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甯瑪法源歷史讚頌 一 釋迦牟尼佛史略

西藏甯瑪法源歷史讚頌 釋迦牟尼佛簡介‏

讚頌 敦珠甯波車撰 劉銳之恭譯

方便善巧悲憫釋族生

示成道相魔軍悉降伏

有如金山赫赫威嚴身

向釋迦佛足前恭敬禮

釋迦牟尼佛史略

釋迦摩尼佛

我佛來源,許多派不共之說法紛紜,以依所化心之大小而定。

大乘共之說法:受菩薩戒,積集資糧,經三大阿僧祇劫,諸事彼此相同。唯說佛在都史陀天上,成為白幢天子時,已經修成十地菩薩,一生成辦;到娑婆世界,取最後身,成為一切義成王子,以至成佛。

佛本行讚說:我受無上菩薩戒,精進修習,積集資糧。是時有情年皆百歲,但皆盲目昏迷,無人指導;我為救度彼等,故到南贍部洲,示現成佛,與轉法輪。

密乘經續所說,大部份與上列大乘所說相同。不共說是佛在尼連河邊入不動定時,所有如來,鉤召其心,到色究竟天(色身仍在世間,與以灌頂說法。成佛以後,再下至金剛座上,示現成佛。

般若乘說:佛示八相成道,與密乘所說南贍部洲十二相成佛,有所不同。依續上師論說:

法身如如本不動 自性化身多積集

為應有情示現生 從都史陀天下降

由入胎以至降生 工巧明等甚通達

受用后妃示喜樂 旋復出離修苦行

乃至發大菩提心 降伏魔眾而成佛

弘化三轉妙法輪 雙林樹下示涅槃

周遍染汙世界中 度生說法無間斷

西藏甯瑪法源歷史讚頌 卑嗎那密渣教主史略

西藏甯瑪法源歷史讚頌 卑嗎那密渣教主史略

讚頌 敦珠甯波車撰 劉銳之恭譯

無上明空之智悲

佛語如蓮花開敷

能除有情無明暗

卑嗎密渣致敬禮

卑嗎那密渣教主史略

教主鼻尖有白色 ཨ 阿字,凌空嵌成,如欲墮狀。

卑嗎那密渣教主

當金剛薩埵顯現,授記可到中國求法後,教主托鉢至中國,見到詩列星哈,在此一住二十年,得到耳傳全部內外密教誨之傳授。但於經續卻未得之,卑嗎便滿意回到印度,見渣那密渣,報告到中國後受法情況。

當卑嗎正在修行時,有一空行告知曰:「嗟!具福德者,如欲得比以前更深之心要教誨,便應到班星大屍陀林去。」如是授記,說畢不見。他乃往謁教主渣那宿渣,求授最深教誨,教主示以各種神變,如是有戲論及無戲論之灌頂,均傳授之。並偕之到蘭遮山頂,以輪涅不二之行為,作無戲論全部之灌頂,皆付與焉,因此他便全部領悟。及教主傳以極無戲論之灌頂,能赤裸裸之空性;關於大圓滿類之灌頂,教誨及經續,均傳付之,十年當中,已斷疑焉。

其後教主遮那之身體,化成光蘊圓寂,卑嗎大哭發出幾聲痛苦之聲音;教主便在空中顯現,並將五寶莊嚴之寶篋,交其手中,是涅槃後之口訣;因此便得「語不增減,義無錯誤」 之證量。

後卑嗎到東方,作星嘰生波王之福田二十年,又到西方,作達瑪巴那王之福田;留居印度頗久,然後往西藏。

卑嗎年將二百,當藏王建立佛法時,藏地有名楊丁增康波者,能入定七年不動,而眼卻能同時遍見四大部洲。建議藏王,遣派羅渣華二人,帶重金赴印度,聘請卑嗎,王從之。卑嗎覺所化時機已至,允為前往。印度人生妒忌心,以離間語中傷,欲使藏王不再奉請,卑嗎顯現許多神變,藏人始信奉之。

教主卑嗎那密渣,是功德寶源族金剛甘露八部傳承。且向許多持經大德,聞大小乘之經藏,因此成為學者。復從教主畢達咕兮等許多大金剛持,聞所有之續部,依之修持,得大手印成就;而於大幻化網,尤為勝解。其著作有上師除障法、聞智慧論等甚多。

及抵達西藏後,將共同之因果法,及不共心部十三部,由宇渣充翻譯,譯成藏文。而將最深之口訣心要,只秘密傳付藏王及楊丁二人,餘人以非根器,未有傳授;而將譯成之藏文經籍,埋藏於青圃紀宮地下。教主住西藏十三年,前往中國五台山,在釋尊佛法未滅,其身體亦不滅,且於每一百年,在西藏示現一化身,以弘揚心要法,其自己有此授記也。

[/fusion_text]

念珠與法器

念珠與法器

一、念珠

1. 功德念珠,梵名叫做〔缽塞莫〕、「怕那曼那」,亦稱「串珠」、「咒珠」或「佛珠」。是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

念珠之用法及誦真言之功德:

※《木槵子經》云:「若要減煩惱……乃過一木槵子。」
※《數珠功德經》云「數珠者……亦皆得用。」

如何適當使用念珠。「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慎莫驀過越法罪……」(《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佛說木患子經》云:「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滅煩惱報障者,當貫(串)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常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掐)一木患子(今日〔念珠〕也),如是漸次度(掐)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干,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謅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滿一百萬遍者,常得斷百八結業,而得無上之勝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盤。」

《校量數珠功德經》云:「以木槵子念珠持誦可往生淨土」

2. 顆數

一串108顆珠子的念珠代表眾生一百零八種煩惱,及觀世音菩薩的一百零八尊。每一顆珠子象徵觀世音菩薩的一位化身,而珠頭則代表觀世音菩薩的上師,即阿彌陀佛,因此,持念珠者於持誦時如遇珠頭,則不應跨越珠頭念誦,應反轉念珠繼續持誦,此為禮敬上師之意。如跨越珠頭持誦,經云有「越法罪」並遭「永棄」之過失。

表1. 以念珠修持的功德

功德內容 經典出處
  1. 能滿足十種波羅蜜功德
  2. 現身即得無上佛果
《陀羅尼集經》
  1. 生於天上
  2. 去除一零八種煩惱障礙
《佛說木槵子經》

表2. 念珠的顆數與象徵意義

顆數 象徵意義 經典出處
1080 ※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
※金剛界一零八尊各具一零八尊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
《文殊儀軌經》
108 ※成就百八三昧
※滅除百八種煩惱
《木槵子經》
《陀羅尼經》
54 ※大乘菩薩發心到成佛之間的五十四種階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陀羅尼經》
《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
42 ※大乘菩薩修行過程中的四十二種階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陀羅尼經》
27 ※聲聞聖者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 《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
《文殊儀軌經》
21 ※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等二十一位 《陀羅尼經》
14 ※觀音十四無畏,十四等、十四忍
※德,所求勝願皆成就
《數珠功德經》

