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甯瑪派史要

西藏佛教甯瑪派史要

蘇尤甯波車
黃毅英譯漢

一、引論

「甯瑪」之義
甯瑪意為古舊,為佛法傳入西藏,直至十世紀末印度譯師密的渣那歌的之西藏佛 教教派,亦稱之為前弘佛教,或雅朱甯瑪,以別於後弘佛教,或沙瑪,如噶舉,薩迦 ,噶當而至格魯等,乃奉譯師領青增布(九五八-一○五五)以後所譯教典者。

蓮華生大士
甯瑪傳統之中心人物為超平常人,於八世紀將佛法傳入西藏之蓮華生大師。由印 度大堪布寂護之奏,藏王赤松德真迎師入藏,師乃留藏五十五年半。遊遍全藏,弘法 修持,摧伏障礙佛法之魔怨,並加持整塊藏土,而使佛法加被每個藏人。西藏佛法之 成就實乃拜蓮師所賜。
蓮師亦建成第一所寺院大學,桑耶寺,至令不少印度班智達如啤嗎那密渣等雲集 與藏譯師共譯佛法,又為首七名藏人剃度。於尖蒲,師開許密咒乘之曼陀羅與藏王赤 松德真,移喜蹉嘉,毘盧渣那等廿五大弟子。同是,數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之弟子 仰賴蓮師為證悟之源,其啟示亦為修行心要。賦與生命。

 

二、教理

九乘
甯瑪之特色為以九乘判教:

    首三乘為顯教道理而以修「身」為主:

  • 聲聞,
  • 緣覺及
  • 菩薩乘為小乘與大乘所攝,而名為出離之道。
    密乘則修「語」或能,而有外密或下三部密如左:

  • 作密與行密為淨化之道。
  • 瑜伽密則為轉化道之始。
    內密或上三部密為:

  • 瑪哈瑜伽與阿奴瑜伽為轉化之道。
  • 阿的瑜伽或大圓滿為自解脫道,主要修「心」。

內三密
甯瑪之不共密法為內三密:(外)瑪哈瑜伽,(內)阿奴瑜伽,(密)阿的瑜伽 或大圓滿。其中或見諸甘珠(佛語)中,然甯瑪派另有結集,即甯瑪十萬續,為巖取 者耶那甯巴(一四○三-七八)於十五世紀結集之甯瑪巴密續總集。

    內密含三傳承:

  • 心意傳承:由諸佛來,
  • 表示傳承:由持明來,
  • 口耳傳承:由上師來。

瑪哈瑜伽乃由金剛手傳與國王渣(亦受於啤嗎那尊者,其曾於錫蘭烏拉山處於金 剛手等瑪哈瑜伽密法)。再經佛陀傳與啤嗎那密渣及蓮師,而傳入西藏。
瑪哈瑜伽共有十八大續,其根本為大幻化網導引法,於瑪哈瑜伽中有八大壇城之 教授,而為教傳與巖傳共者。
國王渣亦於金剛薩埵及啤嗎那尊者處受阿奴瑜伽法而傳與大成就者咕咕那渣,再 傳與生遮移喜再傳入西藏。此中共有廿二大續,以「一切意聚經」最著。
阿的瑜伽或大圓滿,佛陀之最究竟教授,其傳承可亶自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傳與報 身佛金剛薩埵,再傳與現世人間首位上師,於西元五五年降生於鄔金之極喜金剛,及 後則傳與文殊師利密渣、師利星哈、渣那修多羅,再由蓮師、啤嗎那密渣、毘盧渣那 等傳入藏土。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由文殊師利密渣分成心部(心的),界部(龍的)及口訣部(敏雅的)三 。口訣部之精要領體,意為心髓。領體中最著者有啤嗎那密渣之啤嗎領體,蓮師之空 行領體及龍欽領體。不少西藏之領體行人均能獲虹光身。
心部與界部主要由毘盧渣那傳入西藏,口訣部則由啤嗎那密渣及蓮師傳入。

