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修口訣 — 譯後記

靜修口訣 — 譯後記

褔德法幢劉上師根本依怙一向主張教理與修持並重, 黎上師秉承一貫宗旨,年來編 譯《吾心忠告》、《敦珠法王最後祈禱文》、《四法寶鬘敦珠法王註釋開示》及《敦珠祈 寶藏前行註釋》等,學人得以知津。嗣後 黎上師示余,當將 法王之大圓滿開示譯出, 當時手頭上相關材料不多。正不知所措間,見《智慧甘露》面世之消息,於是欣然請回, 經數載點滴譯出,內容雖非大圓滿正行修法,然盡皆大圓滿教授之直指,實應 黎師之 願力 也。

全書分為〈靜修口訣〉、〈賜予幸運弟子心之甘露〉、〈幸運者之慶典〉、〈虔信之戰車〉, 〈大加持甘露雲〉與〈純清淨利及喜悅之船〉等。不少看似普通之祈願禱文,而其實 在在 開示大圓滿見及其精蘊。

首章即開示〈成就精要〉之見修行果次第,即前有譯出之〈成就山法精華〉。今重新 譯出。第二部分之頌文廣論已得人生應以之為解脫之因、依止上師等四轉心四思維,見、 修、行、果乃至大圓滿見等。如〈即身中成就覺悟〉中云:「見為輪湼遍滿空,修為於 中住 任運,無為無勤乃為行,以此為修之要訣,果為於汝內覺悟」,讀之實如醍醐灌頂!

〈幸運者之慶典〉更可謂為大圓滿之道歌,包括讚嘆銅色山越量空中之蓮師及諸大圓 滿之境界,如〈本地之幻戲:至高祈願之歌舞〉中云:「於此聖地大樂之淨土,住法身 上師無量光佛,請以大悲念此祈禱子,頒賜加持及無上灌頂;吾之覺性空明離中邊,上 師此亦豈非汝智心?,吾之常住自性無轉變,不變光佛此豈非汝歟?吾不曾須臾離於此 者,永未分離然余不自覺,今覺之無量光逐消失,大樂淨土亦隨之而散;自心無生界中 無障礙,於空喜遊戲覺中歡喜,當徧滿法身境界生起,執著於淨土亦是錯謬,『佛』之 名號 亦執著陝道,我之外無彌陀當反觀,於自中見法身歡喜哉!」

〈虔信之戰車〉所收集者乃為多種傳記,包括敦珠甯巴之轉記、敦珠法王諸上師之略 記及敦珠法王歷代降生傳記( 劉上師前已譯出)。〈大加持甘露雲〉則為對上師祈願文, 包括 黎上師前已譯出〈啟請遠處上師祈禱文〉。雖謂對 上師之禱文,其中處處皆開 示修行次第如〈一切諸佛大悲與已融合〉即開示暇滿人身、念無常、見輪迴苦、趨善捨 惡、以三寶為皈處、菩提心、淨二障、圓滿功德、得灌頂、守戒、修持堅固、逆境作助道、 精進、摒棄我執、除無明、證本來清淨見、法性現量顯現、證境增長、了別量增長、達 法爾 盡顯現、無死瓶身、成就虹身、於深處空輪迴等次第。

〈純清淨利益及喜悅之船〉載銅色山蓮華光宮之精細描述,亦含無上心要(亦即前有 譯出之〈諸聖心安〉,今重新譯出),及中有教授。閱之當能一睹大圓滿之堂奧,猶如 親炙  法王之教益。

全書約共四萬字,所涉及之名相繁多,有關境界不一定譯者所能觀其項脊。然亦期仗 上師 加持,稍能帶來少許利樂。其中苟有過失,願能忍赦。願一切

吉祥

藏曆2134 年(西元2007 年)八月初一日 譯者 謹識

《日出經》研讀

《日出經》研讀

林崇安 教授/文

前言

《日出經》是《雜阿含經》的第748經,此經以日出的「明相初光」,來譬喻「正 見」。有了正見,接著引出正思惟、正語、正業等等。可知在佛法實踐上,正見 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先列出經文,接著引用《法蘊足論》來解釋「正見」。 《法蘊足論》是大目犍連造,玄奘法師所譯。

雜阿含748 經:《日出經》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
(3) 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
(4) 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5) 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 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6)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處釋尊指出,修行要以正見為前導,接著能起正志(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勤(正方便)、正念、正定。如此生起的正定,是出世間的正定,含攝 了智慧在內,因而能夠滅除貪欲、瞋恚、愚癡,獲得「心善解脫」;修行者依次 自證自知:我生已盡(不再投生惡趣)、梵行已立(不再投生欲界)、所作已作、 不受後有(不再投生三界),抵達正盡苦邊、究竟苦邊。

正見的要義

《法蘊足論》說:

(1)云何趣苦滅道聖諦?謂若道、若聖行,於過去、未來、現在苦,能永斷, 能棄捨,能變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隱沒,此復是何?謂八支聖道, 則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2)云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 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 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舍那,是名正見。」

可知八支聖道中的正見,是鎖定在「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 道思惟道」的範圍下,修行者在沒有煩惱(無漏)的作意下,對於善法、惡法能 夠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生起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的智慧, 也包含生起覺、明、慧行、內觀智慧(毘缽舍那)。從正見開始到具足八支聖道, 便是「趣苦滅道聖諦」,簡稱「道諦」。

以道諦或八支聖道,可以將過去、未來、現在的苦,1 永斷(無餘斷)、2 棄捨、 3 變吐、4 能盡、5 能離染(離欲)、6 能滅、7 能寂靜、8 能隱沒(滅沒)。《攝 異門分》的解釋是:「1 無餘斷者,謂是總句。2 永棄捨者,諸纏斷故。3 永變吐 者,隨眠斷故。言4 永盡者,過去解脫故。5 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言6 永滅者, 未來解脫故。7 永寂靜者,由見道故。8 永滅沒者,由修道故。當知此中,由二 種道(指見道和修道)斷煩惱事,顯無餘斷。」

結語

在《日出經》中,釋尊以譬喻指出「正見」的重要性,修行者要先釐清見解, 而後在正見的指引下,才能安穩地抵達沒有痛苦的「涅槃城」。我們處理一般世 間的事情也是如此,要先分析清楚才去行動,不應盲目的追隨或盲修瞎練。

林崇安: 前金剛乘學會台北會長、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於圓光、法光佛研所、內觀教 育禪林等傳授佛 學課程 、止觀禪修和因明辯經等。

《極明摩尼寶炬》生起次第究竟及修誦閉關總要

《極明摩尼寶炬》生起次第究竟及修誦閉關總要

貢噶上師/傳授 陳博濟/譯述
福德法幢 劉銳之金剛上師/摘要

嘗謂佛法分顯教與密乘,顯教分聲聞、緣 覺、菩薩,為小乘、中乘、大乘。釋尊說法 多年,目的是將佛的知( 現代語所謂共識)、 見( 現代語所謂目的) 由「開」而「示」, 使聽者從「悟」而「入」。雖所說智慧,有 「聞」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慧 之分。且釋尊更有「有說有修有證」,為正 法五百年;「有說少修少證」,為像法一千年; 「少說無修不證」,為末法一萬年。說雖如 此,但顯教似重「聞」「思」,而不「修」。

密乘則不然:先之以灌頂,是具德之上師, 以自己所修之本尊,介紹於弟子,是也。灌 頂分四級。隨即以每日應修之儀軌使修,也 分為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智慧次第、名詞 次第四級。所謂生起次第,是運用眼耳鼻舌 身意等六識,先觀對生後自生,於是未生令 生,已生令起,其次第井然。以下各次第, 仿此應知。