密乘的念珠以111顆為主,其象徵意義為身壇城的48寂靜尊、52忿怒尊、10持明(持咒成就者),再加已觀為本尊的自己,此共計111。亦有說息100,增108,懷25,誅60

3. 持法

念珠的拿法以左手持珠置心間以拇指撥算念珠,其餘四指下托,右手在左手之前以推送念珠,雙手前後平行擺放,並相距約大拇指與中指伸長之寬。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用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輪到母珠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單用左手持珠亦可。

修法持咒時觀想心間種子字放光加持念珠,念珠觀成本尊收入自身;平時念珠成本尊放光加持自己。用其他計數器便無此方便了。

4. 材料

材料包括木槵子、金剛子、菩提子、沈木、檀木、硨磲、瑪瑙、珊瑚、水晶、琥珀、黑曜岩、象牙、人骨等。

二、法器及其表義

杵、鈴及珠的表義

圖1. 杵、鈴及珠的表義

1. 禮敬類:法衣,帽冠,哈達,項珠

2. 稱讚類:鼓,手鼓,骨笛、法螺,鐃

3. 供養類:佛壇,華蓋,供杯,食子,燈,茶盅,曼達盆,眠香爐,八吉祥,輪王七寶,塔,渣渣,火供瓢,顱器,護法杯

4. 持驗類:念珠,鈴杵,十字杵,普巴杵,淨水瓶,寶瓶,長壽瓶

5. 護摩類:護身符,佛盒,旗

6. 勸導類:法幢,摩尼轉

三、法器簡介

1. 金剛杵

十字杵(Double Dorje)九股鈴杵(Bells and Dorjes)

圖2(左). 鈴杵(Bells and Dorjes)

圖3(右). 十字杵(Double Dorje)

一般為五股杵(圖1),亦有九股杵(圖2)及十字杵(圖3)。原為古代印度的一種兵器,藏密用作表示堅利之智,斷煩惱,伏惡魔的法器。平時將金剛杵和金剛鈴合用,金剛杵代表方便,金剛鈴代表智慧。

修行人用鈴杵結契印是修法儀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 金剛鈴。

金剛鈴的造型為喇叭口,其柄呈半根金剛杵的形狀,即手握部分,中間有般若佛母。內有鈴舌,搖時擊響的舌簧。鈴外部喇叭口一周鏤刻金剛杵花紋圖案的稱金剛鈴。外部鏤刻的圖案多種多樣,其名稱也不盡相同。鈴和杵聯合使用,鈴既是法器,又是一種樂器(圖1)。

3. 金剛降魔杵(普巴杵)(圖4)

金剛降魔杵一端為金剛杵,另一端為鐵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狀、一作怒狀,一作罵狀。此法器通常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甯瑪派(紅教)的「普巴金剛」法,使用此杵,故又稱為「普巴杵」。

4. 曼達盤(圖5)

密教用以修資糧道,增長福德智慧資糧的法器。通常固定擺 在供桌上。盤內通常裝置七珍八寶或米。。

5. 手鼓(圖6)

西藏密宗的手鼓,修法時代表讚頌諸佛菩薩的功德,配合金剛鈴、金剛杵使用。

6. 顱器(嘎巴拉)(圖7)

顱器為西藏密宗修法時,常見的法器之一,是以人類顱骨所製作的容器,取其無常之意。

7. 哈達

哈達(梵文 kha gtags)為西藏佛教禮敬用品,為一種長條狀的絲織品,長度從三、四尺至丈餘不等,有白、黃、藍、紅等顏色。

在西藏,凡婚慶及一般親友間的往來,或晉見達賴及地位崇高大喇嘛,皆呈獻哈達以示敬意。在西藏各種禮節中,「獻哈達」是最為普遍、最恭敬的一種。此外,哈達的顏色及長度,要視接受哈達者的身分而定,凡愈尊貴者愈長,顏色則以白色最尊貴,代表純潔、崇高。

8. 食子(圖8)

食子是藏傳佛教中,以糌粑或熟麥粉作成,用以供養佛菩薩、本尊或諸神施食眾鬼的食品。又稱「朵馬、多瑪」。藏語「多」字意義為「放」,即為供養並獻出之義。「瑪」字為「地」或「母」之意義,即一切普及,無所不載之謂。

                                普巴杵(Phurba)曼達盤(Mandalas)鼓(Chod Drum)嘎巴拉食子

圖4. 普巴杵(Phurba)圖5. 曼達盤(Mandalas)圖6. 鼓(Chod Drum)圖7. 嘎巴拉圖8.食子

四、佛塔與壇城

1. 又稱「浮屠」、「窣堵波」、梵言Stupa、藏言Choten

2. 《說文》本無「塔」字徐鉉所加,早期譯為方墳、高顯、台。

3. 塔、佛像、壇城、寶瓶

4. 安臟

塔的佛像

圖9.塔的佛像

塔式變遷

圖10.塔式變遷

塔之表義

圖11.塔之表義

壇城圖

圖12.壇城圖

五方佛壇城

圖13.五方佛壇城

咒力不可思議

咒力不可思議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
劉銳之金剛上師開示於
香港金剛乘學會
弟子黃毅英記錄

甲一、緣起

是次返港,以應舉辦公開講座之請故,舉以「怎樣學密宗」及「咒力不可思議」二題。以選定前者故,後題乃擱。今馬來諸子來造,乃復拾此題,騰出此日略為講說。

甲二、釋題

題為「咒力不可思議」,何謂咒、何謂咒力,復其如何不可思議,當逐一講述。

甲三、四種不可思議

思者、思維也,議者則為討論與批評。不可思議者,以能力智慧境地不逮故,無容揣測與討論。釋尊曾宣示四種不可思議,依次為業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咒力不可思議與法力不可思議。

乙一、業力不可思議

凡夫愚昧,造業不計其果。釋尊云:「倘使千萬劫、所作業不亡,困緣會過時,果報還自受。」墮三惡趣等,亦為業感所致。業者行為也。故云:「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怠業力不可思議也。

乙二、願力不可思議

諸佛菩薩以大願力度眾生,如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加持極樂世界。而願力亦非聖者獨有。眾生中亦不乏非因名利恭敬而為者,此願力不可思議也。

