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零拾

關中零拾

應《法訊》本期主編之邀為主題「報告關中之心得」而為文,

並蒙上師開許,就記憶所及,掇拾二、三事與讀者分享。

甘耀權/文

七日之痛—痛與苦原來是兩件事

在初次閉關時,其實不知道會面對什麼困難,勇字當頭便去閉關了。入關以後發現,原來平日早晚課各一小時的趺坐能力,面對要一天四座,每座個半小時的壓力時,是會腳痛的,而且可以痛入心脾。但是座中的修習卻又還是要進行的,在一面痛、一面修的矛盾狀態下,發現痛與苦原來是兩件事!痛是一個生理現象,在定中觀察,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活動。這樣一來便可以忍耐下去。亦是因為這個經驗,後來我對閉關和趺坐作了深入的研究。古時印藏大修行人的閉關,可以分為洞穴派和寺院派。洞穴派的代表是密勒日巴尊者和移喜佛母。他們都有一個特點:身體的忍耐度都是練到超強的。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師要他運石上山修四個佛塔;移喜佛母用一年時間每日專修大禮拜,一年時間持咒然後一年閉關。可見一班。在苦修中尊者的臀部肌肉硬化了!他也說這樣的苦行後人是學不來的了,叫徒弟不要這樣要求他們的弟子!寺院派如世親菩薩,他用一個大木盤,內盛芝麻。他坐在裡邊趺坐修行。這是古代的人機功效學!因為芝麻是可以配合身體的形態來變化的。趺坐時身體重量的壓力亦能夠平均分攤到腳部的表面。這七日的閉關是痛楚與禪定並存的奇異組合。出關以後的數日,覺受還是很強烈的,對身體的狀態的了知和敏感度提升了很多。看東西的覺感亦很有禪意。

信為道源功德母

在另一次閉關時, 亦是修觀音關課,心中便生起一個疑問:觀世音菩薩的南海道場是什麼樣的?於是發起最大之信願力而作祈請,後來乃有所感悟與覺觀。《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修法之先必作發心之祈禱實有其必要。否則便不知為何而作了。世界法如是、出世間法亦如是。敦珠法王在《四法寶鬘》中亦於第二章「以法為道」中決言:「信受佛與佛教法, 諸佛子與具資糧, 對之具無餘信心, 以利自他二者俱,獲功德、讚頌、尊敬。」故知佛法大海,無信不入。

自淨其意

一般人到有一個想法,到山中閉關修行,便會遠離凡囂的世界,便清靜得多了。這個恐怕不是事實。在山中其實亦有很多聲音:犬吠、鳥鳴、蟬鳴、昆蟲的各種鳴叫,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遠處村落的人聲、車聲,婚禮的炮仗聲。下雨的聲音。隔壁關房師兄的持頌聲等等,總有一種在你的左近!只好如是。後來研究洞修派的閉關方式時,發現古代的修行人會用蠟來封耳,現代人有耳塞,亦可以用來減低來自噪音的干擾。話說回來,維摩詰居士說「心淨則國土淨」。在修生起次第的法門時,法王在《四法寶鬘》中給予的口訣是:「外內顯現一壇城,身為本尊語咒音,思念乃為光明智,幻相皆知為佛法。」真能如是乎?在關中可能是有一息間明悟「如幻無實光明相,五蘊五大五識等,知為五方佛壇城。」以至「一切壇城如來藏,自顯諸法自心現。」這樣的境界吧!說來慚愧,無由保任之。

如此零零碎碎的記憶,沒有什麼前後層次上的安排,只是隨意而言之。於此感恩上師和觀世音菩薩的加披,亦希望讀者明白上師所傳授閉關法的殊勝。

親聞 黎上師開示〈極明摩尼寶炬〉 關後聞思隨筆

親聞 黎上師開示〈極明摩尼寶炬〉 關後聞思隨筆

方慶肇/文

佛法概說

一切法(有為、世間法;無為、出世間法),包含宇宙萬有,總括而言,不離性相(自性本質、現相作用)、理事(道理本體、所現事象)、因果(緣起因由、所得果報)。

佛陀為正徧知之覺者。所謂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能深入一切法性無為、勝義諦、實相;橫徧十方(四方、四隅、上下),能徧知一切有為、世俗諦、法相。能於一切世、出世間法,如實了知。

佛陀遊戲自在,示現成佛。梵網經,釋佛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佛以種種方便善巧教授心地法門,冀眾生都能夠認識到自己都有覺性。

無奈五濁惡世,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五欲橫流,鬥諍堅固。釋尊有末法時期「少說、無修、不證」之說。

眾生沉溺於幻化變異的世界,巧作世智辯聰、貪戀名聞利養、妄執境緣,希求「得、名、食、財、樂、敬」等法。

無明蒙蔽了真正快樂的根源,使人不能覺醒,流轉於以身語意三業,加入惑業習染的循環。

生命是永無休止的積集善惡業力,不斷調整「快樂」的定義,重新建立習氣及形相,為期待「美好的將來」而努力。殊不知苦中作樂,雖樂比諸天,此樂無常,還成罪墮。

釋尊與舍利佛,有「八萬劫後,所見鴿子,未脫鴿身」,及「七佛以來,祇園精舍螞蟻,猶為蟻子」之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可想而知。

佛陀觀察到諸有情的痛苦,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思救拔眾生於六道輪迴生死苦海之中,乃開示了如何了生脫死的法門。

