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師頌

讚師頌

沐恩弟子卓之龍楚敬頌

蓮師座前大弟子 毘盧遮那大譯師 從梵譯藏大總持 大圓滿教正遍知

值此蓮師授記時 繫持傳承生漢土 大媽慈愛逾己出 慧命如絲觀音護

幼承庭訊世學足 長入軍旅運帷幄 復側痒序為譯師 其間廣參善知識

髫齡諾佛呼劉仔 復炙多傑覺巴尊 成年虛老認佛根 貢噶佛爺四灌持

敦珠法王付傳承 令將密法哺漢土 精譯甚深幻化網 及古西藏佛教史

弘法利生為職志 普傳靜坐廣開示 結緣弟子以萬計 受密灌者亦百數

傳阿閣黎逾三十 法幢遍豎具緣處 席不暇暖勤祐怙 共成學會六加四

密宗山上豎金塔 復設關房有數十 更修大圓滿廟寺 建立蓮花光淨土

為感諾貢法王恩 圓滿傳承聖教住 此為上師之心志 於此吾等當憶持

上師說法四十載 隨緣著作亦等身 功圓駕返密嚴土 眾生頓失大依怙

圓寂正值佛誕月 又是蓮師成就時 其來有自誠可徵 其去自在復堪證

為求上師更垂慈 吾儕承恩諸弟子 應以師志為己志 建立共識勤修持

維繫法脈勿令失 護持道場盡本分 成大圓滿為嚴飾 務令寧瑪根深植

祈請上師金剛持 哀我愚蒙無知識 時賜加持並提撕 圓證菩提入佛智

緬懷雙親

緬懷雙親

劉可復

幼時,與 父親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多,但又有二、三事,仍留下一些依稀的印象。

我的童年,除了回鄉避戰亂那一年,大部份都在廣州度過。回鄉前,我們與 祖父母同住在姑母那座位於廣州市東山區的西式花園洋房 內,樓高三層,四面築有高牆。從大鐵門到樓房,要走一條長長的石屎(水泥)路。左邊的花園面積較大,除了安放一張石桌子和四張石椅 子外,尚植有二株粗壯的米仔蘭樹和一棵筆直的玉蘭花,樹約三層樓高。路右旁的花園,則種有二棵黃皮樹,可惜黃皮果肉少,不大受小孩 們歡迎。這棟房子,除了家人外,尚住了姑母忠心耿耿的兩位女傭和 父親的兩個年輕勤務兵。一屋十數口,熱鬧非常。

虛齡五歲那天, 父親請了一位老師,為我啟蒙「開筆」,算是我正式求學的開始。當時 祖父、叔父和父親都坐在一旁,儀式簡單而 隆重。

祖父是一位讀書人,治學和給子女傳授學問,都非常嚴謹。他律己守禮,每逢有客到訪,無論寒暑,必穿長衫整冠迎接。送客,則必親 自送出大門,深鞠躬,直立於大門外,待客遠去,才折返屋內。我們雖同住一屋,幸好 祖父決定,教導第三代是兒女的責任。否則,以我 得過且過的求學態度,如由 祖父教授,皮肉之苦,肯定不能避免。

每天清晨起來,姊姊和我與父母同往 祖父母房間叩頭請安。除見客外, 祖父大部份時間耽在房內,看書、練字、作對聯、寫詩或整 理文章。每日三餐亦足不出房。每天飯菜弄好後,必先端進 祖父母的房間,然後才端出飯廳。小孩與大人分廳用膳。我們小孩用膳的地方 ,是飯廳旁的內廳。有一年,我發高燒,父母買了一個大冬瓜,白天,我抱著那個與我身長相若的大冬瓜,便睡在這內廳的地上納涼。

五、六歲那年,國內內戰不絕。我們與 祖父母、叔伯等遷回故鄉避難。 祖父在故鄉輩份既高,文章道德又深為鄉親敬重。他們不但 騰出一間獨立庭院給我們一家三代,還不時挑來一籮籮的合時水果,如荔枝、龍眼等,放在大廳上,食之不盡。

每天傍晚飯後, 父親總是陪著 祖父,往村中祠堂前的堤岸散步。有時我也跟在後面,一邊跑,一邊聽他們聊天。故鄉的水閘,曾因 日久耗損,修理工程所需資金,非鄉人所能負擔,故求助於 父親,方得以完滿解決。相信修閘時, 父親還料想不到日後會在堤邊散步。 記得 父親講述孟嘗君食客三千和狡兔三窟的故事。事實上,故鄉從來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窟。中國人素重鄉土之情,無分貴賤、貧富。所以 「鍾儀幽而楚秦,莊舄顯而越吟」;孔子亦有歸與之嘆。不過,到了我們這一代,鄉情畢竟是淡薄多了。

父親那一代,社會推重的,仍是「嚴父、慈母」那套規範。在我的記憶中,似乎甚少與 父親一起嬉戲。不過,在故鄉居住的這一段日 子裏,我個人的自由度很高。在節日裏,可與其他小孩一起舞草龍。平日亦會閒中偷偷地和兩三位小朋友溜到村後樹林附近的曠地上生火煮 吃撿來的雞蛋。