心的
此教授特指心住之法,修直入行者心之本來面目。

    共有廿一大續,如恭芝嘉波等。主要修四瑜伽:

  • 止(專一瑜伽)
  • 觀(離戲瑜伽)
  • 止觀雙運(一味瑜伽)
  • 自圓滿(無修瑜伽)

龍的
此教授特重無修,直入元始覺性而再不疑。

    共有七大續,修如下四者:

  • 雙運

敏雅的
此為握要之教授,於下座時保住。

    共有不少經續而以甯瑪十萬續之十七大續為主。修如下之四:

  • 山(指身不動)
  • 海(指眼任運)
  • 明體(無修整)
  • 通(定中境界)

(譯者按:括號中之注釋乃取自南佳羅布甯波車之「水晶與光明道」以補 充之。)
敏雅的亦自有其淨業與前行及羅生拳法與廿一種「心晶」觀想等,而其中又分兩 途,且卻與妥噶。

    且卻義為立斷,大圓滿且卻之要節為極喜金剛之「直擊心要三句」(椎 擊三要):

  • 直入明體本面
  • 決定信之
  • 於念滅上堅固而決信。
    妥噶義為頓超,為業幻自滅之疾速法,而必先於且卻修持嫻熟者。於此 ,得四事:

  • 能見赤裸法性
  • 證量增上
  • 明體成就
  • 法界中解脫
    而獲四種決定:

  • 對惡趣無畏懼
  • 無果之希求
  • 無得之希冀
  • 諸法平等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為甯瑪不共法,並為一切教授之心要。一切西藏佛教上師,以修大圓滿為 究竟,經載大圓滿住於十三地,其他世界中,西藏之笨教中亦有大圓滿。
大圓滿於佛法中之位置,可以瑪哈珊底與阿的瑜伽二者表之。瑪哈珊底為 大圓滿之梵名,義為一切教法之心要與精華,阿的義為無上,以大圓滿為各 來中之最頂峰故。
「翟」(大圓滿藏音為「翟青」-譯者按)之義為圓滿,究竟與最後。 大圓滿為最後圓滿之境地,為自身與一切法本性之自圓滿。
大圓滿與他法不共者,為非以較量成理則,介紹心之本性,其見於消除妄執心而 顯出。大圓滿中最握要者,為超越凡常思維之心,而住於明體。此諸佛智心之直接契 入,乃由心意直傳之傳承上師加持故,具信利根弟子,得以受之。
此教授可分根,道,果三。
根為本心,自性與力(大悲)者三,可以明鏡表之。力則分清一路巴及 登,而以水晶或晶球表之。
道為見,修與行而衍生大圓滿之三系列修法。
果則為虹光身解脫與三身成就。

虹光身
圓滿成就之大圓滿行人,能於死時,將物質身轉成光蘊。龍青巴尊者,及無垢光 尊者說有三種:

  • 虹光身:修且卻成就。身漸漸縮而放虹光。最後只餘髮甲等。
  • 光蘊身:以修妥噶,將全身變成光蘊,以入於虛空,如極喜金剛,文 殊師利密渣,師利星哈。渣那修多羅及毘盧渣那等是。
  • 虹光大遷轉身:以修妥噶,行者將身轉成虹光如住世數世紀,以利有 情,如啤嗎那密渣,楊丹增增布,赤松生嘰汪朱等是。

 