乙三、咒力不可思議

再進即為咒力不可思議,為本會主題,後當詳明。

乙四、法力不可思議

此為大成就者之功德,於此無論矣。

甲四、為何誦咒

乙一、咒與語業

佛法將行為分為身、語、意三業,其中身業之力量雖為直接,但受距離等所限。意為主謀,但其作用亦須得他二以成。語則既有直接力量且不受距離所制。故民亦有言:「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粵人亦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從十善中三為身業、三為意業、語業則作四可知也。故此誦咒能對治語業之不善。

乙二、咒與氣

今之宗教者繁多、或曰外、或曰內。心外求法者固不著重氣之修養,稍事內顧之宗徒、無不以氣為修。如道家云:「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鍊虛合道」;印度教瑜伽者念「唵」等皆是。龜鶴之高齡亦靠氣也。

奘師對第八識云:「去後來先作主公」,氣亦如是。故密宗謂「命根氣」。

乙三、氣之昇華

如是修鍊、僅能作氣之淨化,故難得力用。佛法之咒語,則能以之昇華、其用乃大。

佛法之咒均依梵文、緣自梵天故,最為人熟知者為淨土宗所誦「阿彌陀」。「阿彌陀」,為梵語、義為無量壽、或作無量光、無量幢等、一也。

故白居易詩有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千般百般念,不如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句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如是念誦、口業自無不善,亦能將氣昇華而得力而。

甲五、咒之本義

咒乃諸佛菩薩加持之語、故其力極大,無數劫前,釋尊曾求某咒,然此咒之師已寂,流於一外道者。其要求以骨為筆、以皮為紙、以血為墨方傳,釋尊照辦,所得者六字大明也。

乙一、三密相應

密宗即身成佛之理,以身結印、語念誦、意觀想,得三密相應。念誦者,非偈頌即咒也。密宗念咒以一洛叉為單元。一洛叉者九十萬遍也。若能滿此數,脈氣點皆得昇華。

乙二、咒之異名

漢人常以咒及「咒詛」等混淆,非也。今述咒之異名及義。

丙一、陀羅尼

陀羅尼、梵音、義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其中有如聞持、法持、義持、根持、藏持等。

丁一、如聞持

聞之能持也。

丁二、法持

能持法。

丁三、義持

持諸義

丁四、根持

持六根。

丁五、藏持

持法藏。

丙二、真言

金剛經云:「如來為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故密宗又名真言宗。真言者,能與真如一體,得加庇護念,及應眾生所求。

丙三、明

概誦咒時放收也。能放為氣、所放為明。故有百字明、六字大明等。

乙三、咒之存義

丙一、單名

如金剛薩埵本尊咒(按:咒字於此不錄)。

丙二、名中會其功德

如文殊師利菩薩咒、誦之得加持、生智慧。

丙三、名與尊稱

馬頭金剛咒者是

丙四、名稱加功德

蓮華生大士咒

丙五、全述功德

六字大明咒

丙六、祈禱請求

百字明者是

丙七、祈請降臨

一髮母咒

乙四、念誦之法

丙一、朗誦

旁者聞之、集會時用之。

丙二、闇誦

只自聞之。

丙三、默誦

無聲

丙四、金剛誦

密宗六法中之一。

甲六、咒之力用

咒能淨語業、去四不善、前已述之。誦時上契佛心、以放收故,亦能下度有情。多念咒,能任運得諸佛加持。咒之力用自然生起,如食物之養生,不必考其消化與作用也。

乙一、顯教對咒之尊重。

釋尊於重要經卷中必有咒,如楞嚴咒、華嚴咒。般若經論盡空性,說廿二空,後攝為心經。心經二百一十六字,再收攝為心經之咒也。

甲七、密乘咒力舉隅

金剛乘又名密咒乘,其對咒之重視可知。南北朝時,佛圖澄來漢地遇石勒。石問其本願。答云:只知誦咒者。石問:念咒何用。佛圖澄念時,咒生蓮,此為咒力也。

又赤松德真後,藏王朗達瑪毀法,令僧徒還俗。時見魯青生嘰野些,問之,答謂密宗弟子,再問,生嘰野些念普巴金剛咒已,烏雲密佈,張牙舞爪,王乃釋之。生嘰野些者,蓮師廿五大弟子也。

故修本尊法者,當誦其咒最少一洛,必有力用。餘亦有謂能顯種種神通者,待考。

酬答

問:有謂「心氣無二」者,何也?

答:靜坐中觀出入息,漸次可得心氣無二。密勒日巴尊者亦以此得氣入中脈而得大成就。

問:咒必須上師傳者乎?

答:是,必須具傳承上師親授。

問:咒之長短如何?

答:不一,如楞嚴咒甚長也。

問:念大悲咒有何功德。

答:大悲咒者為觀世音菩薩之願。

問:念咒速度如何?

答:勿急激、勿減字,最好能見咒輪轉。有節奏更佳。

附:前次 上師咒力之開示

咒、藏文為、梵語陀羅尼,義為總持。以持久不忘諸法詞義,為念力與靈驗不測之智力、為其體性。以受持善業,遮止不善法,為其功用。相則為明澈。

後記

此文之作,乃在於八年之前,及後已忘記有此一文,及至近日黎日光喇嘛檢出,舊日承事上師之情境,再現心頭。上師示寂,頓失瞻依。「願力不可思議」,謹祈上師早日乘願再來,於末世示以明燈,指引成佛之路。

外內加行

外內加行

龍青巴法系 (第二佛大界無央龍青巴尊者:1308-1363)

《七寶藏》,《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大圓滿虛幻休息妙車疏》,《仰兌》…

表1. 龍青巴法系

一、轉心四思維

1.暇滿難得

※八無暇: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長壽天、不逢佛世、瘖啞、邪見

※十圓滿:

  • (自)人身圓滿、報土圓滿、諸根具足、意樂圓滿、生正信心。
  • (他)佛出世、轉法輪、教法住世、趣法緣、善友攝受。
  • 思維喻義:盲龜值木、壁上撒豆
  • 思維數量比差:晨星、爪中泥、人蟻比較

2.觀無常

※外器世界無常

※內器世界無常

※聖賢大德無常

※天帝人王無常

※一切喻義無常

※死法無定:壽無播種、死緣甚多、死時無定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死決定至:生已無餘、壽祇有減、死決定有

※死時無論何者對之均無利益之理:所積之財富、有關係之親友、築成碉壘

※努力修行

  •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勿謂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身度此生。」
  •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百丈清規》

怖輪迴苦

圖1. 怖輪迴苦

3. 怖輪迴苦(見圖1)

※地獄:八熱、八寒、無間、邊獄、孤獨獄

※餓鬼

※畜生

※人
三苦:壞苦、苦苦、行苦
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

※阿修羅

※天:五衰(身光變無、不樂安座、花冠枯萎、天衣壞垢、身出汗臭)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妙法蓮華經》

4. 知黑白業

※黑業: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

※白業

  •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 「吾人之造業乃依我們甚久前已忘失劇本而作,驟然發現其於舞台中上演而自己為主角,我們寫下主綫及各個角色,而喜悲劇亦如劇本中陸續展現,一幕接一幕,皆須上演,而修改演出已太遲,唯一可改變者乃為未來寫一不同的劇本。」《敦珠新寶藏前行注譯》
  •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龍舒增廣淨土文‧卷3》

二、皈依發心

為何要皈依?

