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乘學會新加坡同修會成立

金剛乘學會新加坡同修會成立

辜識光

師佛一九九○年七月於星洲弘法時,弟子們提議在新加坡成立金剛乘學會中心, 經考慮後, 師佛特准新加坡弟子們成立同修會。

同學們在經過討論後,決定正式向政府當局申請註冊甯瑪巴(佛教)靜 修中心(NYINGMAPA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臨時執委會也成立了。一九九○年十月,執委會正式向政府 提呈申請書。

政府當局在經過慎重考慮與調查之後,於一九九一年七月正式批准學會的成立。

同學們接著分頭尋找會所。一九九二年四月同學們找到現有的會所(490 NORTH BRIDGE ROAD, SINGGA-PORE 0817),政府當局也批准學會的會徽(金剛杵與 蓮花),同學們向 師佛稟告後,依照 師佛的指示,擇設壇城。

一九九三年五月六日師佛再度駕臨星洲。五月九日為會所壇城主持勝住典禮。

蓮華生大師傳對西藏的深遠影響

蓮華生大師傳對西藏的深遠影響

資料室轉載

正象宗教可以激發起信仰者的歡喜讚嘆之情,並且使之長久地沉思和領悟生命的 意義一樣,《蓮花生大師傳》的出現,使藏族人民把從這部長詩中感知到情感和義理 納入了一種充分自覺的生活方式之中。由長詩的流傳形成的風俗習慣在相當程度上已 成為藏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這一點,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人 們的日常生活和一些重大的活動儀式當中感覺到。比如,有人為自己的上師祝壽時念 :「請求蓮花生大師賜我上師長壽!」。為自己的父母子女祈禱時念:「請蓮花生大 師給予加持,願我的父母來世降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蓮花生大師保佑我的寵兒! 」等。有比如還有這樣一些祝頌詞:「願蓮花生大師賜恩,願一切眾生幸福!」「請 求蓮花生大師把我們引向解脫的道路!」等等。人們把自己和眾生今生來世的希望寄 託給了蓮花生大師。再比如,一般人家飯前要念完「生於蓮花之中的印度大班智達蓮 花生大師於我藏族有大恩大德,現在西南地方調伏羅剎,敬請蓮花生大師用供品」這 段供茶詞後才能用餐。就連出門上路,也要先念《蓮花生消除障礙詞》、《大如意詞 》、《速成如意詞》等,以求平安。

各寺院的重大宗教活動乃至前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動,也都要向蓮花 生大士祈禱。寺院在修建佛殿、佛塔等的典禮上,組織僧人念《蓮花生大師傳》,以 保證修建工程的順利進行。前西藏地方政府的工作遇到了什麼困難,也要動員各地的 甯瑪派僧人念《蓮花生大師傳》以消除災難,恢復平安。

在藏區眾多的塑像和畫像當中,也有相當數量是蓮花生大師的造像,他們當中既 有泥塑、石雕、木雕及金、銀、銅塑像,也有湯嘉、壁畫、繡像及紙畫和藥物畫。布 達拉宮的持明殿、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至今仍存有很多蓮花生大師的造像。由此 可見,《蓮花生大師傳》已在藏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日常生活領域裡 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資料室按:本室所以選此篇末段轉載者,其故有三:

為瑜伽行者自從得到皈依、承事、親近具德根本上師而後,所有衣食,均以之 供養上師,所有住行,均求上師加持。故每日修法,均以修上師相應法為開始。而且 確知,修行者雖得諸佛加持,若無上師,則無從接受。喻如諸佛光輝,有如太陽光, 若無上師之顯微鏡之聚光,則無燃燒洋火,此喻非常配合。

近世有人以為宗喀巴大士之地位,高於蓮師。如譯述甚多藏文之法尊師,及著 西藏佛學原論(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呂澂教授,均作此論 。蓋以後宏期後,佛教衰落,僧之戒律式微。宗喀巴大士創立格魯巴,教義嚴謹,戒 律嚴明。所建之哲蚌寺,有七千七百喇嘛,甘丹寺,有五千五百喇嘛,色拉寺,有三 千三百喇嘛。(解放前之全盛時期如此)所作如此顛倒之 見者!真如古人所謂「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謂某富戶之廚房,其灶 之突(即爐口)滿放柴草。於是有某人見之,勸其「可將 『突』曲移,或將薪草他徙。」富戶不理之。及後果然失火,大肆兇焰。鄰里多人撲 救,致焦頭爛額者多人,及富人於火滅後,設宴相謝,遂有上列兩句之云。以此比之 ,真相類也。

尤有說者,蓮華生大士時,藏王赤松德真,也為其二十五位得意弟子之一,師 則身列國師,從「師君三尊」看之,其尊無比。當朗達瑪之滅佛,蓮師早有所知,已 將法要,盡藏於巖。而修行者,深居簡出,故少遇難。自此而後,甯瑪巴之瑜伽者, 類多閉戶潛修,鮮參外事。其後迦舉、薩迦、格魯各派之瑜伽者,先後分別為中國元 朝或明朝皇帝所賞識,封爵賜地,遂至蔭其族人,滿門朱紫。而甯瑪巴不預焉,所由 未非一日矣,緣是雖寂寂無聞,然以前生活所烙印,仍不滅也。

經旛

經旛

阿闍黎他斯奢岭
尊者天真多芝譯英
黃毅英謹譯自
「米龍」(鏡)雜誌九○年十二月號

經旛飄揚

豎立經旛以期好運,乃西藏遊牧民族數千年不變習俗之一。而其義已漸由軍事轉 為宗教性。

經旛為軍事之原意,可從其藏名「盧達」中知之。「盧」義為召集牧民移往新草 ,古時即有召集軍隊之意。古文獻所見之旛實為軍旗也。經旛飄揚轉為宗教性,始於 苯教傳統,其設計亦漸改變。有些於四角為虎、雪山獅、金翅鳥與龍,中央為馬,圍 繞之者,為苯咒及誦文,曰:「願吉祥之馬奔快、增長命力、威權、如意、財寶、健 康等。」

於布上書咒,將之變得具宗教性,可索至苯教結集,無暇之「雍龍藏馬象雄」, 中云若咒以五色絲裹之,於山上高懸,見之者必有好運並得解脫。若將如此裹之咒懸 於幢頂,向之祈禱敬禮,並獻珍寶,以此傳統,一切滿願。此苯咒之解則詳別處。

咒之護持可見如下一事。時佛於三十三天,坐於平石上,其石白如其衣。諸天之 王,帝釋天前來頂禮,而白佛言,以其三十三天諸天,為非天王毘芝陀羅所敗,問佛 當如何作。佛令憶念勝利幢頂鬘咒,並云此咒受於無減如來處,並曾授與眾弟子。佛 續言,得此咒已,無有須臾懼者,故命帝釋天,持此咒乃必得勝。

不少祖師曾為除障之尊「幢天」(Dra-Lha )造頌,豎「幢天」之幢,能令佛法 興隆,並利一切有情,尤其修該儀軌者。於古「幢天」故事,諸天正受用須彌山麓所 長如意寶樹之果,以其根於非天處故,爭辯亦有樹果之份,戰爭遂起。帝釋天乃朝金 剛手求助,金剛手遂著其請「幢天」兄弟助,大海中九大兵器與九大尊即現。敬禮此 等本尊故,帝釋天乃大敗諸非天。

藏旛有多種,如「打頂」為長繩繫旗平展於樹或屋間,及「頂陳」為窄旗懸於高 樁上。

藏旛可為藍、白、紅、綠、黃任一色,分表空、風、火、水及地。若配五行,藍 為水、綠為木、紅火、白金。亦有按自五行懸旗者。(譯者按:原文並 無說黃,然按漢土五行理論,黃色理應表土,原文漏述,可能手民之誤也。)

經旛之豎應於星期日、一、三、四、五等吉祥日,乃按藏曆所言各曜星之吉祥相 位諸日。下表為按「白藍水晶」一經所載豎旛不宜諸日之例。此等日中,凶氣熾盛故 。

月份 123456789   

白月日  741 741 741

黑月日

月結 ––  ––  ––  

各階層人士均豎經旛,而於殊勝日如藏曆年初三、婚嫁、官方活動等必豎。於紛 擾及病時亦豎之,以加強回遮惡運。

於西藏某些地區,婚嫁時,賓客齊集新郎家屋頂,作新娘摸經旛之儀式。該等經 旛即懸於左近護法殿中,並焚香獻供,於該時起,新娘即成新家庭之成員。於婚後首 年,新娘歸寧,作上儀式,表離開舊有之家庭。