三、歷史

教傳與巖傳
甯瑪派又分長傳(教傳)與短傳(巖傳)」及有從正定中於本尊或上師所得之直 接教授。
教傳乃由元始佛普賢王如來無間傳至于今。西藏現傳兩派教傳,一乃為 中藏之朗傳承,一為由笛打甯巴(一六四六-一七一四)於十七世紀末傳至東藏之康 傳承。此由笛打甯巴及其弟盧珍達那嗎師利(一六五四-一七一七/八)之康傳承, 於翟青及柏尤寺中擴而充之,遂由人聖者敦珠甯波車刊行成四十巨函。
教傳內三密以經、幻、心為代表,分表阿奴瑜伽,瑪哈瑜伽與阿的瑜伽之心部。
巖傳法則為蓮師與移喜蹉嘉佛母密藏之法,於末世蓮師與廿五弟子示現 巖取者於適當時期取出。大部份之巖傳法乃由針剛恭初及蔣楊親尊汪布結集成六十函 ,名為領青德曹,即珍貴巖庫、巖庫。巖庫分依於實物之地巖(沙德) 及由巖取者意流開發之意巖(恭德)。
除以上三者,亦有三種特殊巖傳:由授記,灌頂與空行處得之。
且卻亦分三:喇嘛,翟青與篤遮親波,即上師之靜忿 修法,大圓滿教法與觀世音菩薩之續。另又可依噶耶,恭道與普巴分之。
意巖者如龍青巴尊者之「七寶」,明珠多傑之「南曹」及 聖者敦珠甯 波車之意巖。
正定中之巖取者如余託雍敦剛布之余託領體及拉生南佳直美之「持明宿笠」等。

巖取者
以生遮喇嘛(一○○○-一○八○)及開發四大藥續之渣巴昂詩(一○一二-九 ○)為首,數以百計之大師,致力開發。直至于今,以 聖者敦珠甯波車及頂果親 尊甯波車為著,據稱共有一百大巖取者及一千小巖取者,以「五至尊」為最馳名,即 楊盧甯瑪柯渣(一一二四-九二)、佐汪上師(一二一二-七○)、多傑甯巴(一三 四六-一四○五)、啤瑪甯巴(生於一四五○)及蔣楊親尊汪布(一八二○-九二) 。
其他著名巖取者包括佐汪上師之佛母曹母文母(一二九八-八三)及開發蓮師廣 傳及「噶登的雅」之鄔金甯巴(一三二三-C一三六○),開發「北巖」之歌登持明 (一三三七-一九○三),開發喇嘛恭道之生遮甯巴(一三四○-九六),開發道出 六種中有之詩曹恭巴籠初及中有救度法之噶嗎甯巴,超常主秘之巧工,世壽百二歲之 康湯嘉波(一三八五-一五一○),開發恭初戚朱之澤桑甯波(一五八五-一六五六 ),開發持明叔執之拉生南佳直美(一五九七-C一六五○),於定中開發名為生哇 嘉珍廿五法之大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錯(一六一七-八二)及與之互為師徒之笛打 甯巴。

龍青巴尊者
至於馳名世間之龍青巴尊者(一三○八-六三)則為甯瑪派大圓滿中最偉大導師 之一,亦為西藏佛教文學史上最傑出之作者,其著作超過二百五十,惜只約有廿五套 流傳,包括著名之「七寶」(曹頓)及「三論」。其將相承之啤嗎領體與空行領體和 合,寫成三「仰的」或「心中心」。
以其加持力,無垢光尊者(一七二九-九八)面見龍青巴尊者,於其意巖中取出 龍青巴尊者之握要,而成龍欽領體,遂風行於全藏,而龍欽領體傳承之主為第一世多 笠青甯波車爵美增利柯渣(一七四五-一八二一)。

學術
其他甯瑪派之大師包括首先造甯瑪派中之大論的雲中卓朱增布(一○一二-八八 ),雅利班禪啤嗎汪沽(一四八七-一五四三),巴祖巴波車(一八○○-八七), 米梵甯波車(一八四八-一九一二),第三世多笠青爵美聰拜甯瑪(一八六五-一九 二六),堪布生嘉(一八七一-一九二七)及 聖者敦珠甯波車(一九○四-八七) 。
甯瑪派教理與修持並重。本世界巴祖甯波車,米梵與仙藩卓朱能哇結集了顯教十 三大論並為注疏,此即為