「皈」是歸向, 「依」是依靠。在凡俗中,人們的心常感到不安。皈依則使自己的心,從凡俗歸向覺醒及純淨。這種覺醒純淨的對象,便是大徹大悟的「佛陀」、正知正見的「佛法」及清淨純正的「僧眾」。密宗再加上皈依集合了這三者自性的上師。

~ 劉上師開示 ~

四皈依真言:南無咕嚕啤 南無勃打也 南無達那麻也 南無生伽也

「四皈依」說明:

  1. 凡皈依者,應遵守金剛乘學會四原則:「發菩提心,正見正知,嚴守戒律,精進修持。」
  2. 皈依之目的:皈依後即成為密宗弟子,進而修習佛法,以達成「佛」之目的
  3. 皈依之對象:上師、佛、法、僧四者。(註:上師為三寶之總集:其心意為 – 佛寶。言語為 – 法寶。身體及眷屬為 – 僧寶。)
  4. 上師之傳承:由普賢王如來及蓮華生大士下傳至 敦珠法王,再傳 劉銳之金剛上師、黎日光金剛上師。
  5. 四皈依梵文之字意:
    南無咕嚕啤: 皈依上師
    南無勃打也: 皈依 佛
    南無達那麻也: 皈依 法
    南無生伽也: 皈依 僧
  6. 皈依戒:
    自皈依佛,誓不皈依一切外道天魔鬼神等。
    自皈依法,誓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自皈依僧,誓不皈依一切外道宗師邪見者。
  7. 念滿四皈依二萬遍後,可請求初級灌頂,經認定許可,俟有灌頂法會時,再行通知。
    【金剛乘學會(依西藏密宗初階(一)》。頁37-38。】
  8. 皈依之益處
    ※入佛弟子數。
    ※成一切律儀之本。
    ※往昔所積業障減輕或永盡。
    ※獲得大福。
    ※不墮惡趣。
    ※人與非人不能為難。
    ※隨一切想,悉當成辦。
    ※速能成佛。

(見密乘出版社《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25頁)

9. 皈依

※共(上師三寶),不共皈依(三根本、三身、脈氣點)

表2. 不同層次的皈依

外皈依 內皈依 密皈依 勝義(密密)皈依
上師
(上師心) 上師 明點 法身 – 體性空
(上師語 本尊 報身 – 自性光明
(上師身、眷屬) 空行 化身 – 大悲周遍

※應止(不皈依外道,不傷有情,不信邪見),應學(恭敬佛像、經典、僧侶)

10. 發菩提心(自利利他):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a. 願菩提心:四無量心,自他相換

  • 慈: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 悲: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 喜: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
  • 捨:願一切眾生離冤憎愛親住大平等捨。

《大幻化網導引法》更指出四無量心應以「捨」帶動,詳可參閱頁59-61。

b. 行菩提心:

  • 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六度: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安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深義不驚忍),精進(環甲精進,加行精進、無厭足精進),禪定(安樂住、解疑、究竟無念),般若(聞、思、修)

11. 懺罪:百字明

※「四力」

  • 召請智慧尊之依止力
  • 發露懺悔之能破力
  • 永不再犯之防護力
  • 本尊之甘露光明充滿全身之現行力

12. 積聚資糧:獻曼達上師相應法

(見附錄21,詳可參考《敦珠新寶藏前行註釋》,《大幻化網導引法》、《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

佛龕之佈置

佛龕之佈置

曾經受過金剛乘灌頂的人,如果能夠在家中找一間淨室來佈置一個佛龕,實在是十分理想的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要成佛,就必定要具備福德和智慧兩個條件,上師、佛、菩薩就正是我們的福田了,對祂們恭敬供養,可以積集到很多福慧資糧;更何況這些聖眾都是人格圓滿,得到大成就的聖人,正是我們效法的對象。而且密宗的修行人,必須面對本尊法相,使能觀想明顯,而得成就。

但是礙於寸金尺土的市區,要騰出一個房間實在談何容易啊!因此就算是客廳、書房甚至是睡房的一角也未嘗不可,只要不讓自己的家人毀謗和不敬就可以了。在西藏的寺院,不論它的大雄寶殿是多麼的宏偉,但是每位喇嘛都在自己的床前安奉一尊佛像呢!

我們在家中只要有一張桌子的地方,就足以佈置一個佛龕了。佛龕可以裝成一格,也可以分成上下二格。但規定以上面的一格為尊,下面的一格為卑;中央的主位為尊,偏傍兩翼的位置為卑;而主位的右翼為大,左翼為小,由內向外依次排列。即是主位右邊的第一位,大於左邊的第一位;而左邊的第一位,卻又大於右邊的第二位,其餘的位置可以照著類推了。(請參考圖1及圖2)

一、這一點和顯教有所不同,因為我們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更加皈依金剛上師,這是我們「無上瑜伽密」所獨有的不共皈依。而以上師象徵三寶的總體功德;再者佛陀雖然殊勝,但是皆已過去,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可以親近承事了。而上師由歷代祖師薪傳而來,法源清淨,和佛陀住世沒有分別。我們想得到成就的話,就必定要畢生緊緊的追隨著上師。可見得佛陀和我們的關係實在不如師徒之間的密切和直接,所以應該把根本上師的像安奉在中央的主位,而其他的諸位上師也可以安奉在根本上師的兩邊。

格奉單數聖眾的佛壇圖

圖1. 分成一格奉單數聖眾的佛壇圖(一)

分上下二格奉雙數聖眾的佛壇圖

圖2. 分上下二格奉雙數聖眾的佛壇圖(二)

至於所供奉聖眾的數目,是沒有硬性規定的,雙數或單數都可以。而以上師為最尊,其餘依次為本尊、佛、菩薩、空行和護法。

二、其次才是我們日常修習的某一位特定的佛、菩薩,稱為「本尊」,隨著你平日修誰作本尊就安奉誰的聖像。比如說,本尊是觀音,就供觀音;是綠度母,就供綠度母。本尊的像就供在上師左邊的第一位。