佛門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略分顯宗、密乘。總不離教(教典)、理(教理)、行(修行)、果(證果)四大部門。有戒、定、慧三學,有聞、思、修三慧。更有所謂畫餅充饑,說食不飽之說。要能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才能得到真正好處。

傳承教授

密法特重修持,所謂: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修持佛法若無明師指引,難免落入「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之泥淖。又恐有「因指見月指非月」,及陷入「多方喪生,多歧亡羊」,不知所至的疑慮及結果,因此傳承之重要可知。

師父指示我們:顯教世尊,示現化身佛,以「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之「開示」;引導我們「正見(目標、見地)正知(共識、認知)、嚴守戒律」,以期「悟入」佛之知見,但於身體力行,尚有一段距離。

密宗蓮師,示現報身佛,乘機應世(釋尊授記其滅度後12 年滿降生),以不可思議正徧知之證量,傳授以「身結印、語誦咒、意緣想」和「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的訣要。重理論,更重實踐。口傳漸道九乘次第,展示「難調能調」,「見修行果」合一的教授;冀我們「發菩提心、精進修持」,有「四灌、四見」之次第修行,以期行人體驗而力行,勇猛精進,時刻勿離,速能達「即身成佛」之究竟。

敦珠法王更以「蓮師之代表者」,統攝嚴密經續,因「時機成熟」,開發了無數巖藏寶庫。續「近傳加持」 福德法幢劉上師及 楚英窩錫黎上師,更是以「根本清淨」之悲願與深意,提綱挈領,引導我們直入密法核心。

我輩何其有幸,宿業非劣幸得人身寶(善根),福德非小幸得正法教(福德),隨侍上師幸得灌持訣(因緣)。命在呼吸,宜猛求解脫,不敢暫息,必以速免苦輪為要。

在賢劫中,千佛會示現幫助有情,給予饒益、教誡與身語意之加持。正確的要義,即是對有情悲憫的菩提心與慈悲心。

發菩提心,至為精要。釋佛示現於菩提樹下發大誓願:「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因起大勇猛心,由是終成無上正覺,受用解脫之樂。

學佛要能發起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的正願,為他們的利益做一點事。解脫自己及眾生的業障,停止積集惡業,並消除因「星宿、龍、魔、精魅」所引起的一切疾病,是名大樂。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我」為輪迴之主體,應遠離過去「煩惱與業」之緣起,苦因不拔,則苦果難出。要知道業力法則,絕對真實不虛。

戒居三學之首,其重要可知。蓮師云:「吾見高廣勝天,吾對行為與其果之覺察,比麥粉更細密」。法王云:「戒守不好,意就顛倒」。戒是佛性種子,一切佛菩薩的本源,是萬善的法門,能破無明黑暗。

密教以十善為基,菩薩戒為本。瓶灌守14 根本墮。密灌守八支粗罪,五方佛三昧耶戒。再上則守根本與支分誓句。最終則守大圓滿戒為標的。

閉關修習

密法既能解脫痛苦、橫超三界、直登彼岸,當然需要閉關修習。古德所謂「生依於法,法依於窮,窮依於死,死依於巖」。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要圓滿世間法,尚有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事吉、物祥」之說,更何況閉關修行。

依上師開示,閉關總攝:處(地點)、時(時間)、人、物(日用品及法物)、事(事修)五要點,又分關前、關中、關後。

扼要重點,乃須依法具「信敬戒定慧」,生起「空悲因」三摩地。持心宜如婆羅門女撚線,又如調弦;鬆、緊、緩,恰到好處。應觀本尊以佛相妙現,佛慢堅固。如是一一詳加說明。上師諄諄呵護,金言開陳,燭照冥消,各個法喜充滿,於此不再贅述。

師父開示:閉關,離群獨修,力屏萬緣,專攻久修,不獨關身,尤須關心。

(1) 身以不離座,雙跏趺為佳。宜結印(合掌、定印、持印)。

不計較、不緊張、放鬆。

(2) 語以禁語之外,宜誦咒不斷(持真言、偈頌、念觀)。

觀想持誦時,每個字要清楚。

(3)意則勿為三毒所牽引,勿動妄念,戒律精嚴。

宜緣想(跟著儀軌來想);觀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隨緣入觀,立體清楚光明動態)。

(4)更須身語意三,全部投入。所謂繫心一處,無事不辦。

亦即三密相應、三密加持、三密成就。

關課修畢間隙應保任:

(1)觀空性。

(2)觀想;平等性住;靜坐。

(3)持咒。

(4)發菩提心。

關前關後

鐘鼓雖含洪韻,非叩則不鳴;琴瑟雖有妙音,無指則不發;眾生本具佛性,無修則不證。

黎上師以「現在一切佛」的代表,總攝「三寶、三根本及三身」,帶惑潤生,權示凡下,教作榜樣,妙用自在,隨喜無礙。

上師平時就常諄諄教誡:暇滿人身難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輪迴是苦,應深信因果,宜智取善法,要知死決定至;須轉心向法,趣入於道,修行為要。並時時以悲智大力,善巧鉤牽,慈雲廣被,使發心的師兄們,各個滿願,皆大歡喜。