  • 一、釋迦佛之別解脫經
  • 二、德光之律經
  • 三、無著之阿毘達摩集論
  • 四、世親之俱舍論
  • 五、龍樹之大智度論
  • 六、月稱之入中論
  • 七、聖天之廣百論本
  • 八、寂天之入佛子行論
  • 九、無著之現觀莊嚴論
  • 十、無著之大乘莊嚴經論
  • 十一、無著之攝大乘論
  • 十二、無著之破實法論
  • 十三、無著之大乘無上陀羅尼論

密法則以大幻化網導引法,龍青巴尊者之曹頓,雅利班禪之三戒及敏岭笛青,盧 珍法師等之教傳與巖傳經續為主。

寺廟
只甯瑪派具出家與修行人之兩種僧伽。於西藏甯瑪派有超過一千座寺廟,而甯瑪 派傳遍整個西藏,不丹,錫金,尼泊爾,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於中藏,以敏岭笛 青爵美多傑(笛打甯巴)於一六七六年建之閔忠岭及持明雅芝汪布於一六一○年建立 之多札仁橧為主,於藏東康地,則以噶當巴德錫於一一五九年建立之噶託寺及持明恭 增舒笠於一六六五年建之柏尤寺為主。於一六八五年始,第一世翟青甯波車啤嗎持明 所建之翟青寺則成為甯瑪派最大與最具影響力寺院之一,詩川寺則為二世詩川那針甯 波車爵美恭增南佳所建。於青海與歌鹿地仍有不少甯瑪寺院,如多笠青寺及塔尚寺等 。

 

四、現世

於對上一世紀,由蔣楊親尊汪布,大針剛恭初與巖取者卓朱甯巴(一八二九-七 ○)「親恭朱三」等大師之全教運動則於文化復興中致力於鞏固甯瑪之教法,此時期 亦出生傑出巖取者如敦珠甯巴(一八三五-一九○四)及利立甯巴巖取者蘇尤(一八 五六-一九二六)等。

藏人於一九五九年流亡海外之後, 聖者敦珠甯波車(一九○四-八七 )被一致公認為甯瑪派最高精神領袖,甯波車於一九○四年出生於西藏東南蓮師四大 隱蔽勝境啤嗎角中,他為巖取者敦珠甯巴的轉世。

於十四之早歲,已能傳授領青德曹之無餘灌頂及口授,於十七,述著其馳名關於 大圓滿之論著。為一多產作者及多才之學者,著作多達四十八大函,包括「甯瑪歷史 與宗義」之經典。由達賴喇嘛之請,又寫有「西藏政史」一書。其著作表現了全面性 之學養,包括偈頌,歷史,醫方,星相,因明等。

敦珠甯波車為蓮師現世代表。為其時最大之巖取者,及大圓滿導師,為 一切甯瑪派傳承主,作為上師中之上師,各大西藏喇嘛均公認其擁有直接本性之最大 能及加持力,而各大德亦均遣其具器前往這心意直遞之傳授。一九五八年離藏後,住 於印度,及後轉居尼泊爾,而為海外藏人心中西藏文化保存之中心人物。於不丹、錫 金、尼泊爾與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有數以千計之弟子,甯波車遍遊於東西方,以 弘揚甯瑪教法,並於香港、美、法等地建立道場。

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生於一九一○年),最具名望之現存大圓滿上師 ,亦於傳揚甯瑪教法中佔重要地位,不倦地周遊於不丹、尼泊爾、印度及西方,教授 數以千計之弟子,其即為全教運動上師,啤嗎那密渣與赤松德真同時化身,甯瑪派傳 播中流,一九五九年於錫金示寂之蔣揚親尊卓朱羅爵之主要弟子,其法座乃嘉德滿都 之詩川聽儀打幾甯寺。