三、四、釋迦佛是佛教的教主,祂所宣說的正法也是密宗的基礎之學,是我們的導師,故此應該尊重,所以安奉在上師像的右邊。其他可以順隨自己的因緣率意供養,如長壽佛、藥師佛、文殊菩薩等等的佛菩薩。

五、六、七、此外就是供奉空行了,通常我們所供奉的空行母有三位。亥母是一切空行母之主,就放在緊接著佛菩薩的位置;然後依次是綠度母和咕嚕咕叻佛母了。

八、最末就是安奉護法的聖像。至於蓮華生大士,祂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祂既可以做本尊,安奉在本尊的位置上;祂也是佛,可以安奉在釋迦佛之前;祂也是我們的上師,因此也可以奉在上師像之上。

如果佛龕是分成上下兩格的話,上格安奉上師和本尊;下格就安奉空行和護法了。

供桌的擺設

種種供品都是要表明這是一個物質的壇城,即是「塵色壇城」的道理。依照西藏的傳統,供桌上最主要的就莫如陳列「八供」了。「八供」的格式都有嚴格的規定,是用八隻杯子分別盛著八種不同的東西,由左至右順著次序橫列在佛前。杯子的質料應該力求完美,但是一般都是用銅來製成。大約一吋深、三吋闊,就好像一隻小碟子的形狀。如果購買不到的話,以瓷器甚至塑膠杯來代用都可以。不過嚴禁用鐵器、黑色或者有損壞的供杯。在陳列時,杯與杯之間應該相距半吋的位置。相距太遠的話,則離成就的時間太長;放得太接近,則易惹吵鬧的煩惱,這點是應該注意的。

八供杯所供的東西,都不外乎日常的必須品,現分述如下:

  1. 水─第一杯是洗足水,是讓聖眾洗腳用的。佛經往往記載到:佛在就座前必定先說「洗足已」。因為在印度盛行跣足,所以每到一處地方都必定先洗腳然後入座。
  2. 水─第二杯梵文稱為「閼伽水」,是讓佛陀漱口用的。
  3. 花─在供杯裡放滿了白米,然後插上灌頂用如千層紙的花,或者用鮮花都可以。
  4. 香─截取像尾指一樣大小的檀香木三枝插在供杯的米裡。但祇是單純的供而不用燃點的,或者將三枝息香,截取約半寸長應用亦可。
  5. 燈─印度人每每喜歡用燈明來供佛。燈盞用銅製成。不過在今日的社會裡,則大可改用電燈了。
  6. 塗─即塗香,是一種黃色的香粉。古代印度的貴族喜歡塗抹在身上以增加香氣。我們拈少許彈灑在供杯水上就可以了。
  7. 食─是獻食物,通常都是用白米作為象徵,用糕餅水果也可以。
  8. 樂─就是音樂。在杯內放置可以發聲的響螺殼做表示。

以上如果在家中不便用實物的話,只清供八杯淨水作為象徵亦都可以。行者應該觀想它和真實的八供完全沒有分別。而且水更加是維持生命不可暫缺的至寶,我們不要存有分別心。但是要切記著不論所供的只是清水抑或實物,最少都必須盛載八分滿,以滿而不溢為標準。如果所供的不滿,容易感召到困乏的障礙;而溢瀉的話,則誠恐支出多於收入,常常捉襟見肘。當我們獻供的時候應作觀想:一切供品都一下子變得清淨微妙,數量亦增長廣大充滿了虛空。由八位天女捧著供品飛到各位聖眾的跟前,而佛菩薩很喜歡地接受供養,並且加持行者成就一切的事業。

每天到了黃昏就要進行換供了。依照西藏人的習慣,他們用一個盤子放在供桌的旁邊,然後逐一把供杯拿出來,把舊有的供品一一傾倒入盤子裡,把杯子一個蓋著一個的覆在乾布上,等幾分鐘歇乾水份之後,就用清潔的毛巾拭抹乾淨,再一一的重新換上供水。

除了上述最主要的八供之外,還可以隨意供三或五碟的果品,而以五碟最好,用來象徵勝妙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種凡夫最喜歡的享受。站在人類的角度,當然應該用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來供佛了。而供佛之後的東西,「瑜伽密」(即一般人所稱的東密)按照規定是不可以用來供自己食用的,因為他們不可以自成本尊,還存有佛我的對待觀念,為了顯示凡夫和聖者的不同,所以供過佛的東西,甚至是同種類的食物都不可以食用。而我們「無上瑜伽密」因為常常存有自成本尊的緣想,佛我合為一體,所以不單祇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供佛,供過之後還可以自己吃,來供養自身的本尊呢!

另外比較有趣的一點,西藏人的供桌上是沒有置香爐的,祇橫放一個長方形類似香爐的東西在桌上,稱為「眠爐」。拜佛的時候就點上「肉香」,恭恭敬敬的高舉在佛前繚繞三匝,觀想那些香氣送到佛菩薩的鼻子裡。接著就把「肉香」橫置在「眠爐」裡。不過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我們大可以設置香爐,並且以放在桌子的中央比較美觀,也比較合理。(見圖3)

供品設置圖

圖3. 供品設置圖

在西藏的佛堂和大喇嘛的供桌往往同時並列著兩套「八供」,佛前的一套由左至右排列以供養聖眾;另外比較接近自己的一套由右向左排列,用來供養自身的本尊。在大的道場如果舉行灌頂儀式的時候,沿著佛壇的四邊都陳列著「八供」,即是一共用四套「八供」。如果桌子是稍大的話,還可以每邊都連續羅列兩套「八供」,也就是同時用八套「八供」了,境象十分嚴肅莊嚴。

敦珠甯波車於灌頂時,壇的對開處還另外加供一張「燈桌」一盞一盞的小燈架疊在桌子上,層層而上,一共有一百零八盞。耀眼的燈光照滿了整個房子,遠遠看去有如一座小小的燈山,十分壯觀呢!