經旛亦可用作保護商旅。於乘船渡河前,於儀式中以旗繫於船頭馬形物上,誦經 並向諸神獻香及穀物。渡河即安全。

經旛儀式本為今生之利,然宗教性漸強,進而為來世之利及由世間轉為出世間之 成就。縱儀式內容所變甚少,其內義則趨於出世法,內含苯教與佛法各表義。

瑞獸

甯瑪派於藏域之今昔觀

甯瑪派於藏域之今昔觀

劉銳之

前年從錫金延聘色拉度德喇嘛至台南密宗山,興建菩提塔。喇嘛曾語余 云:於印度、及尼泊爾久已不聞有「甯瑪巴」派者,抵香港及台灣後, 始有聞之,且較興盛。徐玉貞同學亦云:有友西藏人,在蒙藏委員會服務者,所說者 亦將無同。

甯瑪巴為蓮華生大士所設立之密教,後人以甯瑪稱之,是老舊之意。而所謂「師 君三尊」是指蓮華生、靜命、和赤松德真。西藏佛教前弘期三位重要人物。如此在甯 瑪巴言之,固已德譽高超,名聲遍及,今非昔比也。

由是三人的合作,不僅建立了佛教在西藏的正統地位,並使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 峰,而且也確定了以後佛教在整個地區發展的一些基本模式。

藏王赤松德真十三歲即位,年幼無力,為朝中信奉苯教大臣專權,竟逐佛教,將 大昭寺改成屠宰場。及其年長,決心發揚佛教。派使者至尼泊爾,迎請靜命論師到藏 。

靜命論師為藏王及身邊大臣宣讀了「十善法」、「十八界」、「十二緣起」等許 多佛法。但這時卻發生了「雷擊紅山(宮)、水沖彭塘(宮)及鬧大瘟疫」等災禍。 不信佛法的大臣們於是說這正是信奉佛教的報應,並揚言要趕走印度僧人。阿闍黎靜 命對藏王說:「這是西藏地方非人鬼神不喜之故,我須暫回尼泊爾。藏王是否還記得 ,你、我及蓮華生三人,往昔生中曾同修嘉絨喀雪塔,並發誓願同來此雪域弘法?現 必須立即派人去迎請烏仗那的蓮華生大師來藏,降伏凶猛非人鬼神。」於是藏王與論 師各自派人去請蓮華生大師。與此同時,蓮華生大師早已神通預知,為免使者旅途疲 苦,亦趕到芒域地方與藏王使者途中相遇。

阿闍黎蓮華生大師生於印度西方烏仗那境,因從蓮花中誕生,故稱蓮華生,得該 國國王因渣菩提撫養為太子,及長出家。遍習八部持明、幻化、大圓滿教授等,得大 成就。這次觀察調伏西藏時機已至,即應請會同藏王使者同赴雪域。

蓮華生大師一路以密咒威力,降伏了藏地凶惡八部煞神等,其中很多非人鬼神, 都向大師發誓守護佛法,而作了佛教的護法。大師又示現使河水倒流等許多神變,令 西藏臣民生起信心。並把供養他的黃金都拋散在阿里地方,成為西藏後來盛產黃金的 緣起。

隨後復迎請靜命論師返藏,由蓮華生大師加持地基,靜命論師擔任設計,仿照印 度歐丹達浦黎寺ML;(飛行寺)的規模興建了桑耶大寺。其頂層為梵式,中間為 漢式,下層為藏式。

阿闍黎蓮華生大師為桑耶寺落成開光後,亦應請為少數藏王、大臣、王妃等約廿 五人傳授了無上瑜伽部密法,其中有修習而得成就者很多。又在欽浦等地翻譯《秘密 金剛續》中許多修法儀軌,裝入寶篋,蓋印嚴封,作為伏藏,祝願今後有緣者,能獲 修習。

蓮華生大師完成了西藏教化有緣眾生的事業後,打算到其他國土去繼續度化有情 ,遂辭別藏王,並對弟子們留下最後的教誨,對未來佛法的發展作了預言。藏王大臣 及徒眾等依依不捨,相送很遠。在苦苦挽留下,繼續留在藏域。蓮華生大師在吐番居 住的時間有十八個月、六年、十八年、五十一年等幾種不同的說法。

關於蓮華生大師傳的數量,有人粗略統計,約有四五○卷、一五○○餘部、七○ ○餘萬詩行,可謂卷帙浩繁。蓮華生大師傳分為兩大部份:著作部份和伏藏部份。伏 藏部份,是蓮華生大師傳的主要部份,大小伏藏師們,前前後後,發掘整理的蓮華生 傳記的數量。據記載,十九世紀以前,藏區共有一○八名大伏藏師,一五○○餘名小 伏藏師。幾乎每人都發掘出了一部蓮華生大師傳,有的甚至發掘出好幾部,五部或七 部蓮華生傳記不等。

伏藏師白瑪林巴發掘的《蓮華生大師本生傳》在數量上和藝術上,都比其他蓮華 生傳記高出一籌,因而有蓮華生大師傳之王美譽。由於伏藏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 藏區至今興盛不衰。

藏區眾多的塑像和畫像中,有相當數量是蓮華生大師的造像,他們當中既有泥塑 、石雕、木雕及金、銀、銅塑像,也有湯嘉、壁畫、繡像及紙畫和藥物畫。布達拉宮 的持明殿、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至今仍存有很多蓮華生大師的造像。由此可見, 蓮華生大師傳的影響深遠。

撫今思昔,冷熱懸殊,甚至寂寂無聞,不勝感慨。金剛乘學會之專宏揚甯瑪派, 將於另文詳之。

新加坡金剛乘同修會開幕紀盛偶成一絕句勉諸同學

新加坡金剛乘同修會開幕紀盛偶成一絕句勉諸同學

劉銳之

法幢甯瑪豎南洋 十載於茲願已償

知否守成功更鉅 祖師含笑常寂光

敦珠法王與香拔拉

敦珠法王與香拔拉

劉銳之

香拔拉為時輪金剛剎土,時輪金剛續之降於娑婆世界皇宮屋頂上,前後不過七百 年,其剎土香拔拉,至今仍未出現,但據傳聞:其莊嚴殊勝,比極樂世界,尤有過之 。緣是末法有情,不勝健羨,嚮往之至。西元一九五九年(民國四十八年) 於印度之噶林邦,承事 法王受法;偶步坊間,照相館前,懸掛「祈禱 法王降生如 白珍珠鬘之傳記」,臚列各世相片,而傳記則略而不詳,歸作請求較詳盡者。越數日 師示:「以具信者,希求我之降生祈禱記,至再至三,情詞懇切,苦苦強求。為不 願使之失望故,特就巖傳授記;及我之持明前生,亦作如此授記;造此心要以示之。 」茲將其第十八世、及第十九世兩者,分錄如下:(如閱全文,可讀 敦 珠法王造,劉銳之譯之大幻化網導引法。)

 第十八世 無畏金剛智
 小拂洲中上師佛父母 密意歡喜給與常不斷
 大密聖教法幢遍樹立 無畏金剛智尊前祈禱
 復次所調有情根意樂 特具根基一切皆隨順
 應病與藥作種種顯現 相顯無量尊足前祈禱

 第十九世 金剛尖銳
 佛法為蔑戾車破壞時 金剛尖銳出現香拔拉
 尊貴族姓王子持政權 能摧外兵尊足前祈禱

授記明說:以一尊貴族姓王子,掌握政權,而能摧外兵, 師之權力可知,而功 蹟可想。且常詔余:將與汝至時輪金剛剎土修行,並謂當 與汝以適當位置。有日 師在外衣上口袋,取出陳寶芳相片,曰:亦將與至時輪金剛 剎土修習。陳寶芳勉之哉!