多笠青甯波車(生於一九二七年)為龍欽領體之傳承上師,於錫金間託 ,不丹及美國麻省設有道場。

於東方,諸大師仍致力闡揚甯瑪教法,如著名大圓滿上師譯曹甯波車,其法座於 大吉嶺及尼泊爾;閔忠岭主持閔岒遮青甯波車,住於笛拉頓;貝羅甯波車,主持南印 拜剌古貝之一精進道埸而為甯瑪派弘揚作出貢獻;朱式甯波車,甚受敬重之主要甯瑪 上師現住於尼泊爾;第七世詩川那針甯波車;第七世翟青甯波車及楚甯甯波車等。

更須一提者為美國西藏甯瑪中心,甯瑪學院及甯瑪文化中心柯的揚創始人塔尚轉 世甯波車之功績,尤其致力於出版事業。

法國西南博都已成為甯瑪西傳之焦點所在,蓋寂於一九八七年之 聖者敦珠甯 波車已建立其最重要道埸於斯。其傳統乃由其子及法嗣仙蕃甯波車繼承,以滿另一對 甯瑪而傳極具啟示大師故甘珠甯波車之顧,其子轉世啤嗎汪咕甯波車曾邀 聖者敦珠 甯波車與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往博都為其弟子傳三年閉關法,他已在為甯瑪喇嘛年青 一代之表表者。

迎奉修建佛塔之法寶簡記

迎奉修建佛塔之法寶簡記

陳美瑤

台灣金剛乘學會同人,在台南南化鄉山買地十公頃,修建關房數十間。 銳之上 師因擬於此修建舍利塔及祖師廟以為莊嚴,乃函請 敦珠佛母指示修建之規格,及所 安奉之法物,旋得復示已代搜集法寶,飭即前往奉迎。

今年元月,與眾師兄隨 師前往尼泊爾謁見 佛母。對台南密宗山修建之佛塔及 廟,表示極為嘉許及支持,且謂曰:現在 法王之寶物盒中,將各種殊勝法物取出, 以加強加持力,弟子有幸,躬逢其會,得沾法益,茲將交下法寶記錄如下:

  • (一)身甘露丸。
  • (二)語甘露丸。
  • (三)意甘露丸。
  • (四)七世甘露丸-此丸服後,可得大加持力,七世不墮落 三惡趣,千媚及詩靈兩佛女 說她倆均服了作保險。以 上各甘露俱為 敦珠法王親製。
  • (五)多笠青(DROUP CHEN THANG THONG GYALBO) 蓮師二 十五大弟子之一, 備有神通做之甘露丸-多苙青曾週 遊世界三次,搜集地中之寶貴原素,以做此甘露 丸。
  • (六)敦珠法王之貼身衣服、舍利及鹽。

另外 佛母還派人四出,搜集各種由大修行人用過之法器,計有: 以加強加持力,弟子有幸,躬逢其會,得沾法益,茲將交下法寶記錄如下:

  • (一)鑼鈸
  • (二)鈴杵
  • (三)施食法器
  • (四)加巴拉
  • (五)普巴杵
  • (六)手鼓及洞骨簫-此手鼓、加巴拉及洞骨簫均為同一空行母之骨 所造。原收藏者極不願意出讓,後不斷遊說之,以此法器將會供 奉在佛塔內,加持眾生,他出讓此法器,於他亦有 莫大功德,始得願意出讓,但條件為法器不能再轉讓,若不加以供奉,要將原物退回給他。

另有一大鼓,是新的,因古物難求,為此佛母認為非常抱歉。

佛女表示,現在此等殊勝古舊之法器,非常難找。一般收藏者,皆不願意出讓, 而出讓價錢亦甚高。因為非常殊勝,故法器之來源,及收藏者之德行,亦要清楚。搜 集這些法器,往往需要 佛母出面遊說,說明法器將來之殊勝用途。很多收藏者,都 是礙於 佛母之情面而出讓。 上師以為若不是 佛母大力支持,如此齊全殊勝法寶 ,實在很難搜集到。

