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釋義

靜坐釋義

贊青

靜坐之涵義:是以「坐」的姿勢,以達到「靜」的境界:從坐的姿勢說來,對身體的頭、頷、脊、手、腳,甚至眼、舌……等,均要加以注意,使它等做到標準。從靜的姿勢說來,要分為「止」、「靜」、「定」三個階段;因為人們日中工作繁忙,雖經常雜有「妄念」,有如瀑水急流,總無發覺;一旦靜坐下來,便覺妄念紛紛,無法制止。這很像我們每人手上,都有一個手錶,但在白天戴在手上的時候,總不覺有聲;及到晚上,將它放在枕畔,便覺得淅瀝之聲,鬧個不停,這就是「忙時不覺靜時覺」的例了,妄念也是這樣。

妄念既然是人們都有,由它下去吧,那又有什麼害處呢?古人說得好:「人無百歲壽,每懷千歲憂。」憂是否能傷人呢?譬如衣食艱難:就憂無法生活下去;到後來生活解決了,又覺得「他人騎馬我騎驢」(即是說:他人出入坐私家車,而我卻只擠巴士。)那就愧見親友,怎能不憂?到生活豐裕了,但能否維持到我老、死呢?和我的子、孫又能守得住呢?……如此種種又怎能不憂呢 ?我不是教人信任自然,而不奮鬥、和不遠慮的。但這種患得患失的憂,對人總是有害無利,而人都是與憂結不解緣。上面所舉一點點的例,當有如婚姻、事業、午息……等等甚多,尤其是在此生活緊張,競爭劇烈,變化跪譎的大都市中,人又怎能免於憂患呢?於是而朝思暮想,夜夜失眠,初則口定目呆,逐漸神經衰弱、失常、錯亂,真不堪想下去了。加以飲食不節,起居失調,遇到寒暑不常,體力消耗,疾病侵襲,又怎能免除,這是不可不注意的。而健康與長壽,與密宗靜坐法,又怎的扯得上關係呢?不能不待下文介紹「利用本身免疫功能」一章中,才有得交代。我現在是說妄念對人們的影響,不能扯得太遠,話得說回來,怎樣把止、靜、定三階段來對治妄念呢,現在分述如下:

人們的妄念應該分為主動及被動的兩種,什麼是主動的呢?就是無所不想,自動的找事來想,於是天南地北的空間,從古及今的時間。都想到了。妄念的對象,多到不可勝數,俗語說得好:「又憂千年沒米煮,又憂沒命到千年。」若果遇到切身的難題,怎不失眠,養成習慣後,怎不精神恍惚呢?這主動的妄念對治的方法,佛經上說得很多,就是設法用力加以壓「止」,是第一階段。

「止」的辦法,非一言可盡,也非一時可以辦到,而這些根器,因人而異,不能加以肯定。到靜坐時,主動的妄念,給壓止了;但被動的妄念,又是什麼呢?就是當靜坐時,有形或有體的東西,在眼前溜過或出現了;暴聲或動聽的樂聲,在耳邊聽到了;可愛或可厭的香,在鼻孔嗅到了;梅子的酸味,烹飪的肉味,麴車的酒味,向舌根侵襲了;不太重也不太輕的物體,向身上擦過了等等,還能夠不意隨境轉,聯想下去,甚至「口流涎」嗎?若果靜坐得到家,對於外境的紛擾,會「不動心」的,這就是「靜」,是第二階段。

「定」又是什麼呢?是主動的妄念,不獨給以適當的制止,而且是很自然的不起。而被動的妄念,亦很自然的不動,故現前對著外來侵擾的境,不理理之,更不會隨它奔走。及至純熟時,則山崩倒於前,而面不變色。這種臨危不變的精神,不正是創大業成大事的偉大人物嗎?此對世間的事業而言,若修行的聖者,不獨靜坐時如此,而平時亦能如此,則於環境的苦或樂,人物之對他的稱贊或譏誚等等,都無所動心。若釋迦佛歷劫(劫是很時間長。)修行,得到成就,而能終日常在定中,一心不亂,這就是「定」的境界,祇有佛陀才可得到,今人稍學靜坐,便開口說是入定,閉口也說入定,是否說得太早的呢?