每日必修儀軌,隔了數月,必須閉關,最 少七日,以自我檢討:是否發菩提心?知見 是否純正?戒律是否嚴守?修持是否精進? 如是過失,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但閉關之舉,並不如是簡單! 貢噶上師, 於此開示甚詳,日前常列舉示諸同學,以資 遵守,其名為《極明摩尼寶炬》。今將全部 錄於本刊,以供讀者依照。

〈付錄〉極明摩尼寶炬生起次第究竟及修誦閉關總要

  • ( 甲一) 生起次第總要( 略)。
  • ( 甲二) 依修總要著手( 閉關):分五
    • ( 乙一) 處:分五
      • ( 丙一) 古德加持吉祥聚。
      • ( 丙二) 無仇敵虞:分三
        • ( 丁一) 外,具土地。
        • ( 丁二) 內,修房。
        • ( 丁三) 密,坐具。
      • ( 丙三) 未為所玷:分五
        • ( 丁一) 鬥爭。
        • ( 丁二) 逆倫。
        • ( 丁三) 孀寡。
        • ( 丁四) 失戒。
        • ( 丁五) 破戒。
      • ( 丙四) 主非三者:分三
        • ( 丁一) 巨魔。
        • ( 丁二) 凶徒。
        • ( 丁三) 慣行黑業。
      • ( 丙五) 無作中折者:分三
        • ( 丁一) 人。
        • ( 丁二) 非人。
        • ( 丁三) 野獸。
    • ( 乙二) 時:分三
      • ( 丙一) 四孟月:分四
        • ( 丁一) 夏孟月修息法。
        • ( 丁二) 秋孟月修增法。
        • ( 丁三) 冬孟月修懷法。
        • ( 丁四) 春孟月修誅法。
      • ( 丙二) 須與宿曜配合。
      • ( 丙三) 座:分二
        • ( 丁一) 午前為初首。
        • ( 丁二) 酉座( 或戌):分三
          • ( 戊一) 自在。
          • ( 戊二) 懷攝。
          • ( 戊三) 本尊緣起。
    • ( 乙三) 人須具六不共法:分六
      • ( 丙一) 大信,能入白法。
      • ( 丙二) 大敬,視師如佛。
      • ( 丙三) 大法,得四灌頂成口訣器。
      • ( 丙四) 大戒,重三昧耶修基己立。
      • ( 丙五) 大慧,能明了義見。
      • ( 丙六) 大定,離諸畏懼。
    • ( 乙四) 物:分六
      • ( 丙一) 飲食充足或加倍。
      • ( 丙二) 衣足更易。
      • ( 丙三) 去病緣藥。
      • ( 丙四) 真言緣起。
      • ( 丙五) 防敵武器。
      • ( 丙六) 去魔:分三
        • ( 丁一) 黑芸香。
        • ( 丁二) 芥子。
        • ( 丁三) 三棱杵。
    • ( 乙五) 修持完善方便:分十六
      • ( 丙一) 四支:分四
        • ( 丁一) 依生起因三三摩地:分三
          • ( 戊一) 空三摩地。
          • ( 戊二) 悲三摩地。
          • ( 戊三) 因三摩地。
        • ( 丁二) 近依為自住本尊慢。
        • ( 丁三) 與佛母俱加持入空密者為修。
        • ( 丁四) 智尊降入灌頂印契者為大修。
      • ( 丙二) 心念:分三
        • ( 丁一) 惡:分三
          • ( 戊一) 執持貪瞋。
          • ( 戊二) 煩惱。
          • ( 戊三) 妄念。
        • ( 丁二) 善:分三
          • ( 戊一) 書讀。
          • ( 戊二) 背誦。
          • ( 戊三) 思惟。
        • ( 丁三) 立難行標:分三
          • ( 戊一) 心勿失二。
          • ( 戊二) 專一貫注懸想。
          • ( 戊三) 耐凍死憊之苦。
      • ( 丙三) 初入時:分四
        • ( 丁一) 皈依。
        • ( 丁二) 發心。
        • ( 丁三) 作本尊慢。
        • ( 丁四) 設三食子:分三
          • ( 戊一) 供上師三寶禱求。
          • ( 戊二) 獻護法請作事業,為護中 折。
          • ( 戊三) 上地神求為居停。
        • ( 丁五) 結界。
      • ( 丙四) 正入座時:分六
        • ( 丁一) 施魔。
        • ( 丁二) 供地神。
        • ( 丁三) 供四天王:分十九
          • ( 戊一) 石堆上樹像。
          • ( 戊二) 供食。
          • ( 戊三) 去魔。
          • ( 戊四) 淨空。
          • ( 戊五) ( 種子字) ( 針) 轉成寶器。
          • ( 戊六) ( 種子字) ( 嗡) 轉外內供 聚。
          • ( 戊七) 各天女充滿虛空。
          • ( 戊八) 獻供真言。
          • ( 戊九) 越量宮食子。
          • ( 戊十) 去魔。
          • ( 戊十一) 淨空。
          • ( 戊十二) 現像。
          • ( 戊十三) 召請。
          • ( 戊十四) 沁入。
          • ( 戊十五) 加持八供。
          • ( 戊十六) 虛空藏真言。
          • ( 戊十七) 供食子偈。
          • ( 戊十八) 請安住偈。
          • ( 戊十九) 觀四天王率眷屬守護關房。
        • ( 丁四) 護輪:分二
          • ( 戊一) 所作、能作、作業,三依 無緣慧持。
          • ( 戊二) 非最後不攝收。
        • ( 丁五) 置表緣石:分三
          • ( 戊一) 順緣衣食。
          • ( 戊二) 醫生。
          • ( 戊三) 一切須外來者。
        • ( 丁六) 隱秘:分二
          • ( 戊一) 關期以次增延,並勿告人。
          • ( 戊二) 勿以關中本尊告人。
      • ( 丙五) 起耐苦堅忍鎧甲熱願:分三
        • ( 丁一) 正妙結界。
        • ( 丁二) 中折不生。
        • ( 丁三) 四時行持:分四
          • ( 戊一) 晝於所顯無整恬置。
          • ( 戊二) 晚振心明勿沉勿昏惺鬆而 住。
          • ( 戊三) 夜寢併合法性離念就眠。
          • ( 戊四) 翌曙明持憶念作本尊慢:分三
            • ( 己一) 觀身本尊。
            • ( 己二) 口誦真言。
            • ( 己三) 心住離戲。
      • ( 丙六) 修法未圓滿間:分六
        • ( 丁一) 勿利他。
        • ( 丁二) 勿說法。
        • ( 丁三) 勿遷移。
        • ( 丁四) 勿振墊。
        • ( 丁五) 勿洗面。
        • ( 丁六) 勿薙髮鬚。
      • ( 丙七) 修法既滿:分三
        • ( 丁一) 懺謝。
        • ( 丁二) 供酬勞食。
        • ( 丁三) 回向善根。
      • ( 丙八) 上師旨集口授赤道開示:分卅 九
        • ( 丁一) 勿著他人衣,沾染晦穢,行 持懈怠故。
        • ( 丁二) 過嗜甘旨,易流煩惱。
        • ( 丁三) 食惡則壞體力,不堪難行。
        • ( 丁四) 破戒、孀寡、逆倫、失戒等 晦障者,及巨魔手出食物,則行持 稽遲,起中折障。
        • ( 丁五) 移座墊,則暖相失,起無因 災。
        • ( 丁六) 勿庇佑他人,能力壞故。
        • ( 丁七) 勿洗身及垢衣,悉地散失故。
        • ( 丁八) 勿剪薙髮鬚指甲,壞真言力 故。
        • ( 丁九) 勿由關內說法,行持相不現 故。
        • ( 丁十) 勿作長期誓願,魔趣入故, 應漸延長。
        • ( 丁十一) 與人交談,真言難成,故 應斷語。
