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明摩尼寶炬生起次第究竟及修誦閉關總要

極明摩尼寶炬生起次第究竟及修誦閉關總要

貢噶上師傳授
陳博濟譯述
劉銳之摘要

嘗謂佛法分顯教與密乘,顯教分聲聞、緣覺、菩薩,為小乘、中乘、大乘。釋尊 說法多年,目的是將佛的知(現代語所謂共識)、見(現代語所謂目的)由「開」而 「示」,使聽者從「悟」而「入」。雖所說智慧,有「聞」所成、「思」所成、及「 修」所成慧之分。且釋尊更有「有說有修有證」,為正法五百年;「有說少修少證」 ,為像法一千年;「少說無修不證」,為末法一萬年。說雖如此,但顯教似重「聞」 「思」,而不「修」。

密乘則不然:先之以灌頂,是具德之上師,以自己所修之本尊,介紹於弟子,是 也。灌頂分四級。隨即以每日應修之儀軌使修,也分為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智慧次 第、名詞次第四級。所謂生起次第,是運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先觀對生後自生, 於是未生令生,已生令起,其次第井然。以下各次第,仿此應知。

每日必修儀軌,隔了數月,必須閉關,最少七日,以自我檢討:是否發菩提心? 知見是否純正?戒律是否嚴守?修持是否精進?如是過失,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 勉。」但閉關之舉,並不如是簡單! 貢噶上師,於此開示甚詳,日前常列舉示諸同 學,以資遵守,其名為《極明摩尼寶炬》。今將全部錄於本刊,以供讀者依照。