歸納說來:「坐」是對身體的姿勢,加以調整,使達標準。「靜」是對妄念的對治,加以導引,使趨寂靜。常然坐是調身,靜是調心,必須經過一年以上的修習,身始能調,並且要隨時作精明詳細的檢討,否則養成不良習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大藏經內所說的禪病,就是由此而起的。姿勢調了,須知「一切唯心所造」,故要調心,始算究竟。

心是難調極了,上文不是說過:歷劫修行的佛,才能得常在定中。那又談何容易。但要知研究靜坐,即使得到「靜」的階段,甚至「止」的階段,所得的益處,已是很大很大的了。六祖壇經中有一個名叫臥輪的法師說:他能「對境心不起」,是較高的靜的成就。而稍有修養的人,也能「境來心應,境去心無」;這樣心中常自泰然,毫無煩惱,即使股票狂跌,神經病院還有他的位置嗎?還會悲觀自尋短見嗎?還能自暴自棄,精神萎靡嗎?還會影響情緒自亂步驟嗎?不會的。

「釋迦成佛」之顯密看法

「釋迦成佛」之顯密看法

法樂

一、聲聞乘之看法

我們的導師,從發菩提心,進入「資糧道」起,經三無數劫集積資糧,並以百劫達成三十二妙相、八十種隨形好之因;其最後生,為淨飯王一切義成王子,出家修道,直至降魔,皆屬「資糧道」。於中夜入定,入「加行道」、「見道」、「修道」,後夜明相始現時,證「無學道」而成佛,名號為「釋迦牟尼佛」。故在小乘之觀點,釋迦佛是此輩於金剛座上,一座成佛。小乘不承認報身佛,也不承認有菩薩之「十地」理論。

二、般若乘 (顯教) 之看法

我們的導師,從發菩提心起,由資糧道,加行道圓滿第一無數劫;由初地至七地,圓滿第二無數劫;由八地至十地,圓滿第三無數劫。其最後生,於色究竟「厚嚴天」入「金剛喻定」,於此相續生起之第二剎那,證得法身與報身而成佛。其報身安住於色究竟天,而其化身乃於人間示現十二相(或八相)成道。大乘承認有報身,且有十地之建立。而報身佛唯居色究竟天。

三、金剛乘(密宗)之看法

密宗分有作密、修密、瑜伽密及無上瑜伽密四部。其對釋迦成佛之看法,亦有不同:

(一) 作密與修密之看法,與前述之般若乘相同。

(二) 瑜伽密之看法:

我們的導師,從發菩提心,積集資糧。至生為淨飯王一切義成王子,出家修行,至尼連河側苦行,時為十地菩薩,後入「徧空定」,諸佛以彈指聲起其定,其異熟身置河側,而引菩薩之意生身往色究竟天,以冠灌頂後,現證五種菩薩,而成圓滿報身「大毗盧遮那佛」。既成佛已,現四神變,以化身往須彌山頂,傳「瑜伽續」。次來人間,入前異熟身而示現降魔、成佛等相。以上為佛密論師所說。另有慶喜藏論師之說法,則認為我們的導師,從發菩提心,經三無數劫積集資糧,至十地菩薩,其最後生,於色究竟天,入「徧空定」時,諸佛彈指起定,經冠灌頂後現證五種菩提,而成圓滿報身「大毗盧遮那佛」。既成佛已,現四神變,以化身往須彌山頂,傳「瑜伽續」。次示現降生人間,為淨飯王一切義成王子,演十二相成道。故瑜伽密對報身佛之看法,類同於般若乘,唯須經冠灌頂才成佛。

(三) 無上瑜伽密之看法:

「智足論師」及「聖龍猛論師」認為:我們的導師由發菩提心起,經三無數劫積集資糧,其最後生,於色究竟天為十地菩薩時,入「徧空定」,諸佛彈指起定,為灌第三智慧灌頂,令修現證菩提之次第,起「清淨幻身」後,再灌第四級灌頂,最後,入金剛喻定,永斷下下品所知障,得無學道「大金剛持」位而成佛。此圓滿報,身「大金剛持」住色究竟天,而以化身示現人間十二相成道,此中於尼連河側示現成佛時,亦須經第三、第四級灌頂。故在此看法下,顯教雖能修至十地,但要成佛還須經無上瑜伽密之第三及第四級之灌頂。

(四) 在無上瑜伽密及一些顯教之經典中 (如法華經) ,尚有最深之看法:我們的導師,在法界中,無始以來,早已成佛,本無多劫修行之說。於光明空性法界中,佛身與佛智,遠離分合。三世諸佛,為諸有情,隨其心意,示現不可思議化身,使有緣者,證入菩提。

四、結 論

釋迦之成佛,各宗各派有不同之看法,其所以如此,係依所化者根機之不同而異。各依其契合之經續,建立起成佛之道,故各派間勿執著而不化。

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中已漢譯之密宗經典(一)