在故鄉住了約一年光景。雖然是短短的一年,我卻做了一件畢生難忘的事情。假如今天我的小孩犯了同樣的過失,我很難想像我可以像  父親一樣,不責罰犯錯的兒子。

故鄉的小學,設在祠堂之內。有一天,祠堂的大堂,放置了幾罈白酒,留待數日後鄉人舞獅飲用。當天,小息的時候,同學們都在大堂 內嬉戲,我和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同學,卻偷偷地開著酒罈,舉起小拳頭,玩「剪刀、石頭、布」遊戲,贏了的,可偷飲白酒一碗。我如 有神助,成了長勝將軍,白酒一碗一碗倒進喉裏。上課鈴響時,頭腦雖然清醒,兩腿卻不聽指揮,在幾個小淘氣的攙扶下,才勉強走回自己 的座位。不過,無論我多努力,總是無法在椅子上坐穩。老師沒法,祇好派人把我抱回家。路上我睡著了。但一到家門,我馬上清醒過來, 使勁地用雙腳挺著門框,不肯進內,哭著大叫:我不要進去,爸爸會罰我的。父 母親聽到哭叫聲,從屋內跑出來。 父親從鄉人手上把我 接過去,好言安慰。我心中一寬,倒頭便醉睡過去。這一睡,竟是二日二夜。村中沒有大夫(醫生),父老鄉親們用盡不少方法,總是不能 把我弄醒。第三天的早上,家人擔心極了,決定把我抱到市鎮上看大夫。幸好,一位鄉親終於用「刮痧」這土法把我弄醒,大家才鬆了一口 氣。這一次闖的禍,在我記憶中, 父親從來沒有在我面前提過。或者,成大事業的人,都不記別人的小過。 父親的後半生,幾乎全無保 留地奉獻給佛學。他立志要將西藏密乘普及於漢土--從香港到台灣,從澳門、南洋各地到歐、美各洲。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他到過世 界上不少華人聚居的地方。到了耳順之年,他還奮力學習藏文、翻譯佛經。因此,與兒孫相敘天倫的時間很少,閒話家常的次數,真是屈指 可數。

母親的私人空閒較多,與我們一家四口相敘的時間亦較長。閒時她喜歡與她兩個小孫講我兒時舊事。一九八一年我的兒子滿月那天,父 母和姊姊一家從台灣來港,真是熱鬧極了。 母親顯得份外高興。自此以後, 母親每年總有四、五個月住在我家,弄孫為樂。在過去的三 十多年裏,我因讀書或工作關係,連續住滿一個月或以上的城市有廣州、澳門、香港、美國的紐約、澳洲的布利斯班、菲律賓的馬尼拉、印 尼的雅加達、加拿大的溫哥華和愛爾蘭的科克,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亦認識一些,但一位這樣完全忘我的 母親卻不多見。她對孫兒真摯的 愛,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懷念。猶記得我十一歲那年,與 母親來港與 父親團敘, 母親隨 父親學佛,每天念經修法,她常常說:在廣 州時,她求佛加持,希望能早日來港與 父親團敘。現在已一無所求,念經是為兒孫祈福。從不少事例中,都可看到她那無私的愛。

一九七三年,我從美國回香港工作。收到薪資的頭一天,很高興,將它交給了 母親。 母親將一半給我作零用。那時,我的月薪是一 千美元,折合港幣五千元,五千元的一半已是一相當不錯的數目。幾年後,到結婚時,才發覺平時揮霍太多,積蓄竟無法支付結婚酒席所需 的費用,因此想取消設宴這一俗例。 母親說:你以前每月交給我的錢,我已代你儲下來,留待你結婚之用。現在,翻閱婚宴時我拍下的照 片,看見當時的歡樂情景,便禁不住想起 母親。婚後, 母親說:「你已有了自己的家,每月的薪金,不必再交給我了。」自此以後,她 祇接受象徵式的零用錢。

母親出生於大家庭。她祖母去世時,國父孫中山先生亦參與扶靈。 母親年青時,是一活躍、裝扮入時的摩登女士。她受過良好的教育 ,畢業於師範學院。婚前,在廣州的財政廳任職,婚後,曾任校長。自避居香港後,家庭經濟拮据異常,幸好 母親持家有道,一日三餐從 未間斷。我們出來工作後,家庭收入有所改善, 母親理應可以買些喜愛的飾物,尋回部份往日的影子。可是,我們給她的零用錢,除了用 來請我們外出晚飯和購物給孫兒外,餘下的便統統存放在銀行裏。她日常穿帶的,不少是我出門公幹或旅行順道帶回來的廉價飾物。約十年 前,她有萬多元港幣存在我處,我代她投資,賺了約七、八倍的利潤(這是她個人的福報),對她來說,那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我提議她用 來買些較像樣的金飾。她雖然很高興,但還是把錢存在子女處,分毫不動。孔子說:「及其老也,戒之在得。」經過一段漫長的窮困日子, 生活開始穩定下來,本來正好享樂人生。得到這意外之財,更可說是天公美意。 母親雖然很喜愛穿戴珠寶飾物,但仍然緊守孔子的戒條。 這種無欲無求的品格與情操。又豈能不令人肅然起敬!一九九四年,她離開我們的時候,不見留下任何新的飾物。她的銀行存款,除了身後 開支,竟尚有餘款。一個對物質無求、無私忘我的 母親,又怎能不令人懷念!