過年時,更引領我們升起正願修行,權開閉關方便大門。一時港澳台灣,閉關蔚為風潮。上師開示法要,發願一年內須閉關者逾百餘人。

幾經思惟,心生欣幸,於是力排世緣,好整以暇,擇時入關。謹依教示,準以時刻,嚴以姿勢;修密儀軌,勤持密咒;學以靜慮,習以止觀;發菩提心,趣入法要。外飾莊嚴,事行三密;力懺五毒,內觀五智。亦步亦趨,勵求無失。雖鸚鵡學舌,邯鄲學步,但以虔誠敬信,勉己隨緣入觀,又得 上師大力加持故。亦得感應道交,淚濕滿襟,不可思議。

常言道: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學佛四年問佛要錢。

關後反觀自省,娑婆苦界,鄙吝復萌,情枷識鎖,欲染偏重,人心陷溺,劫運空前。但憑蠡測之才,據管窺之見,一味妄執順境善緣;苟不能三輪體空,無異揚湯止沸,飲鴆止渴。

再三思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深切體認,一切法空,因果不空。 師父曾經開示:菩提心(覺悟的心),就是「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以及「眾生不知因果,亟求善報,豈知違緣加被,成就始大」。

學佛長遠心難得,應慎始而善終。如果不知改往修來,洗心易行、釜底抽薪,破執除障、離纏解縛,則無法浴火重生、慧命再造。

佛法最扼要,乃慈悲菩提心。因法喜充滿,乃思學觀音:務必入流(進入大腦;經過思惟)亡所(看破、放下、忘記;所執著的見思二惑、法我二執)。嘗試生起及保任「悲憫與明淨」的心。明確認識「真空妙有,大空大樂」自圓的覺性。體悟能了徹自心,則隨處淨土。期將一元論融入到生活,隨時饒益有情。因自勉曰:

常住初心不放鬆 立身處在懸崖中

順逆境緣心安忍 任爾顛倒八面風

持續修行

受法的目的,是欲悟入佛學教理,並進行密法之修持。虔敬信願行、不生疑慮、不生恐怖、不希求妙果、不貪求玄妙、不將心待悟。以平常心,依教奉行,精勤實踐、持續修行為要。

妙吉祥本續云:「修密乘者應具三法:

1. 不捨一切有情。

2. 護持菩薩淨戒律儀。

3. 不自棄失所修秘法。而得圓滿。」

密乘,集一切經、律、論、續、口授之義。無上密法,是將每日24 小時的生活,完全密法化,以實踐即身成佛的修持。

我們必須斷除意念及執著,淨化自心,嚴守三昧耶戒及誓句,了知有關「見、修、行、果」正確的方法,把握難得的機會,虔敬依止根本上師,助師弘法利生,並完成今生「即身成辦」實踐修行應做的事。

金剛乘為一生成就道,能得即身成佛之捷徑,如能發外內密菩提心修行,趣入於道(解脫道、菩提道),銘記於心(出離心、菩提心),和合於行,使道意合一,必能得自他二利吉祥。

願積清淨無過之善行 共諸有情成熟解脫道

自力盡所知障淨過失 速證正遍覺圓滿佛陀

願 善 妙 增 長

西藏密法淺說—密宗生活化

西藏密法淺說—密宗生活化

劉銳之/文

原載《金剛乘季刊》第十五期 一九八三年五月

目前收編入《福德法幢 劉上師行跡教示略傳》教示篇

第一節 迷悟之別—四念住

密法是佛教之一種。佛教徒的修為,自然與凡夫的日常生活不同。為什麼呢?依佛教教理所說,凡夫是在「迷」,修行能證聖果的才是「覺」,迷與覺相反。如釋迦佛指示修行的「四念住」,是把思念的心,從四種念念不忘的地方停住下來,因此又稱為「四念處」。念那四處呢?

甲一 觀身不淨

我們的身有雙眼、雙耳、雙鼻、口及大小便處九孔,常常流出不淨的東西,而且肚腸裡面,蘊藏著便溺,那裡為淨?而凡夫卻以為淨,拼命地裝飾。

甲二 觀受是苦

一切的享受,不是耗費了金錢,就是消損了體力;或花了時間,耗了精神。到頭來沒有一種不是苦的。而凡夫卻以為樂,拼命地追求。

甲三 觀心無常

心的一切,無論所想念的是正當的事,或者是妄念,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無有停息,那會有「常」,而凡夫卻以為「常」,拼命地構想。

甲四 觀法無我

「我」是指一個獨立不變的個體;佛教認為一切諸法,包括所有有形的物體或無形的事情,都要經由一個因及四種緣配合,然後才能做成。因此,當然不是「獨立的成就」。成就而後,又復剎那變易,當然不是不變,所以不論從人生方面看,或從事物方面看,都是「無我」。而凡夫卻以為有不變的「我」,拼命地執著。

從上面四點看來,凡夫的想像,甚至生活都是顛倒的,應該把它反轉過來,才是正常。

第二節 淨土宗之不離阿彌陀

佛教徒中高超的出家,是脫離一切塵俗的生活,所謂「背塵合覺」,以背捨塵俗,配合覺悟;淨土宗的修法,有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說的:「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千般百般念,不離阿彌陀」,這是用「阿彌陀佛」來淨化日常的生活。

第三節 禪宗之神通妙用

禪宗就有些不同。是把日常的生活,配合到禪堂去。如禪宗的六祖,他的開示,稱為「壇經」。在佛教中,只有釋迦佛所說的才稱「經」,因此「壇經」有特別的地位。壇經上說:「佛法住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什麼是「世間覺」呢?是指:我們日常處理塵俗事的時候,有事情到臨,就用心處理,處理完了,不再存在心裡;所謂「境來心應,境去心無」就是了。後來有一禪師更說「神通正妙用,運水與搬柴」,他是把運水與搬柴的生活,配合到神通上了。還有一個禪師,他的弟子追隨他很久,覺得沒有得到什麼,便向他告辭,禪師說:「這多年來,我不是有很多佛法開示你嗎?你為什麼說沒有得益?例如你跟我招呼,我便點頭答你;你跟我倒茶,我便伸手去拿,這不都是佛法嗎?」他是把一切生活,與佛法合而為一了。