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中已漢譯之密宗經典(一)

梵寺

密宗經典,分無上瑜伽續、瑜伽續、修續、作續四部,內容各異。漢地每將之混淆。西藏大藏經中,將密宗經典,依此四部往下排列,條理而清晰。今將其中有漢譯本者依次錄出,並附上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中之編號,以利查閱。

一、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編號二,屬無上密之無二續)

二、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編號十,屬無上密之母續)

三、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編號八十一,屬無上密之父續)

四、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編號八十七)

五、佛說瑜伽大教王經(編號一○二)

六、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編號一一二,屬瑜伽密之方便續)

七、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編號一一四)

八、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編號一一五)

九、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編號一一九及一二○,屬瑜伽密之智慧續)

十、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編號一二一)

十一、佛說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編號一二三)

十二、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編號一二六,屬修密)

十三、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編號一三五)

十四、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編號一三六)

十五、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編號一三八)

十六、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編號一六二)

十七、聖者文殊師利讚(編號一六五)

十八、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編號一七二)

十九、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編號一七三)

二十、金光明最勝王經(編號一七四及一七五)

二十一、金光明經(編號一七六)

二十二、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編號一七七)

二十三、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編號一七八)

二十四、普徧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編號一七九)

二十五、大摩里支菩薩經(編號一八二、一八三及一八四)

二十六、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編號一八五)

二十七、佛說鉢蘭那賒嚩哩大陀羅尼經(編號一八六)

二十八、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編號一八八)

二十九、觀自在菩薩化身蘘麌哩曳童女銷伏毒害陀羅尼經(編號一八九)

三十、如意寶總持王經(編號一九○)

三十一、佛說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編號一九五)

三十二、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編號一九七及二百)

三十三、最勝佛頂陀羅尼經(編號一九八及一九九)

三十四、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編號二○二)

三十五、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編號二○六)

三十六、佛說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編號二○七)

三十七、佛說療痔病經(編號二一三)

西藏因明之傳入與成長

西藏因明之傳入與成長

法樂

西藏佛法,分前宏期(約西元四四○年至八四○年,凡四百年)及後宏期(約西元九○○年以後)。而佛教因明之傳入情形,亦可依此二期來敘述:

一、前宏期之因明

(一) 譯著方面,智軍及吉祥積等,譯出因明大師法稱之「因滴論、觀相屬論與論釋」、律天之「正理滴論廣釋、因滴論廣釋、觀相屬論廣釋」、法勝之「正理滴論廣釋」。著作方面,印人蓮華戒著有「正理滴論略釋」,赴藏印人勝友著有「正理滴論略義」。由上述之翻譯及著作,可看出此期之因明,以「正理滴論」為重點。法稱七論中,已有三論輸入藏地。

(二) 藏王赤松德真(西元七三○至七八八年)時,藏地佛學,有主張近似禪宗之漢僧「大乘和尚」及主張中觀瑜伽行之蓮華戒二派,諍紛不已。藏王乃集眾,使二派依因明論式辯論,結果漢僧墮負,從此藏地佛學唯依龍樹中觀正見,學十法行及六度行,而不走禪宗頓法。故此次因明辯論之勝負,對藏地佛法之走向,有甚大之影響。

(三) 藏王赤松德真於西元七五○年迎請蓮花生大士入藏後,興建顯密廟宇,於顯教之廟宇內,即有因明辯論之講堂。亦即,印度佛法一移植於西藏時,除密宗之修行廟宇外,同時即有研究教理之因明講堂。

(四) 藏王赤雅巴丁(西元八○六至八四一年)時,延集印藏俊彥,大量翻譯佛經。凡有難解者,則分析其語,以因明推論清楚,而後譯之。使得大乘顯教之經論,能翻譯完善。此即因明對譯經之一貢獻也。

總之,在西藏佛法之前宏期(即、寧瑪派時期),因明扮演了重要之角色。

二、後宏期之因明

(一) 譯著方面,有「瑪善慧譯師」譯出法稱之「量釋論」等。其後,有「俄羅敦頡饒」大譯師,譯出法稱之「量決定論」、「正理滴論」、慧生密之「量釋論莊嚴疏」、樂喜之「量釋論疏」、日密之「量釋論廣釋二、三品疏」、勝魔之「量釋論莊嚴廣釋」、法勝之「量決定論廣釋」。另有獅子幢譯師,譯出陳那之「集量論及論釋」。印度因明學之要典傳譯至此竣事,陳那、法稱系列之新因明,乃皆移至西藏。