母親溫文儒雅,不愛串門子。雖處於逆境亦能泰然視之,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從故鄉回廣州的五、六年裏,她身兼父母二職,歷盡艱 辛,但在我的記憶中,她從未發過脾氣,更不會大聲罵人。無論多委屈,都默默承受,絕不委過他人。無論我犯了什麼過失,她祇是好言相 勸。家中事無大小,都不需我們操勞。雖然自我六歲起,家中已一貧如洗,但姊姊和我,在家中仍恍如小姐、少爺,肚餓祇需張口,家中細 活,全不用我們做。直至我二十多歲,往紐約念研究院時,才開始學煮飯、燒水和釘補破衣襪。

母親從來沒有期望我成就大事業。一個深受時代劇變創傷,體驗到「富貴如浮雲」的人,可能已沒有了對兒女「成龍成鳳」的渴望。不 過,我念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她開始鼓勵我立志上大學,讀一專門學科,工程師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職業目標。「切勿從政」是她對兒子最深 切的期望-- 父親在我們姊弟年幼時,正因從政,被逼遠走他鄉,給 母親留下了一個難以磨滅的陰影。因此,我念書從沒有受到甚麼壓 力。記得念小學五年級的一個晚上, 母親坐在床沿,為我溫習翌日大考的科目,我則臥在床上回答她的問題。問題沒有答完,我便往尋周 公去了。 母親沒法,祇好為我蓋上被子,讓我尋一個甜蜜的美夢。人生如夢,或許真的不應過份執著。

上中學後,我溫習功課,已無需 母親協助。某年暑假, 祖父寫了一些詩寄給我們。為了使子女能讀 祖父的文章, 父親決心抽出 多個週末,教授我們中國文學--從古風到絕律,從平仄到押韻,按部就班;古文則以《古文評註》為課本,由《左傳》講起。當然,少不 了要講解 祖父用駢文寫的《第二庚子自述駢言》。文章一開始,便令人唏噓不已:「生科舉時代,不能由科舉出身,作文章工夫,那得有 文章名世。則以小時了了,惟日孳孳。陸士龍敢詡才多,陳太邱實緣愛博。….」文章引用典故甚多,而我又受資質所限,少時  父親雖然解釋詳盡,現在重讀,卻已忘記八九,想來實在令人氣餒。

父親文思敏捷,博聞強記,古典文學知識博大而深厚。他教書時,往往隨口背來,每遇典故,必詳細解釋如數家珍,於文章義理,則甄 析纖微,發人深省。例如講《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時,詳細解釋整件事的前因後果,作者的刻意描述與伏筆,使我們得以明瞭「遂為母 子如初」的真意,洞悉世間貪瞋癡之為害--雖同屬母子,親情亦有多寡之分。 父親的耳提面命,引發了我學中文的興趣,亦使我深受儒 家思想的影響。可惜我好逸惡勞,未能多下功夫,令致今天有讀 父親遺詩而不能盡明的悲嘆。

少年時, 父親與朋友茗茶,常帶我同往。世叔伯中,亦有民國時官至師長、軍長、省長,或曾雄據一方或曾富甲一地的人士,可惜時 移世易,富貴不再。亦有文人雅士,談古論今,真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使我從中汲取不少待人接物的道理。 父親對我交友 亦相當重視,常說「觀其友可知其人」。我念中學時, 父親鼓勵我邀請好朋友回家,以便觀察,免得我誤交損友。 父親也常跟我們談立 身處世的道理,要我們以「聰明難,聰明而糊塗更難。」為座右銘,又反覆教導我們不應「為五斗米折腰」,要有「不食嗟來食」的骨氣。  父親一生秉承 祖父讀書人的風骨,為官清廉,甘於淡泊。避居香港後,在艱苦的歲月中,仍能貧賤不移,堅守本份,使人不禁想起孔子 對顏淵的稱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父親排除萬難,努力學習佛法的毅力,也實在令人折服。

父親窮畢生的精力,弘揚佛法而不謀名利。勞苦奔波,心力交瘁,卻永不言倦。作為兒子的我,竟不能分擔片憂,每思及此,不禁戚然 神傷,默然背誦 父親所教之「蓼莪」古詩: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復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禮讚福德法幢上師祈禱文

禮讚福德法幢上師祈禱文

陳國政恭撰

敬禮上師福德法幢尊 三寶自性悲智功德深 傳法教授法海流甘露 師恩浩蕩知報祈加持

敬禮三身福德法幢尊 母病至孝欲拔入密乘 事師廿二盡得其真傳 如母有情救度祈加持

敬禮至尊福德法幢尊 澹泊無求名利與恭敬 八風不動安忍堅毅生 念死無常出離祈加持

敬禮清淨福德法幢尊 嚴戒精進聖賢所讚歎 誓句清淨為眾生頂巖 如護眼珠持戒祈加持

敬禮持明福德法幢尊 口授生圓次第殊勝訣 密修法要功德煖相生 依師教修相應祈加持

敬禮譯師福德法幢尊 荷負蓮師家業學藏文 密續儀軌譯漢筆簡潔 譯經事業圓滿祈加持

敬禮大慈福德法幢尊 為引眾生拔出輪迴苦 應病與藥開示甘露法 摩訶醫王與樂祈加持

敬禮大悲福德法幢尊 眾生病故師身悉代病 尋聲救苦觀音之化現 自他相換堪能祈加持

敬禮大智福德法幢尊 五毒轉成五智生圓修 且卻本淨妥噶自解脫 原始普賢現見祈加持

敬禮大願福德法幢尊 誓度眾生菩提願心深 港台星馬宏法席無煖 菩提勝心堅住祈加持

敬禮大行福德法幢尊 難忍難行能忍亦能行 福德遍滿塔廟豎法幢 依教奉行如理祈加持

敬禮遍主福德法幢尊 深信因果開示安樂法 斷執利他轉迷而成悟 三種智慧增長祈加持

至誠禮讚師尊祈禱力 懇請善住娑婆轉法輪 成熟有情圓滿師大願 蓮師教法殊勝廣弘揚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讚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讚