佛母開示,此等法器,在放入塔前,須妥為保管,避免一般人接觸,恐其守戒不 淨,或其過去生之惡業,影響法器之加持力。

此外,塔中亦須放有劍及槍,為鎮壓用, 敦珠法王之法塔下亦有此物、密宗書 籍及一些經文,前三者由 上師挑選,而經文則助建廟之喇嘛會作出抉擇。

佛母正在物色一位懂得建造密宗塔及廟,與安奉規矩之喇嘛前往台灣助建。 佛 母又開示,西藏與漢族不同,只有喇嘛及如 上師般之大修行人之舍利,方可入塔, 因塔乃供世人祈求加持用者,普通人之骨灰,不能放入塔內,以會影響佛塔之加持力 。一般人之骨灰塔可以建在佛塔周圍。最好佛塔外有寬敞的地方,作為花園或休憩的 地方,設有座位,供人祈禱,另有短欄圍繞。

至於佛廟, 佛母表示, 敦珠法王在印度噶林邦所建之廟,三層高,表法、報 、化三身,並交付一小冊子,略述該廟之建造過程及分佈,乃至廟內所供之諸佛菩薩 及廟之莊嚴。佛母將與佛女往印度朝聖,會把廟之圖則帶回,並會將原來認為不理想 之處,在圖則上說明,使按之建造一所更為完美之廟,得 佛母如此大力支持, 上 師非常歡喜,謂將來佛廟達成後,一定邀請 佛母闔府到台一遊。

上師亦告與 佛母將來在佛廟旁,建安老院,傳佛法與老人, 佛母大表嘉許。

執筆為文時,知道圖則已寄達 上師,而助建廟之喇嘛,亦已物色到,正在辦理 來香港之手續。在 佛母大力支持及 上師費心籌劃下,不久將來,我們可以在漢地 有一所完全符合西藏密宗規格之塔及廟。這是我們漢地眾弟子之福。

四級灌頂的證量

四級灌頂的證量

資料室

銳之按:本來灌頂的證量,為密法應守之秘密 ,絕對不許公開。但現在國內暢銷之佛教雜誌, 加以流布,國內學人早已得快先睹。而香港、臺 灣、及國外同學,難得見知。故特從本資料室收

集後,略加修飾,佈於本刊。原文如下:
密宗特別注重於師承傳授,且把上師視為三寶的總集體,而尊於四皈依之首 。沒有上師的傳承,是無法得到修持的要訣的。上師交付傳承,及傳法,均須通 過灌頂儀式,以表示法的繼承;同時亦是對弟子們進行一種『外力激發』,所以 重視非常。密宗灌頂分四級,表示修持次第四個不同的階段。
初灌稱瓶灌,屬於身灌,使弟子成為『童瓶身寶』。瓶灌內又包括身、語、 意三種灌頂:以寶瓶置弟子頂,使於頂上成一『嗡』字之身密。以念珠置 弟子喉,使於喉間成一『阿』字之語密。以本尊法相置弟子胸,使於胸間成 一『吽』字之意密。由此得本尊三密之加持,而與之三密相應,成三金剛。經 過這三種灌頂的行者,可修生起次第及各種事業法,從心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 。
第二級灌頂稱密灌,經過這級灌頂的行者,可修圓滿次第內的六法,特別是 氣脈明點,在生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此時具有三種功效:使人身體的五煩 惱脈得調治,而開顯本來具足金剛身脈。使人身體的事業氣得調治,而顯本來具 足的智慧氣。使人身體因受熏習而污染的明點得調治,成為本來具足名符其實 的離戲明點。
第三級灌頂稱慧灌,使智慧氣入中脈,衝擊智慧明點,依次開發行者的六個 脈輪,六輪在行者密、臍、心、喉、頂、頂髻六處。行者的特異功能顯現為大力無 窮,柔軟光滑,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足捷身輕?飛呂自在,舉體暘各色光燄 ,不為人見等等不一。這一灌頂在無上密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各派祖師都有論 著。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認為由此升起『樂空』、 『成為修第四(即第四級灌頂)光明次第之法器』。因此這一灌頂的條件亦非常嚴格, 行者必須在第二級灌頂中修時有成就的證量,方能予以正式灌頂。
第四級灌頂,為勝義灌頂。甯瑪派稱大圓滿灌頂,噶舉派稱大手印灌頂,格魯巴稱名詞灌頂。 這一灌頂可以說是修心的層次,概由初灌至三灌,已依次開發行者本具的如來藏,其所乃要經繞 的層層障礙一一清去,而如來藏本身乃具本重微細藏,則經這一級灌頂的修習可清除。