(二) 西藏因明之弘揚與生根,則由「俄羅敦頡饒」大譯師下傳「慧菩提」及「寶稱」,此二人再傳「菩提稱」,「菩提稱」再傳「法獅子」。法獅子著有「量決定論釋」、「因明略義」等等,此為藏人自身之著作。亦即,因明至法獅子生根而發芽矣。後代西藏各派通行之因明入門辯論式,即創始於此師也。其弟子有八人,合稱「八大獅子」,另有「迦瑪巴」之初祖及「剎巴噶居」之初祖亦皆從此師受學;此後因明之學,遂通行於「噶居派」中。

另外,南宋寧宗時,「薩迦」第四祖慶喜幢,從印人釋迦室利論師學習五明,著有「正理藏論」,弘揚陳那及法稱之因明;此後因明之學乃通行於「薩迦派」中。

(三)「俄」大譯師與「法獅子」之根本道場為「桑普大寺」。由於集量論、量釋論等辭富義繁,不便初學,故彼等乃將最基本之因明原則,配合初學者所學之佛學術語,制定簡單之典範程式,而編成「正理啟門集課」,以利初學者之啟開思理與辯答,而後應用至精研經論。此法流傳不絕,特別盛行於宗喀巴大士手創之「格魯派」,將佛教義理,以因明辯式,分析細膩,嘆為觀止矣。

總之,西藏因明之生根成長,實肇始於寧瑪派印藏諸大師之廣事翻譯,完成於後宏期諸師之紹業,經數百年之耕耘,終結燦爛輝煌之果,非無因也。而印度大乘佛法深觀廣行之教理,亦莫不同時移植至西藏矣。