周德敬撰

頂禮善逝無畏金剛智 敦珠法王導師聖依怙 正遍智覺唯師福德稱 天人師尊聖者法幢豎

大幻化網清淨傳承者 圓滿具足如來功德海 那也東初最上兩足尊 根本具恩上師我敬禮

福德法幢最勝大導師 已入殊勝無住大涅槃 一切清淨自在喜安住 利益群生成就範千古

師恩浩瀚衷誠作語述 功德宛若虛空無盡止 憫我愚蒙過失請寬容 無以週全頌讚祈納受

是何勝緣逢遇善知識 承師教導吾儕得解脫 依於父師教授以修證 恩海難量弟子當念報

上師功德殊勝妙云何 大悲甘露不斷流加持 能拔眾生煩惱病厄苦 金剛總持聖者之化現

得睹師容頻增無上福 不墮三途修持速成就 言語無盡敘述難宣意 滿足所求師尊之悲願

殊勝密法引導入菩提 苦口開示妙音轉法輪 色身示現病厄苦無常 為最悲憫愛護師之心

如同慈母憶子心相繫 須臾不離菩提之教誨 此乃正覺垂矜所悲攝 無上教法受用恩難量

為今密法傳播得廣布 諸多事業遺留我等眾 作為加持資糧由此生 以示法緣未斷永續傳

無上瑜伽密乘諸學人 萬劫難逢依怙今已失 即身成就勝法應修持 師尊攝受悉地決定證

具德總集漢地演教者 舒囊卓之贊青正遍知 稽首祈請慈眼視群生 大悲方便應願度眾生

善逝福德法幢上師尊 虔誠敬禮渴仰作祝禱 普為無餘眾生作饒益 承願安住娑婆轉法輪

於此恭敬祈願作懇禱 祈師悲憫末世群生眾 能得堅信廣植菩提根 真切祈禱加持任運成

誓願永滌諸惡淨無垢 如法持守清淨三昧耶 蓮師事業無盡廣宏揚 利樂有情一切悉圓滿

福德法幢上師讚

福德法幢上師讚

沐恩弟子
卓之龍楚敬頌

 (一)

福智雙運導群迷  德學俱優通二諦
法緣清淨演深密  幢旛遍豎漢人地
上弘下化無暇席  師承三尊佐千寄
讚佛五智依緣起  祈師加披證菩提

 

 (二)

福慧雙修功德圓  德被三界佛法宣
法演九乘攝群倫  幢豎十地傳密巖
上求下化續前緣  師事三尊承佐千
讚佛五智身俱現  祈師不棄恆垂憐

佐千:即大圓滿之藏文音譯。

珠穗囑言-蓮師對移喜磋嘉佛母之開示

珠穗囑言-蓮師對移喜磋嘉佛母之開示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黃毅英譯自《蓮師教言》

余,鄔金蓮華生大師,

以利自他故修習修法

於金剛座之東

研習並得嫻熟經教。

於南、西及北

研習毘奈耶、阿毘達摩,

及波羅密多教法。

於巴蘇陀羅,余研習作密。

於鄔金地,研習瑜伽密。

於渣呵國,研習兩部密續。

於渣地,修習嘰那耶(譯者按:普巴金剛)。

於星加,修習馬頭金剛。

於馬努泗,修習馬母。

於尼泊爾,修習大威德金剛。

於金剛座,修習甘露。

至乎四部父續及母續,

包括密集金剛,

余於渣那地修習嫻熟。

於自然覺心中修習大圓滿,

了知一切法如夢如幻。

於西藏地,為眾生利樂故而行大行,

於末法時饒益有情。

以此故藏無數巖庫

具德者當能遇。

有幸遇此巖傳法者,

圓滿蓮師之指示!

其說如是。

奇異哉!於此世末,吾之巖傳法將於藏土弘化。汝於該時追隨吾教法者當諦聽!

瞭悟大圓滿之阿的瑜伽為甚難,故當修之!其自性為心之覺性。若能保有人身,汝心即證佛位。

無論大圓滿之教法如何深廣及遍滿,皆可歸納為:勿觀想或造作一微塵許,須臾不散亂。

不明此語者實有此論調之危險:﹁不修即可矣!﹂其心縛於輪迴世法,縱若能勘悟無修之理,必能在輪涅不二中解脫。若得開悟,又能 出於輪迴,煩惱得寂息而住於元始覺中。若不能助汝止息煩惱之﹁證悟﹂又有何用?

然有下座即沉迷五毒者。其不能悟入自性而必墮地獄。

若未證悟某見勿加傳揚!以該見未得見故,心為大空性之闡現。以修為無修故,一切覺受均無執著。以戒行無作故,均為不造作之自然 。果為離捨與得故,為法身大樂,此四為余心中之言,違之無能入阿的瑜伽自性。

未來世之末,眾多邪修者將以佛法為買賣。當此之時,聽吾語者應不離十善行。

縱知覺性與佛無二,當供養三寶。縱已駑心,當以佛法為最內心追求。縱大圓滿自性無常,勿輕其他教法。

縱知佛與眾生平等,以慈視眾生。縱道與地離修與行,勿斷除障之修法。縱資糧超於積聚,勿斷善緣。

縱汝心離於生死,此幻身確實必死,故當於死前修。縱能覺受離思法性,當保持菩提心。縱得法身果位,當以本尊為伴。

縱法身非別處,當探其諦。縱佛果非他求,一切功德當回向無上正覺。縱一切覺受均為元始覺性,勿讓汝心墮於輪迴。

縱汝心要為覺者,當敬禮本尊與上師。縱已瞭悟大圓滿自性,不離汝本尊。不以此住者,口出愚狂、毀謗三寶無有須臾得樂者也。

上師示云:人不思死。人生如山峽之穀糠或羽毛。死主驟至如雪前如風暴。煩惱如乾草著火。生命如夕陽之漸減也。

一切三界眾生以自作瞋心之黑蛇自縛。以自作貪欲紅牛之角刺穿。以自作迷癡之沉黑自障。自我枷鎖於自作慢心之崖。以自作疑犬撕裂 。人卻不知無能逃出煩惱五毒。一切所作只為今生享有輪迴之欲樂。