【劉銳之(1980)。西藏密法論說:佛龕之佈置。《金剛乘季刊》3期,1-2頁。】

佛教西藏密宗甯瑪派源流

佛教西藏密宗甯瑪派源流

一、 釋尊傳與八相成道

1. 我佛來源

我佛來源,許多派不共之說法紛紜,以依所化心之大小而定。就聲聞乘說:釋迦佛先受菩薩戒,以充資糧,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積集,直至為一切義成王子,是最後身,然仍是異生且具縛者。及到坐金剛座上,從資糧位,而加行位,而見道位,而究竟位,不下於座,以到成佛。如對法藏所說:

佛及獨覺修定者  依止一座證菩提

大乘共之說法:受菩薩戒,積集資糧,經三大阿僧祇劫,諸事彼此相同。唯說佛在兜率天上,成為白幢天子時,已經修成十地菩薩,一生成辦,到娑婆世界,取最後身成為一切義成王子,以至成佛。

《佛本行贊》說:我受無上菩薩戒,精進修習積集資糧,是時有情年皆百歲,但皆盲目昏迷,無人指導,我為救度彼等,故到南贍部洲,示現成佛,與轉法輪。

密乘經續所說,大部份與上列大乘所說相同。不共說是佛在尼連河邊入不動定時,所有如來,鉤召其心,到色究竟天(色身仍在世間),與以灌頂說法,成佛以後,再下至金剛座上,示現成佛。

如前所說,佛以大福德身,調伏有情,所化之身無數,此與許多大乘經所說,並無差別。

【見敦珠甯波車(釋明珠、劉銳譯)(1973)。《西藏古代佛教史》(頁5-6)。香港:金剛乘學會。】

2. 成道、弘法與入

      ※本來成道
      ※古佛(燃燈佛)授記
      ※下生兜率(一)
      ※降神母胎(二):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
      ※無憂樹下降生,一切義成王子
      ※步步生蓮,「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占相
      ※娶耶輸陀羅為第一夫人、耶惟壇為第二夫人、鹿野為第三夫人
      ※善巧五明、武藝
      ※出遊四門見老病死及比丘(說比丘為淨居天化現)
      ※四大天王托馬足出家(三)
      ※詣道場(四)
      ※六年苦行不得究竟,起而洗澡飲食,
      ※我不成道,不起此座
      ※降魔怨(五)
      ※成等正覺(六)
      ※帝釋天請轉法輪(七)
      ※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入大涅槃(八)
      括號所列為「八相成道」,此外,有「十二相成道之說」。

二、佛教源流

1. 釋迦牟尼佛住世轉:

      四諦法輪
      無相法輪
      善辨法輪

2 .及對密宗根器開示:

      密咒法輪
      釋尊因材施教,對不同的根器開示深淺不同的佛法,經由去除疑惑而後引入實際的修行。

三、佛法結集

  1. 蘇怛羅,即經藏,由阿難尊者結集
  2. 毗奈耶,即律藏,由鄔波離結集
  3. 阿毗達磨,即論藏,由迦旃延結集
  4. 般若波羅密多,由文殊菩薩結集
  5. 陀羅尼門,即密咒門,陀羅尼漢譯總持或真言,由金剛手結集。金剛手即金剛薩埵。

四、印度晚期佛教

  1. 部派時期,依作密、行密、瑜伽密之「本尊成就法」而証成就者已有不少人,但無上瑜伽密由傳付者祕密下傳,並未公開。
  2. 西元150年至350年:二百年間,大成就者薩羅哈、龍樹、提婆等相繼出世。龍樹及提婆立中觀學說,在教理上廣破其他宗派。在修証上彼等皆被認為是修無上瑜伽而得大成就。
  3. 二勝:寂護、寂天;南贍六莊嚴: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
  4. 西元350年至650年
      ※無著為其弟世親及調伏外道而傳唯識學說。彼實修觀本尊慈氏而得成就。
      ※印度婆羅門系統興盛,佛教漸不能與外道抗衡。
      ※作密經續傳入漢地。
      ※無上瑜伽在印度有成就者龍智、佛護及長年婆羅門。
      ※無上瑜伽,經龍樹菩薩傳承之達摩尊者傳入漢地成為禪宗。
    5. 西元650年至1200年

      ※月稱及月官出世,提倡中觀宗應成派之見行。中觀與密宗興盛。
      ※寂護、蓮華生大士、蓮華戒等入藏,使西藏中觀與密宗盛行。
      ※西元一一00年頃,回教軍隊侵印,佛教大師漸移西藏、尼泊爾等地,印度佛教乃衰。

五、 四派與甯瑪派簡介

  1. 國王渣、松贊剛布、赤松德真
  2. 甯瑪派(古舊,紅教):蓮華生大士(八世紀)—(朗達瑪滅佛)—龍青巴尊者(1308~1363)—敦珠法王;教傳與巖傳、普賢王如來九乘、大圓滿。甯瑪六大寺:閔珠林、多札仁橧、噶託、白玉、濯青、遮青。甯瑪派教理與修持並重,結集了顯教十三大論:釋迦佛之《別解脫經》、德光之《律經》、無著之《阿毘達磨集論》、世親之《俱舍論》、龍樹之《大智度論》、月稱之《入中論》、聖天之《廣百論本》、寂天之《入佛子行論》、無著之《現觀莊嚴論》、無著之《大乘莊嚴經論》、無著之《攝大乘論》、無著之《破實法論》、無著之《大乘無上陀羅尼論》
  3. 噶舉派(口耳傳承,白教):帝洛巴—那洛巴—麻巴—密勒日巴—大寶法王(觀音化身);那洛六法、大手印。
  4. 薩迦派(花教,喜金剛:紅、白、黑):昆恭初波(十一世紀)—薩迦班智達—八思巴—薩迦達欽。
  5. 格魯派(善規、黃衣士派):宗喀巴(1357~1419)—達賴(海:觀音化身)、班禪(大智者:無量光化身)—五世達賴統一全藏。格魯六大寺:哲蚌、色拉、噶登(拉薩三大寺)、札什倫布、塔爾、拉卜愣。
  6. 四派
  7. 四派
  8. 無分教派運動「親恭朱三」Khyen Kong Chok Sum
      ※蔣楊親尊汪布(1813-1901)
      ※大針剛恭初(1813-1899)
      ※巖取者卓朱甯巴Terton Chogyur Lingpa(1829-1870)
      【見 劉銳之(1984)。密乘源流簡述。《金剛乘季刊》25期,15-21。】
      【又見:黃毅英(1991)。西藏佛教甯瑪派史要(譯)。《金剛乘季刊》49期,8-14。(附錄8)】

六、密宗在漢地的發展

  1. 西元720年唐玄宗開元年間,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71-741)及不空三藏(705-774)入漢,傳譯事續、行續「大日經」及瑜伽續「金剛頂經」。以五台山為傳法中心。
  2. 不空傳密法予含光及惠果等。惠果傳予日僧空海(774-835),於西元806年8月創立東密真言宗。
  3. 其後唐武宗滅佛,密宗亦不能倖免。
  4. 元世祖封藏密八思巴大師為「帝師大寶法王」在漢地傳大手印法門。
  5. 朱元璋向準提菩薩(下三部密)請求加持,後果然做了皇帝;朱氏恐人如己,於民間禁絕密宗,只准宮幃供奉。
  6. 清代朝廷崇信西藏密宗,但亦只准宮幃供奉,使密宗不能普及於民間。清朝: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達賴五世使者覲見清太宗,進黃書,內稱:「曼殊師利大皇帝」。曼殊者,華言妙吉祥也。今漢字作滿洲,蓋因「洲」字義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順治九年,封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怛喇達賴喇嘛」。【張其勤(1982)《西藏宗教源流考》(重印)。成都:西藏人民出版社。】
  7. 中華民國後密宗始普及。四大活佛:達賴、班禪、章嘉、布哲尊丹巴。

