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祈願文
大圓滿祈願文
法王 敦珠甯波車原作
蘇迦仁波切譯英
再傳弟子 陳文仁譯漢
願吾等於見具大信心
輪涅二者無分別是也。
願吾等所修大圓堅固
自然安住不變位是也。
願吾等所行得大成就
無行之行自然至是也。
願吾等法身悉自圓成
所證所斷能超越是也。
按語:此祈願文為 尊貴之敦珠甯波車,首次在歐洲,對少數弟子,開示「表示重要 三種語」(見「西藏寧瑪法源歷史讚頌」中,第十五尊:蔣巴舍寧教主)時,即席任 運而成。
法王 敦珠甯波車原作
蘇迦仁波切譯英
再傳弟子 陳文仁譯漢
願吾等於見具大信心
輪涅二者無分別是也。
願吾等所修大圓堅固
自然安住不變位是也。
願吾等所行得大成就
無行之行自然至是也。
願吾等法身悉自圓成
所證所斷能超越是也。
按語:此祈願文為 尊貴之敦珠甯波車,首次在歐洲,對少數弟子,開示「表示重要 三種語」(見「西藏寧瑪法源歷史讚頌」中,第十五尊:蔣巴舍寧教主)時,即席任 運而成。
資料室
本室收集文殊師利菩薩讚可願與讀之。倘於早課前誦一遍,則甚佳也。
敬禮上師及依怙‧文殊師利菩薩
妙臂持經當胸前 喻觀諸法如實義
善慧如日清淨光 無明塵垢無能蔽
六種方便善巧說 慈心如父愛獨子
輪迴獄中有情眾 不覺無明冥闇內
痛苦所障難得脫
雷音宣法震三界 使離妄想如夢醒
解我業障鎖鍊縛 揮動慧劍斬苦芽
掃除無明癡闇障
功德巍巍法王身 具足相好妙莊嚴
何期諸法無來去 本性清淨離三世
不著菩薩無上果 倒駕慈航入娑婆
禮敬文殊菩薩前 祈請俱足大悲者
麗日慧光照我心 銷我無始無明闇
開我本具無師智 三藏聖教悉賜予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陳國政提供
祈求加持:
無可思大悲藏眼觀視
無垢智主師利微妙音
無餘群隊魔滅唯密主
雪嶺勝賢頂嚴宗喀巴
善慧稱揚蓮足下祈禱
鄔金甯波車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黃毅英譯自「複述佛陀之語」
願心隨佛法祈加持
願以法為道祈加持
願道清障礙祈加持
願轉迷成智祈加持
以余不具修學或成就之任何功德故,只能複述佛陀無謬之語,以利對佛法虔信之 有情。
無比與舉世聞名之岡波巴大師,將賢劫千佛以授當授之教法,濃縮為四句,名為 岡波巴大師四法。此甚深句語為顯密之集,並為龍清巴大師所闡述。行人得此教授已 ,並能精進,則能以一期圓滿證悟,諸佛所具成就者之教法,何其殊勝也。
諸佛已具足斷證之一切功德,斷諸障已,證智慧功德。以對眾生大悲及慈心故, 猶如母對子之關懷,覺者授以諸法,其法以諸地菩薩之傳承流傳。故此等教授乃依具 成就行者之不壞傳承而下,直至余之根本上師。
岡波巴大師四法之首為「趣入佛道」。此由四思維以成,其中第一為獲 離八無暇,得十圓滿之寶貴人身難得,皆因我等已獲人身,常以為得人身者甚易;實 則非也。得獲寶貴人身須於過往生中,積集巨量之白業。人身之量,稀如夜間星辰。 而於人中,得人身又傾慕修持佛法者極鮮,猶如日間之星。而慕道者又能誠信精進者 則更少矣。真正修佛法者能出離世間之追逐,而求此生圓滿證悟者。
縱得人身,卻為無常所操縱。無常者,情器皆無有恆久者也,其中人壽為極短者 ,不可測與虛幻,如電閃及泡沫。於此世上,無有永存者;各人接踵逝去。死後若入 下三道者,將受不可忍、不可言喻之苦惱。現我等爭求好景、安樂與財富,然不論得 何等極度之世間奢華與快樂,無法帶去者--摯友、眷屬與財產--均不能帶離此生 。
我等縱對眷屬親友鍾愛,於死之時,將獨步往未知之境。過往生中亦曾如此,置 相知於後,亦棄諸所有,無論此生所獲何等歡樂與豐碩,皆如昨夜夢之不實。無有恆 常,知一切如夢消逝,即知無常與死。
若死後一切皆無,如水之乾涸,或火之熄滅,則甚簡單矣。若然則無須擔心,惜 實況非如此者,以神識無死故。死後我等必須受各種業果,以無明故,流於三界無有 出期,無法解脫,遂處輪迴於下三界與上三界,若欲離六道之輪迴,具緣時當修聖法 。
一日為煩惱障與所知障所蓋,即續流輪迴中,此二障即為礙人證遍知佛位者。欲 除此障,當修習加行,此即岡波巴大師之第二法「以法為道」。首先作皈依 或禮拜,以之清除過往無數生中身之黑業與障礙。為除自無始來語之黑業與罪障,當 修頌金剛薩埵。為除自無始來意之黑業與罪障,獻外、內、密曼達。最後,為除自無 始來身、語、意結合所積之黑業與罪障,當修外、內、密上師瑜伽。如云:「諸障盡 除,覺悟隨生。」上師瑜伽為極深之修法,除障與開悟均為最勝者,雖其置於加行中 ,然較正行更深也。