此生於剎那間跨過而輪迴不斷。來生又如何?復次,命之長短不定,死時無法知而猶如死囚置於斷頭台,每一步均更近死亡也。

一切所生皆為無常而必死。汝不聞過往曾死者歟?汝不見眷屬之死耶?汝不覺吾等漸老?縱如是,與其修法,汝竟忘卻過往憂愁。竟不 恐懼未來之憂愁,汝竟無視下三界之苦。

為無常境所逐,為二法執著之繩所縛,為欲河而奔命,困於輪迴網中,禁於業果之鐐中--縱法之海潮觸及,汝仍執散亂而掉以輕心。 敢說死不能於汝等發生耶?余為如此認為之眾生悲歎也!

上師示云:若銘記死之困苦,則知一切所作均為苦因,故當捨之。斷一切縛,縱何等細。獨居而作空性修。死時任何均不能助,故當修 法以其為汝之最善友故。

汝之上師及三寶乃最佳依怙,故當至誠皈依。修法則為最能助汝心者。幾緊記一切所聞,故法為最可依賴者。

無論修何法,當棄昏、沉與懈怠,戴精進盔甲。無論得聞何法,無與其義離。

蓮華生大師示云:若願修正法者當如是作!心中緊記上師口授。勿思維覺受,否則徒令執著或忿怒,日與夜,目觀心。若意流有任何不 德,於內心離之並趣於德行。

復次,若見他人作惡,當對之起慈。對外境執著或厭惡為極有可能,當捨之。若對吸引之事物執著或抗拒者憎厭,當知皆為心之迷執, 如夢幻而已。

若聞喜與不喜語,知其為空響,如回音。若遇重大惡運或失意,知為暫起,幻之覺受,知本然自性從不離汝也。

得人身為極難,故得佛法而棄之為極愚。只有佛法能引利樂,一切他法皆為世間欺妄。

上師復言:與低下業力者共,只沉醉世間繁華與虛榮而不知業果之熟。未來苦惱比現在更長,故當對三界有情作如母之愛及慈悲。恆常 與菩提正覺心伴。離棄十惡而守十善。

勿與任何眾生作敵:如是作者汝心之迷執而已。勿以謊言或欺詐而得飲食。縱今世之腹可滿,將來必致重負。

勿涉及買賣或利潤:對自他常招散亂。勿執財富為重要,以其為修法之大敵故。

只倚賴食物為散亂之源:保持修法資糧維生足矣。勿住生起執著或厭惡之村落或住處。若身住僻處,其心亦然。離棄綺語減少言說。若 傷他人感情,兩者均起惡業也。

要之,一切眾生無有例外,均曾為汝父母,故勿執著或瞋恨,持心以平和。離棄忿怒及惡言,以笑面而談。

父母之慈愛,縱自犧牲難以抵償,故應於身、語、意敬重。善與惡均來自外境及隨伴,故勿與作惡者為伴,勿住於他人有敵意並引至日 後瞋貪之所。若如是者,徒增自他煩惱。

住於心境平和處而佛法修行得以長進。住於極度執著或厭惡之處只有散亂。住於修法增長之處。

若慢心起,功德漸減,故當離棄傲慢。若逢失望或失意,當自我安慰及輔導,重投於道。

上師示云:若願真修法,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諸惡莫作,勿以惡小。最大之海以涓滴而成,須彌山與四大部洲亦以微塵而成。

勿論布施之小如芝麻許,若以慈悲及菩提心布施,得百倍功德。若不以菩提心行布施,縱給牛馬,功德亦不增長也。

勿作諂媚及泛泛之交,於思維與行為皆誠信。修法以思維及行為皆誠信為首要。修法以清淨三昧耶、慈悲與菩提心為基礎。其中包含密 咒道之三昧耶、菩薩戒與聲聞戒。

大師示云:將所有資糧與財富用於善行。或曰:﹁於死時亦需財富﹂,但若患絕症時,金錢不能減輕痛苦;無論多少侍從,若全無,痛 苦亦不會增多。

於其時,無論有多少隨從、僕人、侍者與財富均無所助也。執著,縱為本尊與法執,均為縛也。富人執著千兩金、窮人執著針線,其縛 一也。當棄障解脫門之執著。

當死之時,色身於檀香堆上火化或於荒野為鳥犬所食,無分別也。只有生時所作善與惡業相隨。汝之惡名善名、食與財富、一切侍僕, 均須拋於身後也。

當死之時,汝需崇高之上師,當往尋之,無師無法覺醒至證悟,故當隨具德上師兒承事其一切吩咐。

上師復言:諦聽,聽從蓮師所說未來世之具福者!首,入於道者當勤精進。過往汝一直沉於執迷法;無數劫中,一切所作皆流轉幻覺中 ,趁得人身立斷此迷執。

一切眾生均為總體無明之黑暗所障蔽。二法起時,由二法執著所鞏固。眾生一切所作均為可悲者。六道眾生之幻困真牢也!