憶讀多羅那他尊者之印度佛教史,至聖無著欲修慈氏成就之方便,乃於雞足山洞 修彌勒三年,任何亦無出現。失望而去,見鳥覓食出巖,返時翅觸巖面,巖竟磨光, 因想自己之精進太少,復返修三年,見水滴從巖穿下,又修三年而出,見一老人用柔 和棉布,磨擦鐵以成細針,前此是鐵盡而針現,且云:此器所載針滿哉。

又修三年,如此十二年毫無所現,心灰而出。入城市中,見一母狗下半身為蟲所 噉,見而生增上悲心,以此諸蟲不除,則此狗必死,除而去之,則諸蟲死。割下自己 身之肉,而以諸蟲置焉,如是想已。從阿旃達城買小刀,且將缽及杖放下,擬以小刀 向自己身上腿肉施割,閉目以取諸蟲,伸手取刀柄不得,乃張目,則狗與蟲皆無,祇 見至尊彌勒,相好光熾。「嗟乎父兮我之救主,我百次精進而不得果,何故?大雲之 海,痛苦燒至枯乾雨量始下,我如此修行迄未見尊面。」至此淚水溢出。曰:「天王 雨雖下降,種子無能,亦不可生,佛陀雖降臨,若無緣時又不能見,你之業障所障, 故不能見,我是常在你面前。以前你以誦咒之力,現在大悲之心,捨棄自己身肉之苦 行,於此罪障清淨,故能見也。現在以肩扛起以示城市之民眾。」所說如是。既出現 已,他人誰亦不見,有一酒商婦見其扛狗,其後受用無盡。有一窮人,以負重擔,雖 祇見頭足,而於禪定,得共成就。爾時無著得阿闍黎之法流禪定。彌勒問:「你之願 望為何?」答:「弘揚大乘。」作如是請求。「執持我衣角。」說已,即飛至兜率天 從親教師彌勒於所有大乘法,無餘得聞。了解一切經義,及慈氏五論之意義,各各聞 已,即得各各不共之三摩地,於是再回人間普度有情,且證他心通,無所障礙。半月 或一月須走之距離,與眷屬俱前往,則為一座量時(約三小時),或一日之 路程。彼初見彌勒,至今尚住少年,及年逾九十,並唯如前而住。具有三十二相及隨 好,有如初地聖者之功德。

如是彌勒菩薩上生下生,均有佛說之經,但直至於今,仍未降臨。而聖無著遂修 其成就之方便,乃得而見,並飛至兜率,於是所有大乘法、一切經義、慈氏五論意義 ,全部得聞;並得各各不共三摩地。

現者香拔拉剎土,出現無期。銳之建議:我 師應修 時輪金剛之方便,以面見之,從學與一般無上瑜伽部如大威德、密集、勝樂、喜金剛 本續修法不同之時輪系統:所謂「別攝支」、「靜慮支」、「中善支」、「認持支」 、「隨念支」、「三摩地支」、等六支,修習嫻熟。並將圓滿次第之脈氣明點之於中 脈,入、住、消融之三階段,及金剛誦、寶瓶氣之超勝訣要,囊括無餘。再回人間, 普度有情。

「賜戴蓮冠」追記

「賜戴蓮冠」追記

劉銳之

西元一九五九年,(民國四十八年)承事 敦珠甯波車,領受密法,至 第四級名詞灌頂圓滿時, 師示:「甯波車」藏語義為「寶」,對瑜伽者之尊稱,今 爾暨受四灌,以後可稱舒囊卓之贊青甯波車矣。余恭對以 甯波車之尊號,係我對 您老人家獨一之尊稱,如窺基師之只對奘師尊為「上人」。 將不准人稱我為甯波車也,師莞爾而笑。

七十年初,曾函稟 師,將往朝謁,得覆飭將頭之大小通報,當具報之。及至則  師已飭縫妥蓮冠,親為戴上,使坐其旁,(均見金剛乘季刊第七期圖畫頁) 且命之曰:今後爾為蓮花生大士之代表,恍然有「唯我與爾有是」之意。今後又應改 稱為「舒囊卓之贊青喇嘛」。西藏人於喇嘛之稱號,視為最高。聖達賴固稱為達賴喇 嘛,釋尊也稱釋迦喇嘛,時有弟子多人共同聽此,惟有肅然敬受,未曾照用也。

返台灣後,有大師兄請為代製蓮冠,答以是 師飭製以賜。又請借以仿造,然有 「楚子問鼎」之心,笑而謝之。

近來 敦珠佛母告余曰:多年來曾有多人,請戴蓮冠 者, 師均峻卻,故至今祇爾一人。 師恩如海之深,惟有戰戰兢兢,以弘佛法,以 度群生,藉圖報稱耳。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月官菩薩造
林崇安譯

一、禮讚

敬禮世尊妙吉祥智慧勇識

增益損減空,體性大安樂,持烏巴拉及長劍,1 孺童前敬禮,辭廣密續中,甚深之龍品,於此我分辨。
此處我從怙主世自在如所聽聞而寫出。

 

二、目的與連繫

對具有通達能力的人,若(覺得此密續)沒有「目的等」將不進入,是 故:
此密續的內容為何?
目的為何?
最終目的為何?
連繫為何?

(答:)
內容只是妙吉祥智慧勇識。
目的是通達各種乘的意義。
最終目的是能證得三身及五智。2
連繫是以方便及方便所生的義相連繫而安住。

此密續是等同虛空的密續|事續、行續、二俱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及一切續的「 解說續」,此由頌文「一切本續殊勝主」可明顯看出3, 也是一切乘的樞要,此由頌文「種種乘者方便理」可明顯看出4。

不同的教典有很多,都從自己的想法方面來說,彼等除對此密續的部份外,並未 通達,對各自的分別,執為真實之故。

 

三、攝義

於此,且先解說「攝義」:緣起圓滿,密續本身,隨喜。

 (一)緣起圓滿(分三)
1眷屬2大師3開示圓滿

 (二)密續本身
1是一字的密續,因為「啞」字為主的緣故。(第二十八頌:啞者 一切字中勝)
2以「外道惡獸能怖畏」及「諸義三種功德性」開示 外道的見解。(分別見第四十七頌,及第一四○頌。)
3以「於彼四諦宣說者、不還之中復不還。」開示聲聞的見解。(第 五十頌及第五一頌)
4以「引導獨覺麟喻理、種種決定超出中。」開示獨覺的道與果。(第 五一頌)
5以「亦種種識具色義、於心意識具相續。」及「具 種種相意中生」開示瑜伽行的見解。(第一二三頌及第七九頌)6
6以「於無二中說無二」開示雙運的體性如幻。(第四七頌)
7以「住於二種諦理中」「住於真實邊際中」開示最 上安住的意義。(第五三頌、第四七頌。)
8以「即是真際無有字」開示無上密咒究竟的意義。(第七七頌)
9以「二種資糧積集者」開示積集福德及智慧資糧。(第五七頌)
10以「一剎那中正等覺」開示以一剎那憶念圓滿生起本尊天。(第 一四一頌)
11以「金剛吽者吽聲吼、器中執持金剛箭、以金剛劍無餘 斷、眾持金剛具金剛」開示用三儀軌生起(本尊天)。(第七一、七二頌)
12以「金剛坐者具無餘」開示生起(金剛)坐。(第一一四頌)
13以「勝智灌頂具頭冠」開示灌頂的儀軌,及其支分。(第八四頌 )
14以「一切惡趣悉清淨」開示燒屍的儀軌。(第一一九頌)
15以「智火熾炎光顯盛」開示火供的儀軌。(第一一八頌)
16以「了解一切靜慮支」開示彼等宗義各各的修法。(第一四六頌 )
17以「亦無支分超於數、即四靜慮之初首」開示無相的圓滿次第。(第 一四五頌)
18以「十六半半具明點、普具種種無種種」開示有相的圓滿次第。( 第一四五頌)7
19以「大中圍者是廣大」當通達此一切中圍的意義。(第三三頌)
開示特別的中圍:
20以「廣大正覺遍照主」指種性的主尊,開示五種性的中圍。(第 四二頌)
21以「微妙淨宮喬答摩」開示釋迦牟尼的中圍。(第九四頌)
22以「怖畏金剛大怖畏」開示怖畏金剛的中圍。(第六六頌)
23以「忿怒王者六面怖」開示六面童子的中圍。(第六七頌)
24以「曷辣曷辣具百面」開示百面妙吉祥的中圍。(第六七頌)
25以「害閻摩尊障礙王」開示害閻摩(大威德金剛)的中圍。 (第六八頌)
26以「五面具有五種髻」開示妙吉祥容顏的中圍。(第九三頌)
27以「具祥星宿具中圍」。開示具祥星宿的中圍。(第一○四頌)
28以「天主」開示遍入(毗紐天)的中圍。(第一四八頌 )9
29以「天中天」開示梵天的中圍。(第一四八頌)
30以「天之主者」開示帝釋的中圍。(第一四八頌)
31以「非天主」開示羅怙羅的中圍。(第一四八頌)
32以「天之師」開示木曜的中圍。(第一四八頌)
33以「作壞」開示淨心天曜的中圍。(第一四八頌)
34以「作壞」(後者)開示羅剎王楞伽十頸的中圍。(第 一四八頌)
35以「自在者」開示摩訶提婆的中圍。(第一四八頌)
36以「智慧為劍持弓箭」開示妙吉祥智慧勇識本身的中圍。(第一 五○頌)
37從彼積聚資糧者:由地、道及解脫之門,開示對妙吉祥智慧勇識讚揚 。
38以「具靜慮身身中勝、圓滿報身一切勝、化身即是殊勝身」開示果。 (第一四六頌、第一四七頌。)
39彼等以及五智與此所攝,當知是廣大的讚揚。

