死難」、「窮困難」及「殘疾難」等( 譯者按:廿一度母有專救度此等難者)RF;。
內障為四種魔羅:我執之「蘊魔」,愛染之「煩惱魔」,欺詐之「天子魔」及盜 命之「死主魔」。
密障則為貪,瞋,癡,慢,妒。
此等如何成障解脫成就與遍知者。以此主故,將外障鉤召以悟色,聲,覺為本尊 ,密咒和法身而寂息之;內障將執著度至無我空性而寂息之;密障則以瞭悟五智,以 羞為道而寂息之。

「一切所求賜我成就」
所求之事,有現前與究竟二者,現前者於未證覺前從積聚資糧可以成就之。如云 :
「長壽與乎無疾病
 美貌如意及地位
 財富及智慧共七」

故可祈賜此七種財,又可求七聖財。七聖財者:信、戒、聞、慚、愧、捨、慧也 。
究竟之求為得大手印無上成就。於此,其「根」者為一切眾生之心性,即為原始 已住之佛性,以不懂本面故,為二障與習氣所蔽,流轉生死。以修「道」故,圓滿二 聚以生圓攝合而破二障,其「果」為將具五智四身本然清明心性之染污清浮,至法界 後瞭悟本性,即名為「無上悉地圓滿」。故應如是祈請:「疾速無作,請賜我自生即 時圓滿一切現與究竟所求!」
捷道中最勝一切最尊貴
為此殊勝之上師召請文
此中應常修汝等具期望
現前與未來一切善妙者
以此所修善願我及眾生
於一切生中為蓮師攝受
所有二利願悉能得圓滿
願一切利樂吉祥與廣大

為應具德善女人赤頓尤藏媽之請,持明者 智者移喜多傑於不丹巴腦塔藏地如意 獅子洞任運寫成。 吉 祥 圓 滿

密宗山菩提塔圓滿莊嚴同修祈願法會

密宗山菩提塔圓滿莊嚴同修祈願法會

楊東賢

一、圓滿莊嚴
菩提塔雖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四日,由 上師領同色拉度德喇嘛暨各會弟子凡三 百餘人,主持(開光)勝住繞塔祈禱法會。但以各細部之裝飾,因趕工未及竟功|種 種外觀銅飾與各層磁磚均需費時補齊、修整。特別以金質玻璃馬賽克必須向義大利定 製,不僅價值高昂,其製作與進口運送更是費時,前後長達一、兩個月,使得圓滿莊 嚴之同修法會一再延宕,修法時間一直不能確定,終於於十二月下旬追得磁磚,在蔡 河源會長與蘇新來師兄領導學會同學極力趕工下,好不容易於十二月廿三日圓滿裝飾 ,順利定在十二月廿五、廿六、廿七三日繞塔修法。雖無法剋期完成,但仍極力刻服 種種障難,以滿彼此共同心願,呈現出 上師極悲憫加持功德。

二、同修祈願
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廿四日晚,各會弟子陸續抵達密宗山,夜宿關房者計有五會 弟子凡五十餘人,連同閉關者十數人,整個密宗山閉關中心熱鬧異常,但為避免干擾 閉關者清修,所有夜宿弟子,全部集中於護關房附近之前段房間,一間同睡七、八位 師兄,各各隨臥地上。
是晚,除臺中會長林坤旺師兄閉關靜修,由副會長莊金沛師兄代表,連同臺北會 長林崇安師兄、臺南會長蔡河源師兄、高雄會長王俊雄師兄共同磋商連續三日修法事 宜,經 上師指示如下:
清晨六時, 上師領閉關弟子暨各會修法弟子繞塔祈禱,隨後即開示「止觀修持 」,望予各弟子有深造止觀之門徑。
第一座:上午八時至九時,由臺北會長林崇安師兄主持,修持上師相應法及金剛 薩埵法。
第二座:上午九時卅分至十時卅分,由臺中副會長莊金沛師兄主持,修持無死蓮 師法。
第三座:下午一時卅分至二時卅分,由高雄會長王俊雄師兄主持,修持觀世音菩 薩法及咕嚕咕叻佛母法。
第四座:下午三時至四時,由臺南會長蔡河源師兄主持,修持鄔金藥師法及會供法 。
翌日(廿五日)起三日清晨,五會弟子暨眷屬一百五十餘人齊集塔前,緊隨 上師 與閉關弟子之後,右繞菩提塔三匝,祈願祝禱「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莊嚴佛剎 土,饒益諸有情。繞塔者祈禱成就,閉關者早日開悟,疾病者速復健康,煩惱者遠離 苦厄。凡百吉祥,善妙增長。」,同時也祈禱「 上師虹身永遠住世,饒益眾生得證 大圓滿。」,虔心願力共同融入於解脫之不共加持。
祈願後,依戒臘入座,閉關者坐於北側之位,一同聆聽 上師開示, 師強調修 持時「攝其心,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如是反覆探索。於是弟子依著開示重 點,於各會會長領導四座法會中,深入修持,圓滿三天祈願修法。