佛教基本信念略述

佛教基本信念略述

一、佛教的基本信念

    1.「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

      ※ 為使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圓成佛道。
      ※ 眾生皆有如來佛性,本自具足!
      使眾生:
      ※ 破除無明煩惱,
      ※ 離苦得樂,
      ※ 了生脫死。
      故說:眾生枉受輪迴!
    2. 三法印: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世事無常,不應執著
      ※ 緣起則幻有,其自性實空
      ※ 因果相連,善惡報應不虛
      ※ 無明我執是痛苦的根源
      ※ 因此而生起的貪、瞋、癡造成痛苦
      認識這些道理,要解除苦因便要:
      ※ 諸惡莫作
      ※ 眾善奉行
      ※ 自淨其意

二、佛教與其他宗教之比較

    1. 一般比較

      劉銳之上師曾對教區、教徒、歷史、教義、經典作出比較,並指出佛法重平等、自由、紀律化、科學化、實踐及慈悲。
      【見劉銳之(1988)。佛教與他教之比較。《金剛乘季刊》2期,4-5頁】
      此外,佛教修行與其他宗教修行之分別在發菩提心,其目的是要:
      ※ 自利、利他、共利
      ※ 為利樂眾生而修行
    2.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

      今引述歐陽竟無居士於1920年10月演講「佛法非宗教非哲學」闡述佛法與 (其他)宗教及佛法與哲學的不同如下。
      其他宗教與佛教的比較:
      ※ 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無二致;
      ※ 一者思想極其錮陋,一者理性極其自由;
      ※ 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闊而真證;
      ※ 一者屈己以從人,一者勇往以從己。
      ※ 二者之辨,皎若白黑,而馬可以區區之宗教,與佛法相提並論哉!
      至於佛法與哲學的區別,則說:
      彼諸哲學家者所見所知,於地不過此世界,於時不過數十年間,不求多聞,故隘其量,故扃其慧。若夫佛法,則異乎此。彼諸佛菩薩,自發起無上菩提心,廣大心,無邊心以來,其時則以一阿僧祗劫明決此事,二劫見之,三劫修滿而證之,然後隨身現化,普度有情,以彼真知,覺諸後起,其說為三世諸佛所共證而莫或異。其地則自一世界至無量無邊世界而不可離。
    3. 佛非創造者,非命運主宰:

      張澄基博士在「甚麼是佛法」演講中說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
      ※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相信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可以做。可是佛法卻不承認有這麼一個創造世界萬能全能的上帝,因為佛法在基本理論上,根本不承認有一個創造世界的最初開始。
      ※ 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卻絕不許可人成上帝。
      ※ 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卻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 佛是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者 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和有我見的。
      ※ 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獨斷性和獨裁性的。
      ※ 佛法的愛是無限的;其他宗教的愛,是有限的。
      ※ 佛法所說的往生淨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三、佛是覺者,覺悟又是甚麼?

佛陀了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於唯識而言萬法唯心造;
於般若而說一切法畢竟空;
於如來藏而言佛性本來清淨。
心經云:「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經亦有以下的開示和比喻。

      ※ 執鏡於日求火喻
      ※ 空華喻
      ※ 覽鏡喻
      ※ 衣珠喻
      ※ 歇即菩提、不生不滅
      ※ 翳目喻
      ※ 迷路喻

四、顯教與密宗的異同

佛法約分漢傳、南傳、藏傳三支,南傳以弘揚元始乘為主,漢傳大乘共有八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密宗為大乘佛法,而藏傳則統攝般若乘(大乘)及金剛乘(密乘)

【見敦珠甯波車(黎日光、黃毅英、甘耀權譯)(2002)。佛法簡介。《吾心忠告》(頁9-38)。台南:新寶藏出版社。】

藏密的理論及其具體的修法非常完整,有次第可言。但有些修顯宗的人由於對密宗不了解,覺得密宗不是佛教;修密宗的也有執著,不能接受顯宗。究其實顯密是相同的、可以圓融的、不矛盾的;但是密宗裏的一些特別的修行方法為顯宗所乏缺。這樣瞭解顯密間的差別,修行的過程中也不致於有嚴重的疑問出現。劉銳之上師便有此下的顯密比較。

  1. 說者: 顯教為化身佛釋迦牟尼所說,密宗為報身佛蓮華生、金剛薩埵、大日如來及法身佛普賢王如來所說。
  2. 方便:顯重理論,密宗兼重修行(故重傳承)。
  3. 經咒:顯讀經頌咒,密念真言。
  4. 修習:顯說人身是臭皮囊,密尊五蘊身是佛體。
  5. 性別:顯示女身不能成佛,密示婦女慧自性。
  6. 識智:顯教轉識成智,密乘即識即智。
  7. 反修:密乘有貪修忿怒母以合大樂。瞋修幻化身以契無我。痴修光明,以證法身。
  8. 成就:顯教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最後身),密宗即身成佛。
  9. 所度:顯教為非請不說,密宗眾生自密。
  10. 密義:尊貴密,微細密,普遍密,隱顯密,總持密,發心密,次第密,無知密,蓋藏密,慎重密。

【見 劉銳之(1979)。西藏密法淺說綱要。《金剛乘季刊》1期,4-5頁】

本尊

本尊

一、常見本尊簡介

1. 蓮華生大士 (圖2.)

2. 蓮師部相關本尊:無死蓮師、鄔金藥師、蓮師財神、馬頭金剛

3. 釋尊 (圖1.)

4. 觀音 (圖6.)、文殊 (圖5.)、度母 (圖4.)

5. 事業法﹕財神、咕嚕咕叻

釋迦牟尼佛
圖1. 釋迦牟尼佛
蓮華生大士
圖2. 蓮華生大士
金剛薩埵
圖3. 金剛薩埵
綠度母
圖4. 綠度母
文殊師利菩薩
圖5. 文殊師利菩薩
四臂觀音菩薩
圖6. 四臂觀音菩薩

二、本尊表義

密宗佛像之表義與勝解

1. 三衣,卡章嘉

2. 顱器、金剛杵(證德、斷德 )

3. 八種莊嚴:五佛冠、耳環、瓔珞項飾、寶鬘三串如意寶、腰帶、手釧、膀圈、腳鐲

4. 手印,坐姿

5. 寂靜尊與忿怒尊

「明見自性非實有」

「本來具足應勝解」

三、禮佛觀想意境參考圖

1. 禮佛之次第:

※觀想如圖所示之意境,並意念上師之悲,智,力功德。

※雙手合掌,以身(頂),口(喉),意(心) 恭敬頂禮。

※五體投地:1. 前額觸地 2. 雙肘伏地 3. 雙膝著地,脊背平直。

※雙手平撫,無需翻掌。

※五體觸地後,即起身,不可停留過久。

2. 蓮師皈依境 (圖7.)