 (三)隨喜(藏文此句略去)
「尊者我等亦隨喜」(第一六八頌)

註1:此段的藏文前二句標出「空樂」。「持長劍」是妙吉祥的名號。
註2:三身是法身、報身及化身。五智是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妙觀 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
註3:見本續第一一四頌。
註4:見本續第一三五頌。
註5:藏文為「二諦通達者」,今改正。
註6:藏文為「於種種識」。
註7:藏文此二句應互換。
註8至:此處的引文依密續本身的次第調整。

 

四、詞義

如是對攝義非常通達後,為了對詞義容易通達的緣故(依次解釋詞義):

 (一)復次具祥金剛持,難調能調眾中勝,
    勇猛超勝三世間,金剛自在秘密王。
「復次」:指《幻化網》一萬六千品中,說完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九品之 後。
「具祥金剛持」:指眷屬圓滿|金剛手的解說。
「具祥」:指二種色身(報身及化身)。
「金剛」:指空性,謂法身也。
「持」:指三身不分開,謂自性身也。
「難調」:指所調伏,謂三毒也。
「能調眾」:指能調者,謂三種身也。
「勝」:指金剛手也。
「勇猛超勝三世間」者:
「勇猛」:將一切有毒者砍為片段。
「超勝三世間」:從地下、地面、地上三者超勝也。(地下指龍世 界、地面指人世界、地上指天世界。三世間,又指三界。)
「金剛自在秘密王」者:
「金剛」:指空性。
「自在」:指於心悟入彼空性的意義。
「秘密王」:彼意義不共於聲聞及獨覺也。又或:
「秘密」:指密咒乘。「彼(密咒乘)之王」:指金 剛手。
問:然而彼金剛手的外貌如何?答:

 (二)如同白蓮廣大眼,坐於蓮花廣大座,
    自手執持勝金剛,再三再四作揮舞。
「白蓮」:具有色白根妙香甜有精華有花瓣五,同樣,彼金 剛手也具有以煩惱不能染從二資糧成就調伏他眾具足悲心以五種性作眾趣 之事。又或:
「如同白蓮廣大眼」:指如同蓮花不為泥淖的過失所染污,(金剛 手)具有無過失的五眼也。
「坐於蓮花廣大座」:指雖處於輪迴而不為過失所染污的意義也。
「自手執持勝金剛」:表示於心悟入無二智慧的標誌|於心口執持金剛 杵。
「再三再四作揮舞」:表示作他事的標誌。
以此開示不共的眷屬。今將解說共同的眷屬忿怒尊一千五百位:開示彼等忿怒尊 的外貌者:

 (三)忿怒皺紋次第等,無有邊際金剛手,
    勇猛調伏難調者,極能怖畏具勇猛。
「忿怒皺紋」:指忿怒時額上的皺紋。
「次第等」:指髮及鬚,黃色而撩起眼紅色舌捲而上牙壓下唇 短而肥壯大腹身肢展開肢端如金剛頂尖以屍林及毒惡的裝飾莊嚴兵器熾燃 並放光頭部瓔珞及火熾燃之處者,稱作「次第具足等等」。
問:如是於誰具有?答:
「無有邊際金剛手」也。
「調伏難調者」:即是「勇猛」也。
具有忿怒的外貌,即是「極能怖畏」也。
具有虎裙,指「具勇猛」。

 (四)於金剛尖出勝光,自手向上令揮舞,
    有大慈悲及智慧,方便益生極殊勝。
從毛孔「於金剛尖出勝光」者,表示他事也。
「自手向上令揮舞」指自事也。
從「大慈悲」門,作他事。以及從大「智慧」門契入自事,如 是為「方便益生極殊勝」。

 (五)具足喜樂安穩心,示有忿怒之形相,
    覺開事業作依怙,眾皆來集身恭謹。
彼等一切眷屬也對妙吉祥智慧勇識之事「具足喜樂安穩心」。
「示有忿怒之形相」者,已解說過了。
「覺」:指斷德圓滿。
「開」:指智慧圓滿。(覺與開合在一起,即為佛陀。)
「事業」:指息災、增益、懷愛及降伏也。
「作依怙」:指以四事業作眾趣的依怙之謂也。
「眾皆來集身恭謹」:指與金剛手一起安住也。安住後:

 (六)向彼如來薄伽梵,究竟正覺禮敬已,
    雙手恭敬合掌後,於前端坐而告白。
「向彼如來薄伽梵究竟正覺」:指大師圓滿,謂釋迦牟尼也。
「如來」:指契入無二的真如後,往赴眾趣的事。
「壞」:指摧壞四魔也。(蘊魔、煩惱魔、死魔及天子魔。)
「有」:指具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 察智、成所作智。)
「出」:指從斷常二邊超出也。(壞、有、出三字在一起,即為藏 文的「世尊」一詞。)
「圓滿」:指力與無畏等廣大功德,不可思議也。
「正覺」:指三身也。
「禮敬已」:指以身恭敬、語清淨及意勝解禮敬已。
「雙手恭敬合掌後」:指身之所作也。
「於前端坐」:指於圓滿大師釋迦牟尼之前端坐也。
「而告白」:為結合前後文之句子,謂用語說。

 (七)遍主於我作饒益,自事慈悲於我故,
    幻化網中現圓滿,願我菩提能證得。
「遍主」:指大悲心遍於眾趣,故稱遍主。(此處指釋尊。)
「於我作饒益」:指對(我)金剛手也。
「自事慈悲於我故」:為證得無二智慧之故也。
「幻化網中現圓滿,願我菩提能證得」:謂於具有特殊方便的 幻化網門中,現證圓滿菩提,願我能證得之故,祈請(釋尊)解說此密續也 。
以上一頌開示「請問自事」也。
今者,開示「請問他事」:

 (八)有諸煩惱亂其心,無知泥中而沒溺,
    為諸有情作饒益,令獲無上之果故。
「有諸煩惱」:指五毒或三毒也。
「亂其心」:指以彼等煩惱造作極苦也。
「無知」者,無明也。
「泥中而沒溺」者,於輪迴之泥中而沒溺也。
「為諸有情」:指為六趣眾生也。
「作饒益」:指證得涅槃之安樂故也。
「令獲無上之果故」:為證得彼法身之故,如是說而祈請也。

 (九)圓滿正覺出有壞,眾趣上師及導師,
    亦大誓句達真性,了知根心殊勝者。
若思維:「對何境而祈請耶?」
答:對「圓滿正覺出有壞」也。
「眾趣」:指六趣。
「上」:指佛之密意也。
「師」:指教導、引出、能生彼(佛之密意)也。
「導師」:指從「未通達、邪通達及猶疑」中脫出也。
「亦大誓句」:指不越過彼也。
「達真性」:指如所有智,謂契入真如也。
「了知根心殊勝者」:指盡所有智,謂了知一切所度者根器與心(思 維)之智也。
如是之大師(汝),是我祈請之處也。

 (十)彼出有壞之智身,是大頂髻言詞主,
    亦是智身自出生,妙吉祥智勇識者。

 (十一)名號真實誦最勝,是甚深義廣大義,
     無比大義最寂靜,初善中善及後善。

 (十二)過去正覺等已說,於未來中當演說,
     現在圓滿諸正覺,再三再四皆宣說。
「彼出有壞之智身」:指妙吉祥智勇識法身,謂「意」也。
「是大頂髻」:指「身」之自性,謂菩薩以下所不現見,是不相似且不 能映蔽之標誌也。
「言詞主」:指「語」圓滿,謂誰若具有無盡之語,即稱作「主」也。
復次,以因緣不生,故稱「亦是智身自出生」。具有如是身之「妙 吉祥智勇識者之名號,真實誦之最勝」,請宣說其義:
「妙」:指不為相異分別心之刺痛所染,謂法身也。
「吉祥」:指已成為眾趣之吉祥,謂色身也。
「智」:指知道智慧本住之義也。
「勇識者」:指對眾趣之事心識勇猛也。
「名號」:指名相也。
「真實誦」:指無有錯誤也。
「最勝」:指無有對手也。
「是甚深義」:指不是心知之境,謂正見也。
「廣大義」:指如是之義(正見)無不周遍也。
「無比大義」:指如是之義(正見)薰習後,產生自事及他事 圓滿,故稱「大義」;「無比」指不是與聲聞及獨覺果相同也。
「最寂靜」:指離二障之身也。
「初善中善及後善」者:
此密續王「過去正覺等已說」:故稱作「初善」。「現在圓滿諸正 覺,再三再四皆宣說」:故稱作「中善」。「於未來中(諸佛)當 演說」:故稱作「後善」也。
復次,「初善」指見,「中善」指修,「後善」指果也。
「再三再四皆宣說」:指勤奮地說也。