岡波巴大師之第三法為「清除道障」。其中「道」為融合顯密「根、道 、果」體系之一環。根者為佛性、如來藏、諸佛法身而一切眾生本具者。此比以純不 滲雜之金,具勝功德並無任何瑕疵者。佛性何以存於各眾生中耶?一般比以芥子之油 ,榨取後,芥子必能生油。如是,一切眾生皆具佛之本性,即佛性,無有缺者。一切 諸佛菩薩具之,一切眾生乃至最細之蟲皆具之,其質與量均無別者也。
此佛性、如來藏,遍滿輪涅。虛空離中邊,虛空所及之處即有眾生,有眾生之處 即有佛性,此為佛性遍滿輪涅情器之謂也。
縱佛性於各各中,然不瞭悟者,此無明為流轉輪迴之主因,以不知自性之無明故 ,如純金之墮於泥沼,而暫被染污。諸佛無流於迷亂而安住於「自然位」,諸佛與眾 生之別,乃在於知與不知自之本性也。
縱金仍是金,而一墮泥沼,即被垢蓋,而人不知也。金暫為泥垢,乃比以眾生無 能自覺本性。一切眾生皆為佛,然因暫障而不覺,故根乃比以純金,道乃比以金墮於 泥沼而被染污。於此,道乃指迷亂之境者。
佛位,一切眾生之覺境:乃為不流於迷亂之道,而覺其根,乃純金之境;以迷亂 力故,今已流於道上--純金暫為泥所蓋。我等亦暫所縱於迷亂之力,以無明之睡眠 故,入三界之夢,於六道眾生中,重覆受生,無有止境。
於佛性之內有功德名為三身,或本然之身、語、意,又名三金剛。身金剛為佛性 不變之功德;語金剛為其不可言表,與不斷之功德;而意金剛為無謬之功德。以此故 ,身金剛、語金剛及意金剛為本具於我等佛性中。
今不變金剛身困於短暫、變壞與物質之身。不斷綿談之金剛語,此平等性之音暫 困於日常說話之重覆語。如此,無謬金剛意,乃為染污思想所障蔽。縱勝利者之身語 意,確存於吾佛性,然乃困於日常之身、語、意中。
以受制於迷亂力故,處於道中,依教法得於道清除此等迷亂而淨除身、語、意之 障。故有諸等教授:生起次第觀自身為佛身;念誦次第,以語誦咒;圓滿次第,心住 三摩地。
生起次第之觀想,非為幻想不存在之物,一切勝利者之金剛身本來具足,於自佛 性中,以修生起次第能除蓋自性之障,已瞭悟之。諸佛不斷之金剛語,「具韻表示之 王」本來具之。三種咒--明、陀羅尼與密--能除日常語之障。諸佛之意,無分別 覺醒,亦本然具於我等自性中,然為零星自知之思想所蓋也,即住於三摩地之平等性 中,能開發本有之金剛意。
勿以為生起次第,乃幻想不實之物,如以木佯為純金,生起次第非如此者也。其 實為認出已有已存者,生起次第者乃生起諸佛之相,縱於此階段,觀想仍為人工化、 意之做作,然亦為模仿一己本存之者。至能修勝義之生起次第,得先觀想或做作出諸 相以接近絕對之境界。
勝義之生起次第,乃安住於諸佛之心中,而二色身--虹光報身與物質化身-- 隨之顯現。實佛性為生起次第之始,而此自性乃於修當體之三摩地時顯現。由法身闡 現報身,此為光明之三摩地,又由報身以種子字三摩地闡現化身。此乃生起次第當如 是者。
當體之三摩地為覺知佛性,法身之無謬與本來清淨。若不能覺此自性之境界者, 則以觀一切所顯,若情若器,溶入虛空以跡近,如咒「嗡、嗎哈、申也他、渣那、班 渣、疏巴哇、雅瑪、歌、坑」等咒。於此大空中,所覺之名如日升於空,其光普照。 此名為光明三摩地,為報身之要。於空中有日,有日即有虹光。此比以化身,於種子 字三摩地中生起本尊身,化身可視無質礙;縱其顯現而無法以手觸之者。當觀本尊明 顯而無自性,猶如空中之虹,為無質者,本尊非血肉所成也。
重述之,生起次第乃存於三身之體系中者。於此「空」中,報身如日光,明明顯 現。化身如虹光,現以利有情。如日無虛空之廣博,則不能出而照耀,不滅報身,沒 無生法身不能顯現。無虛空太陽不耀;無陽光則無有彩虹。以此故,三身乃無分者。
故此,三三摩地乃觀本尊之體系。隨而自色究竟天召請本尊,溶入自身成為無二 ,繼而讚頌與獻供等。此等慣常之生起次第程序實與人之日常行為同,如延請大賓, 向之讚頌,並呈以美食與禮品。生起次第乃為清淨人之習氣者,此與供獻世間神祇討 好之不同。本尊非為禮拜而喜,不得禮拜而不樂;我等以清除障礙與積集資糧,自得 其益也。
修生起次第者當具廣闊、博大與開放態度。莫於自小屋、小世界中觀本尊。一切 全溶入於大空、入於大虛空中。於虛空之廣大中,生起五大壇城。於其頂觀大須彌山 。於須彌山頂為越量宮,其內為日月輪寶座。於此寶座上現成本尊之相,無論本尊為 何。此為生起次第之修法,而非想我等之坐於小室中。
生起次第之主要目的乃毀滅實執。以此實執我等流於輪迴,生起次第拆除此者, 如何行之?觀世界為佛土、住處為越量宮、眾生為本尊聖相,可見而不可觸,如空中 之天虹。
同理,誦咒破日常不斷、停後又起、語之執著。密咒稱為「口語表示之王」。其 為不滅語金剛。最末,無謬意金剛乃破日常思維者。