 付錄極明摩尼寶炬

   生起次第究竟及修誦閉關總要

(甲一) 生起次第總要(略)。

(甲二) 依修總要著手(閉關):分五

 (乙一) 處:分五

  (丙一) 古德加持吉祥聚。

  (丙二) 無仇敵虞:分三

   (丁一) 外,具土地。

   (丁二) 內,修房。

   (丁三) 密,坐具。

  (丙三) 未為所玷:分五

   (丁一) 鬥爭。

   (丁二) 逆倫。

   (丁三) 孀寡。

   (丁四) 失戒。

   (丁五) 破戒。

  (丙四) 主非三者:分三

   (丁一) 巨魔。

   (丁二) 凶徒。

   (丁三) 慣行黑業。

  (丙五) 無作中折者:分三

   (丁一) 人。

   (丁二) 非人。

   (丁三) 野獸。

 (乙二) 時:分三

  (丙一) 四孟月:分四

   (丁一) 夏孟月修息法。

   (丁二) 秋孟月修增法。

   (丁三) 冬孟月修懷法。

   (丁四) 春孟月修誅法。

  (丙二) 須與宿曜配合。

  (丙三) 座:分二

   (丁一) 午前為初首。

   (丁二) 酉座(或戌):分三

    (戊一) 自在。

    (戊二) 懷攝。

    (戊三) 本尊緣起。

 (乙三) 人須具六不共法:分六

  (丙一) 大信,能入白法。

  (丙二) 大敬,視師如佛。

  (丙三) 大法,得四灌頂成口訣器。

  (丙四) 大戒,重三昧耶修基己立。

  (丙五) 大慧,能明了義見。

  (丙六) 大定,離諸畏懼。

 (乙四) 物:分六

  (丙一) 飲食充足或加倍。

  (丙二) 衣足更易。

  (丙三) 去病緣藥。

  (丙四) 真言緣起。

  (丙五) 防敵武器。

  (丙六) 去魔:分三

   (丁一) 黑芸香。

   (丁二) 芥子。

   (丁三) 三稜杵。

 (乙五) 修持完善方便:分十六

  (丙一) 四支:分四

   (丁一) 依生起因三三摩地:分三

    (戊一) 空三摩地。

    (戊二) 悲三摩地。

    (戊三) 因三摩地。

   (丁二) 近依為自住本尊慢。

   (丁三) 與佛母俱加持入空密者為修。

   (丁四) 智尊降入灌頂印契者為大修。

  (丙二) 心念:分三

   (丁一) 惡:分三

    (戊一) 執持貪瞋。

    (戊二) 煩惱。

    (戊三) 妄念。

   (丁二) 善:分三

    (戊一) 書讀。

    (戊二) 背誦。

    (戊三) 思惟。

   (丁三) 立難行標:分三

    (戊一) 心勿失二。

    (戊二) 專一貫注懸想。

    (戊三) 耐凍死憊之苦。

  (丙三) 初入時:分四

   (丁一) 皈依。

   (丁二) 發心。

   (丁三) 作本尊慢。

   (丁四) 設三食子:分三

    (戊一) 供上師三寶禱求。

    (戊二) 獻護法請作事業,為護中折。

    (戊三) 上地神求為居停。

   (丁五) 結界。

  (丙四) 正入座時:分六

   (丁一) 施魔。

   (丁二) 供地神。

   (丁三) 供四天王:分十九

    (戊一) 石堆上樹像。

    (戊二) 供食。

    (戊三) 去魔。

    (戊四) 淨空。

    (戊五)   (針)轉成寶器。

    (戊六)   (嗡)轉外內供聚。

    (戊七) 各天女充滿虛空。

    (戊八) 獻供真言。

    (戊九) 越量宮食子。

    (戊十) 去魔。

    (戊十一) 淨空。

    (戊十二) 現像。

    (戊十三) 召請。

    (戊十四) 沁入。

    (戊十五) 加持八供。

    (戊十六) 虛空藏真言。

    (戊十七) 供食子偈。

    (戊十八) 請安住偈。

    (戊十九) 觀四天王率眷屬守護關房。

   (丁四) 護輪:分二

    (戊一) 所作、能作、作業,三依無緣慧持。

    (戊二) 非最後不攝收。

   (丁五) 置表緣石:分三

    (戊一) 順緣衣食。

    (戊二) 醫生。

    (戊三) 一切須外來者。

   (丁六) 隱秘:分二

    (戊一) 關期以次增延,並勿告人。