第四節 密宗之上座、下座無分別

無上密法為即身成佛之實踐修持法,是將每日二十四小時之生活,完全密法化。此中重要的口訣是「上座下座無分別」。釋尊在阿彌陀經中開示的是,厭這世界的不好,羨慕彼世界的好處: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等。又佛曾偕舍利弗出遊,問舍利弗見此世界怎樣?舍利弗說是五濁惡世,佛乃用腳輕輕觸地,馬上變成極樂世界,這當然為佛之神通示現。而密法則經灌頂而後,依「一切唯心造」之理,在上座後,以上師、本尊加持之力,將自己所住之境觀成本尊剎土,再依照儀軌修去,其功德甚為殊勝。再說下座:修完儀軌,直至出定而後,所有行、住、坐、臥,時刻自成本尊;一切行動,均是本尊事業;一切眾生皆觀想成本尊;所有聲音,均成為本尊咒音;所有思想,均是本尊密意。沐浴時觀想為釋尊出世時之「浴佛」,睡眠時自觀本尊而修「睡眠定」。如是等等無不具備,故為徹底之密法生活化。然有志研習者,須經灌頂後,依儀軌行之。

緬懷—永遠的佛母

緬懷—永遠的佛母

戒寶/文

敦珠佛母—調伏有情大願元始母*。眾生福薄障重, 今已示現大圓滿本淨自顯任運的成就證相,住於本然光明的法界中。擁有一切已證悟者的功德力量,足以超越時空的限制來幫助眾生。對祂「祈請者—立即現其前」;「具信者—永不分離」。祇要向祂祈求,將發現祂立即賜與加持與我們同在。更幸運的是 佛母在台中學會佛堂更恩慈賜與「具誓者—引至時輪剎土」的金剛語。如此恩澤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何其有幸,能得 佛母如此厚愛。 佛母永遠在我們心中。

台中學會佛堂是 敦珠甯波車來台安臟勝住的第一間佛堂,也是此世最後一間佛堂。又具足 上師的慈悲智慧甘露、殊勝清淨的傳承、喜樂友愛精進的金剛弟兄,在這樣殊勝莊嚴加持力大的正法中心,聞思修佛法,法喜充滿,人生中還有什麼比這更幸運、更幸福快樂。 甯波車圓寂後, 佛母且多次蒞臨台中學會佛堂關懷、加持、教言,此情此景歷歷在目,深恩難忘。然 上師圓寂後,頓失依怙,弟子們心靈愚痴晦暗、三昧耶不清淨、學會壇城發生白蟻障難。幸蒙 佛母慈悲不捨,悲憫弟子們愚昧無知,特別再次親自蒞臨台中學會佛堂,以無量的慈悲和深廣的智慧、又極為善巧的大方便、以及溫暖的加持力、慈愛的光芒照破弟子們心中的無明痴暗,給與教誡、除障、還淨,使我們從妄念迷惑中覺醒,引導我們在迷妄的輪迴大海中一瞥前進的方向,直登菩提。

甯波車住世時, 佛母總是默默無聞地行持佛行事業,將自己生命源源不斷地奉獻給甯波車、佛法、利益眾生,而不摻雜一己之私的名聞利養恭敬。 甯波車圓寂後,毫無間斷地任運開展佛行事業,任運圓成地宣說一切佛經論典、密續要義;與其結緣者能獲得極大加持,開啟了智慧的心蓮。如今 佛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時不在心中浮現,深覺 佛母的密意深不可測。身洋溢著愉悅的面孔和神奇的圓滿相好光輝;語如谷響任運宣說出無量無邊法語;意任運成就一切智慧、慈悲、大力的功德,安住於光明清淨明空中;具足一切三世諸佛的自性金剛身語意功德事業。

撫今思昔,對 佛母我們不但應一直保有清淨的虔敬心與三昧耶,且應更進一步信受奉行其教授、教誡,認識並追憶 佛母無量的慈悲、無比的恩德、殊勝卓越的功德,以及對漢地弘揚密法的非凡貢獻。以感恩和誓句與其維持連結,作為加持及懷念 佛母出世與傳法的源泉。這才不辜負 佛母護念付囑的大悲。並衷心至誠祈請 佛母不捨誓願、悲憫眾生,早日乘願再來弘揚「敦珠新寶藏」。無盡的懷念,感恩再感恩。

管窺《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有感

管窺《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有感

黃毅英/文

上師紀念文集,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面世,編委會成員均如釋重負。當中經歷挑戰無數,幸能一一跨過,其中熱情襄助的師兄們遠超編委會同人。無盡感恩!