念誦之後,即為圓滿次第,其中越量宮溶入而本尊入於空性,又由空性中再生起 本尊之相。溶入者乃清除對諸相認為實有不變之執著,亦即對常見之傾向。再生起如 幻本尊身乃破斷見之根本,以為一切皆無。以消除二邪見之練習,此實為消除迷亂之 道。
要之,此為如何以道消除迷亂,今為迷亂力之所控。此等修法能將迷亂從根拔, 並覺諸佛之金剛身、語、意。此迷亂猶如服曼陀羅花(漢譯者注:非指壇城)幻藥所 生之幻覺。平常見自他均為一面二臂二足者。然服曼陀羅所毒後,突見他人非原來模 樣而為十頭、二十手、五十腳等者。現即為無明所毒而續於六道輪迴中受染污。當曼 陀羅之影響減退時,即可見各人本來之面目。為清除道上之障故,當修生起、念誦與 圓滿諸次第。
岡波巴大師第四法為「轉迷成智」,此乃指圓滿次第。上述圓滿次第乃 以觀想行之,指溶入虛空,指從虛空中再次生起,此為「具嚴飾之圓滿次第」。真正 之圓滿次第、岡波巴大師第四法之課題,涉及瞭悟我等佛性。當金為污垢所蓋時,難 顯其為金,縱此垢為暫時者。然當垢清除後,即覺金即是金。如是,當迷亂清除後, 我等基本覺性之智慧即顯。
今者普通人即如純金蓋以污垢。我等佛性暫為障所蓋。所須清除之一大障外為邊 見與實有之執著,我等之心一是迷亂、困惑、染污與錯謬,佛性即續流轉輪迴,然當 心除迷亂,無謬,不染,即為本來佛性。佛性為一,吾心又為一乃非也,此為二法, 無染之心為純金、佛性,眾生非謂有二心也,當心被染污即冠以「眾生」之名,當心 無污、無謬,即名「佛陀」。
故云:「心外無佛」,我等非謂有二心。無論染或無染只有一心,佛性即為我等 之心,元始無謬之功德,亦名法身普賢王如來。
按某體系,此元始無謬功德之法身為普賢王如來。其報身為金剛手,化身則為金 剛薩埵。猶如虛空,陽光與天虹之顯現實無法分者,如是,普賢王如來、金剛手、金 剛薩埵此三尊非謂三不同之覺者。其為無分、無二,如我等自性中本來不分之三身也 。
此即為染與無染,知與不知自性之別。元始無謬之功德,名覺悟,佛果及法身覺 性。元始染污則名為無明,而染污之經歷為眾生,縱我等皆有佛性,卻暫為蓋障者。
佛陀教法之要義即為轉迷成智之法,其關節為入與覺佛性,各人本具佛身之內在 智慧。岡波巴大師之第四法即教如何瞭悟,練習與保住此佛性之覺悟。了知為見、修 之為三摩地,保任為佛果。佛果非外在者,亦有某物突然收入自身而將之幻化成佛者 。
我等只有一心然須分清其兩面之體與相。可以下例瞭解二者之關係。體如虛空中 照耀之日;相如水面之倒影。空中之日乃實在之日;水面倒影之日,形同天日,然非 實有者。空日之日為佛性、無謬、無染之體,水面日光倒影乃為日常染污之思維,其 相。無有空中之日即無能有日光之倒影。縱實則只有一日,但似有二者。其體、佛性 ,如日照耀空中。相為我等思維,如日之倒影。
成佛之境界為不迷與無染,如空中照耀之日。眾生之境乃如日於水中之影。猶如 影乃依於水者,思念亦依境而生。所為所緣境,能為思想之心,能所之執著為流轉染 污輪迴之因,晝復夜,生生世世,能所之執,能見與所見之物,剎那鞏固,一再建立 輪迴,現即有色、聲、香、味、觸五境,此中,五根為門,再有各識不斷感覺不同之 境也。
水中日影,能否普照世界?其又何能照耀全湖或令萬物生長?否,以其無真實之 日功德故。同理,心之相,我等之思維,無有真實佛境之功德。然空中之日卻可照耀 與煖整世界,驅除黑暗者,簡言之,諸佛之心乃無蓋障者,眾生之心乃被障蔽。此障 為何?乃我等不斷對能所之執著。
佛性不斷存於我等及他人中,無有例外,總無障者,其為不增不滅。非蓋非非蓋 ,超乎思議,其量不變,非有人具大佛性,有人具小佛性。功德亦無別,不斷同於各 人中。
覺知自具佛性稱為見;不斷正確保任此為修或習;溶入日常行為而按佛法而為名 曰行;而覺此完全無礙,如虛空之日不變暉耀曰果。我等均須得見,須覺我等佛性。 縱其為我等本具,然須知本有。前行,生起次等等均為覺此佛性而設。此等均如助伴 。
謂「自覺本性,佛性」非謂造出本不存在者,如木中榨金,乃無可能,當悟其本 具,人為萬物之靈,然卻常自棄此最可貴如意寶珠。凡夫平常時,即如已尋如意珠而 棄之,並以為假寶石比之更可貴。無有比此更可悲憫者。
細思之,當瞭知現況,即為手中已持如意寶珠。再得人身不易,得寶貴人身,再 聞佛法更難。此殊勝難得之境,猶如百年方有之佳宴。若過一世紀方有美食,當有時 必真享用大喜,並謂「最終得此美食矣!」必為大喜者。然此較之更難得。然美食終 無法救助,死時身為屍體,有無好食亦如是,寶貴人身為極希有者,若不善用此機會 ,下世再得人身將毫無保證也。反之,以黑業習氣甚重故,非獲人身乃肯定者,當下 縫隙將於數劫內關上直至下次再得人身,當至誠思維,已得寶珠而扔之,又有何比之 更浪費者歟?