    (戊二) 勿以關中本尊告人。

  (丙五) 起耐苦堅忍鎧甲熱願:分三

   (丁一) 正妙結界。

   (丁二) 中折不生。

   (丁三) 四時行持:分四

    (戊一) 晝於所顯無整恬置。

    (戊二) 晚振心明勿沉勿昏惺鬆而住。

    (戊三) 夜寢併合法性離念就眠。

    (戊四) 翌曙明持憶念作本尊慢:分三

     (己一) 觀身本尊。

     (己二) 口誦真言。

     (己三) 心住離戲。

  (丙六) 修法未圓滿間:分六

   (丁一) 勿利他。

   (丁二) 勿說法。

   (丁三) 勿遷移。

   (丁四) 勿振墊。

   (丁五) 勿洗面。

   (丁六) 勿薙髮鬚。

  (丙七) 修法既滿:分三

   (丁一) 懺謝。

   (丁二) 供酬勞食。

   (丁三) 回向善根。

  (丙八) 上師旨集口授赤道開示:分卅九

   (丁一) 勿著他人衣,沾染晦穢,行持懈怠故。

   (丁二) 過嗜甘旨,易流煩惱。

   (丁三) 食惡則壞體力,不堪難行。

   (丁四) 破戒、孀寡、逆倫、失戒等晦障者,及巨魔手出食物,則行持稽遲 ,起中折障。

   (丁五) 移座墊,則暖相失,起無因災。

   (丁六) 勿庇佑他人,能力壞故。

   (丁七) 勿洗身及垢衣,悉地散失故。

   (丁八) 勿剪薙髮鬚指甲,壞真言力故。

   (丁九) 勿由關內說法,行持相不現故。

   (丁十) 勿作長期誓願,魔趣入故,應漸延長。

   (丁十一) 與人交談,真言難成,故應斷語。

   (丁十二) 應微聲正誦真言,免敗能力。

   (丁十三) 仰臥當掐珠念誦,為自壓勝。

   (丁十四) 身正直住,則氣直行,氣明雙合故。

   (丁十五) 身依禪定七法。

   (丁十六) 勿吐津液。

   (丁十七) 勿晝寢。

   (丁十八) 修法未圓滿間,勿以致亂能所作業,擾憊三門。

   (丁十九) 於彼所修,力求貫澈。

   (丁二十) 所生善惡神通等修持相,勿作任何愛憎取捨分別。

   (丁廿一) 瑜伽者安心著於本位,進修難行。

   (丁廿二) 修法圓滿已,酬勞、供食,亦漸次行。

   (丁廿三) 解界後,數日間,應護關緒,勿遊戲城鎮。

   (丁廿四) 自座三日間,勿容人臥。

   (丁廿五) 修法勿令異三昧耶者得見。

   (丁廿六) 修法勿示他人。

   (丁廿七) 悉地物勿施他人,留自受用。

   (丁廿八) 任起何事,勿遽出關。

   (丁廿九) 最中折魔,應任持之,勿為緣動。

   (丁三十) 依修精勤瑜伽行者,勿茍所得。

   (丁卅一) 食物勿茍食。

   (丁卅二) 勿著垢衣皮裘等。

   (丁卅三) 隨處不茍臥。

   (丁卅四) 排洩物不令人見,勿棄大道。

   (丁卅五) 禁行諸行。

   (丁卅六) 非時勿作。

   (丁卅七) 於一切時行道,最極審慎。

   (丁卅八) 初依難行等禁行嚮導。

   (丁卅九) 繼分晝夜座,權衡行持。

  (丙九) 斷語功德。

  (丙十) 緣起要之所斷。

  (丙十一) 勿壞明點。

  (丙十二) 那諾巴開示:分五

   (丁一) 未漱口勿誦真言。

   (丁二) 以陀羅尼水淨口。

   (丁三) 關房內勿容入內者:分八。

    (戊一) 犬。

    (戊二) 貓。

    (戊三) 孀寡。

    (戊四) 具晦婦女。

    (戊五) 痲瘋。

    (戊六) 逆倫。

    (戊七) 罪人。

    (戊八) 破戒。

   (丁四) 樓上亦勿容行。

   (丁五) 未具口訣:分三

    (戊一) 總(敗真言力者)應斷:分六

     (己一) 蒜。

     (己二) 蔥。

     (己三) 萊菔。

     (己四) 鹽重。

     (己五) 鋒刃入口。

     (己六) 吹火。

    (戊二) 別:分七

     (己一) 務斷舌肉。

     (己二) 自入寢座,勿容人入。

     (己三) 座墊尚暖間,勿容人坐。

     (己四) 衣尚暖間,勿容人著。

     (己五) 勿鬆弓弦折箭。

     (己六) 若於武器,作跨越折斷等行,則護法不悅。