文集分為兩冊,其中一冊為主編許文筆博士所撰的上師傳記(行跡)及他的出世間法文章(教示)。另一冊為他的世間法文章,《知報廬文稿漫存》。除了不少師兄提供相關照片外,尤得印連師兄交來《知報廬文稿漫存》原稿及眾多珍貴照片及墨寶,無限感恩。

文集不只是各大圖書館理應典藏流傳後世、供眾覽閱之作,我等實應人手一本,加以研讀,如親沐上師教誨。出版後再重讀諸文,良有所感。其中一篇為「佛經選要出版因緣」,遂記得某年(大概1980 年或1981 年)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日早上,我們一班弟子(約三五人)應 上師的號召,來到學會(當時仍在北角),清潔一批《佛經選要》。原來庫存的《佛經選要》中,有不少發了霉。我們首先用毛巾把封面清理,再用「幼沙紙」小心地將三邊(第四邊為書脊)輕輕把發黃部分磨走些許。做完後,  師父很開心,每人送了一套。五姑(陳寶芳師兄)也隨喜,請我們吃午飯(還記得到一間名為「景珍」的酒樓)。當時其實我早已請有一套,但有師兄提醒我,這是師父的加持,一定要收下,我保存至今。

由此可見 師父珍惜佛經之片言隻字不在話下,對《佛經選要》格外珍愛,從「出版因綠」當可感受個中底蘊。後來呂榮光會長發起送贈與圖書館及諸道場, 師父十分歡喜。

師父國學造詣深厚,眾所周知,重讀「出版因緣」之餘,狗尾續貂,就一些較艱深的字詞,試從網上尋找相關資料,不敢奢言註解,只是與大家共享,希望更多讀者能親炙 師父之文。若有國文名宿見註解不妥者,請不吝賜教是幸。

佛經選要出版因緣(《知報廬文稿漫存》頁97 )

佛說諸法因緣生1,可謂一語道盡,故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佛經選要一書有為法也。其出版必待因緣,可斷言者。而茲之所記,遠溯若干年前,可說是近十餘年來濱居弘法之備忘錄焉。故既說因緣,則有其親因緣亦有所緣之緣2。雖說稍遠似亦無妨。

甲午之歲3,吐登利嘛喇嘛發弘利之大心,組設真如藏密院,囑為參加,乃願綿力,以速其成,而未允躬與其會。喇嘛曾受 貢噶上師遙傳四灌,乃發弘願待院成立,歡迎 貢師蒞臨,傳承大手印法,於是頂禮從之,眾乃舉為秘書。

翌年籌備既竣,事與願違,竟未克迎法駕,懊悔而已。李子世華知其然也,乃約同組設金剛乘學會,一以專迎 貢師弘法為務,不久噩耗傳來, 師已示寂,大手印法將可望而不可得乎!陳子健民 貢師之高足,掩關天竺,音訊常通,函來以張子澄基事師多年,曾譯大手印願文,且閉關三年以修習,近赴美利堅國,弘揚密法多年,返國省親,道經香港,可改迎之,將見買王得羊,不失所望者矣4。世華大喜,招待惟恐不周。

澄基以留美時,有以須閱何經請示,書目連篇累牘,令人目迷,而提要鈎玄,又乏良本,倘能如基督教之有聖經,幾十萬言便能了了。但三藏浩如煙海,若不重新編纂,非有罣5 一漏萬之概,便不達應有盡有之要求,於是發願創編。以難其人選,乃介紹羅子時憲為主其事,並約江妙吉祥女士、邢子述之及余勷之,世華為施主,且為介吳子悟達、馮子公夏、高子大添等足成之。編纂之初,臺灣遂有佛教聖經搶先出版,遂乃命名為佛經選要焉。原定三年編纂圓滿,未及半年,此間緇6 素7 風聞其事,議論紛紜,竟謂割裂佛經,如梁昭明8 將墮地獄,時有施主不能發長遠心,藉而中退。世華約悟達、公夏、大添諸子竭力以玉其成,然以選經不聘比丘與其事,終不能息眾喙,任之而已。但編纂期儘予縮短,至己亥歲9 首既已完成,然不獨未能印行,抑且未加整理也。

時余天竺之行,已準備就緒,遂舍此登途,歲暮言歸,目睹選稿山積,倘不整編付印,未免一簣功虧,與諸檀越10 言之,均同此意,而災梨禍棗11,自須多金,再作張羅,情勢已成強弩末。而選經之款,尚有盈餘,祇12有先付梓人,以免選稿散失,然後出售預約,或設法募款。然承印者非將全稿交付,不願接印,而願接印者,則又規模不大,難竟全功。

時余得法初歸,斯之未信,既不願遽行傳法,更不願遽爾應供,令不識者誤以為裨販如來13。而年來校印群經,頗欲改業印務,可弘法寶,而儕於市隱14、不廢修持,乃組大乘印務公司,從估印各單中摘其不昂不下之價,而承印焉。是時稿未編竣,款未集足,不如是則付印無期,而謠諑15 繁興矣。勉為其難求得已也。印未匝月,既厄於稿荒,須待羅子修飾潤色,始能脫稿,手民16 屏營17 翹企18,無可耐何,羅19 坐皋比20,非休沐日21 則無暇晷22,乃與謝子卓如按周約會,品茗而索之,或得或否,如是將及一年求斷追乎,始能如願,而或作或輟,損失不貲23,加以預約所得無多,捐輸更難舉辦,以前檀越早已充耳不聞,而道跖24 流言更難入耳。為竟全功起見,且不能廢於半途,不避萬難,遍呼將伯25,高利之貸,亦復在所不辭。雖其後世華獨力以承,自有莫大功德,而大乘公司,為之株累26 不少矣。今者既已出版,印製技術尚差強人意,羣謗以息,然數年來任勞任怨,身受其累,為利生弘法,分所應為,書此因緣,以為後起者勉。