 (十三)大續大幻化網中,金剛大持持密咒,
     無邊諸佛如彼行,歌詠宣揚請宣說。
「大續」:指四密續部中最超勝。
「大幻化網」:為密續之名也。
「中」:指在一萬六千品中,今暫請宣說︿龍品﹀。
「金剛」:指空性也。
「持」:指契入彼(空性)之義也。
「大」:指無有對手,謂報身也。
「持密咒」:指契入雙運之體性,謂法身也。
「無邊諸佛」:指無數化身也。
「如彼行」:指如同彼等諸佛所作,將妙吉祥智勇識之意義,「歌 詠宣揚請宣說」也。

 (十四)怙主圓滿諸正覺,持密願我達成故,
     直至決定出離間,堅固我思請護持。
作眾趣之依怙者:
「怙主圓滿諸正覺」:指三身也。
「持密」:指三身不分離也。
「願我達成故」:此不分離之事義,祈願我能證得之意義也。
「直至決定出離間」:指乃至未證得無住涅槃之間,「堅固我思請 護持」之意義也。

 (十五)煩惱無餘令清除,無知無餘斷除故,
     如同思慮之差別,為諸有情請宣說。
「煩惱無餘」:指煩惱障也。
「令清除」:指能淨彼煩惱之故。
「無知」:指所知障也。
「無餘斷除故」:指清淨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之故。
「如同思慮之差別」:指如同了知根器之差別,祈請宣說之義也。
「為諸有情」:指為煩惱之補特伽羅也。
「請宣說」:指祈請宣說︿龍品﹀種種乘之意義也。

 (十六)密自在者金剛手,向如來前說是言,
     告白畢已伸合掌,以身恭敬坐其前。
「密自在者」:指於密咒自在者也,此謂「金剛手」也。
「向如來前說是言」者:
「如來」:指無顛倒而來。
「說是言,告白畢已」:指祈請宣說種種乘之意義也。
「伸合掌,以身恭敬坐其前」:指以恭敬之方式坐於釋迦牟尼之前也。 (以上為金剛手請問也)
今解說密續之加行:

 (十七)復次釋迦出有壞,究竟正覺兩足尊,
     於自面門殊勝舌,廣長橫遍令舒演。

 (十八)顯現三種世界內,調伏四魔諸冤敵,
     為諸有情三惡趣,能作清淨現微笑。

 (十九)於其清淨梵音中,遍滿三種世界已,
     為金剛手大力者,密自在主而答說。
「復次」:(此二字承接前文)謂(金剛手請問後) 坐於釋迦佛前之當時也。
「釋迦」:釋迦王族也。
「(能仁)」:指釋迦之語默也,又指以十力能伏四魔,故稱為「能 仁」也。(此處藏文「能」字,漢文譯為「能仁」。按梵文「釋迦」之義為 「能」,「牟尼」之義為「寂默」、「仁」)。
「有」:指具有五智,謂具有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 智及法界(體性)之智也。
「壞」:指摧壞四魔,謂摧魔天子魔、死魔、煩惱魔及蘊魔也。

附註:「出有壞」是梵文「薄伽梵」的漢譯,又譯作 「世尊」。其不同解釋如下:
1、羅時憲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纂釋》第三頁云:「謂具 六德,能破四魔,名薄伽梵。六德者: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 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煉故。端嚴義,具諸相好所莊嚴故。名 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世人無不知故。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 咸稱讚故。尊重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 」此處以「具有六德,摧壞四魔」來釋「薄伽梵」。
2、蓮華生大士之《密咒道次第寶鬘釋》第三頁云:「摧壞知境, 能所二執。具有觀能所二義之正智。從有無二邊出」,此中依次解釋「 壞」「有」「出」的意義是摧壞二執、具有正智、出二邊。
3、本頌月官菩薩的解釋是以「摧壞四魔,具有五智」來解釋「壞」及「有 」二字的意義。在前之第六頌中,月官菩薩解釋「薄伽梵」的字義如下 :「壞」,指摧壞四魔也。「有」,指具有五智也。「出」,指從 斷常二邊超出也。
4、《法蘊足論》卷二云:「薄伽梵者:謂『有善法』,名薄伽梵 。….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貪瞋癡等惡不善法,永破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 ,永破當來生老病死,名薄伽梵。」故知薄伽梵的意義是「具 有善法,破壞三毒,破除生老病死」。
5、《大智度論》第二云:「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 』言『有』,是名『有德』。….『婆伽』名『破』,『婆』名『能』,是 人能破婬怒癡,故稱為『婆伽婆』(即,薄伽梵)」。

綜合以上各說,可知「薄伽梵」的意義是:
壞:指摧壞四魔或摧壞三毒煩惱或摧壞二執也。
有:指具有六德,具有五智,具有善法也。
出:指超出有無二邊,超出斷常二邊也。
(以上將出有壞的意義補充說明。在《瑜伽師地論》卷八三、《佛地經》卷

 十一、《大般涅槃經》卷十八、《攝大乘論無性釋》等也有相似的解釋。)
「究竟正覺兩足尊」者:
「兩足」:指天與人也。
「尊」:已成為彼(天與人)之最尊者,謂釋迦牟尼也。
「於自面門殊勝舌」者:
「自」:指釋迦牟尼也。
「面門殊勝舌」:指顯色與形色圓滿也。
「廣長」:指長度。
「橫遍」:指寬度。
「令舒演」:指從舌放光,「顯現」於欲界等「三種世界 內」,「調伏四魔諸冤敵」也。
「為諸有情三惡趣,能作清淨現微笑」者:其後顯現微笑;「為諸 有情三惡趣能作清淨」,指能淨之詞義也。
「於其清淨」,指(佛之)六十支清淨之圓音也。
「梵音中」,指悅意之語也。
彼「遍滿」欲界等「三種世界已,為金剛手大力者,密自在主而答 說」者,對其請問答說也。

 (二十)具足有大慈悲者,汝為利益有情故,
     具足智身妙吉祥,名號誦讀是大益。

 (二一)能作清淨除罪業,於我精懃應諦聽,
     善哉吉祥持金剛,手持金剛汝善哉。

 (二二)密主我為此事故,為汝巧妙令宣說,
     汝今一心應諦聽。唯然薄伽梵善哉。
(以上共六頌回答)
問:答說何話?
答:(釋迦牟尼佛)對金剛手稱呼:「具足有大慈 悲者」之後,說「汝」金剛手,「為利益有情故」,僅「誦讀 具足」顯而無自性之「(智)身妙吉祥(真實)名號」,「是 」能產生「大益」,「能作清淨」諸障及「除罪業」, 如是脫離一切垢也。
「於我」:謂對(我)釋迦牟尼也。
「精懃應諦聽」:指無有中斷也。
「善哉吉祥持金剛」:指請問自事,善哉。
「手持金剛汝善哉」:指請問他事,善哉。
「密主我為此事故,為汝巧妙當宣說」:(秘密主!)我為了 汝請問此自他事故,「為汝(巧妙)當宣說」道及果。
「汝今一心應諦聽」:謂不散亂(專心聆聽)也。
「唯然薄伽梵善哉」:結合前後文之詞也。

 (二三)復次釋迦出有壞,密咒大性及一切,
     密咒明咒持種性,於其三種而觀察。
「復次釋迦出有壞」觀彼等眷屬一切不同種性,有些為「密 咒」:觀本尊合和之種性;有些為「大性」:觀圓滿次第之具緣者;有 些為「一切」:觀生起及圓滿(次第)共同之補特伽羅;有些為「 密咒明咒持種性」:喜於觀單一本尊之補特伽羅;又「於其三種而觀察 」:指觀察身、語、意之種性。

 (二四)世間及出世間性,顯作世間大種性,
     廣大手印殊勝種,大種大髻應觀察。
(以上二頌觀察種性)
「世間」:指以顛倒識觀察。
「出世間性」:指涅槃,謂斷盡錯誤也。
「顯作世間」:指連續種性之觀察,謂外道種性也。
「大種性」:指從外道退出者,謂觀波羅蜜多乘之補特伽羅也。
「廣大手印殊勝種」者:
「手」:指從心識超越,謂空性也。
「印」:指以彼空性無不周遍也。
「廣大」:通達如是(空性)之彼補特伽羅無有對手,故稱「 殊勝種」也。
「大種大髻應觀察」者:觀察不可映蔽之補特伽羅,謂觀察殊勝無上之 補特伽羅也。