三、後記
密宗山菩提塔所具不思議加持,已是眾所相應,凡曾繞塔祈願者,莫不感應道交 ,就連當地(南化鄉)鄉民都瞭知此一「有求必應」之殊勝菩提塔,這不外是 上師 大悲加持成就者,所呈現之功德已不可思議,然 上師悲心而承受之病痛依然困擾著 ,無非 佛母所言:「弟子發心不夠,三昧耶不清淨。」所致。實令弟子汗顏,唯願 一切業障清淨,發心戮力弘揚甯瑪巴派法,以廣利有情。

台中金剛乘學會會長請辭啟事

台中金剛乘學會會長請辭啟事

台中金剛乘學會林坤旺師兄,自接會長一職以來,助 師弘法,努力以赴 ,不敢懈怠,年來更因擴建佛堂,策劃佛堂重建一切事情,日夜勞疲,勞心勞 力,已感才能、力量皆缺乏,故向 上師請辭會長一職,並推薦莊金沛副會長 充任, 上師挽留不獲,改為副會長,以如其願。

日來林副會長與周玲華師兄努力為佛堂改建效勞,與國鈞建設公司簽好合 約,訂於十個月內之工作天即可完工,加上裝潢,約於農曆新年過後,將見殊勝 、莊嚴、偉大之甯瑪巴弘法道場台中金剛乘學會可告落成矣。

十二緣起簡介

十二緣起簡介

參考俱舍論
劉銳之

緣覺乘是依佛說十二緣起論,而得緣覺,故稱緣起乘;與辟支佛之稱為辟支佛, 將無同。

吾人生死輪迴的原因,及其情形,即是十二緣起論。人的四有輪轉,毫無止息; 由惑與業之力,所招果報,名為惑苦。惑業苦三,輾轉相生,過去、現在、未來、三 世輪迴無窮者,則是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 。
無明:是過去世無始的煩惱。
行:是依過去世煩惱所作的善惡的行業(行為)。
識:是依過去世之業所受的現世受胎的初念。
名色: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名為心法,心法不能以體而示,但以 名而詮,故云名;色是眼等之身。

六處:是六根。六根具足,而將出胎之位。

內分胎內五位:
羯剌藍:凝滑或和合的意思。托胎後初七日間。
頞部曇:皰也。第二七日間。
閉尸:血肉也。第三七日間。
健南:堅肉也。第四七日間。
缽羅奢佉:支節也。第五七日以後,至二十四個七日間。

此五位合起來,有三十八個七日,(即二六六日)約滿九個月。

出胎外,亦分五位,如下:
嬰孩:出胎後至六歲時。
童子:從七歲至十五歲。
少年:十六歲至三十歲。(青年)
盛年:三十一歲至四十歲。(中年)
老年:四十一歲以後。

死有如春時播五穀,中有如種生芽莖等,生有如秋收 時收穫果實,本有如似果實待至來春下種,如此,四有的輪轉時,無窮無盡 。可是輪弄的連續,有否離身體外的另一不變的主體在繼續?印度的外道,概承認有 另一輪迴的主體,(固定我)。能使此世身體盡時,無間續生未來之身體, 譬如有人持燈行至餘處,燈燄雖剎那生滅,然能前後相續,以至餘方;吾人感得之身 體亦復如是。

又吾人在生活上,不可缺乏者是食,食有四種,如下:
段食:普通的飲食,(包含香食)。下面三食,能資諸有,故 有食義。
觸食:觸及喜樂之事,而長養身體,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餓是也。 (以觸之心所為體)。(樂食)
思食:舊云﹁念食﹂,依心念而資助身根。舉例:如人雖渴,但思及不 遠處,將有水而身不死者是。
識食:小乘的六識,大乘的八識,能支持身命,故名為食,凡能持有情 身,均名為食。

初二食如養母,養已生故。後二如生母,生未生故。即: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 ,(有根身也,段食於彼能資益。)能依(心心所也),觸食於彼 能資益故,如是二食,於已生之有,資益功能最勝。後二食於未生之有,引起之功能 最勝。(舉例說明:後二食,靠精神力量而維持生命,第一由 物質而維持生命,第二由半精神半物質,而維持生命。)

中觀概述

中觀概述

陳國政

甲一 序言

《般若經》云:「欲得聲聞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欲得緣覺乘者,應學般 若波羅蜜;欲得菩薩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又《菩提道炬論》:「故無 餘諸法,自性不可得,所有修無我,即是修般若。」可見般若空慧,是三乘所應 共修學,若三乘皆應修學般若,那麼三乘的主要差別何在?就是悲願的不同。如《入 中論》云:「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菩薩之廣大行,以大悲 為前導,發願、行菩提心,修學六度學處,通達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二邊之無 二中道慧,此乃發起菩薩道悲智雙運之根本。《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 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炬論》云:「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註 :波羅蜜,意為到彼岸,簡稱為度)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為方便,若修方 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故修菩薩之六度學處,前五度為方便分,修 之以積集福德資糧;般若度為智慧分,修之以積集智慧資糧,圓滿福慧二資糧,方能 究竟菩提。如《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及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 有情。」菩薩由智故,能不住三有以自利,由悲故不住涅槃以利他,故能成就福 慧雙圓之兩足尊。