        • ( 丁十二) 應微聲正誦真言,免敗能 力。
        • ( 丁十三) 仰臥當掐珠念誦,為自壓 勝。
        • ( 丁十四) 身正直住,則氣直行,氣 明雙合故。
        • ( 丁十五) 身依禪定七法。
        • ( 丁十六) 勿吐津液。
        • ( 丁十七) 勿晝寢。
        • ( 丁十八) 修法未圓滿間,勿以致亂 能所作業,擾憊三門。
        • ( 丁十九) 於彼所修,力求貫澈。
        • ( 丁二十) 所生善惡神通等修持相, 勿作任何愛憎取捨分別。
        • ( 丁廿一) 瑜伽者安心著於本位,進 修難行。
        • ( 丁廿二) 修法圓滿已,酬勞、供食, 亦漸次行。
        • ( 丁廿三) 解界後,數日間,應護關 緒,勿遊戲城鎮。
        • ( 丁廿四) 自座三日間,勿容人臥。
        • ( 丁廿五) 修法勿令異三昧耶者得見。
        • ( 丁廿六) 修法勿示他人。
        • ( 丁廿七) 悉地物勿施他人,留自受 用。
        • ( 丁廿八) 任起何事,勿遽出關。
        • ( 丁廿九) 最中折魔,應任持之,勿 為緣動。
        • ( 丁三十) 依修精勤瑜伽行者,勿茍 所得。
        • ( 丁卅一) 食物勿茍食。
        • ( 丁卅二) 勿著垢衣皮裘等。
        • ( 丁卅三) 隨處不茍臥。
        • ( 丁卅四) 排洩物不令人見,勿棄大 道。
        • ( 丁卅五) 禁行諸行。
        • ( 丁卅六) 非時勿作。
        • ( 丁卅七) 於一切時行道,最極審慎。
        • ( 丁卅八) 初依難行等禁行嚮導。
        • ( 丁卅九) 繼分晝夜座,權衡行持。
      • ( 丙九) 斷語功德。
      • ( 丙十) 緣起要之所斷。
      • ( 丙十一) 勿壞明點。
      • ( 丙十二) 那諾巴開示:分五
        • ( 丁一) 未漱口勿誦真言。
        • ( 丁二) 以陀羅尼水淨口。
        • ( 丁三) 關房內勿容入內者:分八。
          • ( 戊一) 犬。
          • ( 戊二) 貓。
          • ( 戊三) 孀寡。
          • ( 戊四) 具晦婦女。
          • ( 戊五) 痲瘋。
          • ( 戊六) 逆倫。
          • ( 戊七) 罪人。
          • ( 戊八) 破戒。
        • ( 丁四) 樓上亦勿容行。
        • ( 丁五) 未具口訣:分三
          • ( 戊一) 總( 敗真言力者) 應斷: 分六
            • ( 己一) 蒜。
            • ( 己二) 蔥。
            • ( 己三) 萊菔。
            • ( 己四) 鹽重。
            • ( 己五) 鋒刃入口。
            • ( 己六) 吹火。
          • ( 戊二) 別:分七
            • ( 己一) 勿斷舌肉。
            • ( 己二) 自入寢座,勿容人入。
            • ( 己三) 座墊尚暖間,勿容人 坐。
            • ( 己四) 衣尚暖間,勿容人著。
            • ( 己五) 勿鬆弓弦折箭。
            • ( 己六) 若於武器,作跨越折斷 等行,則護法不悅。
            • ( 己七) 務須避免護法諸三昧 耶。
          • ( 戊三) 此外:分十
            • ( 己一) 勿著垢衣及補垢膩。
            • ( 己二) 勿用裂破罅漏玷瑕之 器。
            • ( 己三) 兆相勿以告人。
            • ( 己四) 染戒著魔之類,決莫作 為護輪。
            • ( 己五) 未置緣石之人,勿見。
            • ( 己六) 增上修持二十三昧耶, 亦應善持。
            • ( 己七) 於依誦際,流於散亂, 致誦他尊真言。
            • ( 己八) 去魔息病,不精放逸, 心自厭倦。
            • ( 己九) 不潔為近緣,及身口意 三界未結,所誦真言,勿入根 本依修數內。
            • ( 己十) 補足依修等,勿計入依 修數內。
      • ( 丙十三) 諦洛巴開示:分二
        • ( 丁一) 速入加持妙門:分五
          • ( 戊一) 恆應不離自為真實本尊三 門我慢。
          • ( 戊二) 念誦數珠每座一匝。
          • ( 戊三) 輒於有情,真實猛起大悲。
          • ( 戊四) 於師敬信之極熱情,啟請 加持心續。
          • ( 戊五) 對於本尊意,作殊勝本尊 大悲之主尊。
        • ( 丁二) 惡緣現前及因冀慮心亂意想 生時:分二
          • ( 戊一) 縱令病死,不斷修持。
          • ( 戊二) 未完全間,誓不為惡緣中 折所屈。
      • ( 丙十四) 四座併二座修持:分二
        • ( 丁一) 黎明午前併一。
        • ( 丁二) 日晡與晚併一。
      • ( 丙十五) 佛子寶尊勝開示:分廿二
        • ( 丁一) 心昏沉將入睡時,則振心明, 挺起身念,出聲念誦。
        • ( 丁二) 心若掉舉,觀緣不明,則心 持三摩地薩埵,微聲念誦。
        • ( 丁三) 若馳散於世法妄念,則省古 德忍苦難行,毅然作振。
        • ( 丁四) 脈界澄清暢適時,念誦流利, 勿作速成想。
        • ( 丁五) 脈界遲鈍時,起大堅忍,勿 作厭沮。
        • ( 丁六) 神濁、舌吶,服牛乳茶等。
        • ( 丁七) 散馳則服骨湯,及嚼紅糖。
        • ( 丁八) 座中勿半掩口言談。
        • ( 丁九) 勿施他人。
        • ( 丁十) 勿加持與護結等。
        • ( 丁十一) 座隙外,勿多作飲食經行。
        • ( 丁十二) 關內物具勿外出,成為悉 地散失因故。
        • ( 丁十三) 非關內人及其物,勿令入 內。
        • ( 丁十四) 約人翌日入關,如於今日, 神明昏散,即彼所致。
        • ( 丁十五) 觀護輪,預無兆相,事後 方生,是為晦穢現行,多誦百字明。
        • ( 丁十六) 關中持心:分三
          • ( 戊一) 初首宜鬆。
          • ( 戊二) 中則嚴緊。
          • ( 戊三) 後漸鬆緩。
        • ( 丁十七) 憶知三際妄念:分四
          • ( 戊一) 頓握於無散上。
          • ( 戊二) 心注本尊。
          • ( 戊三) 心注真言聲。
          • ( 戊四) 若起種種苦樂高下,第離 貪執,坦然恝置。
        • ( 丁十八) 自入關初至解界間:分四
          • ( 戊一) 勿剪髮。
          • ( 戊二) 勿剪指甲。
          • ( 戊三) 勿振墊。
          • ( 戊四) 勿盥洗手口。
        • ( 丁十九) 界休息等時,於數珠作結, 觀緣為忿怒面,置於墊上,令其護 墊,俾暖相勿失。
        • ( 丁二十) 依修未解間,所修本尊, 勿令人知。
        • ( 丁廿一) 解界後,先晤一二誓句清 淨者。
        • ( 丁廿二) 徐晤具晦穢者。
      • ( 丙十六) 補缺:分四
        • ( 丁一) 造沙查水施,為利他廣大出 生緣起。
        • ( 丁二) 百水食子會供。
        • ( 丁三) 成就二利緣起:分三
          • ( 戊一) 於三依禮拜供食。
          • ( 戊二) 誦百拜懺悔經。
          • ( 戊三) 至石堆四天王像前:分五
            • ( 己一) 供食。
            • ( 己二) 作頌讚。
            • ( 己三) 復請為後作業。
            • ( 己四) 請返本土。
            • ( 己五) 解除石堆結界。
        • ( 丁四) 無間目向日月二方,盱衡瞬 視,為壽等日月之緣起。