大殊禪師語錄選輯

大殊禪師語錄選輯

資料室

師越之建州人,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具足戒,法號慧海。初至 江西參馬祖,祖問來此何事?曰: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 步作什麼?師遂禮拜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一切具 足,何假外求。師言 下大悟,識自本心,不由知覺,遂禮謝師,師事 六 載。

禪宗本來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甚至有『 念佛一聲,漱口三日』 之傳說。而此禪師於諸答問,雖演機鋒,但以經律論為依據,且以深入顯 出開示;且所示者,均為佛教徒應有之共識,故選輯以供讀者。

  • (一) 金剛經是誰說
  • 有法師數人來謁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揣摩。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眾皆茫然,良久,其僧又問: 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法如此。師卻 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座來?曰:二 十餘座。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 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是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 經,請大德說看。僧無對,師少頃又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 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卻迷。僧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座 ,卻不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 忘卻?曰:是、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 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 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 ,乃嘆云:此上人者,難為酬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 。對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云何得解脫?師曰: 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僧曰:如禪師和尚者,實為希有, 禮謝而去。
  • (二) 三學
  • 問:何者是三學?答:三學者,戒定慧也。問:其義云何?答:清 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 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
  • (三) 五身
  • 問:方廣經云: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 應化法身,五、虛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 含萬象,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 可得,是虛空法身。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法身,若有 證有得,以為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為外道。何以故?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 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 有證,即於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 (四) 等覺與妙覺
  • 問:經云等覺妙覺:云何是等覺?云何是妙覺?答:即色即空,名為等覺。 二性空故,名為妙覺。又云: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也。
  • (五) 五眼
  • 問:如來五眼者何?答:見色清淨,名為肉眼。見體清淨,名為天眼。於諸 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之,無所染著,於中自在,名為慧眼。見無所見,名為 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為佛眼。
  • (六) 大乘最上乘
  • 問:大乘最上乘,其義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 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 (七) 定慧等用
  • 問:涅槃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解脫 。』其義如何?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 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 (八)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 問:經云: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其義如何?答: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 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 ,不起觀故,即是無生;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萬緣俱 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 (九) 如如
  • 問: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動義,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過去佛, 行此行亦得成道;現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來佛,有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證 道無異,故名如如也。維摩經云:諸佛亦如也,至於彌勒佛亦如也,。乃至一切眾生 ,悉皆如也。何以故?為佛性不斷,有性故也。
  • (十) 受佛戒
  • 問:菩薩戒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其義云何 ?答:佛戒者,清淨心是也。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 也。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得成佛道。若今有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者,即與 諸佛功德等用無有異也。故云入諸佛位也。
  • (十一) 常不離佛
  • 問:云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 是常不離佛。
  • (十二) 無為法
  • 問:何者是無為法?答:有為是。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答 :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 無為,是真無為法也。何以故?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 不二法門。
  • (十三) 無證無無證
  • 問:修道者以何為證?答:畢竟證為證。問:云何是畢竟證?答: 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問:云何是無無證?答: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 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為證。得證之時,不作得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 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 (十四) 即心即佛
  •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云: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無 對。師曰:達即遍境是,不悟永垂疏。
  • (十五) 消業障
  •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 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 似火。曰:云何知業障盡?師曰:現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
  • (十六) 住正法與作佛
  • 有行者問:云何得住正法?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無 邪正故。曰:云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捨眾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經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 不用求解。
  • (十七) 度眾生
  • 問:般若經云: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又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 經文,如何通會前後?人說皆云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為說。師 曰: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裡為胎生,受水浸潤 為溼生,倏起煩惱為化生,餘類類此應知。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 眾生,若了念念,心體俱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 ,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十八) 見性
  • 問:云何得見性?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 (十九) 修行
  • 問:如何是修行?師曰:但莫汙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誑,即是修行。 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 (二十) 法身
  • 問:何者是法身,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云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 (二十一) 般若之大小
  • 人問般若大否?師曰:大。曰:幾許大?師曰:無邊際。曰: 般若小否?師曰:小。曰:幾許小?師曰:看不見。曰:何處是? 師曰:何處不是?