 (二五)言詞之主演偈頌,密咒王者具六種,
     將令顯出於無二,無生法者自宣說。
「言詞之主」:指釋迦牟尼也。
「演偈頌」:攝集伸展,謂攝集《大幻化網》︿龍品﹀之義也。
問:說何?答:從「密咒王者具六種」以後之詞即 是。
「密咒」:指雙運也。
「王者」:指不共道也。
「六種」:指「啞」之部類也。
「具」:指方便之字母及啞也。
「將令顯出於無二」:於世俗上,子音與母音無二也;於勝義上,明覺 與空性無二也。
「無生」:指勝義諦也。
「法者」:指世俗諦也。
「自宣說」:於無分之理趣,對諸眷屬教誡也。
以此開示緣起圓滿,並解說密續之加行。
今將開示密續本身,此即「種種乘者方便理」(第一三五頌) :將解說種種乘的理趣;一般而言,有種種乘之門,且不可思議,然可歸攝為二:波 羅蜜多乘及密咒乘。

 (二六)啞啞依依烏烏耶耶窩窩吭啞,剃朵紇里低,加納目兒帝,囉合卜多,卜答喃 ,得囉牙多斡兒帝喃。

 (二七)唵百資囉爹思納,都渴節答,不囉加加納,目兒答耶,加納稼牙,斡吉說囉 ,啞囉巴拶納牙爹拏麻。
(以上幻網現證菩提次第三頌)
且先從波羅蜜多乘之門來解說:
「啞啞」:指布施波羅蜜多。
「依依」:指淨戒波羅蜜多。
「烏烏」:指安忍波羅蜜多。
「耶耶」:指精進波羅蜜多。
「窩窩」:指靜慮波羅蜜多。
「吭啞」:指般若波羅蜜多。
當知彼等並以長短音之差別來指世間及出世間。此中,世間之布施,指於施者、 施者之境及所施物有所得而施也。出世間之布施,指三輪完全清淨也。同理,當知淨 戒等相同。
從密咒之範圍來解說:
「啞啞」:指明而無分別,謂大圓鏡智也。
「依依」:指離一切偏頗,謂平等性智也。
「烏烏」:指了知輪涅二者為無二之智,謂妙觀察智。
「耶耶」:成所作智,謂成辦眾趣之事不費力也。
「窩窩」:指這些智不可分割,謂法界(體性)之智也。
「吭」:指這些智具有空性之意義也。
「啞」:彼智與空性不可分割之意義,為我所修也。
問:彼般若與智慧無二之意義,往何修?答:
「剃朵」:開示住處圓滿,謂吉祥且心喜。
「紇里低」:指心要。
問:心要者何?答:
「加納」:謂五智也。
「貝兒帝」:指連續,謂這些智連續地修之詞義也。
「囉合」:指我,謂修瑜伽者之詞義也。
「卜多」:指佛陀,謂果也。
「卜答喃」:指二種身也。
「得囉牙多斡兒帝喃」:指三身不可分割也。
「唵」:彼不可分割之意義具有五智,故稱「唵」也。
「百資囉爹思納」:以彼智切斷一切相異之分別心,故稱「百資囉 爹思納」,謂金剛鋒利也。
「都渴節答」:切斷煩惱也。
「不囉加加納」:般若智慧,謂意也。
「目兒答耶」:如是之彼智連續不斷,故稱「目兒答耶」,謂 連續也。
「加納稼牙」:智身,謂身也。
「斡吉說囉」:語之自在,謂語也。
「啞」:如是之身、語、意,從通達無生之見而產生,故謂「啞」 。
「囉」:以薰習大樂而覺受,謂之「囉」。
「巴」:於見與修,以任何過失不染如蓮華,謂之「巴」。
「拶」:如是以生圓共同之行而解說,謂之「拶」。
「納牙」:以明覺了知一切法無生。
「爹」:果離希冀也。
「拏麻」:意義無謬也。
以這些開示密續之意義,攝之為咒也。

 (待續)

 (二八)如是正覺出有壞,究竟正覺啞中出,
     啞者一切字中勝,是大利益微妙字。
「如是正覺出有壞」:指前面已開示之三身。
「究竟正覺啞中出」:啞者,從通達無生而產生之詞義也。
「啞者」:指無生,謂勝義也。
「一切字中」:指世俗之一切法也。
「勝」:指不可分割也。
如是覺受經歷後:
「是大利益」:指產生自利(自事)與利他(他事)也。
「微妙字」:指道無謬誤也。

 (二九)諸境之內出無生,即此遠離於言說,
     是諸說中殊勝因,令顯一切諸言說。
「諸境之內出無生」:於一切法,以法性無生所周遍也。
開示無生是彼(妙吉祥智慧勇識)之自性者:
「即此遠離於言說」:謂不是心之境也。
「是諸說中殊勝因」:從無生中,一切現為生之理趣也。
「令顯一切諸言說」:謂顯現為種種也。
如是是從妙吉祥智慧勇識之自性門來稱讚也。

 (三十)大供養者是大欲,一切有情令歡喜,
     大供養者即大瞋,一切煩惱廣大怨。
「大供養」:指彼妙吉祥智慧勇識是供養之處,故稱大供養也。
「大欲」:指貪於(救度)眾趣之事也。
「一切有情令歡喜」:使一切所調伏者心續滿足也。
「大供養者即大瞋」:指一切法空而無我也。
「一切煩惱廣大怨」:以彼空而無我,故稱「一切煩惱廣大怨」, 謂破壞一切煩惱也。

 (三一)大供養者是大癡,亦愚癡心除愚癡,
     大供養者即大忿,即是忿恚大冤讎。
「大供養者」:前已說過了。
「是大癡」:指般若也。
「亦愚癡心除愚癡」者:
「愚癡心」:指大般若。以彼(大般若)去除無明,故稱「除 愚癡」也。
「即大忿」:指妙吉祥智慧勇識也。
「忿恚」:指脫離一切相異之分別心也。
「大冤讎」:能除一切相異分別心之詞義也。
「即是忿恚大冤讎」者:
「忿恚」:指妙吉祥智慧勇識也。
「大冤讎」:指妙吉祥所摧伏也。

 (三二)大供養者大貪欲,一切貪欲皆除斷,
     大欲即是於大樂,大安樂者大喜足。
「大貪欲」:指智慧勇識也。
「一切貪欲皆除斷」:能切斷一切實執也。
「大欲」:指生信之處也。
「大樂」:指法身也。
「大安樂者大喜足」:能使一切有情快樂,謂二種色身(報身及化身) 也。

 (三三)大境色與廣大身,大色並及大形像,
     大名及與大廣大,大中圍者是廣大。
「大境色與廣大身」:指從大(境)色及大身之門,作眾趣之事也。
「大色」:指從白色等種種門,作眾趣之事。
「大形像」:大形,指寬度。大像,指長度。
「大名」:名揚各處,故稱「大名」。
「大廣大」:遍於一切眾趣,故稱「大廣大」。
「大中圍者是廣大」:從一切中圍之門,作眾趣之事也。

 (三四)般若大器執持者,煩惱鐵鉤大中勝,
     普聞妙聞皆廣大,廣大顯現廣大明。
「般若」:指空性也。
「大器」:以彼(空性)切斷相異之分別心,故稱「大器」也 。
「執持者」:具有妙吉祥之義也。
「煩惱鐵鉤大中勝」:從「煩惱」之泥淖中拔引,故稱「鐵 鉤大中勝」也。
「普聞」:名聞於一切所調伏者,故稱「普聞」也。
「妙聞皆廣大」:功德無餘圓滿,故稱「妙聞皆廣大」也。
「廣大顯現」者:報身也。
「廣大明」者:法身也。

 (三五)善巧幻化廣大持,大幻化中成利益,
     大幻化內喜中喜,大幻化中施幻術。
「善巧」:指善巧於眾趣之事,謂化身也。
「幻化廣大」:指種種方便也。
「持」:指五也。
「大幻化中成利益」:從生起次第之本尊門,成辦事情也。
「大幻化內喜中喜」:從圓滿次第門(成辦眾趣之事也)。
「大幻化中施幻術」:從生起與圓滿共同門作眾趣之事也。