願善妙增長

施 食 儀 軌

剎那觀成能仁身明顯  寶器精華悉變成甘露

嗡鴉吽 三遍

增上意樂聖者大施力  不可思議法界真實力

供養諸佛利益諸有情  一切意樂無礙願成就

納摩 沙那哇打他加打 鴉巴囉嘰爹 嗡沙嗎嘩也 沙嗎嘩也吽

恭敬三根本依怙功德  六趣慈憫魔類及債主

歡悅受用圓滿二資糧  二障清淨遍知願速證

願善妙增長

*儀軌須聽過傳承上師開示後方能修持。

(原載金剛乘季刊60 期)

報身佛金剛薩埵

報身佛金剛薩埵

光明智慧如幻尊 相圓隨好吉祥熾 任運圓滿三身佛 金剛薩埵致敬禮

光明智慧如幻尊 相圓隨好吉祥熾 任運圓滿三身佛 金剛薩埵致敬禮 本期封面本尊為金剛薩埵, 此法相乃攝於大圓滿廟三樓 法身殿傳承。報身佛金剛薩埵 亦為敦珠新寶藏傳承第二位祖 師,接續著法身佛普賢王如來 之教授,將敦珠新寶藏大圓滿 教法傳於人間導師化身佛極喜 金剛,一路傳到漢地演教者楚 英窩錫金剛上師,金剛薩埵之 大願傳承對吾輩深恩無以復加,藏傳佛教特別 重視金剛薩埵修法,並列於四加行,以為除障 清滌罪障也,密乘行人應常修之,以斷無明業 障,現證菩提。

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化為報身金剛薩埵, 而成五方佛。金剛薩埵又化為金剛手,將五方 佛所說之,密宗所有經典,結集成函,用藍 琉璃字以神通力,寫金紙上,以函貯之,存於 色究竟天,故名密宗主。金剛薩埵於因地曾 發大願:「若有眾生造五無間罪,壞三昧耶, 得聞吾名號,具足虔信而念誦百字明,必可清 除一切罪障,若此願不成,不得證無上菩提, 並願長住破戒者前,清淨一切罪障!」

大幻化網導引法云:大幻化網,藏名「那 也東初」,是根本摧滅金剛地獄義。劫初有婆 羅門名海螺珠者,善巧五明,均極超著。有 王子向之求學五明,成就第一,與師無二;緣 是遂起妒心,以為唯師為能愈己,擬加害之。

其師知而大生瞋恨,以王子為 忤逆,因亦發極惡願。其後師 被害死,弟子隨而墮地獄。師 亦以發惡願,及大瞋恨故,亦 墮地獄,以此同在金剛地獄中 受苦。普賢王如來,知而憐之, 乃化為金剛薩埵,到地獄中, 為說此法,使脫地獄之苦,故 立此名。故不獨修持此法,能 得三身成就,如祇聞此法名,亦不墮地獄,其 殊勝可想。

由此應知,金剛薩埵教法為藏密續部之根 本大法,其教法兼含四部灌頂與教授。金剛乘 學會兩任導師: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與 法界 光金剛上師,應機傳授法要,從最初四加行百 字明、除障法、生起次第本尊法、甚深勝義精 華閉關法、圓滿次第中教傳派之常修法與巖傳 派之靜忿生起略軌、摧滅金剛地獄唯一手印之 那也東初度亡法,乃至大圓滿法。更將圓滿次 第有關脈氣點拙火定修法抽出傳授西藏密宗靜 坐法,可謂多姿多采,兼容並備。兩位 上師 以身表率,諄諄教示,每日持誦百字明與修持 除障法以消除業障,並嫻熟生圓次第本尊儀軌 與閉關法要之教授,所謂教授如瓶水瀉然,證 解同時而俱得,得令所有從學密法修持之弟 子,由淺深入,循序漸進,漸入成佛之要。

密宗的生死觀(一)

密宗的生死觀(一)

民國一零二年十月黎上師講述於台中佛堂
何佳蓉‧ 黃麗蓉‧ 歐凰寶‧ 簡毓麟/整理

緣起

今年4 月5 日在香港理工大學演講「禪淨 密的生死觀」,由衍空法師講禪宗,香港理 工大學前校長潘宗光講淨土宗,我講密宗, 現場有一千多人聽講。

眾生枉受輪迴

我雖然講密宗,但是一開始我先引顯宗經 典,說明佛的一大事因緣。《法華經》說: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釋迦佛原已成佛,就是毘盧遮那佛,也是大 日如來,為何要來娑婆世界?因為佛之菩提 心最大、發最大的心,希望六道眾生皆能成 佛,要來度我們,講法四十九年,講經給我 們聽,做給我們看。

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此一大事 因緣就是度化眾生,令眾生了生脫死。我們 現在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 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眾生非常 難度;貪、瞋、癡很重。很多菩薩都不敢來, 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他說:「我來」。

觀世音菩薩過去生早已成佛,名「正法明 如來」,亦發大悲心,來幫釋迦牟尼佛弘法; 文殊菩薩也是一樣,在過去生成佛,名「龍 種上尊王佛」,也是來幫釋迦牟尼佛弘法。

釋尊成道時,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眾生皆有如來佛性,即如來藏,本自具足。 只是我們不知道,無明煩惱障蔽佛性,不知 修行,不能守戒,就永遠輪迴,所以說:「眾 生枉受輪迴!」。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有佛 性,所以佛來開我們的智慧,除我們的煩惱。 密宗說我們心中有「如來藏」─ 十六分之 一的佛性藏在阿賴耶識裡面,我們要把這寶 藏開發出來。

我們的生命是「非斷非常」,《佛說孛經》 中喻:如燈燭之燃燒,「輾轉燃之,故炷雖 消,火續不滅」。也就是說我們的第八識, 在死時會跑出來去投生,永遠「非斷」也「非 常」的;又如種穀,「種敗於下,根生莖業, 實出於上。」生命輪迴亦是如此,我們帶業 一世一世到處往生,這種生滅流變過程,不 可用「有」、「無」、「斷」、「常」等概 念來界定。

當時在印度,很多外道主張永遠有個 「我」,而佛陀說沒有個「我」,那都是性 空妙有,本質是空。

佛說:「六道輪迴」,這是一個重要的概 念,如果沒有輪迴束縛,就不需有佛法,也 不需要修行,又何需解脫?因為有輪迴,所 以我們要解脫出來,需要修行。

《佛說無常經》偈云:「迴圈三界內,猶 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縛。」因 為有輪迴,我們下一生是甚麼,沒有人能講, 若修的不好,沒有解脫,會隨著自己的業力, 在六道裡面輪迴。

《心地觀經》偈云:「有情輪迴生六道, 猶如車輪無始終。」佛典說,眾生自無始以 來,在六道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出此入 彼,無休無止,就像車輪轉動不停,稱之為 「六道輪迴」。輪迴是由業力牽引,並沒有 一個神我的存在!