—————————————————————————————————————————————

1. 《阿含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2. 「四緣」: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3. 1954。

4. 謂想買王獻之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意為差強人意。唐·張懷瓘 《書斷·妙品·羊欣》:「時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書中風神怯者,往往是羊也。」

5. 同「挂」。

6. 緇衣,即染衣,僧也。

7. 即白衣,在家眾也。

8. 梁朝昭明太子編纂 《昭明文選》,其中將《金剛經》劃作三十二分,有僧俗批評之為「割裂佛經,必墮地獄」云。

9. 1959。

10. 施主。

11. 從前印書用梨木或棗木刻板。形容濫刻無用不好的書。

12. 同「只」。

13. 或作「稗販如來」。「稗販」,賤買貴賣以圖利也。《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

14. 有很多版本,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等。

15. 造謠譭謗。《楚辭·離騷》:「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王逸注:「謠,謂毀也。諑,猶譖也。」洪興祖補注:「言眾女競為謠言,以譖愬我。」

16. 手民,以手藝為業的人,原指木匠,後多稱印刷排字的工人。

17. 惶恐,彷徨。《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屏營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見其涓人疇。」

18. 形容盼望急切的樣子。

19. 指主編羅時憲教授。

20. 虎皮,古人坐虎皮講學。後因以指講席。羅教授轉到大學任教。

21. 休假日。

22. 指空閑的時日。出處: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詩:「甲子春,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諸事之未集,又兩閱月,始咸結局,於是乃有暇晷。」

23. 不可計。

24. 同「蹠」。

25. 將伯之助。將:請求;伯:長者。請求長者幫助。指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出處:《詩經·小雅·正月》:「載輸爾載,將伯助予。」

26. 株連牽累。

福至心靈

福至心靈

資料室/文

2014 年新年除夕及初一, 師父照例發給每一位到大圓滿廟的弟子一人一個大紅包, 但今年的紅包很特別, 除了正面有 上師的標徽、中間印有「發菩提心 正知正見 嚴守戒律 精進修持」、下面印大圓滿廟及其徽章外。背面則印有如左上角字型字體之福字—天下第一福。

福人人想要, 福壽雙全、五福臨門常作為祝禱之辭。此字形窄而狹長為「瘦」音諧「壽」,義長壽之福。且在此一字中五福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全俱。整體字之右上角筆畫像「多」字,下邊為田,左偏旁極似「子」和「才」,整個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寫法,巧妙的構成了「五福」合一之福。又於其中之「田」部尚未封口,是為鴻福無邊之福,清康熙祖母孝莊太后稱其為「福之本源」,民間則稱其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

天下第一福,據傳為清康熙皇帝御筆。北京人嘗言:「到故宮要沾沾王氣,到長城要沾沾霸氣,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氣!」恭王府的福氣就來源於康熙御筆親題,並加蓋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璽,有著「天下第一福」之稱的福字碑。

呂美玉/圖

康熙帝八歲登基,九歲喪母,由祖母孝莊皇太后撫養長大,祖孫二人感情親密互動良好。週邊幾位輔政大臣又相互猜忌,當下唯太皇太后是小皇帝最大力最可靠的支持者。在祖母協助下,康熙帝擒鼇拜、平三藩,開創出一番太平盛世景象。但就在其意氣風發之時,太后却病重纏身,宮內太醫均束手無策。康熙皇帝窮古今之書冊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義為真命天子應是萬福萬歲(壽),如有問題亦可向天帝天父為自己「請福續壽」,因此決定為祖母請福。遂沐浴齋戒三日之後,康熙帝化孝心於筆鋒,一氣呵成震古爍今之「福壽」「五福」合體字,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也許是康熙帝孝心感天,自得此福字後,孝莊皇太后的身體竟奇跡般康復。太后有感於皇帝之孝心苦心,致為能永久保存此世上獨一無二之「福」字,命人將其刻石碑上,日夜撫摸,祈求多福。而她終以七十五歲高齡離世。民間咸稱此為康熙帝「請福續壽」之福緣。

康熙帝一生政績卓著,開疆闢土,正合「多田」;有子數十,恰應「多子」;與孫乾隆帝各執政逾一甲子,均以高壽善終,正是「多壽」;康乾盛世長達一百多年,國富民強,為「多才(財)」、國泰民安則是萬民「多福」。此「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壽」之福字,不僅讓受福之人得福豐厚,更令康熙帝此請「福」送(祝) 「福」之人受益終生。因此又有稱此福為「請福聚福、送福得福」。

福字碑是皇家至寶,理應珍藏于紫禁城中。但如何走進恭王府,則是一段懸案,已超出了福字之義,不再在此贅述。

數年前有網路謠傳,此故事乃有心人杜撰而成。姑不論其為真為偽,其故事的意義是正面的,字型字體如有拉長,則也真真實實具體的呈現在我們的紅包帶上,此其為真,確是巧妙的將「福壽」「五福」構成了福字的含義,極富藝術性,且意味深長。 師父挑此「福」字作為新年新祝福,可見用意良深。因為「福」字除了上述之故事與含義外;道家講「福至心靈,禍至神昧」。佛教之因果論則是,今生福報乃過去生之業因,未來福報則今生作者是。也就是上師給你祝「福」讓你能「福至」「心靈(慧生)」,具足資糧;但福報却是過去之業因,還是得靠今生來世好好「福慧雙修」累積資糧,則於菩提道上必能順緣成就。 師父為福慧俱足成就之人,有海內外成千上萬弟子是為「多子多才」等五福俱全,當然也福壽雙全,荷擔如來家業,惠澤菩提道上芸芸學子。為弟子者我們既感恩也深深祝「福」。