若本無如意寶珠,尋一即為甚難。然實則自無始來,世世從未失之者。若聞:「 汝當尋得如意珠!」則甚困惑,因不知如何從無中生有,然佛性之如意珠為已具者, 皆因無明與污染至令不瞭悟而已,而世世流轉六道眾生中。人棄此極貴重者,而追逐 食物、財富、恭敬、讚頌為甚可嘆也。然若不能即生掌握此極寶貴者,則續無止境流 於輪迴,吾非謂請諸位瞭解此點,因諸位均已知者;只再欲申明矣。
此佛性,如來藏,已具於我等心性中,如空中之日不變照耀。然囿於日常之邊見 ,不知佛性之日,不瞭悟也。內有佛陀功德之絲毫亦無顯於一般人心境之中,晝夜之 思維障此佛性,如空中之日,暫為雲蓋而以為被蔽者,無明之雲掩而不見佛性也。
常具之佛性如空中無礙之日,然不能照北向之洞內,此洞乃諭曲解,邪見與偏見 等。
佛性乃元始遍滿者,具於各人自普賢王如來至最細之蟲。此覺性有多名:法身、 普賢王如來、本具覺性、無上覺性等,眾生無明之境亦有多名--思想、思維、邊見 或世智。
此生之前,我等生於別處,再此之前又別等,有無數前生。我等之心不由無有中 突然而生。其為無始,自無始來,此心不斷受生,我等有無數生--而今至此一生, 此猶如路之里程碑,而今可向上或向下者也。
我等之心造出善與惡,語與身受心之操縱。於此,何謂惡?要之為貪、瞋、癡。 上已述正覺心;今略談染污心。
以色塵為例,當見一美錦,一見即思:「美哉!」此名為貪著;見一用後之帕則 不喜之,此名為嫌惡或瞋心;若見淨手帕則二者(譯者按:指前二之樂受與苦受)皆 樂,此名為漠不關心或捨受。我等均為如是,見美則喜之,醜則不喜,中性者則不甚 顧盼。喜音韻,不喜惡與不悅耳之聲。喜為執,不喜為嫌,捨為不關心,此與食、嗅 、觸等皆同。此三種煩惱遇五感官與外塵而增上,其能者,我等之心,則喜樂意者, 不喜痛苦及能無動於衷。此六種經驗--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
自無始至今,一切所作均為此三毒--貪、瞋、癡。我等不斷於喜、惡與捨中, 非謂一與二世,而乃於無數世中,此為染污心之講解。
「離意念之心」則為遠離三毒之境,凡夫一生為三毒所佔有,欲解脫輪迴當棄三 毒,如何離之?我等不能埋諸地下、沖走之、燒燬、炸燬,甚或擲以核彈以期趕去三 毒,我等續投入之如同邪惡之機器,圓滿佛陀形容輪迴為無盡苦海,或如不斷迴轉之 邪惡機器,惡性之循環,佛云:當以道自渡,並渡他離此輪迴之大海。
如上所述輪迴之基因,為染污心。或曰:「吾未嘗作惡!吾不殺、不偷、不妄。 故吾不有惡業!」縱我等未必作此粗之惡業,心中卻常生微細之黑業。一日喜、惡與 捨未淨,此等均障解脫與證悟之道。又何者可清除根絕此心中之三毒?覺本有之覺悟 、佛性。
此本具之覺為三時諸佛之道。過往諸佛步此本具覺性|「雲中移喜」之道而得證 悟。現在世諸佛步此本具覺道,未來任一證悟者亦依覺悟此本具之智。除此別無絲毫 真正瞭悟之法。
再舉一例:思維一房完全密封萬年來均為絕對漆黑者,凡夫無明之境,不悟佛性 ,心之本性者,猶如房中之漆黑。瞭悟本覺智悲猶如於此萬年黑房中扳著燈掣,剎那 間漆黑即去,縱萬年之黑於頓時即消失矣。如此,覺自本性之智慧,消滅歷劫之無明 與黑業。即如於萬年漆黑之房亮燈,黑暗亦即時消失,當瞭悟此例。
當房之窗戶均閉,無能見物,然若有光,則一切皆甚清晰,除無數劫黑業,而一 期得完全證悟為可能,此因本具智,乃如此有力與效應者。
今將佛性冠以一名,其名為空覺本具之覺性。其體為空,如虛空之遍滿,然與此 空性無分者為明明了了之本能,為根本覺性。佛性名為本具者,因非為做作,或人為 而生。本具為於始非為諸因而生,亦不於後由緣而滅,本具覺性具於一切眾生中無有 例外,我等思維,與本具覺性從未分者,思維乃其相,根本覺性為體,以此故,二者 為心之二名,於無明凡夫中,其心為空覺然無明為核心,諸佛心則空覺而以明體為心 。