 (三六)施主廣大最為尊,淨戒廣大持殊勝,
     安忍大持堅固者,精進廣大悉調伏。

 (三七)靜慮廣大住禪定,般若廣大持身者,
     力大方便亦廣大,大願勝智廣大海。
今開示:從十波羅蜜多門來稱讚:
「施主廣大」:布施有四種:財、無畏、法及慈「施」,彼等 三輪不可得,故稱為「廣大」,謂出世間布施也。
(布施)之「主」者,是妙吉祥智慧勇識,稱作「最為尊」也 。
「淨戒」:有三種,謂律儀戒、饒益有情戒及攝善法戒三種也。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淨戒)也。
「持殊勝」:指智慧勇識也。
「安忍」:有三種,謂耐他怨害忍,安受眾苦忍及法思勝解忍也。
「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安忍)也。
「持」:指智慧勇識也。
「堅固者」:指不變也。
「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加行精進及無厭足精進。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精進也。
「悉調伏」:以精進力從輪迴調伏也。
「靜慮」:有二種,謂止及觀也。 止者,所緣一境也。 觀者,補特伽羅及法我空也。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靜慮)也。
「住禪定」:具有智慧勇識也。
「般若」:有二種,謂因般若及果般若也。 般若者,聞思修三也。 般若者,義不顛倒也。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般若)也。
「持身者」:指於智慧勇識也。
「力」:指他人所不能之十力也。
「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也。
「方便」:指具有不可思議乘之門也。
「亦廣大」:指三輪不可得也。
「大願」:指產生眾趣之事。
「勝智」:指具有如所有智及盡所有智之智慧也。
「廣大海」:指具有無盡之智慧也。
今從慈、悲、佛業及神變之門來稱讚:

 (三八)大慈自性無量邊,亦是大悲勝智慧,
     有大智慧具大智,大善巧者大方便。

 (三九)具大神通之大力,大勢及與大速疾,
     復大神通大名稱,大力令他令摧伏。

 (四十)三有之山廣大壞,堅固執持大金剛,
     大怒即是大雄勇,於大怖中施怖畏。
「大慈自性無量邊」:大慈無有偏頗,謂無量邊之慈也。
「亦是大悲勝智慧」:指智慧勇識也。
「有大智慧具大智」:亦指彼智慧勇識也。
「大善巧者」:於眾趣之事善巧也。
「大方便」:指從種種乘之門也。
「具大神通之大力」:具有不可思議之神變,謂具有穿過牆、房, 以無礙之身遍行各處,冒煙且燃火等等(神變)。
「大勢」:摧伏他人之力。
「及與大速疾」:指疾於眾趣之事也。
「復大神通」:指智慧勇識也。
「大名稱」:指無敵手也。
「大力令他令摧伏」:指調伏所調伏者。
「三有之山」:指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廣大壞」:指(摧壞)無明也。
「堅固」:指明覺與空性不可分割也。
「執持大金剛」:指於心契入(明覺與空性)不可分割之義也。
「大怒」:指智慧勇識也。
「即是大雄勇」:指以忿怒之事業調伏也。
「於大怖中」:指我執也。
「施怖畏」:指開示離邊之智慧也。

 (四一)尊者種性大殊勝,上師密咒大殊勝,
     住在於彼大乘相,大乘相中最殊勝。
(以上金剛界大中圍十四頌)
「尊者」:指能作依怙也。
「種性」:指五(種性)也。
「大殊勝」:指智慧勇識也。
「上」:指佛陀之密意也。
「師」:指驅出彼(佛陀之密意)也。
問:何為佛陀之密意?答:
「密咒大殊勝」:謂離邊也。
「住在於彼大乘相」:指菩薩之道及果也。
「大乘相中最殊勝」:對眾趣開示如是之道,故稱。
「大乘相中最殊勝」也。

 

(待續)

《地藏菩薩本願經》要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要義

臺北學會 尹聖麟

唐武后年間,于闐(今新疆天山南路)國王因得知武后喜好佛學,敬重 經典,於是遣沙門實叉難陀,把華嚴經與地藏經送到中國,並將之翻譯成漢文,此為 地藏經傳於中國之來源。

此經之題目於本經文之第六品中,佛陀曾提及有三種稱名:一為地藏本願,二為 地藏本行,三為地藏本誓力。此經主要目的在禮讚地藏菩薩之願行,及敘述閻浮提無 間地獄之愚癡眾生,所受之可怖惡報,以警惕世人:要深信因果、禮敬三寶,並喚醒 世人之良知:要積集福德資糧、清除罪障,為修行之路,奠一平穩之基石。是一部淺 而易懂,但又深具教喻及警世的經典。

此部經典共分十三品,而縱觀其內容,可分以下幾個大綱:

第一、二品為一開場白,道出佛陀此次說法之時、地、及其目的。第三、四品引 述地獄眾生受業報之苦,及地藏菩薩發弘誓願之緣由,逐步帶入高潮,引出主題。繼 之第五品,以毫不隱晦之方式,敘述地獄種種赤煉苦刑,以加深眾生之印像,欲令眾 生畏懼而生警惕之心。於六、七、八品中,佛陀即刻以反述各種善行之功德及利益, 勸眾生只要多行善事,多生慈心,不但能遠離地獄之罪苦,亦可生為天人、超脫下三 道輪迴。此後各品皆反覆述說各種善行功德,及禮讚諸佛菩薩之慈悲願行,使眾生於 禮頌此經後,亦能心生慈憫,發願效行。現將各品再細說於後:

一、忉利天宮神通品:
開始是「如我是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佛陀因要為母宣說佛 法,而於忉利天之宮中,以無邊幻化之神通力,召集所有之天龍鬼神,雲集於此,敘 述出地藏菩薩之願行,並揭開閻浮提無間地獄之面紗,使所有天龍鬼神均能瞭解並讚 頌地藏菩薩之偉大願行。
在此部經典中,佛陀為解開諸天龍鬼神對於地藏菩薩由何因緣而有無量無邊之威 神力,能為無間地獄之眾生解拔諸苦,超脫輪迴,而道出地藏菩薩四次發起弘願之因 緣,而於第一品中,佛陀即敘述了以下二段地藏菩薩發願之因緣:
在過去無窮,遙不可及的時代中,地藏菩薩為大長者子時,有一佛名號師子奮迅 具足萬行如來,當時大長者子因禮見此佛相好,千福莊嚴,而追問此佛如何修得此莊 嚴福貌?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回答:「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大長者子聞是言,即引發慈悲之心,而發如是願:「我今盡未來際,不 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之時,有一婆羅門女,深信三寶,福 德資糧具足,但其母之生性,恰與其反,因此,婆羅門女竭盡其力勸誘其母,令生正 見,但其母仍持邪見,譏毀三寶,間或暫信之,不久又生邪見,此女在深信因果報應 之下,預知其母死後必墮惡趣,因此,於其母逝世後,變賣家產,廣求香華及供具, 大興供養,以迴向其母。其戀母情結之深,實非常人所及,也因此深深感動當時的覺 華定自在王如來,而顯現閻浮提眾生受惡報之情景,並由地獄鬼王告知此女:由於她 虔誠供養,以為母修福佈施,使其母得以脫出地獄之門。

此女在深受感恩之餘,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 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此婆羅門女即為今之地藏菩薩 。

二、分身集合品:
佛陀為母說法,只為此次法會之緣起,而其真正目的,乃在於嘉勉地藏菩薩之功 德願行,因此所有為救渡眾生,而化現於百千萬無量那由他世界中之地藏菩薩之分身 ,均應召於此,一則接受佛陀之讚揚,二則應證無間地獄之種種怵目驚心之酷刑,三 則接受佛陀涅槃前之囑付。

三、觀眾生業緣品:
於此品中,地藏菩薩藉由回答佛母對閻浮提眾生所受惡業罪報之情景,而將此經 帶入主題,依次解說:一、眾生墮無間地獄之罪狀,及其果報。二、無間地獄重重鐵 幕,不見天日之情景,及層層枷鎖,無一刻間歇之殘忍酷刑。三、無間地獄之名的由 來。現引一段經文,以一窺無間地獄眾生所受業報之情景:「又諸罪人,備受眾 苦,千百夜叉,及以餓鬼,口牙如劍,眼如電光,手復銅爪,拖曳罪人,復有夜叉, 執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拋空翻接,或置床上,復有鐵鷹,啗罪 人目,復有鐵蛇,繳罪人頸,百肢節內,悉下長釘,拔舌耕犛,抽腸剉斬,烊銅灌口 ,熱鐵纏身,萬死千生,業感如此。….」
何謂五無間地獄?地藏菩薩於此品中詳論道:一、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 絕,故稱無間。二、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三、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 相聯,更無間斷,故稱無間。四、不分性別、種族、階級,罪行業感,悉同受罪,故 稱無間。五、墮此獄後,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夜間,萬死萬生,連綿受苦,不 得片刻間歇,故稱無間。眾生聞此,能不對自己的言行,深自反省,並戰戰兢兢於其 日後之所行?