得人生極之難得。得之,只有少數得聞佛名。聞之生信為極罕有。既已生信入於佛法,甚多如固執之牲畜犯三昧耶與戒律而往下墮。見 此等眾生,菩薩亦失望,而余‧蓮華生亦嘆息。

磋嘉,有佛法之處,縱只得人身者均為無數生中積無量資糧所致,然亦擁有六道眾生之一切業也。

其中有聞佛之功德後,燃起執著與忿怒,恐他人亦聞之也。隨於佛之教法,唯恐輪迴能空,此等之執著與忿怒為地獄種子。此等未來世 將生於不聞三寶之地中。

汝等現世或未來世能正聞蓮華生之語者。汝當如是:以善用人生故,需崇高佛法。執著渴求世間聲望而不修佛法者,只為獸中之尊而已 。

若有疑者,當細心思維:擔心此身舒適、此身長久,能得勝利;至愛得利益及擔心仇家報負--此等均為凡夫所有。天上之鳥、地上之 鼠、砂石下之蟻均如是。一切眾生皆如是。

較它有小殺傷力之敵只為獸中之尊矣。若要修法當離鄉里。汝之家鄉實為執著與忿怒之源。

只存可攜之食物與財產,直至捨去食物與衣服之執著。勿保有引致散亂之物。尋找蠻人不到之地,帶有只足維生之食物,離開友伴而獨 居。

首先清淨諸惡,次自觀心!心之自性不滅,然投射於思維,足見其空性。投射出之思維綿綿不斷乃為明了。勿隨思維,勿執明了,放下 專注而覺知其要,自然覺性即生起如法身。

間中修除障法而得加強。若能如此隨余囑言,即可即生證得金剛持。

磋嘉,釋尊教法將末時,深褐忿怒之人降臨,以此故,將吾語藏於棕色犀牛皮之籃中。

其如是說。

鄔金大師蓮華生珠穗囑語圓滿。

此為持明大力哥登以鷹羽於白藏庫東面開發。

三昧耶,秘,秘。

願善。

願善。

願善。

吉祥圓滿。

祈願

上師乘願早再來。

永恆的追思

永恆的追思

劉印蓮

父親終於離開了這個濁世,走時無語,大概是要考驗他的兒女、弟子,如何去完成他的理想與抱負吧!

自 父親住院後,我姊弟倆倍感壓力,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在 父親的大傘蓋下,有事、只會求加持,何曾想過要面對那麼多的事。 他沒有醒來,反而走了,真是好生難過,又懊惱非常;懊惱我錯過了太多機會,何止是佛法?就是文學,做人處事,都沒有學到。如果時間 能倒流,那該有多好。

父親好像地藏王菩薩,為捨己度人而來。他在世上的每一個階段,都承受了過人之重。早年喪母, 祖父在清朝時,雖也曾顯赫過;但 曾幾何時?民國初年淡出政壇後,專心於詩古文詞,著書立說,把數十口之家,交給排行第四,事父母至孝的父親去承擔。因此 父親對當 時的生活,在他的詩、詞中有不少的著墨。如描述 祖父是:「伏案不為疲,蠅頭朝至夕。」而他是:「屢歲困坎坷,四方苦奔走。」又在 其

一翦梅 窮愁
阮孚囊澀一文錢,寒士羞顏,壯士無顏,寄人籬下倍憂煎,米已無存,薪已無存。
章身服缺太寒塵,愧見故人,愁對家人,只圖遮眼徒云云,擁卷茫然,讀報茫然。

舍弟可復出生時,因 二伯父早逝,就把可復過繼給了他,都沒有想想,自己也只有一個兒子而已,真是鶺鴒情深。可復滿月時, 父 親滿心歡喜,寫了

復兒彌月自書聯
我最窘窮,詎竟挺身同患難。
兄先溘世,相期繼志慰幽冥。

其時生活與心境,亦可了然。

遙憶四十年前,在香港的歲月,也並不輕鬆。我們一家在郊區只租了二個房間。當時我剛從廣州來,已是十多歲的初中生,連英文字母 都不懂,在香港是小學已開始讀英文了,升學是一條花錢(補習英文)又漫長的路。其時因要出版佛經選要,而經營了大乘印務公司的 父 親,為了幫助青年學子解決學習上、生活上的難題,引導他們走向正途,而又創辦了學生生活報。

父親深感密法傳漢土較遲,繙譯甚少,於是與李世華、羅時憲、馮公夏、高大添等諸位世伯父及江妙吉祥女士,在浩如煙海的佛經中, 去蕪存精,進行艱苦的選經譯經工作。選稿後如不印行,怕越積越多、容易散失,但卻因資金不足,預約無多,而欠下不輕的債務。在學生 生活報方面,也因 父親以不謀利為宗旨,不求政黨、企業團體資助,甚而不肯賣廣告。然辦報須要人才甚多,策劃編輯,非一人之力能成 事。他又特聘專家,闢專欄解決學生數、理、化上的難題,還要辦活動,給投稿者稿費。單靠賣報紙所得,終不能應付開支。所以當時要不 是 父親的堅持與苦撐,我最應該去工廠工作、或中學畢業後立即就業,以幫補家用,根本不可能進大學,又追隨到當年師範大學美術系名 教授 鄭月波學畫。 父親重視我的前途與興趣,苦心栽培,讓我永遠感恩。