觀想面前虛空中蓮師,光明、青春。身色白中透紅。其表情——微笑、縐眉、睜目——表大悲、醒覺、一切寂忿功德雙運。金剛跏趺坐於雜色千葉蓮華日月輪上——蓮華表輪涅本來清淨;日輪表菩提大悲;月輪表元始覺性。右手持五股金剛杵置心間,左手捧裝滿無死甘露顱器,上浮長壽瓶。

左手臂彎挾卡章伽,其三叉表空、明、大悲,與三身自性無別。其桿頂有一骷髏人頭,下接一朽壞之人頭骨,再下為新鮮割下之人頭,以為嚴飾 ,表對三身之出世了知。三頭之下為長壽瓶和十字金剛杵表四事業(息、增、懷、誅)成就,再下為骨鼓及絲質飄帶。卡章伽表第三級,即智慧及灌頂成就(於上師瑜伽一節詳述),而其密義表蓮師與其智慧母曼德華及移喜磋嘉佛母之雙運。

蓮師所穿包括白色內衣,表清淨無染金剛;藍色長袖袍表金剛乘行人;紅色法衣及披王者之斗篷。以燦爛胸飾、耳環為嚴飾,頭戴見即解脫之蓮冠、上有日月表方便智慧。帽邊三尖表三身,五色表五身─—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與不變金剛身。帽尖以半金剛杵莊嚴,表不動之定,金剛杵上為鷲羽,表最高之見。

觀想汝之右邊為父,左邊為母,仇敵於前禮拜,而魔怨於後,一切眾生分層圍繞一同禮拜,念誦如蜂鳴。行禮拜時,合腿直立,兩掌合十成蓮蕊印(兩手掌根與五指互相輕觸,拇指微向內合)順序置頂、喉、心。當置頂上時皈依蓮師之覺身,清淨身之垢障,得成就化身之因。當置喉間時,皈依其覺語,清淨語之垢障,並得成就報身之因。置心間時,皈依其覺意,清淨意之垢障,得成就法身之因。

【澤祖轉世(黃毅英譯)(待刊)。《敦珠新寶藏前行註釋》。台南:新寶藏出版社】

蓮師皈依境

圖7.蓮師皈依境

西藏密宗「即身成佛」之理

西藏密宗「即身成佛」之理

一、教理

一般宗教,信徒不能成為教主。

佛教則認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念一句南無佛,決定成佛。

釋迦牟尼佛以化身佛,說法四十九年,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顯教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釋尊雖即身成佛,但無此方便開示。

密宗為蓮華生大士(釋尊授記於佛滅度後十二年滿降生)以報身佛,傳授修持法要。

釋尊顯教,雖以「說食不飽」等開示,但較重理論。

正法─有說,有修,有證─五百年

像法─有說,少修,少證─一千年

末法─有說,無修,不證─一萬年

故十宗內(除真言宗即密宗),只有禪宗(教外別傳),天台宗,淨土宗有修持方便。

蓮師(密宗)雖重理論,較重實踐。且有鐵鳥升空,密宗弘揚世界之授記。

1. 密宗之判教

密宗之判教

2. 密宗源流

顯教於東漢明帝時入漢土。

密宗於唐開元時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大士傳入漢土。

日本空海和尚(弘法大師)得惠果法師傳瑜伽密,現傳日本,稱「東密」。

唐武宗後密法式微,元世祖奉八思巴為國師,稱喇嘛教。

明太祖出身皇覺寺敬奉準提菩薩,即帝位後竟禁密宗。

清世宗捨太子宮奉密宗稱雍和宮,只皇室供奉,不及民間。

中華民國後密宗始普及。

西藏王松真剛布,娶唐文成公主後佛法傳入西藏。

五傳至赤松德真迎請蓮華生大士入藏,弘揚密宗,其教派為甯瑪巴(舊派)─漢俗稱為紅教。

其後阿底峽尊者入藏其教派為噶登巴。

諦洛巴大師:噶居巴─俗稱白教─密勒大師。

宗喀巴大師:格魯巴─俗稱黃教─達賴喇嘛。

崑祿汪波尊者:薩迦巴─俗稱花教。

3. 成佛之次第

密宗五要:

  • 使根續成熟之灌頂。
  • 已成熟使解脫之見。
  • 從見使熏習之修。
  • 勤勇精煉之行。
  • 毋使逾越之誓句。

四皈依:

  • 依上上師(身)僧寶(語)法寶(意)佛寶。

灌頂依梵文三義:

  • 阿啤星渣─滌淨污垢。
  • 阿啤些加─依份分派。
  • 阿啤詩的─許願歸屬。

第一級 瓶灌頂─依唯心見,修生起次第,成化身佛。

第一級瓶灌頂

平常人身、語、意三業。身、結印;語、誦咒;意、觀想:為三密。由此得三密加持及三密相應成三金剛。

(先)嚴守居士戒、菩薩戒、密乘十四根本墮及一切密宗三昧耶。

(後)修儀軌:皈依─發心─觀人我空─觀成本尊(意生身)─

迎請灌頂─加持頂嚴─智慧尊融入(七識)─種子字(八識)咒輪(心間脈卍字)放光─

上供下施─與本尊咒聲融合─器世間成佛剎,情世間成尊身一收攝成法我空─本來是佛─成報身佛。

第二級 密灌頂─依中道見,修圓滿次第─成報身佛。

第二級密灌頂

第三級 智慧灌頂─依密咒見,修圓滿次第─成法身佛。

第四級 大樂灌頂─依大圓滿見,修大手印,大圓滿,成法界體性身佛。

【劉銳之(1983)。西藏密宗「即身成佛」(綱要)。《金剛乘季刊》14期,19-20頁】

二、密宗之判教:九乘次第

【郭元興(1987)。普賢王如來九乘差別略義。《金剛乘季刊》33期,9-25。】

及附錄10(黃毅英(1988)。普賢王如來九乘(譯)。《金剛乘季刊》37期,25-39。)

三、四事業

  1. 息災:白色、圓形、東方
  2. 增益:黃色、方形、北方
  3. 懷愛:紅色、半圓、西方
  4. 降伏:黑色、三角、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