祥和四瑞

祥和四瑞

資料室/文

黎上師與 楚西甯波車 呂美玉/圖

2001 年12 月30 日 上師、 仙藩甯波車及 敦珠佛母等共邀 楚西甯波車(KyabjéTrulshik Rinpoche Ngawang Chöky Lodrö1923~2011 為甯瑪派法王之一,曾為達賴喇嘛親教師之一,亦曾為敦珠法王的弟子。)暨數位祖古等舉行廟及化身殿立體佛像勝住大典。當天 楚西甯波車主壇,不僅主持佛像勝住大典,還舉行無死蓮師灌頂法會暨開示。

當日殊勝吉祥非凡,在法喜充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 楚西甯波車突然從其法座上站立起來,並向右後斜四十五度角方向,直指化身殿東北下方樓梯口牆壁上的壁畫,也就是今期之封面—祥和四瑞。他說僧團最重要的就是這種關係。

「祥和四瑞」又譯「和睦四瑞」、「和睦四獸」、「和睦四兄弟」、「四和合圖」或「和氣四瑞」。不管其譯名為何,故事乃出自《釋迦牟尼佛廣傳.持戒品》。如 楚西甯波車所開示,佛陀曾向其弟子開示﹕很久以前在森林裡住著一隻松雞、一隻兔子、一隻猴子和一隻大象,牠們彼此都是好朋友。藉著一棵樹的協助,牠們確定了各自的年齡。大象第一次見到那棵樹時,樹枝葉和其身體等高;猴子第一次見時,樹枝也跟牠身體一樣 高﹔而當這棵樹又小又嫩時,山兔則常舔其葉上之露,還是棵幼苗﹔最後松雞則表示這棵樹的來歷,是經由牠吃了別棵尼拘盧樹的果實,種子吞下去又排出來,在泥土中長出的。於是牠們確定了各自的年齡,松雞鳥最年長、其次兔子、猴子、大象。

依此,年輕者尊敬較年長者,尊老愛幼,因此,年幼體大者大象馱著猴子,猴子背山兔,山免頭頂松雞,方能摘到甜美果實,共同分享。牠們遵循長幼有序五善十善戒律,過著善良的生活。很快的,所有森林裡的動物都一起來學習牠們,以牠們為榜樣,最後連國王也照這樣做。如此,和平安樂的氣氛彌漫整個國家,連天帝都十分讚歎。佛陀說祂過去生中有一世即是那隻松雞,而舍利弗、目犍連和阿難便是其他三位兄弟。

牠們通常被畫在寺廟的門上,或桌、床、瓶、盤、蓋、貨幣、帳蓬之上,也可做為供養食子之酥油花裝飾。

今期設計成封面,除了它示義為戒律乃修行之基,欣賞大廟壁畫之美外,最主要是專輯《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在 黎上師領導之下,歷經多年多人努力堆疊,有如祥和四瑞圖,最後終於編寫完成。由是可見在僧團或修行團體中,只有守戒才能關係祥和,只有祥和才能共創美好的未來。願以此共勉。

永誌 上師恩德

永誌 上師恩德

敬禮 依怙主敦珠甯波車法王

敬禮 根本上師劉公福德法幢

楚英窩錫(黎日光)金剛上師/文

轉載自《福德法幢 劉上師行跡教示略傳》總序

資料室/圖

佛法早於漢朝時已弘播漢土,密宗亦隨之傳入,盛行於唐朝,稱為「唐密」,嗣後一直禁於宮幃,民間無緣修習。直至民國成立,五族共和,密宗始得普及,藏地大德如「諾那」、「貢噶」等活佛相繼於漢地弘法,傳至最高之「大圓滿」。 劉師上承二尊,將西藏密法發揚光大,於《福德法幢 劉上師行跡教示略傳》中見之矣!

恩師 劉公早期皈依禪宗龍象「虛雲老和尚」,又依止「東密黎乙真大阿闍黎」,及後攝受「甯瑪」、「噶舉」、「格魯」各派,親炙多位大德。以過往殊勝因緣,最後於甯瑪最高精神領袖 敦珠甯波車得賜那也東初四級灌頂及教傳、巖傳及極近傳承,堪稱近代漢地演密教之濫觴。

從《行跡教示略傳》中清晰可見, 師得傳承後身體力行,修行、翻譯、弘法不斷,攝受弟子、信眾不可勝數,成熟成佛種子。

劉師事師如佛,承事 法王從不稍逆其意。 法王三度來港(其中一次赴台),均予嘉許獎勵,正如《行跡教示略傳》中說, 師一方面示現謙謙儒者,國學極具造詣(於《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中可一睹 師文采之一二),另一方面, 師嚴守與 法王之清淨三昧耶,精進修持,善巧度眾。余得列門牆,若非多生積累善因,何能有如此大之福報?