四級灌頂的證量

四級灌頂的證量

資料室

銳之按:本來灌頂的證量,為密法應守之秘 密,絕對不許公開。但現在國內暢銷之佛教雜誌,加 以流布,國內學人早已得快先睹。而香港、臺灣、及國外同學,難得 見知。故特從本資料室收 集後,略加修飾,佈於本刊。原文如下:

密宗特別注重於師承傳授,且把上師視為三寶的總集體,而尊於四皈依之首。沒 有上師的傳承,是無法得到修持的要訣的。上師交付傳承,及傳法,均須通過灌頂儀 式,以表示法的繼承;同時亦是對弟子們進行一種『外力激發』,所以重視非常。密 宗灌頂分四級,表示修持次第四個不同的階段。

初灌稱瓶灌,屬於身灌,使弟子成為『童瓶身寶』。瓶灌內又包括身、語、意三 種灌頂:以寶瓶置弟子頂,使於頂上成一『嗡』字之身密。以念珠置弟子喉,使 於喉間成一『阿』字之語密。以本尊法相置弟子胸,使於胸間成一『吽』字之意密 。由此得本尊三密之加持,而與之三密相應,成三金剛。經過這三種灌頂的行者,可 修生起次第及各種事業法,從心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

第二級灌頂稱密灌,經過這級灌頂的行者,可修圓滿次第內的六法,特別是氣脈 明點,在生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此時具有三種功效:使人身體的五煩惱脈得調 治,而開顯本來具足金剛身脈。使人身體的事業氣得調治,而顯本來具足的智慧氣 。使人身體因受熏習而污染的明點得調治,成為本來具足名符其實的離戲明點。

第三級灌頂稱慧灌,使智慧氣入中脈,衝擊智慧明點,依次開發行者的六個脈輪 ,六輪在行者密、臍、心、喉、頂、頂髻六處。行者的特異功能顯現為大力無窮,柔 軟光滑,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足捷身輕,飛行自在,舉體透明,各色光燄,不為人 見等等不一。這一灌頂在無上密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各派祖師都有論著。格魯派 (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認為由此生起『樂空』、『成 為修第四(即第四級灌頂)光明次第之法器』。因此這一灌頂的條件亦非常嚴格,行 者必須在第二級灌頂中修持有成就的證量,方能予以正式灌頂。

第四級灌頂,為勝義灌頂。甯瑪派稱大圓滿灌頂,噶舉派稱大手印灌頂,格魯巴 稱名詞灌頂。這一灌頂可以說是修心的層次,蓋由初灌至三灌,已依次開發行者本具 的如來藏,其所仍要經繞的層層障礙一一清去,而如來藏本身仍具本重微細障,則經 這一級灌頂的修習可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