宗喀巴大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中抉擇,修般若波 羅蜜時,宗崇中觀。何謂中觀? 貢噶上師於《四部宗見略說》云:「不許一法 有自性之宗派,為中觀派,離一切斷常見,名中。許一切法離邊,名中(觀) 派,或稱無體性派。」

貢噶上師抉擇中觀派有二:
 一、自續派(分二):初者為經部行:於世俗許外境自相 有(自相:依自性成立),勝義自性空,如清辨於世俗諦隨經部行,名自續 經部派。次為瑜伽行:於世俗許一切法唯識,勝義實不可得,如寂護於世俗隨唯識見 ,名自續瑜伽派。
 二、應成派:世俗隨世間說,故勝義世俗皆自性空,破執特速,於世俗少糾葛。《廣 論》云:「若有應成、自續二派,應隨誰進行耶?此中是隨應成派。比如前說, 於名言(即世俗)中破除自性,破自性後,須善安立生死涅槃一切 建立,於彼二理,當獲定解。」,故宗喀巴大士奉應成派中觀宗為正宗,以龍樹 、提婆、佛護、月稱為依止。

甲二 中觀之思想起源

舍利弗原是印度當時著名的外道,初遇釋尊之弟子馬勝比丘,見其威儀莊重,驚 問:「您的老師是誰?所說之法為何?」馬勝比丘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 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舍利弗聞後,覺得殊勝無比,得大法喜,遂 皈依佛陀座下,成為釋尊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雜阿含》云:「所謂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可見法不孤起 ,必仗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從觀諸行無常之緣起,可契悟諸法無我之性空 ,得證寂靜涅槃之解脫。

甲三 應成派中觀宗之特質–勝義自性空 

世俗假名有

中觀破自性,自性為何?《廣論》:「自性具三差別:自性非由 因緣所生(自成),時位無變(不變),不 待他立(獨立)」。唯識宗破小乘外境有,許現在識實有,認為外境色 ,不是因緣所生,而是唯識所變現,離開內自心識,假有都不可得,這在中觀宗看來 ,不免有減損世俗,落入斷見的過失;說內心識是自相有,由各自種子生起,絕對不 可說為假有無自性的,這在中觀宗看來,不免有增益自性,落於常見的過失。釋尊於 《大般若經》中宣說二十空廣說一切法都是假名有,勝義自性空。如《大品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今 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 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諸佛。」從世俗有的方面說,一切法都是假名的, 從勝義空的方面說,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

龍樹菩薩抉擇性空深理,廣說緣起正觀,於《中觀論》三是偈云:「眾緣所 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指輪涅一切諸法都是由因緣和 合而假名有,毫無自性,即緣起而性空,於勝義諦上,一切法皆自性空,故能遠離有 邊常見,由一切法自性皆空,故能因果宛然的如幻顯現,即性空而緣起,於世俗諦上 ,一切法皆假名有,故能遠離空邊斷見。由不住空有、斷常二邊,才能開顯無二之中 道義。《迴諍論》云:「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 諸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若不能了達一切法皆假名,即不能了達一切法皆性 空。假名若不徹底,所以性空亦不究竟;性空得究竟,必能假名得徹底。譬如執諸法 有實體的自性論者,雖承認合和的假名有,但認為假必依實,實有的「極微」不能說 沒有,如《瑜伽師地論》云:「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註:補 特伽羅,奘師譯為數取趣,意為眾生)。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有,方可得有 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假 亦無有。」,但若對「極微」(色法組成所依之不可再加分割之最極微細物 質點)加以探討:極微若具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六方分,就不能算是極微,因可再 剖析為更微細的極微,若極微無六方分,亦不得名之為極微。又實有極微,就具有色 香味觸之四種色法,若具有四種色法,就不可稱之為極微,故極微在輾轉推求之下, 是沒有實在自性,唯是假施設(假名有)而已。故緣起與自性二者,是互相 衝突而不能並存的。《中觀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故知性 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不但不相礙,且極相順相成。

甲四 中觀之破自性

《中觀論》之八不緣起:「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 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又《心經》云: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故欲善滅戲論,契悟空性,於諸無自性之理,須善抉擇令生定解。 貢噶上師於 《四部宗見略說》中開示:「真正中觀見者,從五門建立:觀察因,破四生。 觀察果,破有無中生。觀察因果二者,破四邊。觀察體性,離一異。觀察一 切法得因緣之理,知因緣與空不二,以是知無生。」於此段僅依、二門,略 破諸法自性無生。