師因其令慈為病魔所纏而發願學佛。余於十七歲時皈依 師,得其憐愛,見余身體孱弱故賜長壽佛本尊灌頂,並囑勤修佛法。 師歷年教誨,如在目前,未敢稍忘,若非幸遇 恩師,人生或許虛度, 師引導余了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開啟余之智慧及菩提心,使余明白於一生中真正修行,時刻不離大悲心,當下於生活中點滴做起,「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師自印度噶林邦得法後,曾五次朝謁 法王, 師慈悲,每次都帶余同行隨作翻譯。

一九七二年 法王駕臨香港,余得親炙法駕並從 法王處得阿闍黎位,獲賜名「楚英窩錫」。此實為得 恩師提攜所至。

一九七五年 法王賜 師藏文大藏經甘珠、丹珠, 師只攜余到尼泊爾迎請帶回。

一九八一年 師帶徒眾共十名赴尼泊爾朝覲 法王, 師得賜蓮冠,余承敕全程作傳譯。

一九八一及一九八四年 法王兩度來港(其中一九八四年同時赴台灣為台中佛堂勝住),如《行跡教示略傳》中說,其時 法王得 移喜佛母之指示,該是弘傳《敦珠新寶藏》適當時機,於是開啟甚多深邃巖傳法要,余於其間承事,得沾全部法乳。

法王一九八七年於法國示寂, 師趕往朝拜,余亦得同行,抵法國時, 法王仍在定中,不准任何人進入室內,直至 法王出定當天, 佛母只准許 師與余兩人內進朝拜法體及供獻哈達。此除全仗 師所賜外,亦令余感受到 法王、 恩師與余於過往生中所結之善緣。

前此,余於一九八四年暫居澳洲,與 師書信不斷。 師於信中告余每次修法必觀見余,此恩此德,令余銘感五內。信中亦提到望作澳洲之行。余自當竭力安排,其後於一九八八年偕 師暢遊澳洲三市,並作弘法等活動。

一九九一年,余眼疾嚴重,幾乎失明, 師告余已為余祈禱並親自代念「百字明」懺悔業障,每天加持早日痊癒,每念及此,難禁涕零, 師恩重如山,難報萬一。

師一九九七年圓寂後, 敦珠佛母賜余「敦珠新寶藏傳承人」並囑咐必須肩負 上師所有未竟之工,自此,余朝乾夕惕,臨深履薄,將 師未竟之宏願有序完成。其中包括完成興建「大圓滿廟」、重修「菩提塔」、重建「閉關中心」、安放「龍王寶瓶壇城」、安置「本尊壇城及食子」、建設環繞大圓滿廟外圍的二百一十六座「蓮師本尊咒摩尼輪」,現正興建「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館」。期間講學、傳法、灌頂、出版、放生、主持法會不斷,恪守 恩師法規及囑咐,不敢妄自改動。

今乘 恩師百歲壽誕之慶,余再次發起編彙《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以誌 師恩之功德大行,本集包含《福德法幢 劉上師行跡教示略傳》及《知報廬文稿漫存》兩冊,禮聘許文筆博士主編,一眾弟子眾志成城,於此鳴謝。上冊為 恩師略傳及有關修行之文章,下冊為 劉師之詩詞等文章,內容見於許總編之序文,於此不贅。同人等謹望以此文集之付梓,讓 恩師之功德流播於世,令更多人得沾法雨,進一步修持成就,自利利他,更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恩師早日乘願再來,如黃金時期,佛日增輝。

弟子

楚英窩錫(黎日光)敦珠新寶藏傳承人

甲午年藏曆十一月初十蓮師誕吉祥日

謹序於香港

懷我恩師

懷我恩師

法傑(王俊雄)/文

吾欲贊師兮 頓覺辭窮 吾欲禮師兮 深感汗顏

唯憶承師兮 略述點滴 吾年十八兮 突罹眼疾

遵醫囑咐兮 莫勞眼神 乃尋逸書兮 藉療心傷

得閱梁公兮 飲冰全集 深得吾心兮 自是入佛

尋尋覓覓兮 求訪知識 得師引薦兮 劉公上師

常隨卅稔兮 頗覺相契 師護弟子兮 循循善誘

威慈並濟兮 極盡善巧 循序漸進兮 嚴於考覈

風雨無阻兮 說幻化網 立見築基兮 不厭其詳

禪修行持兮 以身作則 因果分明兮 公私壁壘

每有餐敘兮 算師一分 時陪散步兮 常考聞思

其善識人兮 提攜後進 完全授權兮 充分發揮

不騖虛名兮 鮮少應酬 苟有請託兮 必使滿願

事其上師兮 嚴守誓句 夙夜匪懈兮 從不居功

我懷我師兮 難望項背 唯勤精進兮 期報恩暉

吾愛吾師兮 砥礪自勉 日夜思念兮 求莫捨我

允吾孺慕兮 頂戴心懷 弘法利生兮 效步師履

鞠躬盡萃兮 奧明相見

慈悲與信心

慈悲與信心

《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發佈會

劉上師一生為成熟眾生成佛種子,精勤弘傳密法,

運用種種善巧,令弟子入於法流中,

是為對有情眾生之慈愛與悲憫,乃為師之典範;

其自身則不畏艱辛遠至印度求法勇氣与堅毅,

對其 上師之虔信,則為弟子之典範。

令吾等領受 上師之慈愛与勇氣並對他產生至高之信心。

時至 劉上師百年冥誕之際,

黎上師恪守 劉師之種種教示,

為使有心藏傳佛法者,能正確深入了解密法,

而再興將其恩師之功德大行編彙

《福德法幢 劉上師紀念文集》,

並發佈弘揚。令吾等領會 上師之心智,

將與吾等無別相伴,直至獲得証悟為止。

願以此專輯感念恩師之慈悲,

並提昇讀者弟子吾等對 上師聖眾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