如來藏是生死所依

如來藏是本有佛性,在我們心裡面,雖然 眾生尚未覺悟,本有佛性亦藏於阿賴耶識中。 阿賴耶識(第八識)即藏識,所有善惡種子 皆藏於此,有污染有清淨。唐玄奘三藏法師 說: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

甚麼是「後」?甚麼是「先」?甚麼是「主公」?我在下面列個表:

「去」是死亡的時間,死亡的時間阿賴耶 識在最後才出來,死亡經「地、水、火、風、 空、現、增、得」八個階段後,死光明顯現的 時間,第八識才從身體出,所以「去」時在最 後;「來」是在「中陰身」的時間,看見下一 生父母,在他們交合的時間,第八識就進去媽 媽胚胎裡面,所以「來」就是投生,在出生之 前,有十個月時間在媽媽肚子裡面,孩子才生 出來,所以「來先」是指投生到媽媽肚子裡面; 「主公」,是指第八識在我們身體裡面,第八 識 註1 又稱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如果出來, 我們就死亡了。在沒有出來之前,都在身體 裡面,如來藏就在第八識裡面,屬於現在 中有(此生之自然中有)。

投生
主公 現生
藏傳佛教之六中有教授

密宗是怎樣來的?佛教從印度和漢地傳 入西藏,漢地佛教傳入西藏始於西元六世紀 時藏王松贊干布娶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相 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她嫁到西藏,藏王 松贊干布也娶了尼泊爾赤尊公主,所以建了 兩個廟在拉薩,一個大昭寺一個小昭寺,兩 個廟紀念這兩位公主。西藏以前沒有佛教, 文成公主將漢地佛教傳入,赤尊公主將印度 佛教傳入,及後於八世紀時,藏王赤松德真 請印度寂護大師入藏說法,寂護大師將顯宗 帶入西藏,要創立桑耶寺,但是遇到魔來搗 亂,寂護大師建議藏王延請密宗蓮花生大士 來藏,可以降伏魔眾。蓮花生大士來到西藏 就建立桑耶寺,依佛戒度僧出家。

佛教這一外來宗教在藏王們的大力推動下 成為西藏文化的核心─藏傳佛教。佛教就需 要佛、法、僧三寶,特別是藏密,要上師、佛、 法、僧。蓮花生大士將藏傳佛教的佛法弘揚開 來,蓮師是上師也是佛陀的代表,當時有數人 出家為僧,於是上師、佛、法、僧就具足了。

密宗生死觀以「六中有」為主要內容,蓮 花生大士是在八世紀傳下此「六中有自解脫」 教授,巖藏了很多年,到了十一世紀時間, 由一位名為事業洲之祖師取出伏藏,才知道蓮 花生大士當時有教授此「六中有」。此教法 是為希望能於一生中成就佛位的眾生所說「即 生解脫」教法。廣義的「中有」是甚麼呢?「中 有」是中間的意思,非此亦非彼的中間狀態, 處於兩者之間。什麼是「六中有」呢?

    「六中有」:生的「中有」三個,死的「中 有」三個

  • 此生之自然中有
    我們出生到死亡之中間,現在的我們就是 在此生之自然中有。
  • 夢中之虛幻中有
    我們睡覺作夢,夢中的虛幻中有。我們作 夢,就是夢中。
  • 禪定中有
    毘盧七支坐、觀世音菩薩於虛空定中平等 住,就是「禪定中有」。 以上是三個生的「中有」。
  • 臨終之痛苦中有
    「地、水、火、風、空、現、增、得」臨 死八法。我們死的時間等於烏龜從殼裡出來,把殼拿掉,痛苦得不得了,所以臨終 的時候,痛苦得不得了。
  • 勝義之光明中有
    我們如不能子母光明會到本尊的剎土,那 麼就成為「中陰身」階段,就是勝義的光 明中有。
  • 投生中有
    我們「中陰身」的時間,見到我們下一生 的父母,我們入胎就是「投生中有」。 以上是三個死的「中有」。 甯瑪派特別講此「六中有」,包含了三個 生的「中有」和三個死的「中有」。
六個中有圖解

「此生之自然中有」、「夢中之虛幻中有」 及「禪定中有」,均是在生存的生命時段中; 「臨終之痛苦中有」、「勝義之光明中有」 及「投生中有」,均在死亡的階段。此六個 「中有」包含由出生、修行至解脫或輪迴的 全部歷程。你修行好,你就解脫,不需要再 輪迴;你修行不好,一定要輪迴,要到下一 生。

此圖上邊為出生,一直到現在的「此生之 自然中有」,至於「夢中之虛幻中有」,這 幾乎是我們每一個都會有的,但若人們沒有 修行,就沒有「禪定中有」。圖下邊為死亡 「痛苦中有」,死亡痛苦得不得了,經歷了 「勝義之光明中有」,到了「中陰身」的時間, 就會見到你來生的父母─「投生中有」, 於是下一生出生,如此永遠輪迴不停,不停 地轉輪。

「此生之自然中有」就是由出生至死亡之 間─就是現在。我們都在懶散、紛亂、掉 舉中浪費我們的光陰,每一個都是,沒有認 真修行。其實六個中有最重要的就是「此生 之自然中有」,此生最重要。此生做得好, 可以到佛淨土。但是大部份人都不知道,都 是迷惘、都是埋怨、都是煩惱。那麼這一生 很快過去,一下子就老了,已經差不多死亡了,然後才開始後悔─我這一生都浪費, 沒有好好地修行,沒有好好地發菩提心,沒 有好好地幫人。生死無常,死亡乃必然之事, 有生必有死,沒有人是不會死,每一個人一 定會死。如果浪費此生,當生命活動停止, 便無可補救,真的很可惜。所以應該修持佛 法,這於死前有幫助,你修得多,修得相應 的時間就不會痛苦、不墮中陰,可以直接去 本尊剎土,就算明天死亡也不會後悔。

我們不需要答應別人太多事,我們把自己 這一生盡量做好,到死的時間不會後悔。答 應人家的事沒有做,或銀行存有很多億的錢 不知道怎麼用,都是罣礙。應做一點布施, 這一生能有穿有吃,就表示過去生有布施, 有積福報、有做功德。如果這一生你不積福 報、不做功德、不布施、不修行,下一生哪 裡有福報功德給你繼續投生做人享福。你沒 有布施,就窮得不得了,你沒有修行,智慧 就不開,所以應馬上修行,開啟我們的智慧, 用我們的智慧,多做佛事,多做功德,這一些完全能帶到下一世,不只這一生受益,很 多人不知道,他都是迷亂、無明,非常可憐。

以前,就有很多人以為佛教三藏十二部, 非常浩瀚,看都看不完。佛法其實很簡單, 三句話就講出要點:

  • (一)諸惡莫作─ 要極力避免做任何 惡行,什麼一點點小的惡行都不做。
  • (二)眾善奉行─所有好事,不管大小 善行,即使是極微善行,很小的布施都要做。 任何能幫別人的事,如財施、法施、無畏施 等,也要做。發菩提心就是什麼小善事都要 做。
  • (三)自淨其意─要規範自己。規範 自己就是修行。別的宗教沒有特別講修行, 只講你死了上天得救,但是菩薩沒有這樣 說,如果你要幸福,你就要修行。佛陀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 更加要修行。

待續

對閉關者說到開悟

對閉關者說到開悟

福德法幢 劉銳之金剛上師/文

佛教為身體力行之宗教,若聞而不修,釋 尊有『說食不飽』之說。故其標的,一以攝 定致慧為依歸。其修行必須離群(包括家人) 僻處,孤獨以修苦行,始能盼有所成就,並 不以出家為究竟,以阿蘭若為居處。故悉達 多王子出家(釋尊在家俗名)而後,單獨至 優樓鞞羅聚落尼連禪河畔苦行林中,比照諸 苦行者,獨修苦行。(此露天僻地獨修苦行, 殆為印度人習慣;余於三十三年前,曾從噶 林邦雪山腳直至大吉嶺,沿途山旁獨修者, 約廿餘人。)日食一麻一麥,如是六年。

其後瑜伽者之獨修場地,改為墳墓地,或 屍陀林,取其接近無常,易生效益。其後多 趨巖穴,則更遠離人境,身心不致外馳,如 無著菩薩之三次巖穴關居,感得慈氏菩薩, 攝至都史陀天,傳以法相典籍,此顯教菩薩 之故事也。