 乙一 破法我執:(分四)

法我執者:於法上執有自性。《菩提道次第略論》(以下簡稱略論)云 :「補特伽羅假施設事,地等六界、眼等六處,是名為法。」《百論》釋云 :「所謂我者,謂不依仗所有萬物他性,獨立之體自性。」

《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無熱惱請問經》云:「若從緣生即無生,於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緣說彼 空,若了知空不放逸。」故中觀師許依緣生破四句自性生。

  丙一 破自生:

《入中論》云:「彼從彼生無少德,生已復生不應理,若計生已復生者,此 應不得生芽等,盡生死際唯種生。」

演培法師釋:「彼」一切法,各各「從彼」自已所「生」 ,則我認為自己生自己,「無」有「少」許「德」用可言 ,換句話說,就是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且事實上,自己決定不會生自己的,所以「生 已復生」,如母親不生兒女,而再生母親,是「不應」道「理」 的。「若」自生論者一定要「計」執「生已復生」的話, 那麼稻種應生稻,「此應不得生芽」、生枝、生葉、生花、生果「等」 。同時,種子生了以後,仍然再生種子,如是「盡生死際」,應該「唯 」有「種生」,種復生種,成無窮過。

  丙二 破他生:

《入中論》云:「若謂依他有他生,火燄亦應生黑闇,又應一切生一切,諸 非能生他性同。」

演培法師釋:「若謂依」於這個「他」,可以「有」 另外的「他生」起,那麼「火燄亦應」該也可以「生黑闇」 ,再說,因與果如各有獨立的實在自性,那麼果性與因性可以說毫無關係,如狗可從 貓生,則「又應一切生一切」。為什麼會有如此過失呢?以能生是因,「諸 非能生」之非因性,與非果性之「他性」,都不能生果,彼此是相「同 」的。

  丙三 破共生:

《入中論》云:「計從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說眾過故,此非世間非真實,各 生未成況共生。」

演培法師釋:「計從共生亦非理」,為什麼?因為共生不出自他生,從 自生的一分,有自生的眾過失;從他生的一分,有他生的眾過失,故自他共生「俱 犯已說眾過故」,不但不合世間的世俗道理,亦復不合出世間的真實道理,所以 說「此非世間非真實」,自他「各」自而「生」,尚未皆 「未」得「成」,何「況共生」更不得成。

  丙四 破無因生:

《入中論》云:「若計無因而有生,一切恆從一切生,世間為求果實故,不 應多門收集種,眾生無因應無取,猶如空花色與香,繁華世間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 心。」

演培法師釋:世人「若計」執貪富、壽夭、福禍等差別,都是「無 」任何「因而」自然「有」所產「生」。那麼不必雞 才能生雞蛋,一切法應該都可以生雞蛋,如「一切」可以「恆從一切生 」,「世間為求」穀等「果實故」,農夫「不應多門收集 種」子,更不須辛勤耕耘。又計執「眾生」是「無因」自然而 有的,則一切眾生都「應」該一樣的,「無」有差別相可「取 」,「猶如空花」是無因而生的,故沒有「色與香」可取。然 而眾生不似空花,「繁華世間」,仍然是「有」貧富、壽夭、賢愚 等種種差別相「可取」的。眾生為何會有如此差別呢?依佛法的因果律說, 是由各自不同的業因而來,故「知世」間差別都「有」前「因 」,「如自心」者,動念分別青黃等色像,必有青黃等色像可取,不是無因而生 青黃等色像。

 乙二 破人我執:(分二)

人我執者,於補特伽羅執有自性。

  丙一 抉擇我無自性:(分二)

   丁一 破俱生我執:

《入中論》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 瑜伽師先破我。」

演培法師釋:諸有智「慧」的聖者,在勝義的觀察中,明白的「見 」到「煩惱」所有的「諸過患」,令六道眾生輪迴不息,「皆 從」執著有個實有自我的「薩迦耶見」所「生」,薩迦耶見, 就是身見,亦名我見,唯識學上稱為俱生我執。「由」於「了知我是彼 」薩迦耶見的所緣「境」,「故」修行佛法的「瑜伽師」 ,特儘全力的「先破我」執,使生死根本之薩迦耶見不再生起。

   丁二 破分別我執:(分二)

    戊一 破我與五蘊體性為一(破即蘊我):(分六)

《廣論》云:「若許我蘊是一:許我無義,我當成多,作及作者理當成一, 造業失壞,未造會遇,說憶宿生不應道理,有六過故,不當許一。」

     己一 計我無義之過失:

若許我與五蘊性是一,妄計有我,全無義利,為何?因我就是五蘊的異名,何必 再要別計為我?又蘊我一體自性成實,無差別因,以勝義上,任心所緣,不現差異, 即在世俗假上,幻現真實,兩應無違,而實有違。

     己二 我應成多之過失:

一補特伽羅有多蘊,我亦應多;如我唯一,蘊亦應一。

     己三 我應有生滅之過失:

如五蘊有生滅,則我應隨蘊亦是生滅。

     己四 造業失壞之過失:

若許我剎那實有生滅,則先造業應無人受果報。

     己五 未造會遇之過失:

若許我剎那實有生滅,前後諸我自相應別,則前自性補特伽羅所造業,由後異性 補特伽羅而受果報。

     己六 憶念宿生不應道理之過失:

若我剎那實有生滅,彼等一續不應理,自體前後各有自在獨立體,不應仗他故, 如是既非一續,佛不應說,爾時我是乳大王,因我是乳大王之我與佛之我,二相別故 。

    戊二 破我與五蘊體性為異(破離蘊我):

《中觀論》云:「若我異五蘊,則非五蘊相。」《廣論》釋:「若 我自性異蘊而有,應不具蘊生住滅相。」佛護論師云:「我若不具生滅之相 ,即應是常,常則無變,全無作為,計執有我,毫無義利,流轉還滅皆不成故。若離 諸蘊變礙等相,自性異者,應如是可得,譬如色心異相可得,然不可取故無異我。」 如《入中論》云:「是故離蘊無異我,離蘊無我可取故。」

  丙二 抉擇我所無自性:

《入中論》云:「由無作者則無業,故離我時無我所,若見我及我所空,諸 瑜伽師得解脫。」又《略論》亦云:「如是於我既以正理尋求有無實有自性 ,是一是多(異)全無所得,則滅我有實性,爾時再以正理觀察真實性,則 我所實性亦不可得。如石女無兒,則其所有眼等亦無。」

甲五 中觀之安立世俗

執世俗實有者難(責問)云:應成派中觀師主張世俗自性空,與斷見、 無見者全無差別。然非如此,以中觀師能善巧安立世俗緣起故。如《明顯句論》云: 「有師難云:諸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何以故?此說善不善業,作者、果報 、一切世間,皆自性空,諸無見者亦說彼無,故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然非如是 ,諸中觀師說有緣起,由緣起故說此世他世等一切無性。諸無見者非由如是緣起故, 就性空門,達後世等是無實事。」諸法若無自性,中觀師如何安立世俗雜染之流 轉與清淨之還滅呢?《廣論》云:「無塵許自性之自體,然前許可所生能生及破 立等,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是乃中觀之勝法。」又《明顯句論》云:「我因 緣起故說是空,故誰有空,即有緣起….由緣起故乃有苦諦,非無緣起,彼 無性故,即為性空。若有空者,苦集苦滅,趣苦滅道,皆可成立。故知苦、斷集、證 滅、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諦等,則有諸聖果,若有諸果住果亦成,若有住果則 有諸向,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寶。有諸聖諦,即有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 成。是故三寶亦得成立,則世出世一切諸法差別證德一切皆成,諸法非法及其果報, 並其世間一切名言亦皆得成。」由上可知,中觀師於勝義微塵亦不成立,但於世 俗名言許一切如幻緣起,生非實生,滅非實滅,而是緣起的幻生幻滅。故世間說有, 佛亦說有;世間說無,佛亦說無,佛不與世諍。如《七十空性論》云:「住生滅 有無,劣等或殊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甲六 應成派與自續派之破立

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破斥自性執的方法,往往運用應成與自續的兩種方法。所謂 應成破,即不立自宗(不建立自己的主張),只隨順敵方所有之主張,指出 應成什麼過失。如應成派可以這樣的「破式」來破斥「聲常論者」:「若許聲常 『應成』無成住壞,非所作性故。」應成世間相違過,是為應成派之破式,佛護 、月稱唯取應成的「破式」以悟他,所謂自續破,續是立的意思,除破斥別人的過失 外,尚以「立式」建立自己的主張,清辨論師贊成自續派,採取具備宗因喻的「立式 」以破他立自,如破「聲常」:「(宗)聲是無常,(因)所 作性故,(喻)猶如瓶等。」

甲七 後記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令 眾生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而六道眾生從無始以來,由無明及我愛執故, 造諸惡業,沉淪三有苦海,不得解脫。故中觀師破斥我法的實有自性,藉緣起正觀的 利器,徹底摧毀我、法實有自性的妄執,而開顯諸法的畢竟空。如《緣起讚論》云: 「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又《中觀論》云 :「業惑盡解脫,業惑從分別,分別從戲論,空性離戲論。」《略論》釋云 :「如是於男女等補特伽羅,色受等法戲論執為實有之無明,是由修習既得通達 無我空性正見而滅,此若滅者,執實緣境所起愛非愛等增益非理作意虛妄分別亦滅, 此若滅者,此所等起諸業亦滅,此若滅者,眾業牽引生死無自在生亦滅,得解脫道, 決定堅固生起,故當尋求無疑真實正見。」由悟緣起性空深理,六根接觸如幻顯 現的六境時,才能不起愛憎之分別與執著,由此歷事鍊心,煩惱習氣逐漸減輕,勵力 專修,終能斷除無明、薩迦耶見,於勝義諦,證得如所有智;於世俗諦,證得盡所有 智,而得解脫自在,成就無盡之利生事業。