以令我等覺自本性故,導師、金剛上師,授以直指之教授。只為此一目的。然其 直指者非本無者,我等皆具此佛性。
首當悟此本性、本體;次以大精進不斷保任此覺,名為修;最後,達毫無思維殘 留之境,而當思維完全清淨,乃名為得穩守,而此亦即佛果之圓滿。
大手印與大圓滿均乃依此程序之表表者。初一日時瞭望虛空無有所見;月乃缺也 。初三即現新月,此時人或言:「月出矣!」乃望而見月乃為月,此名為覺。漸次, 月之量日增,至十五夜圓而皎照於空,此猶如本具離思維覺性之法身也。直指此月名 為覺,與日明顯為修,至後,月圓為得穩守圓滿證悟。
另例為花之種籽,知其為種籽乃如覺自佛性,種而施水,待其生芽、枝及瓣乃名 為修,至花開燦爛,萬紫千紅乃如得穩守,花之種籽貌不如花之盛開,然此籽無謬乃 種移可得美花之者。
當見花時,覺其甚為燦爛,然不感種籽奇特。如此,勿以為覺心本性如何奇特, 然當此覺穩守保任,如佛之境圓滿證悟具名大功德,如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功德 等,佛境亦具轉剎那為劫,轉劫為剎那之力者,佛之功德不可思議,而此等功德皆於 佛性中,此等非為後加之新德性,佛性無二--非謂諸佛有一佛性,眾生有另一者。
人身如夜星,得暇滿者如晝星,汝等已均如晝中之星,吾不用著汝等寶此教授, 並指為極重要者,然欲重申當盡各生修佛性之覺,當中和生活與修法,意即非謂修一 短時又棄之,當盡生修之。
劉銳之舊作
密乘教主蓮華生 為長壽佛應化身 昔曾虔修延壽法 佛父母親賜降臨
加持甘露妙成就 如是殊勝修習法 蓮師珍重付巖庫 藏之名山傳其人
也打零巴大尊者 配合授記取諸巖 我師無畏金剛智 教巖兩派得傳承
授記轉世已十八 為甯瑪巴之法王 憶昔承事得教誡 兩派精髓悉賜與
大幻化網導引法 一貫傳授漢土稀 復賜餘法百三十 許紹法統代攝受
法乳既飫稟辭時 非請遙賜此妙法 我知密法貴吉祥 師恩深厚賜長壽
恩海浩瀚願同霑 福壽康甯壽宇登 世出世法皆成就 今將法雨溉眾信
名成就長壽密集 以此功德普回向 祈禱師壽長住世 一切有情皆吉祥
劉銳之
佛教分為兩乘:一般若乘、一金剛乘。般若乘又名「顯教」,以顯白開示佛陀之 知見,教導補特迦羅之悟入;其要旨為「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 。其經典為佛所親說之『經』、佛所制定之『律』(戒律)、菩薩所造之『論』(以 解釋經),合稱為三藏。傳入我國以來,數千年來,各以一『經』成一宗,如「華嚴 」宗、「法華」宗等。亦有以一『論』為一宗,如成唯識論成「法相」宗(亦名唯識 宗)、俱舍論成之「俱舍」宗等,凡十宗。若禪宗者,則不立文字,(不依經論), 且直指人心,為我國所獨有。猗歟盛哉。
金剛乘又名密教。其教授也,所謂隱密傳承,口耳傳承,其秘密可想。密教有「 台密」、「東密」、「藏密」三部份。台密為我國「天台宗」之密修,以所得資料不 多,無從申述。
東密為從印度傳入日本之密宗,以地域之不同,令修持之各別。其授法之灌頂也 :分為持明、傳法、傳燈;復分胎藏界與金剛界二種,以修持尚未究竟,故有「三世 成就」之境界。
藏密為從印度傳入西藏之密教,初以蓮華生上師,雖非密教之始祖。(根據多羅 那他尊者所著之《印度佛教史》,及 法王賜給之九幅「湯嘉」見劉銳之編《 敦珠 甯波車訪問香港》。)但為甯瑪巴(藏音為古舊派)之創始人。當其盛時,為十三派 ,傳到現在,祇存甯瑪(漢俗稱為紅教)、格魯(漢俗稱為黃教)、噶舉(漢俗稱為 白教)、薩迦(漢俗稱為花教)四派而已。