密宗殊勝之事蹟更多:如蓮花生大士至瑪 那詩迦巖洞,修長壽佛三個月,長壽佛現前 灌頂,作無二無別之加被,成無死金剛身。 其後又以有三具力魔鬼,所作障礙,使西藏 三年不下雨,疫症流行重以饑饉,師乃至尼 泊爾邊境之賴舒巖洞,修殊勝道;並派二使 者往印度,取降伏間斷法名普巴續教傳,及 返,三魔遠遁,乃下雨,疫症消滅,師乃得 對閉關者說到開悟 大手印持明成就。前於嘉德滿都,傳有蓮師 閉普巴關房,前有石猴石金翅鳥者,殆即指 此。

空遮伽雅到山洞修六個月,即得大手印成 就。

曾得彌勒菩薩授記在華嚴世界內,成須彌 燈幢佛之渣華龍青巴,在渣瑪佐那巖洞內, 修瑜伽行五個月,聞動聽之歌聲,出視則有 十六歲之少女,請賜加持;女乃將自己頂上 金冠取下,戴其頂上,遂得樂明無二之定, 對於大圓滿法之良好緣起,亦能遇到。(以 上所引均見 敦珠法王撰釋明珠劉銳之合譯 之《西藏古代佛教史》)

若密勒日巴尊者,畢生均於巖洞獨修,而 得不共成就,人所皆知,不必細說。

貢噶佐楚附於蓮師所撰之密咒道次第,及 寶鬘釋之『蓮華道之次第之教導』,亦云: 「皈依心作前行已,於寂靜處作關房」,以 下便詳述境界。綜上可知修瑜伽行之與閉關, 固須相輔而成,不可或缺者也。

降至近代,吾師 敦珠法王,每年常閉關 數月,因憶第二次至嘉德滿都朝謁時,門前 標有『請勿騷擾』之英文字條,正擬退出, 見管家多傑趨至,則以奉 師命:本在關中,望見余至,特召見之,免往返之徒勞也。  師恩之浩蕩可知。

越二年,仙藩師兄閉關,聞余等至,以字 條乞母轉請 法王准其出關敘晤, 法王則 以無此權力峻拒之。

三年前,曾赴法國南部博都,在 法王寓 邸附近,有關房一座內有五十房間,是閉三 年三月十日者。再過不遠,復有一座亦五十 房,閉關日期倍前。又過不遠,復有五十房 之一座,關期又倍之,已超過十二年,如是 三座,均為男眾者。女眾者一座,亦五十房, 為閉關三年三月十日。此等關房,均為某君 所辦,而請 法王開示與加持。某君前所認 識,於嘉德滿都法會,更常見之。向之請給 「千日之關課」,滿口應承,云返法即以寄 贈,至今仍雁渺魚沉;求人之難若此,關課 之緣竟如此缺,奈何!?

十餘年前,余在香港學校執教,每年新舊 曆年底,必有假期,多則十餘日,少亦超過 七日。每利用此假日以閉關。於關期中,以 七日為例,則覺第一、二日,於前塵影事, 未盡忘懷,常形諸心腦之上。若第六、第七 兩日,則又安排出關後之事,計劃頗多。心 較寧靜者,惟第三、第四、第五日而已,盼 善用之。

爾等既知閉關之重要,而實踐之,可勝嘉 慰。而於閉關之要節,有應注意者,特簡示 之:

關房除閉關者外,祇准侍關入內,必須依 法禮拜,且須禁語;其餘避免入關。如因病 必須見醫,醫者亦須憑「緣石」以入,緣石 規格另示。

閉關不獨關身,尤須關心,除侍者外,不 能見任何人,報章電話、零食等,不得接觸。 禁語而外,誦咒不斷,要如白居易詩所謂『行 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 阿彌陀,千般百般念,不如阿彌陀。』直至 所聽一切聲音,皆成咒音。

意則勿動妄念,尤其勿為三毒所牽引,必 須每日檢討所應守之律儀,甚至三眛耶,亦 須清淨。

身如不離座固佳,趙州禪師是坐破三十蒲 團者。古人於關課完畢起座,以念珠置其座 上以保暖,可以參考。

現在所修之關課,全屬儀軌,修習時應謹 記以前所示:

身─結印:約為合掌、定印、及持印。 若『甚深勝義精華』手印特多,宜特別注意。 語─持誦:約為真言、偈頌、念觀等。 意─緣想、或觀想:為身之作業(如結 印)。

必須了知如此作何表示。或語持誦,必須了知為此作何解釋。

不特此也,更須身語意三,全部投入,所 謂繫心一處,亦所謂三密相應,始能稍有效 益。每座關課修畢,於其間隙,應觀空性: 其次應作靜坐,坐時宜雙跏趺,先師 虛雲 老和尚,於此極其贊歎,常引法華經所述「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塵沙七寶塔」,認為 就是指此。然雙跏趺之覺受勝常,勿容爭辯。 於此坐以修奢摩他,乃至毗缽舍那。若仍不 能,惟有繼續持咒,無使時間空過也。

離群獨修,如何能達完竟,克證菩提,亟 宜考察。

見性而後,尚有一段距離,始能成佛,於 此期間,不能不注意保任也。

若修靜坐,即使高達四空,仍不免於輪轉。 故王子初偕侍者東南行,至毗舍釐城附近之 仙人(學者)阿羅邏迦蘭所,就學解脫之道。 此仙人以無所有處為最上涅槃,即以超越一 切有之思想,獲來世住無所有狀態之果報也。 受此報時身心暫有休息,然果報主體之我因 緣和合仍有差別之想,被生死苦痛之所惱, 則所謂解脫不是究竟,可知也。王子不能饜 望,去而訪鬱陀迦羅摩子仙人於王舍城外森 林中。彼仙執非想非非想處為真涅槃,無所 有處更進一步,而泯想非想之差別,住於平 等寂靜之知見,其果報亦為非想非非想之狀 態。然此暫依定力而得真淨之果,修因力盡 仍不免生死流轉,其不能究竟之解脫如故也。 (錄自呂澂印度佛教史商務印書館版)

持咒之功德見前,不再贅述。

由是應知:釋尊(王子)如何得成等正覺, 彼乃無師自通,我輩何幸,有師可循,故將 『前史』照錄於後,以備詳研,向之學習。

王子於是知當時哲學思想中,實無真正解 脫之法,乃去而之優樓鞞羅聚落尼連禪河畔 苦行林中,與諸苦行者為伍,備嘗辛酸,擬 得解脫。七年之間,精進不退,然亦唐勞蕪 獲。即悟苦行之無益,而欲靜坐思惟。先趨 尼連禪河,浴七年之積垢,得牧女善生乳糜 之供,氣力漸復,顏色潤澤。此時五侍者見 其狀,以為信行退轉,去之婆羅捺斯。王子 乃獨趨畢缽羅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跏趺坐, 端身正念,伐大誓願曰:「我今若不證,無 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方 廣大莊嚴經第八)於是魔王復遣眷屬,百方 嬈亂,終不可動,憂愁而去。

輪迴之說乃古代印度一般之所信,王子亦 繼承此思想而不能外。然在其他宗派則以為 由業之力而使我輪迴,王子則謂我為輪迴之 主體,唯以煩惱與業為根本之緣起法,現如 是相而以。其成道,即於輪迴業感之理內觀 思惟,而知一切諸法緣起無我也。當其思惟 也,以為吾人悉沉沒生老病死憂愁苦惱之大 海不得其始,惟絕外緣熟思維之,乃知今生 有老病生死之苦生於身心,身心之起因於過 去之煩惱與業。由煩惱業所得身心之次第, 先由識(心之異名)入母胎,次有身心之發 育,於是復起煩惱與業而生身心,生死輪迴 遂不能已。而為其大本者,則心識也。於是 又思惟欲滅老病死等之苦不容身心之生,欲 離此身心必不起煩惱而造業,推至本源必滅 識而後可。然而識法無始以來相續不息,固 不得而滅之也。必也,依業因業果之理法, 求識所以相續之原因,能去其原因,識自不 相續矣。為此因者,則欲避苦趨樂之身語意 作業也,其名曰行。心為無始之存在,行亦 無始之存在。惟行又有緣起,即吾人於身心 唯是因緣所生之理不能自覺,以為其中有常 住唯一主宰之我焉,執我慢而對順違俱非之 境,乃有其樂苦捨之感覺,乃有煩惱及善惡 業也。此不自覺之事,所謂無明。故吾人生 死痛苦之源,畢竟乃在無明。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死之苦一切皆滅。抑一 切有情唯因緣和合而存在,因緣之根本又在 無明。故無明滅而生死之苦已也。王子之思 惟生死解脫,如是次第組織為十二支,名之 十二緣起。