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

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

目錄

第一章 緣起

第一節 釋名

(一) 衛生家

(二) 拳術家

(三) 理學家

(四) 道 家

(五) 印度教

(六) 佛 教

甲 顯教

乙 密乘

第二節 述義

第三節 密宗源流

第四節 傳授經過

第五節 參加須知

(一) 不須入會

(二) 不須繳費

(三) 不須宗教信仰

(四) 必須依照實習

(五) 必須到齊數會

(六) 必須練習有恆

第二章 理論

第一節 脈氣點三者分合之理

第二節 生所成之脈氣點

(一) 生所成脈

(二) 生所成氣

(三) 生所成點 第三節 修所成之脈、氣、點

(一) 修所成脈

(二) 修所成氣

甲 持命氣

乙 下行氣

丙 上行氣

丁 平住氣

戊 遍行氣

(三) 修所成點

第四節 脈氣點之分等級

第五節 被動與自動之別

第六節 自動功能

(一) 過程

甲 初期為排外

乙 次期為防禦

丙 後期為免疫

(二) 動物

甲 排外期

乙 防禦期

丙 免疫期

(三) 人類

甲 應變時

乙 平常時

第七節 靜坐能致健康之理

第八節 靜坐能致長壽之理

第九節 初學靜坐之要求

(一) 準時刻

(二) 嚴姿勢

(三) 放 鬆

(四) 每日坐四十分鐘

第三章 實踐準備

第一節 平時修養

(一) 起居有時

(二) 飲食有節

(三) 工作有度

(四) 運動有恆

(五) 與世無爭

(六) 與物無競

(七) 淡然無欲

(八) 靜修無間

第二節 坐前七情 …

第三節 設備

(一) 靜坐

甲 避免吵擾

乙 不許當風

丙 光線適度

(二) 坐墊

(三) 衣物 甲 衣服 乙 毛巾

(四) 供水

第四節 注意事項

(一) 避子午時

(二) 避煙多

(三) 過饑過飽

(四) 過疲

(五) 瞌睡

(六) 汗衣久著

(七) 留心冷暖

(八) 屏息緣務

第四章 上座

第一節 前行

(一) 大哈三聲抖身

(二) 三吐濁氣

(三) 九節佛風

第二節 調身

(一) 踟趺坐

甲 雙踟趺

乙 單踟趺

(二) 手等持置臍下

(三) 脊直

(四) 頭微俯頷壓喉結

(五) 舌抵上顎適宜視量

(六) 姿勢嚴謹

(七) 放鬆

第三節 調息

(一) 禁語

(二) 辨息相

(三) 肺呼吸

(四) 臍呼吸

(五) 湧泉呼吸

(六) 毛孔呼吸

(七) 數息

第四節 調心

(一) 任

(二) 作

第五章 下座

第一節 呼吸轉粗

第二節 按摩

第三節 運動

第四節 經行

第五節 仰臥

第六節 暫勿排洩

第七節 暫勿沐浴

第六章 綜論

第一節 親善知識

第二節 動作原則

(一) 上座前與下座後

(二) 入座時

第三節 反應

(一) 不善反應

(二) 善反應

第四節 經歷程序

第五節 功效

(一) 脈調

(二) 氣調

(三) 點調

第六節 過患

(一) 八觸

(二) 偏差

第七節 治病

(一) 抵禦外感

(二) 治療內傷

(三) 用氣

(四) 運息

(五) 運心病處

(六) 運心拙火

(七) 假想

(八) 觀空

第七章 大手印

第一節 專一瑜伽

(一) 依柔和之氣息

(二) 依剛猛之氣息

第二節 離戲瑜伽

(一) 約三時觀察

(二) 約有無觀察

(三) 約一異觀察

第三節 一味瑜伽

(一) 睡夢喻

(二) 水冰喻

(三) 水波喻

第四節 無修瑜伽

金剛乘學人修持原則(下)

金剛乘學人修持原則(下)

三、嚴守戒律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開示:「嚴守戒律:謹言慎行,日當三省吾身。」

戒、定、慧三者,是佛法裏的三學,彼此關係密切。要嚴守戒律,才能得定得慧;得定之後,若違犯戒律,仍然要墮地獄。

皈依密宗,在灌頂法會中,都要受三昧耶戒。請求初級灌頂的,要同時受十善、菩薩戒、金剛乘十四根本墮諸戒。請求二級灌頂的,要受金剛乘八支粗罪、五方佛三昧耶戒。請求三四級灌頂的,要受根本三昧耶戒、支分三昧耶戒在受戒之後,就要依照所得諸戒,好好護持。

行十善,是生天的必要條件。密乘弟子雖然不以生天為目的,但能行十善,多結善緣,也能減少一些修行的障礙。十善的內容是

(一) 不殺生:不要殺害一切有情的生命。消極方面可以避免因果報應,積極方面可以培養慈悲愛心。

(二) 不偷盜:不是我的東西不要拿。除了可以避免因果報應之外,還可以消除貪欲,滅卻我執。

(三) 不邪淫:不要與非自己的配偶行淫。如此可以避免因果報應,亦可端正品德。

(四) 不妄語︰不說不實在的話。人言為信,言而不信,如何做人?

(五) 不兩舌:不要挑撥離間,播弄是非。兩舌害人,其實也害己。

(六) 不惡口:不要用麤惡的話罵人。惡口罵人,並不顯得自己高貴。

(七) 不綺語:不要說污穢戲謔的話。言語是心聲,心正則言語必正。

(八) 不貪欲:不要貪圖非份的名利。有欲則弱,無欲則剛。

(九) 不瞋恨:不要憎恨對自己不好的人物。懷恨在心,往往會做出愚昧的事情。

(十) 不邪見:不要對上師三寶及諦理起不正確的看法。邪見橫生,只有蒙蔽自己的智慧罷了!

菩薩戒的主要內容有三:一是攝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就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就是利樂眾生。

金剛乘三味耶諸戒,是密乘弟子要受持的不共殊勝戒律,未受灌頂的人,不應閱讀戒律的內容,所以在此不予介紹。

犯了金剛乘三昧耶的任何一戒,如果不即時懺悔,不使用還淨的方便,就會或多或少地發生下列的現象:邪見橫生,退心快速,福慧資糧不能圓滿,所作事業多無結果,所願所求不能如意,所懼所畏繼踵而來,身感種種病痛,心受種種苦惱,今生現受犯戒果報,死後墮入金剛地獄。

人的業障,不外由身語意三方面造成。首先由心裏的貪、瞋、癡、妬、慢等根本煩惱發動,表現在外面的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語業,以及殺生、偷盜、邪淫的身業。由此業力的牽引,而煩惱重重,生死輪迴,不能自拔。金剛乘三昧耶諸戒,旨在幫助我們消除業障,開啟智慧,以達到即身成就的目的。持戒的要領,就是「謹言慎行」,首先革除不良的行為習慣,其次注意說話不要毀損別人、炫躍自己,然後「日當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發露懺悔,每月按時會供,布薩誦戒,必能獲得上師三寶的加被,而雪除身語意所犯三昧耶戒所積的一切罪障。

四、精進修持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開示:「精進修持:研讀誦論,由聞而思而修。」