茲閱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所印行丹珠昂奔著之《佛教與西藏文學》官方文字,所 述當有證據可稽。特將所述教派產生之大概,照錄如左:
其中的帕竹噶舉又分止貢巴、達龍巴、哲巴、雅桑巴、綽浦巴、修賽巴、葉巴 、瑪侖巴等八小派。
這些形形色色的教派的形成,前後經過了三百多年的歷史。其中一些教派隨著歷 史的發展被淹沒,有些教派一直流傳到現在。
前閱有些文字,說現在印度及尼泊爾,已無有修習甯瑪巴派法,並其名字亦無聞 ;心竊惑之。今閱前文所云:「產生較早的甯瑪巴,筆者八五年秋到青海省黃南州搞 調查時發現,甯瑪派在黃南地區的勢力要比格魯派大。這就不難想像它在興盛時期的 規模和狀況。」則又釋然矣。
藏密復分四續:曰事續(又名作密)、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現在所修者 為無上瑜伽續,內復分四級灌頂:初級寶瓶灌頂:師以寶瓶置弟子首,為「童瓶身寶 」之加持。二級秘密灌頂:為傳授脈、氣、明點之修持。三級智慧灌頂:為雙運之修 習,宗喀巴大師於《顯密修行次第科頌》對之亦隱而不宣,茲故從略。四級名詞灌頂 :名詞猶云授記,於此灌頂後,上師可賜以法名也。
月官菩薩造
林崇安由藏譯漢
(四二)正覺遍照大事業,大寂默尊具大寂,
大密咒中令出現,有大密咒自性理。
「正覺遍照大事業」者,標出五種性之中圍也。
「正覺」:斷德圓滿及智德圓滿,謂法身也。
「遍照」:以相好莊嚴,謂報身也。
「大事業」:以十二佛業作眾趣之事,謂化身也。
「大寂默尊」:指釋迦牟尼也。
「具大寂」:意指智慧勇識也具有釋迦牟尼之功德也。
「大密咒中」:指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也。此中,生起次第有外生起次 第、內生起次第及甚深生起次第也。外生起次第者,本尊天或多或少皆可,謂修單身 本尊天。內生起次第者,修雙身之本尊天。甚深生起次第者,修脈氣也。此等一切知 為無自性者,為圓滿次第也。
「令出現」:指(出現)本尊身也。
「有大密咒自性理」:指智慧勇識具有生起、圓滿共同之本性也。
(四三)十彼岸到證得者,住於十種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淨,即是十種彼岸理。
(四四)尊者十地自在者,住在於彼十地中,
十智清淨具自性,持於十智清淨者。
(四五)十種義相義中義,自在寂默十力主,
作諸利益無有遺,具有十種大自在。
今開示從波羅蜜多、十地及功德不可思議門來讚頌:
「十彼岸到」:前已解說過了。
「證得者」:指智慧勇識已證得。
「住於十種彼岸中」:指住於十波羅蜜多作眾趣之事也。
「是清淨」:謂通達一切波羅蜜多不可分開也。
「理」:對眾趣開示十波羅蜜多也。
「尊者」:指智慧勇識也。
「十地自在者」:謂於十地得到自在也。
「住在(於彼十地中)」:謂住於第十地後作眾趣之事也。
「十智」: 法智, 類智, 他心智, 世俗智, 苦智, 集智, 滅智, 道智, 盡智, 無生智。
「清淨」:指知道聲聞十智為無自性也。
「具自性」:指智慧勇識也。
「十種義相」: 執於一, 執於因, 執於食者, 執於能作者, 執於具自在者, 執於常, 執於雜染, 執於清淨, 執於具瑜伽者, 未解脫執 為解脫。
「義中義」:指智慧勇識亦契知外道之十種義。
「自在寂默」:能仁自在,謂能伏四魔也。
「十力」: 處非處智力, 種種勝義解智力, 靜慮等持智力, 解 脫等至智力, 染淨智力, 業及業異熟智力, 遍趣行智力, 宿住隨念智力, 死生智力, 漏盡智力。
「主」及「作諸利益無有遺」:謂以如是十力作眾趣 之事也。
問:作眾趣之事時,以過失不染嗎?