此緣起當體曰苦,前前為後後之因者曰 集,(又譯為因),緣起法之止滅曰滅,緣 起法止滅之道曰道。苦、集、滅、道、是為 四聖諦,王子一旦緣起觀成,如快刀之斷亂 麻,如旭日之初昇長夜闇滅,智明忽起生死 永寂,是為豁然大悟。得此智見時,自為頌 曰:「不如實見四諦故,長時流轉經多生, 已見四諦滅有本,已斷苦根不更生。」(巴 利大品第六)如是內觀無師獨悟,自身遂為 覺者。其畢缽羅樹因釋尊悟道其下,爾後遂 稱菩提樹云。佛陀後時嘗追懷此一轉機時之 狀態而語弟子眾曰:「即便持草往詣覺樹, 到已布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若不解坐至 得漏盡,我便不解坐至得漏盡。我求無病無 上安隱涅槃,便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 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便得 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生 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第 五十六)又佛因起大勇猛心,由是終成無上 正覺,歡喜無喻。於成道後四七日間,遂在 附近樹下受用解脫之樂。

今者師儀雖渺,師訓猶存,亦步亦趨,應 可『轉迷成悟』,至此即應敬誦『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三聲。

為什麼要把自己關起來?

為什麼要把自己關起來?

林雪芬/文

嘗聞:「諸顯能誘引,此心乃易變。」眼 看到美麗的形色,耳聽到悅耳的聲音,鼻嗅 到甜美的芳香,舌嚐到美味的食物,身碰觸 質感柔軟的物品,我們的心馬上就受到吸引。 此六根門那麼敏銳開放,「心」那麼脆弱易 變,注意力那麼紊亂。如何談到禪修?!又 如何能穩定修法?!又如何取証呢?!怎會是 個瑜伽士呢?!

如果有方法能避免此心不斷被帶著走:

其一就是生起穩固無法動搖的決心。可藉 由轉心四法「人身難得、輪迴皆苦、因果業 力、諸法無常」,來修練此「心」。

其二就是找個隱密的地方把自己關起來 ─即「閉關」

達賴喇嘛尊者說:「有經驗的具德閉關修 士,就算他處在車水馬龍的嘈雜大街上,他 的心都能一心不亂的安住。」

阿底峽尊者則曾開示四依:「心依於法、 法依於貧、貧依於死、死依於巖。」四依之 最後一目標,就是要決心在閉關隱密處了生 脫死。

2014 年農曆過年期間, 上師在密宗山關 房閉關,楊東賢師兄侍關並護關。楊師兄通 告:正月初七吉祥日, 師父出關。來自六 會子弟齊聚密宗山菩提塔前,由黃正雄師兄 領眾,唱誦蓮師咒,霎時一切音聲悉成咒聲, 唱誦齊和不斷,至誠遙呼 上師,迎接 上 師出關。台南冬末初春的陽光,猶如北部夏 天的熱惱,但咒聲仍然齊和不斷,突然一陣 滲入心肺的凉風吹起,有如天女散花般的樹 葉,從四面八方撒落,果如其然 師父已至 菩提塔旁點燈房點燈祈禱。清凉的風仍陣陣 吹拂,也不知道何以有那麼多帶著香氣的樹 葉不斷撒落。在這樣殊勝的日子,這樣的勝 況,法會一結束禁不住拾起幾片落葉,準備 送給未能參加的同學。

當 師父點完燈來到菩提塔前,眾弟子向  上師頂禮後, 師父領眾持咒繞塔、轉輪, 並加持廟裡一樓化身殿、二樓報身殿、三樓 法身殿及四大護法亭。面見 師父氣定神清、 表情慈和嚴肅、步履輕而迅捷、上樓臉不紅氣 不喘。外相如此,內心成就則非凡夫我輩能理 解。有見於此,乃欲結集前季刊已登,與目前 未登有關「閉關」之文,而作此專輯。

  • 閉關之義,在於放下俗事,自己約定在一定的時期與地點,依止金剛上師所傳授法要, 精進修持,以期能短期獲得較速之進境。
  • 佛教聞思修戒定慧,修持深密之法,欲求剋期取証,必須閉關。若聞思而不修,有「說 食不飽」之說。閉關目的,以戒攝定致慧為依歸。
  • 修行必須遠離人群僻處,不獨關身,尤須關心,更需身結印、語誦頌、意緣想,三密 投入,契入修行,始盼有所成就。
  • 目前密宗山閉關房有20 間,僅提供本會皈依弟子,並已得 上師授法之同學閉關修 持之用。

無著菩薩的閉關故事

無著菩薩的閉關故事

甘耀權/文

「無著」(Asanga)是公元四、五世紀左 右北印度犍陀國(梵Gandhara)的富婁沙富 羅城(梵Pursapura,意譯「丈夫城」)人士, 小乘佛法極為興盛,大乘佛法卻呈現普遍衰 落的情況。在這時候,他和弟弟「天親」或 「世親」(Vasubandhu 古漢譯為「婆藪盤豆」) 是一位信仰大乘佛法的婆羅門女人,向諸佛 祈願:「但願我能生下兩個兒子,由他們來 弘揚大乘佛法!」後所生。他們後來均在「有 部」(說一切有部,梵Sarvastivadin,小乘派 別之一)出家為比丘,在出家後不久,二人 便分開各自學道去了。

無著菩薩修習禪定,得到離欲的境界。但 是對「空義」,總不能明白。後來從賓頭廬 阿羅漢處學「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 得深入。無著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是還不 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仍未得到圓滿解 答。

於是他便上山入關修持,祈願能得見彌勒 大士(梵Maitreya,意譯「慈氏」)。無著 刻苦精進地修持及祈願,前後經過了十二年, 但過程中曾產生三次退心。第一次是六年後 生了一念:「要得見佛是沒可能的事,我還 是放棄吧!」于是便破關下山了,在下山路 上,無著見到一個人在拿著一塊絲綢磨鐵杵, 無著便問他在幹什麼,那人回答:「我要把 鐵杵磨成一支針。」他受感動又回到山上的 關中,重新投入艱苦的修持。

可是,在接下來的三年裡,無著仍未得到 任何成績,他便又生起了一念:「我何必浪 費時間呢?見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 他又再破關下山去了。這一次,他碰到一個 正在以羽毛刷拭一塊巨石的人。無著問那人 在幹什麼?那人回答:「這大石把陽光擋住 了,我正在把它磨小,令陽光可以照到我的 房中。」。無著心想:「這個人對如斯可笑 的事,況且不屈不撓,我卻如此不濟,只因 小小的挫折便退心了!!」他便心存羞愧地 又一次回到山上的關房。這樣地又過了三年, 無著仍然未得見彌勒化現。

最後他又再一次退心了,又再離開了關 房。在下山的路上,他看到一只垂死的老狗, 狗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傷口佈滿了發出惡 臭的蛆虫。無著對這只狗生起了悲心,便由 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狗吃,又欲把狗身傷 口上的眾多蛆虫除去。無著心想:「這些蛆 虫的身體十分脆弱,如果我用我的粗手指去 移動牠們,肯定會把牠們弄傷。」所以他便 想以舌頭輕輕把蛆虫舐起,再把牠們放生, 但這些蛆虫看起來實在太可怕了,無著只好 跪下來,閉起眼睛,俯身以舌舐虫。