謹藉本文的簡介中觀思想,願有志於探討中觀深慧者,皆能深入經論,於聞思中 勝解中觀正見,於修所成中成就證解相應,使中觀教理能廣大宏揚是所至盼。

中觀宗(二)

中觀宗(二)

林崇安譯註

敦珠法王智者移喜多傑尊者造

甲二 內之「了義大中觀宗」

 一、名稱來源

細品「內之了義大中觀」的理趣,於軌範師清辯的《中論寶燈釋》說:

「應成派與自續派的中觀是粗品的外中觀,因為是聞所生的明智者,對外道諍論 時、編作大論時、以及建立廣大明論時,所要主張。但當實踐細品的內中觀時,要修 『瑜伽行中觀』」

如是有外內粗細二種中觀的說法。

補位彌勒對後者(細品內中觀)以最後法輪不退轉的密意,及三輪清淨 的言說,將一切法,開示為三相的意義要處,用密意廣泛地分辨。

 二、如來藏的意義

於前唯識宗的教規:「空所依事」是依他起。於依他起上將所遮的「遍計」空掉 ,就說為圓成實。於此(大中觀宗)的看法:(空所依事是法性圓成實 )於空性圓成實上將所遮的「遍計」空掉。如此考慮依他起的「蘊、處、界」, 是被說為以遍計我及我所空的「所依事」;而「空所依事」,指「依他起所空的所依 事」,是法性圓成實,此「空所依事」一方面為無,因為體性垢及過失類別的客塵輪 迴法之義相皆空,一方面從本任運存在的涅槃功德之資糧不空,《寶性論》云:
「具有類別之義相,以諸客塵所空界,
 無有類別之義相,無上正法所不空。」

此論的《釋》云:
「或問:此開示什麼?答:由於自性清淨,於此如來界所要排除的雜染義相,一 點也沒有,因為離客塵是此(如來界)的自性之故。於此,所要建立的清淨 義相,一點也沒有,因為沒有類別的清淨法性是如來界的自性之故。是故,如來藏者 ,脫離有類別,以一切煩惱所空;同時不脫離無類別,超越恆河沙數不可思議的佛法 則不空也。」

復次,遍計執是「義相無自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 性」。所說的前二種,是突然造作的二取戲論之一分,以自體性空。後者是自性原本 無有實體的空性;由於自性清淨,從「空分」呈現法身的功德;從「顯分」住於佛身 、剎土、無量宮等呈現的根由,從「明覺之分」成為十力、四無畏等的依止,故離因 、離果,從本任運存在的佛之自性,稱作「如來藏」,此不住於生、滅、遷、變、增 、減、因、緣等之界,也不是名言及思議的對境,恆常處於無有覆染,《妙吉祥遊戲 經》云:
「姐妹!以自性光明,雖生客塵,彼自性之光明,不能為客塵雜染。」

補位彌勒說:
「無為任運以成就,非以他緣所通達,
 具足智悲及能力,二事具足之佛陀。」

 三、世俗非無

若如「自空派」將一切法執為唯以自體性空,法身往一邊成為自空,身、智、剎 土等也成為沒有,依於彼的積聚資糧及淨障等,也將成為沒有,用因乘及果乘所教導 的任何「根」、「道」淨垢的方便,也將消失了,因為沒有所淨的根基,能淨(的 道)也就不須了;沒有智,則作利他的事,以及佛智也沒有了;不清淨的「世俗 依他」沒有,則「清淨依他」完全轉依的諸功德也沒有了;作為輪迴與解脫的基礎的 「我」也沒有了;各人所了知的法也沒有了;有如是多種過失存在,生起令人難以認 同的源頭,《聖寶積迦葉請問經》云:

「迦葉!依於補特伽羅空性有所得之空性,此等從吾之言教衰壞,極為衰壞 。迦葉!寧取我見如須彌山王,勿起我慢見於空性。何以故?迦葉!我已說過:雖一 切見,來自空性,然而迦葉,將一切視為『唯是空性』是不容許的。」

 四、勝義以他性空

若問:那麼是不空了?答:也不對,因為《聖入楞伽經》云:
「何謂一切法之勝義,聖者之大空智?此是各自自證所得聖者之智,以一切 見及過失之習氣所空,此謂一切法之勝義,聖者之大空智也。」

如是勝義,以他性空之理趣,於中法輪的經藏中也有,《般若波羅蜜多二萬五千 頌》云: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 性,法界,(法平等性,)法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 皆(住於真如)由他性故空,是謂他性由他性故空。」