世事滄桑、經濟拮据,並不影響 父親的精進修持。他深覺人生難得,自聞佛法、皈依密乘後,於民國四十八年三月,遠赴印度噶林邦 求法,得到 敦珠金剛上師親書教傳派、巖傳派、及極近傳承表三張,又得無上密大圓滿之傳承,賜名福德法幢(舒囊卓之贊青),又後, 獲贈蓮冠。回港後,因感不懂藏文,障礙讀經,故在六十歲之高齡到台北,追隨 歐陽老師勤學藏文,窮究經典,日夜鑽研、譯作無數。其 時因緣成熟,先後在台灣各地設立金剛乘學會,從無到有,慈悲為懷。為宏揚密教,更常奔走於香港、台灣、尼泊爾、日本、法國、及於美 加。日夜奔波勞累,常置健康於不顧,原是金剛不壞之身,那堪如此運用。故近年來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幸賴台灣各師兄,侍師如父,各盡 所能,悉心照顧,使我這做女兒的,也自歎弗如。其後住進養和醫院,香港師兄更為要給 師父最好的醫療,不惜賣了富嘉閣,雖然我一再 勸阻,均不為所動。從 父親圓寂到火化,各學會馬上成立治喪委員會,只短短一星期,利用傳真聯繫。香港學會更充分表現其效率,事無 大小,均能如期達成,這中間每遇困難,必有師兄出來鼎力相助。典禮當天,親朋故舊、弟子會眾,遠道趕來,擠滿會場,各會會長,分段 主持,梵音裊裊,徹夜守靈。

如今 父親入滅了,仍有未完成的工作,如正在興建中台南密宗山的大圓滿廟,台中集集鎮的上師廟。還有傳承問題,怎得完滿?他的 譯作,如何去研讀?今後金剛乘季刊如何分工發行?各會如何去繼承 師父的願力去宏揚佛法?如何保持聯繫?這種種事情,都有待大家去 努力!

父親在前年已把 祖父的所有的著作、及他的知報廬漫存手抄本等交給我,我也曾向他稟告,先把 祖父一套八本的工具書百日淹通集 做部首索引及注音符號,以方便後人查閱,但目前只完成了二冊。不過最困難的還是 祖父的一廬存稿,及 父親的知報廬漫存,包羅萬有 ,內有論、傳、序、記、銘、詩、詞、燈迷、詩鍾、尺牘等不同體裁,內容博雜,讓人眼花撩亂。人云:「徒讀父書。」在我是仍未達到這 個境界,因為有很多既不明白背景,又不知出於何典?及其精華所在。唯有先行覽閱,再到廣州求教於五叔父,希望外子能夠成全。儘管如 此,在此有生之年,不知能做多少?能否通過父親的考驗?

感恩、懺悔、報恩

感恩、懺悔、報恩

柯萬成

自一九七四年夏天皈依 劉上師,至今不覺廿三年了。廿多年來,自問不是很用功,資質又不是聰明,供養也無需很多,卻屢蒙 上師 傳授大法,由教傳而巖傳,由瓶灌而密灌以至阿闍黎灌,內心非常知足。 上師傳給我們的儀軌,不講不知道,不比較不知道,又是最有系 統而扼要的,與白教的、黃教的儀軌就是不同,簡直就是太好了。只惜個人世法纏縛,教務繁忙,業障深重,許多應做而未做,如廣讀經論 ,勤四加行等,或是看得很少,淺嘗即止。說來真是愧對 上師了。

現在,突然發覺依怙具恩的 上師圓寂了,猛然醒覺到「無怙無恃」的心情,那種孝子思親,風木哀思,肝腸欲搗原是那樣靠近。

弟子業障深重,就恍如 上師旁的一頭牛,檢討再檢討,懺悔再懺悔,至誠請求原諒:

哀我愚蒙無知識,三昧耶戒有闕犯。
我今發露真懺悔,伏祈加被雪除之。

以後,怎麼辦?

以後,該是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也是我們報恩的時候。報恩的方法有很多,譬如

一、我們盡心盡力把會務做好,使會務運作不墜。從身語意三方面做好自己的責任,不敢說做好典範,起碼勤修四加行,打好堅實的基礎。 起初四加行各十萬,再來九十萬,基礎鞏固了,成就也便大了。解脫便有把握了。

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三、放下名利恭敬之心。這次 上師顯示給我們的便是一場「生死大法」。要我們認識「死」,把「死」字記在額頭上,因為無常大鬼,不 期而到,一旦到來,甚麼名利恭敬,富貴榮華都是虛幻的、烏有的。