在俯下去時,無著卻感到舌頭碰到地面, 他便張開眼睛,赫然發現狗已不見了,莊嚴 的彌勒大士卻正站在他前面。無著在激動之 餘,問大士說:「我一心地祈請大士向我示 現,歷經十二載,為何大士總不示現?」, 大士答:「從你入關祈請的第一天起,我便 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但你因為業障之力,總 不能見到我。在十二年間,你精進地修持, 所以淨化了大部份業障,再加上因為你剛才 能發起大悲心,便破除了一切業障,得見佛 身!」

見到了 彌勒大士,無著便虛心求教。  彌勒甚是歡喜,便把他帶到兜率淨土(梵 Tusita)中,為他講解大乘寶觀及〈慈氏五論〉 等,這使他如撥雲見日,許多疑點盡釋了。 從此,他就根據 彌勒大士的教導,專修「大 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 率淨土,向大士頂禮請教。 彌勒一一為他 開示,還給他詳細說大乘經義。他隨聽悟, 把大乘經論基本上通達了,就正式開始宣講 大乘。

參考資料

. 西藏生死書( 第十二章慈悲.如意珠寶) 索甲仁波切著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夜升天宮,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 《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

.《三藏法師傳》:「城西南五六裡,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菩薩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 薩所,受瑜伽論莊嚴論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阿僧伽亦名無著,即健陀羅國人 也。佛滅度後,一千年中,出現于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

是真如幻 ─金剛乘學會成立60週年 黎曰光金剛上師在香港會慶之致辭

是真如幻 ─金剛乘學會成立60週年
黎曰光金剛上師在香港會慶之致辭

2013年4月20日

各位尊貴的法師、大德、嘉賓、暨會友們: 大家好!

今天是一個非常殊勝吉祥的日子,在萬紫千紅、春意融融的四月,我們相聚在 一起,共同慶祝香港金剛乘學會成立60週年!首先,我謹代表金剛乘學會的全體董 事暨會員,向百忙中抽空出席慶賀的各位法師、貴賓和會友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和美 好的祝福。

60年前,香港金剛乘學會在香港的宇宙會所宣布成立。多年來一直見証著它 在香港佛教事業不同階段的發展。本會由 劉公銳之金剛上師創辦,劉師是藏傳佛 教的先驅, 劉上師因緣際會,往印度求法,得甯瑪巴法王 敦珠甯波車傳承,授權 於漢地弘揚甯瑪派佛法。 劉上師畢生致力弘揚佛法,印經、譯經、傳法、講經、 建廟、建塔……,厥功至偉,先後在香港、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澳門成立六 個金剛乘學會,更在台南南化鄉興建密宗山大圓滿廟,進一步為金剛乘學會奠下更 堅實的基礎,開展宏圖。可惜 劉師於一九九七年建大圓滿廟期間圓寂。

本人承襲 劉上師慈訓之四原則:發菩提心、正見正知、嚴守戒律、精進修 持。團結香港、台灣、澳門各分會,繼續 劉師弘法事業,弘法利生。四十七年前 我於一九六六年皈依 劉上師,一直追隨承侍左右,一九七二年又得 敦珠法王賜阿 闍黎位,並獲賜法名〝楚英窩錫〞,意譯為「法界光」。劉上師圓寂後, 敦珠佛 母指定本人為「敦珠新寶藏傳承人」,並於一九九七年舉行坐床大典。

本人宗旨秉襲 劉師〝不捐外界資財,不受善信供養〞的慈訓,繼續於香港、 台灣、澳門及內地弘揚甯瑪派法要的同時,設立密乘道場、主持密法講座、傳法灌 頂、出版書籍刊物,饒益漢土眾生。明年為 劉上師百歲冥壽,為報師恩, 劉上師 紀念館去年已於大圓滿廟側闢地興建,業已動工,冀能順利完成。希望各位嘉賓明 年再來出席典禮。

這些年來,幸賴諸佛菩薩加持,各學會同學皆秉承 劉上師慈訓:「重才重修 重法;出錢出力出心」,和睦共處,同心同德,以報歷代傳承上師及十方諸佛之 恩。亦令有志學佛之士有一處好好的地方學習修行,乃至成就。

最後,祝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社會安定繁榮!祝各 位萬事勝意!如意吉祥!扎西德勒!多謝各位!

管見與沉思

管見與沉思

蕭慶秋

法不孤起,必待緣生。本會由 福德法幢 上師所創設, 師父一生令譽,無私無我, 春風化雨,使法雨普霑,濡沐群生。遵照  法王敦珠甯波車指示,將甯瑪教法,完全因 材施教, 法王曾與 師父提及,正法之毀 滅,必從最高法門先消失。故殷囑再三,有 待 師父勇猛弘施,不讓無上密之教法凋 零。

憶 師父當年來臺,披星戴月,難行能 行,沐雨櫛風,難忍能忍,從無到有,風塵 僕僕,均憑其大無畏精神,耆齡之年,猶學 藏文,成立四會所,闢建閉關中心、菩提 塔、大圓滿廟,還預備設立譯經院、密宗修 院,以圖恢宏教義,匡正人心,挽回世道。 高舉「弘揚甯瑪」之大纛,殆漢地亙古所稀 有。其高瞻遠矚,魄力雄厚,誠非常人所能 及,亦為歷代傳承上師所讚嘆!於茲卅多年 來,滄桑世變,回念前塵,吾輩同壇,當有 所省思與共勉!

邇來提倡「心靈改革」,其實心靈不能 「改革」或「改造」,只有心靈的啟迪,宗 教的洗禮,善念的薰習,方可敦人倫、成孝 敬、經夫婦、移風俗、別淑慝、明勸懲,提 昇精神生活領域,淨化心靈,從而自日常煩 惱痛苦中解脫出來,故宗教之影響人心者既 深且遠。修行人以度眾生為己任(六道眾生 皆為我父母)。在英國文學裡,最美的情感 與哲理不在莎翁、米爾頓、拜倫或雪萊,而 是在John Donne的沉思”Meditation”裡:『沒 有人是孤島,全然獨立,每個人都是陸地的 一部份……任何人的死亡都將使我們削減, 因為我捲身在人類中……因此莫問喪鐘在為 誰敲,它正在為您敲……』。依此而言,情 器世間的消長與吾人息息相關,環環相扣, 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所謂牽一髮以動全 身,認清此中實相,了悟苦集滅道真諦,體 驗無常、苦、無我三者,為同時生起,同時 消失的真理,再向內觀察看到自己身心五蘊 四大組合的肉體,只不過是能源和極微振動 剎那剎那的生滅而已。

吾人觀眾生應如幻師見幻,觀如來三際體 空,二見於是雙消,情量為之俱泯,佛眾生 與我三無差別,平等平等,亦不作平等想, 只因眾生不知念空,於念成事似有差別,若 如實了知念空,則於苦樂境,不生執受。為 什麼呢?以境從「念」生,心空則境何有? 既無有境,縛相自除,能所俱空,就不產生 取著,既不取著,生死自無。如圓覺經云: 『知是空花,既無流轉,亦無身心受彼生 死』。職是『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 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這是說物來 順照,並不將心要應,事之未至,亦不以心 先迎,即物一至,美醜分明,而不留藏美醜 之跡,了無分別之心!如此虛心應世,故能 勝物,而物卒莫能傷之者,虛之至也。以前 師父嘗言:『境來心應,境去心無』,這就 是大圓鏡智之教授;赤裸裸,坦蕩蕩,但要 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周圍繞,那時節『鐵 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觀花朵』,萬花叢 裡過,花瓣不沾身,應物忘懷,可使我們一 生受用不盡,願與同學師兄們共勉之!