精,就是專精不二、純粹不雜的意思。我們在心理方面,對於離名的萬法不具分別心,對於各宗諸派的法門不加以歧視;在學問方面,我們儘可以多方接觸,兼容並蓄;在修行方面,也應該遍訪明師、參考眾法。但在求得明師、學得高法之後,就應好好的專修一門,專事一師,如此才能獲得最高的進境。

所謂明師,是指具有傳承授權、證解兩得的賢明師父。具有傳承的授權,就有歷代祖師的加持力量,及歷代成就者留傳下來的修持儀軌及口訣;證解兩得的師父,就有法力攝受弟子,加持門人。

修持密宗,有三根本,一是根本上師,二是根本本尊,三是根本護法。自己每日所修的本尊,就是根本本尊;傳我根本本尊的上師,就是根本上師;護持根本上師本尊的護法,就是根本護法。以身語意供養並祈請根本上師,能獲根本上師的加持;以身語意供養並修持根本本尊,將來能成就根本本尊;以身語意供養並祈請根本護法,能得根本護法的護持。

密宗上師所傳的本尊,不只一種。劉上師在臺灣已傳授的本尊就有:四臂觀音、綠度母、黃文殊菩薩、藥師佛、蓮華生上師、長壽佛、釋迦牟尼佛、準提普薩、阿彌陀佛、大白傘蓋佛母、金剛薩埵等。受各尊灌頂的人,要憑自己的覺受,選一本尊,精進修持,終生不退。如果不選一根本本尊,而見異思遷,常換本尊,必將減低其成就的境界。 修法,要每日按時依照上師所傳的儀軌及口訣修持。 按時修法的好處,是能使身體與宇宙的自然現象相配合。此時身體受自然力的影響,能使氣脈流暢,上下交通。假如偶然有一天不在此時修法,因慣性的不同,覺受自然較差。 儀軌及口訣,都是由已成就者留傳下來的修行方法。還沒有成就的人,務必依照修習,才能成就。如果自作聰明,增減儀軌內容,不依口訣修持,或未經上師傳授,逕自剽竊盜修,因為缺乏加持及護持的力量,不但不能修成,可能還會障難叢生。也基於這個道理,儀軌不可公開,口訣不可記錄,密法要小心傳授。

除了如法之外,修法要任運自然,不忮不求。若沒有任何情況發生,不要希冀發生什麼情況;若有什麼情況發生,要順其自然,不要加予干涉。否則會著相,會引起脈氣點的不調和。當發現身體略感不適時,就要趕快檢討自己什麼地方不如法?情節輕微的,自己要如法修正錯誤;情況嚴重的,就要請求上師開示對治之法了。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書約五百頁,精裝一冊,一百多幅插圖,零售四五○元)。
此書由敦珠寧波車之藏文原著譯成漢文,為詳述西藏佛教寧瑪派最權威之名著,已有梵文英文等譯本。(郵政劃撥二九三七○號金剛乘學會帳戶)

阿闍黎灌頂法會

阿闍黎灌頂法會

王仁祿

法會緣起

密宗是即身成佛的法門,有異於顯教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教法。而即身成佛的要件,除了受學弟子具有宿世因緣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受灌於擁有傳承授權的金剛上師(阿闍黎),並依金剛上師的教法及口訣修持,且嚴守高於菩薩戒的金剛乘不共的十四根本墮戒。如果未受上師的灌頂及傳法,即使具備其他條件,努力修行,非但徒勞無功,且將得到不好的結果。所以修學密法,須先經過獲有傳承授權的上師的灌頂。如此的上師,不但擁有歷代上師的加持力,而且具足三寶的自性。

本會導師福德法幢劉銳之金剛上師,在民國四十八年前往印度噶林邦,親近承事無上密宗寧瑪巴法王敦珠寧波車師。寧波車師觀察因緣,將那也東初(大幻化網導引法)的法要,教傳及巖傳兩派的傳承,全部授予。上師因而成為教傳第四十七代、巖傳第六代的繼承人,有權舉行瓶灌、密灌、智灌、詞灌四級灌頂,並傳授嗎哈瑜伽、阿努瑜伽、阿的瑜伽三身成佛的密法。

成立三個會所

上師離開印度後,即同到香港傳法,詳情記載於「敦珠寧波車訪問香港」一書(劉上師著,本會出版)。

民國六十年,劉上師開始蒞臺傳法,先後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地設立弘法道場,每年舉辦靜坐講習及灌頂法會等,攝受弟子數百人。