四、大家共同發心,力促集集上師廟與密乘山大圓滿廟工程早日完成並開光啟用,完成 上師遺願,就是最大的報恩了。

對赤松德真之教言

對赤松德真之教言

艾歷啤嗎恭桑譯英
黃毅英譯自《蓮師教言》

藏王赤松德真獻蓮花以金曼達並白言:奇異哉!大師 ,懇請授予大小乘無砥觸之教法。

大師答言:奇異哉!大王,反覆得暇滿人身具功德之 王為甚難。故當以法治國。

汝或可以竣法治世間法,然對一切有情均有戕害,故當 修習菩提心。

汝或留戀此幻身,然死時不定。白髮與皺紋乃死之兆, 故當厭離並以修法為治。

入解脫道之因為慚愧心與謙遜,迴避過失,故當守諸 戒律、無有破損。

眾生乃慈悲之對象,故對新知離於偏見。引導汝之侍 從,子民及眷屬趣於佛法並支持之,乃為至要。

積聚食物與財富無有滿足,故當用諸佛法為至要,莫令 浪費成敵人與餓鬼之食物。

無虔信無法得口授心要!故當以誠、虔、信、尊崇承事 傳承上師。

以上師為顯示汝本有之佛智故,當向有口耳傳承之上 師求口訣並修之。

以身語意流於凡夫,無法得加持故,當觀身語意為本尊 ,咒及離思維之平等性。

若以身語意馳求並迷於世法,故善巧離有損之伴並閉 於山法為至要。

父母、兄弟、子女及妻妾等為過客。不能與共,故棄 諸染著離於輪迴根本之女伴為至要。

一切成就、榮譽與名聲乃為散亂與障礙之源,故當棄 此生之迷思,並摒除世間八法。

一切覺受、苦樂交纏,為虛幻不實,故知一切所顯與 存在,均無自性為至要,如幻如夢。

意如野馬隨意奔馳,故當恆常以觀心及醒決為至要。

心之自性,無法指示,本然、自生、元始醒覺;故當 反觀覺汝自性為至要。

執心不能留,故於內放下身心,而自觀自然為至要。

一切所造與作,均為心之雙重幻覺,故當放下奔馳之心 ,而於自然境地中自解自脫。

一切成就之欲望乃為企求所縛,故以汝心自清淨、無 功用與企求為至要。

若仍有希冀與恐懼,則不能成佛,故知心之空性與無生 、離成佛與墮輪迴為至要。

奇異哉,吾王諦聽!實如是修者,無有大小乘之砥觸 、密咒乘與教誡乘、因乘與果乘之分別。以此故,大王, 當緊記。

此世之末,大王,汝將斷生死流而滅輪迴。汝邊之元 始覺性將醒來而汝將不歇地成就眾生利樂。藏此教法如寶!

聽此生圓無分之教言,王極歡喜作無數頂禮及繞佛並散金粉。

此為諸乘無砥觸口授之重要教言。

寶之印。

密之印。

托付之印。

何去何從

何去何從

何沛書

上師圓寂了,雖然留下一些未完成的事業,似乎未作最圓滿的交待。實際上,如果你對 上師具足信心的話,一定會肯定 上師如此的 示現,必有其道理。不用疑慮揣測,自亂其心。更不用為將來何去何從擔憂。基於以下因素,你絕對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學會好好修行。

一、法不在多而在「修」: 上師傳授給我們的法已經夠多了,即使你所受的法不多,相信也一定夠。因為一個法,一個明咒,要修到 純熟有證量,恐怕一輩子的功夫都未必達到。(除非你是特殊根器。)譬如:初灌的法就有:「一剎那間,轉成如幻本尊身,顯空如幻,行 住坐臥不離此想為要。」試問:我們有的已受二灌法了,而且也修了好幾年了,那一個真的能夠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離本尊想?或者真的已 親見本尊了?所以根本上就不必去憂心法的不夠,或者少了那一個法,而向外攀緣,這絕對是多餘的。還不如好好的老老實實珍惜 上師傳 給我們的法。一法深入,精勤修持,才不致於空手而回。

二、向會長請益:修法上如有任何問題。各會都有會長在。會長都是 上師特別指派的軌範師-阿闍黎。肯定 上師,必然要肯定會長 。所以大可不必憂慮將來沒有人可以指導你,而心生動搖。尤其在台灣,更是方便,有四個學會的會長。他們親近 上師,幾近二十年,甚 至有快三十年的。一個人能夠依止一位 上師二三十年,其因緣與定力,豈可等閒視之?加上這些會長很明顯都有他們修持的專長與實力, 引導初機的我們,綽綽有餘。你認為與那一會長較為投緣,都可前往請益。相信他們都會非常歡悅且依循 上師的教法來指導。因為會長們 幾乎可說是 上師的心子。他們最能深刻感悟 上師弘法利生的悲願。所以大可放心的虛心求教。

三、最神聖偉大的傳承:別忘了我們都還有一份共同的使命,完成大圓滿廟。大圓滿廟是 上師最大的宿願,也是 上師留下最神聖偉 大的傳承。身為弟子的我們,蒙受 上師的傳法、灌頂、開示,賜予慧命。真可謂大恩大德難報酬。而今, 上師留下了未完成的大業,正 好讓我們有回饋,和積聚福德資糧的機會。此時此刻每一位師兄弟,更應該珍惜,發大願心,責無旁貸的肩負起這神聖而偉大的使命,延續 寧瑪的傳承。出錢出力出心,將無比殊勝莊嚴的大圓滿廟,早日呈現。讓寧瑪的教法弘揚光大,饒益更多具緣有情,才不辜負 上師的漢地 演教。

四、自然隨緣:去留之間是那樣的自然隨緣。學習本來就有階段性,同時也蘊含著因緣條件。我們的 上師一生中也跟隨過好幾個師父 。所以千萬不要有人離去,就冠以背叛上師的罪名,或者加上「退心」的過失。其實修行道上是蠻漫長的,且因緣也是瞬息萬變,要了知一 切是那樣的無常,對任何的變化,要以平常心看待,千萬不要有太深的門派之見,更不要以自以為是的看法曲解事實,徒增許多不必要的是 非。以較寬容,較客觀的態度來面對學會一切人事物的變遷。盡量展現修行者真正最應有的內涵-慈悲與智慧。自然一切一切的紛爭就會止 息。讓大家都能在一個最清淨的道場專心修行。師兄弟間,互相扶持、提攜、尊重、禮讓。不是妒嫉、排擠、杯葛、或攻擊。才不枉費此生 具足這麼好的福德因緣,能親近如此具德的 上師,研習這麼殊勝的密法。願大家互勉之,也至誠摯的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