於《寶性論》中,如前面所說也很多:
「具有類別之義相,以諸客塵所空界。」等等。

 五、譬喻

如是之(如來藏)界,於有情的心續上,猶如寶藏處於地界內,雖自體 不為垢所染,然而同時處於具有客塵輪迴行相,猶如水與冰之喻,《禪定王經》云:
「清淨明澈並光明,不動且是無為者,
 此等即是如來藏,從本安住之法性。」

以及阿闍黎龍樹的《法界讚》云
「處於地內之流水,無有垢染清淨住,
 於煩惱內之智慧,也是無垢而安住。」

如是所說了義如來藏的存在理趣,是不可思議的。此如來藏,從自體性來看,於 輪涅中,沒有好壞而平等,《大乘莊嚴經論》云:
「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
 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

如是廣說者,密意指法性不變之圓成實性,《寶性論》云:
「如是如前後,不變之法性。」

 六、三種補特伽羅

從客塵偶存的階段,分成三類:《寶性論》云:
「有不淨有淨,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眾生菩薩佛。」

其釋云:
「謂不淨時,名為眾生。不淨淨時,名為菩薩。於善淨時,名為如來。」

同理,三乘等差別,十地五道等高下分類,相異諸建立,善惡眾趣、聲聞、獨覺 、菩薩、佛聖者等等高下善惡一切顯現,譬如陶瓶、木瓶及寶瓶等,顯現好壞不同, 但這些瓶內虛空,沒有好壞,而是平等,同此,法界勝義諦自性光明,無有好壞增減 ,而是遍於一切,如同《寶性論》云:
「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過功德畢竟,遍至及同相,
 下中勝眾生,如虛空中色。」

或問:前述三類偶存的階段是說什麼?答:指能障如來藏之垢塵,由脫離及未脫 離的不同,而分成輪迴與涅槃,如同《寶性論》云:
「煩惱網所覆,定說為有情,
 煩惱若脫離,能說為佛陀。」

又此三階段,以大障闇所障的異生,僅有部分功德外,無有也。對如來藏的垢, 依明空對治力量的大小,依次變薄,為聲聞及獨覺阿羅漢,其功德增勝。已登地的菩 薩等,比一切無知未斷者,更為增勝,而脫離一切障的佛陀,則顯為最增勝。是故, 此法界勝義諦,聲聞獨覺及菩薩底下三種聖者,猶未能如所見,而住於資糧及加行道 者,僅能意伺信解,而不能現見,見道及修道二類,只能見到部分,如同小孩從孔隙 一瞥陽光,而未見全遍的太陽。彼等僅見法界功德之部分外,未見完滿的情形,如前 《寶性論》云:
「非言語所說,第一義諦攝,
 離諸覺觀地,無譬喻可說,
 最上勝妙法,不取有涅槃,
 非三乘所知,唯是佛境界。」

於佛地,自性如何現前?完全能圓滿現見,如同《寶性論釋》云:
「如同雲蔽虛空之太陽,具部分智慧海,雖有清淨心眼之聖眾,猶未能完全 看見,唯世尊法身清淨智慧無邊,遍看無邊所知,周遍虛空法界。」

 七、二種斷德

或問:如此則於有情界上法界自性光明,本來具有,諸有情皆成為二資糧已聚, 二障已斷的佛陀了?答:不是。其理由為:有二種斷德––自性清淨及離垢。

自性清淨之斷德

第一種是法性自性,從無始來,住於大清淨之性理,無有變化,運轉於一切佛境 ,顯現智慧,《莊嚴經》云:
「妙吉祥!心者,自性光明故,僅只於以一切客垢煩惱而煩惱,非以自性煩 惱。以自性光明而無煩惱性。於無煩惱,無有以對治來斷煩惱之對治。」

《二萬五千般若經》亦云:
「帝釋!如是云何?於彼有情有生或滅?答:善現!非也,何以故?有情從 本清淨故。」又云:
「色以自性光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自性光 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乃至一切相智,以自性光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

如是廣說,超脫識法及從一切障決定解脫故,此自性之斷德,於勝義法 性從本具足,法性圓成性是以自性清淨之故。

離垢之斷德

第二種斷德,是將客障以相宜的對治來排除。如前所說,以道未淨除,於根已有 的功德未顯現,雖於有情之階段已有,但於本宗義不成為過失,因為本宗不主張: 「諸有情是已離一切障之佛陀。」

 八、二種證德

同理,證德也有二種:從本法性自明所通達之自生智,及以修道力所通達的依他 智。

自生智

第一種是能通達勝義法性各個自明,般若自生智,具有出世間之義相,如經云:
「自明他明一切明,遍知遍明勝義者。」

如是本然的斷證二德,勝義的住理,於自體性齊備,如至尊彌勒云:
「於此無所斥,亦無所建立,
 於真性正見,正見則解脫。」

依他智

第二種是以修道之力來通達並擴展之,以「等引」積聚智慧資糧,以「後得」積 聚福德資糧,現證離邊的功德,稱作「不顛倒的圓成實」,如同《經莊嚴論》云:
「前後雖無別,一切障垢無,真如許為佛。」