答:「具有十種大自在」:十種自在者, 壽命自在, 業自在, 資財自
在, 勝解自在, 願自在, 神變自在, 生自在, 法自在, 心自在, 智自
在。以具足十種自在不為過失所染也。
(四六)無始離彼戲論主,真如自性清淨主,
言說真實不諱句,如其所說而依行。
(四七)於無二中說無二,住於真實邊際中,
無我師子具音聲,外道惡獸皆怖畏。
(四八)遊行一切有義力,速疾猶若如來心,
勝及最勝勝怨中,於轉輪者施大力。
今從三身門讚頌,先從法身門讚頌:
「無始」:指以因空。
「離彼戲論主」:指脫離過失也。
「真如自性清淨主」:指以自性空。
「言說真實」:指報身,謂言說真實者,大乘也。
「不諱句」:指真實諦。
「如其所說而依行」:指眷屬圓滿,謂諸十地之菩薩(皆如佛所說而依 行也)。
「於無二中」:指勝義諦與世俗諦不可分割也。
「說無二」:契悟彼(無二)後也對眾趣開示無二。
「住於真實邊際中」:是開示此密續見地之詞句,「真實邊際」者,指 義不顛倒也。彼之明覺不住於境,不住於一切密續及論典之境,並超越心思也。
「無我師子具音聲」:指化身,謂無有人我及法我之音聲,如同師子( 吼聲)。譬如彼獸王獅子僅以吼聲即能壓伏並怖畏一切野獸無餘。
「外道惡獸皆怖畏」:同樣,彼智慧勇識無我之音聲,能使如同惡獸之 外道皆怖畏也。
「遊行一切」:行走於一切方向及時間也。
「有義」:行走於眾趣之事義也。
「力」:以十力作(眾趣)事也。
「速疾猶若如來心」:速疾於眾趣之事也。
「勝」:指聲聞也。
「及最勝」:指菩薩也。
「勝怨中」:指斷盡一切障,謂佛陀也。
「於轉輪者」:如是彼化身作眾趣之方式,猶如轉輪王之作事。
「施大力」:指從種種方式之門作眾趣之事。
(四九)集中之師集中勝,集王集主具自在,
大力愛護而執持,大理不受他恩念。
「集」:指聲聞也。
「師」:指化身,謂釋迦牟尼也。
「集中」:指獨覺也。
「勝」:指獨覺之師,例如三種性怙主也。
「集」:指菩薩僧也。
「王」:指報身,例如毗盧遮那佛也。
「集主」:指離邊之智,謂法身也。
「具自在」:指彼等一切,於智慧勇識,皆具有也。
「大力」:指智慧勇識也。
「愛護」:指(愛護)所度化者。
「而執持」:以悲心不放棄也。
「大理」:指大乘。
「不受他恩念」:行(助)於他人而不圖回報也。
(五○)句王句主能言詞,句中自在句無邊,
以真實句說真實,於彼四諦宣說者。
「句」:指不了義之句。
「王」:指化身也。
「句」:指大乘之句。
「主」:指圓滿報身也。
「能言詞」:指於詞句得權勢也。
「句中自在句無邊,以真實句說真實」:謂於自事契悟後,對他人以真 實句說真實也。
「於彼四諦」:將解脫聲聞之道: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也 。
「宣說者」:指智慧勇識也。
(五一)不還之中復不還,引導獨覺麟喻理,
種種出離中出生,廣大出生獨一因。
「不還之中復不還」:指四對士夫及八種補特伽羅(謂四向四果),此 為聲聞之果也。
「引導」:指引導一切眾趣,謂智慧勇識也。
「獨覺」:以十二因緣起還滅之方式修行之補特伽羅;智慧高、此阿闍 黎斷我,而不樂於作眾趣事之補特伽羅也。又特別具有我慢之種性,以自己智慧考察 已,修習止觀者也。
「麟喻」:指(獨覺)果,如同麟只具一角也。
「種種出離」:謂三十七菩提分法也。
「中出生」:謂如同鳥雀群中翱翔也。
「廣大出生」:謂於眾趣之事無論如何也不出生、不勝解者,使廣大出 生也。
「獨一因」:指核心之菩提心也。
(五二)苾芻羅漢即漏盡,脫離貪欲調諸根,
獲得安樂無怖畏,成滿清涼亦無濁。
「苾芻羅漢即漏盡」:謂化出迦葉等不可思議阿羅漢已,作眾趣之事也 。
「脫離貪欲」:謂止息內之執著。
「調諸根」:謂調伏外之執著。
「獲得安樂」:指涅槃。
「無怖畏」:指摧毀四魔也。
「成滿清涼」:指脫離貪執之熱惱也。
「亦無濁」:謂離障也。
(待續)
劉銳之
孔子先師,生當周季,於時諸子爭鳴,百家齊放;於其生前,及其歿後,人皆以 諸子列之,未嘗加以重視。及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而後,歷代帝王,均有「大 成至聖孔子先師」之封號,直至清代不衰。 先君子少弼先生之詩有句云:「利 用儒術保私有,答儒兩廡牛豬羊。」蓋紀實也。然亦可謂尊師也。
一般士夫以一切修業、解惑,均得益於老師,故儒家有「尊師重道」之舉。而所 有漢人之神樓上,無不高奉「天地君親師」之牌位,以師配天地君親,其尊重可想。
佛法之顯教,皈依佛、法、僧三寶,而特別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謂「 本師」表示「其來有自」也。其尊師可想矣。
密教則於皈依佛法僧之上,加上皈依金剛上師,為「四皈依」。所謂南無咕汝啤 (皈依上師)、南無勃打也(皈依佛)、南無達那嗎也(皈依法)、南無生加也(皈 依僧)合之為四皈依。
四皈依為四加行之首,與發菩提心、百字明、獻曼達,均為初學密教之修行人各 須諷誦十萬遍,以為基礎。
加行中更有須修「上師相應法」者。時輪金剛降臨較遲,降本世界纔數百年。六 支瑜伽之外,其金剛誦、與寶瓶氣,比別法更詳盡。而上師相應法,尤為重視。且引 偉大的薩迦班智達把佛陀的加持比喻成太陽的光力;如果以火柴為例,不管太陽多強 ,火柴不會自己燃燒,你需要一個放大鏡聚光來引燃火柴。同樣,即使佛陀力量非常 大,能賜予大加持,但不可能沒有上師而能得到加持。上師及弟子與上師的關係(這 兩種)是不可或缺的。