在臺首次阿闍黎灌頂

上師觀察因緣,為了使無上密法緜延不斷,乃於六十六年對在臺弟子開示阿闍黎灌頂請法條件,勉勵大家勤修四加行法。

六十九年三月三十日,在臺北金剛乘學會敦珠精舍,舉行在臺首次阿闍黎灌頂法會。經嚴格考核,受灌弟子共五人:

胡勵真,法號德青汪摩,義為大樂自在母;

林崇安,法號卓之德華,義為法樂;

王仁祿,法號卓之菁巴,義為法慈;

鍾棣湘,法號卓之汪摩,義為法自在;

路梅英,法號卓之嘉摩,義為法喜。

此次灌頂法會中,上師開示的重點如下:阿闍黎是譯音,又譯阿朱利,義為軌範師。受阿闍黎灌頂,始有資格傳呪、灌頂、說法,但必先奉請師父許可。為了勝任阿闍黎的傳法任務,必須努力修學本尊法、超度法、息增等法。更要嚴守戒律,除了菩薩戒、十四根本墮戒、八支粗罪戒、五方佛三昧耶戒外,更應遵守阿闍黎戒。此外更須具備正見正知,不許講神說鬼,不可妄言神通,不求名聞利養。修超度法,只准在學會佛堂舉行,不許在外學辦,以免令人有如雲棲大師所說的「應赴」之譏。

所有受灌弟子,聞法之後,無不歡喜奉行。

傳授大幻化網導引法

在阿闍黎灌頂法會後的一個月,五月三日,劉上師在臺北為前述五名阿闍黎弟子傳授金剛薩埵度亡法,另有二灌弟子數名旁聽。上師特別指示,未受阿闍黎灌頂者,不得主持度亡法會。

自五月四日以後,上師開始講授大幻化網導引法中的上師相應法、本尊法、甚深勝義精華、息增懷誅法、護摩(火供)。受學者有:林崇安、鍾棣湘、王仁祿、路梅英、王俊雄、李銘國、蔡影輝、賴幸男、郭安男、林坤旺、莊金沛、葉娟美、張廖貴賦、王昌齡、林哲用、彭晃晉、謝昭英、董淑惠、楊育芳等。

密宗甯瑪派印度祖師史略

密宗甯瑪派印度祖師史略

紀巴多傑及生遮生汪

教主紀巴多傑,生於星沙那,在鄔金出家,學習三藏,特於無著教義甚為通達,一切共同明處亦然。鄔金有小洲名馬徵瑪,他在洲中修習文殊法,接近成就時,文殊畫像放光,故時人稱之為「像太陽」。該洲有一邪見修行者,修行時須以佛教班知達之五根,以為修物,所以其人欲殺害紀巴多傑,多傑乃變成象、馬、小狗、女孩子、水牛、孔雀等甚多,使其人無從分別誰是多傑,失望回去,因此人又稱之為「種種化身」。他暮年在鄔金造許多饒益眾生之事,且於一切續部,均甚通達,尤其於「大幻化網」,獲得成就。曾住那蘭陀十年,護持密法,造「無上續清淨釋名注解大疏」、「喜金剛圓滿次第大明點次序」、「集續釋上師口訣釋」、「雙運修法」、「其他續」、「密乘心要注疏」、「意明點」、「第六次序」、「發願文」,從小到大之幻化網方面,造許多論。最後得金剛身成就。他出家時,名「吉祥勝菩提」,密名「紀巴多傑」;其所造論,亦有用「紀巴多傑、像太陽、種種化身」等名字者。

教主生遮生汪論師,出生印度中部,在那蘭陀出家。在鹿野苑修妙吉祥法,一日畫像竟現笑容,在沙鍋內之奶油,不燒自沸,而舊花朵又復開敷,他知為成就之佳兆。當時乃自想念:先將花獻佛,抑先自嘗酥油,尋思片刻;夜叉母來阻障之,且以手批其頰,昏倒俄頃。及甦醒來,則佛像已為灰塵所汙,花亦殘矣,酥油傾矣。遂將佛像掃除清淨,花置頭上,以供養佛,而所剩餘之酥油,亦食淨盡;於是身體一切病患,悉皆清除。且甚有力量,智慧明顯,而得神通自在。