四、閻浮眾生業感品:
由於佛陀慇懃讚嘆地藏菩薩之功行,使與會之天龍鬼神,越發好奇,都想進一步 瞭解地藏菩薩,何以有如此大威神力,及悲愍之心,以恆河沙之大願,廣度無邊眾生 。為此,佛陀再敘地藏菩薩所發弘願之因緣,並將導入高潮。
同樣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有一小國之王,與其鄰國之王為友,並同行十善, 饒益諸有情,但兩國境內人民多造惡端,因此,二王計議,為喚醒境內百姓之良知, 廣設方便,因此,一王發願早證佛果以度眾人。而另一王,則發願:若不先度罪苦者 ,令得安樂,得至菩提,誓不成佛。此二王之前者,為一切智成就如來,而後者為今 之地藏菩薩。
再則,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清淨蓮花目如來之時,有一孝女名曰光目,深信因 果,禮敬三寶,唯其母在世時好食魚鱉之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 ,千萬復倍」,為此,光目憂心其母死後將墮惡趣,因而於其母死後,廣設花果 ,供養諸佛,並捨其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欲以資福,救拔其母。一日,其家 中卑女生一子,未滿三天即對光目開言道:「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 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 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命吾脫免。」光目聞此言,悲傷莫名,涕淚淋漓 ,為救拔其母解脫輪迴,因而於清淨蓮華目如來前發如是弘願:「願我自今日後 ,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 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 後方成正覺。」此光目女亦為地藏菩薩之前身。
一而再,再而三發深弘大願,即是地藏菩薩能有如此深廣之慈悲心的原動力,而 將此原動力付諸於行即便產生了浩瀚無窮之大威神力。至此,所有與會之天人的疑問 ,已豁然得知。
佛陀於此述說,地藏菩薩如何慈哀救拔,循循善誘,度脫一切罪業眾生方便之事 ,及何種罪行應得何種罪報,欲令眾生,生起畏懼之心,謹慎言行,使令不墮惡道, 現引述經文一段:「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 ,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 。」

五、地獄名號品:
地藏菩薩於此品中,分述地獄諸名號及各種嚴酷刑罰等事,為使未來諸天人能瞭 解此娑婆世界,及閻浮眾生所受之種種業報,更希望此輩能引以為戒,作為警惕:「 或有地獄,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獄,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獄, 鑊湯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獄,赤燒銅柱,….或有地獄,但燒手腳,或 有地獄,盤繳鐵蛇….。」

六、如來讚歎品:
前二品佛陀以警告、嚇阻之方式警告諸眾生,若造惡因,必得惡果,而此品則以 鼓勵之方式,勸導眾生,只要一心禮敬三寶,恭頌諸佛名號,乃至供養,不但能脫拔 地獄諸苦,其功德所及,亦能使累世親人得以脫度惡道,其福德資糧之深廣無能言喻 。也因此,佛陀頻頻讚揚,並再三囑付與會之諸菩薩、天龍鬼神,當護衛此經,廣為 流佈,而作是言:「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 護是經,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

七、利益存亡品:
地藏菩薩為救拔深陷罪苦地獄之眾生,而四次發起深弘大願,但此輩皆為頑強、 難馴之徒,因此,若要救拔此眾,除藉諸佛、菩薩之循循善誘外,若能得其在世親人 恭誦經文,供養諸佛菩薩,以資糧迴向此輩,則此功德所被,不但可積在世者之福德 資糧,亦可助已逝之親人,不墮惡趣,甚或使已陷地獄之親人,得以脫度。此可謂存 者與亡者共沾其利。

八、閻羅王眾讚歎品:
由於閻浮眾生所積之惡習深重,所結之業緣纏縛難解,因此閻羅天子率地獄眾鬼 王於此品中求教於佛陀,而言道:「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 ,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然諸眾生,獲 脫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生 ,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唯願世尊,為我解說。」佛陀繼之答曰:「南 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 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所 謂:「積沙成塔,集腋成裘」,今日所忽略的小惡習,久經累積之後,可能就是使我 們日後身陷地獄,無法翻身之源由。此亦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我們都應引以為戒,而自勉之。

九、稱名號品:
地藏菩薩於本品介紹諸佛、菩薩之法號及其功德願行,再次鼓勵眾生,只要對此 諸佛陀暫生恭敬,即能超脫數劫,更何況能發心供養、至心禮敬。

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此品主要為加強前品所述,以闡述各種布施可得何種功德及果報,勸告眾生,要 常具慈心,並發心救助貧者、弱者與困者,此功德所及必使施者得福,受者離苦,現 敘經文一段藉以深體其意:「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 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 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 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十一、地神護法品:
堅牢地神,為看護閻浮地獄之大地神,對於地藏菩薩於閻浮世界之慈悲願行,自 是早已悉知,因此,本品由他口中稱揚地藏菩薩之功德,並加以承諾護衛此經,因此 ,使此地藏經更具意義及說服力。

十二、見聞利益品:
佛陀藉由觀世音菩薩所求,為使天龍八部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皆能稱揚地藏 菩薩,並瞻禮獲福,因此,再次細說地藏菩薩利益眾生之事,欲使眾生於反覆讚誦之 餘,能深記地藏菩薩之慈悲願行,而不退初心。

十三、囑累人天品:
佛陀不厭其煩,反覆讚揚地藏菩薩之功德願行,於此最後一品中,仍以勸告之方 式,告諸與會之天龍鬼神,有關瞻禮地藏菩薩之形像及禮誦此經之諸功德利益,再次 鼓勵諸眾生要時時禮誦不退初心。現將佛陀所述,因禮敬地藏菩薩,恭誦此經之二十 八種功德利益分敘於後:「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 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 欽敬,十者鬼神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 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 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 者先王離苦,二十四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 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此經藉由眾生畏果及好益之心,誘導眾生,要深信因果、禮敬三寶、廣施功德, 以積福德資糧,再以諸佛菩薩之慈悲善行來感化眾生,以潛移默化之力量改良眾生之 根性,喚醒眾生之良知。然對於已入佛門者,於禮誦此經時,當捨去執著於功德利益 之心,以啟發真正之智慧。以地獄眾生所受果報為警惕,深自反省、懺悔。以諸佛菩 薩之慈悲願行為標的,精進修行,早日成自利利他之事業。

觀世音

觀世音

資料室

觀世音過去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又稱正法明王。(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 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具有不可思議之威神力,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名為正法明 如來。然以大悲願力,欲發起一切菩薩,廣度眾生,而示現菩薩形。

觀世音菩薩,以慈悲救度眾生為本願之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阿彌 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凡遇難眾生誦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故 有此稱。以其理事無礙,觀達自在,故又稱觀自在。菩薩之住處,有說是南海補陀落 山,當然以極樂世界為本住處。菩薩以應化多方,其形像示現有一首、三首、五首、 乃至十一首(面)。二臂、四臂、乃至千手千眼等。

語云:觀世音菩薩無剎不現身,此在漢土言之,無論佛教或道教寺廟,均崇奉觀 世音菩薩,無可厚非。若吾國之蒙古、西藏之寺廟,則未必盡然。若緬甸、泰國、斯 里蘭卡等原始乘國家,不知有所謂菩薩,更無論矣。數月來道經泰國郊外,見一尊露 天立體觀世音,驚喜之餘,攝影留念而去。

若言家家如是觀世音,則淨土佛教徒家中,固如是也。

六字大明為觀世音菩薩,歷劫加持而開示,其聲音之還音與變音均有妙用,功德 殊勝,已詳見拙著「摩尼頓之呼籲」中,茲不復贅。

西藏山頭之大石,小石,多有雕此者。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節云「佛告阿難:彼佛國中有二菩薩,最尊 第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如是為釋迦尊金口所宣,真如古人所謂 「一字之褒,榮於華袞。」然此二位菩薩,功德殊勝,實至名歸,當可受之無愧也。

至我甯瑪巴所稱之西方三聖為彌陀、觀音、蓮師。蓋不奉勢至,改奉蓮師,別派 當未盡然者。

母親諭示:誕生後七日,患急驚風,幾致於死,如是多病,直至七歲未愈,乃以 之寄於觀世音。年前創建臺中學會時,特虔製玻璃纖維聖像,奉之樓上。弟子有所求 者,直上求之,無不立應,真尋聲救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