我要進一步說明上師弟子的關係:當大譯師馬爾巴與他的上師那洛巴住在一起時 ,有一天那洛巴變現出全部喜金剛壇城及本尊,他對弟子馬爾巴說:「我的孩子邱其 羅卓(Chokyi Lodro)(這是馬爾巴的名字)醒來,站起來,這兒有喜金剛壇城的觀境 !」他站起來且凜然敬畏。然後那洛巴問馬爾巴說:「你要對誰禮拜?你要對喜金剛 禮拜或對我--你的上師禮拜?」馬爾巴想:「這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件,這兒是本 尊,我所修的本尊,顯現在這,這是一件非常不平常的事件….,我可以常常禮拜我 的上師,他常常會在這兒,我要對本尊禮拜。」他就向本尊禮拜。
那洛巴然後用一句偈回答,偈子中的基本意義是說本尊是上師所變現出來的,在 誦完這偈子後,他一彈指,本尊和全部喜金剛壇城就融化進入那洛巴心中。然後,那 洛巴對馬爾巴說:「你這樣做不正確;你犯了一個錯誤!」
劉銳之
佛教傳入我國漢地,始於東漢明帝,凡千餘年。於是有些「宗」,已成漢化,如 禪宗祇漢地獨有,而印度西藏兩地,均付缺如,其一例也。
漢地以蔥、蒜、韭、芸台、胡西、薤為五葷,持齋者不能食也。依漢地習慣,則 在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若加十四、廿九是謂六齋。再加初一(重)十三、二 十八、十六,是謂十齋日。南閻浮提每年中正月、五月、九月為神通月,因忉利天主 與四大天王等於此三月中,以神通力觀察閻浮眾生,為善為惡,而示賞罰;功德倍之 。所謂受持「八關齋戒」: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 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觀戲跳舞,八、不以香花塗身,加上不過午食為齋。 此八支戒,為在家者暫時所受之出家戒也。
漢地以不食五葷為「食齋」,以口無穢氣瀆神明也;俗稱「食齋」指此。佛教傳 入後,南亞洲有等傳小乘(亦稱元始乘)的國家:如緬甸、暹邏、斯里蘭卡等國,雖 均戒殺,但不斷食肉。從大藏經之「毘奈耶雜事」等,釋尊在日,亦祇以「不食牛犬 等肉」。
故漢地佛教,雖始於漢明帝之感夢,白馬馱經。而其發皇光大,則在於隋、唐。 稽之史乘,晉之道安,唐之玄奘,窺基諸大師,莫不崇信彌勒淨土,亦即兜率淨土也 。惜自趙宋以降,禪、淨大興,佛教徒幾不知有彌勒淨土,及上生兜率之說。甚至依 彌勒示化之布袋和尚,創為種種邪說,所謂「釋尊退位,彌勒掌盤。」,令人齒冷。 所幸近代佛教偉人太虛大師,及慈航老法師等,均發願上生兜率內院,以俟龍華三會 ,隨侍 慈尊,下生閻浮,此與印度早期佛子如無著、世親等大論師之信仰,如出一 轍,以彌勒在釋尊教法中,為發起妙有之上首,與文殊菩薩相應;且以菩薩而現比丘 相。
-空性見之開示,能令悉地如雨降下
第七世達賴喇嘛原著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解
傑佛里哈伯金譯英
陳文仁譯漢
憶念上師
不變雙運方便智慧墊
安住皈處遍集自性師
斷證究竟圓滿悲憫佛
分別諸垢清淨誠啟請
讚嘆隨順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讚嘆與隨順。
憶念成究竟菩提之利他心
三界無際輪迴痛苦獄
六道有情流轉無安樂
鞠我育我父母在其中
貪瞋諸垢清淨觀慈悲
平等關愛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平等與關愛。
憶念自身為本尊之身
大寶大樂宮殿顯意樂
蘊界清淨自身成本尊
三身體性無別在其中
所觀殊勝逼真起佛慢
深空明顯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深空與明顯。
憶念空性見
一切所顯了別中圍內
實相勝義光明同虛空
無喻體性諸法在其中
作意諸垢無染觀空性
真如本面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真如與本面。
種種顯有與六識岔道
所現皆能所錯亂了別
幻師遊戲所作在其中
變化無實欺誑觀空性
顯有空性住之根不散
心無暫捨顯有與空性。
以上特殊教法,為聖文殊直接授與法王宗喀巴者。此四種憶念之歌,具觀修空性 見之開示,為比丘噶桑嘉措 (Losang Kaysang Gyatso) 所作,思植正見之因於自他 。
(中譯功德迴向)
福德法幢上師長住世
所有具德上師長住世
無上甚深密續廣流傳
有情得灌成熟證悉地。
香港金剛乘學會:
香港灣仔克街1-15號展鴻大廈1樓A座
電話:852-2575-0808
台北金剛乘學會: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78號4樓
電話:886-2-2752-7307
台中金剛乘學會:
台中市西屯區寧夏東一街29號6樓
電話:886-4-2312-8152
台南金剛乘學會:
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256號7F-6
電話:886-6-250-8593
高雄金剛乘學會:
高雄市鳳山區新富路391號12樓
電話:886-7-763-8190
澳門金剛乘學會:
澳門俾利喇街161號興勝樓T座地下
電話:853-283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