 九、結論

此處世俗以自體性空及勝義以他性空之方式,於中、末法輪,如其所應而開示。 特別是空所依事之如來藏,深明無二智之存在方式,是於最後教誡的經藏中廣說。

註釋
此處指出「細品內中觀」或「了義大中觀」是依據釋尊的第三法輪;「唯識宗 」也是依據第三法輪,但二者見解大不相同。
此頌中的「界」,指「如來界」,即「如來藏」,其自性對「有類別(區分、 分割)義相」空,對「無類別義相」不空。
此頌漢譯《寶性論》作:「無為體自然,不依他而知,智悲及以力,自他利具 足。」
此頌漢譯《寶性論》作:「本際中間際,及以後際等,如來真如性,體不變不 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二七作:「憍尸迦,於意云何?若諸如來應正等覺 ,經殑伽沙等劫住,說諸有情名字,此中頗有有情有生有滅不?天帝釋言:不也大德 ,何以故?以諸有情本性清淨故,彼從本來無所有故。」
本文依據敦珠法王的《寧瑪派教法理論略詮》譯出。此中主張大中觀宗的如來 藏是依據第三轉法輪,其思想比同屬第三法輪的阿賴耶識等唯識思想,更為高超。依 格魯派的看法,如來藏是空性的異名而已。依寧瑪派的看法,如來藏雖非諦成,但是 其世俗性質,具有種種功德。本文之段落標題,由譯者依內容列上。

上師示疾有感

上師示疾有感

慧泉

最近數月間, 劉上師示疾,住院、開刀、照鈷,….與病魔周旋,示無常之法 。至今,大抵痊癒了,也開始恢復講經說法。弟子深感師 恩浩蕩,因果之可畏,有不可已之言,略陳一二。

上師性素謙退,每言其病乃自家之業,「縱使千萬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有古人自反自省之意,是一位修行人所應有之態度。從另一角度看 , 上師為藏密甯瑪巴法王敦珠甯波車法嗣,得其傳承,為第六代巖傳派大阿闍黎, 及漢土演密教者,負責恢宏甯瑪派並以反哺漢土之職責,譯經、傳法、建塔、建廟, 願心弘大,平時更不斷為弟子加持,求家庭、子女、疾病、學業、以至「拋斡」,試 想想:背負了多少因果業力。故此,吾人可以說 上師之病,乃為弟子以至其加持過 的眾生而病。至若說密宗山菩提塔能夠使刀兵劫息,能夠保護寶島十分一生靈的話, 則言 上師為臺灣二千萬人的安危而病,也不為過。簡言之, 上師之病乃為弟子而 病及眾生而病。

本來,「人之大患,在有我身。」既有此四大和合之身,四大不調時,不免有病 。敦珠甯波車高為法王,也不是一樣示現有眼疾、肩痛、氣不調的病。臺灣慈濟功德 會證嚴法師不是有「絞心痛」的示疾嗎?凡有此四大和合之人身,便不免於病。但菩 薩的病和眾生的病,畢竟有異。換看另一位八十歲的老人,若是經歷像 上師的住院 、開刀、照鈷….早已經不是如此健態了。

上師畢竟是大菩薩,願力不可思議。需知他即如當年之維摩詰居士之「因以身疾 而廣為說法」,讓吾人知道人身無常、有苦、無我、空寂,而勿生憂惱及更精勤「上 求佛道」。

以下,敬錄《維摩詰所說經》一段以證吾說: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 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 ,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 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 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 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 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 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邱井,為老所 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諸仁 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 、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 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密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 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 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 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為臭皮囊之身,如燄如芭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浮雲如電,是四大之假和合, 必歸消滅。故知「此身之可厭」而「樂佛身」。要解脫此身,要從「戒定慧解脫」, 從「四無量心解脫」,從修「六波羅密以求解脫」,從「三明、六通、三十七助道品以 求解脫。」其言是多麼剴切啊!

故此,弟子非常慚愧,深覺過去之不精勤,自今日起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開始,「不敢放逸」,並謹守金剛乘學人修持 四大原則,努力以赴。更希望臺港澳各師兄弟人人奮起,精進不懈,在 上師領導下 ,無私奉獻,弘揚甯瑪派。

銳之按:「古人云:﹃擬人必於其倫。﹄謂用作比喻,必以其類。維摩詰之與余, 有天淵之比,淵也何以比天,此文之作,徒令人齒冷,增我汗顏。本刊風格絕對自由 ,創刊以來,祇將某同學所寫﹃修拙火﹄一文,依宗規不予揭載,加以取銷。故本文 仍用,並盼諸位作者多賜投稿,以充篇幅為盼。

至所抱微恙,已逾半年。而能重者變輕,長期縮短,則 上師、本尊、空行、護 法、諸佛菩薩加持之力,不容否定。而示疾則吾豈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