是時生遮生汪,前往鄔金,謁見紀巴多傑,聞瑜伽部,及無上瑜伽部法,尤其對「大幻化網」,甚為通達。復到布達拉山朝觀世音,時山下有綠度母向龍眾說法,山腰忿怒度母向夜叉及「非人」說法,而山頂則觀音菩薩在,乃朝禮之;生遮因得飛行成就。綠度母授記之云:如到西藏雪山區修行,將有成就。他旋從布達拉山回來,到鹿野苑,一住多年,以弘揚密法。其後妙吉祥開示:須依照綠度母所授記,往雪山修行,遂乃遵命前往。由是看見金剛法界中圍多次,對妙吉祥,有如真人晤對;而於「非人」等,則有如眷屬焉。他造論甚多,其最著者為:「密乘心要論疏解釋、金剛業次第、中圍法義、勝莊嚴、大網小網、大小道次第二種、寂靜與忿怒現觀次序、瑜伽續金剛法界修法、毗盧證菩提集解、外靜慮增廣解釋」等。對西藏有極大之恩澤。

密宗甯瑪派印度祖師史略_釋迦布捷(小因渣菩提)

密宗甯瑪派印度祖師史略_釋迦布捷(小因渣菩提)

釋迦布捷,又名小因渣菩提,得成就後,名為毛呢。一同生起成就論釋云:「將各種護輪道規,分析明顯;婆羅門寧青多傑,亦隨他所傳道規而行」。印度喇嘛有說:「教主毛呢,本是王子,且亦是在鄔金」,依此以看,可知就是小因渣菩提。曾得一密宗大教主為之灌頂,傳授口訣,依止修行,而成為智慧領悟者。

一時,教主毛呢到鄔金之杜瑪沙天那,其地是空行母之城市,時有外道空行,獻以花鬘,他竟接受。因此佛教之空行母輩,誡之曰:「吾子,接受彼等之獻花,是為不智,可能為外道之隨從。」是時教主在修禪定,將至午夜,外道之空行母,在彼上空,下石如雨,他即觀生起次第之護輪,依照所觀境界內,石雨不能下,無法侵害。緣是他觀生起次第之功德,巳能如此;若用圓滿次第之能力,則更不可思議。乃修無相禪定,於是石頭虛懸空中,現於鄔金教主所修行之巖洞頂上空中,有極大磐石虛懸,且在光滑之巖洞面前,有許多大石,嵌在其中,今仍可見,即為此神跡。一次教主睡在鄔金皇宮門口,出入之人,若不頂禮,則小腿僵硬,不能行動,故出入者均須禮之。其睡覺時間為十二年,在教主言之,只是修第二靜慮一座而已。

一日,教主在鄔金,有五百鬼魅,欲來加以侵害,他遂隱藏起來,而在所居之處,只有一張毛呢。鬼魅等說:嗚呼!請看比丘之幻化,竟以自己之身體,變為毛呢,乃將之一段一段剪下,分為五百分而食之。及至食完,教主乃顯現身體,向之念咒,如是五百鬼魅,變成母羊。遂跑進國王宮中,向國王說:比丘尸林主(此為鬼魅稱教主之名字)將我等變成如此,懇請設法挽救。國王乃謁教主代求,教主裸體站立,告王:以彼之五百持咒母,竟將比丘僅有一塊之毛呢,亦食淨盡,非召回索還不可。一時鬼魅均已來到,教主以期尅印遍指之,彼等頭變成各種之相,所食毛呢,皆吐出來;教主將之集中,仍合不攏,乃說:尚差三個,還要找來。於是為鬼魅變化之王后眷屬,亦皆出現,並將毛呢吐出,始將整理完整,即穿被之,從此人稱之為「教主毛呢」云。

小因渣菩提傳給「星哈菩提」,與「後姑姑喇渣」,在海邊灌頂,並傳以續部。「後姑姑喇渣」將灌頂傳給大教主「駱蘭德華」,駱是化身嘉饒多傑之異名。以上傳授續部,及於各各眷屬,凡五萬人,皆得甚深離戲論之領悟,證得雙運佛位,均成虹身飛去。

大教主駱蘭德華,於「烏達雅林」,將灌頂傳給教主「多傑些巴」,亦得大樂道不共成就。多傑曾造瑜伽明論,並於嘉渣野之星都河邊,以之傳給「渣巴哈德」灌頂及續部。

渣巴之出家名字,為「釋迦光」,以灌頂傳給「小釋迦光」、「釋迦些寧」、「釋迦獅子」。些寧於瑜伽續甚為熟習,在果沙那地區,造自性積集解釋,人名之為「果沙榮增」。些寧暮年到迦濕彌羅,饒益眾生,事蹟昭著。釋迦獅子,是蓮花生大士之異名。

密宗甯瑪派金剛薩埵大幻化網本續傳承中,第五位祖師即為「釋迦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