     (己七) 務須避免護法諸三昧耶。

    (戊三) 此外:分十

     (己一) 勿著垢衣及補垢膩。

     (己二) 勿用裂破罅漏玷瑕之器。

     (己三) 兆相勿以告人。

     (己四) 染戒著魔之類,決莫作為護輪。

     (己五) 未置緣石之人,勿見。

     (己六) 增上修持二十三昧耶,亦應善持。

     (己七) 於依誦際,流於散亂,致誦他尊真言。

     (己八) 去魔息病,不精放逸,心自厭倦。

     (己九) 不潔為近緣,及身口意三界未結,所誦真言,勿入根本依修數 內。

     (己十) 補足依修等,勿計入依修數內。

  (丙十三) 諦洛巴開示:分二

   (丁一) 速入加持妙門:分五

    (戊一) 恆應不離自為真實本尊三門我慢。

    (戊二) 念誦數珠每座一匝。

    (戊三) 輒於有情,真實猛起大悲。

    (戊四) 於師敬信之極熱情,啟請加持心續。

    (戊五) 對於本尊意,作殊勝本尊大悲之主尊。

   (丁二) 惡緣現前及因冀慮心亂意想生時:分二

    (戊一) 縱令病死,不斷修持。

    (戊二) 未完全間,誓不為惡緣中折所屈。

  (丙十四) 四座併二座修持:分二

   (丁一) 黎明午前併一。

   (丁二) 日晡與晚併一。

  (丙十五) 佛子寶尊勝開示:分廿二

   (丁一) 心昏沉將入睡時,則振心明,挺起身念,出聲念誦。

   (丁二) 心若掉舉,觀緣不明,則心持三摩地薩埵,微聲念誦。

   (丁三) 若馳散於世法妄念,則省古德忍苦難行,毅然振作。

   (丁四) 脈界澄清暢適時,念誦流利,勿作速成想。

   (丁五) 脈界遲鈍時,起大堅忍,勿作厭沮。

   (丁六) 神濁、舌吶,服牛乳茶等。

   (丁七) 散馳則服骨湯,及嚼紅糖。

   (丁八) 座中勿半掩口言談。

   (丁九) 勿施他人。

   (丁十) 勿加持與護結等。

   (丁十一) 座隙外,勿多作飲食經行。

   (丁十二) 關內物具勿外出,成為悉地散失因故。

   (丁十三) 非關內人及其物,勿令入內。

   (丁十四) 約人翌日入關,如於今日,神明昏散,即彼所致。

   (丁十五) 觀護輪,預無兆相,事後方生,是為晦穢現行,多誦百字明。

   (丁十六) 關中持心:分三

    (戊一) 初首宜鬆。

    (戊二) 中則嚴緊。

    (戊三) 後漸鬆緩。

   (丁十七) 憶知三際妄念:分四

    (戊一) 頓握於無散上。

    (戊二) 心注本尊。

    (戊三) 心注真言聲。

    (戊四) 若起種種苦樂高下,第離貪執,坦然恝置。

   (丁十八) 自入關初至解界間:分四

    (戊一) 勿剪髮。

    (戊二) 勿剪指甲。

    (戊三) 勿振墊。

    (戊四) 勿盥洗手口。

   (丁十九) 界休息等時,於數珠作結,觀緣為忿怒面,置於墊上,令其護墊 ,俾暖相勿失。

   (丁二十) 依修未解間,所修本尊,勿令人知。

   (丁廿一) 解界後,先晤一二誓句清淨者。

   (丁廿二) 徐晤具晦穢者。

  (丙十六) 補缺:分四

   (丁一) 造沙查水施,為利他廣大出生緣起。

   (丁二) 百水食子會供。

   (丁三) 成就二利緣起:分三

    (戊一) 於三依禮拜供食。

    (戊二) 誦百拜懺悔經。

    (戊三) 至石堆四天王像前:分五

     (己一) 供食。

     (己二) 作頌讚。

     (己三) 復請為後作業。

     (己四) 請返本土。

     (己五) 解除石堆結界。

   (丁四) 無間目向日月二方,盱衡瞬視,為壽等日月之緣起。

願    善    妙    增    長

施食儀軌
剎那觀成能仁身明顯  寶器精華悉變成甘露
嗡鴉吽三遍。
增上意樂聖者大施力  不可思議法界真實力
供養諸佛利益諸有情  一切意樂無礙願成就
納摩 沙那哇打他加打 鴉巴囉嘰爹 嗡沙嗎嘩也 沙嗎嘩也吽
恭敬三根本依怙功德  六趣慈憫魔類及債主
歡悅受用圓滿二資糧  二障清淨遍知願速證

願    善    妙    增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